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近日,电视剧《梦华录》热度居高不下,精良的制作布景以及各种文化细节,吸引了大批观众拍手叫好。这部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剧集,详尽展现了当时的饮食、茶道、音律、人文、贸易等场景,有人评价它是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让观众们在追剧的同时更了解宋朝人的真实生活,领略精致生活背后的繁荣文化。(6月22日 深圳报业视听中心)  电视剧《梦华录》吸收了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四折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的重要元素,该剧以宋代百姓生活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宋代百姓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活动。剧中展示出的斗茶、南音琵琶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不少观众大开眼界。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中的占比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助推剧情发展甚至成为剧情主线,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剧融合得越来越自然,作用也更加凸显。讲述国粹京剧艺术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便将戏曲、商业、友情、爱情、亲情等元素创新融合,以传奇故事向观众展现国粹京剧文化的魅力和气蕴,为了保证京剧片段的专业,该剧还特邀京剧表演艺术家毕谷云担任戏曲顾问。《梦华录》中以茶为画作出的茶百戏,起源于唐代,到宋代发展到顶峰,此后这种古法技艺近乎被世人遗忘,2009年武夷山茶学专业人士章志峰经系统研究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该技艺早在2017年便被福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剧集播出之前仍有许多人对茶百戏并无了解,直到剧集的播出引发茶百戏的大热,这项古老技艺才被更多人所熟知,更被网友留言称“原来宋朝人喝茶时就玩拉花,这也太时髦了!”“满满的都是文化自信啊!”。  须知酒香也怕巷子深。诸如此类通过影视剧而被广大观众所熟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在少数,影视剧作为有着广泛受众的平台和相对直接的展示窗口,曾将许多“默默无闻”的优秀传统文化“带火”。绒花制作技艺为南京市传统技艺,2007年被江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借由电视剧《延禧攻略》的大热,而被更多人所知,同时也被更广阔的市场所接受。2021年电视剧《玉楼春》中将造型精巧雅致的缠花和起源于明朝的顾绣等多项国家级非遗工艺融入角色造型和服饰中,更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延禧攻略》《玉楼春》《梦华录》等类型的古装言情剧或者古装偶像剧,主要演员多由有实力、有一定粉丝基础的青年演员主演,剧集本身便自带话题热度,受众也颇广,尤为容易吸引年轻观众。此类剧集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影像方式呈现在年轻人眼前,除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鲜活力之外,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并自发加入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由此产生的积极价值导向无疑意义重大。  此外,一直以来国产影视剧尤其是古装剧多以鲜明的文化辨识度、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优美的服化道和高品质的制作受到海外市场的关注,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也被海外观众所熟知。以《梦华录》为例,该剧的热播还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观众,不少海外观众在追剧的同时给剧组留言,希望能将剧集片尾的宋朝日常生活科普彩蛋翻译成英文。可以说,影视剧不啻为向海外观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利器。  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众多非遗项目面临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境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剧集创作,利用影视作品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非遗技艺,无疑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方式,有助于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吸引人们去学习这些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也会为影视剧的创作带来更多亮点。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所有人,都被“物”所包裹。我们会经常思考“物”存在的价值吗?还是利用“物”有用的成分,用完之后又将之抛弃?我们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良性互动,还是一个相互牵制或被牵制的过程?这其中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被在意。  