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人文传媒网讯(乔元兀)瑞雪迎春至,山乡荡喜气。为确保生活在大山深处那13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过上温馨祥和的新春佳节。春节前夕,吉林省抚松县人民法院扶贫包片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办公室主任等一行踏着迎春瑞雪,深入30里地以外的抽水乡抽水村、参兴村开展迎新春“送祝福、送温暖、送法律、送安全”大走访主题党日活动,此情此景雪域山村充满了春天般的温暖。“要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您,家里的年货置办的怎么样了?”、“春节期间咱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少聚集、少串门,出门可一定要记得戴好口罩……”、“家里收拾的挺洁净的,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时要注意人身安全及家庭防火……”法院慰问领导每到一户贫困家庭送来米面油的同时,还送来了暖暖的新春祝福与关怀。近年来,抚松法院作为扶贫包保省挂单位,结合乡情、村情、民情,有针对性地想点子、举招数、一对一、心贴心专心投入到扶贫攻坚战役中。从村民公益事业、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及贫困助学等方方面面入手,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最终拿出务实管用的帮扶措施,化解了一件又一件群众所期待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扶贫工作目标。“这些年多亏了法院不断地资助我家女儿才得以顺利上大学,这个恩情我们全家永远都不会忘记。”患有股骨头坏死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户孙建柱一讲到这儿眼里总是浸满泪水;“能住上这么好、这么暖和的新房多亏了法院的帮助……”78岁的贫困户张善钦每每谈到这儿欣既有欣慰,又有感动!“法院包保我们村以来,从村部的供暖经费、村屯基础设施、村屯环境建设及贫困户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在享受一系列便民实惠中不约而同地都要感谢法院……”现任参兴村党支部书记欧彦斌在陪同慰问时深有感触地说。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法院慰问领导干部在慰问走访中,根据广大村民的需求,结合村民土地纠纷、民间借贷、婚姻纠纷、遗产继承等方面的法律疑问及时提供宣讲咨询,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民法典中贴近百姓生活的法律条文解答给百姓,宣讲发放《民法典》等普法宣传资料15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条,累计15人次,新春慰问与“普法惠民”相结合,促进了法治乡村建设和谐稳定发展。据了解,抚松法院在精准帮扶抽水乡抽水村、参兴村脱贫攻坚战役中,在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的同时,采取“扶贫”+“扶志”+“扶智”“三同步”工作法,“精准扶贫”与“法治扶贫”协同推进,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得到了巩固提升,乡村振兴也取得新成效,村民的“幸福指数”、“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2020年累计向所包保村及贫困户累计投入资金21万余元 ,用于扶持村集体发展“千亩树莓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养鸡、中小药材、紫苏子等经济项目,帮助完善农村医疗所建设,等等一个个新生项目在务实、高效作风下得到落实运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时代“大考”的新起点。抚松法院通过迎新春开展山村慰问贫困户活动,平均为每户送去价值330元的米面油等节日生活物资,他们将浓浓的新春祝福与关怀同普法安全宣传一并制成“新春大礼包”送到了广大群众的心坎儿上,切实让困难群众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党的感恩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奔小康的自觉行动和强大动力,为今后持续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责任编辑:海朝
发布者:清风在线
原创
2021年02月21日
惯子如杀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一生会有多大的影响,请看真实案例。
发布者:谨 琼
原创
2021年02月20日
艰难而漫长的2020年过去了,在2021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央视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新年最好的礼物——黄金档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第一集《尚书》篇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带我们穿越千年去到了《尚书》里的中国。一、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尚书》的作者是上古史官,相传孔子曾编纂《尚书》。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现存五十八篇。我想看过的人很多可能和我有同样的心情,真心觉得愧对先祖。因为在看这期节目之前我对于《尚书》的了解仅停留在名字上,甚至有很多人可能连它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身为华夏儿女,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越发地以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为傲,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体会过:延续着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是文化,让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的是一部部薪火相传的典籍,而这些典籍是无数学者先贤用生命在接力守护着的。如此这般,我们何谈文化自信?又何谈复兴中华?二、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在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与其在越来越淡的年味儿里用春晚隔靴搔痒,不如沉浸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里热泪盈眶。”我想每一位观看者都被倪大红所饰演的“伏生”深深打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汉文帝时期那个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尚书》记载几千年前的中国,所以我岂能不舍命护《书》?”所以,伏生之子为护书,遇贼以命相搏,被乱兵杀死。伏生之妻为护书,不以燃书取暖,饥寒中病亡。当伏生发现墙壁藏《书》损毁,他痛哭到无言。而屏幕前的我亦是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到了魏徵的那句话“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当我第一次在《群书治要》这册书的封底看到魏徵的这句话时,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古人的话语总是那样的简练,可是即便寥寥数语,却依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写书传书的过程中是怎样的一颗存心,那是一颗祈祷着他们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的心,那是一颗盼望着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幸福的心。