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是黄帝提出的有关生命的问题。他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那些有修养的人,中国称他们为真人,也就是神仙得道的人。以这个名称看来,我们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他说古代的神仙真人,本领大的,“提挈天地”,把整个的天地把握在手里。“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呼吸天地整个的精气。“独立守神”,他的念头永远是专一的,思想专一,超然而独立。守神,把握自己生命最初的功能——神。我们普通说的灵魂是不足以代表神的。灵魂是神的阴暗面,看不见的,是反面的代表;神是真正代表生命阳明之气的。“肌肉若一”,所以它不会衰老。因此,他说古人做这个工夫,这个修养,“寿敝天地”,这个敝字,等于比较的比,意思是寿命可比天地。“无有终时”,没有终止。换句话说,天地毁坏了,他的生命才结束。天地是不会坏的,所以他永远常存。“此其道生”,因此道家叫这个是道,是宇宙的功能。“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中古之时”,这个不是现代历史学的中古了。黄帝距离我们四千多年,他讲的上古、中古,距离我们已有很多万年。“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比真人次一等的,“淳德全道”,道德非常高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他的行为一切,跟天地阴阳、春夏秋冬配合。这个问题很大。孔子在《易经》上也讲到这个事,天地阴阳配合调于四时。“去世离俗”,出家人离开世俗,“积精全神”,专门去修持。“游行天地之间”,修成功了以后有神通,随便在整个太空里头活动,不要买飞机票,不要坐宇宙飞船。“视听八远之外”,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可以看到、听到一切,这种人叫至人。“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这是由修道练身体来的,“亦归于真人”,也算是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是黄帝提出来的问题。其次,就是儒家所讲的圣人,“处天地之和”,不修道,不做工夫,生活于自然之间。“从八风之理”,不过注意冷暖气候的调整,注意卫生及个人身体的环境保养。“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一样地喝酒吃饭吃肉,还有嗜好;换句话说,一样地抽烟喝酒吧!(众笑)但是有个条件,心理上没有仇恨人,没有发脾气,没有恼怒,绝对没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学里讲就是有慈悲心,有爱人的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所以呢,也不出家,同普通人一样穿衣吃饭。“举不欲观于俗”,但是他的行为略有不同,不像普通社会一般人,拼命去赚钱,拼命去做官,他都避开了。“外不劳形于事”,尽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静。“内无思想之患”,不但没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宁静专一的。“以恬愉为务”,每天都是快乐的,人生是乐观的。讲到乐观的人生,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常常讲,不晓得怎么搞的,我们黄种人有个特点,尤其中国人,都有一种讨债面孔的样子,态度也都很难看。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朋友问我,南老师,你们中国人会不会笑啊?他问这个话的意思我懂了。我说对不起,中国人当然会笑!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好像是一种仇恨的面孔,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跟你们不同。在美国,路上看到人都“哈啰”,说句你好啊,不管认识不认识,脸上肌肉拉一拉(众笑),这个是美国的教育。我说我们中国的教育不同,小孩子路上看到人,如果喊一声喂!爸爸说:“死相,人都不认识,叫个什么!”(众大笑)我就告诉他,我们中国黄种人是这样教育出来的。的确如此,我们中国人见人都没有笑容,没有“恬愉”之颜,不是乐观的表情。尤其是在银行里,现在银行好一些,过去银行柜台的小姐,邮局卖邮票的小姐,你给她钱,她那个脸拉下来不晓得多长,很讨厌。这里提到恬愉,学佛有四个字,叫慈、悲、喜、舍。这个喜很难,但是人只要一笑,整个脸上肌肉拉开,脑神经马上松了。所以学笑很有道理,大家都需要。“以自得为功”,自由自在地生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这样的修养,身体不会衰老,精神不会散失,病不医也自然好了。也不要怕睡不着,睡不着也不管了,一切恬愉乐观就好了。这样呢,他说也可以活一百岁。《黄帝内经》这一整篇,都在讲人生的修养,哲学的修养,这一段是最高的人生哲学。所以说,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修养,都在这个医学里头。我们普通把它当医学看,其实一切都通通包含在内了。——《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思想是个人生命自己带来的,婴儿脑袋一封了顶,开始有意识思想。后天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污染”,人年纪大了,知识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我是中国人,我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小的时候我们骂这些老头子,“老奸巨猾”四个字,越老越奸诈,花样越多,越靠不住。我年轻时也骂这些老前辈,到了三十五岁以后,自己承认是老奸巨猾了。现在我八九十岁了,岂止是老奸巨猾,而且不是东西了。这就是思想的顽固,所以人生的经验越多越顽固,越来越“污染”,要想恢复到儿童时的那个天真活泼,就非常非常难。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如果修养恢复到那个阶段,也就不怕衰老,脑筋尽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记忆反而恢复得更好。