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人民日报2024-10-09作者:李琸我感谢这片戈壁,它给了我朴实的情感,给了我一种生活和文学的衔接。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个行业和这片土地出发,写出通往世界乃至漫天星辰的文字。2014年,大学一毕业,我就通过招工考试,到新疆克拉玛依六东采油区当上一名采油工。日后,“六东采油区”这几个字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散文作品里。我们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人对六东区、九区这样的字眼充满了感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克乌断裂带的勘探人,发明火驱技术的先行者,这些老一辈石油人的故事会瞬间戳中我们的泪点。而现在,油层蒸腾着的热气、一座座钻井井架、一台台“磕头机”、繁忙的生产现场,又会让我们的臂膀不由地生出力量——这也是我目前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在克拉玛依工作。小时候在内地老家,每每别人问我,你父亲呢?我都自豪地说,在克拉玛依开发大西北呢!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克拉玛依成为我心中大西北的中心,成为我在村口遥望的远方。我是在父亲去世后来到克拉玛依的。在一次巡井途中,我想起父亲也当过采油工,就问起叔叔有关父亲的工作经历。当“二厂”两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二厂采油区和我巡检的区域只相隔一条217国道。打那以后,每每看到国道对面一些老师傅的身影,我就仿佛看到了父亲。那时候,我在班组里年龄最小,师傅们都待我像女儿。燕子师傅看我瘦,经常会给我带上早餐;志平师傅远远地看到我,就像宠溺自己孩子般喊起“小花花”;冬天巡井回来,古扎努尔师傅将手在暖气上烤过后暖我的脸;我因为操作偷懒,在压力表上少缠了一圈儿密封带,导致原油喷出来,把采油树喷成黑脸包公,师傅们也就无奈地瞪我一眼,一起帮我擦干净……我与戈壁油区的感情,就是在和师傅们的相处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接受了班长交给我的任务——为班员写通讯稿。写戈壁油区的契机就这样来了。我当时特别羞涩,不敢面对面采访,就发微信联系。有些师傅受不了,直接跑到我跟前说:我一个采油工有啥好写的?快问,我活儿多着呢,没工夫在微信上和你闲聊!我用文字走进了一个个看似平凡却各不相同的人生。随着一篇篇稿件在公司主页刊登,师傅们看到平凡的自己被大家所认识时,黝黑脸上浮现出的喜悦、羞涩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是文学,让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更深了,也给这片荒凉的戈壁油区增添了暖意和诗情。工作之余,伴随着隔壁泵房轰隆隆的打油声、一阵风掀起的石油味,我在休息室里修改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返青》。我的母亲曾站在父亲奋斗过的戈壁滩前说:如果有一天,这里都种上麦子该多好啊!我在小说里替她实现了这一梦想。小说写的正是一个坚韧、刚毅又心怀大爱的母亲,写她在坎坷人生里一直怀抱的朴素又结实的希望。这篇小说的发表,意味着我文学创作的启航。今年,我的散文《我有一片戈壁》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讲述的是同一片戈壁油区上三代石油人的故事。发表后,我收到很多读者私信,他们表达了对“志平师父”这一形象的喜爱。他确实是油田上带我教我的师父,曾经感叹“我这辈子人如其名,此生平平,但是如果国家有需要,肯定会提枪上战场,保家卫国”;他更是我相处过的众多师傅们的缩影,他们置身戈壁荒滩,面对烈日风沙,却拥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我感谢这片戈壁,它给了我朴实的情感,给了我一种生活和文学的衔接。随着作品的发表,我也有了更多机会奔赴一个个边远采油站,甚至接到一些油区的采写邀请,由此认识了更多的石油人。渐渐地,文学赋予“采油”二字愈加丰饶的意义。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个行业和这片土地出发,写出通往世界乃至漫天星辰的文字。前不久,我很荣幸地到北京参加了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为青年作家代表发言。其实,我在内心里不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作家,因为太多的边远站我还未抵达,太多有故事的主人公我还未见到,太多记在电脑里的零散文字还没有化为篇章。更重要的是,我深知普通人身上的诗意与才华,有时会超过“作家”的想象。有一年冬天,大雪下个不停。我在静寂的茫茫雪地里蹚出一条巡井路,途中看到一簇干枯的猪毛菜被法兰零件圈着,远远看去像插在花瓶里一样。我们采油工的工作与油污为伴,却不乏美的发现与创造。我不知道那个法兰零件是哪个爱生活的师傅放的,如果他或她爱写作,一定比我写得好。(作者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职工)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他坚持南满抗战,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激战。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令人震惊的是,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他的坚毅和忠诚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纪念。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神木市纪委监委一、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即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在老子看来,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诈伪,所以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婴孩、赤子,回复本真的天性。庄子在《应帝王》中谈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是在告诉我们,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所以,对于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子女的优劣,埋没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在另一方面优秀的才能。就像商汤、武王,虽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攀登。圣人尚且不能够全才全能,更何况一般人。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不敢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不是无所作为、无尺度的纵容孩子,而是“不妄为”——从子女的兴趣出发,“辅其自然”,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教子八则:“一代通儒”的教子之道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因常年居官在外,无法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深知“妇女心性,偏爱者多”的情况,所以写家书给夫人说明应如何教育子女。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四戒一戒晏起晏起就是晚起,在曾国藩看来,晚起为败家之凶德。曾国藩家族百年来之所以能人才辈出,这与他“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有着密切关系。“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我们常说要修身自律,首先要从勤字开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二戒懒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三戒奢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之河,浩浩汤汤,古人富贵皆归结于“勤俭”之道;而一个富豪氏族的没落,则源于一个“奢”字。历史上因奢侈无度导致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两晋奢侈斗富、隋朝隋炀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乐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历历在目。