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在山坳里奋战24年,“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对这句话念兹在兹。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在贵州大窝凼,南仁东的塑像静静矗立,目光坚毅,凝望远方。距离塑像不远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面向苍穹。这,就是“中国天眼”!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口“大锅”能望穿深空,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口“大锅”?1993年,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参会的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散会就冲进同事房间:咱们国家也得建!有人告诉他,贵州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台址。回国后,南仁东立马跳上北京到贵州的绿皮车,咣当咣当坐了近50个小时。这个选址团队平均年龄30岁,可当时的南仁东已年近半百。山林陡峭,他手脚并用往上爬;没有路,就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有一次下大窝凼,突遇倾盆暴雨,地面泥泞湿滑,南仁东不慎从山上滚了下去,幸好被两棵树挡住,才没坠入洼底。人们发现他鞋上被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吓出一身冷汗,可他自己完全不当回事。“那可是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时任贵州平塘县副县长的王佐培特别诧异,“科学家怎么这么能吃苦?!他的眼里没有一点畏惧,满是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呦!”这样的艰险,在选址的10余年里,时刻伴随南仁东。大窝凼附近所有山头的情况,南仁东都门清。在工地现场,他经常饶有兴致地向学生们介绍,这里原来什么样,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原来住着哪几户人家。仿佛他自己就是这里的村民。终于,在391个备选洼地里,南仁东选出了心仪的宝地。2007年7月,“中国天眼”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批准立项。但,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关键技术遭遇封锁!这么难,没瑕疵,可能吗?“怎么不可能?!”于是,小到钢结构计量测算,大到工程整体方向,各个细节,南仁东都要一一确认——审核方案时,南仁东不懂岩土工程,专门用一个月时间埋头学习,反复计算和审核每一张图纸,连施工方都惊讶: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他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问题。”中国电科54所的邢成辉,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撞见南仁东,时至今日他都感慨,“天眼”是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天眼”也遇到过灾难性问题。索网研发困境,让南仁东寝食不安。“‘天眼’的要求是现有国家标准的20倍以上,哪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南仁东日夜奋战,天天在现场与技术人员沟通工艺、材料,经过700多天、近百次失败,方才化险为夷。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就是这么较劲!还有更“狠”的——在以千万吨金属计的工程上进行毫米级攻关!10毫米、7毫米、3毫米、2.1毫米……这对工程来说是巨大考验。平常,打造一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出现凹凸不平都是正常的,但“天眼”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圆。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密布在反射面背后,与大地相连,通过钢索伸缩,让反射面实现精确变位,误差不超过1毫米;索网由7000多根手臂粗的钢缆组成,每一根钢缆的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500米口径的天线精度是3个毫米;每一块反射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5个毫米。“天眼”工程测量与控制系统总工朱丽春动情地说:“‘天眼’宏伟壮观,但最震撼人心的却是它的精准。”2013年,直径500米的圈梁合龙。南仁东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第一个出现在高高的圈梁上,像孩子一样迎着寒风环圈跑起来——这是属于他的激动时刻。之后,每建好一座馈源支撑塔,他都要第一个爬上去,站在塔顶俯瞰“天眼”全貌。“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南仁东对宇宙深情告白。可就在这个传奇工程要完美收官时,周围人发现,先前那个走路带风、声如洪钟的南仁东变了——他没法一口气爬到顶端了,脚步越来越慢,停下来休息时的喘气声越来越重。南仁东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可即使在大手术后身体无比虚弱时,他每天还会用电子邮件沟通交流工作,反复斟酌方案、反复确认细节。术后3个月,南仁东强忍病痛回到施工现场。此时,他声音沙哑,说话要靠气往上顶,但依旧一字一顿地询问、讲解。“‘天眼’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不是我个人,我们甚至于说这是一代人的努力。”他反复念叨,“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在落成典礼的前一天下午,已经十分虚弱的南仁东坚持从北京飞到贵州,赶往“天眼”基地。