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凡出言,信为先”。信,是德之根本。从“信”字的构造来说,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一个“言”字,意谓人言为信。    今天故事中的主人翁,为官清正,信义当先,深受百姓爱戴。他以太守之尊,信守孩童的约定,更是被后人广为流传。    郭伋归早 止于野亭 候期乃入 不欺童龄    郭伋,字细侯,是汉光武帝时期扶风茂陵人。郭伋从小志向高远,一心想要为百姓谋福祉,后来官至太中大夫,很有治世的能力,为官清廉、信义为先,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称颂。    建武元年,也就是公元二十五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当时的社会还未安定,盗贼土匪四处作乱。郭伋被多次委派到治安问题严重的州郡做太守,治乱除暴,安抚百姓。在渔阳的时候,郭伋有功必赏,有罪必惩,使盗贼销声匿迹;又整顿兵马,抗击匈奴,使得社会治安井然有序,人口大增,皇帝称赞他为“贤能太守”。    当时,颍川地区土匪流寇也十分猖獗,郭伋于是又被调往颍川。因山道险阻,情势错综,剿匪艰难。郭伋深入险地,了解到土匪也多是因社会动荡,无处安身,才被迫上山做了土匪。郭伋便以仁德信义,劝说他们改过自新,既往不咎,提供给他们返乡务农的机会。当时归降郭伋的土匪就达数百人之多。后来,那些土匪的党羽听说此事,都极其敬仰郭伋的为人,纷纷从各地不远千里来归降,路途之上络绎不绝。    后来,郭伋还被征召做过并州牧,他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生疾苦,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当地百姓无不感念郭伋的恩义。    有一年仲秋,郭伋带着几名随从到美稷县巡查,走到县城郊外时,远远望见有几百个小孩骑着竹马嬉戏而来,在路旁跪拜迎接他们。郭伋下马还礼问道:“孩子们,你们从哪里来?在这里干什么呀?”一个稍稍年长的孩子回答说:“我们听说郭爷爷今天到来,都很高兴,特地前来欢迎您!”旁边的一个小孩好似鼓足了勇气才说:“您真是郭爷爷吗?我们大伙听过您的好多故事,说您是个大好人!”郭伋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充满了温情和慈爱,于是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进了县城。    郭伋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积累的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到之处,百姓欢欣,有很多百姓为了表达对郭伋的感谢,想要送给他礼物,但郭伋一件都不收。事情办完了以后,这些孩子又在城门口欢送,问道:“郭爷爷,郭爷爷……您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还要来迎接您!”郭伋告诉了孩子们回来的时间,孩子们也跟郭伋约定好那一天来迎接他们。    郭伋此行事情办理得很顺利,回来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天。快到城门口时,郭伋吩咐随从今晚在郊外的一个山野小亭过夜,明日再进城。那时正值深秋,晚上山林中霜寒露重,很寒冷。随从里有一位是郭伋的师爷,很是不解的问:“老爷,天气寒冷,我们还是早点回去吧,万一感染风寒可就得不偿失了!”郭伋说:“君子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怎可言而无信!”    第二天早晨,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斜照着绚烂的美稷城郊,一群儿童早早骑着竹马在那里嬉戏,正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他们敬爱的郭爷爷。孩子们向远处眺望,看到官道上尘土飞扬,马蹄声渐渐清晰,郭伋与随从骑着骏马风驰而至,孩子们不禁为之欢欣鼓舞。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孩子说过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是重大的事情呢?真可谓是至诚至信之人,就连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都称赞他“信之至矣”。    郭伋晚年,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光武帝赐封他为太中大夫,并赏赐了很多田宅钱粮,然而郭伋也都分赠给了宗亲族人。郭伋八十六岁时寿终正寝。    孟子曾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意思是说,诚信是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应该遵循的规则。真诚到极点,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竹马迎郭伋”这一典故,后来也被用来称赞地方官员施政有方,成绩卓著,为老百姓所爱戴。于是便有了成语“竹马交迎”,以此来称颂地方官的诚信和贤德。    听故事 长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德育故事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久习生效  最真实的人物  最中国的故事  最该学的榜样  影响您和孩子一生的声音   法昭禅师有一首偈子云: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这首偈子深刻的叙述了兄弟间的情谊何其珍贵。兄弟是同气连枝的生命共同体,就像树枝和树干一样不可分离,彼此和谐共处,才能繁茂兴盛;彼此对立相争,整棵树都会受到伤害。其实万物皆有灵性。   田真昆仲 议分紫荆 树即枯死 悲悔同声   在隋朝的一户田姓人家,就有这样一棵有灵性的大树——紫荆树。田家的历史有多长,这棵紫荆树就有多老。她一直生机勃勃,似乎象征着这个家族的兴旺。一代又一代的田氏子孙,就在这棵紫荆树下其乐融融的成长……   人生的不测总是突然的,那一年,田家的父母相继离世,只剩下兄弟三人相依为命。