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九三〇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一九七九年二月三日凌晨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作者:孟繁哲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上,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高举右手,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前庄重宣誓。一年多来,200余批次、30余万名学生陆续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开启“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之旅,重温历史、感悟传承。红色研学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从汇聚高校力量、精心打造思政课,到开展故居情境教学、纪念馆生平展区参观体验等活动,再到组织学生撰写研学日记、选定座右铭、畅谈人生理想……“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课程活用各方面资源、激发少年之志,为红色研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中原突围纪念馆内,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战壕里硝烟四起、枪声不绝,冲锋号响起,战士们奋勇向前;见此场景,学生们站姿挺直、神情严肃,仿佛亲历战争岁月。江苏淮安市新安小学近年来组织学生开展“小好汉重走新旅路”红色寻访活动,学生们在旅途中探寻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故事,感悟革命精神。实践证明,以细节说服人,用故事感染人,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高现场教学水平,才能让红色研学出新出彩,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江西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吉林磐石的山区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刀具和子弹,见证东北抗联艰难斗争的壮阔历程;大别山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诉说着解放战争时期军民的鱼水情深……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生动呈现历史,有利于更好发挥研学活动铸魂育人的功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志、奋斗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从更大的视野看,一场研学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打造精品化红色研学体系,有助于把思政课讲得有味道、有温度。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冒风雨、踏泥泞,重走长征路;尝试躬耕田野,培养劳动精神;亲手种下树木,感悟“人进沙退”……同学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书本本”真正刻进了“心窝窝”。多样化的研学活动中,思政课堂有了更多现实场景,青少年得以更好认识社会、理解历史、磨炼意志,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历经16个小时、往返54公里,这些年,每到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师生都会徒步前往烈士陵园,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一名同学写下诗句:“那年,你14岁/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做梦的年龄/你那稚气的面庞/可否承载起苦难的表情……”有网友如此点赞:“孩子们好样的!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激活红色资源,办好红色研学,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一个个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将茁壮成长。责任编辑:焦培培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狼牙山五壮士(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1,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 我是长孙,我在家庭中得到的掌声特别多。小时候我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掌声!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做!我大学四年级时有一次上台讲课,一位长辈听我讲完课,他很高兴地跟我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听了这句话,突然想到:“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是没有掌声的。”一个人假如只活在掌声中,得失心必然很重,这样的人生绝对不会自在快乐。我开始修正自己,因为以前好话听太多了,所以听到一句批评的话,内心就觉得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就常常念“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句经文。我们只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能看多少?能听多少?当我们时时有一颗谦卑的心,就等于是多了许多双眼睛帮我们看路,多了许多双耳朵帮我们听讯息。所以,孩子要长养的是谦卑,而不是自满。我们听到自己的过失就很生气,听到别人称赞就扬扬得意,如果是这种态度,能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很困难,也会造成“损友来,益友却”。为什么损友要来?因为他很清楚只要几句美言,你就会神魂颠倒,到时候他就有机可乘。益友为什么会退?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讳,你有缺点,他一定会帮你提出来,当你不能接受时,他只好先避开。他不避开,你看到他会生烦恼,所以他为了不让你生烦恼,只好先避开你,等你真正肯接纳他的忠言、规劝,他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来。