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疫情复燃,截至目前,全国高风险地区2个,中风险地区已升至80个。前天,黑龙江疾控中心的好友发来消息:“支援绥化,整装待发,祝我好运!”还未及回复,他又凝重地改了内容:“暂时不去绥化,转道哈尔滨了……”在您看到这些文字时,中国的“鸡冠”红了。1处高风险,13处中风险,本轮累计确诊138例,无症状163例。疫情凶猛,正经受着第三轮冲击的黑龙江,太难了。01突 发眼下的黑龙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疫情红区:黑河和绥化,最低温度-32℃。12月28日,黑河第二人民医院1患者确诊。张某某,女,73岁。自此,黑龙江迎战疫情集结号正式吹响。1月9日,绥化望奎县人民医院1人确诊。 此后,仅仅5天,绥化市惊现92例确诊,其中望奎县89例。全市110例无症状感染者中,望奎县104例,望奎县惠七镇直接升为高风险地区。1月12日,哈尔滨新增2例确诊,均为望奎返哈人员。随即,哈尔滨市4地升为“中风险”。4天后,齐齐哈尔又发现了1例确诊。一时间,黑龙江13处中风险,1处高风险,绥化告急,黑河告急,哈尔滨告急……02封 城望奎县出现确诊病例的当天,绥化市立即启动一级响应:封城。街道瞬间,空无一人。村屯县就地取“材”,搭起防控卡口。战严寒,守“疫”线,这一战,雪上加霜,难上加难。社区工作人员、防疫员、警察,无数人在风雪中,日夜坚守。-32℃,室外冷得站不住人,眨眨眼,睫毛就结了冰。蒸汽,一次次氤氲了我的视线。但我告诉自己:必须守住。因为,身后是3700万父老乡亲。全城“消杀”,全面展开。绥化城南高速口入城处,防疫人员顶着凛冽的北风,艰难前行。绥化北林区开始了集中消杀。每个风险点的爆发,都伴随着一场全面检测。仅仅一个绥化北林区,就有328个临时采样点、350个临时点位,200余名采样员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截止到15日上午9点,北林区共完成核酸采样217365人次,检测102641人次,并于16日晚完成了核酸全员采样工作。东北有句老话:“三九四九,棒打不走!”但就在这样的极寒中,大家在外有序等候着,或许冷得打颤,但规矩不能坏。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外卖小哥耐心地等着信号。天寒地冻,无人巡查,他完全可以搓搓手剁剁脚,但远远望去,他们就这样岿然不动。东北人彪吗?东北人虎吗?这一刻,我只想说,东北人好样的!03边 境中俄口岸,黑河。城镇人口仅92万的小城,已全民皆“兵”。街头,是24小时值守卡点的民警。多少个寒夜,守护家园。皑皑白雪无人迹,默默伫立显温情。全员核酸检测打响,爱辉区17个核酸检测点同时开放。健身中心秒变检测现场全员上阵,严阵以待。中国秩序在黑河,完美诠释。也许,我们没有大城市的优渥条件,但守卫家乡人民的心情,是一样的。困了,就地而卧。饿了,就着冷风吃口盒饭。黑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的“战士们”,已连续21天全体无休。核酸检测24小时不间断,人均日工作10小时。人员不停,机器不停。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再疲惫也只是在地上坐一会,然后,爬起来,又站成一座山。每份标本都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传染源,操作标本时,需要离心,这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物质。面对危险,无一人退缩。24小时不间断采样,“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的,我们做到了。”以下视频来源于爱辉发布加油,了不起的黑河人!04兵贵神速你全力一战,我亦不会袖手旁观。五大连池,49名白衣紧急驰援黑河,仅半小时,集结完毕,没时间摆拍照片,穿上防护服就开干!这就是东北人,实诚!元旦前后,北安白衣先后两批驰援。兄弟,俺家也不宽裕,但愿意为你,全力以赴。1月15日晚,移动检测方舱实验室设备、耗材、人员全部到位。16日凌晨1点,望奎县体育馆的方舱实验室开始搭建。一夜奋战,一座核酸检测实验室拔地而起。前后仅用了11个小时。1月14日上午,“重症八仙”之一的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刚结束沈阳“战疫”,就火速驰援黑龙江。同日中午12时,五辆大巴载着黑龙江省疾控中心120名流调专家,驶入了“高风险”的望奎县。这支紧急集结的队伍,报名1小时完成,7小时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并集合完毕。与此同时,哈医大一院援望奎医疗队迅速组建,1月14日下午14时30分,启程出发,前往望奎县人民医院。白衣执甲,极寒出征。为了3700万龙江父老,拼了!05有一种感动,叫老东北1月11日,黑河某小区,一位阿姨敲了下小区门口值守板房的窗户,防疫值班员以为阿姨要登记出行。但打开窗户那一刻,阿姨从怀里掏出一兜鸡蛋递了进来。“我不出门,这是一点心意,趁热着吃吧!”防疫人员推辞再三,阿姨却说:“你看看我写的字,这就是给你们的。”防疫人员接过鸡蛋,每个鸡蛋上都一笔一划地写着字:“防疫工作者辛苦了!”“保护好自己!”“辛苦了,照顾好自己!”……隔着寒冷和防护,阿姨与防疫人员谁都没看清对方的脸,却都在那一刻,流下了两行热泪。