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总有人娃娃菜和大白菜傻傻分不清楚,觉得娃娃菜不就是小颗的大白菜嘛?有什么特别的?还真的说错了,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一、性质不同大白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叶用蔬菜,通常指白菜。娃娃菜:娃娃菜是一种袖珍型小株白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为半耐寒性蔬菜。二、颜色不同大白菜:中脉白色,很宽,有多数粗壮侧脉;叶柄白色,花鲜黄色,直径1.2-1.5厘米;萼片直立,淡绿色至黄色。娃娃菜:其外叶绿色,叶球合抱,球叶有浅黄色、金黄色、白色和桔红色等品种。三、播种时间不同大白菜:早熟品种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种,也有提早在7月下旬播种的。中熟品种可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晚熟品种以8月下旬播种为宜。娃娃菜:一般3月下旬到4月初为露地直播的最佳时期,育苗移栽一般在3月上中旬均可播种。看了这个科普,以后可不要再将两者混淆啦!-食材-娃娃菜、老豆腐、黑木耳菜籽油、盐、蘑菇精、糖、姜片-烹饪步骤-1、娃娃菜去根切块洗净。2、提前泡开黑木耳去根洗净,老豆腐切厚片备用。3、热锅烧开水下入娃娃菜、黑木耳焯水后倒出沥干。4、热锅倒入适量菜籽油下豆腐块煎至豆腐两面金黄。5、锅内留少许油下姜片、娃娃菜等食材加水炖煮。6、加入盐、蘑菇精、少许白糖提鲜,加盖焖入味。7、最后大火收汁即可装盘。-营养分析-娃娃菜炖豆腐是一道家常菜,口感脆嫩清甜,制作原料主要有娃娃菜、豆腐。娃娃菜富含维生素和硒,叶绿素含量较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小贴士-挑选正宗的娃娃菜,应挑选个头小,手感结实的为佳。如果捏起来松垮垮的,有可能是用大白菜芯冒充的。来源:弘化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一个95后男生的手机备忘录里应该有什么?是女朋友的生日和喜好?还是每年都写但总也完不成的计划?又或是要抢购的新款篮球鞋?填满云南省文山市人民法院干警李家敏手机备忘录的,是120多名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小孩还小,需要奶粉。”“老人需要降压药……”“帮我买一袋洗衣液吧!”……“谁带了孩子,谁有既往病史,谁情绪焦虑……”李家敏一脸自信地说,“我比他们自己都记得清楚。”问他为什么这么认真,这个大男生略有害羞地说:“因为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4月的云南,已缓缓进入初夏,开始绽放它独属的美丽。周日傍晚,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云南省文山市人民法院的三名干警,立刻收拾行囊,前往所在市郊区的隔离防控点。“我还年轻,让我来!”杨剑峰来自文山法院立案庭送达组,是该院参与疫情防控三名青年志愿者中的“大哥”。性格内敛的“大哥”平时工作起来话不多。在法院,杨剑峰几乎每天都要外出送达应诉材料和法律文书,吃闭门羹是常事。他不是在去送达的路上,就是在去找法官签字确认的途中,办公大楼里常有他一路小跑的背影。在防控隔离点,杨剑峰每天登记核实隔离人员信息,统计体温,负责各项防护保障任务。他说,这些看似简单琐碎的工作,其实事关疫情防控大局。回忆着这些“苦”差事时,杨剑峰面带笑容——每天打电话核实信息到深夜3点,6点又起床准备新一天核酸检测工作。早餐也只是简单吃点不喝水,就是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在隔离点,大家都说,只要一听到“我还年轻,让我来”,就知道是“大哥”杨剑峰来了。“生活需求,我比他们自己都记得清楚!”李家敏是一名年轻的95后,在马塘人民法庭担任书记员。校对裁判文书、录入信息、整理卷宗……堆积如山的案卷之间是他忙碌的身影。“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是李家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初来隔离点,防护服密不透风,经常引起呼吸不顺,让李家敏身体有些不适应。但他一直坚持着,从没道过苦。统计员、搬运工、送餐员、清洁工……李家敏突然一下子拥有了很多“身份”。“小孩还小,需要奶粉”“老人需要降压药”“帮我买一袋洗衣液吧”……每当推着车去送物资时,隔离人员都会告诉李家敏自己需要的各种物品。李家敏都一一记录下来,手机的备忘录慢慢填满了大家的各种生活需求。有一次送物资,李家敏发现有个隔离人员头疼得厉害,但隔离点并没有备用药,他立刻返回自己房间找到药送了过去。原来,李家敏在来之前准备了很多常用药,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谁带了孩子,谁有既往病史,谁情绪焦虑……”李家敏一脸自信地说,“我比他们自己都记得清楚。”问他为什么这么认真,这个大男生略有害羞地说:“因为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汗水和皮肤粘连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骆铠今年25岁,是文山法院民事审判庭的一名书记员,是三名青年书记员中年龄最小的。在法院,每一次开庭前,骆铠总会主动阅览卷宗,了解案情做好充分准备,为当事人熟读庭审笔录的每一个字句。每次庭审结束后,他会真诚地向身边同事询问,自己哪里存在不足,哪里需要进步。工作之外,骆铠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健身房“撸铁”,因此有了“健身达人”的称号。坚持自律、恪尽职守,年轻干警的内涵与品质,在骆铠身上展露无遗。“累”是骆铠在隔离点最大的感受。体力的透支、语言的透支、微笑的透支,每一次脱下防护服,衣服和头发都会被汗水打湿,和皮肤粘连在一块儿……但心里却始终是充实的。隔离点一百二十多人中,五分之一是小朋友。核酸检测要采集鼻拭子,小朋友们一开始都很害怕。每次检测时,骆铠都耐心地鼓励他们、安抚他们。渐渐地,小朋友喜欢上了这个年轻有活力的小哥哥。当骆铠收到小朋友送给他的手绘画时,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时,这个大男孩有些羞涩地说:“自己只是尽一点微薄之力。” 疫情无情人有情。有许多人像杨剑峰、李家敏、骆铠一样,坚定向前,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哪怕困难重重,也不畏惧。总有一些人,不能触及你,却依然照耀你。来源:人民法院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4日
