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童年和故乡的记忆是伴随终生的。等到渐入老境,历尽世事风波,饱尝人间悲欢,对诸般事情都淡漠了,但儿时故乡生活的影像,仍然会萦回心头,甚至愈发鲜明。因此,苏轼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刘现辉的一套四册绘画作品《童年那些事儿》(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次目光穿越时光阻隔,对童年和故乡的深情伫望。经由长久而专注的凝视,一缕缕游丝般轻淡的乡思,逐渐扩展汇聚成一种浓郁的故土深情,仿佛满天云锦,在灵魂的天空闪现着动人的光华。  甫一翻阅,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欲罢不能,用半天的时间,集中读完了其中的一册。画家描绘的正是我的冀中平原故乡的风光民俗,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自遥远的时光彼端发出的一封请柬,邀我回返五十年前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回到在故乡农村度过的童年,重新体验那种快乐无比的心境。  童年记忆中,大自然永远不可或缺,是每一幅画面的主角或背景。《扑蜻蜓》《打水漂》《麦秸垛》《树荫乘凉》《牛棚讲古》《向日葵杆做枪》……画册中,随手翻到的一页,那些游戏和故事,都是在故乡的河流和田野、树林和菜园、场院和牲口棚之间发生和展开的。那么多熟悉的场景,在眼前鲜活地浮现,挟带着彼时阳光、风和植物的气息。已经埋藏在岁月深处的许多记忆,也被它们唤醒和激活:春天,埋头走在绿油油的麦苗田垄间,寻找一棵纤细的杏树苗;夏夜,到村边大树下,将手指头伸进地面上的小洞里捉“知了爬爬”;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色,在一簇倒伏的谷穗旁边,发现了一窝鹌鹑蛋;冬天的屋檐上垂下串串冰凌,折断一截放进嘴里,瞬间一股冰凉穿透了脏腑……那些欢欣和惬意,仿佛就在昨天。  观赏这一套画作,好像打开了一整座童年生活的博物馆,馆藏格外丰富和详尽,玩耍、上学、家务、农事、年节,林林总总,堪称极大程度地再现了童年生活的样态形貌。不少画面还具有颇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像《派活儿》《灭蝗虫》《地震棚》《送新兵》《备战麦收》《出村看电影》等等,是一份那个年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写照,文献的价值寄寓在生动的画面中。  画册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首先应归功于作者的诚笃和恒心。他找到了自己最为中意的题材目标,从此避开时尚的诱惑、市场的喧嚣,执拗地守望着心目中的那一片园圃。目光的长久凝注中,生长出了一种魔术般的力量,那么多生动的细节,从遗忘的深渊中被打捞出来,仿佛一棵被泥沙掩埋很久的珍珠,放在手掌心中,依然温润晶莹。  童年是一颗敏感的灵魂对世界的敞开,对存在的拥抱,最能够感受大自然的诗意和美。生活尽管贫穷艰难,但在天地之间奔跑嬉戏的孩子们,却都是不识愁滋味的。童年是漫长人生路途中预先支付的快乐,对后面遭逢的困顿苦难,能够起到稀释和抚慰的作用。我想到了苏联作家、《金蔷薇》的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段有名的话:“对一切事物诗意的想象,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那之后悠长残酷的岁月中没有遗失这个馈赠,他就是诗人或者艺术家。”  这套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诗人艺术家行列中的一员。能够恒久地保持这样的感受,堪称是一种令人企慕的幸福。这些画作写实中略有变形,构图浑然,线条简约,充满了朴拙的趣味。在最初的兴奋后,我努力让自己慢下来,不要急于看完,而是每天读上几页,让沉浸更为细致深入,让愉悦感更加深长持久。  恰如这套书的另一个题目“民俗画乡愁系列”所昭示的,作品还指向了更为丰厚的价值和意味。  在童年、故乡和大自然作为背景的乡土朴实生活中,闪现着那个时代民间社会和平头百姓的情感风貌。《贴饼子》《羊羔跪乳》《慈母手中线》《热心肠》等大量的画面中,展现了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乡邻间的友爱互助等等。这些人情和人性之美,是贫瘠生活中的亮色,让人倍感温暖。以《过大年》为总题目的多篇作品,还把笔墨聚焦于节庆习俗,如供神、祭祖、守岁、上坟等等。这些乡村生活中古老而普遍的习俗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是悠久传统的形象体现,那些祭祀、敬畏和禁忌的背后,有着可以寻绎的线索。它们连接了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伦理道德训诫,有对公序良俗的倡导褒扬。如今,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驶入快车道,很多民俗连同其中的价值蕴涵已经渐趋式微。如何挽留住其中的美好,怎样才能让乡愁获得寄托安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既是一次寻根之旅,又蕴含了朝向未来的期待和呼唤。  《童年那些事儿》是一次打捞记忆的勤勉劳作,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祭奠,表达了带有普遍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因而也有充足的理由获得广泛的共鸣。仿佛一窖封存的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童年和故乡,隔着岁月烟云望过去时,胸腔里会酝酿出一缕温馨的忧伤,令人低回不已。对这一种情怀,继北宋苏东坡之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南宋时期的陆游,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人生之路,总会经历许多不一样的遇见。  于我而言,最美的遇见就是邂逅一座城。它,就是与其拥有的大型水利工程同名的都江堰。  最初,我遇见的是它的名字。  少时家贫,除课本外,无书可读,我有限的地理知识主要来自收音机里的四川天气预报。几十个从未到过的地方的名字,我记得滚瓜烂熟。尤其是灌县与渡口,这两个与水有关的城市,给我印象最是深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觉得“灌”和“渡”这两个字有一种莫名的动感和韵律,生动而鲜活。  