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成为‘爱心妈妈’源于同理心,因为我经历过一人带两个孩子的辛苦,同为女性,同为母亲,我理解困境家庭的妈妈面临着什么。”许玲香说。许玲香是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巾帼志愿者、大和网格妇联执委、益心社负责人,在成为“爱心妈妈”之前,她已多年为困境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提供绘本阅读和爱心慰问等公益服务,她与“爱心妈妈”结缘,也源于一次社区绘本阅读活动。“我清楚地记得,在那次活动后,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对我表达了感谢。”许玲香了解到,这个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来自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感谢深深触动了许玲香,她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社区活动,对于困境儿童家庭来说却非常珍贵。于是,她决定为这些孩子举办绘本阅读专场,用绘本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当得知有机会成为“爱心妈妈”时,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充满爱的队伍。许玲香主动陪伴自闭症儿童参加各类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上门慰问困境儿童,为困境儿童妈妈做妇女节专场活动,为自闭症儿童链接免费康复课程,帮助困境家庭解决棘手的事情。作为儿童阅读推广人,许玲香深知绘本故事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为孩子们讲绘本,过程中能引导孩子们接纳、尊重和友善,带给他们正能量。”许玲香说。“成为‘爱心妈妈’是一个充满爱与挑战的过程。”许玲香坦言,“自闭症儿童在社交方面有很多困难。”她回忆,在一次阅读课休息间隙,一个自闭症孩子因为外部环境嘈杂而变得焦躁恐惧。“她毫不犹豫地朝我跑来,张开双臂,嘴里不停地喊着‘抱抱,抱抱’。我紧紧抱住她,感受到她小小身体的温暖,还有她对我的信任。”那一刻,许玲香意识到,她的付出给予了孩子安全感。“像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我深切地感受到,困境儿童内心深处对爱与尊重的渴望非常强烈。”这坚定了她在公益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除了“爱心妈妈”的工作外,在龙华区妇联爱心项目的助力下,许玲香还参加了关爱特殊儿童阅读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困境儿童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资源和学习机会,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亲子阅读讲师,他们成为传播爱与知识的重要力量。许玲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心妈妈”,用爱心和责任为困境儿童,特别是自闭症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记者韩嫣然)责任编辑:杨辉 杨一帆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7日
进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管理站辖区的井沟,距离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东南方向不到10公里,是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马鞍山基地所在地。初秋时节在此眺目远望,曾经的万余亩荒滩,绝大部分已覆满葱茏绿意。这是王有德退休后的“再就业”,也是他“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理想信念的再度延续。提到“宁夏治沙”,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人民楷模”王有德,以及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那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屏障。过去40多年,王有德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种下68万亩防风固沙林,将沙漠从黄河岸边推后30多公里,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遏制沙地南移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不仅得以保护,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以此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2014年,白芨滩成功地走出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王有德也正式从治沙一线退休。当时很多人劝他,林场活了,职工收入多了,名誉和成绩也有了,该回家好好歇歇了。但王有德却将目光投向了马鞍山管理站那片靠近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荒滩。“干了40多年治沙工作,我总觉得还有点事没做完。”王有德说自己“闲不下来”,还有余力可以用经验和知识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白芨滩保护区马鞍山管理站的万余亩荒滩成为王有德十年“再就业”的起点。说干就干,王有德联系几位老伙伴发起并成立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又联系协调白芨滩防沙林场,将马鞍山井沟附近方圆1万余亩荒滩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展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当时我就扛着一把锹上了山,老婆舍不得我辛苦也跟着一起来了。”王有德说,起初他每天扛着铁锹早出晚归,在荒滩上一点点地平整土地、打田埂。但和防沙治沙不同的是,当时井沟周边的荒滩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遍布坑穴,修复起来难度更大,这让他意识到,仅靠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开始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社会公益募捐和争取政府购买项目的方式,在十年里募集资金6000多万元,开始了荒滩的大规模“重生”改造。在认真推广白芨滩“六位一体”治沙模式基础上,基金会针对当地实际,采取推沙造田、开渠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以高于通常治沙造林成本几倍的代价,完成了万余亩荒滩的“蜕变”。十年光阴流转,“重生”后的马鞍山基地,再不复伤痕累累的模样。