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群书治要·为政》篇中有云:“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意思是说,礼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防范邪恶于未形成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远离恶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礼的教化作用。可见,礼教对于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人如果能够依礼来做事,那么犯上作乱的事情一定不会去做。因此,礼是修身处世的关键,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根大本。《隋书》中有一则史料,记载了一位礼教的践行者,他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己身体力行,破除陋习,使当地社会风气向善向好,为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彦光立学 招致大儒  焦通礼阙 令其观图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人。他的祖父梁茂,是西魏秦州、华州刺史。他的父亲梁显,是北周荆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将来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梁彦光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医生说吃五石散可以治好,但在当时到处都找不到五石散的主要成分——紫石英。梁彦光忧虑憔悴,不知该怎么办,心里面总是惦记着要找到紫石英。有一天,梁彦光偶然在园中看到一件东西,未曾见过,感到很奇怪,就拿回了家,原来这就是紫石英。亲戚朋友们都感到很惊异,认为这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而赐予他的。西魏大统末年,梁彦光进太学学习,浏览了大量经书和史书的要略。他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首次出来做官便被任命为秘书郎,当时他只有十七岁。北周受魏禅让,梁彦光出任舍人上士。武帝时,又升任小驭下大夫。母亲去世,梁彦光为母亲守丧离职,由于过度哀伤而身心憔悴。武帝见他哀伤过度,叹息了好久。守丧期间,梁彦光多次受到皇上抚慰。后来转任小内史下大夫。建德年间,梁彦光任御正下大夫,跟随武帝平定齐国,因有功而封开府、阳城县公,封邑一千户。宣帝即位,梁彦光被授予华州刺史,又进封为华阳郡公,增加封邑五百户,不久升任上大将军,再升任御正上大夫。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梁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兼岐州宫监。梁彦光上任后,很有政绩,粮食丰收,还出口到别的州郡。开皇二年,皇上幸临岐州,欣赏梁彦光的才能,于是下诏说:“奖赏是为了劝人行善,推行道义是为了教诲百姓。梁彦光操守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在岐州施政,声威恩惠遍及州境,清廉谨慎的美名传扬于天下,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职。我担心他贫穷,况且应该表彰其善举,可以赐给他粟米五百斛,布三百段,御伞一把,希望能够使他感受到我的关怀,进一步增添其美德。四海之内,凡是为官之人,都能仰慕他的高尚品德,听闻他的事迹而能够自我勉励。”又过了几年,梁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里民风很纯朴,他以清静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全州大受感化,上报朝廷的考绩连年最佳,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他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可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淳,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给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治理州郡,教化民众。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梁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之后,隋文帝又起用梁彦光,准备派他去赵州(今河北省隆尧东)当刺史。梁彦光便向隋文帝情辞恳切地说:“臣以前没有治理好相州,百姓认为我办事无能,称我为‘戴帽软糖’。我非常羞愧,以为自己没有才能再当官了。您这次又给我机会,我很感激。我请求再次到相州为刺史,我一定能洗刷从前的耻辱,治理好相州。”隋文帝很赞赏他的气度和责任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那些豪富、奸猾之徒,听说梁彦光自己要求再次来相州担任刺史,都哈哈大笑。可他们没有料到的是,梁彦光这回在赴任前预先对相州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对地方上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他刚到任,便一改往日作风,首先把相州恶霸、流氓们的斑斑劣迹一件件、一条条地揭发出来,依法予以惩处。这些地头蛇们遭到重挫,有的逃窜到别的地方,有的被迫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整个相州受到了很大震动。经过梁彦光一番整顿,相州的风气好了很多。可是梁彦光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开始考虑,为什么相州会这样呢?原来,自从北齐灭亡之后,相州的一些士族、有身份的读书人,都纷纷迁到关内去了,而那些靠技巧谋生的商人、小贩、骗子、流氓等,反而都迁到了相州城郊,使这里的民风日渐沉沦。