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快来看看里面的汉字你知道几个?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6月03日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得上一颗纯净的心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6月03日
网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词“杠精”。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喜欢抬杠的人,他们经常性故意跟人唱反调,通过抬杠获取快感。杠精的逻辑就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吹毛求疵,用各种牵强的话语扰乱你的逻辑,以达到取胜的目的。人的层次不同,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也不同。层次越高的人,认知水平就越高,眼界也就越宽广,就越能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层次越低的人,越爱跟人抬杠。1认知水平低的人,以抬杠刷存在感去年,一个名为《高铁抬杠女气哭乘务员》的视频在网上爆红。事情发生从北京出发至去武汉的G521次列车上,一名女乘务员正在进行正常的检票。她走到一位女乘客面前,这位女乘客不愿意出示车票、拒绝配合,并跟女乘务员抬起杠来。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僵持不下。最后女乘客越杠越激动,动手推搡了女乘务员,又骂了一些难听的话,语气恶劣,面目可憎。态度一直很好的女乘务员,再也忍不住了,气得掩面痛哭。旁边有个5岁的小孩都看不下去了,劝她说:“阿姨,本身就是这样的啊,每个人都要检票的,每列火车也都要检票的。”她马上回怼小孩:“大人的事小孩子别乱插嘴。”看来,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年龄的大小无关。坐高铁查车票,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这位女乘客却无理取闹,横加阻碍。认知水平高的人总是能为别人着想,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更不会阻碍别人的工作,他们把更多的心思用来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低的人,闲得无聊,无所事事,到处找茬,从找茬中寻找存在感。为了自己方便,他们根本不管别人方不方便,甚至连最起码的规则都不想遵守。但是他们不知道,无理取闹的抬杠,只会让他们的层次越来越低。2见不得别人好的人,以抬杠找安全感知乎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她跟一个朋友聊天,聊到了单身这个话题,她随口问了一句:“你是还单身吧。”那个朋友头也不回地说:“单身也比你老公不喜欢你强。”她跟老公关系融洽,生活幸福,听了朋友这么说,就有点生气,说:“我不想跟你聊这类话题。”朋友说:“看,默认了吧。”她回了一句:“我的生活没有必要向你解释,冷暖自知。”朋友说:“戳中痛点了吧。”网友说,自从那次以后,她再也不想和那个人说话了,跟爱抬杠的人交流起来真是太困难了。 因为自己没有女朋友,就见不得别人拥有完美感情。心理学上有个“刺猬心态”,就是当人们在觉得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就会用全身的刺来对付你。 “单身 “这个词,触碰到了他的心理防线,他马上作出了应激反应,用抬杠来保护自己,诋毁别人,以获得一时的安全感。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就会胡搅蛮缠,口不择言,不管是不是事实,也不管会不会伤到别人。他们的世界只有自己,只要对自己有利,哪怕只是言语上占了上风,能让自己心里舒服就满意了。3没本事的人,以抬杠显优越感闺蜜刚到一个新单位,因为表现突出,接手了一个活动演出的开场舞编排,时间非常紧。她提前在家里备好了课,把预想的每个动作都进行了反复的练习,经过推敲和比较,最后敲定了所有的动作。第二天刚上课,单位的前辈就来到了排练现场,闺蜜早就听说过这个前辈,是个杠精,业务上从来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前辈看完她教了几个动作说:“你这样教多累呀,还不如让孩子跟着视频学习轻松。”闺蜜说那样孩子学得慢,动作还不标准。她说:“你着什么急呀,学不会慢慢学。”她又问服装穿什么,闺蜜说是红色的演出服。她说:“红色一点也不好看,为啥不穿黄色?”闺蜜说道具是黄色的,她说:“黄色多难看呀,还是紫色高端。”然后全盘否定了闺蜜的原定计划,搞得闺蜜无言以对。前辈在工作上得不到领导的认可,看到闺蜜一进单位就得到领导的赏识,忌妒得不行。在她脑子里,始终有个问题挥之不去:为什么排演节目的是她不是我?凭什么?所以就跑到闺蜜这儿来,以抬杠寻找优越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你接触的人越多、层面越高,你会发现,越高端、越有教养的人,大都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因为你好了,大家都好;越低端、层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欢诋毁忌妒、相互拆台、彼此鄙视。这位前辈不懂得跟着优秀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只会用拆台、抬杠发泄自己的不满。