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言宜慢,心宜善。山东琅琊王氏家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豪门大族,在历史上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王家有多豪?有唐诗《乌衣巷》为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王”说的就是琅玡王氏。琅玡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全盛于东晋初年,世称“王与马,共天下”。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特意写“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显示出王家绝不是“寻常百姓家”。王氏家族自诞生之日就很“豪”,家族史上更是出了王羲之这样的千古书圣。但王氏家族的“豪”,远不止如此。据记载:“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另据《二十四史》记载,从汉朝到清朝1700多年中,琅琊王氏家族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文人名士更有600多位。如此显赫的家族历史,真当得起“华夏首望”的美誉。王氏家族如此兴旺,全凭一句家训,仅有简简单单6个字:“言宜慢,心宜善”。01言宜慢老话说“祸从口出”,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出口前更要讲究深思熟虑。所谓“言宜慢”就是这个意思。“言宜慢”这3个字,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吉从一位老人那儿得到的处世“秘笈”。公元前77年,王吉从七品知县调任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时,目睹昌邑王刘贺的荒淫无度,以及官场的溜须拍马,郁郁不得志。幸遇一位老者,送了他3个字,从此他便在官场“遇难成祥”,一路官运亨通,成为朝廷重臣。这3个字,就是“言宜慢”。“言宜慢”短短3个字,却凝结着说话和做人的大智慧。现在我们揶揄一个人心急口快说错话,就说他“说话不经过大脑”。“说话不经过大脑”,一则容易得罪人,二则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和短板。所谓“谨言慎行”,这“谨言”二字的意思就是,说话前一定要“过过脑子”,不要一时心急便冲口而出,更不能口不择言。《论语》有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大家在一起聊天,还没轮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却抢着说,这是毛躁的表现。“毛躁”这个毛病,最容易得罪人,最容易惹祸。孔子还曾经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讷于言”和“言宜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说,说话不要急,要三思而言。一个人学会了“言宜慢”,说话经过大脑,也便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人不浮躁,做事不毛躁,面对何种境遇,都能沉着冷静妥善处理。“言宜慢”是一种情商,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必然受人喜爱、受人尊重。02心宜善前段时间有句挺流行的话:生而为人,务必善良。所谓“心宜善”就是,做善良之人,行善良之事。而这短短3个字,也是王吉从同一位老人那儿得来的。话说10年后的公元前67年,已官至谏议大夫的王吉回乡探亲,途径昌邑,再次遇到了送他“言宜慢”3字的老人,老人又送了他3字,便是“心宜善”。得此3字,王吉如芒刺背,想起自己随着官位的升高,也曾在权力斗争中利用职权打击政敌,不免汗颜。从此他洗心革面,不再害人,在官场上口碑越来越好,因为恪守“心宜善”,而一生无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他人的遭遇,能够心生同情怜悯,这是仁善的开端。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会遭遇波折,甚至遭遇不幸,对于他人的不幸心生怜悯,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是善之所至。而善心善行,也会为一个人带来善报。正如《道德经》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话儿说:“善恶有报”。做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善心,行善举,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和素养。善良的人必然能结识更多真朋友,身处为难之时,也必然会得到更多帮助。你如何对待世界,世界便也如何对待你。一个人的福气,都藏在日常所行的善举之中,人生的大道理,前人早已总结得明明白白。此后,“言宜慢,心宜善”作为王氏家族的家训代代相传,成就了千古第一名门望族。“言宜慢”,是进退有度;“心宜善”,是从善如流。这短短6个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却蕴含了最高深的人生哲学。