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所谓衣冠疗法,是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等将药物佩戴在身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方法。中药香囊中中药挥发的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花囊,也叫荷包。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午 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问艺品。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香囊又逐步成为流行趋势。现代研究表明,儿童佩带香囊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有很好的预防作用。1、中药香囊的起源及发展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 “紫 (柴 )”、“燎 ”、“香 ”、“鬯”(芳香的酒 )等字的记载。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礼记 ·内则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威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周礼》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洒之 ”等利用 香药防治害虫的记录。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药枕和香囊。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药枕内填塞香草,为祛秽保健之用;香囊内装有茅香、辛夷等中药和香料药物。虽然先秦两汉时期文献未见药枕和香囊剂,但实物资料显示,早在西汉时期药枕和香囊剂就已经出现。东晋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寐的记载。《小品方》乃南北朝刘宋时期陈延之撰,是我国南北朝著名的医方书。记有“舌蜕皮,头尾完具者一枚,觉痛时以绢囊盛,绕腰,甚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右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宋《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中均有以香药命名之方剂 。明代李 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了用辰砂装囊,戴身及髻中,用治不寐的经验。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也收载了多张香囊方子,如辟瘟囊、绛囊 (内盛七宝如意丹 )、抗痨丸佩囊等。明清香囊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种类繁多,从材质上分不仅有布制成的,还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以显示贵重和高雅。从形状上分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小说《红楼梦》中多处写到香囊,可见当时达官显贵佩戴香囊是很普遍的。据说清代各地督抚每年都要进贡给宫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香囊。逢年过节皇上也要例行赏赐给臣下香囊,以示眷宠。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2、 中药香囊的组成中药香囊根据其功效不同,配方繁多。常用到的中药品种有藿香、麝香、沉香、檀香、降香、玫瑰花、藏红花、冰片、薄荷脑等多具有辛香走串之性。同时根据中医药理论配伍一些具有益气活血、镇静安神、解毒杀虫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芪、辰砂、夜交藤、薰衣草、鬼箭羽、雄黄等。3、 中药香囊现代应用:(1)预防感冒、时疫:中药香囊可以在预防普通感冒、甲型 H7N9流感 、手足口病及时疫等传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2)驱蚊:夏季是蚊虫孳生繁殖的旺季,宝宝都会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点蚊香又怕蚊香的气味对儿童身体不利。挂一个小小的香囊就可以解决这个烦恼,中药香囊本身不杀蚊子,但蚊子闻到中药香囊的气味就不咬人了,而且香味对身体无害。(3)提神:在春季,暖意融融,气温回升,但是,人们此时却会感到困乏无力,提不起精神,这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嗅觉刺激的方法来克服它,古代人们将香囊佩挂腰前,缕缕幽雅的芳香相伴,可使神清气爽。现代也是如此,如果车里挂个中药香囊,可以预防甲醛对人体伤害,亦可提高注意力。(4)其他功效:A:装饰功效:可以将香囊挂在身上起装饰作用;也可以将香囊装饰在室内的家具上。B:开运辟邪功效:香囊还有开运辟邪功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颜色、不同药物的香囊以佩戴。C:传情祝福之效:香囊可以用来人们相互赠送表示情谊与祝福。   据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2月29日报道, 为有效抗击新冠病毒,武汉方舱医院医务人员将特制的香包发给每个被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这种香包包含了藿香、佩兰、艾叶、苍术、白芷、羌活等十几种中药材,不仅具有安神醒脑、抗病毒的作用,还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4、注意事项:(1)中药香囊由于它是纯天然的,所以一般只可以挂半个月到一个月,等香气没了,功效也没有了。(2)孕妇和易过敏者不宜。 (3)香囊不可沾水,否则部分药材会产生性变,遇水后请及时进行更换。(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者慎用。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7日