我们早上起床会把床铺好,握着牙刷刷牙,抄起锅、碗、瓢、盆做饭,用勺子、盘子吃饭,穿上衣服出门,乘坐公交车,抓住把手,上班之后打开电脑,拿起纸张……大家想过这些物与自己的关系吗?  即便并未思考过这些问题,但你的动作,却从来正确无误。这说明,每天都在固定地接触这些物,我们对使用多大的力道与其发生关联,异常清晰。我们被固定在物所营造的氛围里,衣、食、住、行,所有的发力特征,都因物的存在固定在一个范围内,并且几乎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要是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各位有机会亲手接触它,从头看到尾,又如何拿起,如何展开?它是被万人景仰的国宝,但在成为公共财产之前,它也是私人物品,被一代代人用手传递下来,重新题跋,拆散,再多次装裱。它是与人反反复复交流之后,才成为今天这样。这些物品在古代,作为代表生活秩序的重要物品,也一定会被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所对待。  换作今天,则是另外一种情形。我曾经乘火车从杭州至上海,途经某站,进入车厢的,全是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我感到丝丝怪异,那些物品并不属于这个时空。它们虽好,可不经过转换,无法与今天的环境自然融合。今天,我们能用几十万元唐代的钵作为日常用品吗?当然不可以,它是文物;当然也可以——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不能丰富到,让文物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不在于能否使用,而在于生活、行为、个人与物之间,能否建立起良性的关系。否则,人、物关系变得扭曲、紧张、不自然,随时可能出现崩溃。  我也会建议,一定要抓紧机会,体验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触感。看不到更美好的艺术作品,我们的眼睛就得不到进化;吃不到让灵魂都觉得升华的食品,我们生命的维度就十分有限。触碰文物当然很难,但如果有机会,那就保持好心态,遵循正确的行为,平静地去触碰美好之物。人与物的关系,远远丰富于三点一线式的简单、狭隘。生命的维度,是可以被拉伸的。  如果家里塞满了东西,你会扔掉什么?你会先判断它们有用无用,最先扔掉没用的东西。但什么是有用、无用?  判断有用、无用的本质,在于为什么要创造物。物分两种,自然物、人造物。自然物是空气、阳光、山川、河流,我们主要讲的是人造物。它是人欲望的物化。人造物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而存在。  人可以只生活在纯粹的人造物环境中,完全脱离自然物。当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的时候,某种在物中的体现,即我们的行为准则,已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地被人造物所拘禁。当物成为人类欲望的物化时,就会区分为有用和无用。  人、物之间,有一种更先进的方法,就是减少拥有物,也会随之减少垃圾的产生。但是如果减少拥有物,会降低生活品质,又不可行。因此,物的现代性,有一个标志,就是你尽可能减少拥有,但生活品质并不降低。它与现代艺术类似,极端乃“什么都没画,什么都没缺”。地球无法承受这么多人的欲望。只有当人类觉悟物的价值何在,它们的现代化,人、物关系才能不断良性互动。  我是一个爱捡垃圾的人。就我的经验看,带孩子去捡垃圾,没有哪个孩子不乐意。捡垃圾不一定非得是在垃圾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太过迅猛,可以去野外的工厂或废弃的城市。那里有大量的被抛弃物。  实际上,垃圾是你生活的痕迹。现在有垃圾考古学,收集垃圾,可以复原一个人的生活。我捡垃圾,并非好奇他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关注到物品一旦失去使用价值,被当作垃圾扔掉时,这个物就成了它自己。它脱离了与制造者、购买者的关系。它是它自己的时候,就拥有了特别的美感。你正视它的美感,人与物的关系,就会发生转变。物还是同样的物,但物有用、无用的概念已变。这样讲,捡垃圾会让你看到有用、无用背后,物的价值。我挺爱站在垃圾堆里,浮想联翩。  人和物,谁是谁的主人?  大多数人会想,我是物的主人。但我们的生命,是被极少的物所包裹。我们消费的物,看似多样,实则有限。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使用物,与物产生关系,物背后所有成为物的逻辑,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我们正使用的电子屏幕,以屏幕的方式,展示了这段时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我们研究屏幕,就等于研究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切片。  人和物谁更重要?毋庸置疑,是人重要,但人已经被物牢牢控制,怎么变得更重要?人才是这个关系的重心。我们可以理出一个主要的线索:制造物,创造物的人,或创造物的逻辑,实际上是通过人使用物,来规范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行为。  前阵子去看一个官窑瓷器的拍卖会,物品确实精美,但我看不到人,读取不到物背后的、人的信息。一本书的背后,是作者、译者,是所有让它变成美好之物的人付出的情感、心血、时间、空间。物,是我与物背后的人之间的中转站。如果能通过物,读懂物背后的人,这才是我觉得物最美、最有价值的时候。尤其是一个艺术品,即便物的制作者已离开人世,但是他的灵魂,对技术的理解,对未来即将触碰此物的人的心思,如果还能停留在物中,被我所读取,那真是美妙无比。  比如,中国书画装裱,从宋代开始,讲究的就是“天比地大”,很像排版,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上面比下面要大,即是规矩。大家遵循这个规矩就好了。但有一天,我在网上突然发现有个作品的版心,居然“地比天大”。它的版心特别靠上,严重不讲规矩。我立刻明白了这名装裱匠人的心思。因为作品画的是月兔,天上的东西,匠人便把版心上挪。这说明什么?第一,他懂这个规矩;第二,他敢打破这个规矩。