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牧民丰收的喜悦展现在这片草原上,微风吹拂中,一群群牛羊膘肥体壮。远处额尔古纳河畔,若有若无的人影时而闪现,那是40岁的巴特朝格图,正守护着那5公里的边境线。一脉相承 接力奉献1984年4月,巴特朝格图出生在草原上的普通家庭中,他的父亲其日麦拉图是“国家的孩子”。1961年,其日麦拉图从上海市孤儿院初到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图嘎查时年仅一岁,从此他便在这片草原上生活成长,将自己的“根”深深埋下。1995年,其日麦拉图开始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0年。其间,他带领牧民发展生产,响应国家号召退牧还草,保护嘎查的草原生态,使牧民收入逐年提高。巴特朝格图也如父亲一样,对故乡充满了深情的依恋。巡边中的巴特朝格图。(来源: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阿爸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救灾保畜、防疫统计、扶贫解困。只要嘎查有事,他就不闲着。此外,他还承担了义务巡边的任务,一出去就好几天见不到他。”巴特朝格图告诉记者,他始终视父亲为榜样。大学毕业后,巴特朝格图选择去山东省打拼事业,四年的漂泊让他对草原上的“家”更为思念。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职回乡,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带领嘎查牧民共同发展第三产业,开办“游牧人家”旅游点。同时,巴特朝格图还主动找到当地的边境派出所,经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考核,他光荣地成为一名护边员。“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边防线上的地形地貌、国界标识,甚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当地派出所民警到边境一线开展工作时,巴特朝格图总会放下家里的事情,积极配合,为他们做向导。对自己的工作任务,他也都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无论是酷夏蚊虫叮咬,还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巴特朝格图都坚守岗位、定期开展边境巡逻守卫。冬季里大雪封山,车辆无法通行,他步行十几公里的巡逻便成了“常规操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服务群众、不求回报,工作岗位上他坚守的背影愈发厚重,充满朝气的“小伙子”成为了年轻人口中的“老大哥”。“我从未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和教导,如今我可以像他年轻时那样,内心觉得特别骄傲。但是我也知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我没有更大的力量回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唯有守护好它。”自巴特朝格图担任护边员以来,先后参与边境巡逻、堵截勤务千余次,参加开展日常边境巡逻守卫百余次,协助当地派出所深入边境一线开展工作40余次……用心去“守” 用爱去“护”陈巴尔虎旗胡列也吐边境前沿地区地处偏远,常住人口稀疏,这里的牧民性格淳朴率真,但与外界联系很少,法治意识不强。巴特朝格图担任护边员以来,主动承担起党的政策宣传工作,每天安排巡逻任务后,他就主动去找派出所民警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边境管理相关法律,并将这些内容“手把手”地传递给牧民。慢慢地,派出所印发的宣传单他几乎都学会了,于是他就组织哨兵边巡逻边宣传,到谁家就给“家里人”讲上两段。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当地群众对现行政策的了解显著提升,对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更加清楚。大家都称赞巴特朝格图是群众的“贴心人”。巴特朝格图始终情系群众冷暖,心为百姓解忧,把为民办实事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生活中他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尽己所能扶贫济困,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同时,他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牧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巴特朝格图在草原上巡边。(来源: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作为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图嘎查优秀党员,巴特朝格图一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坚持党性,为海拉图嘎查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不但时刻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遵守法律法规,还严格要求身边亲友遵纪守法、不搞特权。