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女人持家必有一技之长,在大西北,这里的妇女们单凭一双巧手能够将最简单的食材出落得精细别致。甘肃陇南地区,古时为秦人发祥之地,西和乞巧的习俗源于秦人对先祖女修巧娘娘的崇拜,并在明清两朝达于兴盛。2008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过年了,全国各地的煎堆纷纷现身,文昌煎堆又称珍袋,巨大的身形,金黄的表皮,是个空心的大圆球;九江煎堆,身体扁扁的,里面藏着馅料,吃起来脆甜;龙江煎堆,长得像个麻团,和麻团放在一起就是一对双胞胎,去它们肚子里一探究竟,结果大不相同。 临近春节,顺德龙江镇的温仕辉老伯开始在家炸煎堆,广东人把这叫开油锅,寓意家里来年人丁兴旺、衣食无忧。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到,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人们说的糜子是稷的一种。稷,位列五谷之首,因为它的特殊地位成为祭祀宗庙的首选。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十分重视宗庙和土地,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临近年关,陕西省子长县的闫生财开始准备年货黄米糕。一块好的黄米糕所用的糜子面必须经过反复碾压,直至细如尘埃,才能达到他对面的严苛要求。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你见过能吃的灯吗?你知道灯怎么吃吗?正月十五捏豆面灯,晚上点灯碗是咱大胶东的重头戏,人们点亮自己的属相灯,再把灯吃到肚里,祈求福大寿大。 每天正月十五,家住山东 荣成的方桂凤老人都要和老姐妹们约着干件大事,真正的大事得从和豆面开始……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闽南话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话,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为了躲避战乱,中原人在唐朝中期和北宋末年大规模来到福建南部,不但带来了河洛话,也带来了中原的崇龟习俗。 闽南人把米做的所有糕点都叫粿。龟粿是包有馅料的糯米粉团,压上龟的纹样蒸熟后的一种粿。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山西小城神池以一方无始无终的泉池闻名于世,同样为人赞叹的则是这种奇怪的炉鏊烤制出的月饼。每当神池人开始用泥巴与煤砖垒起这种古代烤箱,就只意味着一件事,中秋节到了。 神池月饼味道焦香,口感神秘,胡麻油是关键。地处蒙古高原南缘的神池盛产优质的胡麻。 吕效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挑选颗粒饱满的胡麻籽,这样榨出的胡麻油才能让月饼保持传统口味。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面条,最长的主食,第一根长达一尺的面条诞生于魏晋南北朝,名叫“水引”。蒿子面,中国西北民间特色面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必吃的食物。 于振玲,宁夏中宁蒿子面制作非遗传承人,做了十七年的蒿子面,还在寻找让面条更加筋道的奥秘。每块面团都必须经过于振玲上百次的醒揉才能达到标准。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
在山西闻喜,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捏在馍上,这就是花馍。董巧兰,国家级非遗山西闻喜花馍的传承人之一,她的花馍总能捏出一种高手在民间的感觉。 花馍的面塑在唐代第一次出现了"面人",而宋朝各种飞禽走兽的塑造开始流行,妇女们在七夕节第一次用巧果展示面塑,到了明清,面塑制作达到高峰,以花馍为代表的面塑不仅是节俗的美食,也成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