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敢打破规矩,不算奇怪,但一个装裱匠人敢打破规矩,而且在一两百年之后,被我读取到。我觉得他就是茫茫人海中,闪光的那个人。  理解物,美即诞生。我特别喜爱触碰古老的东西。一件陶瓷作品,从一团泥土慢慢成型,你触碰它时,可以感受到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的决心、失败、懊恼,最后他克服自己的犹豫,让它成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你闭上眼睛感受它,会发现一股无比真挚的暖流,从内心涌出。美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是全身心的。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戏曲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伦理道德和家国情怀。作为戏曲大国,我国共有戏曲剧种350余种,每个剧种都有各自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个性。辽剧是我省独有的地方剧种,有70余年发展历史,却没有出版过一部辽剧史专著。写辽剧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收集大量史料,要寻访了解辽剧历史的老艺人,要做大量的研究,谈何容易?可是刘效炎、毛琦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做到了。他们对辽剧7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挖掘、细致整理。近日,《辽剧七十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新书填补了辽宁地方剧种——辽剧没有史论的空白,成为辽宁地域文化研究的不可或缺之作。  探寻生长在黑土地上的辽剧的生存状态,厘清了辽剧的历史沿革  辽剧作为20世纪40年代末才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70余年的历史并不久远,它不像昆曲、京剧等戏曲剧种那样有漫长的历史。辽剧有据可查的史料非常稀少。《辽剧七十年》的两位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搜寻史料,探寻生长在黑土地上的辽剧的生存状态,阐释辽剧如何从传统的皮影艺术脱胎出来,厘清了辽剧的历史沿革,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从皮影戏到辽南影调戏,从影窗到舞台,从影人到舞台上真人表演,从表演传统剧目到表现现实题材剧目的发展走向,展现出辽剧作为一个文化形态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积累、不断凝练的过程。  一个剧种的建设与良性发展,需要舞台表演艺术的长期实践,更需要在一定时期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理论梳理。《辽剧七十年》便是阶段性总结辽剧以往成绩、汲取经验教训、发现存在问题、确立前进方向的研究专著,是第一部辽剧史。  要写好辽剧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但却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辽剧七十年》以“快速形成的新兴剧种”“两起两落的坎坷命运”“基层剧团的坚守与前行”“新世纪以来的辽剧振兴”“历史教训和发展愿景”等章节对辽剧历史进行了梳理。  书中介绍,清代,辽南、辽西的皮影艺术异常繁荣,逐渐形成了一套唱腔体系和演出特点,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皮影艺人。从 20 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辽南的复县、新金县、金县、庄河县、盖平县以及辽西的凌源县、辽北的康平县等地的皮影艺人和业余剧团,逐渐开始摸索用皮影的影调进行真人表演模式,有的把这种表演叫“活人影”,有的叫影戏、影剧。以皮影为母体,经过70余年的演变,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貌。  1956年,老艺术家马传亮等根据吕剧剧本移植排练了由真人扮演的小戏《小借年》,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普及于业余文艺活动中。这种戏曲形式初名“影调戏”,1958年改名“盖平戏”,1961年又改名为辽南戏。2002年1月,正式定名为辽剧。  从皮影戏演变成真人上台的影调戏、影剧,经过演进后,变成了“辽南戏”“辽剧”。如果说昆曲和京剧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定的“乡音”,那么辽剧也可以称得上是辽沈地区大众的“乡音”。  辽剧作为最具辽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70年来在表达辽沈群众的情感、承载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辽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儿,它呈现的是辽宁人身边的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比如,辽剧《山妹》《为官一任》《王罗锅卖海蛎子》《山这边,海那边》《姜云胜》《月在别时圆》《圆谎》等都是这样的好戏。  引用的史料基本上保存了原貌,这样有利于再现 辽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状态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加强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辽剧七十年》的出版为剧种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文化样本。  