他对家人说:“作为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党员,我有义务和责任守护着祖国的边境,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护边员,是党和政府对我的信任,我绝对不能辜负组织的厚望!你们要支持我的工作,绝对不能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否则我一定不会包庇和纵容。”“守边、护边、建边、爱边”,巴特朝格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护边员的责任与担当。边民就是哨所、护边员就是堡垒,在祖国北疆的漫长边境线上,有无数像巴特朝格图的人默默奉献着,他们风华正茂却不惧孤独,他们用青春热血保护国家安全,他们将岁月写满维护地区稳定的故事,他们为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推动边疆经济发展贡献全部力量。尽管渺小,但滴水仍可穿石;尽管平凡,但无数人会记住这一张张笑脸,向他们,致敬!来源: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责任编辑:胡娇娇 冯济东 李桂荣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李医生,我爸的呼吸有些急促,您快来看看吧!”11月7日18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接到了一七〇团二连牧工杨红霞的求助电话。“好,我马上去!”一挂断电话,李琳背起出诊箱,开车往杨红霞家赶去。“牧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多年来,李琳一直践行着这个承诺。“他今年都59岁了,已经从医37年。”李琳的妻子李秀梅说,1990年,在一七〇团医院工作的李琳,轮岗到团场最偏远的三连。后来,李琳有过多次调回团场医院工作的机会,他却都放弃了,将轮岗变成了坚守。2021年,李琳所在的卫生室升级为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此,他的工作轨迹也以服务中心为圆心,辐射乌尔喀什尔山牧区多个连队和地方牧场。牧区地广人稀,连队牧工和地方牧民分散居住在各个放牧点,李琳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摩托车以及两年前购买的皮卡车。“我负责的区域包括10个牧业点,每周要巡诊一次。速度快的话,巡诊一圈要两三天,慢的话得要五六天时间。”李琳说,37年来,自己巡诊总路程达17万公里。巡诊路多为崎岖的羊肠小道,尤其遇到冬季大雪封山,李琳便只能骑马越雪地、翻高山。每年6月份,牧民往夏牧场转场,李琳都要辗转跟随。2017年12月14日晚,牧区迎来暴风雪,突然,一个“雪人”径直冲进李琳的家门,一进门就焦急地喊道:“李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原来,这是牧民若扎·卡特,他即将分娩的妻子被困在了去往医院的路上。积雪过膝,连马都走不动,李琳和若扎·卡特只能手脚并用爬着向前赶路。等赶到被困处,产妇所乘的车辆已经被厚厚的积雪所掩埋。李琳和若扎·卡特赶忙徒手清理积雪、打开车门——此时,躺在车后座上的产妇羊水已破。李琳赶紧脱下棉大衣盖在产妇身上,并迅速做好接生准备……半个小时后,婴儿洪亮的啼哭声打破了紧张的气氛,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若扎·卡特轻抚着婴儿,热泪盈眶:“李医生,你不仅救了这个孩子,也救了我们一家人啊!”37年来,李琳接诊患者超过一万例,接生的婴儿就有300多个,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医者仁心。他常说:“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方,那谁给山区的牧民治病呢?我不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守在牧区、守护牧民们的健康,这是我的责任。”岁月的风霜,在李琳的脸上镌刻出道道沟壑,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牧区,奉献给了敦厚朴实的牧民们。“牧区也很好啊,夏天山花烂漫,牧民们热情好客。”稍作停顿,李秀梅接着说,“李琳常对我说,只要牧民们有需要,他会在这里待一辈子。”(记者李文卓)
发布者:Summer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一直成为很多富豪家族心中挥之不去的魔咒。但河洛康氏家族,历经十二代,延续四个多世纪兴盛不衰,传承至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敬伯曾在作品中这样描述古代大户人家的生活状况:“称得起良田千顷,树木成林,米面成仓,煤炭成垛,金银成帑,票子成刀,现钱成堆,骡马成群,鸡鸭成栅,鱼虾成池,锦衣成套,彩缎成箱,簪环成对,好物成抬,美食成品……”这些顺口溜,用来形容河南康氏家族都不全面。 "康百万"是世人对这个家族的统称,人称民间“三大活财神”之一,纵明、清、明国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原巨富。