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27日
06月27日
06月27日
06月27日
06月27日
06月25日小暑时节, 避暑养心
小暑,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历书中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小暑时节已进入盛夏,恰逢在三伏天的初伏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暑气渐盛,这时要重视养生保健,小暑节气养生衣食住行都不能忽略。今天就为你送上“小暑养生锦囊”!
古人认为,小暑有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三候,鹰始挚。意思是说,小暑节气之后五日,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再五日,蟋蜂躲在墙壁上纳凉;又五日,鹰类开始捕食。
小暑在祖国传统医学里属于“长夏”。唐代著名医学家在整理注释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时,对其中《六节藏象论》的“长夏”注解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在《藏气法时论》的“脾主长夏”旁,其注解:“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这里的六月为农历六月,意思是指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的脾相呼应。由于这一时节的气候特点,人体在小暑容易出现胃口下降、口干口苦、疲倦乏力,烦躁失眠以及体重减轻等现象,文学作品中常常形容为“苦夏”。
小暑养生
饮食养生
小暑节气高温酷暑,湿度也大,人体容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出现疲倦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不佳、脘腹胀满、泛酸腹泻等症状。故在饮食上要注意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食等不良习惯,既要注意清热祛暑,也要注意健脾化湿。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饮食及水湿。饮食上可多选用荷叶、冬瓜、苦瓜、绿豆、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清热利水、健脾祛湿的食材。
起居运动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但因气候炎热,耗能较大,又容易引起阳气外泄太过。要遵循“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小暑节气就要做到“少动多静”,每天应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游泳、瑜伽也是极佳选择,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养性。
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容易耗气伤津。忌烈日下运动,运动时刻尽量调整在清晨或是黑夜。
03、情志调摄
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人们靠的是通风、少动、调节情绪等方法应对暑热。如白居易的《消暑》一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深知“烦夏莫如赏夏”,“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调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过炎炎夏日。
这些方法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养生坚持心态平缓。小暑时节,气候酷热,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力,故而应该保持心态平缓。
穴位养生
天热除了补水,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身上的这三眼“泉”,即涌泉、极泉和阴陵泉三个穴位。
01
涌泉:滋阴降火
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会伤气伤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此时要注意滋阴降火。建议多按揉涌泉穴。
位置: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即是穴。
操作: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大力气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作用:滋阴降火,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
02
极泉:宽胸宁神
很多人在室外会感觉热的心烦,即便是回到空调房也不会很快平静情绪,遇到棘手的工作更是容易情绪化。这个时候不妨按按极泉穴。
位置:位于腋窝的顶点。
操作: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钟左右;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50次,反复操作5遍。
作用:宽胸宁神,调和气血,缓解燥热引起的心情烦躁、情绪不稳。
03
阴陵泉:利水除湿
夏季湿气较重,一些人会出现脘腹胀满、不爱吃东西、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症状。建议按揉一下阴陵泉。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取穴时,正坐屈膝,用拇指沿着小腿内侧骨的内缘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关节下的胫骨向上弯曲凹陷处即为穴。
操作:将拇指指端放于穴位处,按揉2分钟左右,以酸胀为度。
作用:加强脾胃运化,利水除湿,调理三焦,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06月25日小暑来到,如何避免暑气伤身?情绪波动怎么办?中医有哪些养生方法?权威解答来啦!