01刘力红:如何用主食养护我们的生命最近我看《传习录》,读到其中有很多很会心的地方。自己本来也是这样想的,突然间发现,阳明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哎呀,这个时候就叫作有感了,你跟他就通了,感通了。虽然没有达到他的那个境界,但是某些方面也真正是像孔子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经常在讲“消化”这个词,突然间,我看到阳明先生也在讲消化,他讲什么呢?——他在讲学问上的消化,学问上的消化不良。阳明先生讲,现在做学问的人就存在消化不良——书读了很多,装到肚子里,郁积于内,消化不良,不能自用,反而成病。所以阳明先生非常强调,知行是合一的!他也是主张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我也始终认为是这样。读书,做学问,也有消化不良,大家好好去品品,尤其这个碎片化的时代。现在的人为什么会有消化不良?为什么肠胃会出大问题?——成天都在吃零食,碎片化就是零食嘛!零食吃多了,自然没有胃口再吃主食了。甚至有些人又要减肥,也不吃主食。我很多时候都在讲,为什么要吃主食?主食为什么在《黄帝内经》里那么重要?再好的东西,(久了)你都会厌,唯有一样东西,你是不会厌的,就是主食。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平淡,它的性味是甘平的。我们讲,甘平的东西才能做主食。不管是麦子,还是谷子、高粱、小米、粟子、稷,它们共同特征都是——其味甘、其性平。就它共同具足一个什么啊?其味甘、其性平,这叫什么德?——土德。做主食的东西,土德一定要很厚,它才能做主食。从土德的角度,你会领会,人为什么不能离开主食。为什么《内经》里讲“五谷为养”?我们要想养这个生命,就离不开主食。说养生,第一条你就要谈主食,你就把主食吃好来。这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人是什么?人是“裸虫”。人就是在万物里面土德最厚的生物。所以,我们的主食很重要。那大家知道,学问上的主食是什么吗?——就是经典!经典是学问上的主食。所以你说,经典的东西,今天吃一顿,明天就不吃了吗?主食是你一辈子离不开的。为什么到哪儿中国人都讲吃饭呢,不讲吃菜呢?我到广东就吃粤菜,到四川就吃川菜,到贵州就吃贵州菜,到云南就吃云南菜。但是主食永远要吃,主食是一辈子的事情,活一天就要吃一天主食。经典就是这样,你要想做学问,那就要伴随你这一生。要“五谷为养”,你就必须要去读经典。确确实实它在慢慢地滋养你,这个滋养是随着岁月的累积在累积,它的滋养是不可思议的。02南怀瑾: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不要以为自己学问够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问经验永远不会够的。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穷毕生精力,到晚年出书,流传下来,我们如果不读古书,那才真是愚蠢,因为有便宜不知道捡。读了古书,就是历史的经验,是吸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供自己运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钉子,流血流汗,茹苦含辛再领悟出同样的经验呢?或者说,只是读他的书,而又看不见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吗?当然可以呀!我们由古书就看到他的时代背景了。看古董也是如此,一个几千年前的陶器,看来似乎非常粗拙,远不如现代的陶器那么精致美丽。但现代陶器的精美,一眼看过去,就尽在这一眼之中,不耐久看;而一个古陶器放在面前,它的粗拙中,就越看越有意思,有气势,有韵味,有一种盎然的、深远的精神。诗到了宋朝,如“云淡风轻近午天”,也的确是好诗,但只那么轻轻淡淡的,就没有唐诗的那一种浓郁情怀。后世下来,明诗、清诗更加不同了。文学如此,文化也如此,试看历代人物,气度、政治的制度,一看就知道,一代有一代的味道。过去历代都有不同,也是循历史的痕迹,渐渐变易而来的,所以从历史渐变的轨迹中,也就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尚论古之人”,与古人交朋友的道理。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连吃饭也成问题,但他的书房就有一副对联:“读书万卷,神交古人”,这种胸襟,这种抱负,是年轻人应该效法的,这就是“尚友”,也是与古人交朋友的意思。中国有一部古书名《尚友录》,现在改编为《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来源:公众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俗话说“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有学问的人,是有超过常人的精力,这精力是由意气、志气来的。如果一个土匪拿枪逼你,三天不准你睡,你睡就枪毙你,你当然绝不敢睡了,就有堪任性了。因为你要保命,精神就来了,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头脑是越用越灵活的。有人说:“唉!