从古至今,修史都是一项文化工程,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而《辽剧七十年》的编纂者,则只有两位——辽剧研究专家刘效炎和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毛琦,他们在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完成此书,成为该院“戏曲研究丛书”首部出版专著。  刘效炎是文化战线的老兵,2002年参与主持了辽剧的更名,对辽剧的发展状况了然于胸。毛琦多年从事文艺创作、评论工作,对辽剧的发展历程也非常了解。他们收集史料,做了大量采访调研,加以客观的筛选、归纳、辨析、阐述,完成了这部十几万字的专著。  谈起这次创作,毛琦说,刘效炎对辽剧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主编《辽剧述论》,多年来不断思考如何保护、传承、振兴辽剧?如何培养辽剧后续人才?如何把辽剧推向全国艺术舞台?并提出在辽剧传承上,不能忽视辽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主体——辽剧艺人在辽剧创造、发展、保护中的价值和作用,更不能忽略了辽剧艺人对辽剧的判定和认识。  戏曲艺术的平衡发展,既需要关注大剧种又不能忽视小剧种,辽剧是辽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虽然不如话剧、京剧、评剧等大剧种影响力大,但其自身已建设完备,历史积累丰厚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做好辽剧研究,是从全省文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高度,体现辽宁文化可识别性和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全省文化艺术平衡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辽宁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写一部辽剧史不可脱离必要的依据,更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揣摩想象,用事实说话,用资料证明是必不可少的。在《辽剧七十年》中,刘效炎和毛琦整理了80余部各个时期的主要剧目,保证了辽剧文化遗产不在传承中遗失、变形。  谈到编纂《辽剧七十年》的难度, 毛琦告诉记者,最难的是对史料真实性的甄别以及收集查找更多资料、人物、事件等,很多地方都需要核实。因前期研究记录辽剧的文字非常少,很多内容都依赖于调研和采访,在遇到时间、人名、剧情、历史事件等信息发生相互矛盾、记录不准确的时候,他们都进行了反复甄别、分析、求证,力求将真实的辽剧历史反映在书中。比如马传亮、翁景树、王立庭、高吉顺、何秀林、李凤儒等早已过世的老艺术家都经过多方查询才确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还有对《互助抗旱》《姚宪杀妻》《喝面叶》《图龙城》《宫门断鞭》《卖桃》等传统剧目进行了查证和补充。  在写作这本专著的几年中,两位作者进行了多次的调研采访,收集了大量的年代久远的剧目、剧团、演职人员、演出情况、剧种名称演变等相关信息,并确定了最能表现辽剧面貌的写作体例,力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历史发展时期,客观并充分地总结辽剧的艺术成就,总结经验教训并给出发展建议。  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研究员韩宁认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史书才具有权威性。《辽剧七十年》在记述辽剧主要剧目发展、不同时期出现的代表性人物、主要的皮影戏班等方面都做到准确,对于有些无从考证和存在争议的问题,两位作者找专家反复求证。对长期流传在辽宁的剧目如《白杨树下》《小借年》《加林与巧珍》《半庙沟》等,他们采用了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观点进行阐述。  对辽剧工作者和广大辽剧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对于研究辽宁乃至东北戏曲文化的专家学者更具有史料参考价值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民族传统的发扬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所在。  两位作者从辽剧作为省剧的视角进行研究梳理,他们认为,从皮影戏缘起,流布在营口市的盖州、鲅鱼圈,大连市的瓦房店、普兰店、庄河,朝阳市的凌源等地的辽南戏、影调戏等同宗同源,其在不同地域的流变属于同一剧种的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非不同剧种之间的差异,因而将它们统一归入“辽剧”系列进行阐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加强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辽剧七十年》是一部专业类史料书籍,该书跳出辽剧看辽剧,从“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的高度,看辽剧振兴的一部著作。它阐述了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要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从新生代抓起,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为载体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辽剧七十年》责任编辑董喃说,该书是一部梳理辽剧发展史的学术著作,既有填补空白之功,又具有学术价值。辽剧史料庞杂,剧目众多,辽剧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极多,为了这部书的出版,两位作者完稿后,又对全部的人名、史实进行了核实、查验,以保证作品的学术严谨性,这一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韩宁说,《辽剧七十年》对辽剧工作者和广大辽剧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是研究辽宁地域文化的补缺之作,对于研究辽宁乃至东北戏曲文化的专家学者更具有史料参考价值、学术价值。