田家家境虽不算富裕,但幸运的是他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从未有过争吵。直到他们分别成家立业,兄弟三人想要各自发展,便把家产分成了三份。   分到最后,只剩下庭院中那棵开满紫红色花朵的紫荆树。哥哥田真叹息的说:“这棵老树蕴涵着对这个家族无尽的追忆和缅怀。”   老二田庆却不以为然:“我们家产都分完了,留着这棵树也没什么用了,不如也把它给分了吧。”   幼弟田广精打细算的说:“有理有理,紫荆树的树皮和木材都可以入药,我们干脆直接把它砍掉,一人分一份,还能卖个好价钱。再说,我们分了家之后,都要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上照顾它啊?”   田真摇着头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们怎么忍心伤害这些美丽的花朵和润泽的叶子呢?它鲜活的生命力,伴随着咱们田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家族有多兴旺,紫荆树就有多美。这是我们家族繁盛的见证,怎能如此伤害它呢?”   田庆听了,怪声怪气的说:“哥哥您别犯傻了,谁还会注意到这棵老树?您要是不肯,那我就和弟弟对半分了。”   最终他们决定将紫荆树砍成三段。   田真仰望着昔日的家宅和茂盛的老树,内心十分伤感,但也无可奈何。   谁知第二天一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荆树,一夜之间突然全部枯萎凋零;原本壮硕挺直的枝干、翠色可人的叶子,也全部干枯变黄了。   三兄弟被眼前枯萎的紫荆树惊呆了,难道说紫荆树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被截成三段,也伤心欲绝,不如先自行了断?!如此珍贵的手足之情要这样分离,连树都觉得伤心,不愿再活下去,我们简直……想到这里,三兄弟感到惭愧万分,眼睛都湿润了。   沉默了一会,哥哥神情肃穆的说:“树木原本就是同气连枝的,因为听说将要被砍成三段,它才会如此悲伤,我们人竟然连树木都不如啊!”   二弟田庆追悔不已的说:“我们小的时候,同吃同住,同出同息。那种在父母身旁承欢膝下、同舟共济的幸福生活,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怀念呀!”   弟弟田广也伤感的说:“现在,父母都不在了,我们兄弟就是彼此最亲最近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团结和睦的话,父母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比紫荆树还要伤心!”   田真听了两位弟弟的肺腑之言,感动的说:“两位弟弟说得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从前的生活呢?我们本是同命相连,要想重振家业,就要和睦共处,团结一心!”   兄弟三人的手终于又紧紧的握在了一起。他们把分家的契约,在紫荆树面前一同烧毁,决定永不分家。   第三天的早晨,当太阳早早的爬上枝头的时候,幼弟田广打开窗户,惊讶的喊了起来:“哥哥,哥哥,快来看啊!紫荆树的叶子又绿了,头也抬起来了!”   鸟儿听到他的叫声,也不由自主的朝着紫荆树那片绿油油的枝头望去。两位哥哥惊讶的探出了头,紫荆花那片殷红的色彩,湿润了他们的眼睛……   从此之后,他们兄弟三人更加友爱,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再也没有提分家的事了。美丽的紫荆树也繁茂如初,就像这个团结如故的家庭一样,欣欣向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正所谓一回相见一回老,千万不要等到追悔莫及之时才徒自悲伤。回想我们的一生,还有多少时日能和自己的家人兄弟相聚在一起呢?人体各个器官如果不能协同配合,身体必遭病魔的侵袭;团体不和睦,必定不能长久;国家上下不齐心,则很难抵御外敌的入侵。纵然是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也能感知到人心。一颗真诚的心,一定可以感化人心,遍及万物。  听故事 长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注:轻是不重。忍是忍耐。忿是气忿。泯是泯没。  解:凡弟兄们原是和睦的。再把钱财物件看轻了。怨恨的心又从那里生呢?说话要有不同意时候,弟兄都要忍耐着,惹气的事自然泯没了。  解读:“财物轻,怨何生。”这是兄弟姐妹相处之道,要是将财物看得轻,兄弟间的怨恨怎么会产生?财物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但是有了财物并不就是等于有了幸福,假若兄弟间为了财物而相互争斗,甚至是反目成仇,最伤心的就是父母了,看到自己的骨肉你争我斗,哪会不难过,不止令自己被人看不起,也让父母蒙羞。“财物轻,怨何生。”也是教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来创造财富,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有助于孩子养成正取的财物观,让自己不成为金钱的奴隶。  “言语忍,忿自泯。”也是兄弟姐妹相处之道,彼此的言语能够容忍,愤恨自然会消失。虽然是兄弟,但是会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待人接物、洒扫应对的态度与方式也会有不同,要懂得尊重对方。言语是生活中与人沟通的重要途径,即使是兄弟也不能疏忽礼的存在,要常常存好心、说好话。特别是在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更应该忍住自己,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相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说出伤害兄弟的言语,做出伤害兄弟身体的恶行,俗话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提醒我们言语要谨慎,切莫一时的冲动说出刻薄的言语,可能会令对方记恨一辈子。看到自己的孩子彼此反目成仇,父母一定是非常痛苦的,要知道,在父母心中,自己与孩子都是一体的。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所以很可能有个人来找你说,某某人的情况是这样,希望你帮助他。这个不是扬恶,因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希望能帮到对方。