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我们可以把教育工作进行一下归纳。怎么归纳呢?教育事情虽然很多,归纳起来却很简单。教育工作就是两件事,一是教孩子做人,一是教孩子做事。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够了。如果你在学校很忙碌,很紧张,很有压力,那么,请回想一下,你做的事情与这两点有没有关系?你是在教孩子做人吗?是在教孩子做事吗?如果你所忙碌的,不是教孩子做人也不是在教孩子做事,那是没事找事。你做事没抓住要领,没扣住核心内容。  教育应该是简单的,教育应该是阳光的,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可是我们不快乐、不阳光、不幸福,问题在哪里?在于没抓住教孩子做人、做事这两个核心。教孩子做人,教什么呢?四个字“伦理道德”,教孩子做事,也是四个字“知识能力”。  做事教育应该没有大问题。我们教师的知识很多,我们的课程很丰富,我们从各种角度培养各种能力,问题主要出在做人教育上。课程中虽设有品德课,有教材、有课时、有老师,但是请问:做人教育真落到实处了么?学校开设品德课,小学低年级是“品德与生活”,中年级是“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是“思想品德”,很系统很健全,但是我问一句:一个品德课考满分的孩子思想品德一定好吗?不一定啊。我们教来教去把孩子教了个高分,中考品德课、高考政治课考了高分,但并不等于他的道德品质一定好。仅仅使学生品德课、政治课考高分,这是我们的目的吗?不是啊。我们花了这么多的财力、人力,难道就是让学生在卷面上得个高分吗?不是。我们教孩子做人怎么教呢?有的说教他们做一个好人。可是今天这个社会做好人会吃亏的。有的说吃亏是好事,传统文化里边不是讲了嘛,吃亏是福,孩子们吃亏不就有福了吗?  有一次跟几个孩子开座谈会,我问孩子们,我说你们相不相信吃亏是福,有个孩子说我不相信,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都不愿意吃亏。是啊,请细想这个问题,吃亏是福,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老师,你愿意吃亏吗?到了评职称的时候谁不抢?中职指标得有我的,高职指标得有我的。评不上发牢骚,甚至破口大骂。如果真的吃亏是福,我们老师应该这么想:这回评职称最好别评上我,但愿那些能力比我强、教龄比我长的榜上有名,我将来还有机会呢。有多少老师心存此念?都不愿吃亏!工资低干工作没劲,有的地方还罢课。你作为老师都不相信吃亏是福,怎么用这种理念去教学生?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让学生去做,你自己不信的事让学生去信,这不是骗人嘛。学校成了骗人公司了。有人说不骗他们不行啊,得骗他做好人,不骗他做好人都做坏人将来社会就乱了。你为了社会不乱就骗他做好人,结果怎么样呢?将来步入社会,不信老师不听话的孩子就沾光了,一路畅通,谁听话谁老实就吃亏了。这不是欺负好人、欺负老实人嘛。当孩子们毕业以后走向社会,他回过头来一看,原来老师讲的都是假的,小学骗我们六年,初中骗我们三年,高中骗我们三年。他认为老师是骗人的,今后怎么面对社会、怎么面对人生?以这么一种心态走向社会,整个社会怎不充满危机?所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做人教育上出现了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做人,我们在违心地教。  有人问,传统文化拿出来,就能够解决做人问题吗?我们先回忆一下,我们现在教孩子做人用什么理念?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传统文化,教孩子孝亲尊师、友爱同学、恭敬谦卑;一个是西方的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理念怎么教呢?从上幼儿园开始,教孩子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张扬个性,要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那么,究竟我们用什么理念教孩子合适呢?有人说这不矛盾了吗?我们究竟是用西方的教育理念还是用中国的呢?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你同意哪一种?肯定是西方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张扬个性、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独立思想、勇于创新,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在二十年前也是这样认识的。我用这种理念教我自己的孩子,用这种理念培训老师。我年轻时给老师们讲课,就讲西方教育理论﹐讲过建国教育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后来,有一件事情让我转变了思想。什么事情呢﹖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很好,但到了初中,有一次她做了个阑尾炎手术,手术之后一个月没上学,请病假。再上学就跟不上课了,成绩急剧下降。丢了课,成绩下降,那很正常,但是老师不管这个,你成绩下降就要批评,老师一批评,孩子个性很强,她不接受批评,就质疑老师、质疑教育,她认为我们的教育存在好多问题,她说我不想上学了。