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学习智慧
全部 |学习智慧
回顾2019习近平引用的这些诗词典故                  微言大义   为中华文化代言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它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仅在于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至1949年建国,短短109年的时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达到了1100多个。可谓民不聊生,山河破碎。为图国家富强、为求民族振兴、为谋人民幸福,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苦苦追寻,但历程凄风苦雨、历尽艰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在苦难和屈辱中奋起抗争,却一次次遭受失败;豪杰的仁人志士在曲折和磨难中苦苦探索,却一次次化为泡影。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致夷”,一腔“兴业殖产、富国强兵”的梦想,却被西方列强猛烈的炮火击的粉碎;戊戌变法效仿日本,满腹“摆脱困境、文明开化”的抱负,却得到 “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的结果;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心“实现民族解放、建立共和政体”的愿望,却未改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旧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慷慨悲歌的抗挣史。中华历经磨难而不亡,就在于这个民族精神脊梁没有垮。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揭示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但是,我们也看到,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各式各样的斗争和尝试,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种梦想,开始变为现实,这种期盼开始看到曙光,这种精神动力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一致行动,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事情。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科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光明前景,找到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正像毛泽东所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始终是判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手挽手、肩并肩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打拼走来;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一路推动着走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最起码的知识。所以,他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光辉论断。基于这样一个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便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便有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战略策略,便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理所当然地也便有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的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就成为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历史必然。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答好新时代的“考卷”七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率领着第一代共产党人,揩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收拾好各自的行囊,说“要上京赶考”,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无愧于那个时代,他们说到做到,他们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常怀赶考之心、常秉赶考之志,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实干苦干,就一定能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持续在全网刷屏。                       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作出的多次指示,特别提到了2013年1月在一份材料上的批示。人们记忆犹新。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从两次公开报道可见,总书记作出指示的背景和切入点有所不同,但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不断向纵深推进的。2013年那次批示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总书记在批示中着重强调了“公款浪费行为”这个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于当年1月20日发出的通知也指出,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可以说,在总书记心目中,要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从遏制公款浪费行为抓起。这与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理论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完全一致的。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社会风气随之改善。对此,前两天新华社的消息中也做了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消息中说的是“‘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话没有讲满,实事求是。当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下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一特殊背景下,节约粮食,不仅仅是风尚和美德问题,更关乎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总书记的这番话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正如他曾指出的那样:“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有人会问,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饭已经不成问题,节约粮食还重要吗?当然,中国铺张不起,也浪费不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道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经历过穷苦日子,从“吃不饱、饿肚子”的岁月走过来的习近平,对珍惜粮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媒体报道,一所大学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看着心痛,捡起来再吃。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总书记从两个层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建立长效机制”。从2013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突出强调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这一次则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是从更高层次上为餐饮浪费立下根本之法。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对于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与社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有关。这次特别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的粮食观念上来一次破旧立新的变革,重拾“节俭”情怀,树立“粮食是一种紧缺资源”的爱粮、节粮新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永久的习惯和风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但全民节约意识能否树立,粮食生产方式能否转变,蕴含着现代文明理念,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国人能否端好、端稳自己的饭碗,当从珍惜盘中餐开始。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梦想;伟大梦想,引领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年前,国家领导人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中国梦的深刻阐释,开启了13亿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新起点。                        中国梦,从激扬爱国情怀的航天梦,到坚守实干改变人生的创业梦,中国精神一次次点燃梦想激情。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是充满信心的梦、也是大同世界的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每一个人都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无数人的梦想汇聚起来,终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2018年 9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令广大国学界欢欣鼓舞,引起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从1994年开始,这样的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但今年规格最高,首次迎来国家主席登台演讲。如果你关注习近平主席动态,就不会为这样的高规格感到意外。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此做一回顾和梳理,为广大师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提供新视角,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画外音:有关人士认为是我国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阐释最为详尽和系统的一次。不仅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有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也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论述……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 画外音: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决定于2014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所大学校长、院长和机构发来贺信,表达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和祝贺。盘点:习近平都在哪些场合阐述过传统文化  ——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研究成果,并说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一个多月后的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2014年2月24日,又是一次集体学习。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两会期间,习近平和代表、委员们一起共商国是。他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泰斗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与师生座谈时,习近平主席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9月9日,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9月11日,两天后,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习近平与记者交谈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习近平主席也经常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在莫斯科,他说,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出国访问时,他专门会见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听取他们的看法;在友协的纪念活动上,他系统阐释中国的“和”文化,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在学校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馆,习近平主席认真察看馆藏文献和实物,同学生们亲切交谈。听到不少学生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习近平主席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去年,习主席曾在澳门大学访问时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对中华传统美德,领导人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把握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去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我们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到学生们讨论其中的“信”字,他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守信用的民族和国家一定会富强,一定会赢得国际上的尊重。”领导人讲起学习的目的,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新时代,大好形势!跟随主席脚步,传承中华文化!延续中华命脉!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尚和合,求大同。中华文化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感召力,也是中国外交厚积薄发的力量之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位深爱中华文化的领导人,正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文化代言人”。【2014年3月29日 德国 柏林】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习主席:“我作为国家主席,有一些老前辈就跟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5000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手里传承下去。”“有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们滔滔不绝,我就问了一句话,我说请问你去过中国几次,他说很遗憾,我一次也没去过。我说请问你还去过亚洲的什么国家,(他说)很遗憾我现在亚洲都没有到过。我说我非常佩服你的这种自信心。我对于我没有去过的地方,我是不敢发表意见,因为我不了解它。”“由于难以简单地概括中国,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习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总书记的精辟论述阐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永续繁衍的血脉,绵延不绝的“根”与“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记录、民族精神的追求和标识。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既昭示了文化自信具有的更加突出位置,也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作为指导的。现代化包括物质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生活关系的现代化,而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我们高兴地看到,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论述过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政治愿景,都与通过发展合作、实现共赢共享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坚定文化自信、积聚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和关心,他曾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重要条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有助于面向世界传播弘扬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