他叫邢俊新,一名民警,每天超12小时在重点管控小区值守。手机中的画面,是他的妻子盖跃。妻子盖跃,是黑河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在得知黑河市出现确诊者后,她第一时间请战,投入到确诊患者的救治中。12月28日,夫妻匆匆一别,便各赴战场。至今已22天,两人偶尔通过视频互报平安。丈夫的单位,与家只隔了两条街,但却抽不出片刻,回家看看孩子。即将到来的这个年,老东北,太难了。眼下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让我想起了上一个元宵节。那时,东三省全力驰援武汉:辽宁1382人,黑龙江892人,吉林690人,这些人,对于当时的武汉,也许杯水车薪,但东北人真的,尽了全力。辽宁人口4100万,黑龙江3700万,吉林2690万,国家有难,一声“援鄂”,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都去支援了。以致于当时老东北的一些医院,门诊都关了。同是助人,有的人有十块,捐一块。而有的人,东拼西凑,只凑出了一块,但他愿意全都给你,分文不留。这就是东北人。这些年,对东北人的“地域黑”太狠了,“地方穷、经济差、人粗鲁”,这些,都成了东北人身上甩不掉的标签。在网上,太多骂东北人的了,但东北人更多时只憨憨一笑,少有反驳。但这些年,东北人都干了啥?黑龙江,3700万人口,中国第一粮仓,吉林,2690万人口,粮产排名第五。默不作声的东北人,就这样端稳着中国14亿人的饭碗(河南、山东、安徽也同样伟大!)。可与之成反比的,却是人口流失。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千万人口滑落到如今的900多万。至此,东北已再无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老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这里,曾诞生过太多的奇迹:1956年,长春一汽,开出中国第一辆自产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鞍钢公司,“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大庆油田,为中国崛起“输血”,数十年如一日。国就好比一个家,长兄带动着弟妹,家越来越好,弟妹也越来越出息,如今大哥虽穷,但肩上责任从未忘记。2008年地震,四川断粮,全国无粮,是黑龙江打开了粮仓,2460吨优质大米,免费支援四川。2010年,西南五省大旱,黑龙江农垦,1万吨精米捐给四川。武汉疫情,辽宁二话不说,130吨白菜,20吨茄子,装车速递。黑龙江3000吨大米,抵达孝感。货车启程,留言温暖。兄弟,白菜大米不很值钱,却是东北人留着过年的。武汉疫情最难时,连年亏损的哈药集团捐了1个亿。还通过红十字会捐了价值1000万的药品。一批不够,再来一批。飞鹤,一家东北举步维艰的乳企,也捐了1亿,成立了“疫情专项基金”。口罩断供,哈药又跟东莞签了合同,全额付款,买下口罩和防护服两条生产线。日产N95口罩20000只。有种自力更生,叫老东北,再难,不给国家添麻烦。眼下的东北有多难呢?黑龙江一年的GDP,连南方一个地级市都比不上。然而,靠着“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即使在最难时,重担仍咬牙扛起。那段时间,黑龙江几乎包揽了所有疫区的粮食,最终,累计运送大米、玉米、大豆等物资150车,共计9125吨。也许,你嫌我穷,笑我土,但你有难,我仍愿两肋插刀,这就是东北人。不多说大道理,只想讲个故事。这大哥叫孙刚,黑龙江双鸭山人。2020年,他贷款50多万,买了辆大货,不料,刚还完贷款,就赶上了疫情。7月他开车运西瓜时,在沈阳新民出了故障。于是就把车开到修配厂修理。修理时,电焊火星点燃了车里垫西瓜的干草,孙刚立马拿出灭火器喷洒,但火势没能得到控制,愈燃愈烈,周边停着好多车,还有不少行人,路对面就是加油站,一旦卡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孙刚第一时间跨入驾驶室,启动了车辆,独自驾车朝着人少的地方疾驰而去,一辆“火”车就这样夺路狂奔。最终,他顺着S314省道驶出了五公里,终于,开到了一处空旷无人之地,将车停下,车已爆燃。他跳车逃生后,第一时间拦截过往车辆,避免殃及他人。然后,他眼睁睁看着大火将毕生积蓄,烧成了灰。救下了闹市,却损失了全部家当。一无所有的他,蜷缩在草地上说:“就算受伤,也不能祸害了别人。感谢当时帮我灭火的好心人,我的损失我自己扛,但不能忘了危险中出手帮我的人。”十几天后,长春一汽赠送给了孙刚一辆全新的解放大货,比他原来的那辆,还贵了十多万,厂家还附带赠送了100多万的发动机保养。孙刚,笑了。有记者要拍照,憨厚腼腆的他手脚无措,只能将一汽的标语有些笨拙地横在胸前。险境中临危不惧,利益下感念他人。这就是东北人,这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一腔肝胆,永远赤诚。眼下,疫情虽凶,但相信天不负白山黑土,东北老铁必能平安过关!东北,加油!!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国小甜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1年0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