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尊师重道为何能保护一乡人? | 历史感应

2020年05月16日
红尘炼心
关注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他从小就十分好学。

有一次,郑玄和母亲去外婆家过节,表兄弟们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只有他衣着俭朴、沉默寡言。母亲问他缘故,他对母亲说:「儿志不在此。」郑玄的志向不是富贵成名,而是钻研学问。

青年时期,他虽然已经很有学问了,但却没有去做官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反而跑到陕西,向当时的经学大家马融求学。马融才高博洽、声名远播,向他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前后有上千人之多。可是,一心求道的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期间,却没有见过马融本人,一直是高业弟子代为教授。在这样十分苛刻的求学环境里,郑玄并没有愤懑不平、自暴自弃,也没有因此而离开,始终的谦虚,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没人能解答,就默默记录下来,真如古人所言,「学问深时意气平」。

马融虽然学问广博,但是骄矜自贵,教学时,会坐在高堂之上,又在堂中垂下红色的纱帐,他在前面教授讲学,女乐演奏就在后面。传说马融门下的学生都忍不住回头看演奏的女乐,只有郑玄一人专心学习,从未回头。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准确,却反映出人们对郑玄心无旁骛的学习态度的赞许。

「教之道,贵以专」,为学之道,也在于专注与坚持。有一天,马融召集学生们在一起研讨图纬,听到同学们都说起郑玄,就叫来参加讨论。郑玄正好藉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记录下来的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答之后,郑玄就此「毕业」。郑玄辞别的时候,马融感慨的说:「我的学问也跟着郑玄向东去了。」郑玄所处的时代经过了秦朝的焚书之祸,儒家文化衰败,经典残缺,于是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学术界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彼此各自执守家法,相争不息。然而郑玄的学问不执着一家一派,而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继承传统,又能自成一家。

郑玄不仅是当时大儒,而且影响深远,根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经为《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作注解。他的注解有很多仍然保留在《十三经注疏》当中,是后代读书人乃至今天研究经典的必读书目参考。

郑玄所住之处,往往会有许多学生跟随。

郑玄讲学,学生问对,一乡的社会风气因郑玄师生而发生改变。郑玄一直坚持不肯做官,当时的国相孔融对郑玄十分敬重。孔融说:「世人尊重具有仁德学问的人,往往用『公』来尊称。」便令高密县令为郑玄特别设立一乡,命名为「郑公乡」,以表示对他的尊崇。郑公乡今天还在,乡里还有郑氏宗祠。

郑玄晚年,东汉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起义,历史上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持续的战乱,郑玄到徐州避乱,徐州的地方官听到郑玄到来,以师友的礼节欢迎,希望他留下。

公元一九六年,社会动乱引发饥荒,郑玄与诸位弟子告别,从徐州回老家高密,路上正好遇到黄巾军,本以为难逃一死,没想到不只是当时的官府对郑玄礼敬有加,连黄巾军看到郑玄也纷纷下拜,并且相约不入郑公乡。

郑玄年轻求学的时候就谦虚诚恳,尊师重道,而他最终也得到了学界、官府乃至起义军的尊敬与礼遇,不仅自己能化险为夷,并且凭借其学问声望,保全了家乡免于战乱。

《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唯谦卦六爻皆吉,也呼应了《圣经》中所说的「谦卑的人有福了」。一个人的谦德,造福的不止是一家人,更有乱世中无以自保的一乡人,这恐怕是郑玄的真实学问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