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经典讲座
全部 |经典讲座
我们父母过世了,我们在他们的忌日加以祭祀。 祭,在我们儒家的文化里非常重要。祭祀属于吉礼。吉、凶、军、宾、嘉叫五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构成部分。祭祀是为了继续自己在父母生前未完成的供养和孝敬。孝道是一贯的孝敬之情积蓄于心中的表现。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生前要供养,二是死后要服丧,三是丧期结束就要开始祭祀。供养的时候要看是否顺从,服丧的时候要看是否哀伤,祭祀则要看是否恭敬、是否按时。尽心做到这三项便是孝。子的行为祭祀的过程就是继续保持我们对父母的孝顺、孝敬之心。如果不祭祀了,这种心说实话就会淡化最后是没有。跟父母这个孝顺、孝敬之心没有了,那么我们的厚道就没有了,我们的感恩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祭祀,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就是国家的大事最重要的在祀。祀就是这个祭祀,戎就是国防、军队,军队的建设,因为要保护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平安不受别人的骚扰和侵略,都很重要。为什么两个事情同等重要呢?因为祀是文化,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一种凝聚力,因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共同的先祖,有共同的祖宗,祭祀不只是祭祀自己某一个家族的先祖、父母,是整个民族。我们知道 在河北有个黄帝陵,现在,在当地政府都举行祭祀,而且在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举行皇帝对先祖的祭奠。为什么?就是统一认识、统一文化。我们民族是一个祖宗,《百家姓》当中五百多个姓氏几乎全部是炎黄子孙的后代,都是一家人。那么,一个国家祭祀就是祭祀万姓祖先。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9月15日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十九集(上)回顾:康会长细讲《弟子规》视频精彩节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我们在上节课讲到“出则悌”的第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知道兄友弟恭是五伦大道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五伦大道的内三伦,父子、兄弟、夫妻是内三伦,外两伦是上下级和朋友。“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孝在其中,我们刚学过《弟子规》当中的“入则孝”部分我们知道了“孝道”的重要。孝经里讲:“夫孝,德之本也” 德之根本,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上,或成就事业都不能少了“孝道”,没有了“孝道”,我们一切都不会有好的结果。那么 “孝道”如此重要,而“兄弟睦”也包含着“孝道”。“孝”和“悌”是相连的,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为人子学《弟子规》必须重视,要认真力行的一个科目。兄友弟恭,它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去做到呢?“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在这里李毓秀老夫子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方面,两件事,这两件事非常重要,可以说他是兄弟姐妹相处,以及我们跟社会大众相处当中很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呢?下面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 也就是说一个是财物,一个是言语,财物要看轻,言语要能忍让。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要在财物上看轻确实很难,兄弟姐妹之间的财物能看轻,跟社会大众一切人相处中也能把财物看轻,古人能做到,因为古人有教育。我们不知道这个“伦常八德”的真正含义,也更不知道我们做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学到这两件事就知道了真正有德人的样子是把财物看轻,在言语上能够忍让,财物看轻谈何容易,我们现在人对于财物的看重,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社会大众都崇尚金钱,崇尚着财力,所以看轻财物谈何容易?不能看轻,结果就会产生怨恨,那么这种现象,大家都能知道,因为财物而起矛盾、争执的不胜枚举。社会大众人与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那就太多了,因为财物互相坑骗的、欺诈的、参杂使假的太多了。社会大众如此,那么我们兄弟姐妹、父子、夫妇也非常严重,互相争财,我们知道有些夫妻,没有钱还好,有了钱就离婚了,为什么?因为有钱了就想奢,奢就是放纵,一放纵就会乱,就会什么事都干,有钱了可以享受了,可以买大房子、好车、吃香的喝辣的,山珍海味也可以享受。