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学习智慧
全部 |学习智慧
所谓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为自己而做的善事,而是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人与天地相应,无论人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人身上,近在己身,远在儿孙。《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多做好事善事,而不沽名钓誉,才是阴德。1梅兰芳:父亲的善行泽被后代提到梅兰芳,相信即便是不听京剧的人,也知道他的大名。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名震全球,富家伶界,有如此大的名利,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他祖上积德行善。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在成婚前,做了一桩天大的善事。梅竹芬从小学拉胡琴,经常在皇宫演出,积攒下钱财5000多两,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存款。一日,梅竹芬在返乡成亲的途中,看到很多茅草棚,里面住着很多难民,因为荒年,难民们无吃无穿,很是可怜。梅竹芬见状,心生怜悯,心想“我有5000多两,如果分给灾民3000两,我还剩2000两,足够我成亲的了。”于是,他拿出3000两赈济灾民,可灾民太多了,根本不够分配,3000两布施完了,又有灾民苦苦哀求他,他又把剩下的2000两全部分给了灾民。虽然多年的心血积蓄一朝散尽,可他心中却十分愉悦。没钱返乡结婚,他只得返回北京,继续努力赚钱。又过了三年,梅竹芬又攒了一笔钱,才完婚。若干年后,梅兰芳出生,并成了享誉全球的人物,富甲伶界。从阴德度来说,梅兰芳能够获得名利,和他父亲那一次广行布施,做了大善事有很大的关系。纵观历史,但凡有所成就、或是富甲一方的人,几乎都是祖上的庇佑。2莆田林氏:无林不开榜福建莆田,无人不知林氏。林氏先世祖母好善,常做粉团布施穷人。老太太布施非一日之功,而是长年累月,不曾间断,必定也是家大业大。一仙人化为道人见林家布施,于是天天来此索取,别人要一个两个,他要六七个,并且天天都来,这一要就是三年。平常人若见这样的人必定觉得此人贪得无厌,未免心生不悦。可是林老太太却每日欢欢喜喜将六七粉团交与道人。三年哪,非常人所能及。道人知道,布施救人发自内心,这是真善。一日,道人告诉老太太,你家中有一风水宝地,待你百年之后一定要葬于此地,那么将来你的子孙做官之人,有一升芝麻那么多。老太太百年之后,后代依照道人指点将她下葬。果然,她死后的第一代后人就有九人考中进士。以至于在福建莆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无林不开榜”。但逢科考,中举人、进士的,数林家最多,直到现在,林氏后人依旧贤德倍出。3窦燕山:五子登科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以下四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说窦禹钧的事迹。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幽州人,因为幽州属燕,故名燕山。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对母亲从不违逆,非常孝顺。在那个时代,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到「无后为大」的忧虑。可是禹钧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一夜做了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我亲爱的孙儿,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扭转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铭记于心,从此立志奉行众善,莫作诸恶。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后,将那债券焚毁,并且将仆人的女儿视如亲女抚养,长大后,还替她盛备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有一年新春元旦,禹钧到延庆寺拜佛,见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有一包袱,内有白银二百両及黄金三十両,他想一定是拜佛人所遗失,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见到一位悲泣而又惊惶失措的人前来,禹钧问他何故悲痛慌张,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限时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両及黄金三十両,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那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父亲就难免一死。想刚才我曾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无误,便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窦先生一生做的善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作营商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多救苦济人,自己很俭朴,从不浪费,每年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用作救苦济急。他还建立了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此后,窦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很循规蹈矩,效法父亲修身积德,和睦雍熙,满门孝顺。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同样效法祖父修身积德,因此也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本人,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正因为窦公生平行善积德,功德广大,所以现世、来世、后世都能获得善果,子孙因效法亦同样获善果。三个故事,细思耐人寻味。所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祖有德,福荫后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诚然,这些代有才人出的家庭必定少不了良好的教育,可是在看得见的背后,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先祖好善积德的阴德?