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他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评说:天之大,孝为先。总为自己学习忙、工作忙、生意忙,事情多、应酬多找借口,事情再多总多不过皇帝刘恒吧?皇帝随从何其多,批阅奏章千百万,还要亲侍母亲,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文帝之孝道不愧为中华民族学习之楷模。流芳百世!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强国号发布内容慈善公益报2024-08-21  慈善公益报(刘 畅 殷建峰)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有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这家人皆是平潮镇吉坝乡连爱心协会的志愿者。妻子殷小红是吉坝乡连爱心协会姐妹微家负责人;丈夫蔡建是南京扬子检安公司的员工,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就投身于协会的公益活动;女儿蔡雅洁今年27岁,现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药药理学专业博士学位。8 月 14 日上午,一家人来到辖区低保户胡爱英老人家中,为老人送上水果、牛奶等慰问品,让老人在炎热的天气里感受到了关怀。86岁的胡爱英老人激动不已,连连道谢。殷小红的父亲是位教师。从小,殷小红便在父母的教导下,深知做人要有爱心。2018 年 5 月,她的哥哥和两名发小成立吉坝乡连爱心协会,需要一名兼职会计,殷小红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这一干就是 6 年。她表示:“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有时间就做。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和老公也加入了志愿者服务,一家人一起做公益,非常快乐。”“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殷小红的座右铭。她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到公益中。帮协会做账、去银行对账、发放爱心款、统计爱心群捐款、为独居老人送爱心餐饭、为村保洁员送饮料、为困境儿童送衣服、为困境妇女进行心理辅导送爱心款、策划姐妹微家活动……这些看似琐碎的志愿行动,殷小红却始终乐此不疲,每天忙碌并快乐着。图为蔡雅洁在为老人削苹果她和女儿多次被吉坝乡连爱心协会评为优秀志愿者。在她的带领下,吉坝乡连爱协会姐妹微家先后荣获“南通市最美姐妹微家”“江苏省新领域最美妇女微家”称号。一家三人用爱心和行动诠释着公益的力量,他们的故事温暖着平潮镇吉坝村的每一个角落,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的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责任编辑:翟丽华 王颖文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北京学习平台2024-11-07订阅作者:徐颢哲 王婧怡 霍鋆杰北京市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队使馆班班长张建娜。“不要不好意思,一定要张开嘴说。”上周三下午,在北京三里屯东四街使馆区,白天的清扫保洁任务基本结束后,北京市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队使馆班班长张建娜化身“张老师”,鼓励不太敢开口说英语的同事们。去年11月,因为一段说英语的视频,张建娜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草根外交官”。2014年,张建娜开始在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队使馆班工作。她和同事们主要负责的区域涵盖三里屯商圈和56个驻华使馆。与英语结缘,是因为刚开始在使馆区工作时,一位外国朋友夸她把街道打扫得很干净,她却一个词儿也听不懂。这件事对张建娜触动很大,“我突然明白要把英语练好,我的工作不仅要让使馆区更整洁美丽,还得代表首都环卫工人的形象,向外国朋友介绍北京。”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建娜用“累并快乐着”形容自己的工作。一年过去,她说,“累”与“快乐”的程度都增加了。使馆区清扫保洁工作的强度很大,今年张建娜又作为宣讲员加入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走进社区、企业、高校。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春天在清华大学的宣讲,“台下都是学霸,我特别紧张。”而宣讲带给张建娜更多的则是快乐,“面对听众,让我更热爱、尊重自己的职业,更有一种自信和成就感。”尽管过去的一年变得忙碌许多,张建娜学习英语的习惯依旧没变。她在手机上下载了七八个英语学习软件,有空就学,得空就背,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如今,除了会用英语给外国朋友指个路,张建娜也会在工作之余和老外唠几句。正是下午放学的节点,三里屯东四街的国际学校门口,张建娜用英语和外教老师聊天,外教邀请她到学校参加垃圾分类的活动。路过的学生和家长们凑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位英语说得很溜的环卫工,竖起大拇指。张建娜说:“想做一件事,自己就会努力去做,永远不会有躺平的心态。”这段时间她学的一个新单词是“enthusiasm(热情)”。采访当天,她用并不标准的发音,借助手机一个个音节念出“enthusiasm”时,眼神坚定。这种“不躺平”的学习热情,也在影响她身边的人。从今年8月开始,每周三下午,她都会组织使馆班的同事们学英语。如今这群被张建娜称为“小火苗”的环卫工人,掌握了不少常用英文单词,这让她感到很自豪。多年学习英语的经历,让张建娜习惯从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中积累英文单词。“每周英语课堂”上,张建娜带领大家复习上周学习的短语“at the traffic light(在红绿灯处)”。近期使馆区正值银杏观赏季,她又给“小火苗”们增加了新词汇——在身后的小白板上写下了“ginkgo leaf(银杏叶)”,“记住银杏叶英语怎么说,肯定有人问你们。”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使馆区工作,遇到外国朋友从自己身边走过,张建娜会微笑地对他们说“Welcome to Beijing(北京欢迎你)”。这些年她的直观感受是:会说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也常常留下感动瞬间。去年年末,京城迎来一场大雪,当张建娜和同事们热火朝天地铲雪时,一位外国友人走向她,用地道的普通话说:“您辛苦啦!”最简单的一句话,是对“草根外交官”最高的褒奖。来源:北京日报责任编辑:赵晨蕊 王莉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新华社2024-10-22新华社塔那那利佛10月21日电 莫罗尼消息:第16批中国援科摩罗医疗队21日在科摩罗莫埃利岛开展义诊活动,并向当地医院捐赠药品。10月21日,在科摩罗莫埃利岛,中国医疗队队员为当地居民义诊。新华社发(中国援科医疗队供图)医疗队队长包一涵介绍,11名来自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医疗队队员当天参与义诊活动,为300余名当地居民提供体检、医疗咨询、针灸、推拿等免费诊疗服务。