当时我很痛苦。我的孩子是个女孩,将近有一个学期没有到学校学习,一个学期的病假,到北京看病,到保定看病,很多地方都去过,人家查没有病,神经性头疼,其实是思想问题是心理问题。这个时候,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我是做教育工作的,自己的孩子没教好,还不敢声张。  我找不错的大学同学沟通,帮我会诊,结果大家都找不出问题来,说没问题啊,教育方法没问题。这孩子为什么出现问题?是不是学校的问题?是不是老师的问题?这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和深度研究。   我回过头来,研究西方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后来遇到传统文化,豁然开朗,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也知道了今天我们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什么问题啊?小学三年级以前孩子没有问题,三年级以前孩子都听家长的,在家庭里面家长说了算,但是到了四五六年级就不行了,孩子和家长平起平坐,开始要条件了。你得给我买个手机,苹果的,妈妈说不行,小学买什么手机,不买吗?不买下次考试我倒退十名,让你看看。这家长胆小了,咱们商量商量,给你买,条件是前进五名,开始商量了。到了中学,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了,完全是孩子说了算。  我的一位同事,教育局的,有一天问我,说他的孩子上中学了,要手机,问我买不买,我说不买,他也认为不该买。可是没几天,就买了一部。为什么呢?他的儿子寄宿上学,有一天,不是礼拜天,儿子回来了,在床上躺着。  他们两口子都是做教育的,他的爱人在中学里边当老师,两口子一回家,看儿子在床上躺着,哎呦怎么了,是不是病了?没病。没病怎么了?儿子问了一句话:“我告诉你们两个,今天你们说清楚,你们是想要儿子还是想要手机?”就这样一句话,两口子胆小了,哎呦这儿子会不会离家出走啊?这儿子会不会寻短见啊?父母赶紧说:“儿子别上火啊,我们不是不给你买。我们拿不定主意买什么牌子的,想跟你商量商量。”父母马上软下来了,乖乖地投降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和我家乡相邻的一个县,有一个家长听了我的课以后跟我讲,他说,我们县有个孩子,四年级了,为了买玩具和父母打架,就跳楼自杀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是我们教的,老师教的,家长教的?我们教他敢于质疑,教他张扬个性,教他敢于独立。  他就要质疑就要独立,先拿谁试一试?爸爸妈妈。质疑爸爸妈妈,先给你们闹独立,先给你们张扬张扬个性!今天的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到了初中,家长就管不了了。他独立了,质疑你,个性极强,不服从你的管教。你还不敢打,还没打呢,他就指着你说,你不能打我,这叫家庭暴力,我可以起诉你,你这是违法的。  很多爸爸说,孩子上了中学以后真没办法。怎么成这样子了?我们教的!我们用西方的教育理念把孩子都教成这样了。有的老师更迷糊了,问我:“西方的理念不好吗?”我没说不好,搞传统文化不排斥西方文化,西方教育理念不是不好,质疑、创新、独立、探索,很好,但是你没有深入研究西方教育。这些在西方是干嘛的?西方人以此教孩子干嘛呢?教育两件事,一件是做人,还有一件是做事。它是教孩子做事的,不是教孩子做人的。教孩子做事,创新、质疑、独立、竞争,都可以。这些理念是教孩子做事,教孩子做人另有一套理念。西方教孩子做人用什么?宗教。  从总统到老百姓,都有宗教信仰。孩子生下来以后,有牧师给他洗礼。从小时候,跟父母一起读圣经,一起做祈祷,一起到教堂里面去听课,做礼拜。七天去一次,孩子从小跟着去,这信仰牢牢印在心里。他相信上帝,有敬畏心,不敢干坏事。孩子跟父母有了矛盾后,他一般不会自杀。为什么?他知道有天堂有地狱,圣经里面描写的地狱很可怕。一口大铁锅,里面倒满了油,下面熊熊烈火,油是沸腾的,把罪人拎起来,头朝下,像炸油条一样扔到锅里。自杀,并非一了百了,罪孽深重者,要受很多苦。  我们的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死了以后更幸福,可以穿越。前一个时期,网上报道,有一群孩子集体自杀。为什么集体自杀?好玩儿,他认为死了以后就快乐了就穿越了,到唐朝,到宋朝,当格格,当皇帝,这很可怕!谁教的?网络教的,我们教的。西方做人教育、做事教育两套系统,而我们把西方教孩子做事的拿过来教孩子做人,搞错了。所以说,做人教育、做事教育必须分开。我们用什么教孩子做人呢?传统文化。过去,家庭里面有家训、家规甚至家法。  中国古代,讲究几代同堂,一个大家庭,一百多人二百多人,为什么不乱?因为有家训有家规,大家庭里面又有当家的,但不是当家的说了算。谁说了算呢?家规家训说了算。有人想请示当家的,先翻一翻家规,看所请示的是否符合家规,才敢去说话,不符合家规就不说,说了也要驳回来。现在的家庭,没有家规没有家训,谁说了算?谁厉害谁说了算。妈妈厉害妈妈说了算,爸爸厉害爸爸说了算,孩子厉害孩子说了算。这就没有真理了,思想不统一了。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强势,家长说了算,孩子大了,厉害了,孩子说了算。家庭教育没有了,做人教育的根子没有了,很危险。