梁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延请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常在每季的末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有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聪慧出众的,就升堂设宴招待,其余的都坐在廊下。有喜好诉讼、懒惰而学业无成的,就让他们坐在堂前院子里,只供给粗劣的饭食。等到学业有成应当举荐时,就举行宾贡之礼;又在郊外设宴饯行,并资助他们财物。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从根本上大有改变。梁彦光胸怀正道,待人至诚。相州昔日刁蛮的民风,在他的治理下全然大化。其中,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性好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被堂弟告发。梁彦光并没有问他的罪,而是把他带到州学,命他到孔子庙参观。庙中有一幅画,画的是汉朝“韩伯瑜泣杖”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韩伯瑜的母亲用手杖打他,他因感受不到疼痛,才警觉母亲已年迈,没有力气了,心里哀伤不已,于是对着母亲大哭。焦通看到这幅画大受感动,幡然醒悟,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既伤心又惭愧,简直无地自容。梁彦光教诲他一番,就把他放回去了。后来焦通洗心革面,砥砺品行,终于成为有德之士。梁彦光以仁德礼教感化百姓,官吏和百姓因此而深受感动,内心满怀喜悦之情,渐渐地,再也没有吵架告状的了。后来,梁彦光在相州任上去世。高祖追赠他为冀州、定州、青州、瀛洲四州刺史,谥号“襄”。他去世以后,相州的老百姓还时常怀念他。孔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这也正是梁彦光一生的写照。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29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传说一屈原投江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子呢?他们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来啊!”后来,人们在这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船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传说二曹娥寻父尸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五月初五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嚎哭,为救父曹娥投江,数日后一男一女浮出水面,近前一看,原来是曹娥背着她的父亲。虽然父女俩都没有了气息,但是,曹娥还是紧紧背着父亲,一点也没有放松。在场的人们见此都流下了眼泪,都说是曹娥至诚的孝心感动了江神,才让她在水下找回父亲的尸首,并把他们送上水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就在她投江的地方建起了「曹娥庙」,曹娥所居住的村子也改名为「曹娥村」,那条江也就改为「曹娥江」。传说三伍子胥的忌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细想是有些不妥!这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午节跟清明节不就是一样的吗?你能到处说“清明节快乐”吗?五月也是整个热天的开端,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设置端午节,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养生防病,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佩香囊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1、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同时也要强调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2、挂艾叶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中草药还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4、端午禁忌古人通过内观发现,农历五月时节乃天地交泰、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是为毒月,其中更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被古人称为九毒日,而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九毒日最不能做什么,最要命的就是不能房事。阳刃之日,毒气攻身。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蒲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祭祀之日,阴气伤身。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九毒之日,严禁房事。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而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为了防止有些人贪恋性欲,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这天,定为“归宁日”。什么是“归宁”?归宁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夫妻分开,这样就从客观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条件,也保障了当事人的身体健康。接下来还有九个毒日,基本涵盖了整个农历的五月,故有些地方,便讲究在整个五月禁止房事,以避邪毒。总结以上禁忌,可以简单归纳为三条:1、端午节毒气伤人,需要插艾桃、挂菖蒲、喝洒雄黄酒等,以驱毒避邪。2、端午节祭祀悲伤,需要结伴郊游,或与家人团聚,以调节身心健康。3、端午节邪毒伤身,需要严禁房事,女子归宁父母,是最好的避灾方法。端午节到了,一定要告诉身边的家人朋友!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传统文化!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6月25日