越是没本事的人,越爱以抬杠的方式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感,想在言语上胜过别人。因为实力不如人,所以处处挤对人。4通过抬杠来打压别人,抬高自己,那不是真本事。杠精们陷在抬杠的深渊里不能自拨,导致他们的认知水平越来越差,层次也越来越低。最后,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不如意。抬杠是一种病,得治!作家王蒙在《抬杠是一种病》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杠精病人去医院看病,一进门他就跟医生抬起杠来,结果连医生也学会抬杠了。意思是说,要远离爱抬杠的人,否则你也变得像他们一样不可理喻。古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的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身边也有一些喜欢抬杠的人,想要通过语言暴力攻击你,千万不要生气,马上远离他们。假如你真要跟他争辩,他会越说越来劲,不光浪费你的时间,还会拉低你的层次,所以千万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人身上。因为他们的逻辑就是胡搅蛮缠,你再怎么与他们争辩也没办法取得胜利。再说,抬杠只能赢得了一时,输得却是一世。你把时间花在什么样的地方,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把时间花在抬杠上的人,注定一辈子就是个LOSER。遇到杠精,远离是最聪明的做法。珍爱生命,从远离杠精开始。共勉。作者:米粒首发:皓然成长ID: growing-power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6月03日
近日,一段独臂篮球少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视频中,独臂少年行如流水不断在胯下和背后切换运球速度流畅,令人咋舌 ↓↓↓                           独臂少年打篮球爆红网络这名少年虽然只有一只手臂面对比他更高、更壮且年长的对手他丝毫没有退缩运球和投球都自然、精准、流畅他的动作迅速点燃整个球场人群中频频爆发出欢呼声甚至有网友说自己一开始单看动作根本没看出这是个独臂少年“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这位少年叫张家城,今年13岁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人5岁时,因为一场意外他失去了右臂 在短视频平台上能看到这位少年发布的日常训练视频在家中、在操场上每个可以打球的地方都有他练习的身影“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这是他的座右铭NBA球员前来为他点赞加油张家城打球的视频火了之后NBA全明星后卫利拉德前来点赞并夸赞了他的运球 NBA球员塔克也送上祝福:继续坚持,年轻人!对于大家的祝福和鼓励张家城的回答简单又朴实:我会更加努力!网友: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张家城在球场上的表现让无数网友献上掌声他也用汗水和坚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本文来源:央视新闻综合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澎湃新闻等监制/徐冰  主编/米莎编辑/余甜甜 校对/高少卓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6月03日
最近看到一则奇幻风的广告短片,小编要推荐给大家。                                           韩国宝矿力奇幻广告《礼物的代价》短片中,一位男生在填简历,他想不到自己经历过什么挑战,有什么值得书写的经历。突然,家里停电了,男生按下电灯的开关,却发现自己来到了室外。他看到“自己”在帮助一位老奶奶整理散落的纸壳。这时,一位奇怪的大叔,说要出1亿元买他的善良,条件是不能再帮助别人。想到善良好像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男生一口答应了。再按下开关,男生来到自己的高中时期,那时的他参加学校的热舞社,交到许多朋友。可是当大叔开价10亿元买他的人际关系,与交朋友的能力时,他还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画面再一转,男生看到小学的自己坐在课堂上,那时语言天赋超群的他,总是能考满分。短片的设定,很像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台湾电视剧《第八号当铺》。在第八号当铺里,你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得偿所愿,条件是要付出同等的代价;而当掉的东西必须是有价值的,你在乎的东西。听起来很诱人,也的确是这样,很多人为了得到荣华富贵,或满足其他欲望,前赴后继来到这里。假如它真的存在,你最想得到什么,又愿意拿什么来换呢?回到短片,男生重新来到现实世界,看到户头多出的数不尽的0,高兴得想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们……却发现通讯录空空如也。才记起他已经把结交朋友的能力卖掉了。而他热心助人得到的“模范市民”奖状,也化成一缕青烟。满书架研究语言知识的书籍,瞬间消失……他怅然若失地跌坐在地,原来曾经以为不重要的那些东西,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拥有着许多无价之宝,只是未曾懂得而已。现实中很多人和男主一样,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所以拼命想要争取。