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光明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孙满桃)最高人民法院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不依附于离婚等民事诉讼程序。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法院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依法严惩施暴者,并通过发放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手段,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合法权益。  2016年制定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表明了国家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鲜明态度。其中,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创设的重要制度,也是该法的核心内容。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反家庭暴力法实施6年来,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数量逐年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共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0917份,有效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的发生或者再次发生,依法保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记者注意到,《规定》共13条,以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预防功能为出发点,进一步清除该类案件在受理和作出程序中的各种障碍,突出对家庭暴力受害人权益保护的时效性,明确规则。  《规定》第一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以提起离婚等民事诉讼为条件。该《规定》明确了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需要在先提起离婚诉讼或者其他诉讼,也不需要在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后一定期限内提起离婚等诉讼。  从程序法角度看,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审查、执行等均具有高度独立性,完全可以不依托于其他诉讼而独立存在。这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快速、及时制止家庭暴力的基本特征和制度目的。  另外,记者注意到,《规定》还适当扩大代为申请的情形及代为申请的主体范围。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实践中,还存在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致使受害人不敢或者不能亲自申请的情形。  为最大限度保障该类特殊困难群体能够依法及时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救济,《规定》在反家庭暴力法基础上,对代为申请的情形进行了适当扩充,明确“年老、残疾、重病”等情况,可以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代为申请。同时,结合审判实践,根据相关部门的职责内容,对于代为申请的主体,增加了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等,以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织牢织密对该类人员的保护网,合力保障其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光明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孙满桃)最高人民法院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家庭暴力的形式,扩大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范围。  记者注意到,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该条列举了家庭暴力的常见形式。但实践中,除了上述列举的形式外,还存在其他可以归为家庭暴力范畴的行为,需要明确。  因此,《规定》对家庭暴力行为种类作了列举式扩充,明确冻饿以及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均属于家庭暴力。从而进一步明晰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范围,保障家庭成员免受各种形式家庭暴力的侵害。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城枣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家不远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古城。小时候的古城并没有如今整修后的的规整靓丽。记忆中的城墙古寺也更多的是斑驳陆离……运河带来的水乡气息并没有冲淡家乡质朴豪迈的民风,铁轨上的气笛声也还没有带来现代都市的富饶。当时的我当然也爱着自己的家乡,却更羡慕大都市的繁华。时间在流逝,我也一天天的在长大,可是记忆中逐渐加深的印象却不是越来越宽广的马路和逐渐繁华的霓虹,而是时常路过古城看到的砖墙上的坑洼。家中的长辈和学校的师长们会一遍遍地向我讲述这些古旧的墙壁上记述的故事。那段属于这个城市的“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的悲壮又伟大的历史。而与之相比更让我动容的是城市的另一边的铁轨上的故事,那个由无数平凡的人写就的英雄的赞歌。在七十年前,有一支党领导的小型抗日武装,他们挥戈于百里铁道之上、奋战于民族危难之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只是在铁道两边讨生活的基层工人和农民,可当民族的危亡降临在他们的面前的时候、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选择逃避、怯懦、甚至是向敌人低头以换取生的希望和丑陋的荣华。而是去成为一个个活跃在敌后时刻面对生死考验的党和人民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之后,时任山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日军得以轻易的越过黄河天险,长驱直入,并于1938年3月18日攻入枣庄,也同时拉开了对枣庄人民长达七年多的血腥的法西斯统治。期间敌人不仅大肆抢劫和杀戮,更甚至是采取了“以人换煤”这样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政策。七年四个月的时间里,枣庄城一万五千多同胞惨遭杀害,十万余间房屋被毁,五千余头牲畜、1750万斤粮食和1330万吨煤炭被劫掠,血债累累罄竹难书!可是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得以源远流长,从不是有什么特别眷顾,而是因为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总有人不畏生死、逆流而上。