怎么样才能彻底跟体内湿气说拜拜呢?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款祛湿茶。1、陈皮茯苓茶茯苓5克、陈皮2克茯苓、陈皮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在杯中冲入热水,等待5分钟即可饮用。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2、枸杞薏米茶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1、将买来的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2、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3、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欢甜味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3、二花蜜茶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适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锅,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钟,去渣留汁,调入蜂蜜即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止痢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有痔疮大便不畅或大便带血的人群饮用。4、五花祛湿茶金银花、杭白菊、扁豆花、鸡蛋花、木棉花各15克、鲜土茯苓、苡米50克。将上述材料洗净后(鲜土茯苓宜斩成细块状),加入适量水,煎煮半小时即可饮用(根据口味可以加入适量冰糖调味)。选用的均为清热、解暑、利湿功效之花,使其功效不言而喻,再加入利湿、解毒、利关节的土茯苓,及健脾利水、清热、舒筋的苡米,使得本茶利湿效果更强。5、辛凉饮薏米30g、藿香3g、佩兰3g、白豆蔻仁3g因为薏米很难用冲泡的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先要用热水煎煮薏米半小时,然后用薏米汤来冲泡另外三种茶材即可。这四种植物向来被认为是祛湿的上品,暑湿季节服用可以帮助脾胃化解体内的湿气。同时,薏米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抗湿的能力,避免湿气再次侵犯。​文章来源:中医养生
发布者: 汀兰
2020年05月16日
欢迎加入“国学经典诵读同修汇”,品国学经典原著,与圣贤智慧结缘,自助助人,自立立人,自觉觉他;诵读、感悟、分享;觉察、精进、成长……1.主题:《孟子》100天研读计划2.时间:2020年5月10日~2020月8月31日学习打卡随时签到,线上读书会以同修汇圈子里的具体时间通知为准(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圈子)3.形式:学习打卡:识别并加入上面的圈子进行诵读打卡,每日一起精进。线上读书会:通过腾讯会议(请提前下载APP)在线组织,线上研讨,考虑效果,人数受限,敬请谅解,未参加的老师可在圈子里后续看读书心得4.费用:一切免费。随缘布施,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赞赏支持我们。5.线上读书会流程:开始:主持人讲述同修汇功能与行为规范;过程:领读人带领大家诵读今日学习的经典内容;领读后,领读人带领大家逐句讨论、互相探讨;收尾:学习内容学习完毕,每人总结一句最大的收获或觉察;结束:读书会后参与者每人形成50字以上的学习感受发到圈子里或微信群(可以是最有感触的一句经典,或最有收获的内容,或新的理解与启发),以促进彼此共勉。6.参加要求:参与者不需太多国学基础,但需爱好国学经典、有学习意愿、有利他心;“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彼此皆以“老师”相称。“启发我者即为我师,使我觉察者即为菩萨”尊重他人,沟通分享时“发乎情,止乎礼”,开放包容,儒雅文明;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觉察力,能适时觉察自己与他人的进步;心存恭敬、随喜、利他、感恩、精进......“凡事预则立”,请提前预习当期读书会所读内容;遵守同修汇制度及行为规范,点击阅读原文查阅图文来源于国学经典诵读同修汇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6日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他从小就十分好学。有一次,郑玄和母亲去外婆家过节,表兄弟们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只有他衣着俭朴、沉默寡言。母亲问他缘故,他对母亲说:「儿志不在此。」郑玄的志向不是富贵成名,而是钻研学问。青年时期,他虽然已经很有学问了,但却没有去做官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反而跑到陕西,向当时的经学大家马融求学。马融才高博洽、声名远播,向他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前后有上千人之多。可是,一心求道的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期间,却没有见过马融本人,一直是高业弟子代为教授。在这样十分苛刻的求学环境里,郑玄并没有愤懑不平、自暴自弃,也没有因此而离开,始终的谦虚,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没人能解答,就默默记录下来,真如古人所言,「学问深时意气平」。马融虽然学问广博,但是骄矜自贵,教学时,会坐在高堂之上,又在堂中垂下红色的纱帐,他在前面教授讲学,女乐演奏就在后面。传说马融门下的学生都忍不住回头看演奏的女乐,只有郑玄一人专心学习,从未回头。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准确,却反映出人们对郑玄心无旁骛的学习态度的赞许。「教之道,贵以专」,为学之道,也在于专注与坚持。有一天,马融召集学生们在一起研讨图纬,听到同学们都说起郑玄,就叫来参加讨论。