两位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辽剧,书中对辽剧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对辽剧在辽宁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对辽剧在未来辽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说,我们正在对辽宁地方戏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辽剧是最具地域特色的独有戏曲剧种,因此列为“戏曲研究丛书”的第一部。《辽剧七十年》是研究辽宁戏曲文化的补缺之作,希望为后续辽剧的深入研究、为辽宁乃至东北戏曲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史料参考。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疫情之下,居家办公是防疫要求,更是责任担当。居家办公户外活动减少,难免久坐,人民网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司庆华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姜双鹏,为大家带来缓解久坐造成的肌肉疲劳及损伤的锻炼动作。  “一般来说,每周坐姿超过5天,每天超过8小时,或者一次维持坐姿持续超过2小时,这两种情况都被称之为久坐。”司庆华表示,长时间坐着,容易引发下肢血管栓塞等下肢关节疾病。以下4个动作可以有效缓解久坐造成的肌肉疲劳及损伤。  仰卧屈伸腿  平卧于硬板床上,先将一条腿缓慢屈膝,抱于胸前,再缓慢伸直,左右腿交替,10~12次为一组,每天4组。  背桥  平卧于硬板床上,双腿屈曲与肩膀同宽,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以双脚、双肩和头部着地,缓慢抬高臀部和背部,再缓慢放下。10~12次为一组,每天4组。  小燕飞  俯卧与硬板床上,以腹部为支撑,双腿和头部缓慢抬起,坚持15秒,缓慢放下,每天10次。  伸懒腰  伸懒腰是一种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促进血液循环的自我锻炼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和上肢肌肉疲劳。(闫妍)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喝绿豆汤解暑的时候了。绿豆含有多酚类物质、生物碱、豆固醇、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钾等矿物质,有清热消暑和利尿的作用。绿豆汤怎么煮最消暑,你知道吗?  绿色汤解暑效果更好  绿豆汤变红是因为开盖接触了氧气  大家煮绿豆汤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时候汤是绿色的,有的时候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多酚类物质,这种多酚类物质比较敏感,在高温加热的情况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醌类物质,然后会继续聚合成颜色更深的物质。  所以,如果是在短时间内盖上锅盖煮绿豆汤,汤汁没有接触氧气,煮出来的汤是绿色的。  如果把锅盖打开,煮的时间变长,多酚类物质就会被氧化,绿豆汤就会呈红色。另外,把煮好的绿豆汤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颜色也会逐渐变红加深。  那么,哪种颜色的绿豆汤消暑效果最好?绿豆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对温度调节中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解暑清热的角度来说,氧化程度不深,汤呈绿色的绿豆汤解暑效果会更好一些。  绿豆汤变红了,只要没变质照样可以喝,也有一定营养价值。只是从解暑清热的角度来看,效果会差一些。  用纯净水煮、放柠檬汁  帮助绿豆汤不变红色  绿豆汤变色与加热时间以及氧化作用有关,想要获得更持久的消暑效果,要注意两点:  一是控制好时间,消暑喝绿色的绿豆汤,不要把汤熬成红色。  二是降低氧化反应速率,比如大家可以用纯净水煮,在煮绿豆汤的时候放些许柠檬汁或两三片维生素C,或者减少水中的氧气量等都可以保护多酚类物质,降低氧化速率,让绿豆汤较长时间保持绿色。  每天2-4小碗最佳  豆子最好煮开花再吃  喝绿豆汤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饮用量,一般每天2-4小碗即可。如果喝完感觉舒服,可以多喝点。  另外,如果煮的时间短,绿豆没有开花,这样的豆子不好消化,可以先喝一些绿豆汤,再把绿豆煮到开花后吃掉,或者直接用绿豆熬粥喝。  文/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入夏以来多日气温居高不下,你是否感觉到四肢乏力、昏昏欲睡,一工作就想睡觉,饭吃到一半就困了?其实夏季犯困很正常,毕竟古人曾说:春乏秋困夏打盹。入夏之后,气温升高,天气变得炎热,人的身体不能承受高温负荷,身体各项器官也开始变得比往常更容易疲惫。这些是外界因素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影响。其实,除了外部因素,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容易导致夏季疲乏。  