那么夫妻如此,父子也是如此,因为钱财告上法庭的断绝关系的也大有人在,兄弟更是如此。“兄弟阋墙 父子不睦”这种现象很严重,就是因为把财物看得太重,所以说彼此之间生起了怨。怨结、有矛盾、争执,最后生怨恨心。那么李夫子把这两件事列到这里,就告诉我们,在这方面要做到了,就会实现我们与兄弟姐妹的和睦相处。不只跟亲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我们在社会大众上,会跟一切人和睦相处,而“和”正是我们为人子一个很重要的德行,必须与人和睦相处。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9月08日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十八集(下)康会长细讲《弟子规》视频精彩节选《礼记·曲礼》开篇就讲:“毋不敬”。没有不恭敬,那敬从哪里来呢? 从孝顺那里来的,孝顺的人才会“敬”别人。“敬”就是心里有这个人, 他在你心里位置非常重, 那你就会“敬”的重一点,在你心里位置很轻,那就“敬”的轻一点,这都是敬。我们很多人为什么没有改变命运,原因就是不顺也不敬。恶心怎么改?就是顺。你常常起不好的念头,这个人说话太难听了,不爱听,讨厌,这就是你的忤逆, 你常常想别人做的坏事,肯定心生厌恶,很讨厌这个人,这就是逆。我们要在心上用功啊,要加以警惕。 我们说:“兄弟睦,孝在中”。它的意思是,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了。在家里我们能对父母好,但是兄弟姐妹如果不和睦,父母最担忧,最难受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够和睦相处。 对父母差一点没关系,但对你的兄弟姐妹好,父母都很高兴。那么,我们再扩大范围,和你的堂兄弟、表兄弟和睦相处。我们的爷爷、奶奶、太爷、太奶、姥姥、姥爷他们都会很高兴。我们的范围再扩大到我们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不和睦, 族群与族群之间不和睦, 我们的先祖会怎么样? 会忧心难受不?如果我们和睦呢? 他们高不高兴啊?  我们也讲过百家姓里四百多个姓氏,都是炎黄子孙。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就会让我们的先祖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跟一切人和睦,就是孝顺我们的先祖,我们孝顺先祖,我们就会得到先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护佑。那么兄弟如何和睦?我们继续讲下一句:“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意思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财物看轻,兄弟之间如果把钱财看的很重,你们之间就不可能和睦。彼此之间言语要忍,说话要注意,如果对方说了你不爱听的话,要学会忍耐和宽容。如果不在这两件事上去做,我们想兄弟和睦那是不可能的,不但兄弟不能和睦,跟一切人接触,也着重在这两件事上, 一个是财物,一个是言语,接触时彼此之间要恭敬,不能无礼。所以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这两件事不只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跟社会一切大众接触交往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想和睦一定要做到“财物轻,言语忍”言语要忍耐,财务要看轻,看重的话和一切人都不可能达到和睦的。 The End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9月07日
                                               ▲康会长细讲《弟子规》第十八集(中)康会长细讲《弟子规》视频精彩节选01“孝悌”这两个字常常相连,在家里对兄弟姐妹,走到社会上对于长辈、下级都要做到像对兄弟姐妹一样。“孝悌”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孝”没有“悌”那也不是真“孝”,如果你只有“悌”没有“孝”,那更不能称其为“悌”,全是假的,他俩一定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外面为人处事也很仗义,对别人也很好,也常常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但对待自己的父母却不能够顺从,对待兄弟姐妹也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帮助,这说明你在外面所做的所有行为都是假的,肯定是有目的的。“悌”也叫兄友弟恭,对长者要恭敬, 对于比自己小的要爱护、帮助。如何做呢? 就是要做到舍己为人,无私的奉献。要知道五伦大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仁臣忠、朋诚有信,这五种关系就是做人的根本。每一种关系你都能做到为别人着想,对待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上下级领导,表面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了,自己什么也没有了,像是吃亏了。