西汉孔安国广推《尚书》、东晋梅赜献古文《尚书》、唐代以青石刻《开成石经》……历史长河中,无数学者先贤接力守护着《尚书》,让千年后的我们能够看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筚路蓝缕,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华夏经典,弦歌不辍。青石刻经,青史流传。三、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这一集的《典籍里的中国》,给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大禹治水分定九州。在过去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大禹和先民们用简陋的工具,不畏艰难,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愿我华夏民族自此生生不息!愿九州生民永世昌宁!”听到这句话,身为华夏儿女,我们的内心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列祖先贤,请受晚辈一拜。”无数的弹幕随着撒贝宁的一拜而出。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尔等能不铭记九州乎?不能。中华儿女能不敬爱大禹乎?不能。四、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第二个故事,是周武王承天命牧野起誓伐暴纣。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一开始我并不明白,面对纣王的上万大军,面对百官的再三劝谏,武王一直所坚持的“天意”究竟是什么?后来我想到了八个字:民心所向,天意所在。武王一直坚持的就是“民心”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五、两千年后你们还读《书》吗?——伏生节目的最后撒贝宁带着伏生来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当伏生看到孩子们背诵《尚书》篇目的时候,这个老人眼含热泪的说“《尚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可我的心却是揪着的。离开前,伏生回头看着撒贝宁的时候,那个眼神真的是一眼万年。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得起他们吗?我们真的让他们放心了吗?习主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看弹幕里最多的一句话是: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仍是华夏人。可是,这句话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吗?难道文化自信只是嘴上说的吗?我们的骄傲应该体现在哪里了?这些典籍我们知道多少?我们读了多少?我们又从中懂得了多少?历史循环前进,我们曾经怀疑,曾经否定,曾想一度抛弃过我们的传统文化。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我们该怎么做。我想,是时候了。真的去学习,去了解,几千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书典籍,让华夏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继续传递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皓首传经众人叹,蓬门积德万年欤?当年博识胸中授,今日观花网内锄。但得流光霎时老,何妨一笑曳青裾。作者:朱瑾昜
发布者:Summer
原创
2021年02月19日
​2月12日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在这一天央视不负众望,以它严谨和肩负着社会教育的使命,在牛年的新春之际,为全国百姓奉上了一道饕餮文化盛宴——《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全新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将聚焦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书籍,节目拟每期选取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亦讲亦演、古今对话的全新原创舞台形式,跟随书籍的千年流传,穿越古今中外,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档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到网友们的一致好评,随着《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节目《尚书》的完美落幕,网友们开始期待着下一期节目的播出。好的节目永远都不用担心没有市场,不怕没有收视率。收视率的提升是靠节目的走心与节目本身质量过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典籍里的中国》的促成是响应国家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倾情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已经不是央视第一次推出的大型关于传统文化类型的节目了。央视另外一档《朗读者》也是好评颇丰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创作背景是2016年习近平主席到央视调研时说的一段话:“中央电视台每天要面对的是数亿的观众,一定要做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由此,那年的春天,《朗读者》酝酿而成,最终大获成功。而央视其他文化类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也都是收到广大好评。这种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不仅俘获了电视机前观众的心。也表明了,这是文化类型节目的稀缺,也是电视上的一个空白,央视作为全国电视台的领军,更是为全国电视台做了一个好的带头作用,树立了风向标。让人们再次回归自然、亲近文字典籍去领略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是对国家宣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最好回应。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气质和深度。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和见地,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古今与古人对话。而古代的圣贤典籍无非是我们读书时最佳的选择。也能让我们在典籍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学习古人为人处世心怀天下的胸襟和从容不迫的从容与淡定。《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是《尚书》讲述了伏生护书的故事。“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一段简短质朴的话语表露了古人对典籍传承的重视,也正是有着像伏生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和守护者,才有了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最后引用董卿在厦门大学演讲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文字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些重要的文字被忽略了、被遗忘了、被淡漠了,甚至被丢弃了,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希望我们可以从先哲的手里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将这些文字典籍传承下去,传给我们的后世子孙经久不息。 作者:念一,一心一意学习传统文化,一定会有一个丰硕的结果!所谓天得一为清,地得一为宁,人得一为圣贤!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笔名念一”!
