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既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立足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既着眼于延续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又立足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希望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工程”形式,并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如何深入切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哪些呢?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所蓄涵的丰厚文化底蕴,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想象和比拟的。汉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书法、碑刻、篆印、诗词、楹联、灯谜,乃至识字、解字、说字、测字等,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离开了作为母语的汉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来讲,还包括藏、蒙、维、彝等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得,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通过汉字、汉语的教育学习来传承传播中华文化,是一条根本的途径。毋庸置疑,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汉字与汉语将承担不可替代的责任。以文化经典为依托。中华文化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用文字铸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了丰厚滋养。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诵读等,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推动文艺创作和戏剧表演重回经典,以经典为滋养,以经典为题材,将历史上著名的小说、戏曲、传奇重新改编、演绎,融入时代元素,推陈出新并发扬光大。以习俗节庆为纽带。习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事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民族传统、文化心态、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传统习俗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内涵,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原乡和文化脐带。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习俗和节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传统习俗和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成员心情、心性、心思的牢固纽带,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对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不分年龄、职业、性别、民族,把“书香中国”建设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以文化传播为平台。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加强自身人文道德修养,使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把握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探索文化改革发展创新之路,注重将传统文化融进群众学习交流生活之中,针对群众的需求特点,推出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传统文化的接受面。当前,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的阅读习惯。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立足本地,将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广泛传播,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最佳途径。以生活方式为目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于思想、文字、语言,还存活于书法、音乐、曲艺等老百姓喜爱的文艺形式中。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采取背诵经典名篇这种相对枯燥的形式,而应将其生活化、大众化、多样化。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群众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各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因时而变结合日常生活的时间节点开展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多样化活动。活动,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离开了文化传承活动,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活力。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对联、剪纸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以对外宣传为渠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新文化“走出去”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创作、影视戏剧、造型艺术等文艺创作活动之中,渗透在网络信息、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以国际友人为传播对象,唤起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和表达形式,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努力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天下归仁、天下大同的“至德要道”。(作者:李明泉,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省文联副主席)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9月22日
