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我们得到福报为了帮助别人等于把福报存到银行里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103集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26日
学习不是为了要求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102集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26日
如果我们不学习确实在生活中很难察觉什么是恶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101集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26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100集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26日
见别人善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好好向他学习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99集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26日
我们必须每天学习才会明白善恶是非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98集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26日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06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07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08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09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10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11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12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13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14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15 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16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18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19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20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21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22 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23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24 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26日
佛说,父母恩难报。深以为然。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的爱,沉甸甸、满盈盈。知乎上有个问题: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做什么?有个回答让人鼻子发酸,眼泪打转。是啊,人一生有很多身份,是人妻人夫、是儿媳女婿、是老板、是员工……可唯独为人子女,又有几人能自豪地回答自己合格呢?亲朋好友的人情可以还,伴侣的爱情可以还,唯独父母的恩情还都还不完。人这一生,只欠父母。 01 父母,是生命之源孔子曰:“人之身体受之于父母精血。”父母精血的融汇,给予我们身体和生命。母亲怀胎十月之苦,父亲的步步守护,才使得我们平安降临人间。他们编织了无数日夜,付出了无数心血与汗水,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这些,也只有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伟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在全力以赴护我们周全,危急时刻更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孩子的平安。在病房与一位孕妈聊到她母亲怀孕生产的经历,感动到流泪。她怀孕时呕吐得厉害,吃不下饭,工作压力大,一点小事就莫名地跟老公发脾气。连她老公都感叹每次吵架她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怀孕后像是换了个人。她父亲跟她讲了母亲当年的情况,听得她大彻大悟、泪眼婆娑。母亲总是安慰她怀孕不苦,自己却承受很多苦难。当年,她母亲怀孕期间胆汁酸偏高,还患有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随时可能发生抽搐。从孕晚期开始住院治疗,一边要强忍着胆汁淤积造成的全身瘙痒,经常痒得无法入眠,从天黑一点点看到太阳升起;一边卧床打着一瓶又一瓶点滴,手打得发肿、淤青,只为了保胎。可她母亲就这样一直乐观地忍着,还不停地给那时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她,鼓劲加油。生产时又遇难产,医生在询问她父亲保大人还是孩子时,两难后决定一定要先保大人。可据她父亲说,她母亲坚决不同意,连连央求:“一定要保我女儿,一定要啊。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可孩子还没有看过这个世界一眼呀……”听到这里,眼泪已经止不住地往下流,心像被人掐着一样生疼、生疼。