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吃亏,因为,你做的都是好事,做好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有德行的人就会有福报。02古人讲:“福以酬德”不要总想着自己得到了多少?或是失去了多少?,要尽心尽力的照顾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就是有德行的人。这个德就是道德的“德”,和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常常想让别人得到的更多,那么你就是个有德行的人,有德行的人福报都很大。我们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会尽心尽力帮助, 绝对不能总想着自己的得失,你要想自己的得失就等于你没有真心,没有真心就没有诚意,没有诚意就不可能有福,因为你不是真心在做。  我们兄友弟恭做到了,就成为有德之人,有德的人必有福报,福报里有什么?有财富、健康、事业顺利,还有家庭和睦、儿孙贤孝,可以得到所有的幸福和你所需要的物资,以及精神方面,使得心情愉悦,没有任何烦恼。只要你心里常常想帮助别人,常常想利益别人,不论是兄弟姐妹,不认识人都要这么做。当然,“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跟父母、兄弟姐妹要这么做,出门在外跟所有人都应该这么做, 比自己年龄大的要做到“恭敬 ”,比自己年龄小的要做到“爱护 ”而且要无私的奉献。 - END -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9月06日
                        ▲康老师细讲《弟子规》第十八集(上)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上一节课把《弟子规》当中“入则孝”部分的内容全部讲完了,让大家知道这部分有哪些重点,从而使大家学习能够抓住重点,对于我们学习非常有利,因为“入则孝”部分很重要。我们常常讲《孝经》,《孝经》里讲:“夫孝,德之本也 ”这是“德”的根本。无论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健康,还有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儿女,都离不了这个道德的范畴。  那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部分《出则悌》这一部分也很重要,因为在家能够孝父母,出外边也要保持对父母孝顺的这种心态。你在父母那儿养成了孝顺,养成了德行,那么在外边你仍然要用这颗心来对待别人, 这一部分我们在《弟子规》里有介绍,《出则悌》这部分主要讲“悌”,在《说文》里就是:“善兄弟也”,“善” 就是善良,好兄弟,兄弟之间要以善相对,就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解释最权威就是《说文》,当然以前没有《说文》,之前有《尔雅》,《尔雅》也是对文字的说明,但是汉朝有《说文》之后,都是以《说文》为最标准的。善兄弟也,它本意就是敬爱兄长,顺从兄长,那么在《孟子·滕文公下》说道:“入则孝,出则弟”。那么就是在家孝顺父母,出外边就能够顺从尊长。也就是说《出则悌》不是李老夫子发明的,李老夫子的学术观点和态度非常的严谨,他每说一句,每引用一句都是有出处的,绝不是自己编造的。“出则悌 ” 如果我们在家对父母尽到了孝道,学会了孝顺,那么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会尽到悌道,就是对兄弟姐妹以善相待,也就是经文里所讲的兄友弟恭。也者,为人之本也 。《论语》里第一篇讲: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说:“君子必须务本”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别说为人务本,就是做事情也是从根本开始的,比方说我们盖这个大楼,必须从建地基开始。这是“本”。根本是从地基开始,你上来就建第一层,楼肯定要倒,可以这么讲,下场大雨就可以让你的地基松动,房子就倒了。我们现在种地,把种子撒下去了。这是种子,种子它之后扎根了。那个根也就是根本,没有根本它这个农作物怎么能够生长起来呢?   那么,下面说:“孝悌也者乃为仁之本”,这个“仁”是仁爱的人。这个“仁”古字和“人”通用。也可以说“其为人之本仁”。 我们以前也讲过:“道、德、仁、义、礼 ”这是道的五个层次。“仁”也是道的体现,为仁之本,先有“仁”才有“德”,然后是“礼”。现在我们学的《弟子规》就是“礼”的部分, 礼是行为规范,礼者敬而已矣。主要是“敬”,“敬”我们在上一部分学到“入则孝”就说到了“敬”,孝顺父母体现出来的对人就是“敬”,  “敬”就是心里有这个人,这个人在你心里位置非常重要,那么“敬”最高层的就是“诚敬”,“诚敬”就是绝对的相信。敬,你敬这个人就能相信这个人。由“敬”而生“信”。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怎么建立的? 由“敬”而建立的。那么“敬”就是由孝顺的“顺”在父母那儿学的。我们的顺,孝顺,把我们的“顺”唤醒,孝顺之心启发出来。学《孝经》我们知道这个“孝”真正了不得,为什么大舜从孝道成了圣人? 他就顺到了极处,你看顺到极处就会“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顺上下功夫,顺一切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9月05日