医疗队还向当地医院捐赠心血管、呼吸道、妇科等相关药品,支持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条件。10月21日,在科摩罗莫埃利岛,中国医疗队队长包一涵为当地居民诊疗。新华社发(中国援科医疗队供图)在19日与中国医疗队的座谈中,莫埃利岛行政长官查米娜·本·穆罕默德说,中国医疗队每年都会在莫埃利岛开展免费诊疗服务,这对于岛上民众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她称赞中国医疗团队专业齐全,良好满足了岛上民众的就诊需求。10月21日,在科摩罗莫埃利岛,中国医疗队队员为当地居民进行针灸治疗。新华社发(中国援科医疗队供图)科摩罗是西印度洋岛国,经济和医疗条件落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该国派遣医疗队,迄今已满30年。第16批中国援科医疗队共11名成员,于今年6月9日抵达科摩罗。(记者凌馨)责任编辑:王笑蕾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新华社2024-09-10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在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莫庆如老师(左图)、梁金养老师(右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6日摄)。莫庆如和梁金养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到这里工作,2022年因敬业奉献一起登上“中国好人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莫庆如老师带领学生做课间操(上图);梁金养老师带领学生跑步(下图)(9月6日摄)。莫庆如和梁金养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到这里工作,2022年因敬业奉献一起登上“中国好人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梁金养老师在做升国旗准备(上图);莫庆如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下图)(9月6日摄)。莫庆如和梁金养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到这里工作,2022年因敬业奉献一起登上“中国好人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何海香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右图);劳国奁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左图)(9月4日摄)。何海香和劳国奁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都是2019年2月来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何海香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劳国奁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下图)(9月4日摄)。何海香和劳国奁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都是2019年2月来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何海香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劳国奁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4日摄)。何海香和劳国奁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都是2019年2月来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左图)、玉济侯老师(右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上图)、玉济侯老师(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课间和学生交流(上图);玉济侯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在帮一名学生系红领巾(上图);玉济侯老师在维持学生排队打午饭秩序(下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黄秀碧老师(上图)、黄永勇老师(下图)在照顾学生午休(2023年3月22日摄)。那王小学只有黄秀碧和黄永勇这两名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这里工作了31年和20年。他们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住校生。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黄秀碧老师(右)和黄永勇老师课间和学生交流(上图);黄秀碧老师(左下图)、黄永勇老师(右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2023年3月22日摄)。那王小学只有黄秀碧和黄永勇这两名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这里工作了31年和20年。他们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住校生。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黄秀碧老师(左)和黄永勇老师在给学生做午饭(上图);黄秀碧老师(右)和黄永勇老师在给学生分午饭(下图)(2023年3月22日摄)。那王小学只有黄秀碧和黄永勇这两名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这里工作了31年和20年。他们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住校生。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屯,梁碧莹老师(左)和农志鹏老师晚饭后指导儿子做作业(上图,2017年9月7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左下图,2016年4月14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辅导学生功课(右下图,2015年6月18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放学前交代学生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左图);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放学前交代学生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右图)(2017年9月7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梁碧莹、农志鹏和儿子在回家途中休息(上图,2017年9月7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左下图,2016年4月14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右下图,2016年4月14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下图)(2017年9月7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施灵教学点,孙春英老师(上图)、何国文老师(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9月5日摄)。