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主力部队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下挺进山东,向在齐鲁大地上猖狂作恶的日军勇猛“亮剑”,连续粉碎了日伪军多次围攻“扫荡”,迅速打开了抗战局面。而这其中也包括至今都让枣庄人民引以为傲的鲁南铁道大队也就是著名的——铁道游击队。1940年7月,鲁南铁道大队决定截击日军票车。队员们化装成商人、农民上车,趁日军不备发动袭击,杀死8名日军,俘虏20多名伪军,缴获法币等,有力支援了山区根据地建设。在1940年至1942年间,鲁南铁道大队制造了数起火车相撞,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还击毙了日军专门调来的“中国通”高岗茂一。此外,鲁南铁道大队不畏艰难,开辟并保卫着山东、华中赴延安的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主要承担着护送过往干部、运送战略物资的任务,堪称“生命线”。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战争年代,铁道游击队全体为争取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1941年12月,在黄埠庄激战中,大队长洪振海指挥队员奋力突围,本人却不幸中弹牺牲。1943年1月,曹德清、李云生率领5名队员,奉命捣毁柏山日伪据点,战斗结束后夜宿蒋庄时,被日、伪军包围了,曹德清本已突出重围,为了营救战友,再一次返回阵地。他背着受伤的李云生,艰难地向芦苇荡前行。看着日、伪军已经逼到近前,曹德清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坚决不肯投降。类似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张鸿仪政委,为掩护战友撤退负伤。弥留之际,他将工作向副政委郑惕作了安排交待,把身上唯一的一块银元交到通讯员郑君伦的手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最终来临。鲁南铁道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强大军事攻势。此外,他们巧妙采用战术和谈判策略,成功迫使1000余名日军正式投降。临山苍苍、丰碑魏巍;青山常在,浩气永存。历史从来都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振奋剂。作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枣庄后生,我总能想象到乡土中承载的硝烟战火中的不屈事迹,也更能感受到革命前辈们传承下的革命意志。我也必将弘扬前辈的精神、传承他们的信仰。今日、每日!自强、奋进!(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训,一直在我公婆的身上体现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当时与我公婆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们都是朴实、善良、和蔼可亲,容易让人比较亲近的人,同他们生活久了也就对他们的事情有所了解。我的婆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在家伺候公婆、照顾孙女。公公在城里面上班,都是婆婆一个人里里外外忙家里的活计。我听村子里面的人说,我爱人的奶奶在床上瘫痪了7年,都是婆婆尽心照顾,奶奶在临走的时候身上都没有褥疮,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何况是儿媳妇。婆婆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她能够把家里上上下下安排的井井有条,她从来不发脾气,也不大声说话,从她嫁入这个家里一直到她去世,得到的都是大家对她的认可和好评。我爱人的爷爷在解放前是一名地下交通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战争年代他冒着生命危险给交通站送情报。解放后,他当了村长,带领村民致富,听我婆婆说他从来不往家里多拿一粒粮食,多记一个工分,铁面无私,直到他岁数大了,干不了了,才解甲归田。村子里给他分了一块地,离家近,他不要,他说我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于是他就在离家挺远的地方找了一片地,从开荒开始,没有水源,他就用三轮车蹬着从家用水桶带水,一点点浇地,每到收获的季节他就把作物分给大家吃。每年春节的时候,镇上党组织或者是村上的领导来慰问他,他总是说不用来看我,你们挺忙的我啥都不缺。爷爷的一天三顿饭都是我婆婆给做,特意给他留出来,刚开始我不理解,婆婆说你爷爷回来吃饭都是看日头,不用去地里找他,每次等爷爷吃完饭婆婆又再洗一次碗,从来没有听到过她抱怨一次。我与婆婆相处了整十年,从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我记得每到腊八节她会头天把豆泡好了,早上6点起床打开炉子熬粥,等我们起床了就能喝上香甜的腊八粥,她说用炉子熬得好喝;每到粽子节她会提前给你包好了,等你回来吃;每到桃子下来的季节,她都会骑着三轮去赶集,买回来收好了,等我回去吃。有的时候等我回去的时候桃子都放长毛了,不能吃了,我会跟她说,妈以后不用给我留,您自己吃吧。我知道这是她的一份心意,被人惦念的感觉真好。2002年,我家拆迁了,搬到了清河,住上了楼房,我邀请公公婆婆来我家过年,每年都给婆婆红包,那年我跟我爱人商量用我的工资给她买对金耳环,晚上我买回家给她戴上,她很高兴,非要给我钱,我说是我孝敬您的,不用给钱,您从来没有舍得给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东西,这些年来都是为了我们操劳了。过了几天,婆婆他们回到了老家,晚上打电话告诉我们,她把钱放到了我家台灯下面,说你们给我买了我就知足,不能让你们花钱,你们挣得也不多,听着电话,我的眼泪就不由得流了下来。2004年11月份,我的婆婆突发脑干出血离开了我们,她都没有留给我们去照顾她的机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婆婆的突然离世,是我这辈子的痛,每年清明扫墓的时候,我都会心里默默地跟她说,妈我下辈子不做您的儿媳妇,我想做您的闺女,那样的话我就能跟您待的时间长些。如今,一晃10多年过去了,我的孩子也长大成人了,也有出息了,在2020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老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的影子,孩子会受家长的影响,他虽然是男孩子,但是他特别的贴心,会请我们去看电影,会请我们去吃大餐,会给我们买礼物。我爱我的家,我喜欢我的家风家训,它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孝敬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希望朋友们记得: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别应了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我的家乡在山西省长治市,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我的家乡是传承着红色血脉的革命老区,《在太行山上》庄严肃穆坚定有力的旋律是人人都会哼唱的歌曲。长治市武乡县,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留下了“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的顺口溜。在这里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更是记录和书写了老一辈革命者及三晋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太行精神。