积阴德到底有多大好处呢?1、远离恶魔古书中中说:“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道光曰:魔障在彼,修持在我。阴德既宏,灵丹可冀。”如果人想修道,但是缺少阴德,一修就会有群魔阻道,而有阴德深厚,就金丹有望。2、贵人相助《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中说:“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以悦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灾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寿矣。”如果你想保持你的富贵,或者是你想过的好一些,则需要积累阴德,这样才能得贵人相助,得上天帮忙。3、子孙昌荣《吕祖全书》中说:“为善事者,必享福报;积阴德者,子孙荣昌。不殄天物,不肆盗淫,不毁正教,善事也。救死扶伤,急人患难,无纵隐,即阴德也。不作善事,不积阴德,则恶道无所不入矣!”阴德深厚,子孙才能昌盛,而积累阴德的方法有不殄天物,不肆盗淫,不毁正教,救死扶伤,急人患难。如做人无恻隐之心则毁伤阴德,这时恶道就会接近你。4、降服恶鬼《真仙真指语录》中说:“阴德伏鬼,阳德伏人。”人有阴德鬼邪惧怕!5、能避祸患《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中说:“君家阴德合天门,岁小淹留祸不侵。”人有阴德自然可以远离祸患,接近福报。积阴德其实不难,难就难在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积阴德。积阴德人人都能做到,只是看自己要不要积阴德。来源:素食达人公众号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3日
《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接如水”。《庄子》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做“君子之交淡若水”。都表达了古人对于五伦关系中“朋友”之间相处的最佳状态。今天的故事,是《古文观止》所选编的《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听完这个故事后,相信每个人都对“君子之交”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认识。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二年),晋国执政的范宣子,因为听信谗言而放逐他的外孙栾盈。栾盈于是逃到楚国,范宣子却杀了栾盈同党羊舌虎等十人,晋国大夫叔向为羊舌虎之兄,因受牵连而遭囚禁。有人对叔向说:“您遭受到被判罪的下场,这恐怕是您不够聪明的缘故吧?”叔向说:“和那些死的和逃的人相比呢?《诗经》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意思是‘自在逍遥啊,姑且过日子’),这就是聪明啊!”晋国大夫乐王鲋去见叔向,说:“我替您去求情。”叔向沉默而不答。乐王鲋离去,叔向也不拜送。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埋怨叔向的,说:“乐王鲋愿意替您去求情,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叔向却说:“一定要祁大夫替我求情才行。”叔向的老家臣听了,也劝叔向说:“乐王鲋对国君说的话,国君都会听,他要替您去求情,您却不答应;这是祁大夫做不到的,您却说一定要他去求情才行,这是为什么啊?”叔向说:“乐王鲋是一个顺从君王的人,怎能办得到呢?祁大夫举荐人才时,不避外人、仇人,也不避族人、亲人,难道会单单不管我吗?《诗经》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意思是正直的德行,四方都顺从),祁大夫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啊!”果不其然,后来晋候问乐王鲋叔向是否有罪时,乐王鲋回答说:“叔向爱护他的弟弟羊舌虎,大概有通谋吧。”这时祁奚已经告老退休了,听到这件事,立刻乘坐驿车去见范宣子,说:“《诗经》上说:‘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意思是赐我恩惠无穷尽,子孙永远保持它)。《尚书》上也说:‘圣有谟勋,明征定保’(意思是圣哲谋略兼训诲,应当相信维护他)。说到谋略少有过失、教诲不会倦怠,叔向就是具备这种品行的人。叔向是能够使国家社稷安定的贤人,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罪都还应该宽免,以鼓励有能力的人。现在竟然不赦免他,而遗弃社稷之臣,这不是令人困惑的吗?历史上,舜虽杀了鲧而起用他的儿子禹;伊尹曾放逐荒淫的太甲,太甲悔过而使之复位,仍旧用伊尹为相,始终没有怨恨;管叔、蔡叔为周公兄弟,作乱被杀,周公依然可以辅佐成王。为什么要为了羊舌虎而舍弃一个社稷之臣呢?您做善事,谁敢不努力效法而拥戴您呢?何必多杀人呢?”范宣子听了很高兴,就和祁奚一起坐车,去向晋侯报告,赦免了叔向。然而,祁奚没见叔向一面就回去了,叔向也没向祁奚谢恩就上朝去了。故事的最后,为何祁奚没见叔向一面就回去了,而叔向也没向祁奚表达谢意就上朝去了?正是对这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最好诠释。祁奚虽倾力相救,却不图回报;而叔向亦深知祁奚爱惜贤才的厚德。两位都是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的贤臣,一心为国效力,而非在意个人恩情得失,虽淡如水,却显真义。然而,有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也并非偶然。叔向面对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非但不惊不怖,反而从容自在,乐天知命。叔向的冷静更表现在他能慧眼观人,当大家都觉得乐王鲋是解救他的最佳人选时,他却深信只有祁奚才能帮得了他。而后来乐王鲋的落井下石,正应验了叔向的判断,乐王鲋的虚伪狭隘与祁奚的真诚恢廓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祁奚对范宣子的劝说也很有说服力。他引用《诗经》和《尚书》,以史实为证,来说明父子、君臣、兄弟,罪不应相及的道理,希望范宣子为善救贤。而范宣子,虽然为了平定内乱而株连过多,可面对德高望重的贤臣祁奚,也能听其劝谏,悬崖勒马,解救了叔向。