何国文和孙春英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施灵教学点,何国文老师(左)和孙春英老师在备课(上图);何国文老师(左下图)、孙春英老师(右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何国文和孙春英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坛西小学,方雪芝老师(上图)、杨铎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方雪芝和杨铎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坛西小学,方雪芝老师(上图)、杨铎老师(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9月5日摄)。方雪芝和杨铎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平天小学,孙庆莲老师(上图)、张宝新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孙庆莲和张宝新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平天小学,孙庆莲老师(上图)、张宝新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孙庆莲和张宝新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那才教学点,孙少华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施秉效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5日摄)。孙少华和施秉效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8年和2007年到这里工作,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为亲负米》,又称为《负米养亲》、《百里负米》等,讲述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的第五则故事。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后人有诗云: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给人们的启示孝子的尽孝要及时,在父母还在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即如诗句所说:“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自己荣华富贵了,但是亲人已经去世,即使念念不忘旧时亲人养育的种种“劬劳”,要孝敬父母却已不可能了。“劬”,辛苦、辛劳的意思。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往往在失去了父母以后,心想再尽孝,但是已经不可再得;特别是自己生活条件好了、地位高了后,想再报答父母之恩情,却已经成为一生的遗憾了。人们都熟知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知道有多少人重复着这句名言,表露出深深的、不可重新再来一次的巨大遗憾。这一则故事中子路的感叹,也便是这样的心绪。此名言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可以延伸解读一番。一次孔子出行,闻哭声甚悲。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贤者!”一看原来是皋鱼,身披粗褐,手执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没有丧事吧,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的过失有三方面:其一,就是少好学,周游各诸侯国,但回来时候,父母已去世了。其二,志向高尚,想做大事业,不愿侍奉庸君,结果年岁已晚仍一事无成。其三,与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中断了。最后说,“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后来他就自己寻死了。这时,孔子说:“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别孔子,归还家里去侍养亲人的有十三人。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四川学习平台2024-11-08订阅作者:吴健 朱刚 汪邦坤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绵山路社区,有这样一群人, 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独特风景,他们带着自己的理发设备,为附近老人义务理发。随着来理发的老人越来越多,参与义务理发的志愿者也多了起来,“我们都是被钟大姐的精神感染到了,所以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帮助别人让我们很充实,一家人都充满正能量。”群众口中热心的钟大姐叫钟玉琼,今年68岁。从2008年开始,16年里,钟大姐为2万余人(次)义务理发。一个人:“别人都可以,我也可以”2008年6月2日,到新桥片区开始志愿服务。2018年12月28日,早晨6时出发,到观太敬老院为老人义务理发。2020年4月18日,到碧水公寓为一位90岁的老党员理发……4本厚厚的日记本,简短的文字,记录了这位68岁老人用脚步丈量的公益服务之路。1989年,钟玉琼前往广东学习理发技术。回到绵阳后,钟玉琼在绵阳师院外开了家理发店,别的理发店收费几元钱,她收费0.7元。1999年,钟大姐将店面搬到了绵山路社区,物价上涨,同行们收费涨到10多元,但她始终维持在2.5元左右。开理发店期间,钟玉琼一直坚持低收费,甚至对于一些低收入的群体实行免费理发。“不是手艺不行,我带出的徒弟少说也有两三百人,其中还有广元、广安、南充等地来的。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学好手艺前一定要学会做一个好人!”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钟玉琼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一年,就在我的身边,有人在灾区志愿服务,干着‘大’事情,还有很多普普通通和我一样的群众,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别人都可以,我也可以!”2008年6月,钟玉琼毅然关了自己的理发店,开始了一个人、一套理发工具、一个插线板、一个饭盒和一瓶水的公益理发“流浪”之旅。一家人:“奶奶的志愿精神,是一本生动的家书”“妈妈出去公益理发,我还在上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发自内心地说还是不理解,她跟别人的妈妈不同,别人的妈妈干正事,她……”“后来我出来工作了,更多的是担心,特别是有一次去乡下被狗咬了,很心疼,也经常劝她不要干了。”