责编:二一 | 美编:梁川丨来源:儒风大家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7日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他从小就十分好学。有一次,郑玄和母亲去外婆家过节,表兄弟们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只有他衣着俭朴、沉默寡言。母亲问他缘故,他对母亲说:「儿志不在此。」郑玄的志向不是富贵成名,而是钻研学问。青年时期,他虽然已经很有学问了,但却没有去做官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反而跑到陕西,向当时的经学大家马融求学。马融才高博洽、声名远播,向他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前后有上千人之多。可是,一心求道的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期间,却没有见过马融本人,一直是高业弟子代为教授。在这样十分苛刻的求学环境里,郑玄并没有愤懑不平、自暴自弃,也没有因此而离开,始终的谦虚,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没人能解答,就默默记录下来,真如古人所言,「学问深时意气平」。马融虽然学问广博,但是骄矜自贵,教学时,会坐在高堂之上,又在堂中垂下红色的纱帐,他在前面教授讲学,女乐演奏就在后面。传说马融门下的学生都忍不住回头看演奏的女乐,只有郑玄一人专心学习,从未回头。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准确,却反映出人们对郑玄心无旁骛的学习态度的赞许。「教之道,贵以专」,为学之道,也在于专注与坚持。有一天,马融召集学生们在一起研讨图纬,听到同学们都说起郑玄,就叫来参加讨论。郑玄正好藉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记录下来的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答之后,郑玄就此「毕业」。郑玄辞别的时候,马融感慨的说:「我的学问也跟着郑玄向东去了。」郑玄所处的时代经过了秦朝的焚书之祸,儒家文化衰败,经典残缺,于是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学术界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彼此各自执守家法,相争不息。然而郑玄的学问不执着一家一派,而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继承传统,又能自成一家。郑玄不仅是当时大儒,而且影响深远,根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经为《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作注解。他的注解有很多仍然保留在《十三经注疏》当中,是后代读书人乃至今天研究经典的必读书目参考。郑玄所住之处,往往会有许多学生跟随。郑玄讲学,学生问对,一乡的社会风气因郑玄师生而发生改变。郑玄一直坚持不肯做官,当时的国相孔融对郑玄十分敬重。孔融说:「世人尊重具有仁德学问的人,往往用『公』来尊称。」便令高密县令为郑玄特别设立一乡,命名为「郑公乡」,以表示对他的尊崇。郑公乡今天还在,乡里还有郑氏宗祠。郑玄晚年,东汉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起义,历史上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持续的战乱,郑玄到徐州避乱,徐州的地方官听到郑玄到来,以师友的礼节欢迎,希望他留下。公元一九六年,社会动乱引发饥荒,郑玄与诸位弟子告别,从徐州回老家高密,路上正好遇到黄巾军,本以为难逃一死,没想到不只是当时的官府对郑玄礼敬有加,连黄巾军看到郑玄也纷纷下拜,并且相约不入郑公乡。郑玄年轻求学的时候就谦虚诚恳,尊师重道,而他最终也得到了学界、官府乃至起义军的尊敬与礼遇,不仅自己能化险为夷,并且凭借其学问声望,保全了家乡免于战乱。《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唯谦卦六爻皆吉,也呼应了《圣经》中所说的「谦卑的人有福了」。一个人的谦德,造福的不止是一家人,更有乱世中无以自保的一乡人,这恐怕是郑玄的真实学问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6日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各地为此“万人空巷”。公元五世纪初,陶渊明写下“田园将芜胡不归”,意思是说,家里都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家呢?这句话对陶渊明而言,是他对为官报国、中兴晋室理想破灭,从而选择归隐的心声,但是对现代读者而言,恐怕有了另一重意味。多年来,我们几乎忘了晚餐济济一堂的感觉,也不记得上一次陪父母孩子共享天伦是什么时候了。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下,一家人第一次“日久天长”的聚在了一起。相信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会成为不灭的回忆,更有可能的,这段家宅时光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回家,不仅仅是二O二O年的主题,也是一千八百多年前郑康成的选择。公元一八七年,被朝廷禁锢了十四年的郑康成解禁,终于能够回家。此时大将军何进礼请郑康成出山做官,他只是穿着平民的衣服与何进见面,第二天就逃走回乡。