不行呀,我身体不好”,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懒家伙。像我碰到这种人,绝不叫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的。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精神,一分学问,人都是这样来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东方出版社人很奇怪,身体弱的人头脑都好,试看《孟子·尽心章》里:“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一个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病苦中,身体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会多思想、会搞学问。体力好的人,运动得锦标的,要他写两篇,他很吃力。这两件事,不可得兼;体能好,智慧又高,文武俱全的人太少了。学问、德业好的人多半体弱多病,这是事实。所以何必要求太过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从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年纪大了、人生经验多了,听了一个人说的话,还要观察观察他的行为。我们从生活和教学的经验中体会,便可知孔子这样的话,是说他从前看到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他发现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对人生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并不简单。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却一辈子做不好事业,因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够。所以曾国藩的相法便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二至”就是冬至、夏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起阳能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了。夏至那一天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阴气来了。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讲科学的道理,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天天气很冷,地球的表面冷,这个时候热能向里面收缩,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里头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这个水是凉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地球的物理。我们的身体,冬天吃火锅,什么都不怕,消化力很强;夏天就不行了,胃是寒的。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的道理。阴阳两个字是代号,它是古人把科学东西的浓缩;不要因为自己不通,看到阴阳就头昏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再重复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变化。中国的这些科学与医学都是相通的,像季节变化等等,通了以后才知道其中有个原理的。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作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这个道理要配合天文。有些科学家随便骂,什么天人合一他也没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么大学者、博士,反正你学识不到不要乱开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说,阴阳四时对人影响非常重大。“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整个地球人类,身体也是一样。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拿生理医理来讲,“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那个法则。道者路也,这是人生的大道,一条路。顺随这个法则生活,你就得道了。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的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东方出版社我们提到过的,《易经》的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一年只有两个至日,冬至和夏至,一阳初生叫冬至,一阴初生叫夏至,也叫作长至日。夏至那一天白天最长,过了这一天,慢慢白天缩短了;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过了冬至,白天慢慢放长了。“先王以至日闭关”,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化,老祖宗们懂得在至日闭关。什么叫闭关呢?斋戒、沐浴、清净,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理,这也就是温养了,就好像婴儿刚刚生下来,放在温室里保养。