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站在2024年的终点,回望过去一年记忆中最璀璨的一瞬,你会看见什么?我们看见你向家人朋友展现的爱意,看见你向陌生人伸出的援手,看见你在危难时与众人齐心协力……回望2024,每一个你把个人汇入集体、小家融入大家,心心相印,一个个温暖瞬间汇聚成强大力量。2024,看见温暖的你。统筹:杨咏 杨云燕编导:刘思远 韩依格配音:王帅龙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责任编辑:张爱娣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30日
作者:庞之荥  聂振弢(河南南阳)                “一门大师三兄妹”是指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文学家冯沅君。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他们亲兄妹三人都是一级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令人称赞,这在中国教育界是极其罕见的。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1902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之后又读《诗》《书》《易》《礼》《春秋左传》,一本书必须从头诵读到尾,才算读完,这叫“包本”, 如今看来这是他成为大师的基础。1905年,随父亲冯公台异到武昌。冯友兰12岁那年,冯公暴病而亡,留下孤儿寡母一家子。母亲吴清芝亲奉台异公灵柩,携冯友兰三兄妹,舟车劳顿一月有余回到唐河老家。1907年,母亲设私塾教儿女读书。1910年,冯友兰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1911年,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冬,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师从约翰·杜威。 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当时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老子》只有五千字, 《论语》《孟子》都是“断烂朝报”,称不上哲学。冯友兰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中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于是,1930年到1934 年,冯友兰完成了第一部《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 称为大哲学史。西方大为震惊,认为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博大精深。这时候社会上就流传着一句话: 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靠的是严复;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靠的是冯友兰。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贯中西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直接吸收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儒家的本体论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学大师,他让中国哲学的神彩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后来应西方人的要求,他用英文写了一本《中国哲学小史》。他的弟子涂又光翻译成中文,名为《中国哲学简史》。解放后,冯友兰先生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于是重新写了一部直到新中国建立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冯友兰几乎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1990年5月,他自拟了一副95岁的预寿联,联曰: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六书”是指抗战期间写成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三史”、 “六书”概括了他一生的学术贡献,其哲学著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87年12月3日,聂振弢与南阳教育学院两位老师一同去看望冯老友兰先生。冯老很高兴地会见了家乡的三位老师。当时聂先生创办了《作文指导报》和《南阳教育学院学报》,希望冯老为之题字。冯老亲切地说:“我眼晴看不见了,可以摸着写。”这时, 冯老门婿蔡仲德先生拿来放着一张白纸的小板板儿。冯老用手摸了摸四边,题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立其诚”。这两句古语后来印到《学报》上,对南阳众师生这是多么珍贵的教诲啊。        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聂先生当时在北师大做访问学者,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遂代表南阳学术界、教育界及家乡师生送去一副联语:高山仰止, 巍巍一石勒天地;景行行之,郁郁三松存古今。        冯景兰,字淮西(怀西),1898年3月9日出生。冯景兰把一生大部分时间用在祖国矿床地质学研究上。他终身躬行实践,勤于著述, 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冯景兰幼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后考入唐河县城小学,1913年15岁时进入省会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1916年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20岁时考取公费留学美国。他先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完成大学本科学业,1921年23岁时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完成毕业论文“Systematic Prospecting”(论系统找矿)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立即回国。1927年他调任挂靠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的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旧时中国技术人员的官职)。同年底,他到粤北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该区广布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其厚度变化不大,且被风化蚀形成悬崖峭壁,最典型的要数仁化县之丹霞山,他将其命名为“丹霞地貌”。 抗战后期,他应聘为云南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院长及采矿系系主任,对当地的高等教育给予积极扶持和帮助。年抗战胜利,1946年5月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自行结束,原三校师生“复员”返回京津,冯景兰仍在消华大学任教。冯景兰从留美回国后至1976年逝世,半个多世纪里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对祖国地质事业的贡献可圈可点,成就卓著。        冯沅君,字德馥,1990年9月4日出生。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1917年秋,在冯母极力支持下,冯沅君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表了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 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1935 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1947 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诗史》。山东大学这样评价冯沅君先生: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半个世纪,她倾力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编写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培养了数不清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学者教授。冯先生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功勋卓著,名重学林,永远令人景仰。可见,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4年12月30日