奢侈的克星就是节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依靠内心安静才能修养身心,只有依靠俭朴的作风才能培养品德。《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厉行节俭,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生活。四戒骄傲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人一骄傲,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人一旦骄傲,必然对周围的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从来没有人喜欢或愿意和骄傲自大的人相处,因为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心学宗师王阳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人一旦有了骄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公必败。四宜一宜勤读曾国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勤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让一切不解,都有据可依,让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让愚昧走向聪慧,让落后的大脑接触到开明的思想。二宜敬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吕氏春秋·尊师》言“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三宜爱众《论语》:“泛爱众而亲仁”,它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博爱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学做人,培养性情;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四宜慎食《弟子规》言:“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孩子真正生活得怎么样、生命的质量如何,都与生活有没有常态紧密联系,暴饮暴食、夜不睡、晨不起,这都是生活没有规律的表现。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社会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为营养过剩与营养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饮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教子“七不责”《太平经‧为父母不易诀》中言:“人从生至老,自致有子孙,为人父母,亦不容易。”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好自己的子孙,平时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由此,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讲究“七不责”:一、对众不责古人云“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经常在别人面前训斥孩子,或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害其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二、愧悔不责当孩子心理有所愧疚和后悔的时候,父母就不应该再批评和责备孩子,否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孩子要睡觉了,如果家长在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很有可能事情没解决好,孩子的身体还被弄坏了。四、饮食不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难得的机会。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么问题,便“抓紧时间”教育。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脾胃虚弱,而且边吃边哭容易将食物误吸入气管里,引起呛咳。此外,还会破坏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压抑,加深隔阂。五、高兴不责子女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们。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责骂,经脉就会立即憋住,对身体伤害很大。但适当的提醒是应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必须要让子女经常感受到。六、悲忧不责不少父母在孩子哭泣时会无奈、不安甚至厌倦、愤怒,其实,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如果父母加以责备,孩子会觉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绪低谷,变得自卑。父母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搂着他,听他哭。等他哭够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时对他说,“你刚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够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会小心一点。放心吧!”七、疾病不责子女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来源:“家训家规”公众号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我的家乡坐落在云南省的腾冲市,那是一座拥有着极为丰富历史背景与多元文化的城市,享有“极边第一城”的美誉。我对我的家乡怀着深深的热爱,只因它承载着无数专属于我的美好回忆。而在这众多美好的回忆当中,最能牵动我心弦的,莫过于腾冲土锅子。那熟悉的味道、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它所蕴含的家乡情怀,都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紧紧地将我与家乡连接在一起,让我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怀揣着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与热爱。腾冲土锅子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一位朝臣到腾冲守关,为了解决边关战士的餐食保温问题,发明了土锅子。明清时期,土锅子在腾冲当地用于祭坟、祭祖等用途。如今,腾冲土锅子已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是来腾冲必吃的美食。腾冲土锅子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火锅,不使用金属锅,只使用腾冲独特工艺烧制的土陶火锅,这种锅具能够充分吸收食材的香味,锁住原汁原味。土锅子的外形设计独特,中间有豁口,像一座平顶圆锥形火山,四周沸腾的菜肴如同热海,因此又有“火山热海”的美誉。土锅子的主要原料有青菜、芋头、黄笋、泡皮、酥肉和蛋卷,所有食材要先炖煮成半熟,然后依照底素上荤和耐煮在下、鲜嫩朝上的顺序层层放入土锅中,加入熬制好的鲜骨头汤,用炭火微火慢煮三四个小时,底菜的本味就会渐渐融入汤汁,陶制的土锅锁住了食材的原汁原味,香味四溢,让人垂涎。小时候每次逢年过节,母亲都会煮上土锅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味的土锅子,一边交流着开心的事情,伴随着家人的欢声笑语,土锅子热气滚滚,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如今,由于工作原因,我远在他乡,无法经常回家,也会有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但是每当我想起家乡的土锅子,回忆起家人欢聚的时光,我的内心就会瞬间被温暖包围,充满信心和力量。虽然现在的美食琳琅满目,但是土锅子在我心中的位置依旧无法被替代。土锅子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道特色美食,它记录了我在家乡的美好回忆,代表了家乡的温暖,也承载了我对家乡深深的爱和思念。(作者单位:云南省福贡县子里甲乡人民政府)转载怒江学习平台2024-11-05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余自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