多年之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意思是说,他只想把古圣先贤的本意揭示出来,想到很多人做不到齐家,所以不在朝廷做官,而选择回家。公元一八七年,六十岁的郑康成回到山东高密老家,孔融担任北海相之后,就常常去郑康成家里请教。史书上说孔融在北海建造城邑、筹办学校,实践儒家齐家治国的理想,所以他非常推崇郑康成,说:“郑先生好学,有明德,他所住的地方应该命名为‘郑公乡’。再拓宽通往郑先生住所的道路,开一个大门,称为‘通德门’。”直到今天,山东还有郑公乡这个地方。孔融之所以看重郑康成,不仅仅因为他的德行感动了黄巾军,更与郑康成在齐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关。郑康成注释《孝经》,在解释“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一句时说道:“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所住的地方都受到他的教化,他的家井井有条,他所在社区的治安和秩序都很好,这都是社会管理的有益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二世纪末的中国天灾人祸,老百姓为了生存,不仅需要聚族而居,更要组织武装以自保。郑康成身处其中,重视齐家,为栖身乱世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成一家之道,聚一乡之力,保百姓之命。郑康成自称在家乡“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也就是将儒家修身、齐家的学问变成实践,形成一套可行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这也就是所谓的“礼典”,如此延续下去,在乱世中也可以实现地方的稳定和发展。郑康成的学问也因此被当时人视为实学。他的学生将郑康成的学问运用于实践,影响深远。郑康成代表的学生有东莱的王基、清河的崔琰以及乐安的任嘏。王基治理江夏,号称“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崔琰来自清河崔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灭亡之后的三百年间,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家族之一。而乐安的任嘏,父亲任旐(音“照”)也和郑玄一样,感化了黄巾军,避免侵犯乐安一带。任嘏则因为在地方推行礼让、教化而成为三国时期的名臣。回顾国史,在每一个大时代到来之前,都会有一些有识之士放下名利回到乡下,修身齐家。郑康成在东汉西风残照的时候选择回到高密,一方面为经典做注解,另一方面则教育后代。他的《诫子书》成为后世的经典,讲述自己希望后人继承学问,维系家道,将书中的道理变成日常的生活,以此实学方能有益于世。这次的病毒大爆发,让人们纷纷回归家中,从家居消毒开始齐家,从回归爱心、守住希望开始修身。虽然我们的学问远远不及郑康成,但果然藉此疫情而家道和谐、四平八稳,也不可不谓实学。疫情之后的世界又是一番新天地,开启这番新天地的是千千万万的幸福家庭,这大概就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写照。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6日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辉煌与没落。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6日
家是什么?有人说,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也有人说,家是倦鸟归来的巢,家是小船避风的港。如果你问我,家是什么?我只会说:家就是家,“家”是一辈子围绕着我们的一个字。用浓浓的墨蘸满浓浓的情来书写这个“家”,一生有多长就能写多久……家是团聚时的忘我欢歌。《常棣》先秦·佚名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家是酝酿爱与幸福的酒坊,是盛满温馨和感动等待品味的酒杯,是回到家后爱人真情的拥抱,是彼此相守默默注视的目光……多和家人们创造美好的记忆吧,在前行的路上,想到永远有一个家是自己的避风港,再大的风雨也不会害怕。家是粗茶淡饭中的相伴。《江村》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家门。看见屋子里明亮的灯光,就给人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望着家人亲切的笑脸,闻着香味扑鼻的饭菜,现世安稳,了无烦恼。不用为生活四处劳累奔波,有家人朝夕相伴,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有着最好的滋味。家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偈颂八十五首·其六》宋·释妙伦落赖家风彼此知,粗茶淡饭暂相依。弟兄毕竟难同活,不免分头各自为。家,就是这么温暖!人这一辈子,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家始终都在那里。有钱没钱,都对你不离不弃;风光落魄,都和你相伴相依。想到这世上有一个家在等待着自己归来,心中便充满了温暖与期待。家是平凡生活里的欢声笑语。《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有人说,这世上最温暖的,不过是有家、有爱、有所期待。