作者:王晋梅                ——在2022年度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少年问题三减除”研讨会上的分享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传承,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看到青少年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心里非常担忧。现在的青少年遇到挫折或者不顺意的事,动辄就心理抑郁、违法犯罪甚至自杀等等。我在想,我们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变成这样了呢?为什么孩子们不再自爱自尊自强了呢?         我的孩子也处在青少年时期,学习传统文化之前,我和孩子的关系也非常不好。尤其最近两年,孩子变得非常叛逆,经常顶撞我,只要他不高兴,就把房门一锁,不愿再和我多说一句话。 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却苦于始终找不到原因。就在我痛苦无助的时候, 遇到了康金胜老师及其团队。得知康老师十几年来带领团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的就是让所有痛苦的人不再痛苦,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家校社育工委, 开始跟随老师学习。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老师说,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应当先反省自己。我听老师的话,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再训斥孩子、对孩子吼,觉得我是你妈,你就应该听我的。我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过错。比如,孩子顶嘴的时候,我想是不是自己也经常顶撞父母,在公婆面前不孝顺、不恭敬。结果我发现,真的都是自己的问题。这时我才明白, 原来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是我一手教出来的,他的痛苦是我一手造成的。每次看到孩子没有笑容、带有仇恨的脸,我心里就像刀绞一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老师说,只要我们改了,孩子自然就好了。我相信老师,不再埋怨孩子。《弟子规》中说, 凡是人皆须爱。孩子也需要妈妈的爱,我要真正爱孩子。后来,当我们再遇到不同见解时,我不再发脾气了,而是主动与孩子沟通,先说出我的想法,再分析他的想法与不足。通过沟通,孩子理解到我都是为他好,过去只是说话的方式不对、态度不好。于是,我们再没有了以前的争吵和对立。        你变了,比以前温柔多了。妈妈真好!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老师说,学习就是要学爱人。我学会了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孩子的感受。渐渐地孩子有了明显变化,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我说的话他能听进去了,也愿意与我沟通了。现在他会黏着我, 特别愿意和我在一起。孩子说,妈妈,我坚持学习不敢懈怠,因为我不想再过以前那种痛苦的生活,那不是缺吃少穿的苦,是内心深处的痛苦。老师说,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假期里,我把每天学习的感悟和孩子分享,从中体会古圣先贤智慧的力量。后来,孩子和我一起听课,和我一起分享,并且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孩子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将来做老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接受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感受到母子之间的那种亲情。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此生要做的不是挣钱,不是获得名利,而是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有德就会有福报。如果我的一生不能尽女人本分,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好媳妇, 将会带着遗憾离开。这不是我想要的。老师说,人要依道而行。我是一个女人,要做好女人应该做的事情,给予丈夫关心、鼓励、支持和爱,让丈夫感受到一个女人和家的温馨。现在,丈夫特别支持我学习传统文化,我来参加论坛学习,丈夫都主动给我买票,还让我早点过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过年,公公婆婆又来我家了,这正是检验我学习成果的时候。以往,婆婆来家里我们都会发生争执,丈夫特别恐惧我们婆媳在一起。老师说,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能与公婆和睦相处,是因为自己没有一颗恭敬长辈的心。今年不同了,一直到婆婆走,我们没有起一次冲突。公公婆婆特别开心,丈夫也说我表现得很好。丈夫还说,只要我做得好,整个家就安宁、和谐。        现在我们全家特别和谐,都是跟随老师不间断学习的结果。        老师无限慈悲,不忍心看到人们的痛苦,发愿此生做这一件弘法利生的大事。老师一路走来千辛万苦,自己省吃俭用,只要有资金就一定会办论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脱离痛苦。老师的心胸无比宽广,教导我们心量一定要大,因为量大福大。跟随这样的老师,我信心百倍。我一定要跟随老师把弘扬传统文化这件事坚持到底,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意义重大的事业中来。我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在不远处!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4年12月30日