               家书背后的故事

抗战时期,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唱的是:忻口开火数月整,娘子关再顶住,南怀化死个够。这支悲壮民谣描述的是1937年“忻口会战”的惨烈场面。在这次会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壮烈殉国。毛泽东曾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郝梦龄等抗日殉国的将领“给了全中国人们以崇高伟大的模范”。郝梦龄的遗体及遗物被运回汉口后,家人在他随身带的小箱子里,发现了一封他牺牲前写给家人的遗书。

  郝梦龄(1898年2月-1937年10月),河北藁城人,牺牲于忻口会战。在忻口战役中与日军激战6昼夜,牺牲时距离日军阵地只有200米,倒下后,郝梦龄仍高喊杀敌报国,其留下的战衣上布满了鲜血和枪洞。

  “余自(武)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这是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的前线,写给妻子的家书。此前,在率部奔赴战场,途径武汉的时候,他已经给孩子们悄悄写下了一封遗书。直到今天,郝梦龄将军的长女、已经94岁的郝慧英老人,回忆起那一刻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母亲不识字,家里的信,一直是15岁的郝慧英来读。她记得很清楚,父亲悄悄写的这封信,跟以往的都不一样。“我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别无所念,倘余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老母,教养子女,对于兄弟姊妹也要照顾,故余牺牲也有光荣。”

  当时,郝梦龄原本正率领第九军修筑川黔、川滇公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先后三次上书请缨,要求上战场。郝慧英老人讲,父亲率部从武汉出征的那天,她悄悄地跑到汉口火车站,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没想到,那一眼,竟成永诀。

  1937年10月4日,郝梦龄率部抵达忻口。10月10日,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激战。当时,驰援忻口的大部队还没有赶到,作为军长,郝梦龄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率部每天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歼敌上万人,自己的部队也伤亡惨重。死守阵地的部下曾打报告请求增援,郝梦龄只批了八个字:站在那里,死在那里。

  在下达了无情的命令之后,当天的战场日记里,他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往日见伤员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

  走到生死关头的郝梦龄将军,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绝笔家书。“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与敌激战6昼夜后,10月16日,身处最前沿阵地的郝梦龄将军,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也兑现当时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时,立下的誓言。

  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一页页泛黄的,是78年前的报纸,记载了郝梦龄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当时,武汉各界为他举行公祭,并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武昌。为纪念郝梦龄的抗日功绩,武汉汉口的小北路也改名为“郝梦龄路”。

  郝慧英大半辈子在武汉渡过,对她来说,从15岁的1937年的那年,在武汉火车站诀别的那一刻开始,对父亲的思念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清明节的时候,因为自己行动不便,老人只好托付了她的学生和家人代她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郝梦龄烈士陵园,人们把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和后人对前辈英烈的敬仰,带到了将军的墓前。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桑梓之地,旧梦如织,绵延不绝。18岁那年,我怀揣着憧憬离开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庆丰小镇外出求学。彼时的心,满是渴望与欣喜。岁月悠悠,家乡的印象在我的心里悄然变化。大抵是我太念旧,抑或是根植于血脉的农村基因。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里,我的内心越发眷恋那满是乡音的小城。去年,我毅然回到家乡,以全新的姿态在这片故土重新出发。工作之便,我有幸踏遍了建湖的两百余个村落,每一处都仿佛是时间的低语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今朝。闲暇时,我将家乡的风景定格于镜头,分享于网络,意外收获了一些漂泊异乡的游子们的共鸣与鼓励。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认同与归属。国庆假期,我与母亲一同回到老家收黄豆。丰收的喜悦在田野上肆意蔓延。每一粒黄豆的跃然而出,都仿佛是自然赋予的礼赞,见证了生命循环不息的奇迹。我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家东房间里那台14寸的熊猫黑白电视机,一到傍晚便吸引着邻居前来。大家挤在小小的房间里,模糊的黑白画面,偶尔还需要拍拍才有信号。跳动的光影将大人的目光紧紧锁住,孩子们则借着月光,在门口空地上乐此不疲地玩着。“当时只道是寻常,朝花夕拾今才悟。”站在时光的风口回望往昔,我不禁笑出了声。微微眯起双眼,恍惚间,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小凤啊,回来写作业了!”桑梓旧梦长,情丝永未央。它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愿我的家乡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更加繁荣昌盛。愿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永远闪耀着温馨与美好的光芒!(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来源:盐城学习平台2024-11-04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家书原文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1936年8月2日