今天为大家介绍我家乡的红色印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创建于1988年,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著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展示和弘扬太行精神的重要文化阵地。步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八路军将领群像组雕”,这组组雕展示了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贺龙、邓小平、左权共11位八路军将领的生动形象。顺着组雕抬眼望去,凤凰山顶矗立着的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庄严肃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九一八”的怒吼,卢沟桥的枪声,中华大地燃烧,山河流泪呜咽,在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2日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历史关头制定了抗战路线,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8月25日,将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三师之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先后转战35个县、82个村,行程数千公里,在巍巍太行山谱写了一曲浴血鏖战、痛击日寇的慷慨壮歌。八路军向敌后实施战略进攻,总部机关和129师随即向晋东南挺进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从此,太行山成为八路军总司令部转战、驻扎之地,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用“坚持抗战,誓与太行人民共存亡”13个字概括了共产党的使命、八路军抗战的力量源泉。129师、各军分区的支队和广大游击队,分散在太行山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各村镇普遍成立了工、农、青、妇、武等抗日团体,建立了民兵自卫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处处都上演着“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从“九千将士渡黄河,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到“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再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军民同心,勠力同行,粉碎了日寇第二次“九路围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太行山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一个重要的抗日堡垒,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在此处指挥华北的抗日战争,使日本侵略者如芒在背。为了摧毁太行山根据地,日寇从1940年开始,调集重兵,加紧疯狂“扫荡”,为了打开局面,争取战争主动,根据地军民充分展示了群众性游击战的智慧成果,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麻雀战、联防战、伏击战、捕捉战等游击战术纷纷上演,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击溃了国民党的封锁,战胜了自然灾害,度过了非常时期。八路军连续克敌制胜,收复沦陷城镇200余座,根据地迅速扩大,太行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军参战,积极配合军队展开大反攻,太行军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太行苍翠插秋旻,叠岭重关自昔闻”,太行山,是秀美之山,是英雄之山。太行山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始末,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回首那段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重温血与火燃就的太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更应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意志,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理想。(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将我拉回了儿时的记忆,还记老师讲完沂蒙山革命故事之后,《沂蒙山小调》就在同学们当中传唱开来了。“云”游家乡红色之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沂蒙革命老区。沂蒙革命老区,涵盖了今山东省临沂市、淄博市、潍坊市等在内的十余个县市区,很荣幸我的家乡山东淄博也在其中。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四大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孕育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抗战胜利的8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栗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武装几乎全部开赴东北,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奠定解放战争的第一块基石。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驰名中外,一举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从沂蒙山发起的淮海战役,敲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丧钟。从渡江战役直至全国解放,沂蒙山一直是强有力的战略后方基地。仅国共内战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何沂蒙人民会做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何无数沂蒙儿女,可以为了党的号召和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我,历经磨难、毫无怨言?我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高度忠诚和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夺取革命胜利、实现人民解放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才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和自觉认同,真心实意听党指挥、坚定不移跟党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跟党走,学习革命老区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守好底线,忠诚履职,奋勇争先,为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就是采访一位家庭成员,讲述家族的故事。