维生素B族是水溶性维生素,常见的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PP(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B族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以及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分泌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维生素B族能够参与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转化与吸收,协同其他营养素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因此,由于维生素B族的缺乏,影响到我们的食欲,从而降低了能量摄入,这也是导致我们夏季身体容易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  维生素B族通常存在于谷类、豆类、干果类食物中,动物的内脏、瘦肉、禽蛋中含量也比较高。在家补充维生素B族,这两道健康又简单的快手菜建议尝试一下。  菜谱一:腰果/花生拌菠菜  食材:剥壳后的腰果/花生30-50克,菠菜200克,醋、酱油、蒜泥、葱花、香油少许。  做法:如果是生的腰果/花生,可以先用小火炒熟,放置一边;如是熟制的腰果或者花生,可以直接备用。  步骤:将菠菜洗净,快速焯水,捞出,过一遍冰水,使其口感和颜色更好;锅中再次将水烧开,放入菠菜,水开始冒泡后将菠菜捞出;将醋、酱油、蒜泥、香油、腰果/花生搅拌均匀,淋在菠菜上,撒上葱花即可。  营养点评:腰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维生素B1含量较高,对于我们补充维生素B族很有帮助;菠菜能量较低、微量元素丰富,搭配上醋汁,开胃可口,还能刺激食欲。  菜谱二:杂粮饭团  食材: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总计80克,大米50克,胡萝卜100克,黄瓜100克,鸡蛋1个,生菜2片左右(也可不用)。  做法:将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提前2小时泡软;加入米饭,一起下锅蒸(鸡蛋可以与米饭一起蒸熟);胡萝卜、黄瓜切丝/切丁;米饭蒸熟,盛出放在专用饭团模具或生菜叶上;米饭铺平,放胡萝卜丝、黄瓜丝、鸡蛋;将生菜叶裹成团,用刀对半切开,即可食用。  营养点评: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爽脆的黄瓜、胡萝卜丝可以增加口感的立体性,鸡蛋补充蛋白质。如果觉得饭团口味偏淡,也可自己调一个酱醋汁。  文/周悦(公共营养师、中国好营养科普达人)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近日,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地都经历了高温预警,炎热天气里,很多人开始“苦夏”,吃不下、喝不下;有的人贪凉,习惯喝各种冷饮解暑;还有人会比平时吃更多水果……“吃”这个看似简单的事儿在夏天却成了令许多人头痛的难题。其实,夏季人体的消耗更大,因此更要注意膳食均衡。本版从各类清凉解暑的饮品和食物出发,为您订制一份“清爽版”吃喝指南,帮助大家规避夏天饮食的安全问题,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放心吃当季水果的小窍门  你做对了吗?  夏季是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包括杏子、荔枝、西瓜、甜瓜、哈密瓜、榴莲、香蕉、车厘子等,口感、外形、大小都优于反季节的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素,还能止渴生津,带来不一样的味蕾刺激与体验。  循证医学研究发现,每天充足的水果摄入,可维持身体健康、改善肥胖,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风险,对预防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症具有保护作用。不过,水果你真的吃对了吗?水果又该如何保存呢?  水果久放后  抗氧化成分极易分解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推荐中指出,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新鲜水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有机酸和芳香物质,能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水果的选择重在“鲜”。新鲜应季的水果,颜色鲜亮,如同鲜活有生命的植物一样,仍在进行呼吸和成熟等植物生理活动,其水分含量高、营养丰富、味道清新。  放置过久的水果,营养大打折扣。首先,水果的水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口感变差;其次,其中的营养素和糖分同样会有较大变化,特别是一些抗氧化成分,极易分解;最后,久放的水果会发生干瘪,影响食用体验。  那么,掌握一定的水果储存方法就很实用。建议根据分类决定水果是否要放冰箱,热带水果,如芒果、香蕉等不应放冰箱,否则容易冻伤,室温储存即可;而像葡萄、草莓、蓝莓等水果,就需要放在冰箱单独冷藏,并且尽量在2-3天内吃完;至于比较耐放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橙子等水果,可不用放冰箱,置于阴凉通风处即可,但也不应久存,容易风干挥发水分,影响口感。  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在所难免  碱水可以去除水果表面的有机磷  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农药产生毒性是需要基于一定的剂量,有农药残留并不代表一定对人体有害。国家标准和法规会限制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从而保证食品安全,但由于农药施用方法不科学、不规范、农药自身化学特点及农药污染的环境迁移等,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在所难免。因此,在食用水果前应正确处理清洗,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限量。  方法一:水洗浸泡法+碱水浸泡法  水洗是清除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否则等于将水果浸泡在稀释的农药里,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动水冲洗2-3遍。  