他是把情况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可以去协助他,这个就不是扬恶。你不要这个朋友想找你商量,来帮助另外一个朋友,他才一开口,你说“扬人恶,即是恶”,他就很不知所措,很难过了。所以人总要判断得了对方的心境,他是真善心的,我们一起跟他来协助对方。假如他的心态不对,我们也不要给他难堪,赶紧提起他的理智,化解彼此这些对立冲突,就对了。所以言语的智慧很重要,孔子教学生,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下来就是言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嘴厉害,都肯定人,都鼓舞人,都随喜人,一天积很多的福;假如言语苛刻,情绪化,那可能一天就造了很多罪孽。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可不慎。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我们接著看,“自私”怎么形成的?诸位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常常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就想,今天这个同事骂我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今天别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今天人家夫妻相处和乐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你时时处处懂得去找出原因,那你每天都在增长智慧。当你找到原因,就能够对症下药,就很快的能把很多情况转成好的良性的发展。我们回想一下,今天你们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饭,爷爷奶奶也在,妈妈夹起第一口菜,诸位朋友,给谁吃?小孩吃。好,标准答案!来,掌声鼓励。这个标准是普遍现象,但是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小明,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多吃一点”。爷爷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孙子,这几盘菜也很好吃”,爷爷奶奶也帮谁夹菜?孙子夹菜。谁的菜满满的?孙子。所以一个家庭里面谁最大?孙子最大。这样有没有颠倒?颠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颠倒了!这样合不合理?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需服务他,小皇帝产生了。  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请问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么?自私,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服务他,所以他只会想到自己。俗话又说,“伴君如伴虎”,所以现在的小孩脾气都很大。当你对他百依百顺,十件事顺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顺他,他会怎么样?会大哭大闹。你又没有原则,他一发脾气你又说什么?好了好了,给你买!那他就攻城略地,你是会节节败退。所以诸位朋友,教孩子从哪里开始?从夹菜开始。小地方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当今天你一夹起来,马上夹给你父亲:爸爸,多吃一点。你的孩子看了,会不会说:爸,你怎么都没想到我!不会,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他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学》里面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后顺序对了,你这个道才建立起来。所以,你菜夹对了,你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  我们打开冰箱,水果拿出来,先给谁吃?我的父亲水果拿对了,假如我父亲在我小时候水果拿错了,那现在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跟诸位朋友讲课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说:蔡老师,有这么严重吗?拿个水果就能影响这么大?有没有影响?真有。小时候我们看父母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东西都先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很自然就效法、就学习。其实我是很有可能变成败家子的,你们有没有看出来?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因为我爷爷也是长子。我记得我小时候去给我曾祖母扫墓,那时候三、四岁,跪下去头抬起来,突然看到两个字,眼睛一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突然抬头挺胸,有使命感,以后这个家族的兴衰,我们要尽心尽力。所以中国人重视长子,重视长孙,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每一个他这一个时代的子孙,就要有人当榜样把他带好,这样家族才能兴旺。假如我的父母宠爱我,爷爷奶奶又宠爱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学习圣贤之学,可能就开始早就不知道挥霍到哪里去了。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现在的家长拿水果出来,不知道有没有给爷爷奶奶先吃?我还听说有些妈妈都会买些特别贵的水果,然后先把它藏起来。怎么有些朋友在笑?你是不是心有戚戚焉?藏起来,结果爷爷奶奶去睡觉了,赶快拿出来,“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儿子吃得很高兴,他也学得很彻底,人算不如天算,他以后一有钱,买水果给谁吃?