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干”和肝有关系吗? 在中医理论中,身体的各个系统和脏腑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症状都可以通过脏腑的失调来解释。口干和眼干是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本文跟您聊聊口干眼干与肝脏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中医的见解和调理方法。 中医对口干眼干的理解 在中医中,口干眼干通常与“阴虚”有关。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润和养护脏腑,导致口腔和眼睛的干燥感。阴液的不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如口干、眼干、喉咙干、皮肤干燥等。 肝与口干眼干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有“疏泄”的功能,主要负责调节气机,促进气血的流通,维护全身的和谐。肝脏的健康与情绪、内分泌、以及水液的代谢息息相关。当肝气郁结或肝阴不足时,可能会影响到口腔和眼睛的滋润,导致干燥症状的出现。 肝气郁结 情绪压力大、抑郁或焦虑可能导致肝气不舒,气机阻滞,进而影响到阴液的生成,导致口干眼干。 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通常与长期的精神紧张、失眠、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用眼)有关。这种情况会导致身体阴液的不足,从而引发口干眼干的症状。 中医调理方法 针对口干眼干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理: 1、饮食调理 多食用富含水分和滋阴的食物,如梨、苹果、银耳、百合等,帮助滋润身体。 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加重阴虚。 2、草药疗法 常用的中药如麦冬、天冬、枸杞等,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口干眼干的症状。 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理。 3、情绪管理 学习一些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如瑜伽、冥想等,以缓解压力和情绪波动,帮助肝气疏泄。 4、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维护肝脏的健康。 注意用眼卫生,定期休息眼睛,减少干眼症状的发生。 总结 口干眼干的症状在中医中与肝脏的健康密切相关。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滋阴润燥,能够有效改善这些症状。如果你经常感到口干眼干,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理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来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科 文稿 | 李韦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科大夫有妙招 正值秋冬交替之季,天气逐渐转凉,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隔三差五的就得各种感冒、发烧、咳嗽,甚至肺炎,成了医院的“熟人”,尤其是到了换季、开学的时候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仅耽误学业,还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类似这样的病例门急诊上经常见到,如果你的孩子也老生病,那么就要警惕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孩子经常感冒就被认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答案是否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严格诊断标准的,通常指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又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具体判断条件如下: · 2岁以内儿童,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多于7次,反复肺炎多于2次或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多于3次 · 2-5岁儿童,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多于6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多于2次 · 5-14岁儿童,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多于5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多于2次 注意: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导致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原因有哪些?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复杂,现在医学认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为儿童免疫系统紊乱或者低下。此外,偏食、长期食欲不振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以及护理不当、慢性上气道病灶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诱因。 从中医角度讲,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归属中医学“体虚感冒”“久咳”范畴,主要的病理机制为正气不足,肺脾两虚,其中正气不足是发病之根本。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病不易生,或虽病但易愈。脾胃健则正气充,通过调理脾胃以截断肺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肺脾同治,表里兼顾,扶正患儿正气,增强卫表抗邪能力,减少疾病发展概率。 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有办法 01中医将本病分为三种证型辩证施治: 肺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反复外感,少气懒言,动则多汗,面黄少华,唇口色淡,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指纹淡;治疗以健脾补肺为主。 气阴两虚,表现为反复外感,手足心热,或低热,盗汗,口干,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无力,指纹淡红;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 肺胃实热,表现为反复外感,咽微红,口臭,口舌易生疮,汗多而黏,夜寐欠安,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疗以清泻肺胃实热为主。 中医大夫根据患儿不同的体质、病症、严重程度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不同的中药药方,但均以调理脾胃为立方根本。清代医家夏鼎所著的《幼科铁镜》中,有其所创的天保采薇汤,是临床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典方剂,现代医家多从此方加减化裁,此方由藿香、厚朴、陈皮、半夏、神曲、扁豆、柴胡、前胡、桔梗、枳壳、羌活、独活、川芎、赤芍、升麻、葛根等组成,主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方中藿香、厚朴、陈皮、半夏、神曲、扁豆芳香化浊,和脾健胃;柴胡、前胡、桔梗、枳壳疏解少阳,宣通肺气;羌活、独活借其辛苦微温之气,以顾少阴肾经,解太阳之表;川芎、赤芍活血行气,适于久病入血、气机不畅;葛根、升麻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有助于升清降浊、气化运转,从而达到阴阳气血营卫和调、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目的。此方主治患者肺脾气虚、体弱易感、厌食纳呆,以及小儿发育迟缓所用。 02 中药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药浴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药药浴主要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急性感染期的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的儿童。不同体质有不同的中药配方来进行调理。 03 穴位贴敷: 急性期通过穴位贴敷肺贴、止咳贴、脾胃贴等缓解病情。缓解期采用“三伏贴”,以“冬病夏治”理论为依据,在三伏天贴敷,能激发经气,调整经络与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 04 小儿小儿四时辨体捏脊疗法,是基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四时发病的特点以及小儿体质的不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它是运用捏拿推捻等手法刺激人体脊背肌肤,并依据季节的不同及小儿的体质差异加用不同的腧穴,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体质、提高机体抗病防病的作用。 来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 文稿 | 亓慧杰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