此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又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文观止祁奚请免叔向《左传》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晋候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与;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来源:智慧慈光工作室 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基本区分: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丞相”解释“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称为相。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宰相”解释"宰相”则并不是我们历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长官,通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汉的丞相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所以它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结论可见,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宰相则是指最高的行政长官。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丞相和宰相区别并不大,以至于经常被混用。【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状元”溯源现在每年高考之后,各省都会有文理科高考状元出现。那么,“状元”这个词是如何来的呢?在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是由礼部负责的,举人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按规定要事先向礼部投递一份状子,上面标明自己的名字、籍贯等相关信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考生档案。考后发榜时,礼部会将考中者的姓名按名次写状,也就是写在榜单上公布出来,名字写在状首的人被称为状头,因为“头”与“元”同义,都是“首、第一”的意思,所以又称状元。历史沿革在唐代,殿试并不经常举行,再加上一般省试与殿试的名次也一致,所以省元与状元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宋太祖时期,为革除礼部考官舞弊之风,开始实行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礼部选中的考生并重新确定考生的名次,并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有了殿试之后,殿试的名次,并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有了殿试之后,殿试的名次与省试的名次经常不一致,后来就把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所以状元也称殿元;而把省试的第一名称为省元,开始有了省元与状元的分别。所以从宋代起,状元正式成为殿试第一名的称谓,并一直为元、明、清所延用。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二月,唐高祖李渊为了维护大唐的统治,下诏开科取士,广纳天下才士,于是就在京城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高祖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并加以完善。孙伏伽在众多士子中名列甲榜第一名,一举夺魁,状元及第,成为了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一名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名状元,史料《武城史志办》对此也有相关记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刘春霖(1872—1944)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他中状元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一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拔河”解解拔河在唐代之前不叫“拔河”,而是叫“牵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与越国经常发生水战,人们发明一种叫“钩强”的工具,可以在战争时把对方的船只拖住或推开。平时为了训练士兵的这项技能,军队里准备了一条粗大的竹索,把士兵分为两队,让他们各拉竹索的一端,互相较力。后来,这种活动才逐渐演化为民间的一种游戏。拔河用的绳索由原来的竹索改用四五十丈长的大麻绳,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为“拔河”古代拔河与现在的拔河稍微有些区别。古代拔河用的绳索两头系着数百条小绳套,拔河的人把绳套挂在胸前,就像纤夫拉纤一样把绳子使劲往自己的方向拉,而现在的拔河直接用手来拉。古代拔河有时场面很大,唐玄宗在皇宫里举行的一场拔河比赛,参观者还有来自周边国家的外交使节。比赛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国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当时观看比赛的匈奴使节当场就吓得把筷子掉到了地上。拔河的意义拔河在古代不光是一种娱乐游戏,它还带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拔河游戏在唐代军队中继续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广泛开展。唐以后,拔河在民间广为流行,但参加者一般只是十几人或几十人为一对,再也没有像大唐盛世那样多达千人的大型拔河比赛了。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碗”和“药碗”诸如我们所知,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的饮食习俗,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这与丧葬风俗有关;并且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这又涉及到礼仪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跟碗有关的习俗,比如饭碗倒扣就是个很大的忌讳,可奇怪的是,喝完中药后,人们都会把药碗倒扣过来,这中间到底又有什么讲究?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碗倒扣过来,正像是拱起来的坟包形象,寓意永远都不再吃饭了,十分不吉利。