来源:《圣贤文化与学校教育》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原文:衣服冠履第一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jīn)领,结两袵纽带,不可令有缺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qiè)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悦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zǎo shī),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yàn)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译文】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领,系好两襟的纽带,不可有遗漏。用饭时照管好,以免污染败坏;走路时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凡是脱衣服,一定要整齐地折叠好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乱放置,不要被尘土污秽污染。这样容易寻找,不至于丢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干。有破处就缝补,有补丁没有什么,只要完整洁净。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毛巾遮挡保护衣领,卷起两袖,以免沾湿衣服。凡是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衣,只穿短便服装,保护衣服不要受到损坏污染。凡是日内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觉要更换下来,就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3日
原文:衣服冠履第一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qiè)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shuì)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zǎo shī),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yàn)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译文】凡是脱衣服,一定要整齐地折叠好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乱放置,不要被尘土污秽污染。这样容易寻找,不至于丢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干。有破处就缝补,有补丁没有什么,只要完整洁净。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毛巾遮挡保护衣领,卷起两袖,以免沾湿衣服。凡是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衣,只穿短便服装,保护衣服不要受到损坏污染。凡是日内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觉要更换下来,就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3日
原文:衣服冠履第一 凡盥面,必以巾帨(shuì)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zǎo shī),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yàn)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译文】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毛巾遮挡保护衣领,卷起两袖,以免沾湿衣服。凡是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衣,只穿短便服装,保护衣服不要受到损坏污染。凡是日内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觉要更换下来,就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3日
语言步趋第二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閧(hòng),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凡行步趋跄(qiāng),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zhí)。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译文】凡是做人弟子的,一定要态度谦恭,说话和缓,不可高声喧闹、玩笑嬉闹。父兄师长,有所教导,只应当低头听受,不可妄加议论。师长检查,有时有错误,不可马上辩解,姑且缄默不言。过段时间再慢慢细心分条陈述说:“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遗漏。”或者说:“应当是偶然没考虑到。”如果这样,就不会件逆师长,事理也自然明了了。至于对于朋友,也应当如此。凡是听到别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凡是步行拜谒(yè)他人时,不能快步奔跑跳跃。如果父母师长有召唤时,应该快步向前,不可迟缓。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3日