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每天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里,穿梭于楼宇之间,逼自己挤早晚高峰的地铁,变着花样吃着便利店的快餐,996只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从开始工作到现在,你都放弃了什么本该属于你的美好?为了工作拼命加班,对身体抗议释放的小信号视而不见;很久没有见过父母,兄弟姐妹,更没有时间和老朋友叙旧;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或许只有走到生命最后一刻,你才会意识到,用身体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一点也不划算。其实你的能量和财富,比自己想象中多得多。而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宝藏,才是真正幸福的开始。【End】来源于V电影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6月02日
今天是儿童节,孩子们的节日。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幸福,都把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头等大事,不愿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童蒙教育的话题。 《易经·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童稚蒙昧之时最容易接受引导,此时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将孩童引向正道,这是造就圣贤的伟大功业!所谓“三岁看八十”,童年扎下的善根会影响其一生,到了八十岁也不会改变。童蒙如何养正?古人在《三字经》中指出了原理与方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在古人看来,人人先天本具纯净纯善的自性,这是人的真我,人之一生,只要葆有赤子之心,不离道义,就能开显自性本具的福慧,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但是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内有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外有五欲六尘的强大诱惑,如果无人教导,人会逐渐偏离本真,迷失自我,肆意妄为,慧浅福薄。所以人人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方法就是从一而终,引导人在一生之中,始终把心归向本真,安于道义,不被习气动摇,不受外界诱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养正功夫。在古人看来,童蒙养正要从娘胎开始抓起,因为胎儿有感知,会受母亲的心行影响,“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所以古代女子怀孕后,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都非常的谨小慎微。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论》中谈到,古来的胎教从受胎三个月开始,此时孕妇要多接近贤人君子,观看礼乐,读诵经典,居处简静,举止端庄,“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母亲一切的行为、言语、思想都必须端正,让胎儿禀受正气,这样生出的子女才能良善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在历史上,胎教的典范莫过于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太任怀孕之时,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她从不歪着身子睡,也不偏斜着坐,亦不曾跛着脚站;她不吃气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摆放不正的席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的贤明,圣德卓著。孩子出生后的三年内是重要的扎根阶段。古人认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时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所以在这个阶段,大人要保护小孩,让小孩所听所看所触,都是正面的言语与行为。这三年一千天的根扎下去,小孩就具备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一辈子不会改变。古人为让孩童葆有赤子之心,不被物欲侵蚀,可谓煞费苦心。在古代,有“抓周测志”的习俗,即在儿女周岁时,家亲好友都来庆贺,并陈列各种物品,听任孩子抓拿,以此预测其将来的志向及爱好。清朝两广总督阮元在孙子出生满周岁时,谢绝僚属送礼,并写了一首诗:“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一相拈。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他为了自小培养孙子廉洁高远的志向,甚至连宝物都不让孙子去抓,生怕他染上庸鄙好财的俗气。