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经典讲座
全部 |经典讲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历史上所有政治家都通晓的道理。《群书治要•汉书》上记载,名臣贾谊在劝谏汉文帝时说:“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因此,“重农务本”成为历朝历代的“国之大纲”。农兴则国力兴,农衰则国力衰。即使到了今天的工业和信息时代,“重农务本”一直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基石。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纵论古今,教导我们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重农务本”都是关乎国运的压舱石。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23日
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群书治要•新语》中讲到:“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荀子•强国》更有文曰:“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政者爱护人民就会安宁,喜欢士人就会荣耀,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这些饱含仁义道德理念的中国传统治国理政警句,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治国方略。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解读古籍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告诉我们要安定人民,治理好国家,就要亲民爱民。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23日
君子、小人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用道德修养衡量人高下的一个标准,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没有人不愿别人称赞他是君子,也没有人高兴被人叫作小人,这也就说明人都有羞耻之心,都有向善之心,也就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明代大儒吕新吾说:“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意思是说如果善于引发人的惭愧心,能使小人回头成为君子,而如果刺激人的自尊心,也能让君之恼羞成怒变成小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解读古籍中蕴含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帮助一个人改过成为君子,就要引发他的惭愧心。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礼记•学记》有文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古人一直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通过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并以各种制度保证道德教育的推行,同时着重培养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能力等综合手段而实现的。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数千年经验,让我们从中领略充满中国智慧的道德教育艺术。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孝经》引用孔子的话写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说,想要改变社会风气,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也认为,音乐有可以直接打动人心的教育功能,是别的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而尽善尽美的音乐可以给人恰当的鼓舞,培养起人们对和谐的爱,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建立良好和谐的社会,这是无形迹的积极教化。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如何通过高雅音乐的熏陶,提升道德修养,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积极、向善的“三观”,助力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中国人自古以礼治天下,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礼仪道德的教化呢?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安定国家,教导人民恭敬和顺,没有比用礼仪道德来感化更好的办法了。所谓治国,无非是“安上”与“治民”,而孔子认为“安上治民”最好的方法是用礼,“礼”的本质是“敬”,虽然只是一个“敬”字,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巨大的,因为有“敬”便能有“悦”,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因敬爱和喜悦而和谐,这就达到了“安上治民”的效果。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让我们从中领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中国智慧,领悟治国理政的上上之策。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现在我们都希望社会和谐,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富之,教之。”孔子认为想要社会和谐并不难,只要把“富之教之”这四个字做好了,社会就和谐了,我们知道,富裕很重要,而道德教育更重要。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孟子眼中,人如果没有德行,就与禽兽无异了。然而,物质生活的“富之”容易,伦理道德的“教之”却非一日之功。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迈向富裕的我们,如何接受人伦道德教育,让我们明白,自己在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中国式管理”不仅仅是中国古圣先贤总结出来的一种管理文化,它更是一种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依道行之,国家之兴盛、企业之长青、家庭之和睦皆不远矣。《史记•滑稽列传》载文:“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那么,“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结合古代和现代管理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是管理的三个境界,而只有“不忍欺”才是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