发布者:Summer
原创
2021年02月19日
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3]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1年02月19日
佛光山是台湾省最大的佛教道场,创办人星云法师为提倡“人间佛教”之道,一砖一瓦建立起佛光山,成为台湾信众最多、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1年02月16日
​(​大坏狐狸的故事)2 0 1 8年法国版奥斯卡与金像奖最佳动画片———现在开始我就是他们的妈妈! (前言)一只蠢萌的狐狸一心想做大坏蛋,却屡屡不得志,被迫当上“鸡妈妈“后,小鸡仔们唤醒了它内心的柔软和良知。从此,这个走路都会自己撞树的家伙,竟然逆袭成为了“英雄妈妈”。 法国动画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 千辛万苦从鸡窝偷回了三只鸡蛋,孵出的小鸡仔们一睁眼就喊他“妈妈”,他慌张不已,不知道如何应付这三个从天而降的“孩子”。狼先生一副过来人的样子按住他叮嘱:现在先扮演成妈妈养着他们,养大了就可以吃了。狐狸心里矛盾,但慑于狼的威慑只能无奈答应下来。就这样,他开始当起了临时“宝妈”:晚上被鸡仔们催着讲故事、当他们的被窝被围着喊妈妈烦不胜烦、被揪着大尾巴。被鸡妹妹邀请一起玩过家家但是每次再不情愿,当看到孩子们撒娇的眼泪还是答应下来。有趣的是,当小鸡仔们觉得好玩开始扮演坏狐狸时,狐狸又特别着急,不愿意他们这样一天天过去,孩子们和他的感情也越来越多……狐狸再次被小鸡们围着说:“妈妈对我们最好了!”虽然还是凶到让他们流眼泪,但这次他主动地靠近让他们抱了上来。这一刻狐狸的心里,好像被攻陷了。从此,狐狸脸上出现了笑容,也会和孩子们谈笑。终于,到了最残酷的一天,狼先生出现了。他不耐烦地催促狐狸交出鸡仔们,可是“妈妈”从此觉醒了。狐狸使出全力,一边拖着狼先生一边让孩子们快跑。在最后一刻,狼质问他“他们什么时候成了你的孩子了?你把他们带回来是准备吃掉的!”狐狸看着一脸不可置信的小鸡们,眼泪喷泉一样涌出,眼中充满了不舍和感伤,还有一丝愧疚。僵持中,被抓住的最年幼的小鸡妹妹,还是像往常一样弱弱地喊了句:“妈妈。”他突然生出了勇气,最后奋力一跃制住了狼倒在雪地上,“快跑,孩子们,快跑!”这段故事来自动画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著名媒体《新观察家》评价:“有趣、混乱却有爱,为残酷的世界带来一丝温柔。”故事来源 灵感来自导演本杰明•雷内儿时参观农场:“我坐在一个孵化器旁,眼看着小鸡快出生了,父亲对我说‘如果小鸡孵出来第一个看见的是你,就会认为你是它们的母亲,你必须照顾它们。’我马上就走了,因为我太害怕了,不想成为单身妈妈。” 雷内这样讲道。就是这么简单、朴实的一个念头,在导演的心中萌芽了一个关于爱与勇气的故事,搭配水彩笔触和鸟语花香的背景,欢脱有趣,清新治愈又美好。从被喊“妈妈”都是不被允许的,然后是陪着过家家和抱抱也可以,大坏狐狸原本貌似的铁石心肠好像不存在了;他接纳了孩子们,甚至接纳了自己的转变,最后能和狼拼死抗争,这一切来自于孩子们的童心的爱,更来自于他自己内心被激活的恻隐之心,让自己从偷偷摸摸变成了和蔼慈祥的“妈妈”,敢于豁出性命和狼对峙。这个过程中,“善良”也在狐狸的心中被激活了:为了照顾好小鸡们,按下了自己心中的烦躁和矛盾,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不管小鸡们玩自己尾巴、还是催着做游戏,都慢慢开始配合。希望小鸡们能快乐成长,照顾起来又暖又走心,特别害怕小鸡们受伤危险,不顾自己安危拖住狼。从这只蠢萌又善良的狐狸身上,一个善念的开始,就像春天的花鬘,袅袅不绝,慈悲的触手缓缓落于每个人的心里,温馨有爱。“妇人之仁遍及天下,便是圣人之仁”。“慈悲”,这两个中文字,大家都认识,但要感受这两个字的内涵是不容易的。我们生命中有时也会触碰到这种情感,甚至能体会到这种高级的生命情怀。我们要理解慈悲,就要有一种生命的期待,哪一天感受到了,生命之花也就结果了。我们吃的食物只是用来维持生理生命的,慈悲的情感才是提升我们精神生命的食粮。有了慈悲之念,生命就不会孤单,没有寂寞更没有烦恼,但要把“慈悲”变成人生的实践是有很大难度的,然而这个难度我们必须去面对、去实践,尽管是一条艰难的路,走过来了你就会觉得是值得的。◎来源:佛教慧日fojiaohuiri608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1年02月16日
近年来,诗词好像越来越火,随着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热播,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诗词文化再一次出现世人的面前,展示着它迷人的魅力。而因为疫情的缘故,日本友人在送给中国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让中国人对诗词文化又重新提起了新的重视。这是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一次渴望的呼唤,一次心灵的期盼。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成人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在遇到挫折或工作不顺时,只能靠我们内心自己去化解。然而,这却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扭转乾坤帮助自己走出困境,此时诗词无疑是开解我们心中郁结的最好的一剂良药。《苔》  清 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笔者在此对诗词的意思不做过多的解释。但是这首诗描写的意境告诉我们,苔花是众花当中最不起眼最不惹人注目的一种小花。即使如此,苔花不在意外人的看法,自己仍然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学着牡丹一样盛开。无论我们有多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会不爱我们;无论我们有多差,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爱着我们。所以不要在意外人的眼光与看法。