如今在江南一带,仍有民谣称“河南康百万,打渔在江边,金银有多少,堆得如泰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王母娘娘造仙船,鲁班倒坐桅杆前,既渡女来又渡男,头船渡的沈万三,二船渡的康百万,三船渡的孟姜女,四船渡的李翠莲……”“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 康氏家族的辉煌与成功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康氏家族秉着经营良方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一直操持着家族事业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明朝时期,康氏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开始利用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人称及海产品运销河南,以此发家。此后,他们通过航运贸易,经营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药材等生意。康氏家族在乾隆时进入全盛,渐成中原巨富。 自六世祖康绍敬,至十八世康庭兰,康家兴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成为豫商典范。 关于康氏家族,人们更熟悉的是“康百万”这个称呼。康百万也并非人名,康百万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句玩笑话,但康百万家族却因此而扬名天下。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太后等人逃难,走到山穷水尽时得到了康家掌柜康鸿猷的雪中送炭,连续捐了两个一百万,慈禧很惊讶这个地方还会有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那么在继承人的选择、培养方面,康百万家族有何独到之处? (1) 继承人的选择。一般来说,传长传嫡是中国的传承惯例。康家的家教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因此,没有庶出的情况,一般也是要传给长子。但是到了14代康应魁的时候,有三个儿子,长子志不在商,三子尚武,只有次子颇有经商头脑,因此,从小就开始培养次子康道平,最终传位给了次子。 (2) 继承人的培养。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对选定的接班人,可以跟随在父亲的左右,通常都是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3) 由于康氏家族崇尚“一夫一妻”制,“人丁”不如“财富”兴旺,在很多代都是单传。这种情况下,接班人的问题没有争执,但也没有选择。 即使不适合或不是经商的材料,但由于家训严格,子承父业是规矩,所以通常康家子弟都会尽力学习,恪尽职守。有多个兄弟的时候,康家对于不执掌家族大业的子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因此,康家的子弟中,医生、教师、绘画、诗书者不计其数,历代担任官职的也非常多。据统计,从明代到现代,康家有名分的人物421人,其中有官位和学位的达154人。受到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这些从事其他事业的康家子弟也都会从其他角度辅佐或促进康氏家族的事业,这是康氏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所长期熏陶的结果。 康百万家位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康家世代读孔孟之书,行孔孟之礼,即使进入商界,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儒家文化。如坚守中庸之道和务实创新精神,遵循自然规律和拥有宽容的胸怀,另外如集权思想,民本意识,安土倾向,乐天情趣等等,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商业实践中,把这种儒家文化的宽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他们可以毫不吝惜的拿出大把银两修整河防为国分忧,从而得到官府的嘉奖和倚重;他们赈饥荒,修学堂造福一方,使自己的商业活动远离“无奸不商”世俗目光,洋溢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色彩。这些善行和义举,又给他们的商业活动营造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开辟着新的,更广阔的财源。在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庆一百余年间,康氏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创业奋斗,达到了康百万家族的全盛时期,成为中原巨富。留余家训 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中华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中写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转译为现代的话语,就是在四个方面要留有余地: (1) 不要把机巧使尽,要给自然界留有余地; (2) 不要把俸禄用尽,可以适当回报国家; (3) 不要把财物占尽,应当拿出部分与乡里百姓分享; (4) 不要把富贵享尽,应给后代子孙留下生存发展的基础。 “留余”文化是统领康百万家族400年的灵魂和核心,是康家的做人之道。“留余”的意思就是有所节制,适当获取,要保留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能力。世代相传的“留余”祖训所体现的“尚中庸,积荫德,重家教”思想正是传统豫商精神的精髓,又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康百万家族的400年传承之道,中国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是其灵魂,可以说,没有训诫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康家400年的历史。(图源网络)