——《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休息者,心与法尔境相合时,妄念客无聚散,于本住大法性尽,获止息之义。如旅客疲而求止憩,松解一切而住,与休息相同。”什么叫休息呢?我们的心与自然法尔境界相配合。老子说得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们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内的奶娃儿一样,此心活活泼泼的,没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个奶娃儿,你逗逗他,他也会笑笑,你说那笑有意义吗?那你才见鬼;没有意义吗?有意义,他就喜欢笑,笑过了没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没得事。“心与法尔境相合”的时候,客尘烦恼的妄念,无所谓聚,无所谓散。刚才说的奶娃儿,你打他一个耳光,哇哇就哭,你逗他一下,他又笑,他的妄念,无所谓聚,也无所谓散,“法尔如斯”。我们凡夫越长大越不懂,笑了以后不笑了,心想:我刚才为什么对他笑?糟糕!他该不会说我神经病吧?一大堆客尘烦恼与妄念就来了,这个就是人长大了。大人一毛钱都不值,而且,大人变老人更可怕,所以人永远保持童心就是道。——《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我们在谈心理问题、感性问题的时候,曾经提到人都会有情绪。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此外,人还有好恶,这些是健康的人都会有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谈到情绪,人们就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其实情绪并不可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情绪这玩意儿。 ——情绪与道德无关,无是非、对错、善恶。——情绪是自己制造的,虽然是对外在人、事、物的反应,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准,同样的话、同样的事,有人会生气,有人不会生气,问题的来源、起因是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每一种情绪都是自我真实的流露,接受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生气,同样也接受别人的情绪,允许别人生气。——忍耐是情绪被压抑,并不是被消除,也不是被制服,它还是会从潜意识以外的地方出击,同时阻碍我们的成长。——情绪受到压抑,人便会陷入偏见以及心理防卫机制的迷魂阵里,而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情绪被压抑会造成生理上的病痛。——愤怒是其他情绪的假象,背后所隐藏的是挫败感、恐惧、担心、害怕,是被打击、被伤害、被冤屈、被欺骗、被误解。——情绪是非理性的,当情绪被重视,被接纳,被处理,理性才会出现。——伤心、难过、流泪并不是软弱、懦弱,那是伤痛。——人一旦明白自己的情绪及其产生的根源,便会进步。——情绪本身没有危险,真正的危险是:情绪被漠视,被否认,被拒绝。压抑和不表明情绪都会造成整个人格的畸形发展及痛苦。 理性有它的优点,过分理性就变成缺点了。所以理性、感性都要有,这两个都很重要!人要明白自己的情绪及其发生的理由,这也很重要!要清楚地知道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现在的情绪如何,心情如何,不要糊里糊涂的。 当一个人很生气了,你视而不见,他就被漠视;你又认为他不可以生气,他就是被否认;人如果总是陷在情绪里,他就会迷离。压抑情绪或不表明情绪都会造成人格发展的畸形,痛苦都是由此而来的。情绪本身没有危险,真正的危险是——情绪被漠视,被否认,被拒绝。来源:李国志 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为什么人到了几十岁,头发白了,牙齿掉了?尤其你们诸位眼睛容易近视。本篇首先说到生命来源,诸位都看过原文了吧?本篇有“肾气衰竭”,我们身体上有两个腰子叫作肾,属于肾气这一部分。由于肾气衰竭,所以生命能力不强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人也老了,这是本篇里头所讲的。这就显现出大问题了。现在我们提出肾的问题,如果普通学医的读了这一篇,就想到心、肝、脾、肺、肾,那完全没有对。譬如说中国有些药说补肾,其实补肾就是补脑,肾跟脑连在一起。读医学要特别注意,如果认为只是补肾,那是个大笑话。现在很明显啦,一个人肾坏了,洗肾或者换一个肾也可以。像香港一位朋友,是女的,名字一下记不起来了,女儿肾有毛病,她把自己的一个肾给女儿。我说你真伟大,假使我儿子缺一个肾,叫我给他,我说我还做不到。 所以读到这个肾,如果认为是腰子问题,那样读中国医学的书,尤其读《黄帝内经》,那真是,我用上海话讲,“哋弗要哋啦”。没有用,影子都没有,书完全读错啦。所以刚才我提出来,中国药补肾的,也就是补脑的。 《内经》讲肾气,这部分最重要,叫荷尔蒙,中文翻译叫内分泌。内分泌很多种,脑下垂体的内分泌、淋巴腺的内分泌、胸腺的内分泌,肚子上面还有青春腺的内分泌,再下来,肾上腺的内分泌,一直到男女生殖器官的这个路线。西医讲内分泌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系统。这个内分泌的东西在中医书上,就与三焦有关。我的话只给你们做参考的啊,我又不是医生,你听错害了人,我可是不负责任。(众笑) 三焦对于人非常重要,是气和水升降运行的通道。生命最重要的来源,第一个是肾;不是腰子,可是也是腰子,包括生命来源的最初的重要位置。后来的《难经》,又把它分为左为肾,右为命门。所以我们中医把脉,左手是心、肝、肾,右手是肺、脾、命门等,究竟怎么来的,都值得研究了......为什么肾气那么重要?回转来讲就与五行有关了,就是刚才我开始讲的。那么,这些接连下去都了解了,就是病也可以自己治了;后来又演变成道家神仙之学。神仙之学认为我们的生命里有个药,不用去外头买的,都是自己有的,只是你不晓得用,就是本身具备的上药三品,精、气、神。如果自己懂得,则寿命、健康自己就可以把握。世界上有形的药都不行,要想求得长生不老,只有这“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我引用这个是说明所谓肾气,就是精气。一般认为精就是男女性行为所排泄的那个精,那只是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古书道家医学上所讲的精,就是我们全身的细胞,这也就是肾气。