语言步趋第二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閧(hòng),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凡行步趋跄(qiāng),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zhí)。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译文】说话和缓,不可高声喧闹、玩笑嬉闹。父兄师长,有所教导,只应当低头听受,不可妄加议论。师长检查,有时有错误,不可马上辩解,姑且缄默不言。过段时间再慢慢细心分条陈述说:“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遗漏。”或者说:“应当是偶然没考虑到。”如果这样,就不会件逆师长,事理也自然明了了。至于对于朋友,也应当如此。凡是听到别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凡是步行拜谒(yè)他人时,不能快步奔跑跳跃。如果父母师长有召唤时,应该快步向前,不可迟缓。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3日
江南古镇清一色的都是水乡,水文化的特征在这里有着最典型的呈现。这些小河虽然不够宽阔,却通往太湖、运河、长江,是小镇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也是文明接纳与传播的路径。那些从古流到今的一条条小河,是古镇人生活的清泉,也是滋养文明的泉流。  江南的古镇一定是处在水系的最佳位置上,不是被水环绕,就是小河穿城。而镇内小河一定连通着外面的大河,河与河交合相汇,又必定沟通着更庞大水系,可以绕太湖,入运河,或溯长江。水为路,船为车,在交通不便的从前,小镇人最早拥有了自己的“公路”和“汽车”。船,是水乡人的翅膀,也是古镇一道流动的风景。河与船的作用之巨,还在于经济和文化的意义。  江南古镇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最早时,这里应该是一些因为市场贸易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市”,主要具有经济意义。后来人口越聚越多,规模日渐扩大,便形成了“镇”。因此,“镇”也是最早城镇化的表征,而宜居的江南之地是古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至明末时,周庄、南浔、同里、荡口等古镇,居民都在万人以上,荡口的住户更是高达5000多户,可谓人烟密集,商贸繁荣。  交通是一座城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镇的繁荣也从来离不开河与船。在地面交通欠发达的时代,河就是路,船可当车,水上交通遂成为陆上交通最重要的补充。介于城乡之间的城镇,是当年物资交流的中转与集散之地,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中心,乡村农民的采购往往是在较近的镇里完成,因此水路交通的便利至关重要。镇民多以商工为业,街巷商铺鳞次栉比,商品云集,贸易兴隆,所以“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成为小镇上最普遍的居家与从业方式。  商品意识就这样在小镇上开始萌芽,经济贸易活动也为小镇居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河道纵横、桑榆遍地的江南,自古为蚕丝重要产地,蚕桑生产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作为副业的蚕丝生产也已有千年之久。早在宋代,南浔镇便“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为近在咫尺的辑里所产的桑蚕丝白亮柔韧、质地优秀而名甲天下,故坊间有“蚕桑之利,莫盛于湖,湖丝为南浔七里为佳”的说法。“辑里”是村名,原名叫“七里”,因为从这里到南浔镇正好是“七里”的距离,后改名“辑里”。辑里水柔而丝韧,普通的蚕丝只能吊起一个铜钱,而辑里丝却能承受十个铜钱的重量,后来皇帝龙袍的织造全部采用辑里丝作为原料。  南浔镇因此成为了生丝、丝绸的贸易中心,庞大的水网为南浔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图。19世纪上海开埠后,随着生丝出口量的剧增,南浔镇迅速成为了江南最大的丝市,呈现出“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南浔丝市行》)的繁荣景象。被灵活机智开放的水文化所养育的南浔人,性情敏察而善为,不仅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凭借着市场培育的灵活机智与精明务实走向了大上海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南浔古镇上,有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这些“象”“牛”“狗”所指的,都是镇里因商致富的豪门大户,遍及海内外的蚕丝生意,让他们获利不菲而成为当地巨富。  