                        ▲康老师细讲《弟子规》第十七集(下)康会长细讲《弟子规》视频精彩节选我们不想让父母难受,不想让父母痛苦,更不想让父母遭罪。想让父母享福,那你就让别人享福,让别人高兴,让别人幸福,你的父母就一定会得到幸福,所以我们的言语行为一定要注意,我们让别人难受,就是让父母难受,父母这样,儿女也会受影响。我们《易经》当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这个道理说得很明白。那么“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先从父母那开始,从亲人开始,如果父母对我不好,我就怨恨父母,那么长大后就怨恨心重,怨恨心就破坏了你的孝顺,破坏了你的恭敬。我们要想做到有点难度,因为没人教,太多人对父母都不孝。当然,也是做父母的有问题,我们讲父慈子孝,父母慈爱,儿女才能孝顺,父母不慈爱,儿女怎么能孝顺你呢?这里确实有父母的原因,但是我们又不能说父母,要说父母,那儿女就更恨父母了,这怎么办呢?只能说儿女,说儿女应该柔和的说,同情的说,这才对。那怎么做呢?  还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这才能够让孩子萌发爱心和感恩心。“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们要对父母尽孝,养父母之慧是高层次的孝,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劝父母不犯过失,如何劝父母不犯过失,只有学习传统文化,不但我们自己学,最重要的是要让父母也学,我们要先做好个样子。我们孝顺、关心、体贴父母,他看你变得这么好了,你说话他就爱听,没准就能和你一起学。所以劝谏之德非常重要,我们对于父母有劝谏之责任,对家人兄弟姐妹,对一切人都有劝谏责任。  下面我来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句话就是在《孝经》里:“纪孝行章”里说到“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我们一定全心全意的给治疗和照顾,使父母身体恢复健康。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确实很难做到,刚开始还行,时间久了就不行了,因为很多人父母得病,一病就十年八年的,确实在考验一个人的孝心,我们讲过大连王希海二十八年 照顾父亲,不是一般病,老年痴呆呀,他真正做到了,那可了不得,这是真的孝心哪!真令人敬佩! 我们要向他学习,如果日后父母有病了,我们做为子女应当竭尽全力去照顾父母。“丧三年,常悲咽”怀念父母。“居处变,酒肉绝”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父母过世了,我们怎么能够享受人间的好生活呢?父母过世了,他享受不着了,我们怀念父母,其实这就是长养一个厚道心,就是不让我们对父母的孝顺、孝敬之心淡化,就是还保有这样的孝心。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9月04日
                           ▲康老师细讲《弟子规》第十七集(中)康会长细讲《弟子规》视频精彩节选《弟子规》是礼的部分,礼是什么?礼是儒家的行为规范,但是礼有一个核心叫什么?礼者,敬而已矣。《孝经》里讲的“礼”它的核心就是“敬 ”。《论语》里也讲到“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就是“和”,与人和睦相处,与上级与下级与长辈与小辈与身边所有人都是和,与人和就是与天地和。“入则孝”中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每天我都在想,怎样让父母放心,每天让父母看到你,了解你的信息,这就是具体的表现和具体的行为。父母在关注着孩子,他不管你的年龄,永远在关注着,不是长大了就不关注,不是五十了、八十了就不关注,我妈天天在关注我。我天天拿我的手机录一个视频,照照我的形象发给他,我妈(觉得)挺好,我也录一下我身边的环境让她知道,让她老人家放心。就是不让她担心,我平安无事,而且很健康,老人家就希望知道这个。至于你发不发财,升没升官发不发达,对她来讲并不在乎。她最担心的就是希望你平安和健康。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那么我们再补充一下“入则孝”这部分,整篇就是说明《孝经》当中“纪孝行章第十”当中开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叫五备,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对父母的,这个五个方面完备了,才叫真正的一个孝子。那么,开篇这四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几句对应的是居则致其敬。下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养则致其乐,“养”有四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而“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养父母之身。“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养父母之心,不让父母操心,不让父母挂念,让父母安心。 那么,说到让父母安心,我们成年人做一切事都让父母安心,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让父母最安心的。