王有德带着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在这里完成了1万亩生态修复面积,先后营造起6000多亩防风固沙林和2500亩经果林,并培育苗木1000多亩,植树150多万株。因为当地缺水少雨,基金会又修筑拦洪坝、建蓄水池,采取修鱼鳞坑、管道滴水等节水灌溉措施,每年可以节约50多万立方米黄河用水量。恢复生态的同时,马鞍山基地还先后建成了劳模主题展馆、多样性植物科普展示馆、科学治沙精神宣讲室和治沙公益林、综合培训中心等,每年吸引许多区内外青少年来此参观体验学习,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在这里实地了解到白芨滩的治沙经验,从而理解了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临近国庆,进入秋季的马鞍山基地迎来了经果林的收获季,王有德依然不肯闲下来。除了要维护防洪坝和护理经果林外,他还得不时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石嘴山平罗县,分别对当地的国土绿化进行技术指导。“宁可掉下一身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精神和拼劲,依旧在年逾古稀的王有德身上存在着。他说:“对我来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会继续在治沙播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源:宁夏日报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7日
“我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和热情,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爱商洛”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雷蕾经常这样说。早在2017年,雷蕾就常年奔走在志愿服务活动一线。2021年年初,雷蕾利用业余时间筹建了“爱商洛”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应急救护、应急救援、人道救助、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目标。多年来,她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困境人群,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需要的人们。在雷蕾的手机通讯录里,有一组特殊的“家人”名单,有寒门学子、独居老人等,平日里不时打个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则带上物资上门探望。这是她参与志愿服务多年来沉淀下的“亲情”,也是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挂念。2020年,雷蕾在一次活动中认识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农民雷丹红,他的母亲和妹妹走失多年杳无音信,信息闭塞的他只能通过发传单来寻亲。雷蕾得知后,利用互联网平台登记寻亲信息,多次上门核实并采血入库,扩大寻亲信息面。“丢了快30年了,人虽然还没找到,但是寻亲的信息和数据库一直在不断更新着,平台志愿者也一直在帮我寻找着,感谢他们。”雷丹红说。对他来说,雷蕾和平台志愿者热情的帮助让多年来已经心灰意冷的他有了希望,从那天起,雷蕾同时加入了“全国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家住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周磨社区的周来军提起雷蕾,总是感激不已。周来军家里人口多、经济情况较差,雷蕾得知后,多次组织志愿者上门为他家送去生活物资、儿童桌椅等,自己还助养了他的小女儿。每次上门,孩子们都热情地围着雷蕾问这问那,在他们看来,这位漂亮的阿姨不仅为自己带去礼物,更多的是陪伴和关爱,他们也将雷蕾视为亲人。敬老爱老、关爱留守儿童、物资捐赠、抗击疫情、抗洪救灾……雷蕾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出现在这些需要帮助的地方。“她已经把志愿服务当作了一种生活。”熟悉雷蕾的人会用这样的话语来评价她。2021年8月,商州、洛南等地发生洪灾,雷蕾第一时间筹集物资,在多个微信群发起捐助倡议,并先后六次冒雨带领志愿者深入重灾区柞水县小岭镇、商州区牧护关镇、洛南县石门镇等地,将筹集到的棉被、折叠床、衣服、药品、生活用品等价值10万元的爱心物资,送到了受灾群众的手中。雷蕾在参加了商洛市红十字会举办的应急救护培训班后,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意外伤害会给大众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普及急救知识非常有必要。她积极动员队员参加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班,队里有50名队员取得初级救护员资格证,后来又有6名队员参加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取得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格证。2021年,雷蕾还在队内抽调骨干队员,成立了应急救护培训小分队,采取周末或晚上办班的方式,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送教上门。3年来,举办公益培训班120多期,5000多人受益。服务队有3名志愿者为突发伤害的陌生人伸出援手施救,成功挽救了生命,其中1人被评为商洛市首届“最美救护员”。雷蕾了解到红十字的一项重点工作是“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都是挽救人生命的大爱善举,她走到哪就把这些工作宣传到哪。在今年的世界献血者日纪念活动,她提前动员150多名志愿者参与活动。活动当天,120名队员参加献血,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入库30例。雷蕾作为服务的“领头雁”,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在她的带领下,队员发展到360余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她多才多艺,既是组织策划员,又是节目编导师,她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喜欢的公益事业。她的个人捐款有5000余元,累计开展公益活动8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近4000小时,成为陕西省首批五星级注册志愿者。公益志愿服务路上,雷蕾和她的团队仍在奋斗,她们的爱与温暖也将继续在商洛这座城市里绚烂生花……来源:商洛新闻网责任编辑:魏靖雯 牛若馨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7日