《周易·系辞下》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个人的德行里,藏着他的人生起落。若是一个人名不副实,只会压垮自己。01德薄而财厚,财必移其位。古人云:“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一个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财富,只会让这些财富压垮自己。因为没有品德的人,在过多或者来得容易的财富面前,会迷失自己的心智,让欲望吞噬自己。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小何因为一张彩票实现了这个梦想,可是因为德行浅薄,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有了钱的他沉不住气,出门大手大脚,迅速引来了一群狐朋狗友,也引来了一些贪慕钱财的女人。听着身边人的恭维,他格外厌烦妻子的唠叨,最终在纸醉金迷里迷失了自己,执意要和妻子离婚。甚至,他还被所谓朋友带去做各种投资,不懂这些的小何最终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被骗光了所有的钱,还背上了巨额欠款。短短时间,如同黄粱一梦。很多德行不够的人,都会像小何一样,当财富来临时,就会把自己迷失在里面,忘记什么是对错,忘记谁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还有那些不从正道获取财富的人,也会在这条“人生捷径”上,付出了代价。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著名的贪官,也得乾隆皇帝的信任,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虽然和珅在没有成功之前很勤奋,但是在成功后他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他会利用职务之便,私吞贡品;他按钱卖官,掀起了朝中的贿赂之风;他还趁人之危,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低价买进土地等,并以此获利。可和珅哪里知道,他风光的背后,一把致命的刺刀已经悬起。 护着和珅的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就对和珅动了手。和珅经营了那么久的财富,尽数归到了嘉庆皇帝的口袋,据记载,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总收入。尽管和珅有一时的风光,但还是因为德不配财,最终落得“和珅倒,嘉庆饱”的下场。一个人有多大的德行,就承载多大的财富,否则,财必移位。就如《了凡四训》中说:“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的确,外财不富德穷人,只有在德行的依托下,才能真正地拥有财富。02德薄而位尊,灾祸则临身。俗话说:“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和所处的位置不成正比,那灾祸必然就来了。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一个例子。李斯是一个没有道德品行的政客,为了得到高位,害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己的同窗韩非子。韩非子不善于表达,所以不被韩王看重,但是他所写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书,得到了秦王的赞赏,并感叹“如果可以见到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该多好啊!”秦王的感慨让李斯很嫉妒,便在背地里说了很多韩非子的坏话,还想方设法陷害韩非子,最终逼韩非子在狱中服药自尽了。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又在赵高的威胁和诱惑下,与人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成为了皇帝。从此秦国政权岌岌可危,而靠陷害别人成功的李斯,也被比自己更诡计多端的赵高所害,最终“具五刑”并腰斩。当一个人不看重自身的德行,只顾追求自我利益,那灾祸也就不远了。《庄子·让王》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屠夫叫屠羊说,在楚昭王逃亡的时候,他帮楚昭王解决了很多问题。后来楚昭王复国了,很感谢屠羊说,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却表示自己只想要自己的羊肉摊。楚昭王执意要给他一个大官,屠羊说说:“这职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工作更高贵;这万钟俸禄,也比宰羊的收入多很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君王有行赏不当的声名呢?我只想恢复我的羊肉摊。”在高位面前能有如此清醒的人很少,但也只有明白位需配德,才能远离灾祸。03修德惜福之人,必能厚德载物。那怎么样才可以做到德以配位、德以配财呢?《周易》中这样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德,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做人等。比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在我们做一些好事、善事的时候,就是在为自己修德。这样,就可以承载到金钱、权力、名望等这些“万物”。也就是说,你的品德越好,你所能承载的财富和地位越高。古有“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便排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回溯历史,那些流芳百世的人,无不是有品德的人。一代名将曾国藩也这样告诫过自己的弟弟:“德不配位,是最危险的!那些靠吹捧和糊弄老百姓,神化自己的人,一定会摔的很惨!”所以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德行,每次去办事,他都会送上一份随手礼,包括门房在内,而礼物也是用心挑选的。但别人送礼的时候,他总是会婉拒,实在拒绝不了,就收一份最少的,并给对方一份回礼。他更不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报复别人,也不会利用权力去搞小动作让自己家财万贯。久而久之,文武百官越来越尊重曾国藩,下属也心甘情愿听从曾国藩的指挥。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一个人先修自己的德行,事业和财富,便都会随之而来。因为一个人品德,也是他的风水。作者:问心浅笑来源:国学文化堂(ID: CDHGXZH)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23日