宋朝著名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也是教子的典范。程颢、程颐幼时,侯氏对他们严加管教,未曾溺爱。据《近思录》记载,吃饭的时候,侯氏就让儿子坐在自己身边,见到儿子常常把盐梅加于羹中以调味,侯氏就训斥、制止说:“幼求称欲,长当如何?”意思是说:从小就贪图美味,长大后怎么得了!在今人看来,或许会觉得古人教子过于严苛,但是古人认为,童蒙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慎于始”,从孩童能食能言开始,就要千方百计给孩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之类的圣贤教诲,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童心中,这样就能防微杜渐,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二程能在日后成为贤德之人,名扬天下,与侯氏的善于早教密不可分。南北朝著名教育思想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云:“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之推对世上一些父母有爱无教的做法,每每不以为然,说这些父母对子女的种种要求,不分合理与否,一味听凭纵容。孩子做了该被批评申斥的事,父母反而报以嬉笑,加以夸奖,等到子女懂事的时候,他们还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孩子骄奢怠慢的习性一旦养成,再想去加以制止很难,就是往死里打他,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严,只能是父母愈来愈对儿女不满,儿女对父母则愈来愈怨恨,孩子成人后必然会是一败德之人。所以颜之推感叹:“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在童蒙教育中,古人除了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言教、身教,还特别强调“境教”,也就是注重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宋朝范镇在《东斋记事》中说:“人家置博弈之具者,子孙无不为博弈;藏书者,子孙无不读书。置习岂可以不慎哉!”范镇还举了—个因家长忽略环境教育而改变子孙志向的例子——黄筌、黄居寀(cài)父子是五代时蜀地著名的画家,尤擅长画飞禽,为了画得惟妙惟肖,买来很多鹰鹘等猛禽在家中豢养,以便观察模画。时间一长,儿孙们每天架鹰放鹘,奔跑在田野上,乐此不疲。后来有的子孙竟丢弃画业,成了养殖鹰鹘的专业户。因为豢养的鹰鹘太多,需要用大量的老鼠来饲养,家里到处摆着老鼠笼,儿孙们又逐渐对捕鼠产生兴趣。到后来,儿孙们干脆也不养鹰鹘了,改以捕鼠和卖耗子药为生了。而古来在“境教”上做得最成功的莫过于孟母。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子小时候,孟母搬过三次家,前两次搬家因为挨近坟地、集市,孟子先后迷上玩模仿大人刨坑堆坟、学商贩吆喝叫卖的游戏。第三次孟母干脆把家搬到学宫附近,不久孟子学着读书人的样子,玩摆设礼器、揖让行礼的游戏。孟母见后很高兴,说:“真可以居吾子矣!”便在此定居了。在这种环境下,孟子逐渐对读书做学问很有兴趣,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人生的基础。扎好学龄前的德行基础,小孩长到六七岁就要上学。古时的小学不像今天的小学,在古人看来,“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所以古代的小学教育着重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如何处好各种人伦关系,着重在洒扫应对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孩的德行、言语,培植他们为人处世的根基。 古人明白,五伦八德是顺应天性的自然大道,孩子从小不明人伦,不懂道德,不识因果,长大后难免做出违背伦理的行为。正如《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卫庄公溺爱少子州吁(xū),州吁骄奢狂傲,又喜欢舞刀弄枪,庄公并不约束,一味放纵。大夫石碏(què)劝道:“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劝卫庄公及早以人伦大道教导州吁,但卫庄公听不进石碏的劝谏,在他死后,便发生了州吁杀掉其兄卫桓公自立为君的家庭惨剧。 所以古代的童蒙教育,抓的是人生大根大本。在小孩十三岁前,通过生活教育,把做人的根基扎稳扎牢,同时利用小孩这一时期精神专注、记忆力强的特点,让小孩反复读诵、背诵圣贤经典,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及“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教学方式,训练孩子的清净心与定力。人心清净,恒定专一,就容易成就自己的道业学问,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外界的刺激、诱惑,时时能提起圣贤教诲,保持正知正念,心志就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会肆意放纵、误入歧途。 中国传统的童蒙教育,从理论、方法到实践,所遵循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因为人们知道,圣贤是洞达宇宙人生真相的明白人,也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过来人,他们留在经典上的教诲,是后世子孙最好的行为指南。