一说话就知道,这是个敞亮人。“师傅咱1辆大巴、4辆小车,都准时到位啊!”“音响马上拉过来,大家先试试音。”……河北省沧州市青县驻军某部训练基地礼堂,张杰不停接打电话,协调车辆、组织彩排、安排就餐,事杂人多,他不急不躁,一一对接解决着问题,还不时跟同事开几句玩笑。7月30日19时30分,这场由青县红色薪火志愿者协会联合县文化馆举办的“迎八一”慰问演出开始。军歌引来大合唱,魔术引发阵阵欢呼,当话剧里75年前的小战士与今天的大学生展开一场时空对话,现场的战士们潸然泪下,随后热烈的掌声响彻礼堂。“大家看得满意,我们就开心。”作为青县红色薪火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杰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演出事宜。“哪些歌曲可以鼓舞战士,大家喜欢什么样的节目,我了解。”张杰说。是的,张杰了解战士,因为他曾经是其中的一员。和很多男孩一样,张杰小时候就有个军旅梦。父亲是工程兵,张杰总是悄悄地把那身绿军装套在自己身上。1997年,张杰如愿入伍,临行前,他与父亲合了张影,接棒成了某工程兵部队的汽车兵。学习擒拿格斗、练习内务整理,演练战术动作、参加野外集训……3年的部队生活丰富充实。“是那段日子教我学会坚韧、担当、团结,让我退役后的人生受益匪浅。”2000年,张杰回到家乡青县,决定创业。工程兵干起了工程。他从小工做起,到工地筑砖粉墙、捆扎钢筋,搬送建材、清理场地。四五年时间,他便拉起一支千余人的施工队。他又苦学经营知识,注册了公司,盖楼、修路、建桥梁,效益越来越好。张杰靠自勉自强走出一条奋斗路,但他更感到自豪的是那条奉献爱心的公益路。与雷锋同兵种同岗位,这在张杰的心里埋下一颗学习雷锋的种子。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退役后的张杰积极捐资助学、慰问孤老。2020年,他发起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带领百余名退役军人一起学雷锋做好事。2023年2月,团队正式定名为青县红色薪火志愿者协会。7月31日9时,青县南环路边的一家快餐小店里,协会10余名志愿者正忙着为环卫工人准备“爱心午餐”。大锅菜、花卷油条、小甜点、绿豆汤……11时30分,午餐备齐,交接班的环卫工人陆续走进来,吃上了一口热乎饭。“今天活动结束后,我们就要准备下个月的生日会了。”张杰告诉记者,关爱困境儿童是协会一个重要项目,每个月他们都到金牛镇双庄科小学,带上生日蛋糕、学习用品,和当月过生日的孩子一起唱歌、聊天、做游戏。“协会志愿者们还会提前通过老师收集微心愿,为孩子们准备好生日礼物。”双庄科小学校长马其香欣喜地见证着学生的变化,“从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曾经缺失的温暖和爱,现在变得越来越开朗。”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2022年,张杰又创建了青县首家“拥军爱心小屋”。就是那一年,关晓楼经战友介绍,从辽宁老家来到青县,找到张杰。“我现在负责公司行政业务,工作挺忙,生活很充实。”关晓楼不光生活有了保障,还成为志愿者协会的一员。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拥军爱心小屋”已陆续为60余名退役军人提供就业与创业帮扶,并带动他们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仅2023年一年,张杰及他的团队先后组织各类慈善活动100余场次,慰问救济军烈属、困难群体1500余人次。眼下,张杰还惦记着一件事。“我们每到节假日,就组织大家去看望老兵。我想把他们的事迹整理出来,让大家记住那段峥嵘岁月,让顽强不屈的精神传承下去。”张杰说。“做了这么久公益,为那么多人带去温暖,自己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杰一口气讲出好几个时刻:冬天早上天不亮,环卫大姐一进爱心早餐店,说“好暖和”的时候;孩子们一起过生日,吃完一块蛋糕还想再来一块的时候;老兵拉着他的手,讲着年轻时的趣事,大家一起哈哈大笑的时候……“每件平凡小事,都是重要的事。”张杰说,“我们就从小事做起,积小善成大善,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7月30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张杰榜上有名。(记者孙青)责任编辑:闻雅丽 高小茹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7日
作者:聂焱鑫 刘振宇1933年出生的尉凤英,现年已经91岁了,但她身子骨硬朗,说话声音洪亮,透着一股子东北人的直爽。这个“从来不走,总是在跑的铁姑娘”依然关心着厂里的生产情况。1953年,尉凤英高小毕业后,来到东北机器制造厂(七二四厂)当冲压工。车间里的李玉书师傅对她说:“要想多出产品,光凭硬干不行,要巧干,要多动脑筋,要从生产规程上找窍门!”找窍门,搞技术革新,对只有小学文化的尉凤英来说极为艰难,但她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她在车间想,在宿舍想,走路想,甚至吃饭时,也一手端着饭碗,一手用筷子蘸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从1953年至1965年12年间,尉凤英完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1958年,尉凤英担纲的业余技术革新小组被命名为尉凤英红专大队,在尉凤英的引领下,七二四厂的“红专小组”逐步发展到130多个,在7年间,实现了707项技术革新,突破关键技术410项。尉凤英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4个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1年10月24日,沈阳市劳动模范吴家柱、林海丰和市先进生产者吴大有,联合尉凤英等,共同组织成立了“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厂际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职工技术协作组织。尉凤英是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中国工人的杰出代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我就使多大劲,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也用执着和热情,诠释着劳模精神,将岁月染上了别样的色彩。退休以后,尉凤英会走进机关、工厂、社区、学校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她看来,就算退休了,每一天也要“闪闪发光”。责任编辑:曹玥 贺少成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6日
策划:孙志平 樊华 黄豁统筹:刘佩 王冰笛 江毅编导:蔡志坚 杜笑微记者:杜笑微 张龙 王金金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青海分社联合制作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6日