发布者:Summer

原文
《礼》云:“师严然后道尊”严,非严厉之严,严之严,即自重之谓也。顾所谓自重者:不嫖、不赌、不吸洋烟,犹其浅焉者也;颜子四勿之功,便是儒门戒规。我辈既读儒书,即已受孔子戒,况身为人师,自当以身作则。程子云:圣贤言语,须句句拉上身来,方为自重。以之自修,即以之教人,方为自重。译文
《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这个“严”不是严孩童的严,而是端正庄严的严,就是要自我尊重的意思。反思所谓的培植自我尊重,就是:不嫖娼、不赌博、不滥饮酒、不吸洋烟,把这些行为看成很浅薄的人才干的事。颜回的“四勿”(非礼勿视,非安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儒门的戒律与规矩。我们既然读儒家经书,就是要接受孔子的教诫,何况身为他人的老师。自然应该以身作则。程子说:先圣先贤讲的话,要一句一句地落到自己身上来践行,才叫自重。用这个精神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也用这个精神来教导他人,这才叫自重。
圣人告诉我们真自重才能受人尊重,父母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严厉对接孩子学生。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陈晓霞 孟子研究院 2023年04月14日 16:19 山东
2024年11月20日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誉。当今,要培育中华新儒商,不仅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儒家文化,还要学习子贡的经商之道与人生智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时代卫国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也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子贡17岁跟随孔子学习,前后历经 31 年。子贡人品正直、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洞察时势。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属于言语科的高才生,他智慧高,能力强,善言辞,重德行。不论经商,还是出仕,子贡皆获得巨大成功,他的人生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子贡深得儒学真谛,他不仅是政治上有才干,受人敬仰的“大儒”, 还善于经商,做生意“亿则屡中”,预见之精准也是出神入化,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大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高度,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在做生意上子贡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干,因此,子贡是中国历史上“学而优则商”的大商人之一,家累千金并最终做到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被世人公认为“儒商鼻祖”。诚信立身,知行合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商之本,是商业活动顺利进行,企业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子贡看来,一个真正的商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问,包括书面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准,也就是“忠”和“信”。以诚信作为人生的准则,才是一名儒商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儒家先哲所提倡的重要美德。《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子贡认为,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非议,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利益要符合道德规范,要把道德放在前面,然后才考虑如何获得利益。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人们就不会相信他的承诺,这个人在众人的心目中就毫无价值了。有了信誉作保证,人们才会觉得你说的话值得信赖,做生意成交的可能性就大,疑虑和不安就会少一些。