“现在看到她干公益很开心,身边很多叔叔阿姨都加入进来了,作为儿女我们要支持,更何况她还影响了我、我的孩子、身边的很多家庭……”工作之余,王森升都会带上儿子王志恒来看望母亲钟玉琼,一桌简单的饭菜,其乐融融。钟玉琼的老伴儿是绵阳第二纺织厂细纱车间的退休工人,自从理发店关门后,一家人的生活用度全靠他微薄的退休工资。“我就说,你要是开起理发店,我们房子都装修了。”“为了搞这个义务理发,都‘上瘾’了,理发店都不开了,跑到医院、养老院,给老人理发。她回来跟我说啊,看到这些人头发多长了没有人理,她理发都要几个人把那些患者支起来才有办法理。我说不怕传染到你吗?她就说看到了人家无助的场面,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事情。”新华小区的居民王大爷,已90岁高龄,长期生病无法下床,钟大姐为他翻身、帮他理发,一坚持就是6年。绵山路社区李奶奶,行动不便,理发成了难题。钟玉琼听说了这事后,就主动承担下了这个责任,每次除了理发,她还会陪老人聊聊天,这一陪伴就是5年,直到李奶奶离开人世。还有很多老人,几年前走到义务理发点理发,后来被人用轮椅推着来,再后来就是钟大姐上门理发……2023年,老伴儿因为生病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走两步就会摔倒。为了帮助他尽快恢复,钟大姐每天都会搀扶着他上下楼、在小区锻炼,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感激她对我的照顾,到现在所有家务事基本上都是她在做。就她这个义务理发的事情,以前说老实话心里还是不大舒服,但我得了病之后也感同身受,只要她愿意去做,我就支持她的工作。”“她付出得太多了,她对家庭、邻居、社区都是热心肠。”在钟大姐居住的银峰小区,邻居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以前老师让我写有关家书的作文,奶奶没有给我写过信,也没有说出什么高大上的‘金句’,我就写奶奶做志愿的故事,我觉得她的这些故事就是最好的家书,值得我们一直读下去、传承下去。”钟玉琼的孙子王志恒自豪地说。一群人:“帮助别人,开心自己”在绵山路社区钟玉琼志愿理发服务点,我们偶遇了正在理发的林剑,他是江苏人,退休前在科学城工作。“在这里理发已经四年了,原来只有两三个人, 现在钟老师队伍有七八个人了。”在林剑看来,这样的一群人,除了帮助周围的群众,更重要的都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家都很受感染。2014年,因为娴熟的技术、周到的服务,钟玉琼不仅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赞誉,日积月累,这份善举还感染了更多的人,大家纷纷加入,和钟玉琼一起组建了夕阳红爱心义务理发队。“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和大家一起,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既帮助了他人,也快乐自己!”说起爱心义务理发队,钟玉琼说:“现在还有20多个人,以前我们人多,现在这些人都老了年纪都大了,人家有的学会了回去给家里人或者家附近的人理发去了,学会了的就走了,新的又来了。这十几年前前后后来参与义务理发的大概有三四百人。”李志芳是一位退休的质量检测员。 去年的一天,她路过绵山路社区,看到一群人在为老人义务理发,顿时被这温馨的场景吸引。“我听说钟老师免费给人理发十多年了,一直很佩服她。”李志芳回忆道,“钟老师不仅教我们理发技术,还经常跟我们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我觉得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在义务理发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一对让人敬佩的老夫妻——73岁的钟桂芳和70岁的刘云泉。他们已经坚持义务理发服务七年了。“我们不仅在这里服务,还去过绵阳东大桥、三医院、沈家坝、新桥城镇那些敬老院。”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让两人坚持这么多年时,钟桂芳说:“来这里不仅能帮助别人,还能跟大家聊聊天,日子过得很充实。”岁月不饶人,“去乡下理发有些吃力了。”钟玉琼有些无奈地表示。但是,在绵阳又活跃起了一支骑行志愿服务队,队员中很多人都是钟大姐的“传人”。“我的手艺是跟钟大姐学的,这种志愿精神也是从她身上学习的,我们这些志愿者就像是一家人,我们也要传承好钟大姐的‘家风’!”骑行志愿服务队队长刘年金乐呵呵地说。“我们享受了服务就应该感谢服务,也要力所能及回报社会,传承钟大姐的这种精神。”“钟大姐的好家风应该在更多家庭传承!”市民们纷纷表示。来源:四川工人日报责任编辑:山盈盈 黄赟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强国号发布内容中国志愿2024-01-19  1月17日,“关爱健康”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百场活动进基层启动仪式暨天津社区示范基地成立活动在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举行。“关爱健康”志愿服务项目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实施的全国性、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由百余位医疗专家共同参与,在各地建设“关爱健康”志愿服务基地,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义诊筛查和大病救助等志愿服务,每年走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开展百场活动。启动仪式后,“关爱健康”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开启首场“关爱健康 冬日暖心”新春系列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医疗专家现场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培训和筛查义诊,内容涵盖高血压精准诊疗服务的体质分析、动脉硬化检测、脑血管超声、心脏及颈动脉超声、个性化血管弹性定制等10个项目。新兴街是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在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成立社区示范基地,将有力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互动,带动更多力量加入志愿服务。“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更多志愿服务资源带入社区,邀请更多专家学者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苗苗说。作为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的“三献”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栗岩奇表示,努力传播“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帮助市民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为促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孟若冰)来源:“文明天津”微信公众号、天津日报责任编辑:马子卜 刘雅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