郑玄正好藉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记录下来的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答之后,郑玄就此「毕业」。郑玄辞别的时候,马融感慨的说:「我的学问也跟着郑玄向东去了。」郑玄所处的时代经过了秦朝的焚书之祸,儒家文化衰败,经典残缺,于是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学术界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彼此各自执守家法,相争不息。然而郑玄的学问不执着一家一派,而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继承传统,又能自成一家。郑玄不仅是当时大儒,而且影响深远,根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经为《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作注解。他的注解有很多仍然保留在《十三经注疏》当中,是后代读书人乃至今天研究经典的必读书目参考。郑玄所住之处,往往会有许多学生跟随。郑玄讲学,学生问对,一乡的社会风气因郑玄师生而发生改变。郑玄一直坚持不肯做官,当时的国相孔融对郑玄十分敬重。孔融说:「世人尊重具有仁德学问的人,往往用『公』来尊称。」便令高密县令为郑玄特别设立一乡,命名为「郑公乡」,以表示对他的尊崇。郑公乡今天还在,乡里还有郑氏宗祠。郑玄晚年,东汉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起义,历史上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持续的战乱,郑玄到徐州避乱,徐州的地方官听到郑玄到来,以师友的礼节欢迎,希望他留下。公元一九六年,社会动乱引发饥荒,郑玄与诸位弟子告别,从徐州回老家高密,路上正好遇到黄巾军,本以为难逃一死,没想到不只是当时的官府对郑玄礼敬有加,连黄巾军看到郑玄也纷纷下拜,并且相约不入郑公乡。郑玄年轻求学的时候就谦虚诚恳,尊师重道,而他最终也得到了学界、官府乃至起义军的尊敬与礼遇,不仅自己能化险为夷,并且凭借其学问声望,保全了家乡免于战乱。《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唯谦卦六爻皆吉,也呼应了《圣经》中所说的「谦卑的人有福了」。一个人的谦德,造福的不止是一家人,更有乱世中无以自保的一乡人,这恐怕是郑玄的真实学问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6日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各地为此“万人空巷”。公元五世纪初,陶渊明写下“田园将芜胡不归”,意思是说,家里都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家呢?这句话对陶渊明而言,是他对为官报国、中兴晋室理想破灭,从而选择归隐的心声,但是对现代读者而言,恐怕有了另一重意味。多年来,我们几乎忘了晚餐济济一堂的感觉,也不记得上一次陪父母孩子共享天伦是什么时候了。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下,一家人第一次“日久天长”的聚在了一起。相信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会成为不灭的回忆,更有可能的,这段家宅时光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回家,不仅仅是二O二O年的主题,也是一千八百多年前郑康成的选择。公元一八七年,被朝廷禁锢了十四年的郑康成解禁,终于能够回家。此时大将军何进礼请郑康成出山做官,他只是穿着平民的衣服与何进见面,第二天就逃走回乡。多年之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意思是说,他只想把古圣先贤的本意揭示出来,想到很多人做不到齐家,所以不在朝廷做官,而选择回家。公元一八七年,六十岁的郑康成回到山东高密老家,孔融担任北海相之后,就常常去郑康成家里请教。史书上说孔融在北海建造城邑、筹办学校,实践儒家齐家治国的理想,所以他非常推崇郑康成,说:“郑先生好学,有明德,他所住的地方应该命名为‘郑公乡’。再拓宽通往郑先生住所的道路,开一个大门,称为‘通德门’。”直到今天,山东还有郑公乡这个地方。孔融之所以看重郑康成,不仅仅因为他的德行感动了黄巾军,更与郑康成在齐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关。郑康成注释《孝经》,在解释“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一句时说道:“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所住的地方都受到他的教化,他的家井井有条,他所在社区的治安和秩序都很好,这都是社会管理的有益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二世纪末的中国天灾人祸,老百姓为了生存,不仅需要聚族而居,更要组织武装以自保。郑康成身处其中,重视齐家,为栖身乱世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成一家之道,聚一乡之力,保百姓之命。郑康成自称在家乡“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也就是将儒家修身、齐家的学问变成实践,形成一套可行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这也就是所谓的“礼典”,如此延续下去,在乱世中也可以实现地方的稳定和发展。郑康成的学问也因此被当时人视为实学。他的学生将郑康成的学问运用于实践,影响深远。郑康成代表的学生有东莱的王基、清河的崔琰以及乐安的任嘏。王基治理江夏,号称“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崔琰来自清河崔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灭亡之后的三百年间,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家族之一。而乐安的任嘏,父亲任旐(音“照”)也和郑玄一样,感化了黄巾军,避免侵犯乐安一带。任嘏则因为在地方推行礼让、教化而成为三国时期的名臣。回顾国史,在每一个大时代到来之前,都会有一些有识之士放下名利回到乡下,修身齐家。郑康成在东汉西风残照的时候选择回到高密,一方面为经典做注解,另一方面则教育后代。他的《诫子书》成为后世的经典,讲述自己希望后人继承学问,维系家道,将书中的道理变成日常的生活,以此实学方能有益于世。这次的病毒大爆发,让人们纷纷回归家中,从家居消毒开始齐家,从回归爱心、守住希望开始修身。虽然我们的学问远远不及郑康成,但果然藉此疫情而家道和谐、四平八稳,也不可不谓实学。疫情之后的世界又是一番新天地,开启这番新天地的是千千万万的幸福家庭,这大概就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写照。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6日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辉煌与没落。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6日