这个难住了我,一直没有听说过家里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和名人啊。由于疫情原因,原定去西安爷爷奶奶家过春节的计划取消。大年初一,在微信视频中给爷爷奶奶拜年时,我想起了这项特别的作业,便问起了爷爷。爷爷说我们家还真没有什么名人,但爷爷的父亲(我的曾祖父)经历的一个真人真事可以讲给我听。我的曾祖父出生于1921年,曾祖母生于1917年。抗日战争期间,大约是1945年左右,曾祖父是村里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时常在家里开会,曾祖母就在家门口观察警戒。同村有一个曾祖父的发小(姓郭)在附近部队当兵(八路军),当时部队驻地随时会发生变动。有一天,郭姓爷爷突然回到村子,把一条缴获日军的毛毯(据说当时是比较贵重的物件)交给曾祖父,说部队马上就要转移了,不知去哪里,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交给别人不放心,让曾祖父代为保管。当天郭家爷爷就找部队去了,之后就没有见过,听说解放后随部队去了青岛,成为海军中的一员。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农田连续三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是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当时爷爷有兄弟三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很困难,没什么吃的了,就到处去挖野菜充饥。曾祖母想起了那条毛毯,想用毛毯去换些粮食,但爷爷说受人之托,不能辜负人家的信任,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1962年,郭家老爷爷回到了村里。曾祖父将当年的那条毛毯拿出来交还与他。郭家老爷爷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期间经历过这么多困难,毛毯竟然还保存着,十分感动。他告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黄家人忠厚,值得托付,从此两家结为世交。从曾祖父出生到现在已经100年了,两家几代人有什么事都是互相帮衬,关系一直很好。一条毛毯从1945年的寄存到1962年的完璧归赵,通过爷爷的讲述,“地下党、八路军、日本鬼子、三年自然灾害”,这些只能通过影视作品看到的景象曾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今天却发现就在我的身边,参与者就是自己的家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条毛毯今天值不了多少钱,但“一条毛毯的故事”延续了两家人百年友谊,更展现出诚实守信的良好家风。我引以为傲。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我的家乡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依山临海,素称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青梅之乡”,是原中央苏区县、重点老区县。早在1926年11月,诏安县便成立了中共诏安支部,成为福建省较早成立的党组织之一。老一辈革命先烈在诏安留下光辉的足迹,使得诏安成为一方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而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一座巍峨高大、挺拔隽秀的红色革命之山屹立于东北部,那便是乌山。乌山曾是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是早期苏区和闽粤赣边区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南方八省十五块重要游击区之一,是撒播闽南革命火种的地方,有“闽南革命摇篮”之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大批共产党人扎根乌山,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乌山之巅,揭开了乌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序幕。1935年9月,为进一步发展闽粤边的游击战争,使闽南和广东韩江以东地区连成一片,同时牵制国民党军队对靖和浦根据地的“清剿”,中共闽粤边特委指派闽南红三团六连指导员卢胜带领红三团40多名指战员挺进乌山,成立了闽粤边独立营,建立了乌山革命根据地。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打通了潮澄饶、饶和埔诏、靖和浦三块苏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云和诏县委组建,统一领导乌山地区的斗争。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粤边特委和新组建的中共云和诏县委以乌山为依托,领导边区人民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多番“围剿”,传播革命火种,壮大革命队伍。西安事变后,闽粤边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主动与国民党闽南当局进行多次谈判,达成“六•二六”政治协定,然而,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连续制造了“漳浦事变”与“月港事件”,闽南红三团、独立营千余名指战员被强行缴械,闽粤边特委及云和诏县委10多名领导人被捕被杀。但是,革命的大火是扑不灭的,乌山红旗不倒。“漳浦事件”发生当晚,卢胜、王胜、陈高顺等重建红三团,乌山人民踊跃报名参军,迅速发展至300多人。1937年11月,闽粤边特委派卢叨、莫丁贵到乌山地区恢复因“月港事件”而停顿的云和诏地方工作,迅速重建云和诏县委,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配合了闽南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反动武装大举进攻乌山根据地。云和诏县委实施“保卫乌山,开展反封锁斗争”的策略,建立四路工作团,而后又组建了四个武装大队,分赴各地开展游击活动,不断打击敌人,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4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葱仔寮成立,与云和诏革命武装协同作战,使乌山革命根据地持续扩张。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一中队南下抵乌山与云和诏县委会师,在红星坪林村举行南北干部会师大会,宣告中共诏安县委与诏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12日,诏安县城解放。在长达十五年的烽火岁月中,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红旗,铸成了以“坚守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内涵的乌山革命精神。如今,五星红旗依旧高高飘扬于乌山之巅,作为乌山脚下的诏安青年,不管身在何处,都将沿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道路,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戒骄戒躁,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让“乌山革命精神”薪火不息、代代相传。(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