给他儿子吃。有些朋友马上回答,给他老婆吃。你是用好恶你的孩子就学到好恶,而不是学到情义、恩义。所以,我们还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启发孩子本善之心。这个“自私”,现在找到问题根源,还是从孝道,还是从处处替人著想,我们父母当榜样。  诸位朋友,假如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来不来得及?你要相信《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其实都不是别人不能改变,都是自己先被自己击败,自己都不相信,当你没有信心的时候,很多事你一定做不起来。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  编者按   风景描写曾经是优秀小说作品的标配,为故事情节的铺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主题意义的展现提供着强大“背景”,不仅能化入情节的叙述而浑然一体,也能单独择取出来而当成“美文”看待。可是,当下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看缺少精彩的风景描写。此中原因到底何在?我们开设“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栏目,刊发系列文章,试图一探究竟。   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在主编刊物之余,也编一点书。记得当时编了一个作家的书,很好看,后来也很畅销。编完之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哦,少了点风景描写。我把这个意见很认真地和作者沟通了,希望修改一次,加进一些风景描写,现在有点太“干”了。作者也很认真地听了,说回去好好修改。可等他把修改稿拿过来一看,我说,这景物描写太平常了,没有自己的特点,关键是融不到小说的整体中去,可有可无,建议作者回去继续修改。又过了一段时间,作者愁眉苦脸地告诉我,他完不成这次修改,原以为风景描写很简单,现在发现太难了,要融到小说的整体中太难了。最后只能作罢。小说出版了,尽管很热卖,但我从内心觉得它的质地是有缺陷的。  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作者的缺陷,而是一些人的缺陷,慢慢地也成为当下小说的一个软肋。在我读到的小说中,一些作家的创作,往往有很好的故事和主题,也有很合适的人物设置,甚至还有很精彩的对话,但是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和喜欢的风景描写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是小说里的湿地   如果说描写城市题材的作品不擅长风景描写也就罢了,因为城市文学对作家来说还是新开启的课题,不像乡土题材有足够的资源可供转化,城市的风景没有可参考的坐标,作家回避或写不好可以理解。新近读了一些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小说,发现这些作品“见事不见人”,人物塑造缺少新时代的印记和个性,一些人物塑造成功的作品,又“见人不见景”,那些曾经优美的乡村风景被索然寡味的会议、人际冲突所代替。人物生存的空间没有风景的存在,就像在积木搭起来的舞台一样,不生动,也不真实。  优美的风景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如果缺失了风景,就像我们的生活环境消失了湿地一样,拥挤,干燥,没有活力。多年以前,一些城市改造,曾经填过河泊,平过湿地,当时的管理者认为这些湿地占用空间。后来排水出现障碍了,空气质量下降了,这些城市又重新恢复湿地。我们的小说是不是也走了部分城市建设的老路?  风景在小说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情绪、铺垫情节、暗示心理,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如果说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就是小说里的湿地。我们对文学的记忆,很多都与优美的风景相关。古代文学中那些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至今仍然让我们流连于大自然之美,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笔下的浙东、京城、湘西等地的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  为什么当代小说创作中缺少优美风景?作为文学作品“非遗性”的风景描写,越来越少了。没有湿地的城市只是水泥森林,没有优美风景的文学也只是文字森林和语言集装箱,人物像空壳似的浮动,不接地气,灵魂苍白。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   造成这种风景描写缺失的原因首先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快餐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这三类快餐文化的写作之中,文学出版、文学评判也自然地受到这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文学创作的“伤害”也在不经意中发生。  20世纪末兴起的畅销书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学的核心是商业文化,是眼球经济的体现。获得更多的读者,赢得更多的观众,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才能产生眼球经济、商业效应。这些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文化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消费故事、消费情节,而景物描写在快餐文化里属于累赘物,影响阅读观赏的节奏。在畅销书写作中,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快节奏是畅销书最大的特点,而风景属于“慢”的书写,当然被弃之如敝屣。