在子贡的言行举止上,无不体现着儒家的思想,使他在精神上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言必信、行必果”,内儒外商,诚实可靠的良好信誉,使他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亿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境界,所以,他不但有钱而且也有了心理上的幸福感。可见,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如果讲信用讲到了众所皆知的程度,在社会上就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拥有这样的好名声就享有了一种无形的资产,各行各业的人都愿意与你结交为友,都愿意与你打交道,愿意与你所在的企业做生意,这样你就会在无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条可以走的路,你的事业就会不断开创新局面。审时度势,精谋善断。《韩诗外传》曰:“子贡,卫之贾人也。”他二十多岁就承继祖业,开始了经商之旅,成就了他后来的经商之道。孔子曾言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亿”通“臆”,意思是意料“中”或“正中”,亦即:料事总是能与实际相符的意思。孔子说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子贡善于预测市场,经常预测市场行情,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子贡的经商成功在于他学会了驾驭为人处世和经商之道,养成了善于预测市场行情的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这里的“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则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史记集解》)也就是说,当东西贱时就买进来贮存,等到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享诸侯,所到,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所到之处,国君以礼相待的场面,正是因为他的仗义,诸国国君才对他热烈欢迎,以礼相待。“贱买贵卖”最为重要的就是行情与时机。而子贡却善于观察市场行情,把握市场机会,从中获取利益。仁者爱人,义以求利。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子贡之所以能成为儒商的鼻祖,与他的道德、志向、学识、修养分不开。《论语》一书中在很多地方,记载了子贡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远大志向。《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映了子贡经商的道德情操与远大志向。而孔子不仅赞赏子贡,还提出了“仁”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的忠恕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利他”思想,也是一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吕氏春秋》中记载子贡曾经救人而不接受国家赎金。但子贡赎人不接受国家赎金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子贡却能虚心接受并引以为戒,可见其胸怀之博大。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论语》里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贡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通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形成了正确的义利观。子贡正是践行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能够灵活运用忠恕的辩证思维方式,才取得了人生事业的巨大成功,成为世人敬仰的儒商鼻祖。来源:《济宁日报》
发布者:Summer

卢叔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位朋友当董事长当了二十几年,是很有才华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经营了一块森林游乐区,整个山头都是他的,但他的人很仁慈。这个森林游乐区里很多千年古树。一棵树上千年,砍下来可以换几百万,缠着古树生长的树藤都有碗口这么粗。所以森林里边含有的芬多精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经营了12年都亏钱,很多商人就开始怂恿他砍树。砍了树他的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他做到《了凡四训》里面说的爱惜物命,不忍心伤害区域里面的大树,保护着环境,哪怕亏了十二年。他的这一份心感动来了卢叔叔对他的支持。卢叔叔那时已经退休了。他从二十几岁就当总经理。他这个总经理不是自己给自己挂上去的。社会上有个说法,说一个商店的招牌掉下来都会砸到一个总经理,代表总经理多得不得了。但是他这个总经理不一样,是两排的股东排排坐好,一个一个问他:“企业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人事假如发生什么变动,你会怎么处理?"他必须这样一一作答,作答完之后股东开会讨论,才决定用的他。他的职位叫专业总经理,用古代话讲叫空降的元帅,这个军队不行派一个空降的元帅从头管理起。诸位老师这个难度高不高?你去一个公司时旁边有没有左右手啊?这个时候你要凭什么能够赢得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信任?你有什