那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个“望天巨眼”完全建成后的模样。那是他耗尽多年心血,终于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为中国打开的“天眼”。在南仁东去世前3天,“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给他发去一封邮件,报告当时还在调试期间的“中国天眼”已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新秀,探测到6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并获得国际认证。“邮件发送过去了,南老师却没有回复。”后来李菂得知,当时的南仁东,已经进了抢救室。直到现在,李菂也不确定南仁东是否看到了这封邮件,但他坚信,南老师会为“天眼”自豪。如今,“中国天眼”成果频出,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开放运行4年间,“天眼”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是同时期国际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的3倍多!世界天文史上,中国科学家留下的印迹熠熠生辉。如他所愿——“中国天眼”,没有瑕疵!(记者崔兴毅)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01日
1.劝人为善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用什么样的心劝导他人,才能做到既不失言,又不失人?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落实的?答:人们若尊敬某人,就容易听他的话,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力行,把自己变好,做好样子,为人处事令人敬佩!这样劝人为善,才能做到不失言!为圣贤安一世,我们是圣贤的使者,我们要做圣贤的事,帮助人无怨无悔,不图任何回报地帮助别人,人我一体,不要因为反感对方,就不去劝他了!我要向圣贤学习扩大心量!2. 崔子说,给人的恩惠不在于多大,只要能在别人危急的时候给予帮助。所以先生讲,惠不在大,恰到好处而已。就是恰到好处的帮助人,这就需要我们看到这些人的需求,而且救人不止救性命,小事上也要做。谈一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能够恰到好处的帮助人,能够救人危急?答:首先要看到别人的需要,小事也要帮人,帮人开个单元门,看到别人拎挺多东西,帮人拎个东西,心里要有别人,要多观察别人,察言观色,体会别人的需要!不要让别人认为我很冷漠!别人生病了,我要有像自己有病的这样心!要有一颗自己大慈大悲的心!康老师非常善良,陌生人也去帮助,这颗恻隐之心,仁爱心令学生敬佩,学生没有。但学生心向往之,平时努力要多去感受别人的需要,若帮不上大忙,也要想是否能帮上点小忙!要尽心尽力!3.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家庭不睦,人生常处逆境,我们知道这些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怎么做才能摆脱痛苦?答:①是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才有的这些现象!②所以我们要坚持学习传统文化圣贤教诲,要有信心,要心心念念向道向善。学习了就会改变心,知道了是自己的原因,所以要改变,天天发善愿,端正心念,调整不对的认知。有了信仰,来回报老师,我们要完全相信老师,落实到实处,态度坚决,战胜降服自己及家人邪恶的心,听老师话!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要努力代表圣贤安一世之人,要学习和力行圣贤文化,不能做无知、没有文化、没有智慧的悲哀之人!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4年12月01日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习近平积极评价李显龙担任新加坡总理期间带领新加坡取得显著成就,并长期关心和支持中新合作。习近平指出,去年我们共同确立了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明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双方要密切高层往来,进一步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地区和平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指出,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树立了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中国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将始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有信心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欢迎新方继续做对华合作的先行者,用好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平台,高水平运营好重大合作项目,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续写新时代中新合作新篇章。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险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坚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才是人间正道。