家书背后的故事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她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她和团长带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她沉着地协助团长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无法打破敌人包围。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时,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投降招供,她宁死不屈。日军问她为什么要抗日,她严词痛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为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监护治疗的几个月里,她教育争取中国籍看护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看护人员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日本军警追捕再度被俘。敌人对她施以更加残酷的刑讯,仍毫无所得,遂决定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给心爱的儿子写下这封遗书。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你还记得这双清澈的大眼睛吗?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苏明娟在认真听课。新华社发(解海龙 摄)照片中的女孩苏明娟求知的眼神曾感染了无数人她由此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命运2018年5月29日,在安徽省金寨三合实验学校,苏明娟与当年的宣传照片合影。新华社发(王从启 摄)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建立希望工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和苏明娟一样许多孩子通过希望工程改变了人生的轨迹1992年6月1日,湖南省长沙市百名少年儿童集体创作的“希望工程”巨幅书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陈小鹰 摄1991年,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这是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新华社记者 张曙光 摄1991年5月,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胡亚丽因家庭困难失学一年后又复学,为了让她跟上学习进度,班主任老师胡遵训跑20多里山路为她补课。新华社记者 张曙光 摄20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发起希望工程“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1992年,安徽省李台村的李厚梅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而失学,山西省大同木材厂的刘伟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使她重返校园。图为李厚梅激动落泪。新华社记者 戴浩 摄1994年4月,浙江省泰顺县的一对小姐妹郑美华(右)、郑美桃下课后在家做饭、温习功课。因父母相继去世,姐妹俩曾一度失学,在“希望工程”帮助下,她们又重返课堂。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1996年3月,河北省顺平县安子村小学教师齐天锁为学前班的7名孩子领读汉语拼音课。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1996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红举乡向贫困学生转发各地捐献的助学金。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1997年,张胜利和学生们在一起。张胜利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学生之一,他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当上了一名山村小学教师。新华社发(周文广 摄)1999年4月,青海省共和县拉乙亥麻村藏族妇女仁青措送娃娃到希望小学去上学。新华社记者 王精业 摄进入21世纪希望工程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圆梦行动”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激励行动”鼓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提升能力2006年9月7日,73岁的周火生老人为了给希望工程筹集资金,在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街道上推着三轮车卖书。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2006年10月18日,宁夏银川金凤良田小学学生刘磊(前中)为第一次在电脑上打出自己的名字而兴奋不已。当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宁夏分会联系援建的金凤良田小学“希望网校”正式启用。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2011年8月9日,南京邮电大学学生陈涓(左)利用暑假勤工俭学。她是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帮助下顺利入学并争取到了暑期勤工助学岗位。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2012年9月4日,周标亮在广西平果希望小学为三年级学生上课。幼时家境贫寒的周标亮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继续学业,毕业后回到希望小学任教。新华社发(吕文举 摄)2015年2月2日,山西省阳泉市侯家沟村村民王亮明拿着阳泉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颁给他的捐赠证书。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截至2019年全国希望工程援建小学2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截至2023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善款总额220多亿这项以“希望”命名的社会公益事业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亮眼且动人的成绩单2019年9月3日,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南校区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2019年10月11日,方荣在湖北省罗田县希望小学给学生上思政课。方荣是湖北省大别山区罗田县希望小学的校长,也是这所小学曾经的学生。方荣儿时家境贫寒,一度面临辍学,在希望工程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她才得以完成学业。19岁从中等师范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回母校任教。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2020年9月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希望小学,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支教团成员陈倩雯在和学生交流。新华社发(李华 摄)2023年6月1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河渠希望小学的学生在体验3D打印设备。新华社发(张晓峰 摄)35年足够让一颗种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35年足以改写人生故事点亮无数个梦想和未来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希望工程将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制作:蔡湘鑫 张铖转载自: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硕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