秋分:平分秋色     作者丨宋英杰秋分时节,天气给人的感觉,两个字:爽、朗。爽、朗,一个是爽,天气感觉清爽了;一个是朗,天空感觉明朗了。于是,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但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秋分时节,北方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而塞北秋分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对于江南而言,通常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为什么叫做“木犀蒸”呢?木犀,曾是桂树的俗称。农历八月,雅称桂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清代《清嘉录》:“俗称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在桂树即将开花的时候,常有一段时间像在锅里蒸的闷热天气,仿佛桂花是因闷热而开花。所以这样的天气便被称为“木犀蒸”。古人认为,秋分是一个分界。秋分之前暑有余热,所以秋燥还是温燥;秋分之后寒意渐浓,所以秋燥已是凉燥。因此过了秋分,需要多吃清新、温润之物。《管子》: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淮南子》:秋分蔈(biào,指草木零落)定而禾熟。也就是说,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都有了定论。吃下“定心丸”,人们便忙着收,忙着晒。“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然后趁着秋高气爽,晒粮食、晒干菜,晒盐、晒鱼干儿等等。从前,收割、晾晒、归仓之后,还有一个民间习俗,“送秋牛”。立春的时候是鞭春牛,劝耕。秋分的时候,是黄纸或红纸上印着节气农事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制成“秋牛图”。送图的人,往往是民间最能说会唱之人。他们在“送秋牛”的过程中,说秋耕事项以及各种吉祥话儿,劝说大家不贻误时令。这种习俗也被称为“说秋”。而“说秋”说得好的人被称为“秋官”。立春鞭春,秋分说秋,都是关于劝耕的习俗化的行为艺术。秋分时节,虽然有了些许寒意,但我还是特别喜欢那句诗:“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夏天被热得昏沉沉的,也被热得特别烦躁。秋分时的一丝轻寒,恰好让人舒畅,恰好给人一种唤醒感,气温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但再凉一点,便有了草木枯萎的肃杀之气,所以希望这样的天气不要来去匆匆,“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疏朗时节,快意秋分。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不再打雷了。古人认为,雷电乃龙所为。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非常契合雷电的起止时间。秋分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们并非完全封闭门户,而是把洞穴垒得结实一些,洞口开得再小一些,等到天寒再封堵洞口,“闲人免进”,安然过冬。秋分三候“水始涸”,不是水体都干涸了,是说夏雨遗存的积水逐渐干涸。秋季降水锐减,河流舒缓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气之美,便常在于水之静美。 宋英杰趣解秋分三候秋分·诗词里的七种秋调空山新雨,秋之清新。《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酒乘兴,秋之酣畅。《西湖杂咏·秋》元·薛昂夫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与仙同游,秋之浪漫。《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星汉出海,秋之豪迈。《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独上西楼,秋之寂寥。《相见欢》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语凝噎,秋之哀思。《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肠断天涯,秋之羁愁。《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分·民俗祭秋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竖秋蛋秋分这天人们会玩一种“竖蛋”游戏,民谚说“秋分到,蛋儿俏”,游戏方式很简单,即将鸡蛋慢慢地在一个平面竖起来,松手,蛋不倒视为成功。其实每天都可以玩,只不过据说秋分这天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竖起鸡蛋的游戏更容易成功。吃秋菜秋分当日还有一种时令吃食,叫作秋菜,是生长在岭南地区的一种野苋菜,也叫秋碧蒿。适逢秋分采来新鲜嫩绿的秋菜煮汤,称“秋汤”。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添秋衣此时节,冷空气日渐活跃,气温降低速度明显加快,要注意保暖,及时添秋衣,夜晚睡眠盖好被子,小心腹背受凉;饮食上,注意温和清淡,不要过度“肥甘厚味”,否则易加重或引发脾胃方面的疾病。另外,适当锻炼,尽可能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向上,以克服“悲秋”“秋燥”。庆秋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秋分”时节,亦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正当时。这个“秋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处处已铺开秋收画卷。一寸光阴得一方金黄,丰收,是对每一位辛劳者的礼赞。插图丨视觉中国秋分,昼夜均,寒暑平。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9月22日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题记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四个自信”的提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复兴之魂,深植其中。曲阜,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13年11月底,刚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他来到山东。考察期间,他专程到曲阜进行调研。在孔子研究院的展示厅里,他看到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拿起来翻阅,并同随行的同志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一年后,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浸润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总是在重大历史关头,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看看这些祖宗先贤的智慧你知道为什么两届领导人都反复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跟一起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响应人民的号召,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传统文化传递千年万世!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9月22日