作者:刘贞岐(商丘)         曾国藩为后人留下的十六字家风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说过,看一个家庭的兴衰只看三点:        一是看子孙后代睡到什么时候起来。如果他们要睡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床,那么就表明这个家族会慢慢松懈下来。        二是看子孙后代是否会做家务。勤奋、劳动的习惯,会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是看子孙后代会不会主动阅读圣贤的经典著作。如果一个人不会主动学习,那么他就不会懂得人生道理,也就不能走好人生道路。       看到曾国藩对后人的教诲,让我们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清史稿》记录,清朝鼎盛时期,皇上崇尚儒学,每天带着文武百官学习,从上到下崇尚节俭。到慈禧太后主政后废弃学习,沉迷享乐,从上到下奢靡腐败成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后又一鼎盛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抵挡不住教育缺失和贪婪腐败带来的精神上的颓废。纵观古今,很少有官宦之家能够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但曾氏家族却能跳出这个“怪圈”。两百多年间,曾氏后裔有成就者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更令人惊叹的是无一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曾国藩从小愚笨,身上还有很多坏毛病。可就是这样一个愚笨的人,后来竟然能够脱胎换骨,集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于一身,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曾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大员,死后被谥“文正”,被后人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天资聪慧之人,成才并不奇怪,可曾国藩如此平庸、天资愚笨的人,却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曾国藩到底凭借什么成就了自己的一生,更成就了一个传奇的家族?        曾国藩晚年说道:我虽愚笨,但不曾放弃自已,“尽人事以听天命,唯日日谨慎而已”。由此可见,一代名臣靠的并非天资卓越,勤奋苦练方是长久之道。同样,正是这份勤奋刻苦的精神, 成就了一个百世长兴的家族。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极严。曾国藩将祖父的遗训编成家规,即“八字家诀”:早、扫、 考、宝、书、蔬、鱼、猪。书,是指读书;蔬,是指种菜;鱼,是指养鱼;猪,是指养猪;“早”, 是指早起;“扫”,是指“扫屋也”;“考”,是指祭祀祖先;“宝”最为重要,是指正确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曾国藩从小就在勤劳好学的家风中成长,也将这样的家风传给后代。平日里曾国藩日理万机,但他对于子女的教育从未懈怠过。曾国藩一直保持与子女通信的习惯,在家书中时常叮嘱子女,惟以“勤、俭、谦”三字为要。曾国藩虽贵为朝中重臣,却依旧注重勤俭朴素,从不肯多浪费一分一毫。曾国藩在世时,曾与家人约法三章,其中一条便是,每人每日需读书半个时辰,无论公务繁忙或是学业繁重,如此这般方能开阔视野,形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要求、命令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以身作则以及不经意间营造的家规家风氛围。       曾国藩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营造了勤奋、求学、俭朴、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是曾家后代所遵守的行为准则。       曾国藩次子曾纪泽继承父志,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多次担任清朝驻外使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俄边界发生冲突,沙皇俄国趁清政府为东部战事焦头烂额之际,抢夺新疆伊犁等地。当地地方官员昏庸无能,贪图小利而无视大局,与俄国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中俄条约。清政府得知此事后,连夜派遣曾纪泽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谈判。面对贪婪蛮横的沙俄,曾纪泽毫无退缩之意, 视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最终历经磨难取得谈判胜利。这一谈判结果,向西方列强表明了中国保卫国土的决心,也使得曾纪泽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外交官”。        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曾国藩的后代绵延到了如今的第八代。曾国藩临死前立下遗嘱,要求后代永世不得入伍当兵,甚至连做官的都非常少。由于严格遵守祖先的遗愿,曾国藩的后人在军事界、政治界没能发挥他们的才能,但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曾国潢之曾孙曾昭抡,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等职, 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国葆玄孙曾宪订,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曾任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一分院院长。其家乃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从事医务工作者近30人,人称“杏林世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不是一句空话。曾国藩家族的成功,是因为一直传承了勤俭好学的优良家风。大清王朝的衰败,就是败在丢弃了勤俭好学,一味奢侈享乐,忽视后代教育。         曾国藩十六字家风箴言:“家俭则兴, 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可以成就百年前的曾氏家族,也可以成就今天的我们。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中国人的优良家风。       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而子孙得以绵延福泽的关键便在于优良家风的构建。家风好, 方能家道兴盛,家族美满。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4年12月30日
作者:付鐘颐        天气变凉了,北京更是一夜之间从秋天变成了冬天,孩子们需要准备好换季的衣服和鞋子。在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陈堃同学的鞋子有些薄,于是联系陈堃的妈妈,给他买双稍微厚一点的鞋子。        很快,新鞋子买回来了,陈堃很喜欢,把它换上了。        一天中午,大家吃过午饭,都在收拾各自的分担区。老师看见院子里的大门是开的,就让陈堃出去把大门关上。陈堃马上冲到门口,换上鞋子出去关门。        他回来时满脸笑容,因为他把老师安排的“任务”完成了。但老师并不高兴。陈堃看着老师比较严肃的样子,呆呆地站在门口,小心翼翼地问道:“老师,您还有什么事吗?”老师说:“你看看你的鞋子。”陈堃低头看看鞋,又抬头看看老师,心里大概明白了。刚刚出去的时候很着急, 他没有把鞋穿好,踩着鞋跟儿就跑出去了。        老师看着陈堃,说道:“老师让你去关门,你立刻就去做,这是对的。但是,你因为着急, 踩着鞋跟儿跑出去就错了。这双鞋是妈妈给你买的新鞋,这样踩来踩去时间久了,鞋子很快就坏掉。本来这双鞋子如果精心穿,可以穿两三年,小了还可以给弟弟妹妹穿。但是因为你不爱惜, 没有让这双鞋的寿命达到最长的时间。鞋子坏了,再买新的,这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         陈堃很惭愧地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下次出去干活的时候不能着急,要把鞋子提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要在课堂里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下了课,生活才是真正的课堂, 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并不局限于用大道理说教。孩子在生活中注意不到的小细节,就是教育者所要加以引导的地方,这样才能从点滴处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所谓好习惯决定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4年12月30日