所以《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清朝陈弘谋先生编辑的《五种遗规》,收录了古来关于童蒙教育的重要著述,今人因缘生先生校集的《圣学根之根》,会集了历代启蒙入门经典,都是值得深入学习的教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童蒙养正就是“养国家元气,正社会人心”,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培植正直的栋梁。社会出现种种问题,根本解决办法在教育,而童蒙养正是根之根,所谓“养气在读书,齐家治国平天下;正谊不谋利,知止至善作新民”,童蒙不仅是孩子的起跑线,也是家国的起跑线,教好一个孩子,就是在救家救国救天下。 童蒙养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不慎乎!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6月02日
孩子看电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节制、毫无选择地看电视。——虎妈这几天,被一则新闻惊到了。湖南长沙,一位6岁男孩不假思索就从五楼跳了下去。怎么跳呢?撑开一把雨伞,就这样从几十米的高空,说跳就跳了。最后,男孩小腿粉碎性骨折,恐会影响身体发育,肢体有可能最后成畸形。究其缘由,男孩竟然天真地说:“看动画片学的。”一语雷翻众人。原来,那天,他独自一人被反锁在家,想下楼去和小伙伴玩耍,看着动画片里的人物都是那样撑着伞从高处往下跳就能顺利着陆,自己就有样学样模仿着来了。网友炸锅了:“家庭教育问题,没有把好动画片这一关。”“有些动画片不能乱看,更不能乱模仿!”现如今,很多父母工作越来越忙碌,没有时间陪着孩子,就把孩子扔给电视机、电脑、手机,渐渐地,各类动画片、短视频渐渐成了“哄娃神器”。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但对一些行为的是非对错,却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好奇心驱使着孩子们看到一些“虚假情节”“危险动作”,不加判断便开始模仿。这些年,类似的悲剧越来越多。山东枣庄一位14岁女孩哲哲,模仿网络博主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结果发生燃爆,女孩被重度烧伤,面积达到96%,生命垂危。安徽,一位4岁男孩,模仿红孩儿喷火,竟然真的一把火把家烧了。 还有一位8岁男孩,模仿动画片《猫和老鼠》,在弹枪里点鞭炮,结果钢珠全部炸向男孩的头部。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看似“双赢”,孩子获得了短暂的快乐,父母享受了片刻的宁静。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日常行为,成了多少孩子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刀子”。毁掉一个孩子,就把他扔进花花绿绿的虚拟世界。曾看到一组扎心的数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1.75亿未成年正在使用网络,而其中看短视频占比46.2%,看视频占37.5%,看动画或者漫画约占33.2%。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电子娃娃”,沉迷于各类视频动漫等等。而在这个数据背后,更可怕的一种现象就是:有部分孩子正在不可避免地受到三观的误导和伤害。前段时间,闺蜜就曾和我吐槽,自己家8岁的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脏话连篇,甚至说一些色情的流氓话。她三令五申地告诫过儿子,但儿子每次都不以为意,生活中还是不自觉地就脱口而出。更令人操心的是,儿子的行为也开始出现差错:考试竟然开始作弊,趁着老师不注意偷看同桌的试卷。气得闺蜜气不打一处来,因此母子之间还发生过一次“世界大战”。但儿子还是屡教不改,反而觉得自己这样做很酷。这让闺蜜忧心忡忡,同时也很疑惑,儿子是从哪里染上的这些坏观念。直到有一天,儿子拿着平板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闺蜜凑过去一看,才顿时明了。这哪是儿童看的动画片?一集15分钟,有10分钟谈恋爱的情节,再看看这满屏不可描述的弹幕,也难怪儿子最近满嘴脏话了。搜索儿子观看的历史记录,发现就连儿子考试作弊的情节,也是从动漫中如法炮制的。其实,生活中,这样不合时宜的动漫很多。央视新闻曾披露,在一个深受未成年人欢迎的视频网站上,“不良动漫”是孩子们最喜欢观览的内容之一。这些动漫里面,角色穿着暴露,动作暧昧,甚至还设置了兄妹恋的情节,画面低俗不堪。在心理学上,3岁到10岁的孩子处于观念形成的“迷茫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并没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很多观念的由来往往来自于外界习得。如此低俗不良的动漫,如果被孩子认真观看了,对孩子三观的影响可想而知。别小看这些动画片的力量,那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坏了,孩子就无法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身处网络时代,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根本不可能,而过多放纵孩子沉溺又会害了孩子。此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将起到关键作用。