有机磷农药难溶于水,但在碱性环境下却能迅速分解,因此,水洗浸泡法不适用于水果表面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正确去除水果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mL水中加入碱面5-10g)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方法二:去皮法,但去皮后不要混放  水果表面农药量相对较多,削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用于苹果、梨、猕猴桃等,但注意,勿将去皮蔬菜瓜果混放,以免形成再次污染。  方法三:淘米水清洗  适当的阳光直射及用淘米水清洗等,也能部分降解水果表面的农药残留。  糖尿病人把握健康原则  照样可以放心吃水果  一些高血糖或糖尿病人群认为水果含糖高,吃后会引起血糖飙升,总是对水果敬而远之。事实并非如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除葡萄糖、果糖、蔗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膳食纤维的形式存在,如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因膳食纤维具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功能,因此,水果对血糖的升高作用要比想象的小。  除此之外,水果中含大量其他食物不含或匮乏的物质,如有机酸、芳香族化合物、果胶、抗氧化成分等,对血糖高人群满足食欲、增强抵抗力、清除自由基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即便是血糖偏高,也不要一味地排斥水果,可按以下原则选择水果。  1.根据升糖指数和病情选择水果  血糖偏高人群选择水果主要参考水果的含糖量和血糖生成指数,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选择含糖量稍高一点的水果(10%-13%),如苹果、梨、桃、柑橘、樱桃等;对于血糖较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10%),如杏、李子、柚子、枇杷、木瓜、柠檬等。  而糖尿病患者很关注的GI值,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升糖指数),其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需要注意的是,血糖指数高者宜选用升糖指数<55的水果。符合这个标准的水果除了上文提到的李子、柚子等,还有桃(升糖指数28)、苹果(升糖指数36)、葡萄(升糖指数43)、柑(升糖指数43)等。  枣的升糖指数为104、西瓜的升糖指数为72、菠萝的升糖指数为66、葡萄干的升糖指数为64,都算是比较高、需要谨慎食用的水果;处于临界点的水果,比如芒果(升糖指数55)、猕猴桃(升糖指数52)也需要斟酌食用。  2.控制食用量和食用频率  血糖偏高者每日水果摄入量控制在50-150克。一般新鲜水果含能量50kcal/100g。若一天食用较多,应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若一天食用苹果200g(约含能量100kcal),就要从全天主食中减掉30g,以免引起总能量摄入过多。  最好在两餐之间选择食用水果。饥饿或身体活动之后,食用水果不仅可以预防低血糖,还可为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和营养素。食用水果可采用少食多次法,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水果,而增加胃肠道负担和使血糖迅速升高。每日最好食用水果2-3次,每次以50g左右为宜。  文/高春海(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注册营养师)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对镜看白发,缘何日渐多?有人认为,白发拔一根长十根,经常拔就会导致白发越来越多。那么,这个传言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本期《1分钟养生课》邀请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二病区主任肖伟荣,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白发不能拔,拔一根长十根,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肖伟荣说。  那么,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乌黑的头发变白,甚至有些年轻人也已经“早生华发”?对此,肖伟荣说,年轻人头发乌黑,是由于发根毛囊中存在着黑色素。而促进这种黑色素合成的,是人体细胞中的一种酶——酪氨酸酶。随着年龄增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就会导致毛囊中的黑色素流失,黑头发就会慢慢变灰,再变白。  肖伟荣表示,其实每一个毛囊中的黑色素只作用于产生在同一个毛囊的头发,毛囊和毛囊之间并不会互相影响。有些人觉得白头发越拔越多,很可能是越来越多的毛囊自然出现酪氨酸酶活力下降,黑色素自然流失并且不再生成导致的。换句话说,头发本来就处于自然变白的过程中,拔与不拔,白头发都会越来越多,与 “拔”的动作没有必然联系。  肖伟荣说,酪氨酸酶产生黑色素的过程中需要微量元素的辅助,如铜、锌、铁等。如果身体缺乏这些微量元素,就会影响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导致头发变黄乃至变白。此外,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也是白发产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白头发不会越拔越多,但不建议经常拔白头发,万一因经常拔白头发而引发毛囊炎或其它更严重的皮肤病,那就得不偿失了。”肖伟荣说。(乔业琼)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