大量作家加入影视剧创作,为影视剧写作输血,但影视剧本基本是场景加对话的模式,哪有风景生存的空间?我曾经看过一个在影视界很有名的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居然是电视剧本的简单改写。这类场景加对话的“小说”出版,对注重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的严肃小说创作而言是一种亵渎。网络文学本质上是商业资本运作的产物,流量的需求使写作变成情节和悬念的无限叠加,风景描写最多也是调节气氛的缓冲,你想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那是走错了门。  风景描写的缺失还是作家对经典文学的生疏和缺课造成的。网络文学和畅销书这些类型文学写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无门槛进入,使一些年轻作家走上文坛,不是从经典文学入门,而是经由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进入创作,他们缺少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文学经典,无论中外,都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情景交融,所谓“言外之意”“境外之境”,都是基于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如此,“美人芳草”的《楚辞》亦是如此。唐诗宋词更是留下无数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的风景经典。至今被认为是中国长篇小说高峰的《红楼梦》里的风景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其展现出的虚实相间的风景世界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一些作家片面地理解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理念,他们认为风景描写是古典主义的,田园风光与现代小说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写作追求扁平化,放弃象征的深度模式。但后现代主义的扁平只是对那些概念化的象征之塔的摧毁,景物描写依然被作为小说的有机体来看待,只是在使用时更为谨慎,也更为精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被后现代主义推崇的作品,但其中不乏风景描写。中国当代具有后现代性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也没有放弃风景描写,他们以优美的笔触对中西方经典风景描写致敬。风景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   风景的缺失表面上是一个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现代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的艺术,而叙述的艺术往往是叙述视角的艺术。现代小说在打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新生出很多叙述视角,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社会和人生。但无论采取哪种视角,都是从眼睛出发,由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很多作品采用的是人物的视角,事实上都是作家潜在的视角在“说话”。  视角源自眼睛,眼睛则源自心灵。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个杰出画家,达·芬奇笔下人物的眼睛都是心灵的窗户,《最后的晚餐》里那些人物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情绪,都是灵魂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代小说而言,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今天小说家笔下风景的缺失,正是心灵深处某种精神的缺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文学的境界,存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但又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情”是作家内心的存在。法国新小说派强调“物化”与“无我的零度”,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思想的匮乏、哲学的贫困,造成了心灵的空洞,也造成眼睛的空洞。  风景描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近来一些所谓创新的美术作品,新奇是新奇,怪异是怪异,画家不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但由于缺失基本的素描训练,他们的作品往往只能称之为“装置”,或者干脆是“行为艺术”。  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在支撑。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故乡》开篇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对当时乡村败落的一种真实的描绘,也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悲凉而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充分体现,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社会的忧思也渗透其中。  