【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班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释义】 父,是规矩的意思,以严格的规矩做出榜样来教育子女。 中国文字里面,「父」是什么意思?规矩。这个字的意思:你作父亲,你要教你的儿子懂规矩,这个字显示的是家庭教育。现在很少人懂得父这个字的意义,做父亲的人都不懂了,当然对子女的教育就谈不上。古人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怎么得了?成年之后习气养成,再教难,太难太难了。他在两三岁、三四岁的时候,你没有注意教他,现在养成这个习气,不好改了。人,特别是童年,中国这些古圣先贤没有一个不提倡的,严加管教,教子要严。严加管教谁负责任?父亲,叫严父。母亲执行,父亲立法,法要严厉,执行的要慈悲,要网开一面,所以叫慈母。恩威并重,孩子才能教得出来,一昧慈悲教不出来,一昧严肃也教不出来。你看,父母两个配合得很好。父母教育子女,我们中国过去常说「严父慈母」,父亲主于礼,母亲就主于和,这个小孩在家里面才能待得下去!如果父母都威严,那小孩子就要出走要逃家了,家里没法子待了。见了父亲也害怕,见了母亲也害怕,他当然只有离家出走了,所以这个不行。如果父亲跟母亲两个都和的时候,这个小孩也不行。为什么?他父亲也不怕、母亲也不怕,他没有怕的,这个小孩不会向上的,一定堕落。所以一定是一个严、一个和,这才能教得出来! 古人教学,上一辈决定要给底下一辈做榜样。就是在家庭,父子之间,父亲一举一动都规规矩矩的,不能随便。这随便什么?小孩学会了。父母的言行举止是想到给儿女做好榜样,现在人哪懂?所以现在是作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当然的,你没有教。古德教导我们,教儿婴孩,从什么时候教起?儒家讲从胎教,怀孕的那一天教起,所以小孩会孝顺父母,会听话、会懂事。古人有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自己以为这个东西不重要,现在有现在的方法。现在的方法教现在的东西可以,现在的方法教古人的东西不行。古人的教学立足于孝敬,现在这个根没有,小朋友不懂得孝顺父母。这个就是说在这一代严父没有了,所以良师也没有了,父母对儿女溺爱,没有严加管教。你看,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疏忽了,小孩养成任性。父母都不能教他,老师教他,他会听吗?不可能。古时候教尊师重道那个方法妙极了。我上私塾,六、七岁的时候,私塾在祠堂里面,我父亲送我去上学,先到大殿去拜孔老夫子的牌位。那个牌位很大,上面写着是「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我都还记得清楚,向着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那是民国二十一、二年。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旁边,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做小孩的在后面,看到自己父亲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能不尊重老师吗?这是教,家长跟老师在那里表演、唱戏给小孩看,影响你一辈子。家庭教育首先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因为没有这个教育基础,这个家会乱。你想,一家一、二百人生活在一起,不好管,所以规矩非常严格。大家庭的好处就是育幼跟养老;缺点,没有像现在人这么自由,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家庭是有规矩的,从上到下个个都要遵守规矩。《弟子规》是共同的规矩,每一个家庭必须要学习的。除《弟子规》之外,每个家庭有他自己的家规,这些资料都写在家谱里头。你看看家谱里头都有家训、家规,那就是属于这一类的。老祖宗定的,人人要遵守,违犯的有处分,家法处分。所以家整齐了,家齐而后国治。教育教的是什么?教育一定要从家庭教起,家庭教育。教育的内容是教他做人,小朋友一开端就教他学礼,学规矩、学礼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法,等到他开了智慧的时候再给他讲解,先教他做,强迫他去做,他能做得到。智慧开了再跟他讲解,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明这个道理。教他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应当如何互助合作,如何共同创造繁荣兴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教育,基本的教育。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21日
关于所谓“父亲节”的文章开始刷屏了。实际上,许多人连这日子是咋回事也没弄明白,只是跟着追风。不知道这个美国的父亲节,什么时候被中国人磕了头弄成节日了?只能说,西方文化实在太具有入侵性,1972年美国总统才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至今不过40多年时间,就成了中国稀里糊涂跟风要过的洋节之一了。还振振有词“要有仪式感”、这是“节日存在的伟大意义”云云。要知道,中国早在1945年就正式设立全世界最早的父亲节,在今天却被很多国人遗忘了。这是中国人的悲哀。(有些人入了洋籍,或骨子里给洋人磕了头另当别论)美国父亲节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目的是纪念自己劳累而死的父亲威廉斯马特。1966年美国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才正式签署文件,将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的纪念日。 