下面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一直到“亲憎我,孝方贤”这一段都是讲养父母之志,这也是《孝经》当中“养则致其乐”的一部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告诉我们一点小事都不要擅自做主,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因为有些事情我们拿捏不准,年龄小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跟父母要汇报、商量能不能做。因为父母对儿女是最无私的爱,他没有他个人的想法,全是依照儿女的人生幸福与否来做标准的。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不能擅自妄为,那么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改变我们擅自妄为的坏习惯。什么是擅自做主?就是自己认为对,我就去做,那对不对呢?不对!就是因为自己的擅自做主,所以导致了人生的痛苦悲惨,那么,如果我们掌握这句话的要领,自己不擅自做主,让圣贤做主,就是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依据圣贤的教诲来行事,就叫不擅自做主, 如果依据圣贤的教诲来行事,我们永远都不会失败,更不会有灾难。 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9月02日
                            ▲康老师细讲《弟子规》第十七集(上)康会长细讲《弟子规》视频精彩节选0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入则孝”的部分。“入则孝”教我们,如何对父母敬孝,我们通过孝子的行为来了解孝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虽然是行为,最后也内化成了孝子之德,就是孝顺。因为这一节课非常重要, 所以说我们要把“入则孝”这部分重新来做个总结、归纳和梳理,以便大家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入则孝”这部分如果没有了解透彻,就做不到,那么下边的经文“出则悌 ”、“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可能做的都会很费劲,几乎也做不到。 所以“入则孝”一开始就说到:“父母呼,应勿缓”。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呼叫我们应该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着重在勿缓,不缓,也就不会懒。02“父母呼,唯而不诺,走而不趋,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它是标准,我们看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唯而不诺” 就是迅速的作出应答。“走而不趋”就是叫你过来,马上,不是跑过来,而是走过来,走,但不是趋, 不是慢慢悠悠的,是迅速的过来。  但不是跑,我们要掌握好尺度,这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那么“手执业则投之”就是不管你干什么活,你在洗衣服或是在擦地,写作业也好,听到父母的呼唤马上放下,立刻来到父母的身边。 什么也不用说,等一会儿啊,不行 。等两会儿更不行 。不可推迟马上就办,这是对孩子的引导。如果对我们大人呢?父母来电话了, 如果父母喊你来一趟,我们应该说:“好” !马上去,立刻就去, 这就是我们一个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呼表现出来孝的行为,我们对父母的“敬”就从“父母呼”开始做起。03那么你在吃饭的时候父母叫你怎么办?  立刻把食吐出来,为什么吐出来? 我们知道古人吃饭都细嚼慢咽,不像我们现在吃饭很快,如果要叫我,我马上咽下去,之后我再去。为什么吐出来?因为食物不嚼烂它到胃里难以消化, 会影响你的脾胃健康,所以说要吐出来,然后立刻到父母那里去。我们曾经听到一句古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当时为了求取贤人,贤人来拜访了,周公正在吃饭,那怎么办呢?他就把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而去接待贤人。这个贤人就是帮他治理国家的人,贤能之人。 你看对于贤人求才若渴,周公这种恭敬心从哪来的呢?周公从小的时候,他就养成“父母呼,应勿缓” 这样的好习惯。“食在口则吐之 ”这是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对父母恭敬的一个态度。04我们以后教孩子就从”呼,应勿缓“这方面下手,他在这方面做到了,那么往下的经文“父母命,行勿懒”等等他就都能做到了。如果他慢吞吞的,或者懒洋洋的,这绝对不行。你想让他听话,他眼里根本没有父母,怎么可能听你的。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敬,或者敬的成分不够,这都不行,当然,真“呼,应勿缓”也未必是真“敬” ,但是,我们要从这调教孩子,或者我们自己要从这方面入手。我们可以看这个人,如果老师叫他,长者叫或是哪个人叫他,他立刻就来,立刻就行动,这说明对这个人很尊重,因为心里有对方,所以说他才能表现出这种行为。要知道“父母呼,应勿缓”,锻炼人勿缓,就是“敬”。这是做人的标准。虽然是行为,但是内心是充满了对父母和长者的敬,如果老师这个事情或是长辈的事情重要,你什么事儿都要放下,先做老师长辈吩咐的事情,这就是“应勿缓”。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