中方愿同新方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抵制集团对立、分裂对抗,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李显龙表示,去年3月我成功访华,同习近平主席共同宣布将新中关系定位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机制会议顺利召开,产生很多务实成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成为新中高质量合作的成功实践和金字招牌,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姿态。中国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方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将保持发展繁荣,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新方将继续致力于深化同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各国应该秉持长远眼光,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团结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更好造福人民。双方还就中美关系、地区形势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王毅参加会见。(记者曹嘉玥 冯歆然)责任编辑:杨培成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作者:周贤忠                                                                                                     罗春生罗春生,江西吉安人,1916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师长。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长征。1937年3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历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关中独立第1营副营长、营长及独立第3团副团长,在关中分区负责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抗战胜利后,随部队挺进东北,先后任辽东军区警卫团团长、独立第2师5团团长、通化军分区参谋长、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参谋长及副师长、40军118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解放沈阳、天津、武汉、海南岛等战役战斗。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任120师师长。1951年8月调任118师师长。1952年5月16日在涟川前线新寺洞遭敌机空袭后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其二级国旗勋章。1952年12月23日,入葬辽宁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三排四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第40军118师师长罗春生,曾为沈阳解放作出过历史性贡献。2020年6月29日,居住在沈阳的罗春生儿子罗辉告诉记者,沈阳解放时,他的父亲促成了驻守沈阳的国民党第53军130师师长王理寰部起义。罗春生所在的独立第1师当时接到的作战命令是由沈阳东、北方向沈阳城区进攻。早在沈阳解放前两个月,罗春生就奉陶铸之命开始与王理寰秘密接触,并在阎宝航儿子引见下,在沈阳大舞台与王理寰见面,双方约定等到时机成熟后就举行战场起义。王理寰还私下联络另外两个师长,约定一起行动。1948年10月31日,王理寰接到中共城工部的字条,令其驻守在大韩屯、小韩屯、八家子、罗家坟、沙河子、下坎子一带的部队向指定地点集合。王理寰随即对其控制的被服厂、兵工厂等重要设施作出保护性安排。到11月1日一早,王理寰本想和罗春生在北陵再见一面,因部队已经开始集结,他怕部队生乱,紧急赶回了部队。这一天,罗春生在鼓楼又接受了姜明文少将投诚,从而使沈阳北部不费一枪一弹和平解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及东陵等古迹免受战火的摧残。11月2日,解放军分四路进城,百姓平安,秩序井然。罗辉说,部队首长有意任命父亲为沈阳特别市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局长,但父亲选择了就任118师副师长,随部队参加平津战役、接收北平并成为入城的第一支部队,随后一路南下,直到解放海南岛。入朝首战告捷1950年10月19日,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20师师长的罗春生奉命率部队入朝参战。10月25日拂晓,120师直属分队袭击了一辆美式吉普车,俘获南朝鲜军1师2团的美军顾问,这是志愿军入朝作战抓获的第一名美军俘虏。25日7时,罗春生命令360团在云山城北阻击南朝鲜军1师15团,命令358团、359团在丰下洞伏击南朝鲜军6师7团,策应118师在两水洞歼灭南朝鲜军6师2团3营和1个炮兵中队。360团1营3连随即打响了出国作战第一枪。全师官兵英勇奋战,顽强阻击敌人三天两夜,为军主力在温井围歼敌人赢得了时间。11月1日,358团遭到美军炮火拦击,前进受阻。罗春生命令捣毁敌人炮兵阵地,358团8连迅速穿插偷袭,一举打掉美骑1师8团的1个炮兵连,首创志愿军入朝歼敌炮兵的经验。40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先头部队,在朝鲜温井、两水洞地区首战告捷,并配合39军打胜了云山战斗,粉碎了美军妄图在“感恩节”前占领朝鲜全境直逼我东北边境的美梦。1951年8月28日,毛主席批示同意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的提议,将10月25日这一天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这是40军(118、119、120师)的历史荣誉。                                                             