相较于美国父亲节的设立,中国的父亲节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正式设立时间也比美国更早。中国父亲节是每年公历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谐音“爸爸节”,在1945年就由国家正式宣布设立,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设立父亲节的国家。中国父亲节具有如下文化意义。 1、纪念文化的意义:1945年8月8日,全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来临,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2、文字文化的意义: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文字发音的谐音“爸爸”,八八节即爸爸节,既有创意又顺口,简单好记又响亮。 3、中华孝文化意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一直弥漫、浸淫在中华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倡导设立父亲节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体现。8月8日与中国悠久传统的敬老节日“99”重阳节也遥相呼应。 展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敬老传统,纪念长辈老人,让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承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现在吵吵的西方所谓“父亲节”,对中国人而言,大多是跟风。睡一觉就过去了。商家则借机炒作,大有“不买我的东西、不来我餐馆用餐、不转我的信息”就不是孝子之意。其实,留在心灵深处的,应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像“养不教,父之过”、“父爱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遗产”等传统思想,要让这些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与灵魂里。就如古人所造的“父”字,象形解释即为父亲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由此可见,千年传承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不会以节日符号而转移。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自己的父亲节。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2月13日,德国的“父亲节”是每年5月31日,韩国的“双亲节”是每年5月8日,巴西的“父亲节”是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日。希望现在的中国政府正式发声,将早在1945年全民抗战胜利前夕确定的每年8月8日的中国父亲节正式确定为国家节日,让我们全球华人共同庆祝我们自己的父亲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21日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父亲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子女的楷模。古人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好子女,而教育要有法度,要有规矩,要做出好榜样给子女看;否则,“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对子女爱而不教,教而不得法,只会害了子女。在历史上,有不少典型的家教案例,可以让现代人从正反两面来汲取教训。譬如清朝时期的“宰相父子”张英、张廷玉,就是一对善教善学的父子。说起张英,大家都熟悉“六尺巷”的故事。当时张英是朝廷大臣,他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府第与吴家为邻,吴家建房时占了张家空地,家人不服,赶紧写信给张英,请他撑腰摆平此事。张英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于是主动将宅基让地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将宅基退让三尺,张吴两家府第之间就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的典故由此也成为体现中国人谦让美德的历史佳话。张英退休后,写了一本名为《聪训斋语》的家训留给子孙。张英在书中谈到,他曾经管理过刑部的事务,“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他说监狱中的官司大案,许多都是由细小的争端开始产生的。张英对当时世人鼓吹“让人则人欺之”,甚至有些父母长辈教子弟“无多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痛斥这样的言行是“极为乱道”!张英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以身说法劝诫子孙:“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张英以身作则教导子孙行忍让之道,在他的熏陶下,家人也学会了处处谦让他人。他的儿子张廷玉,后来也是清朝一代名臣。如同当年父亲有“六尺巷”的佳话一样,张廷玉也有一个“代子让探花”的佳话。说的是有一年殿试,雍正皇帝亲自主考,看到一位叫张若霭的考生文章写得非常好,于是就批他为一甲探花。后来雍正皇帝知道张若霭正是大臣张廷玉的儿子,就很高兴地提前告诉张廷玉他儿子中榜的消息。结果张廷玉听后,赶紧请求皇上不要批他儿子当探花,让他退到二甲就好。雍正皇帝不解,问他为何,张廷玉就解释说:“假如若霭一考就中探花,他可能会骄傲;如果只中二甲,他会觉得自己还有不足,还要更加努力。臣是朝廷官员,儿子一下子中了探花,这样好像皇上的恩宠都落在了我们家。恳请皇上把这个机会让给天下的读书人,这样更得人心,也不会有人因此说闲话,说皇上偏袒了他的大臣。”雍正皇帝觉得他言之有理,就把张若霭降为二甲第一名。张若霭也不简单,他知道是父亲的主意后,很感谢父亲的用心,更加的砥砺自己,努力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后来也成为了国家栋梁。