一个家庭给予我们的欢乐,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茅屋虽然矮小,却能遮风挡雨,一家人聚在一起,过着津津乐道的生活,喝着温酒,听着吴侬软语,一颗被风霜冻住的心,也渐渐融化在这热闹的日子里。外面的世界再美,也敌不过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其乐融融。家是放不下的牵肠挂肚。《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哪怕海角天涯,不变的是乡音,浓浓的是乡情。家是你一生的归宿,家人是你一辈子的依靠。别害怕未来的山长水远,家就在这儿待你归来。家是柴米油盐中的欢欣无恙。《满庭芳·渔》元·赵显宏江天晚霞,舟横野渡,网晒汀沙。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家,由爱编织成,是我们的归宿,是我们的依赖。有家,我们才有归处,有家,我们才不孤单。有家,我们才不畏惧,有家,我们才更心安!生活欢欣美好,然而最好的,就是一家老小,安然无恙。家是饭后小酒的醇厚。《南池》唐·李郢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家里的一把椅子、一把茶壶、一顶帽子,都刻着家的痕迹,都会勾起久久的记忆;一本书、一封信、一张照片,也都会引发过往的点点滴滴倾涌而来,瞬间泪如雨下。幸福的家,就如一壶陈年好酒,越品味越醇厚。家是千里传来的一声思念。《归家》宋·王冕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一家人在家中欢畅达旦,聊着从前的趣事,这就是家的感觉,温暖,惬意,幸福,美好。世界再大,大不过回家看看。前路再好,也不忘身后家人传来的声声思念。家,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人紧紧的系在一起。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细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亲爱的朋友,愿你拥有最幸福的家,不管大小,不管贫富,那都是让你感到最舒服的地方。点亮在看,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家庭日,多花一些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们~图文来源于诗词天地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5日
诗歌,是自然与生命的写照更是志向与情感的表达邂逅诗中意境,收藏一片诗心怀乡《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愁绪《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苍凉《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怀古《春草宫怀古》刘长卿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西江怀古》杜牧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秋色《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断肠《送兄》佚名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离思·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图文来自网络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5日
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说到爱,大家很容易联系到“母爱”。然而,自古以来许多人谈到继母,都把她们看成蛇蝎的心、豺狼的性。高宗娶了后妻,而放逐孝己;献公得了骊姬而诛杀申生;闵子骞因为后母而身穿芦衣;伯奇因为后母而足履冰霜……然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用自己至诚无私的母爱,为古今的后母,洗清耻辱,为爱正名。她不论前妻的孩子如何憎恨和诋毁,也不计较他们是否会悔改,用她宽厚的母爱,终于使他們感动和悔悟,谱写出一段千古佳话。穆姜温仁 化继为亲四子改过 为爱正名汉朝时期,汉中地区有一个人叫陈文矩,为人忠厚老实,勤劳俭朴。然而,不幸妻子早逝,给他留下四个儿子。从此,陈文矩为养家糊口疲于奔命,难以安身。后来他续弦娶了李穆姜为妻,李穆姜是汉中大族李氏家闺秀,从小知书达理。陈文矩前妻的四个孩子,有了继母照看,家庭稍微安定了一些。不想,在穆姜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陈文矩就病故了。从此,抚养六个孩子的重任全都落在穆姜身上。一个女人带着六个孩子,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穆姜是个贤淑达观的女人,为了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平日里她做的白面饭食,主要给丈夫前妻的四个孩子吃;加糠加菜的饭食给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吃;剩下的自己吃。自己的两个孩子不乐意,她就劝慰他们说:“四个哥哥比你们大,还要干活,他们应该吃白面的。”然而即使如此,这四个孩子对穆姜这个继母也还是怀有戒心,认为继母这样做是虚情假意,为给别人看的,对她的怨恨有增无减。他们还时不时的给继母出难题,稍不满意便出口不逊。