汪曾祺是一个非常讲究叙述的作家,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作家,但在其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里却有着大片大片的风景描写,与风俗民情融为一体,不仅成为小说的有机体,也成为小说的“主建筑”。这和汪曾祺的小说观念有关,他认为氛围即故事,他追求的是和谐美学。我们在汪曾祺的那些漫不经心的风景描写中,读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的和谐。  虽然当下不少小说的风景描写缺失,但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些作家没有放弃。在刘亮程、马金莲等作家的小说里,依然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马金莲笔下西海固的乡村图景是温馨和善意的。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捎话》对新疆风景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甚至让风景本身成为小说的主体,受到热切关注。  顾城有一句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灰色的,用灰色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到的更多是市场关系下的人际冲突、利益瓜葛和精神困惑,心中怎么会有光明而优美的风景世界呢? (作者:王干,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北京市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将于8月1日起实施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中庸》上也说,一个君子的修身和弓箭手的射箭有相似之处,“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当这个弓箭手把箭发了出去.结果却“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中靶心,那么他是不是去埋怨说今天的天气不好,风把我的箭吹歪了?或者说我今天状态不佳,要是平时我就能够发挥得更好?甚至说,不知道这个箭是哪个厂子生产的,原来是假冒伪劣产品,害得我把箭给射歪了?一个真正好的弓箭手,他不是去寻求这些客观的原因,而是反省自己在技艺上有哪些不够精湛的地方,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一个君子的修身也是如此。      《孟子》中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们做事如果没有成功.应当马上反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孔孟所称道的尧舜禹汤等古代的圣人,都是这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楷模。       有一次,尧帝走在路上,看到两个犯人正被押往监牢。想到自己统治下的人民犯了罪,他内心很惊慌,马上跑过去问他们说:“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会犯法?”这两个人回答:“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家里没有东西吃,就偷了人家的东西,所以被抓了起来。”尧帝听完,对押解犯人的士卒说:“你把他们放了,把我抓起来。”大家都很惊讶,尧帝接着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因为我没有德行,才使得上天久旱不雨;第二,我是一国之君,没有把我的臣民教好,他们才会犯罪。”据传尧帝话才说完,天空就变化了,乌云飘过来,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      商朝的汤王,在自己洗脸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督促自己要不断进步。遇着大旱祷雨时,汤王又提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因为我的过失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没做好,都该由我自己负责。       这些传说或古训喻示着人必须要有反躬自省的意识。      因为古人有这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所以对于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觉察得清清楚楚。而现代人和古代人相比,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越来越差了。为什么呢?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人们平时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抱怨的声音。显然抱怨的都是他人的责任、客观的环境、领导的原因,很少有人说这件事自己哪儿做得不好,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往往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然而走人生之路的时候,人们却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很多人无论怎么样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但是一低头,却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      既然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而现代人又缺少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么我们自己可能有一些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有一些不健康的心态,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