张廷玉教子,重在培植子弟的德行。有一年北京发生地震,家中子弟都很惶恐,不知何处可以安身,张廷玉趁机教导子弟:“若果终身不曾行一恶事,不曾存一恶念,可以对衾影即可以对神明,断无有上天谴罚而加以奇殃者!”并叮嘱子弟:“方寸之间,我可自主,此为避灾免祸之道,最易为力。”方寸是指人的心地,在张廷玉看来,人的吉凶祸福与人的心念息息相关,要想消灾避祸,还得从存心上下功夫。张氏家族从张英开始,子孙世代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居翰林,成为清代非常罕见的名门旺族。张廷玉后来也像父亲一样,写了一本名为《澄怀园语》的家训,将自己数十年日积月累的人生心得编入书中,传给子孙。张廷玉在书中举例:宋朝宰相韩琦,昔日老家田产被近邻侵占,他也是劝家人退让不争,后来韩家子孙昌荣发达者不可胜数,这都是韩家“以其宽大之德致然也”。张廷玉指出,先父一生都在教子孙逊让,正是在效法古人,现在看来,“从前让人无纤毫污损”,如今张家子孙荣显,得到世人的敬重,“孰非积德累仁之报哉”,这都是世代积累德行所得到的福报啊!通过张氏家族的事例,足以证明为人父母者,具备长远的眼光是何等重要。而人要眼光长远,还得学习古人的智慧。张氏教子之道,不是凭一己之见,更不是用世俗流行的观念来教导孩子,张氏家教所遵循的法度,是古来经得起时间证明、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圣贤教诲。《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古圣先贤留在经典上的教诲是后人最好的行为指南,张氏代代饱读圣贤书,深谙圣贤之道,并能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效果自然卓著。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家教的反面案例。譬如《汉书》记载,西汉时有个叫陈万年的人,从基层低级官吏一直做到御史大夫,成为朝中公卿大臣。他的做人为官之道就是善于逢迎巴结权贵。一次陈万年病倒了,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就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要把自己做人的诀窍教给儿子。陈万年滔滔不绝说到半夜,没想到儿子听得打瞌睡,头一下碰到屏风上。陈万年大怒,起来要打儿子,责问他为什么不听老父的教诲?陈咸赶紧答道:“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说您讲的那套都听明白了,主要是教我学会谄媚而已!陈万年听了哑口无言,他这套随波逐流的处世哲学,连儿子都不以为然。但是由于长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原本为人耿直的陈咸后来也学会了奉承贿赂朝中要员,虽然也一时官运亨通,但后来还是因琐事得罪权贵,因此屡遭坐罪免官,最终忧郁而死。还有北齐时候,王公贵族多是鲜卑族人,因而鲜卑人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上很时髦,会说鲜卑话、会弹奏鲜卑人喜欢的琵琶的人非常吃香。当时有一位汉族士大夫,在与名士颜之推交谈时,很得意地炫耀他的教子之道,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这位士大夫将学会能讨好鲜卑贵族的技艺做为教子的要事看待。对此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教子“高论”,颜之推真是哭笑不得,他后来在《颜氏家训》中言及此事,并告诫儿孙:“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为人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成龙成凤的根基首在学会做人。明代名臣高攀龙在《高子遗书》中告诫子孙:“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有要紧。”“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古人的传家之道,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值得细思之、细揣之。决定家教得失的,终究是父母的智慧;影响家道长远的,毕竟是父母的眼光。如是父母,如是教子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20日
前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做为父母如何让自己在教育孩子上一生无憾?欢迎走进“康老师语音课堂”,这里有名师亲自指导,提供一线教子经验,大量成功案例,为您排忧解难,让您收获智慧和快乐!让我们共同携手托起孩子的美好明天!01【康老师课堂答疑节选】这位家长说:我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如何在生活当中让更多的人都相信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因为现在的人信心不足,也可以说几乎丧失了。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考虑了很长时间。如何让人们对传统化生起信心呢?让人们对传统化生起信心,只有一条:我做到我改变,就会影响身边的人跟着学习,真的是谁学谁受益呀!我们这个团队的老师,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发生了哪些改变?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更好了。以前身体不好的,现在身体好了;以前生活很痛苦的,现在不痛苦了;以前与人打交道,总让人起烦恼;现在与人交往,总让人很开心;以前和孩子天天吵架的,现在一家人亲不够;以前不会说话的,现在谈吐非常文雅;以前处处想占人便宜,现在处处想帮助别人;以前愁眉苦脸的,现在一脸阳光......我想,不管谁跟我们接触,看到你、我这样的改变,都会让人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                               我们总结十余年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和办班教学的经验,证明了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人能教得好,还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呢!