上天庇佑,万幸,母女平安。她的母亲用大无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死神斗争,赢了这场殊死争夺。父母的爱超越生死。父母给了孩子最初的生命,又用他们的一切去守护孩子安好。司马迁在《屈原列传》有云:“父母者,人之本也。”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父母是根,他们赋予我们鲜活的生命,才使我们能够向阳生长。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父母是源,是我们出发的起点,是我们生命永恒的源泉。 02 父母,是避风港湾龙应台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家,是无论在外漂流多久,它永远是温暖的避风港湾,任何地方都无法复制比拟。《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在上海奋斗8年,高消费和小资格调的她过着精致穷的生活。父母想让她回家,不想她很累,但是从来不会强迫女儿,而是尊重女儿的选择,默默支持并成全着。他们守着一个小家,看女儿远飞,唯一的心愿就是,女儿累了能回来歇歇。直到王漫妮遭遇情场失意,辞了工作,租不起独居房屋,在硕大的都市没了立足之地。她想起了家,想起了还在家乡的父母,只有那里,才能安放孤寂的灵魂。王漫妮回到老家,虽然她佯装没事,可父母一眼就看出她心事重重,没有责备当初她不听劝在城市打拼,而是满眼心疼她、接受她的失落和沮丧,为她举办了声势浩大的30岁生日流水席让她开心。她偎依在妈妈身旁,母女俩的对话直击人心坎儿,多少人眼眶早已湿润。“你这突然回来了,你知道妈妈心里有多高兴吗?”“妈,回家真好。”曾看到一段话:对于背井离乡的我们,远离父母,只是为了寻找自己所谓的那个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的梦想。直到撞得头破血流,磨得没了生气,哭得黑了天空,才突然发现,只有家,只有父母,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只因家中有父母,一句“回家真好”,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当我们遇到困难迷茫无助时,家中的父母,像黑暗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当我们面对生活濒临绝望时,家中的父母,像沙漠中的绿洲,给予我们一丝希望;当我们步履匆匆劳累不堪时,家中的父母,像海洋中的小岛,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哪怕王漫妮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上海,父母纵然有千般万般不舍,还是尊重、成全女儿,希望她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拿了原本给她准备的嫁妆作为她重回上海的资金。父母,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无条件接纳我们所有,他们一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是替我们遮风挡雨的巨人,是我们栖息的温暖港湾。 03 父母,是孤独的守望者时光荏苒,原来那个依赖爸妈抱抱的孩子,遇到陌生人会躲在爸妈身后的孩子,长大了。大到可以独自远离父母和故乡去追逐梦想,独自面对和解决种种难题。父母只在盼望着、守望着,他们的孩儿有时间可以回家。我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每次回家,都能看到爸妈眼中闪烁的光芒,脸上绽放的笑容,看到皱纹又悄悄地爬上了他们的脸庞,但那笑容却依旧灿烂如花。在家的日子,父母开启购物模式,大包小包的东西拎回家,又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我想要帮忙都会被推出来,父母的理由是:“好不容易回趟家,在外面多辛苦,赶紧好好歇着,这里有爸妈……”看着爸妈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不再挺拔的脊背,看着满桌热腾腾的饭菜,鼻尖开始泛酸。吃一口佳肴,眼含的泪珠终于掉了下来,这是久违的“爸妈的味道”呀。有人说,父母把对儿女的思念和爱,放在了一蔬一饭、一勺一菜之中,儿女吃到了,这样的守望才有了希望。在家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临行前,爸妈在行李中放满了家乡的味道,妈妈蒸的馒头、爸爸包的饺子,还有各种特产。他们把牵挂和爱装进了行囊,希望我一路平安,勿念他们,归去远方。离别时,爸妈目送我进安检,正如龙应台所描述,“用视线一寸一寸地挪”。父母的目光随着我的步伐移动,摆着手,脸上依然挂着笑容。但此刻笑容的背后,不再是欣喜,而是守望、是不舍。热闹过后,我知道,家中又是一片冷清安静,爸妈依旧在盼望着、守望着,下一次,我的归期。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在远方的游子啊,孤单时莫怕,还有父母在家中守望。 04 前不久,撒贝宁在《你好生活》节目中分享自己升级当爸发出去的第一条微信,让人动容。撒贝宁在双胞胎出生后,第一条微信发给了母亲,“你的两个小孙子出生了”,但是没有收到回复。他的母亲早已去世,再想接到母亲的信息永远都不可能了,就这样天人永隔。寥寥数语,如此愧疚和遗憾,像极了许多人的感受,道尽了许多人的遗憾。撒贝宁曾说他做错了一件事:“我一直以为,让我妈妈以我为傲,是送给她最大的礼物,可是后来才发现,我最大礼物还没来得及给——那就是当她还在我身边的时候,多和她待一待。” 父母在的时候,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懂得失去的痛。当我们取得成就和喜悦,多么希望父母能够见证,能够一同分享,可到最后才发现,身后空无一人。这种痛苦,这种感悟,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错过了,永远都无法弥补。作家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我们在成长,父母却在老去。父母害怕时间走得太快,来不及参与我们的后半生;我们希望时间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用余生去报答父母的爱与恩。趁时光还好,父母还在,余生,请善待,请感恩;及时陪伴,不留遗憾。原创:碧读·媛公子 来源:碧读好书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