改善脾胃虚寒的8个有效法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不能伤了。伤了调理起来就会比较慢,而且很不容易。 关于日常脾胃调理的一些方法,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

方  法 其一、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其二、爬山。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请列位看官注意,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其四、推腹法。

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 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 其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在此俺就不一一道来了,反正你坚持练一阵子就会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简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俺这人做事一向不喜欢循规蹈矩,俺在给女儿捏了一阵子后,发现不如用手搓她的脊柱及其两侧更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总之搓得她发热为止。 所以俺在此提醒列位一句,世上之事凡事皆无定法,养生也好,做事也罢,凡事应先悟“道”,悟道之后再找“术”,万事不必过于拘泥! 其七、吞唾液养生法。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其八、拉筋。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人的肝、脾、肾经都从大腿经过,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的拉伸和调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个人的感觉是最好采用卧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显著! 饮食推荐 炒米和锅巴。按五行学说,黄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黄的大米和锅巴都是入脾健脾的。 这两样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有点焦,而按道医的说法,焦的东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这两样东西大家不妨都拿来试试看,这是很多道医所推荐过的。

灸疗 1.灸肚脐 肚脐,也叫神阙穴,是连接脐带的地方,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胎儿在母体时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吸取营养的唯一途径。我们也可理解为它是联系人体先天和后天之要穴。 所谓神阙,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阙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 而在肚脐眼上的神阙穴,是腹部的核心,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五更泻、慢性腹泻、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 现代人的脾胃虚弱,大都是脾阳虚,艾灸则是升阳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过对神阙进行炙疗而达到调理脾阳虚之目的。 直接艾炙肚脐(神阙穴)。也就是直接用三年或五年陈艾在肚脐之上悬炙。 闲来无事之时或是坐车无聊之时,试试用手指来按压神阙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炙,但长期坚持下来效果也会很好的。