为什么那么讲呢?因为上古认为,人的生命跟天地宇宙是一体的,所以,道家讲人的身体就是个小天地、小宇宙。我们小的时候读这些相关的医学书时,比喻说喉管到食管到大小肠,等于我们中国的黄河;膀胱、输尿管小便这个系统等于中国的长江;我们的头等于中国地理的西北,两只脚到广东、福建。这就说明我们的身体是个小宇宙,整个的宇宙像是人的一个身体。 这个问题也很大,研究生命科学,这个话不是白讲的,很多学问都跟它有关连。年轻人要做学问的,今后要在新的途径发展,要中西汇合,把科学、宇宙、文化连接起来。不然就是蛮笑话的,中国文化变成不是东西了。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得太快,退下来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聪明过度,不能再把他当作聪明去培养,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龄的进步;宁可培养他的厚重,让他在知识上的进步慢一点,向下扎根基深厚一点,培养健壮的身体。否则的话,把他当“天才”去教育,到最后会把孩子弄到岔路上,这就是进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做事业如此,做学问如此,做工夫谈修养也是如此,不要求急进,太快了不是好事。急进容易落于侥幸,侥幸得来的,就不能长远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来,这就要记住孟子这两句名言“其进锐者,其退速”。现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欢快速成就”的毛病,结果基础不稳固。就像写毛笔书法,只求快意,草书不像草书,简直是鬼画桃符,他自己却说是创新的书法。假如古代有草圣之誉的米南宫(米芾)见到,恐怕也要跪下来投降了。——《孟子旁通(中)》(尽心篇)东方出版社“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个人太懂得有所作为,反而会失败。为什么呢?孟子也讲过“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一个人种田,种下以后,天天去看,感觉不到禾苗在长,心里很急,干脆帮忙把禾苗拔高一点。被他这样一拔,结果稻子都死掉了,这是说有所作为反而失败的道理。必须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时要分秒必争,有时则是分秒不可争。必争者是我们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争者,因为时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来就希望天黑,这是不可能的,太阳的躔度是一点一滴慢慢来的。我经常以自己的经验以及年轻时的感受,替青年们着想,所以劝青年人凡事慢慢来,大概要等十年以后再看如何。当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这样子大概三十岁或许会有成功的希望。听了这话很灰心,好泄气,以为还要十年的时间,哪能等那么久!谁知道一回头,现在都已过了几十年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有自己去体会,急是急不来的。孟子也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时空两个因素是无法忽略的,尽管急切,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忽略时间与空间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种程度不可,结果只有“失之”了。这是因为有为而失败,不是“为无为”,所以是“执者失之”。——《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讲做人的道理,觉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里头聪明难,糊涂亦难啊!由聪明转到糊涂是更难!所以精明得太过分了,什么小事都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就是不吉利。这一句话,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记住,随时可以用到。有时候在处理一件麻烦事时,你只要想到这个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业,自己人生也减少了很多麻烦。“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智慧很高,很聪明,别人家的隐私虽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断就知道。这并不是好事,会有祸害的,这一种祸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了。“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两句是名言,我们现在只是照文字的讲法,而真正运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过注意!也有用反了的,为了这两句话,守住原则不知变通,你绝对变成一个大糊涂蛋,那必然注定失败。所以,运用之妙,还是在于智慧,这是第一点。他这两句话也就解释郄雍之所以被杀了,就因为犯了这两句话的毛病,精明太露,福德、福报就差了。——《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古人有句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几条鱼,而且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很不吉利的。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隐私,便认为自己消息灵通,那对自己实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个人要装糊涂一点才好。大家知道清朝有一个名士叫郑板桥,他就常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内心要绝对的聪明,外边要假装糊涂。尤其是家庭夫妇之间,彼此有些事,要装作没有看见。