罗春生(左一)与120师政委张海棠、师政治部主任张继之在朝鲜前线合影再战收复平壤在第二次战役中,120师奉命于清川江西岸阻击敌人。罗春生命令359团强渡清川江,直插鱼龙浦,经两昼夜艰苦奋战,歼敌300余人,缴获坦克20余辆、火炮30余门、汽车200余辆和大批军用物资,切断了球场与新兴洞之敌的联系,使新兴洞之敌完全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1950年12月6日,120师一部配合友邻部队收复了平壤。第四次战役中,120师奉命参加东线反击作战。1951年2月11日,358团避开敌人防守正面,由侧后巧夺南朝鲜军8师10团的主阵地圣智峰;360团强取南朝鲜军8师两个营驻守的800高地,有力支援了118师向敌纵深横城方向的突击。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120师与118师并肩作战,割裂东西线之敌联系,阻敌西援。25日,120师进占马坪里,插到指定的北汉江江畔。完成任务后,120师回撤到平壤东南休整。1951年8月,罗春生调任118师师长。时任118师政委张玉华这样评价老战友,“他的特点是:在战斗上执行命令坚决,处理情况果断,不管担负什么艰巨任务,从未叫苦。每次战斗总是主动要求任务,积极靠前。做事干脆,毫不拖拉。”子女都穿上军装1952年5月初,罗春生率领118师重返“三八线”,接替64军192师防务。5月15日,罗春生在涟川前线新寺洞突遭敌机空袭,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6日12时牺牲。罗辉给记者提供了一张他们一家在广州的家庭合影。当时只有他和弟弟罗谦,妹妹罗萍还未出生。罗辉说,父亲是家中的独子,从1930年离家,直到1951年从朝鲜战场回国休整十几天,才与奶奶见了一面,22年母子谋一面,从此竟阴阳两隔。听到父亲牺牲的消息,奶奶哭瞎了眼睛。据罗辉介绍,他的母亲王维群是一名老八路,一直和父亲在一个部队,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因为丈夫葬在了沈阳,她把家也安在了沈阳。母亲转业后一直在沈阳铁路局工作。他们兄妹都是在沈阳八一学校长大的,后来都穿上了军装。罗辉转业后在沈阳铁路局房产部门工作,罗谦曾当过沈阳五三厂的军代表,罗萍在大连做军医。目前三人均已退休。罗辉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1951年,罗春生去北京开完会途经沈阳时。一天晚上,父亲把他从学校接到招待所,嘱咐他好好学习,照顾好弟弟妹妹,父子共处了一晚,那时他只有7岁。现在罗辉把家安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附近,他想离父亲近一些。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作者:周贤忠                                   郭介人,河南孟县人,1916年3月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1940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戏剧组组长、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社长、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1年2月入朝参战。由于长期在工作中积劳成疾,于1955年6月24日因病牺牲。1955年6月25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七排二号。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郭介人留在朝鲜任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继续为部队文化建设作贡献。2020年7月7日,家住沈阳的郭介人儿子郭动荡对记者说,停战后,他也到了朝鲜,和父母一块生活,他至今还记得父亲经常半夜还伏案工作,创作文艺作品,不过那时他就经常用笔顶着肚子。现在他明白了,父亲那时身体就出了问题。1955年,郭介人患肝癌病逝于沈阳。郭介人爱人丁文宜转业后,一直在沈阳师范学院从事党务工作。郭动荡和妹妹郭瑞玲都在沈阳长大,他从沈阳低压开关厂退休,妹妹从医院退休,他们都没有从事父母做过的文艺工作。郭动荡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守寡的母亲没钱培养他们弹琴唱歌。在延安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1938年,郭介人考上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校期间受到革命进步思想影响,同年加入山西第二战区宣传队。1940年6月,他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2月加入陕公文艺工作团。曾任西北文工团团长的苏一平在《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的战斗足迹》一文中,回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西北文工团(初名陕北公学文工队)成立于1940年9月1日,当时直属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领导,其成员大多来自各城市剧团较有素养的戏剧工作者。1940年12月5日,陕公文工队与关中七月剧团合并,更名为陕公文艺工作团。1941年底,陕北公学合并于延安大学,陕公文艺工作团改名为西北文艺工作团,郭介人担任戏剧组组长。西北文工团成立不久,便在延安北关文化沟口(大泛沟)土台子上演出音乐节目,并分头在街头教歌,张贴宣传画,书写街头诗,1942年初还积极参加、组织了新年的文艺活动。不久又赶排了曹禺的《北京人》,于5月1日至15日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演出。就在这个月,毛主席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给整个文艺工作指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与工农兵结合的正确道路。