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选择抱怨,我们的内心就是痛苦、黑暗和绝望,选择感恩,我们的世界就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爱。                                                                                              ——崔万志崔万志一个从出生就注定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人,他出生时,由于脐带绕颈,导致他脑部缺氧,最终造成行走不便,语言不流畅。命运仿佛是在和他开玩笑一样。上学时,其他孩子轻松就能迈过的沟壑,他却需要爬下去再爬上来;名列前茅考入重点高中,却被校长扔了书包;大学毕业找工作,却因为身体残疾而没有公司愿意接纳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仿佛人生所有的幸福与好运都与崔万志擦肩而过。他是一个不被上天眷顾的人。人生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向命运低头,自怨自艾;另一种就是向命运抗争,坚持不懈。显然,崔万志选择了后者。他并没有因为被命运束缚而自甘堕落,而是选择了坚强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苦难。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再理会别人的嘲笑和无视,不再抱怨,甚至不再难过,而是选择了改变自己。因为父亲告诉他:“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然而,一切好像并没有因为崔万志的努力奋斗而改变,开超市被偷、开网吧被拆、投资失败,把几年积攒的二十多万积蓄全部赔光,最后开公司欠下了四百万的巨债,四百万的债务,那是一个朝九晚五勤勤恳恳的上班族一辈子都不敢想象的数字。面对巨额的外债,崔万志选择了从头再来。崔万志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今天辉煌的人生,站到了一般人企及不到的位置,开了网店,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最后把公司做到了网上商城第一名,一分钟销售四千件旗袍。如果说命运和崔万志开了一个玩笑,倒不如说是上天用一种方式在考验、磨炼崔万志,如果不是身体的缺陷,童年的遭遇,创业的艰辛,众人的鄙视,也许平淡的生活无法练就崔万志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许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而已。01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有的人仿佛上天注定了一般,要遭受种种的磨难和困苦,其实这是每个人的人生常态,只不过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人生。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好心态。不抱怨、不气馁、不绝望,用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此时惨淡的人生。02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临渊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我们总会看到别人工作很好、妻子很体贴、丈夫很优秀、孩子很听话,总是羡慕同事工作能力强、语言表达好、人际关系练达;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对人的真诚、对工作的认真、对家庭的负责。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通过努力换来的结果而已。永远不要和任何人去对比,因为有了对比就有了落差,有了落差,就会有抱怨,抱怨自己的无能、无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与其抱怨,不如从当下就去改变。让自己变得向上、积极、阳光、勤勤恳恳,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曾经在羡慕别人,现在也有人在羡慕你,所有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的一个结点给你回报。03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败给了认真二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需要用做大事的心态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并将每一件小事都看成大事处理,才能够使自己的工作不断的得到改进,并最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04  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十倍努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多少人胸中有雄心壮志宏伟蓝图,最终又败给了生活的打磨。生而为人,都不容易,但只有多比别人付出十倍的努力,在别人还在睡梦中,我们就已经披星戴月踏清而行;在别人享受清闲假期,我们依然奋发向上。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花开花榭,春去春来,生活是通过一点点努力来收获非常多的惊喜与感动。05  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别人才不会放弃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迎接所有的坎坷,无论在什么时候,人的信念不可以失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别人才不会放弃你,自弃者,扶不起。06  我们活的是自己的人生,与他人无关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人生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一句冷嘲热讽的言语、一个心不在焉的敷衍。都会让我们内心焦灼不安,心神难眠。别人的态度不应该影响我们的自心,而是应该让我们警醒和反思,是我没有做好,是我德行还不够深厚。既然这样,改变自己就好,又何必太过计较呢?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9月22日
我们跟兄弟姐妹之间相处,要想能够实现和睦,体现出孝心孝道,最主要的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钱财, 一个是互相忍让。人们对于钱财都很看重,因为钱财是赖以生存的,当然不能少,但是过分的看重会给我们带来很严重的副作用。跟兄弟姐妹之间言语这方面也要忍让,因为在人与人之间主要靠言语,言是心声,语是说话。有时候为了一点事情而争执不下,谁也不让,最后就会伤了和气,有了矛盾。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9月22日
我们今天学完之后一定要认真的体会、学习力行,才真正有认识。我们在学《了凡四训》舍财作福当中说道:“世人以衣食为重,如果我们能够舍财,外可以济人,内可以破自己的悭贪,最可以涤荡私情。”我们的私情从哪来的?就从把财看得重来的。我们能够舍财,私心就淡化了。我们的道义生则福德长。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9月22日
我们古人还讲,财富的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有财富,财富也是福报的一种,身为人类到这个世上就有福报。所谓天不生无福禄之人,福报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厚有薄。从我们一下生开始,这个福报就跟着你了,我们通常讲叫福禄寿,福是你一生所固定下来所享用的,而具体的物质叫禄,你比如说粮食、房屋、车辆、衣服这都叫禄;寿是你寿命。这都是福报具体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生到这个世上,我们一生的福报就注定了。我们也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要把这句话搞清楚了,我们绝对会把财物看轻。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9月22日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何做到呢?这里李毓秀老夫子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兄弟姐妹相处,以及我们跟社会大众一切相处当中很重要的两件事。什么呢?下面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