这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这也是最高的修养。郑板桥接着又说:“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个福报并不是指信宗教、做点好事或求来生享福的福报,而是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报。我们刚才说到玩神通、玩聪明的人,结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由聪明转入糊涂之故。——《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习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的,在道德上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究卫生学,为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这样做法,虽然过分了,但教育方面大有益处。现在年轻一代的思想,女孩子愿意嫁给有钱的老年人,丈夫死了,反正有钱再嫁人;男孩子受某些外国电影的影响,喜欢爱恋中年妇女。这是一般的风气,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知道了青少年的思想后,发现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至于外国,如美国的男女青年,很不愿意结婚,怕结婚以后负责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会一片混乱。这是人类文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句话真的发挥起来,问题很多,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不止钱这一点要“戒之在得”。别的方面事情还多......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生龙活虎,退休下来以后,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此外还有一个人,听人说某一著名大建筑是他盖的,已经很有钱了,一位将军问他,既然这样富有,年纪又这样大了,还拼命去赚钱干什么?这位老先生答说,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拼命赚钱,如再不去赚钱,没有多少机会了。这又是什么人生哲学呢?有个朋友说某老先生,也很有钱,专门存美钞,每天临睡以前,一定要打开保险箱,拿出美钞来数一遍,才睡得着。看这类故事,越发觉得“戒得”的修养太重要了,岂只是为名为利而已。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诸位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我看大家都到了中年,情绪不稳定,很多的烦恼,思想宁静不下来,甚至于许多人工作忙得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这是问题了。思想为什么停止不了?究竟是脑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儒道佛很中心的一个重点。人到中年以后,思想不宁静,情绪不能宁静,一半是生理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有两句诗“月到十五光明少”,每个月十五月圆,人活了几十岁,真正看到圆的月亮,恐怕没有几回。“人到中年万事休”,中年差不多四十岁这个阶段,太阳要下山了,当然很悲哀,这是个事实。身心不健康,容易动情绪,烦恼发脾气,都是第六意识带动思想和情绪的作用。这个第六意识平常喜欢向外走,我们受教育的影响,外界种种环境的影响,积累越来越深,年纪越大第六意识的分别执着越顽固,污染越来越厉害。所以孔子讲人生三个阶段,所谓“少年戒之在色”,青少年的阶段,男女关系最重要,所以孔子说要戒,戒并不是叫你不要做,而是要知道卫生和节制。什么是“中年戒之在斗”呢?例如要想做官发财啊!求功名富贵啊!要出人头地啊!跟人赌气等等,这些是争强好胜的心态,都叫做斗。所以要看得清楚,能放得下,太固执了会容易得绝症。什么叫“老年戒之在得”?一个人越到老年越顽固,对于自心万物都抓得越厉害,不肯放手,这是第六意识抓得很紧,所以老年人“戒之在得”。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一个人随时有忧患意识就有前途。如果忘记了忧患而傲慢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这个人非失败不可。越觉得自己不够的人,越是会成功的,所以忧患就是最后成功的条件,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孟子也讲过,一个国家,“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没有敌人,也没有外面的力量来威胁你,这个国家看起来很太平,其实危险极了,是亡国的象征。太平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一旦有事发生,毫无抗拒之力,自然就亡了。你们青年人每天都在烦恼中,前途无“亮”,没有亮光,怎么办?就烦啊!因为烦就晓得努力啊!就要去找这一个亮光,当然有希望。假使人生没有忧患,不去找这一点亮光,就完了,所以“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自己认为一切很满意了,高兴了,这是灭亡的一个先兆。所以一个人很得志,自己认为了不起了,那当然是灭亡,那不必问了。等于西方基督教的话,“上帝要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这也是真理啊!要毁灭一个人就使他先疯狂。中国文化只讲一句儒家的道理,“天将厚其福而报之”,也就是因果的道理。所以世界上有些坏人比一般人发财,运气更好,因为上天要使他报应快一点,所以多给他一点福报,故意给他增加很好的机会,使他昏了头,他把福报享完了,报应就快了,就是这个道理。——《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霉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霉,便永远没有出息。——《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