西北文工团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总结了过去的工作,认识到当时处在抗日的紧张阶段,应当编演反映群众斗争生活的戏剧才更能接近现实,影响群众。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秧歌运动。西工团参加了街头秧歌活动,有秧歌舞、赶毛驴、小放牛、挑花篮等节目。其中,《向劳动英雄学习》《拥军花鼓》《拥军爱民》《红军万岁》等歌舞剧,最受群众欢迎。此后,西工团又编排了大量的秧歌剧、歌舞剧和戏剧。战斗路上写出中篇小说1946年5月,郭介人离开西北文工团,到新成立的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任社长。当时,国民党对八路军实行包围封锁,条件十分艰苦。郭介人带领剧社官兵一边打游击,一边编写标语、排演剧目,粉碎敌人的反动宣传。在缺钱断粮的情况下,郭介人带着剧社官兵克服种种困难,动员发动群众筹集经费、粮食,带领官兵度过了粮荒。辽沈战役后,前进剧社随部队开赴北平。在攻打承德的战斗中,一股敌人突然包围了前进剧社。郭介人沉着应对,一边组织男同志进行阻击,一边组织小同志、女同志跑步撤离,在郭介人的带领下,全体同志顺利脱险,无一掉队,无一伤亡。1949年8月,时任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随部队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在雷州半岛,他跟随炮兵第28团一起渡过琼州海峡,与海南游击队一道牵制麻痹敌人,为大部队成功登陆赢得了战机。海南岛解放后,为反映当时部队与当地群众的军民关系,郭介人带领一个创作小组深入生活,以解放军渡海作战部队木船打败军舰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六号船》和多篇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人民解放军和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新生的海南人民。                                   创作歌剧《罗盛教》1951年2月,时任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奉命随部队入朝。经过三次战役的狠狠打击,志愿军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赶到“三七线”附近。只要有部队的地方,只要有炮声的地方,就会有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团员们战斗的歌声,鼓动的口号,活跃的身影。文工团员深入火线,及时把英雄事迹编成短剧、快板、小调,行军途中边讨论边编排,充分发挥战场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鼓舞士气。志愿军总部通报全军,号召全军学习文工团战场政治工作作风。1951年10月中旬,郭介人带领小型演出队赴桧仓志愿军总部庆祝志愿军参战一周年。演出队住在指挥所矿洞内,条件极其艰苦。有一次,郭介人和其他队员去山上找烧柴,突然一架敌机飞了过来,大家立即卧倒,这时有个叫胡世昌的队员双手抱着一堆木柴没能立即卧倒,眼看敌机就要扫射了,郭介人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把他摁倒在地,几乎同时,几梭子弹从他们头上呼啸着飞了过去。1952年春,郭介人根据第47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英勇事迹创作了歌剧《罗盛教》,宣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志愿军总部首长和朝鲜干部群众看后,都予以肯定。7月末,郭介人带队携歌剧《罗盛教》赴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53年,《罗盛教》获志愿军政治部文学创作二等奖。英雄罗盛教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在中朝人民中广为流传。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看人的過錯,要依類別來論,如泥水工不能怪他做不好衣服,因為行業不同類,若泥水工蓋不好房子,就可以責怪了。論人的過失時,又須視其心力用得如何,若人用了十二分的心,盡了十二分的力,只因手藝笨拙,而辦錯了,則還未喪失良心。若有高明的能力,卻只盡了六七分心力,辦錯了,就是少了仁心的原故。觀過知仁    親友有過錯,人多袒護,這是人之常情,若就公家而論,這是私情,親友有錯就是錯,不能結黨營私。但是,說別人家的壞話固然不對,說自己親友的壞話,也不能算對,所以有人偷羊,其子出來檢舉,有違父子天性,聖人不許。孔子要人學直率,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魯昭公辦錯事,人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孔子答:「知禮。」問的人以為孔子是結黨營私,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很高興,自己有錯,大家都知道。其實孔子的錯,是臣為君隱。人為了天性人情而犯了錯,從他犯的錯處,可知他是因仁厚之心而犯了錯。事情的對或錯,分寸之間極難決定,所以吾人求學期間,少發議論,所說多一知半解。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志愿怎么差这么多的,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目标就好像海上的灯塔,船只朝着这个灯塔的方向驶去,就能快速到岸。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时间往往就耗损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扎实。诸位朋友,范仲淹读书跟其他的读书人一不一样?那看出来的味道差得可大了。范仲淹在念书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更甚于其他的读书人,这样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孩子在学圣贤学问的时候,我们都怎么引导他们立志?