1996年7月,我从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毕业,背着简单的行囊只身来到了四川省都江堰市。7月正当酷暑,但是都江堰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一进城,先是带着雪山凉意的清风为我“接风”,接着是浩荡奔流的一江水为我“洗尘”。走进位于宝瓶巷9号的单身宿舍,邻居过来打招呼。她用纯正的河西话说:“灌县这个地方安逸,你们住久了就知道了。”  灌县?难道这就是我幼时念念不忘的灌县?  后来,我来到图书馆查看资料,才知道这座看起来年轻的城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禹曾于此“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为了便于管理,这里设置行政机构——湔氐道,汉时升为县,明时易名为灌县。1988年,灌县撤县建都江堰市。这座从远古走来,因水而兴、因灌而功、因堰而名的城市实现了华丽转身。一道堰和一座城,就这样融在了一起。“灌县”之名沿用时间长达六百余年,难怪本地人至今仍脱口而出“灌县”。  刚来都江堰时,我在一家工厂工作,先后做过搬运工、钳工、清洗工、铣工……毕业时远大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那时,我真的很茫然。直到有一天,我疲惫地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走到一座桥上时,碰到两位来自北方的老人向我问路。交谈中,他们动情地说:“我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这么干净的水,要是我们那里有这样的一江水该多好啊……”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父亲当年站在这里,痴痴地看着江水,满是羡慕地说:“都江堰这一江水才好哦!你在这里工作我就放心了,一辈子都不会把你渴到。”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应该坚定地立足在哪里了。  流水日复一日,我在都江堰奔走与生活。在这里待得久了,奇伟的事物在我眼里都慢慢变得平常。即使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我也渐渐忘却了它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程。  那年秋天,我去三百里之外的眉山参加一场诗会。在东坡居士的老家,沟渠纵横、稻浪起伏……一幅丰收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令人陶醉。正当我们赞叹不已时,主人肃容道:“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叫李冰,正是他修建的都江堰带给了灌区人民两千多年富足的生活。”主人饱含情感的一席话,给我以巨大的震撼,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座与水为邻、与水相依的城市。文学之梦,点燃了我的激情。  我开始喜欢在南桥凭栏远眺,仿佛眺望我的梦。不远处,雄峙岷江出山口的,正是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都江堰。而目光更远处,银装素裹,峰峦如画。冰雪消融,涓流汇川,激荡澎湃的岷江水在崇山峻岭之间穿行,然后从宝瓶口奔涌而出。万顷江水穿过都江堰市,惠泽沿河而居的住户和良田。江水继续分流西去,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甚至穿过龙泉山,流经更广阔的土地。一幅大美画卷在一江水中徐徐展开。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许多不了解都江堰的人一样,以为所谓都江堰就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或者就是一个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县级城市。今天,当我走遍整个都江堰灌区后,我才豁然明白:都江堰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都会在桥上看看那一江水。让它荡去我身上的浮躁,给我以慰藉和力量。你看它每一秒流过的水,都流向了大地、滋润了农田,我想自己也应该向都江堰学习,不能浪费每一刻的青春。在车间,我所开的铣床铣切一种凸台时,中间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我没有让这时间从我身边流水般溜走,总是快速拿起放在工件架上的书,抓紧时间读一段文字。铣床上四处飞溅的滚烫的铁屑,落在我的头发上、衣服上、书本上……我全不在意。至今,我的一些书上还有铁屑烧焦的痕迹和翻书留下的油渍。  很多个晚上,我都待在简陋的宿舍里,一边听着层层叠叠的涛声,一边坐在从车间捡来的废弃木箱上,写着一些深深浅浅的文字。我写得最多的,还是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文字。它的远与近,它的古与今,它的梦与歌……我用文字向这座城市致敬。  不觉间,我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六个春秋。东流不尽的江水,穿过我的青年和中年,穿过我的梦想与奋斗,以后,还将穿过我的黑发和白发……而我,始终会像禾苗热爱一滴露水、春风热爱一只蝴蝶那样,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王国平)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灰色的童年-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系列短片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凭什么你是孩子,就得体谅你!熊孩子背后是爷爷奶奶的宠溺,孩子不懂事你还不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泰国家庭教育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心里你是好家长吗?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家庭需要的是“妈妈”和“爸爸”,而不是“评判员”!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
父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吗?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