陶渊明喜爱菊花,所以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周敦颐喜莲,所以才有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永远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迷失自己,也不要因为遭遇挫折而自暴自弃。《苔》这首诗,正是诗人在向我们传达对人生应该秉持的一种乐观态度。学习苔花的精神,花虽小,却从未放弃。年少时的笔者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山坳里,那时笔者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每次骑车到远处求学时。总会路过一座山坡,笔者都会在此驻足停留,望着对面的高山和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带着无限的遐想,想着山对面的样子。长大后,笔者终于如愿以偿地走出来大山来到了繁华的都市,面对着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时间久了反而更加向往曾经那个宁静小村庄的生活,因为所有的城市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都是一样宽阔的街道,每天都是在利益与欲望中追逐。终于,离家十年后,笔者又再次踏上曾经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的那片土地。寻找曾经的记忆,奔波了一圈,又回到了曾经出发的地方。《庐山烟雨》宋 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仿佛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躁动不安的心驱使着欲望绑架了我们的身体致使我们一直在拼命地奔波。最后发现原来最好的事物就是一开始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很多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记者在采访他们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同样一句话“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我决定不会选择这条路,不会想着有钱”。但这也只是假设而已,如果没有经历过拼搏、财富、名誉、地位,这些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纯真生活的东西,即便重新选择想必他们的选择还是会和当初一样,因为没有得到的都是最好的。《百年孤独》里马尔克斯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繁华过后便是凄凉。”这仿佛是人间的一个定律,当寂寞来袭,我们又能用怎样的心境来迎接它呢?也许看了下面这首诗,我们可以向李白学习一下。《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人生旅途的这趟列车上,终究会有人提前下车,没有人能够陪我们走到最后,无论是亲人之间的别离亦或是仕途的坎坷。内心总是要独自承受许多的苦楚,与外人说不清,与朋友道不尽。但学会孤芳自赏忍受孤独寄情于山水,与山为友,与水相伴。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能够坦然面对。修养、道德、品行、自持从来都是靠孜孜不倦地学习得来的。一首小诗、一条家训,就足矣为我们的人生保驾护航。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留给他后代子孙的家训《诫子书》。《诫子书》蜀汉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不足百字,却涵盖了修身、学习、立志的诸多范畴,为其子孙后代树立了家训、传承了家风,影响至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争名夺利导致了太多的算计,却不知清朝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道出了关于争利的事实真相。《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清  张英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百年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一息不来,又有什么东西能带走。长城依然屹立不倒,秦皇汉武却已作古千年。为了虚名虚利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看完宰相张英的这封家书,心量仿佛随着诗中的句子不断地扩大。古人有太多忧国忧民的圣人君子,天下太平安定时,寄情于山水之间;天下大乱时,他们又迫切地想出仕为官力挽狂澜,救人民于水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除了以上各种意境的诗词,还有描写夫妻、婚姻的诗句。苏轼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美好愿景或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动人誓言,都表达了古人忠于婚姻与做人的态度。 通过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虽然古今有别,但人性相通。阅读古人的时候,我们不但了解和认识了古人,也会了解和认识了自身,进而理解人、善待人。中国古典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在潜移默化地熏陶我们,美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念一,一心一意学习传统文化,一定会有一个丰硕的结果!所谓天得一为清,地得一为宁,人得一为圣贤!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笔名念一”!
发布者:Summer
原创
2021年0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