但药碗倒过来却是不再吃药的表示,意味着病好了,身体永远健健康康的。所以,很多老人家看到孩子吃完饭把饭碗倒扣都会生气,但是若孩子喝完中药,都会帮孩子把药碗倒扣过来。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碗倒扣更是船翻了的象征,翻对于要出海的人来说是个大忌讳,更是万万要不得的。关于“碗筷”的故事有时候在江浙地区还会看到某些人家把碗筷倒扣在三根筷子上,放在门口,这是当地的一种驱邪风俗。一般在基本的驱邪仪式完成后,家人就会把碗倒扣在三根筷子上,放在门口,连扣三天,才算完成整个驱邪过程。而在这期间,路人一般都是不会去碰那个碗的。碗是人们的饮食工具,除了忌讳倒扣外,人们还形成了其他独特的“碗习俗”。比如说忌讳像乞丐一样用双手托着碗底或用手攥着碗边,因为这样子就代表着以后你可能会出去要饭。并且吃饭前,即使你再饿,也不能拿筷子敲空碗发出“叮叮”的声音提醒做饭的人,因为只有乞丐才会这样敲碗,乞求人们注意到他的空碗,赏一口饭吃。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俗语概述宋朝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若保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解释:“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凡小儿不易太饱,饱则呕吐。”也就是说,孩子的肌肤娇嫩,抵抗力弱,因此只有保持空气流通,日光充足,才能使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小孩子活泼好动,如果衣着过暖,就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引发多种疾病。所以需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孩子增减衣服,让孩子处于七分暖三分寒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同样,小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还未健全,如果吃得过饱,胃肠负担不了,就容易发生积食、腹痛。所以让孩子吃个“七分饱”更有利于消化吸收。“三分饥”“三分饥”并不是不让孩子吃饱,而是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每餐七分饱就足够了。因为小儿脾胃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比较稚嫩,不能承受过多的食物,虽然需要水谷精微的营养,却不能多吃,吃多后反而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疾病。吃得太饱容易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荷,无论是胃肠道的蠕动还是分泌的消化液,都不能满足过多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容易出现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问题。吃得过饱会刺激胃肠道血运加强,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三分寒”“三分寒”指的是孩子不应该穿得过多、过暖。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天性活泼、好动,新陈代谢相对较快,而且活动量较大,孩子的产热速度快于成年人。穿得过多、过暖,会使孩子散热困难而出汗过多,并浸湿孩子的贴身衣服。这种情况下,被寒风吹过更易感冒,还容易诱发湿疹、汗斑等一些皮肤病 。对于孩子,不光要少穿衣,晚上也不能盖太厚的被子。厚厚的被子会压迫孩子的肺部,是胸廓的扩张程度受限,导致肺的通气量和供氧量相应减少,使其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急促等缺氧的现象。厚被子透气能力差,导致被子的温度非常高,会大大增加1岁以内小孩得“捂热综合症”的几率,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有可能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让孩子处于“三分饥与寒”,不是让孩子挨饿受冻,而是做到有节制地饮食,适时加衣减衣,比起过度的饱暖,这样的方法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三茶六礼”概述三茶六礼,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嫁娶过程中的一种习俗礼仪,现也用于代指生意、交易、合作等。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在古代,男女若没有完成三茶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三茶六礼习俗由来三茶六礼茶礼是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原是出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以茶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三茶01下茶指男女双方许下终身时,男方以“百果”相送,喻意百年合好。02定茶指男方以莲子、枣子为礼,比作连子连心、早生贵子。03合茶指男女进入洞房后,两人合饮一杯茶警示男女双方要同甘共苦。六礼01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02问名男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后,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03纳吉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04纳徵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女方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家。聘礼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后来说的“要得发不离八”即由此而来。05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等,是男家聘礼后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去女家征求意见的仪式。这项礼仪多从简,在“纳徵”的同时决定婚期。06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礼仪十分繁杂,也有多种样式,各地各有惯例,不尽相同,大致是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