么办法?这个是高难度,所以这个卢叔叔力行的中庸的道义,取人以身,你要靠别人对你的尊重,要靠你的修身功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个“仁”就是你的举手投足、点点滴滴都能够关怀到你的属下,你的员工,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别人对你的信任。卢叔叔说他在管理餐厅时,自己脱下西装卷起衣袖就开始洗碗。这个动作有很多妙处,在厨房里干活的员工对他非常亲切——连总经理都下来帮我们洗碗,总经理洗碗洗得比我还要好,对总经理一下子刮目相看,这个事情不大,却很赢得人心。卢叔叔做了二十多年专业总经理,其中曾经到天津接管一份工作,就是担任雅马哈的总栽。雅马哈是生产钢琴,摩托车零件的,所以他的能力特别好。但是他坐在我旁边我没有认出来,这个叫有眼不识泰山,所以人要赶快开智慧,不
然会错失很多好机会。那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不再跟人家当专业总经理。但是由于这个老板的诚心,爱护万物的这份心,所以他重出江湖,而且不拿人家一分钱。雅马哈的董事长觉得莫名其妙,经商二十年没看到这种人。在卢叔叔的辅助之下,雅马哈的人事布局快速变化。卢叔叔一开始就跟这个董事长讲:“你请了这么多人是你用他,不是他们来用你。你请这么多干部,然后每一个人你都要去应对,那你会累得半死。你请这些主管你用他,他们来跟你报告情况,你把工作分配给他们,而不是每一件事你都去插手。”由于人事的变化,公司的营业额开始有进步。然后发生了一件更巧事:从日本进口一套机械,本来是为东地市盖房子挖地基用的,但东地市发生经济状况,用不上这套机械了。卢叔叔就给我那位经营森林游乐区的朋友建议,低价把这一套机械买过来挖温泉,还真给挖到温泉了。一个森林游乐区已经这么美丽了,又有温泉,森林会怎么样?生意马上兴旺,第十三年所赚的的钱把前面十二年亏的赚回来了。但是卢叔叔告诉他:“守城不易,人在最高峰的时候特别危险!"你看一个人飞黄腾达,旁边没有贤臣辅助那是真的会危机四伏。你看这个企业家也是印证了一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十二年是老天要考验他的什么?他的诚心,他是不是真心诚意要维护这些植物的生命。由于他的真心实意,才会有这个好结果,会有卢叔叔这么贤良的人来辅助他,还挖到温泉,开了他的财源。事实上立身行德的根本在你的信心。你有信心,你能
理解,你能力行,你才能印证这个道理,真实不虚。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有三个犯人同一天被关入监狱。典狱长很仁慈,对他们说:“这三年你们都要在这里度过,你们有什么愿望,假如我做得到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们。”第一个犯人是美国人。”他连想都没有想,立刻就说:“给我一包烟”,典狱长答应他了。第二个犯人是浪漫的意大利人,他说:“能不能有个女人和我作伴,以驱散我心中的寂寞。”讲得如此好听,其实是好色。但是典狱长也答应他了。第三个犯人是犹太人,他深深给典狱长一鞠躬说:“我已经错了,不能一错再错,是否可以给我一个通往外面的电话?”典狱长同样也答应了。三年以后,监狱的门打开了,美国人冲了出来,他口里喊着:“火柴呢?火柴呢?我的火柴呢?”他三年来在想什么?因为他只要了烟,没有要火柴,所以他三年就在那里发愁,三年的时光白白消耗了。所以,一个人的坏习惯会消耗掉多少金钱,会消耗掉多少宝贵的时光!第二个意大利人的门打开了,人还没有走出来,突然听到小孩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三年他有两个孩子出生了。我问学生,美国人和意大利人做比较,未来的处境谁最艰难?学生虽小,他们都很清楚,异口同声说意大利人更艰难。因为意大利人出来之后,除了要照顾自己的生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这就是做事之前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做了以后有什么后果,因为他还没有能力照顾两个孩子。
第三个犹太人一出来,给典狱长恭恭敬敬鞠了一个躬,说:“这三年我通过电话从外界获得了很多资讯,也做了些投资,我现在已经有一笔资金,往后我会好好做人,感谢你对我的恩泽。” 三个人的抉择不同,三个人的人生也从此大相径庭。我们从美国人、意大利人的事例可以了解到,只要养成坏习惯,对一生危害甚大,所以坏习惯一定要赶快剔除。尤其是孩子,不能让他形成坏习惯,不然长大了就很难改正过来。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信”为儒家五德之一,乃古人修、齐、治、平之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在现代汉语中,“诚”“信”连用,且《说文解字》亦有“信,诚也”之解,故致使人们以“诚”代“信”,不经意间牺牲了“信”的独立性。 “信”,当然可解作“诚”,然在具体呈现中,“信”义更为丰富。《墨子·经上》曰“信,言合于意也”,谓之“合于意”;《国语·晋语》曰“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谓之“定于行”;《新书·道术》曰“期果言当谓之信”,谓之“观以果”;《白虎通·情性》曰“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谓之“专于一”;等等。