家是什么?有人说,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也有人说,家是倦鸟归来的巢,家是小船避风的港。如果你问我,家是什么?我只会说:家就是家,“家”是一辈子围绕着我们的一个字。用浓浓的墨蘸满浓浓的情来书写这个“家”,一生有多长就能写多久……家是团聚时的忘我欢歌。《常棣》先秦·佚名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家是酝酿爱与幸福的酒坊,是盛满温馨和感动等待品味的酒杯,是回到家后爱人真情的拥抱,是彼此相守默默注视的目光……多和家人们创造美好的记忆吧,在前行的路上,想到永远有一个家是自己的避风港,再大的风雨也不会害怕。家是粗茶淡饭中的相伴。《江村》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家门。看见屋子里明亮的灯光,就给人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望着家人亲切的笑脸,闻着香味扑鼻的饭菜,现世安稳,了无烦恼。不用为生活四处劳累奔波,有家人朝夕相伴,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有着最好的滋味。家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偈颂八十五首·其六》宋·释妙伦落赖家风彼此知,粗茶淡饭暂相依。弟兄毕竟难同活,不免分头各自为。家,就是这么温暖!人这一辈子,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家始终都在那里。有钱没钱,都对你不离不弃;风光落魄,都和你相伴相依。想到这世上有一个家在等待着自己归来,心中便充满了温暖与期待。家是平凡生活里的欢声笑语。《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有人说,这世上最温暖的,不过是有家、有爱、有所期待。一个家庭给予我们的欢乐,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茅屋虽然矮小,却能遮风挡雨,一家人聚在一起,过着津津乐道的生活,喝着温酒,听着吴侬软语,一颗被风霜冻住的心,也渐渐融化在这热闹的日子里。外面的世界再美,也敌不过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其乐融融。家是放不下的牵肠挂肚。《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哪怕海角天涯,不变的是乡音,浓浓的是乡情。家是你一生的归宿,家人是你一辈子的依靠。别害怕未来的山长水远,家就在这儿待你归来。家是柴米油盐中的欢欣无恙。《满庭芳·渔》元·赵显宏江天晚霞,舟横野渡,网晒汀沙。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家,由爱编织成,是我们的归宿,是我们的依赖。有家,我们才有归处,有家,我们才不孤单。有家,我们才不畏惧,有家,我们才更心安!生活欢欣美好,然而最好的,就是一家老小,安然无恙。家是饭后小酒的醇厚。《南池》唐·李郢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家里的一把椅子、一把茶壶、一顶帽子,都刻着家的痕迹,都会勾起久久的记忆;一本书、一封信、一张照片,也都会引发过往的点点滴滴倾涌而来,瞬间泪如雨下。幸福的家,就如一壶陈年好酒,越品味越醇厚。家是千里传来的一声思念。《归家》宋·王冕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一家人在家中欢畅达旦,聊着从前的趣事,这就是家的感觉,温暖,惬意,幸福,美好。世界再大,大不过回家看看。前路再好,也不忘身后家人传来的声声思念。家,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人紧紧的系在一起。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细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亲爱的朋友,愿你拥有最幸福的家,不管大小,不管贫富,那都是让你感到最舒服的地方。点亮在看,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家庭日,多花一些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们~图文来源于诗词天地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5日
诗歌,是自然与生命的写照更是志向与情感的表达邂逅诗中意境,收藏一片诗心怀乡《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愁绪《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苍凉《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怀古《春草宫怀古》刘长卿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西江怀古》杜牧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秋色《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断肠《送兄》佚名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离思·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图文来自网络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