当我们身边有非常多的朋友主动给我们一些规劝时,人生就如同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我们看路。当你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这种虚心,自然就有众人来帮助你。古人称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表的是君子的德行。竹子为什么表君子的德行?因为竹子的心是空的,虚怀纳忠言。“见人善,即思齐”,这是见物善,即思齐。我们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学习,还跟万物学习,看到万物之德也能提起正念来修正自己。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双眉微蹙、屏息凝神,谢龙龙手握镊子和毛笔,修补着残损书叶的细碎缺口……一本本破损、老化的古籍在他的妙手下“重获新生”。今年36岁的谢龙龙是天一阁的一名古籍修复师。天一阁坐落于浙江宁波月湖畔,建于明嘉靖年间,以藏书立阁,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现藏各类古籍30多万卷。历经数百年岁月剥蚀,不少古籍已发黄变脆,出现破损等现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精心修复。“古籍修复是一份精细复杂的工作。”谢龙龙说,“配纸、拆揭、补破、压平、修剪、齐栏、装订……修复一本古籍大概要经历十几道工序,短则几天,长则数月。”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目前,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拥有14名成员。2021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玉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一阁博物馆传习所导师,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至今已有40余年。谢龙龙师从王金玉,熟练掌握了该技艺全部工序,参与修复了多部珍贵古籍,成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我们可以把这个技艺更加长久地传承下去。”谢龙龙说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2日大家好我叫张怡慧今年16岁学习传统文化半年了,我在许多地方获得了真实的益处,下面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的爱心、善心、孝心增长了。以前我没有体会过父母的苦与不易,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最辛苦、最累的,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我就走不出来,觉得自己最委屈了,觉得我是为了父母学习。学了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恩德很大,我报恩都来不及,又怎能伤害父母呢。现在每每想起父母为我的付出,我都很感动,用功学习自然就成了我的本份,成了我能做的报答父母的事。并且心中有了父母,很多错事我都会避免去做了,当刚要犯错误时,会想起我做错了事父母看见或知晓时难过的样子,想起妈妈泪眼汪汪的样子,想到她为了我日夜哭泣而悲伤成疾,我不敢想了,更不敢做了,我希望父母健康、快乐、幸福、长寿,我就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增长福报。
在爱心、善心上,我得益于吃素和在一个好环境里跟好老师学习老师说我们吃素是为了增长慈悲心,也就是仁爱之心,对一切众生都没有伤害,这是在"依"道"而行,是能趋吉避凶的。行仁就是在修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仁"上,孔于说"仁者无敌"、"仁者爱人",就是和人没有对立面。所以平时我听到或看到别人有让我不开心的举动时,我都想到老师说的不能和人对立,不能看人毛病,要扩大心量,我就从最开始艰难的忍着,到后来就比较能容忍、包容别人的过失,毕竟我也有很多过错,我应该对自己严厉而对别人宽容。于是现在的我就会在别人有过时忍容忍,在别人有难时帮助,去体会别人的需要。其实体会别人的需要,真诚的帮助别人等好品德,是仰仗于我在这个好环境和好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在这个环境中,我看见的无论是比我年长的还是比我年幼的,都在全心全意为别人着想,帮助人、体员谅人。特别让我受感动的是一位比我小6岁的女同学妹妹,她总在想着别人,常常是在吃东西的时候问这个老师有没有,那个学长有没有,在很口渴时也会想到大家有没有喝到水,她照顾人、体贴人的心让我感到很温暖,我也就想向她学习,也做个小太阳温暖别人。再加上在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吃饭时我看到的都是这个帮那个夹菜,这边给那边递菜并问还要不要其他的,大家你推我让,好吃的都想着给别人,一顿饭吃下来暖暖的,大家也都很幸福快乐。
因为老师讲很多的有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全心全意为别人是善,为自由己就是恶。因为一个人私欲一起来,他定会不顾其它,就会损人利己,做错事,而有了过错就会有恶报,像种下一个种子,时机成熟必会开花结果。我们犯错误都是从私欲起来时开始的,所以去除私心尤为重要。相反,为别人,为大家,为的人越多,帮助的人越多,这个人的福王报功德就越多,他一切都会如意,会收获幸家庭幸福和谐、子女孝顺、富贵长寿等好的果报,因为这个人心量大,心中装的都是别人,所谓量大福大,他是用真心,全心全意帮助别人,没想自己,不求回报,他自然因德行的厚重而拥有好殊胜的果报,毕竟"厚德载物"。在这个好环境里,在好老师的善言善行中,在善的薰陶下,我也开始口言善、身行善、心想善了,其实心的转变,意念头的转变也是我人生转变的一个转折点。老师给我们看了《水知道答案》后,我很受启发:一个人的念头好坏十分重要,会影响身边磁块场环境、身体水分子结构甚至是整个世界。现在的科学实验"验证明了那句老话"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我想,我身体的好转、精神的健康、环境向好发展和我的心的转变有莫大关系,所以经典上说不可怨天尤人、不能恶心恶念等等教导诲,都是在教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的,因为这是道,是自然规律。
其次有序的生活我在这里早起早睡,上课、学习、习劳等等都是按时按点、有条不紊,而且打理内务打理的干净整洁这些规矩都有他的规矩和理由:比如几点起,几点睡,这个规律的作息时间就是依据中医的学的养生之法来设置的最有益于我们睡眠的和身体康健的作息时间;吃饭按时按点,吃饭的量也要合适,吃饭时不挑食,不东张西望等的规矩也是对我们的胃好;还比如上课不迟到是让我们的心不松散,养成恭恭敬的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让我们上课更受益,培养端正优良的学风……总之这许许多多的规矩不是束约人的,而是保护人的,让我们不有机会犯错误,保持住一颗谨慎恭敬的心,才会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这些规"矩其实都是我们的本份,是"德",是"礼",学孔子都用一生"克已复礼",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从早到晚都守规矩。