这个时候阳气一来,只宜温养之,这就叫作子午温养,像培养幼苗、婴儿一样。怎么培养?不增不减,顺其自然。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不可揠苗助长,不能帮助它,帮助就不是温养了。一个乡下人种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长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长高了,稻子也死了,这就叫揠苗助长。许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长”,刚刚有一点对了,一下子发光了,以为得了道,然后要加工,又吃补药又练气功,这样那样都加上去,结果发光变成发暗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揠苗,不能帮助,只是看住,这是温养。换句话说,就是佛经所讲的“照见”,观自在菩萨那个“照”,“观”就已经在温养中了。——《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当家长的头脑要清楚,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是我非常反对的。大丈夫难保妻贤子孝,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儿女好啊?也可以让人家的儿女好一阵子啊!人不要这样狭隘,而且儿女好不好各有因缘。这个在教育上,我们觉得是家长出了问题,家长把自己平生的痛苦失败、假想的光荣拼命逼到孩子身上,然后近视一千度,最后弄到一个学位,酸不溜丢的,如此而已,何苦来哉!——《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我最近观察到,整个社会对子女的希望太重了,太过分了。我们第一希望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如果不太平,社会不安定,儿女怎么会好?我开头就讲,你们是温室里长大的,这三十年太舒服了,不知道灾难痛苦,万一社会不安定,国家不太平,你要照顾孩子就没有机会了。像我从十九岁离开家到现在没有回过家,对父母所欠的恩情,没有办法报答;父母对我想照应,也没有办法。所以大家在这几十年安定的环境里头,不要希望将来自己孩子如何如何,而是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要放手一点,让他自然长大。我对我的孩子们说:“你们都长大在做事,我真要感谢你们。这个话怎么讲?你们没有犯法,没有给我丢人。如果你们做了坏事,犯了法,我才不好办啊!可是你们没有,所以我很感谢你们,平安长大。” 人平安就是福,苏东坡有一首诗,我也常常提到。你不要看苏东坡那么了不起,他官大,名气也大,可是一辈子受罪,一辈子没有好境遇,他受的罪跟我们不同。他的《洗儿诗》说: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说,世上的人都说人聪明好,他却认为自己一辈子被聪明耽误了,但愿生一个笨得一塌糊涂的儿子,但一辈子官得大大的,也没有犯法,也不会倒霉。我经常说苏东坡这一首诗不太好,前面三句我都赞成,最后一句他又错了,又被聪明误了。生个儿子又笨又蠢,功名富贵样样有,这个算盘打得太厉害了,哪里做得到啊!希望大家不要犯跟苏东坡一样的错误。我只吩咐孩子们,不要一定想升官发财,一定想做什么大事业,一定想读什么名大学,只要好好学个谋生技术,可以生活糊口,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发财做官,都是过眼云烟的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一切要他们自立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说“人贵自立”的道理。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很平安地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方。——《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公众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我几十年提倡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就是他那一封给儿子的信。他自己在前方,做宰相带兵,对儿子的教育是一封信。我几十年来讲了多少次!你们有谁完全可以背得出来?——《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东方出版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告诉儿子,先学会宁静,宁静不是单指打坐时思想的宁静,而是你心境要随时可以宁静,欲望减轻了。第二是“俭”,这个“俭”好像省钱的俭,同样的寓意,简化,脑子情绪不要复杂,一切都要简化,抓到要点。尤其这个时代,事情那么多,大家都忙昏了头,都在拼命,精神问题越来越多,要好好学习“俭”和“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求学问的道理,先要学会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淡化了,甘于寂寞,甘于淡泊,要安静。你天天要去玩,欲望太多,卡拉OK呀,交男朋友啊,交女朋友啊,耽误很多时间的。求学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问要宁静。“才须学也”,才能是靠学问培养的。“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一辈子写的信都是几句,很简单,所以诸葛亮的一生只有两篇大文章哦,万古流传的前、后《出师表》。他文学水平非常高,写的信简单扼要,有时候只三句话,包含了很多。“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慆慢”,傲慢,“慆”,自己得少为足,有一点点懂了认为了不起了,然后傲慢,看不起别人了,这样求学没有用啊,不能研精,不能深入了。