不仅当面对继母不恭敬,而且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尽管如此,慈祥仁爱、温和宽厚的穆姜毫不在意,心疼他们没有亲娘,更加用心的抚养他们,给他们置备的衣服食物等都加倍地好于自己亲生的儿子。可四个继子还是经常故意诋毁她,邻居看到这种情况,为之不平,就对穆姜说:“你对他们已经仁至义尽,可那四个孩子如此不孝敬你,他们已经长大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分家单过?眼不见,心不烦,也省得跟他们生这份气!”穆姜笑笑说:“我不能这样做。他们终究还是孩子,我不能推出去不管。我还是要尽母亲的责任,用心呵护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一次,长子陈兴得了重病,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穆姜急得直落泪,心想:“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治好陈兴的病。”她到处求医寻药,请来名医高手为陈兴看病。她每天亲自抓药、熬药,还一匙一匙地喂陈兴喝。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精心照顾,陈兴的病渐渐好了起来。经过这场大病,陈兴终于醒悟过来,他非常感激继母对他的照料,想起以前对继母怀有戒心,心里很惭愧。他把三个弟弟叫来对他们说:“继母对我们的爱,出自天性。可我们兄弟不仅没有感念继母的养育之恩,而且态度言语恶劣,我们的心就如同禽兽一般。虽然母亲不计较,对我们愈加慈爱,但我们兄弟几个的罪恶实在太深了!”于是,他带着三个弟弟跪在穆姜面前哭泣着忏悔:“母亲,我们以前不尊敬您,我们错了!您虽然是我们的继母,但更是我们的慈母,恳请母亲原谅!”穆姜听罢笑着说:“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应该照顾你们,你们成为有出息的人,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听了穆姜的话,陈兴更加羞愧不安,他又带着三个弟弟来到南郑的监狱,向监狱的官吏叙述继母的恩德,坦陈自己的罪过,请求受到官府的惩处。县府的主管官员不敢做主,禀告郡里的长官,郡里的长官又向朝廷上书称赞穆姜的盛德。后来朝廷免除了陈家的兵役和劳役,打发他们四兄弟回家,给他们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从此以后,陈兴兄弟四人洗心革面,对待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在穆姜的关爱下,六个孩子都成为守规矩、明事理的国家栋梁之才,造福桑梓。穆姜操劳一生,晚年颐养天年,八十五岁善终。汉朝当时有厚葬之风,而穆姜在临终前特意把六个儿子叫在一起说:“我的弟弟伯度,是智慧通达的人,他所倡导的薄葬,意义很深远。又有前朝一些临死前的遗令,都是圣贤的法令,你们一定要遵守,不要与流俗相同,增吾之累,一定为我薄葬。”儿子们遵从了母教,含悲薄葬。穆姜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数百年后,范晔著《后汉书》将穆姜收入《烈女传》中,给了这位母亲高度的评价。丰子恺曾有这样的隽永妙语:“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是的,生命有尽头,爱心无终期。在爱中付出,也在爱中收获,那么我们的人生将在爱中无限的延伸……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4日
母亲节,是感念母恩的节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做子女的孝敬父母,是为理所应当。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就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看似平常无奇的亲情互动里,却蕴含著“至德要道”。中国传统启蒙经典《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良的善,而是指人的自性真心本来就完美圆满,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是一个大宝藏。 人人都有完美圆满的自性宝藏,但是我们很难感受得到。圣哲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想、分别、执著,遮蔽了性德,而要开启自性宝藏之门,金钥匙就是孝敬。孝是自性第一德,这是人的天性,是从父母与子女间的亲爱关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譬如年轻的母亲生了婴儿,她看护孩子无比地细心周到,孩子的一声啼哭、一个眼神,她就知道孩子的需要。她与孩子相处时,内心只有孩子,没有自己,所以她能够对孩子的每个小动作明察秋毫,这是母亲的天性。而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也是出于天性。儿女心存父母,放下私心,也能做到“母子连心”,父母有什么需要,不用言说,就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就像孔子的弟子曾子,他上山砍柴,家里有客来访,母亲想唤他回家,就咬自己的手指,一咬,曾子在山上就心痛,他就能感知到母亲在召唤他。这看似特异功能,实则人人本自具有,只要有纯孝之心,念念想着父母,人人都能够恢复这个本能,恢复这本有的天性。曾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他时时处处心存父母,所以他的心清净细腻,能在父母日常的一举一动里体察亲心,满父母所愿。