习劳是劳动,在日常中做些擦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曾国普曾给后世子孙留下千金难买的日邀遗嘱,有一句话就是"习劳则神软。我也是因为习劳而有了一个健康的身心。我发现,我干了这些活儿,精神上很多的压力就没有了。就像老师曾话说的"习劳不仅为了练煅缎锻练身体,还可排解精神上很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勤劳的好习品质,段着练孩子的动手练能力,让他以后做什么都有思路,有眼力见儿,在打扫酒扫应对中练就他的一颗为他人的心,为长辈、为父母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因为"习劳知感恩",亲自体会父母的辛苦,长养爱心、孝心、善心。这样的孩子,就具备了做大事之能力,他的前途将不可限量。"难斗怪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看似小的事情,都有他的道理和深远的内涵。古人的智慧何其伟大,我就学习了这么冰山一角就已解决了我很多问题乃至当今世上的难题,如揶抑郁症、自杀等难题,我十分感恩先祖留传下来的伟大传统文化,也感恩父母、老师给我学习的机会,感恩在学习路上帮助我的一切人,我也要习更用心学习传统文化,然后用他它帮助更多的人。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尊敬的康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当看见老师在群里邀请我们去夏邑做义工时,我的第一念头是肯定得去,可是心里也冒出来一些纠结,因为一是离我老家有些远,二是孩子在家,虽然已经初中毕业了,但她一个人每天在家里还是有些不放心,她爸爸每天是早出晚归,就这样过了一天半,我毅然决然的还是在手机上买了火车票,老师那里需要人手,我一定得去。
到了夏邑的第一天,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就是念心老师说的,我们虽然学习传统文化,明白了一些道理,面上看似和平相处,不打架了不吵架了,但心里头可没少吵架啊!我们想要积到福报,那得真心真意的为大家服务,自己不能有烦恼也不能让别人起烦恼。从那一刻起,我就时刻警觉自己的恭敬心。
❤️ 第二天下午武德强老师教我们一些注意事项,还有彩排,双手相交于腹前,可能是站的时间长了的缘故,我的肩膀和腰这块儿有些酸痛,尽管有些辛苦,但却受益很大,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祭孔大典,非常殊胜、庄严,感恩老师给的这次机会。❤️ 第三天和第四天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感动,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百人千场论坛了,可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那么多痛苦的家庭和孩子得到了救助,康老师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特别大的辛苦!非常感恩老师们。还有中午的饭,老师们为了不浪费粮食,没有任何分别和嫌弃,把观众吃剩下的饭菜另外放到一个盆子里,晚上熬粥喝,那一刻我不由自主的眼泪往外流淌,老师们的大恩大德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且每一位老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我的榜样,我参加这次活动真是受益匪浅。 我也发愿,我也要像老师们一样,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脱离痛苦,感恩康老师,感恩所有的老师们。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壹范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因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影响力,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贰沈万三 (出生年不详—公元1376年)
2024年11月20日
以躬耕起家,全力开展贸易活动,迅速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逾吴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流寓南京、苏州、吴江等地,名遍天下。洪武初年,捐资重修长城和南京城,受到明太祖猜忌,充军发配云南。流放期间,他在茶马古道再次经商,重获生机。叁 盛宣怀 (1844年—1916年)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创办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肆 张謇 (1853年—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宝贵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伍陆小波 (1882年—1973年)江苏民建、镇江民建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工商联常委、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长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事,深受世人尊敬和爱戴。陆 范旭东 (1883年—1945年)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更新中国联合制碱工艺,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柒 刘国均 (1887年—1978年)早年提倡“机器革命”“土纱救国”,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率先在我国纺织界中试制成功灯芯绒、丝绒。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省私营棉纺业中首先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当选江苏省副省长,亲笔书写“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对联,以示坚定信念。创办刘国钧职教中心,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捌 荣毅仁 (1916年—2005年)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逐渐成为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1956年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卓越贡献,赢得普遍尊重;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