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闽南话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话,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为了躲避战乱,中原人在唐朝中期和北宋末年大规模来到福建南部,不但带来了河洛话,也带来了中原的崇龟习俗。 闽南人把米做的所有糕点都叫粿。龟粿是包有馅料的糯米粉团,压上龟的纹样蒸熟后的一种粿。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山西小城神池以一方无始无终的泉池闻名于世,同样为人赞叹的则是这种奇怪的炉鏊烤制出的月饼。每当神池人开始用泥巴与煤砖垒起这种古代烤箱,就只意味着一件事,中秋节到了。 神池月饼味道焦香,口感神秘,胡麻油是关键。地处蒙古高原南缘的神池盛产优质的胡麻。 吕效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挑选颗粒饱满的胡麻籽,这样榨出的胡麻油才能让月饼保持传统口味。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面条,最长的主食,第一根长达一尺的面条诞生于魏晋南北朝,名叫“水引”。蒿子面,中国西北民间特色面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必吃的食物。 于振玲,宁夏中宁蒿子面制作非遗传承人,做了十七年的蒿子面,还在寻找让面条更加筋道的奥秘。每块面团都必须经过于振玲上百次的醒揉才能达到标准。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在山西闻喜,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捏在馍上,这就是花馍。董巧兰,国家级非遗山西闻喜花馍的传承人之一,她的花馍总能捏出一种高手在民间的感觉。 花馍的面塑在唐代第一次出现了"面人",而宋朝各种飞禽走兽的塑造开始流行,妇女们在七夕节第一次用巧果展示面塑,到了明清,面塑制作达到高峰,以花馍为代表的面塑不仅是节俗的美食,也成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1940年,为了保障抗战物资的顺利运输,一共有22000多名民工孜孜不倦地养护着滇缅公路。1940年八一九大轰炸后,警报刚刚解除,防护团队员就出来进行城市整修......抗日史上,涌现出了很多爱国人士的身影。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10月05日
“我们要蚕豆做早餐,我们要蚕豆做午餐,我们要蚕豆做晚餐……”《南京难民合唱曲》展现了当时难民营里所有人的真实生活,在当时几乎断粮的情况下,蚕豆是他们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10月05日
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英模连队“刘老庄连”昂首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中,“刘老庄连”是一个光荣的番号……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10月05日
由摄影师罗及之拍摄的影像,收录在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抗战特辑中,在这部新闻纪录片里,可以看到八路军在山西北部行军的影像。此时,这些战士们被称为“八路军”刚刚一个月。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延安发布改编命令,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完成后,八路军走出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参与抗战。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10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