“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我们利用余生继续培养师资力量,不遗余力的去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倡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一份力,尽一份心!02如何能够养成好的性格?因为有好性格才有好命运,养成好性格的前提是有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从哪里做起呢?按照《弟子规》去做,不折不扣的去力行。要有做到的人做为榜样,指导我们去做,我们会更有信心。因为《弟子规》是行为规范,做到了人内在的恭敬心就有了。对父母恭敬就是孝;对兄弟姐妹恭敬就是悌;对身边的人恭敬就是爱。“凡是人,皆须爱”。对物恭敬,就是对物的爱。《弟子规》句句教我们学会敬人敬事敬物,就在为我们的人生幸福,事业成就奠定人格方面的基础。这位家长说:让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有好工作,找到好的工作就有好的生活。这是不是立志呢?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志向很重要,那如何帮助孩子立志呢?志向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古人云:“人无志,非人也”。诸葛亮主张“志当存高远”。真正的志向是为了利益天下苍生,利益国家,利益世界,这体现了大我大格局。仅仅是为了自己将来找个好工作,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好,这是小我小格局。                              宋朝宰相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后人把这一段对话叫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回想范仲淹的人生轨迹,无论是在朝廷或者是地方,无论顺境或逆境,他时刻怀着“济世救人”的初心,成就了其比政治地位更高的精神丰碑。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沈阳读书期间,一次在学校上课,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当大官而读书。”有的说:“为赚钱而读书。”也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非常震惊,他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向。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他为了这个目标,发奋图强,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以圣人、伟人为榜样,从小立大志,胸怀天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语音课堂结束反馈: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做为父母如何让自己在孩子教育上一生无憾?欢迎走进“康老师语音课堂”,我们共同托起孩子的美好明天!来源: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ID:fssctwhjyxx222999)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6月20日
父亲节快到了,提前祝愿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恩情,就好比春天的阳光普洒大地,无私地关爱着我们,永远为我们点亮一盏名为温情的心灯。而我们在慈爱深恩中逐渐长大,对于父母的恩情,不应该仅仅只在节日中记得,更应该无时无刻铭记在心。回望绵延至今逾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关骨肉至亲、有关血浓于水、有关饮水思源、有关报本反始的大爱,仍然为今天的我们树立着孝道的榜样。在明朝就有这样一个“寻父万里,只为报恩”的故事。 明朝人赵重华七岁时,父亲赵廷瑞好游历江山,长年未归。赵重华思念父亲万分,长大成人后,决定出外寻找父亲。他写下“万里寻亲”四个大字背在身上,还写了几千张注有父亲姓名、年龄、相貌、籍贯、家庭地址等信息的纸,走到哪里就把这些纸张贴到哪里。赵重华这番出门寻父,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州县。当他行至武当山祈福,经过太子岩时,发现岩石背面刻有一行文字:“赵廷瑞朝山至此。”赵重华看到这行字颇为振奋,心想:“想不到今日能巧遇父亲旧游之地,也许我们父子相逢之日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就在父亲写的字后面写道:“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 赵重华从武当山下来后,信心倍增,继续跋涉,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没能找到父亲。一日赵重华经过丹阳,遇到一位老和尚问他寻父的情况,赵重华一一说明,老和尚笑着告诉他:“你父亲住在无锡南禅寺里。” 话刚说完,老和尚就不见踪影了。赵重华急忙奔向南禅寺,果然在寺中找到了父亲。时隔多年,父子相认,抱头大哭。最后赵重华把父亲接回了云南,安养晚年。赵重华万里寻父中华伦理教育第一条就是“父子有亲”,即骨肉至亲,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爱是天性,也是性德的显露。父亲长年在外游历时,赵重华还不到十岁,可是尽管如此,重华对父亲的亲爱有增无减。于是重华长大后,凭着孩童时期的记忆,试图寻找熟悉又陌生的父亲。虽然父亲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但重华不惜跋山涉水,走遍州县,求见父亲的愿望从未动摇。孝在中华文化中涵义深广,其宗旨在于饮水思源,报本反始。即使重华七岁后便未能再见过游历四方的父亲,他依然不忘自己为人子的本分,面对亲人的别离,心中不起丝毫怨怼,直以一颗孝心使家庭完聚。万里,是空间的距离,也是心间的距离。古,有儿寻万里,只为向父亲报恩,打破的是距离,连结的是两颗心。 今,纵使父母远在万里,我们的心中也应时刻住着父母,不惧的是距离,连结的仍是两颗心。这两颗心,万里不变,述说的是同样的一句话:亲爱的父亲,谢谢您!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