2.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上的大穴,每天灸上十分钟,你一定会长寿。 当然不用艾灸,用针灸也行的。所谓针必三里,灸必关元即是此意。

发布者: 汀兰
2024年12月28日

冬至藏阳护体魄,春来舒气养心情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北半球迎来了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时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全年最冷的时段到来。

 

 

冬至时节,随着气温的骤降,人体阳气逐渐内收,五脏六腑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

 

在这种寒冷的环境中,人体的气血流通速度减缓,导致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现象。

 

同时,寒邪还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得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四肢冰冷的症状。此外,由于冬季阳光照射减少,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对减弱,容易引发情绪抑郁。

 

冬至民俗:北娇耳,南汤圆

 

饺子原名娇耳,在北方,每年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祛寒娇耳汤”留下的。

 

而南方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养生原则:数九天寒,散寒扶阳

 

冬至养生应注重御寒保暖,通过温补食材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养护阳气,增强体质。此外,保持良好的情志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方面,可通过读书、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冬三月应进补,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它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如一味的温燥,长期食用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补益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千斤拔等药性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冬至食养药膳

 

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10克,龙眼肉10克,麦冬10克,冰糖适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上述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用于代茶饮,此为1人量。

 

防病小妙招

 

1晒背散寒又补阳

功效:散寒补阳

操作方法: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领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如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隔着玻璃室内空间,确保阳光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避免过度暴露。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同时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2艾灸温经除寒湿

选穴:关元、足三里。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 汀兰
2024年12月28日
作者:卢昕妤(北京)        先生晚上睡觉比较晚,早上起床也较晚。 有一天,我接受了一个观念,“人需要早睡早起,这样的生活方式健康”。从此,我开始了改变先生生活作息时间的长征路。        我先分享资料给他看,然后反复劝说他, 恩威并施,软磨硬泡,再后来是我的唠叨、 生气,最后是夫妻的争吵、失和,两人越走越远。我很委屈,觉得我为了你的健康,是为你好呀。我们生气伤身的事不记得了,还口口声声为了健康、为了他好,多么滑稽。         我一直盯着先生的错,认为这个事儿就是他不对,我得想办法告诉他,让他改正错误。今天,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个自寻烦恼的过程。《孟子》里有一句话很经典:“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许就是这句话让我觉悟了。         老师曾对我说: “发现自己的错误是开悟,改正错误是修行。”我开始学习用尊重和体贴代替要求和控制,学习如何去感受他的需要,学习去寻找他的优点。每天要求自己写下先生的优点,而且不得重复, 这样坚持了三个月。        有一天,我终于理解和接受了先生。其实先生晚睡的原因是因为睡眠不好,躺下早了,睡不着是很难受的;他以前是网络技术工程师,需要晚上更新服务器,经常晚上加班养成了他的作息习惯。想到这里,我心里有了一些内疚,找先生聊了这些年来我心里的想法,并向他道歉。没想到,先生还跟我道了歉。         我觉得,夫妻之间关键是发现对方的优点,不盯着对方的缺点。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先生对我的父母很好。我妈妈生病,先生让我把妈妈接到北京看病。治疗过程中,先生从没有说过一句给妈妈治病花太多钱了,甚至没有问过我给妈妈治病花了多少钱。他的工资全给我,我的工资也是我拿着。先生还总跟我说,赚钱太少,没能给妈妈更好的治疗。还有,我有两次被骗的经历,好几万。我心里过不去,打电话给在外地出差的先生。电话里我哭了,他半句没埋怨,还要安慰我。        家是温暖的港湾,别让港湾成为冰窖。夫妻是两个不同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人,会有很多的不同。夫妻无缘不聚,千年修得共忱眠, 既然相遇了,咱们就把他当生命功课对待。我总在自己委屈、伤心时,如此告诉自己。同时,一直坚持找先生的好处,改自己的毛病。 如此,夫妻关系在慢慢变好,自己的幸福度也在慢慢上升,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感恩与感动中度过。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