乘坐小船,听船娘唱着吴歌,沿着河道悠悠穿越古镇,领略沿岸的风景胜迹,是最令人惬意的事情。在南浔,岸上蜿蜒长达400米的一组建筑令人惊诧不已,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百间楼”。据传,百间楼是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董份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组粉墙黛瓦的宏大建筑群,空间骑楼相连,筑封火山墙,院落之间以券门相隔,楼前有廊檐可避雨遮阳,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古朴雅致,既气势宏大又不失江南建筑特质,在两岸建筑中显得别具一格。百间楼是跨河建筑,两岸楼宇之间,有一座石桥相勾连,沿河条石砌成的护岸整齐划一,门前的河埠码头,既方便货物运输和乘船出行,又方便了日常的汲水浣洗。  比起周庄、乌镇那些旅游热地,荡口古镇显得低调和安静,在这里,白鹅仍然悠闲地浮水,木船上的鱼鹰仍在捕鱼,两岸茶肆里的客人稀少,但更适宜小坐品茗、闲叙,留宿街东头设施一新的民宿,亦可安享小镇的宁静。“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这是清代诗人杜汉阶对荡口景色的赞美,想来那时荡口就很让墨客心仪,这里也是吴门才子唐伯虎、沈周、文徵明等常来之地,因为这里有座“真赏斋”,主人华夏是位著名收藏家,也是才子们的同道好友。  向晚的古镇,常被比喻成一首首温婉的小令,将诗意的水乡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坐在古镇的长廊之下,看云起云落,船来舟往,烟雨聚散,是一种都市体验不到的奢侈,也是一种现实版的“诗和远方”,所以都市人趋之若鹜。其实,今天宁静安谧的古镇,古时候却都是商业繁华热地,这些古镇临近都市、出行便利,又无车马之喧;拥有各种生活之便,市镇繁荣又能享受宁静安适。西塘古镇别具特色的长廊,最早便缘于一个商家为满足客人遮风避雨之需而搭建,他的善举为其带来了好名声、好生意,引得众商家纷纷效仿,由此廊棚与廊棚相连,绵延而成为一条千米长廊。更有人在临河一侧安置靠椅长凳,供人休憩,在营造良好购物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古镇的一道独特景观,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本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  江南古镇或傍水而建,或有水环绕,大多古镇则有小河汩汩流过;有河就有桥,因为桥下要行船,因此古镇的桥大多是拱形桥。如果说,水赋予了小镇以诗意和灵气,那么桥则为隐于郊野的小镇添了一份通达。  甪直,一向被称为江南“桥都”,在一平方公里的镇区内竟有石拱桥72座。这些桥分别建于宋、元、明、清,现有41座得以保留。这些桥形制多样、造型各异,有多孔大石桥、单孔小石桥,有较宽的拱桥,也有窄窄的平顶桥。桥多,是因为水多,甪直处于阳澄湖、淀山湖、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五湖”之中,多条河流环绕小镇,居中的一条直河沟通了六个方向,水陆相交,组成了一个大大的“甪”字,“甪直”之名由此而来。  所有的古镇都浸润于水,运河之东的同里古镇,选址和甪直异曲同工,小镇环抱于同里湖、九里湖、叶泽湖、南星湖、庞山湖等五湖之中,被誉为江南“小威尼斯”。现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的一句“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揭示了同里与水的密切关系。整座古镇被15条小河分隔成七块陆地,这七块陆地又被49座古桥连缀成一个整体。明代,一些风雅文人在这里聚会,一起评出了“同里八景”:九里晴澜、林皋春雨、莲浦香风、西津晚渡、水村渔笛、东溪望月……几乎没有一个不沾着湿漉漉的水汽。  小桥与流水,串连起了古镇,也串连起了历史的风情。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到西塘、南浔、荡口……无论哪座古镇,有水必有桥,河上的古桥一座连一座,犹如翱翔在五线谱上的一串串音符,构成了一首旋律悠扬的乐曲。自然,桥的主要价值在于交通的意义,但作为一种综合了文化艺术的劳动创造,各式各样的桥梁也维系着人们的审美、文化、生活、习俗与愿景。  在同里,镇子里每逢有人家办喜事,披红挂彩的迎亲队伍一定要吹吹打打地过几座桥。第一座叫吉利桥。在这里,新郎须按照旧俗完成婚礼的第一环节——“一背二抱三牵手”与新娘一起走过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在鞭炮齐鸣、鼓乐齐奏和亲友邻里的贺喜声中,完成传统婚礼。同里古镇的“吉利、太平、长庆”三桥,呈品字形鼎足而立,其间相距不过数十步,“走三桥”的习俗早在清代就已流传,凡婚嫁、祝寿、庆生、孩子满月,人们都要走一走三桥。  最早开放的古镇周庄,四面环水,全镇依水成街,桥街相连,船桥相望,特有的水环境造就了周庄的灵秀风韵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被陈逸飞纳入画框的“双桥”已成为周庄的文化标志。双桥有自己的名字,跨越南北市河的叫“世德桥”,另一座横穿银子浜的叫“永安桥”。