他假如说我要做总理,那这个目标离他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一点。我们会引导孩子怎么立志?立志在家庭里做一个孝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从这里开始下手。所以他会觉得我现在学圣贤学问,帮妈妈端一杯茶,帮妈妈洗脚,都是在力行圣贤教诲,都在做一个孝子。很多孩子会说,“妈妈,长大之后,我一定买大房子给你住,买大车子给你开”,很多妈妈听了之后高兴得不得了。孩子每天都会跟她吵架,但是她每天还梦想着以后孩子买大房子给她住。孩子的孝心不应该是寄望在几十年之后才开始,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会从当下开始做起。 所以我们用《弟子规》引导孩子,你跟父母讲话和和气气;你每天可以帮母亲分忧解劳,做做家务;你每天能好好念书,让父母放心,这些都是真正去做孝子的工作,不会让他的志向定得跟他的生活脱节开来。所以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就非常高兴,非常踏实。我们有好几个孩子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些老师为什么看完他们的一些数据,都指定要评他们为“三好”?因为这些孩子的孝行都令他们非常感动。有一个孩子一个礼拜做了四十三件孝行,很多老师一看,都打从心里感动。所以这样引导,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当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当一个好公民。很多孩子看到长辈,一些老人上车来,他们马上懂得让座,这么一让座,其他的长辈也好,小朋友也好,一看很感动,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让座,那我们要更加觉得惭愧。所以这些孩子让这个社会更懂得付出,更懂得助人。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孔夫子说“孝悌”是一个人仁慈的根本,所以中国人找到了根本。中国人找到根本不能只有自己受用,还要有使命感,把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传到全世界去,这是身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有的态度。中国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欢喜人家来打你,你应不应该去打人家?不应该。所以中国的政治强调的是什么?是“王天下”。这个“王”是当所有臣民、所有国家的榜样,是以这种态度来经营他的国家,经营他的天下,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美国在这五六十年来发动过几次战争?好多次了。所以文化底蕴不同,思想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发动战争,这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是做人家的榜样,而不能去欺压别人。真正的真理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我们来看中国的孝道,有没有超越时间?有。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也要孝。不只超越时间,还超越空间,不只中国人觉得做人这样才是对的。我们在澳洲办课程的时候,很多澳洲人坐在底下听《弟子规》,听闵子骞的故事,我坐在后面,看他们听得很入神,都一直点头,我们是用英文跟他们上课。上完课之后,老师跟他们围起来一起分享听完课的感受,澳洲人说做人应该这样才好。他们也觉得做人这样很有味道,只是他们的文化里面没有这个底蕴而已。所以孝道,你到世界各地去推展,没有人不欢喜的。真正的真理超越时空,我们要去学习的一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跟智慧,这个才值得你去学习。你有这样的认知,你才会抉择什么样的思想对自己、对下一代才是真正的福荫,你才能够洞察得了。中国的生涯规划是怎么样的方式?中国人的童年是拿来积福,成年的时候要懂得造福,晚年享福。人的福在什么时候享才真实?晚年。所以有一句俗话说,“少年得志大不幸”,为什么少年得志大不幸?因为他这么年轻的时候就一大堆福分来了,福一来,他就享福,一享福,人就容易堕落。你看很多年轻人一有福分,他就觉得这些福都是我应得的,自尊自大,瞧不起人,这种例子太多了。老子说“祸福相倚”,福来的时候,祸也来了,祸来的时候,福也跟后面。所以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看起来是祸,事实上福已经慢慢逼近了,中晚年之后福报就会现前,这样的人生经营才是对的。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从哪里培?从哪里积?我们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的时候,他时时起心动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很多人说,一个人对社会有贡献,应该是二十岁左右到退休以前,这几十年才是真正对社会有贡献,其实不然。一个孩子假如真正接受圣贤教诲,他可能从小就在利益这个社会。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在海口,他上完第一节《弟子规》的课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孩子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孝顺父母”,四个字铿锵有力,他父母听了也很高兴,两岁的孩子讲出这样的话。第二次回来,都没有叫他,他马上就去倒水,倒热水给他的爸爸妈妈喝,这是他第二节课学到的东西。所以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孩子,从小就在利益家庭,从小也在利益社会。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