“险躁”,心里蹦蹦跳跳的,情绪很乱,则不能理性,不能静养。这句话讲做学问。然后下面是告诫儿子的话,“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年龄一年一年长大了,时间溜走了,时间像车子一样,跑过去很快很快。“意与岁去”,我们的意志、思想随着年龄大了会懒,堕落,勇气没有了。这八个字非常重要!他告诫“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他说如果你犯了这个毛病,一天偷懒,以上的告诫你做不到,随着年岁老大,“遂成枯落”,永远就是这个程度了!年纪大了才后悔,“悲叹穷庐”,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有屁的用啊!“将复何及也”,那个时候都来不及啦!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一封信,简单明了,一辈子都适用。所以诸葛亮的一生,你看虽然帮助刘备建立一个国家,当宰相,但他始终是“淡泊宁静”四个字,这是他的学问修养。他死了以后,现在是万古一人,大家都想学他。他的学问是“宁静”来的,所以知识分子要学他。——《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是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很清楚啊。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01教知识和技术是容易的,这个地方才是教育的核心和瓶颈回忆过去他的身教言传,反省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习气,是向老师学习的最起码着眼点。譬如老师最重要的著作,是他自己所写的《禅海蠡测》,那是他智慧的结晶,可是他为什么强调《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这些呢?《论语别裁》侧重在做人做事上,做人做事本身就是习气转变的过程,也是习气暴露的过程。理论讲得再好、地位再高、财富再多、名气再大也没有用,重点是你做人做事时的反应,才是最关键的。教育的核心在这里,教育的瓶颈也在这里。教知识和技术是容易的,但传授知识与技术不过是教育的外围而已。转变习气、开发本有的智慧,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但往往也是教育最无能为力的地方。即便遇到再伟大的老师,这个积习的转变与智慧的觉醒,根本上也还要靠自觉。自己不自觉改变,一百个释迦牟尼和孔子在身边也没用。南师用自己的身教言传去启发大家,但是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每人的自觉,自己的反省。不论释迦牟尼佛,还是孔孟、老庄、耶稣,他们亲自教化而有心得的人不过是少数,不肖弟子和糟糕学生也不乏其人,提婆达多害释迦牟尼佛,犹大害耶稣,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人性习气的刚强难调。倘若糟糕习气再叠加了利益关系和欲望,那就更加糟糕了。所以说圣人不能改变所有的人。实话说,没有谁改变了谁,只能是影响而已。教育就是影响、熏陶,但影响、熏陶也只能是外部作用。外部土壤再好,内在种子如果有问题,也不会结出好果子。所以,真正的改变,要靠自觉,只有自觉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所以要谈传承,先从自觉改变习气入手,否则不要谈传承。——《点灯的人》东方出版社02南师讲的这个改变习气的经验很宝贵,我在别的地方没听到过早期的时候,在我的眼里边,好像什么都可以改变。后来发现,其实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所以他的学问里边,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说,怎么样去启发人引导人,去改变自己,但是这个是真的很困难。改变自己必须要自己下决心,而且是从一点一滴地去改。比如把他的书读一段,然后体会进去,然后怎么样变成行动,其实这个转化蛮难的。你像《论语》里边讲,“敬其事”,要敬业了,尊敬你所做的这个事情,工作呀等等任何一件事情,包括帮朋友办事啊,包括自己为自己做事情,都一样。要有一个恭敬心,这个其实平常很难做到。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那个心思都是飘浮不定的,这个修养真的练起来的话,其实很受益。我看到这一些老同学,每个人其实都有改变,但你说要改变多大,这个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决心、愿望、意志,还有智慧。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了,改变自己最难了,一个小毛病都很难改的啦。因为大家习惯了,习惯就是一个路径依赖,你不依赖的话,你会焦虑,所以到那个时候碰到那个关节,你就会按习惯去走,所以改变习惯是最难的。所以南老师也提出来,就是说自己修养改变自己的话,或者是乃至于社会国家,比较好的一个改变的办法,改善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说你要去培养新的好的习惯,然后用新的好的习惯,一点点地替代旧的,不好的习惯,这个办法比较自然地过渡,没有说剧烈的一个波动动荡,普通人的话,如果你没有新的好习惯建立起来,你要改掉旧习惯,那个是几乎非常非常难。你新的好习惯,如果说坚持努力,一点点,每天培养一点,慢慢就改变了。然后它会自然地替代旧的习惯。社会改革,国家政治也是一样,道理都是这样。所以这是我在别人那里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一个经验,这是很宝贵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访谈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