上述四例,其质虽同,其义则各有所“偏”,故从处世、治事、治国、成己诸层面浅析之。 处世以信:合于意 处世或曰“人际交往”,贵在言行一致。从字形上看,信,人言也。人言为信,蕴含心口合一、知行合一之义,此即《墨子》所言的“信,言合于意也”。因为口易“言”,而“行”难至,故孔子有“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之感叹。其中,“行己有耻”,愈发强调了“言行一致”之难为。反过来看,世间的欺世行为,实质即在于“言意不合”、知行不一。不消说,虚伪、欺世之行为难以为继,人们洞晓其骗术后自然敬而远之,其人又当如何立世呢? 关于以信处世的重要性,孔子亦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谓至论;及至汉儒,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五德与四时、五行相配,其中,以土配信,突出了“信”的核心地位。汉儒认为,仁主春生,东方木也;礼主夏养,南方火也;义主秋成,西方金也;智主冬藏,北方水也。四时不言“信”,因为“信”属土,土统帅四时。一如金木水火皆离不开土那样,“仁义礼智”亦离不开“信”,离开“信”的“运化”作用,世间将一事无成。 治事以信:定于行 治事或曰“事功”,亦须“信”字当头。当然,此“信”偏于“行动”,所谓“定身以行事谓之信”,简称“定于行”。共同举事者,唯有以“行”证“言”,在行动中落实其“言”,众人方能抱团如一,成就事业。《周易·系辞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即言此理。“信”又训为“伸”,《周易·系辞下》谓,“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唯信,方可“伸”展(生长、延伸)、发展,而最终获“利”(成就)。此见,“信”于事业,乃行动之前提、发展之动力。 “信”之于个人志业,偏重于真切的付出(“行”),万不可作“伪”而自欺。譬如,举凡唱歌、弹琴、画画、写字等技艺上的事,欲求得成就,须下得功夫,任何时候都作“伪”不得、欺骗不得。倘若欺骗自己,到头来一事无成。此好比农民种田,少付出,定然要少收获。俗语云,“土地不负勤劳人”,确为箴言。 从艺如此,治学亦然。治学须坐冷板凳,须有沉潜之功,须实事求是,不剽窃、不弄虚作假,尤其不能让学术染上半点灰尘。清末张之洞创办新式学堂,极力倡导“沉静好学”之优良学风,对学风浮躁的学生严加淘汰。不欺他,不自欺,才能保证学术的纯洁与高贵,此亦为学者的基本品质。 治国以信:观于果 “信”之于治国理政,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历代圣哲无不重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言:“信,国之宝也。”《周易》六十四卦之“中孚”卦,则专门讲“信”。“中孚”卦辞曰:“豚鱼吉,利涉大川。”其中“豚鱼”比喻小民,其大义为若君臣合志,施德于民,取信于民,那么其结果则“吉”。能否取信于民,当观其“果”,此即《新书·道术》所言的“期果言当谓之信”。商鞅变法,“城南立木”,兑现诺言,以“果”取信于民,最终推行变法。 孔子于治国之“信”,相当重视。《论语·颜渊篇》记载子贡问政之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相当的军事实力,还要取信于民。孔子生于春秋之衰,尽阅亡国之事:观史之“果”,亡国者在于失其“信”,故而其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论语·学而篇》中亦进一步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敬事而信”,即要求发布命令要谨慎而守信用,不可儿戏。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务要讲“信”。“烽火戏诸侯”拿契约当儿戏,“果”不实也,可谓最大的“言而无信”,最终亡国,亦是咎由自取。历史上失“信”而亡的事例,比比皆是,后人当引以为戒。 成己以信:修于诚 处世、立业、治国皆须“信”,“信”乃世间的通行证,是世间的流通货币,离开“信”,一切难成。信之养成首先在于“成己”,唯“成己”方可做到自信,亦能“使人信”;倘若自己都不信,何以能使人信?故而,“成己”当从自“信”入手,即所谓“不自欺”。“不自欺”的关键在于“诚”,人若能诚,自然能信。《白虎通·情性》言,“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可谓至见!诚、信虽同义,然以哲学视野观之,二者亦有区别。大致说来,诚、信关系可表述为诚为体、信为用。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讲“诚”最多。欲践行“诚”,首先不自欺,君子若不自欺,就要信天理、信天道,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容欺也。其次君子修诚,势必在“慎独”上做足功夫。慎独,就是独处时,要时时省察克己,去己之私,使心底坦荡荡,始终如一。“坦荡荡”,用王阳明的话讲,则是“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亦是王阳明临终时所言的“此心光明”。 因此,人生之要,根基在“成己”,在修“诚”;有了“诚”之功夫,“信”就立了起来。“诚”“信”并立,则治国者可践行圣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期许;治事者可勇猛精进,完成恢宏之志业;修身者则能以真诚之心对待自我、对待天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