第一,父母是“陪伴员”,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钱志亮教授曾说:“现在“隐性失陪”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家长看似在陪孩子,精神、心思却在其他事情上,如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想着工作或别的事。”父母没有尽到陪伴孩子的责任,孩子便只能从电子产品上获取乐趣和关注。要想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父母就应该学会多多陪伴孩子。疫情期间,儿子也曾沉迷看动画片,一吃完饭就蹲在电视机前。后来,我就想了一招。每次晚饭过后,让儿子和我一起收拾碗筷、洗碗,给孩子找活干,一边和孩子聊天,聊聊上网课的日常,谈谈生活的琐事。你一言我一语,快乐的一小时很快就溜走了。本来儿子用来看动画片消遣的时光,成了我们母子有趣的谈天时间。其实有时候,陪伴无需太刻意,纠正有时也无需太过明目张胆,和孩子愉快地相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地,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就少了。心理学家李雪说:“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懂得如何陪伴孩子,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第二,父母是“过滤器”,要筛选健康的动画视频。曾有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竟意外发现动画片中隐藏的“不良信息”:《熊出没》仅仅十分钟,就出现20多次不文明用词,暴力动作无数;《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灰太狼被羊群作弄了2347次。因此,即使是生活中常见的影视作品,父母也需要做及时的“过滤”,筛选适合孩子观看的动画视频。中国科学院博士陆宇斐曾对热播的10部儿童影视剧进行分级:共分为5级。其中TV-K(2-6岁)、TV-G(6-7岁)、TV-7(7-10岁)、TV-PG(10-14岁)、TV-14(14岁以上)第三,父母是“监督员”,培养孩子良好的观看习惯。有些男孩子在看完《哪吒》《猪猪侠》这类动画片之后,总会难掩对英雄的崇拜之情,常常会拿着棍棒学着做武耍,幻想自己就是片中的主角,四处攻击他人。这时候,父母切忌冷眼旁观,一定要做好“监督员”的身份,及时阻止并明确告诉孩子:“现实和虚拟世界是不同的,你可以崇拜,但不可随意模仿,肆意用棍棒伤害现实生活中的人。”大部分的孩子都缺少对好坏是非的分辨能力,只有父母把好这一关,孩子才能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世界的美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把孩子与这些动画视频隔绝,但也必须知道:童年的快乐,不一定就离不开电子产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经不起任何的闪失。千万别让一时的疏忽大意,造成孩子一生的遗憾。作者 | 亦云白来源 | 男孩派原创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6月02日
物质上的富二代,远比不上精神上的富二代。下面这个小家庭,真的是过出了现实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虎妈前几天刷微博,无意中看到一则小视频,内容是《暖暖的新家》栏目的一个回访。这是一档装修改造节目,他们两年前改造了一家三口居住的10平方米的房子。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10平米的房子被改成了两室一厅,有厨房有厕所的小别墅。如今那对夫妇已经生了2胎,家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看完这个短视频,心里特别感慨。当初改造这个小房子这期节目,我也是完整看完了的。当时就特别佩服夫妻俩的状态,他们没有很多的钱,居住的小房子甚至没有电视、没有厕所。但是他们却给了孩子特别好的滋养,让孩子成为了精神上的“贵族”。这对夫妻的小房子,其实地段上是很不错的。在北京东罗圈胡同,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不远。但是房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一家三口的居住面积,只有10平米。吃饭、睡觉、学习、招待客人,全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完成。这个空间甚至放不下两张床,夫妻俩只能跟孩子睡上下铺。儿子睡在上铺,夫妻俩一起挤下铺。而且下铺的宽也只有1.4米,丈夫肖楠体重却将近200斤,再加上妈妈沈思嗣的体重,可想而知有多拥挤。这样的空间里,根本容不下衣柜这种“奢侈品”的存在。妈妈沈思嗣坦言,自己一冬天只有3身衣服,除了自己穿在身上的,就是抽屉里的两身换洗的。鞋子也只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比妈妈多了一双皮鞋和几件衬衫,也是放在抽屉里。家里的空间小,孩子的玩具也不能随便买。孩子所有的玩具,被收纳到一个小箱子里,而这个小箱子,平时被塞在床底下。可就是这样“塞在床底下”的一个操作,也是爸爸妈妈花了不少心思,才想到的方法。原来上下铺的床底实在是太矮,爸爸妈妈把每个床脚各自垫起了2块砖头。2块砖头撑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张小床,也是收纳孩子童年快乐的空间。居住空间小,吃饭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夫妻俩的厨房,也是小到容不下两个人转身的地方。