桥名透露着小镇人的价值认知,而造型质朴、构造精巧的外形,也显示出水乡人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  古镇最重要的桥梁的周边,往往环绕着酒肆茶楼,这里人流密集,游客络绎,美食荟萃,往往是小镇的文化经济与信息中心。坐在临河的酒馆茶肆里,人们或品茗,或小酌,把酒临风,举杯望月,一边欣赏桥下船影波光、桥畔岸柳行人,一边随意闲聊,散淡闲适之中最是小镇迷人的风情。  周庄中市河的西口,有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单孔石拱桥——贞丰桥。桥两端连接着贞丰弄和西湾街。桥下有一家“德记”菜馆,有一个很魅惑的绰号——迷楼。据说,当年老板的独生女儿阿金,容貌清丽如出水芙蓉一般,当垆卖酒,芳名远播,远近食客闻香而来,菜馆生意很是红火。民国才子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成员,那时也频繁出入德记,酣饮畅谈之余,亦饱餐秀色。他们在此指点江山,诗兴勃发,激扬文字,日积月累竟汇集了百余首诗作,遂辑成了一本《迷楼集》。“迷楼”之名也就成了德记菜馆的别称。今天,迷楼里的一组蜡像,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百年前的这一故事。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当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的身影显得特别活跃,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  非遗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遗对乡村振兴单向的助力,而是非遗和乡村振兴相互赋能,相互助力,良性互动。非遗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许多非遗项目原本就产生于乡村,来自于乡村的生产和生活,其根就在乡村,生命力也在乡村。  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用文化为乡村铸魂,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乡村要振兴,乡村的文化必须要振兴。乡村对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对于构建村民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增强村民精神力量的需要,使得非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凸显,也使得人们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意识大大增强,从而为非遗重新显现生机与活力、连接乡村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新的重要契机。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使乡村有了灵魂。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非遗和非遗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当中,不仅大大增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也使得传统的非遗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样的方式、更迷人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使今天的乡村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更加多彩和美好。  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非遗和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还有许多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比如,利用非遗项目建设非遗小镇、非遗艺术乡村、非遗主题民宿、非遗主题餐厅,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引导非遗传承人根据当代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创新发展非遗,创作和生产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实用需要的非遗作品,激活非遗的内在生命力,进一步发展非遗产业。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参与,利用非遗元素,开发乡村非遗文创产品。整合乡村非遗资源,编创适合在乡村小剧场、乡村舞台、乡村旅游景点演出的非遗情境艺术作品,并尽可能吸纳非遗传承人和村民参与演出。要让非遗最大限度广泛自然融入村民今天的生产生活当中,让非遗温暖他们的心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使乡村振兴有持久的动力和支撑。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