多地持续高温天气,需要注意哪些能够避免暑气伤身?夏天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小暑是夏季第五个节气,从小暑开始,天气开始真正变得炎热,很快就会进入伏天,不仅高温天气多,而且愈加潮湿。在暑邪的影响下,人们容易感到烦热、胸闷、疲乏、胃口不好。这是因为暑邪有两个属性,一个是热邪的属性,容易让人烦热出汗、耗气伤津;另一个是湿邪的属性,湿性黏滞重浊,既容易困脾,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又容易在表,造成肌体困重、头重如裹。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就要针对暑热和暑湿两个特点来养生。从饮食上来说,我们可以针对暑热的特点多吃清热益气的食品,比如绿豆、冬瓜、丝瓜、黄瓜等,这些食物性味甘淡偏凉,适合在夏季食用,有些苦味的蔬菜,例如苦瓜我们也可以适量吃一点,因为少量的苦味可以健胃燥湿;而像南瓜、玉米这些食物有一定益气健脾的作用,我们在炎热的夏季也可以既当蔬菜又当主食食用,补充消耗的气阴。从饮食禁忌上看,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出汗较多,阳气外浮而在内的阳气相对虚弱,而由于人们希望降温往往过食生冷,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贪图一时凉快而过食寒凉,很容易造成寒湿之邪伤及脾胃;另外夏季高温食物容易变质,要注意食用新鲜清洁的食物。小暑节气与哪些脏腑的养护特别相关?传统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小暑节气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个脏腑的养护,一个是心,一个是脾。中医理论中,心为君主之官,性属火,其气通于夏。在夏天阳气亢盛时,我们的心气也容易过旺,因此很容易出现心情烦躁,甚至睡眠不好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讲,这些情况就更加常见。对于这样的人群,我们建议在夏天的时候,尤其是在小暑时节,可以减少过度消耗体力,多静少动。同时,我们还要避免过度忧思,避免干扰耗伤心血。此外,在小暑时节,由于出汗过多,经常会伤及心阴,因此人们会出现胸闷、口干、短气这些症状,同时伴随疲惫等。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尤其是体弱人群如果出现这类现象,可以服用一些像生脉饮或者西洋参茶来改善这些症状。脾在中医理论中属土,喜燥恶湿,在时节对应上来讲,是通于长夏季节。脾的生理特点是主运化的,主身轻降浊,食物进入体内之后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够化生气血,濡养全身。在长夏时节,湿邪容易困脾,造成脾胃功能运化失常,比如,会出现消化障碍、腹胀,甚至食欲下降、腹泻等。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服用一些健脾的食物,例如薏仁、山药、陈皮等。另外,我们要避免过食寒凉食物。非常寒凉的食物往往会伤及脾阳,造成寒湿内运。高温天气容易引发情绪波动,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情,保持情绪稳定呢?在高温天气,情绪确实非常容易发生波动,人们很容易心情烦躁。在夏季的时候,尤其是在小暑时节,我们要保持心情的愉悦和平静,要避免过度消耗体力,避免在高温的时候进行一些剧烈的大汗淋漓的活动,因为大汗伤阳,尤其是心阳,容易造成心悸、心慌、胸闷的现象。另外,建议大家在气候温和时,比如早晨或者傍晚,可以选择一些体力消耗不那么大的行动,比如散步或者打八段锦这些活动,帮助气血流通。总之,夏季第一个建议是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来保证心神健康。第二点就是小睡安神。在一年里,阳气最亢盛的季节是夏季,一天之中阳气最亢盛的时候是中午。在夏季的中午,我们中医养生的观点是建议大家能够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我们叫做“子午觉”。因为中午这段时间,11点到1点午时是心经当令,也是阳气从阳转阴的时间。这个时间内,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短时间的休息,可以有助于收敛心神。如果没有条件午睡,我们也可以打坐、静坐,或者闭目养神,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收敛心神,使得我们变得平静。第三个建议,可以借助穴位揉按或者食养进行调摄。在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心情非常烦躁,甚至感觉到心慌时,我们可以通过揉按两个比较常用的穴位,一个是劳宫穴,我们可以半握拳,中指所指的掌心凹陷处,揉按有酸胀感的地方,就是劳宫穴。另外一个穴位是内关穴,它在掌横纹上两寸,也就是三指的地方,在肌腱中间的凹陷处。这两个穴位有清心安神、养心安神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揉按穴位来安养心神。另外,可以通过泡饮一些药茶或者食用药膳来改善心情。比如在小暑期间,我们可以用一些药食同源,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茶饮,比如说茉莉花、薄荷来泡茶喝。如果是心火比较亢盛,比如总是心情特别烦躁,而且伴随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的现象时,我们也可以泡一些清心火的药茶,比如竹叶、莲子心。如果我们疲惫的感觉非常明显,总是提不起精神来,而且睡眠也不好,不妨用小麦、龙眼肉煮粥,帮助益气健脾,缓解精神不振的现象。总之,在小暑时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体质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来帮助我们度过小暑时节。
文字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0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