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在西安新兴大酒店隆重举行。 23日上午8时30分,来自陕西各地及周边省区的近五百名参会者、70多名志愿者及各地八个直播分会场千余人庄严肃立,在嘹亮的《歌唱祖国》的歌声中拉开活动帷幕。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育工委顾问、大同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剑辉致辞。他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力求通过这次巡讲,引起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争取更多有识之士加入传统家庭教育行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树立文化自信。巡讲活动为期两天,邀请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教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担任主讲,他们资历深厚,理论功底扎实,教育经验丰富,宣讲内容精彩纷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会长、“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发起人康金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全国巾帼文明岗专家型校长郭秀艳,北大客座教授田易生,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苏艳平,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宋丽娜等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以成功的教育实践、教学案例、采访互动以及受益家庭现身说法的方式,为现场活动参与者及线上听众呈现了一场触动心灵的家庭教育盛宴,助力失和家庭及网瘾、忤逆、早恋、抑郁等问题青少年摆脱困境,走向光明。活动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听众掌声不断,许多人倍受感动和鼓舞,纷纷通过接受采访和留言方式分享受益心声。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聂振宽深有感触地说:“老师们的分享直击人心,醍醐灌顶,针对家庭家教的难点、痛点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相信孩子是可以教得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的可以解决当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据悉,“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自202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应各地党委宣传部、关工委、妇联和教育部门的邀请,巡讲活动还将在江苏苏州、安徽巢湖等地陆续举办。 (编辑:高玉峰 马平)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2024年11月26日
人民日报2024-11-20作者:曹江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为什么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呢?因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没有党性这一基石,各个方面就立不住、立不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结底都能从党性修养不强上找到根源。比如,一些党员干部违法乱纪、滑向腐败的深渊,就是因为党性修养不强,不能勤掸“思想尘”,总是难破“心中贼”,守不住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又如,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追根溯源,也是因为党性修养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说到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性修养不强,干事动机就不纯正,就容易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进而出现政绩观的偏差。可见,党性修养不强,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既影响党员干部成长,也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认识到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终生努力,将其当作一辈子的事情,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加强党性修养,就要坚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党性。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有个别党员干部不重视党内政治生活。事实上,党内政治生活就像一座锤炼党性、淬化思想的熔炉,烧得越旺,越能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能够帮助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为此,“三会一课”要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党员干部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加强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党性觉悟。党员干部的党性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通过一言一行体现出来,必须注重在小事小节中涵养党性。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其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小事小节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质,不拘“小节”,终亏“大德”。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往往是从“不拘小节”开始,在小事小节上不能严格约束自己,思想上失去了警惕,行动上放纵了自己。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就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强化慎初、慎微、慎独的意识,从日常生活严起,在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涵养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加强党性修养,不仅要进行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更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繁重,正是检验党性的考场。如果在改革中不担当不作为,党性修养就无从谈起。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以党性的尺子来衡量工作得失、把握行为尺度,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改革实践中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责任编辑:胡伟屹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