因为厨房小,也装不下抽烟机,妈妈每次做饭,只能用一个小风扇,把油烟吹散一点。秋冬季节,本身就很冷的环境下,吹风扇会让人更冷。做好的饭菜也需要马上拿到屋子里吃,不然很快会变凉。而夏天也并不容易,万一赶上下雨,还需要打着雨伞往屋子里传菜。一家人的洗漱洗浴,也在这个小厨房里完成。早上三口人排队洗漱。夏天可以简单在厨房用水擦洗一下身体。冬天就需要去公共大浴池,才能洗一次澡。家里的空间,也没有厕所的面积。晚上的时候,小朋友想上厕所只能尿到小桶里。而夫妻两个人,就每次都需要跑公共场所。冬天上个厕所会透心凉,夏天遇到风雨天,也是很多麻烦。可是就是这样的简陋的居住环境,却到处都能感受到夫妻俩精神上的富足。房间那样的狭小,屋子里连电视都没有,可却满满当当有上万本的书。夫妻俩每天都会跟孩子一起看书,孩子的床头,也有一个专门放书的小地方。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钦佩。他们居住的面积,比绝大多数家庭都狭小得多。但藏书的数量,却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要多。每一册书籍,其实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上万本的书,就是上万个精彩的世界。书籍在拥挤的家庭中,可以给孩子特别大的精神滋养,孩子也许是物质上的穷人,但精神上却称得上是个“富二代”了。在妈妈说自己只有3套换洗衣服的时候,设计师主动问起,要不要在改造房子的时候,给你设计一个大一点的衣橱。妈妈马上表示自己不需要,如果可以拓展更大的空间,我宁可不要衣柜,而是换成书架。看书,是一家三口共同的爱好,也是他们共同的选择。另外屋子里还有很多小心思,一家人的照片,都被悉心的打出来,贴在了墙上。爸爸每周都会往家买一束鲜花,日子过得很有仪式感。从一家人相处的状态中,也能感受到全家人其实很快乐。设计师到来的时候,爸爸正在穿着超人的衣服,和儿子一起打闹。妈妈则戏称这是我们家俩活宝。夫妻俩称呼孩子,也都是叫“宝贝儿,该上床了”,“宝贝儿,写作业了”。全家人的脸上,都一直带着幸福的笑容。可以看出来,孩子不仅没有为这个家的贫穷而感受到自卑,反而在父母和睦的相处中,有了很健康的成长状态。给他们改造的设计师也是很有才华和思想的一个人。他很真心的想帮助这一家实现一个好的居住状态。决定帮助他们把这个小小的10平米空间,爆改成一个两室一厅带厨房带厕所的温馨家园。我看完也是特别佩服设计师的巧思。他首先是把立体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做了阁楼的样式。这样孩子可以睡在下面,帘子一拉,就有了独立的一个小房间。父母睡在阁楼上,就成了一个温馨的二人世界。阁楼贴心设计了天窗,不仅可以增加采光,而且还能看雪看天空,欣赏美景。很符合夫妻俩追求精神享受的观念。家里设计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几千本书,都能轻松放下。厨房变成了开放式的,把冰箱洗衣机隐藏在柜子里,这样更能显干净。而且凳子、沙发、床、楼梯等绝大多数地方,都设计成了可以储物的空间,一家三口的衣服、杂物,都能放下。还在屋子里,设计了一个小的厕所,一家人以后再也不用为洗澡、洗漱和上厕所发愁。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新家,就感慨太喜欢了,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期还有一个小细节很让人感动,夫妻俩居住的小胡同比较黑。设计师在房子门口设计了一盏灯,夫妻俩一致说这个灯太好了。丈夫很开心的跟设计师说,这个灯以后我们晚上睡觉之前都不关了,给大院的邻居们照个亮。这种自然流露的善意,也成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榜样。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已经圆满,直到最近无意中看到回访的视频。设计师回到房子拜访他们,受到了特别热情的招待。当初那个小男孩,已经长成了120多斤的半大小伙子。而且家庭中还添加了新成员,一个7个多月的小宝宝。但是房子还是被夫妻俩保持得很好。白色的家具一点都没有变脏,夫妻俩为了维护房子,还特意改变了饮食习惯。家里很少吃炒菜,以凉拌、蒸炖为主。设计师送给他们的小礼物,一盏手工灯也一直被悉心呵护。夫妻俩和孩子,每年都会给设计师写一张卡牌,感谢他的设计,也说说自己的近况。看完这个节目,感触确实挺多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环境,一部分是精神环境。男孩家的生活环境是肉眼可见的局促狭小,但夫妻俩却用自己的生活态度,给了孩子大大的精神成长空间。感觉形容他们最贴切的一句话,可能就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们只有10平米的小屋,却给了孩子上万卷的藏书。10年不看电视,却给了孩子每天看书的美好回忆和能滋养一生的好习惯。这一切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能力给孩子锦衣玉食,看遍世界繁华当然是最好。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却是在生活的点滴中,传递给孩子积极的观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且能够把温暖传递给他人的人,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富养。作者 | 小树妈妈来源 | 小树妈妈(ID: tree2050)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6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