从前曾子侍奉他的父亲曾皙时,每餐饭都一定有酒有肉。等父亲吃好了,临到要把吃剩的东西拿走时,曾子必定问父亲:这剩下来的给谁吃?如果父亲问:还有多余的没有?曾子必定回答说:有。他一定顺着父亲的心意,让父亲从他的侍奉上得到愉快,同时感到宽舒。 他之所以要问父亲这吃剩下来的东西给谁吃,就是要成全老人家一个疼爱晚辈的机会,可能父亲想把它给孙子吃,或者赏给仆人吃。父亲问还有多余的没有,曾子之所以一定回答说有,那就是叫老人家宽心享用,东西还有,不必担心做儿子的奉养为难。曾皙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侍奉曾子,每餐饭也有酒有肉。但曾子吃好了,曾元把吃剩的东西拿走时,就不问曾子这剩下的给谁吃。如果曾子问他:这东西还有没有多余的没拿出来?他也只回答说:没有了。曾元这样,就不过是对父母口腹上的供养罢了,没能像曾子那样体察亲心、随顺亲意。曾元只是养父母之身,而曾子是养父母之志。同是养亲,曾元还掺杂着私心妄念,而曾子纯真无妄。用心不一,功效自有天渊之别。所以一个人私心妄念愈多,离自己的本善愈远,自性真心被蒙蔽得愈深,本具的智慧德能便难以显露。人生于世,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德行,必然没有福报,多艰多难。 清朝福建有位姓冯的算命先生,给人算命很准。这位冯先生给自己算命,自己的两个儿子中有一个能够显贵。可是他到了五十多岁,两个儿子没有一个显贵,甚至赌博成性,不务正业。所以他心里很痛苦,一一算别人的命算得很准,自己的命为什么算不准?他听说武夷山有位很有修行的道长,能知人吉凶祸福,就前去请教。道长就跟他讲,一个人命灵不灵,关键是看他的心术有没有改变,而心术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道长说,你家里富庶,对妻妾非常的钟爱,对父母的奉养却很刻薄,这就是人伦颠倒。本来你儿子确实应当显贵,但因你的不孝,天怒人怨,所以你儿子的福分全没有了。冯先生听了道长一席话明白了,于是回到家里一改前非,侍奉父母非常的周到,不敢怠慢。果然,最后他的两个儿子都回头,戒掉赌瘾,变得纯良,都能听从他的教导,也能够为他保住家业。 所以通过行孝,体察亲心,可以把人的私心妄念自自然然的去除掉,开启自性宝藏。一个人从与父母亲爱(父子有亲)的关系起步,把孝敬之心扩展开来待人处世,自然能处理好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心是自性真心的起用,心是一颗心,一真一切真,用这种心,侍奉上级即是忠诚,侍奉长辈即是敬重,对待朋友即是诚信,教化下属即是仁慈,普度众生即是大爱。再进一步,用这样的孝心对待天地万物,则能对天地明察秋毫,故《孝经》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古时明君圣王心地清净,他能够事父母孝敬,他事天地也能明察,所以天地有些什么样的风吹草动,他马上就感知到有什么样的预兆。他能够这样去明察天地,就能够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会因违逆自然之道而遭受灾祸。 所以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要砍一棵树,或者要杀一只畜生,如果不是按照时节来做,这也是属于不孝。为什么呢?对天地非礼。人能处处想到维护自然界的长久,这就是移父母之孝而事天地。人能夠长存此心,就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必然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一个人,从对父母尽孝开始,逐渐扩展到用真心对待一切人、事、物,即是从小孝升华到了大孝,性德圆满彰显。故《礼记》云:“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意思是说:小孝是尽自己的能力供养父母;中孝是勤勤恳恳,动心思让父母心安;大孝则是竭诚行孝,惠及天下,让孝道世代流传,永不竭尽。 正是因为看到孝心具有强大的功用,所以古圣先贤、历代君王无不竭力宣导孝道。在《孝经》中,孔子告诉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古代明君圣王,他们有和谐世界的法宝,能够顺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和谐而无怨,而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 所以孔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育最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启发人的孝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人都能力行孝道,性德显露,自然“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古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通过孝敬去妄存真,回归自性,明了天地同根、万物同体的人生真相,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实则只为后人趋吉避凶、消灾得福。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也是父母怜子之心?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亲节,我辈后人当感念古圣先贤、父母祖先的究竟怜悯之恩,如教奉行,见贤思齐,方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