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今天是儿童节,孩子们的节日。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幸福,都把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头等大事,不愿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童蒙教育的话题。 《易经·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童稚蒙昧之时最容易接受引导,此时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将孩童引向正道,这是造就圣贤的伟大功业!所谓“三岁看八十”,童年扎下的善根会影响其一生,到了八十岁也不会改变。童蒙如何养正?古人在《三字经》中指出了原理与方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在古人看来,人人先天本具纯净纯善的自性,这是人的真我,人之一生,只要葆有赤子之心,不离道义,就能开显自性本具的福慧,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但是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内有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外有五欲六尘的强大诱惑,如果无人教导,人会逐渐偏离本真,迷失自我,肆意妄为,慧浅福薄。所以人人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方法就是从一而终,引导人在一生之中,始终把心归向本真,安于道义,不被习气动摇,不受外界诱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养正功夫。在古人看来,童蒙养正要从娘胎开始抓起,因为胎儿有感知,会受母亲的心行影响,“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所以古代女子怀孕后,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都非常的谨小慎微。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论》中谈到,古来的胎教从受胎三个月开始,此时孕妇要多接近贤人君子,观看礼乐,读诵经典,居处简静,举止端庄,“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母亲一切的行为、言语、思想都必须端正,让胎儿禀受正气,这样生出的子女才能良善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在历史上,胎教的典范莫过于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太任怀孕之时,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她从不歪着身子睡,也不偏斜着坐,亦不曾跛着脚站;她不吃气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摆放不正的席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的贤明,圣德卓著。孩子出生后的三年内是重要的扎根阶段。古人认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时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所以在这个阶段,大人要保护小孩,让小孩所听所看所触,都是正面的言语与行为。这三年一千天的根扎下去,小孩就具备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一辈子不会改变。古人为让孩童葆有赤子之心,不被物欲侵蚀,可谓煞费苦心。在古代,有“抓周测志”的习俗,即在儿女周岁时,家亲好友都来庆贺,并陈列各种物品,听任孩子抓拿,以此预测其将来的志向及爱好。清朝两广总督阮元在孙子出生满周岁时,谢绝僚属送礼,并写了一首诗:“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一相拈。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他为了自小培养孙子廉洁高远的志向,甚至连宝物都不让孙子去抓,生怕他染上庸鄙好财的俗气。宋朝著名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也是教子的典范。程颢、程颐幼时,侯氏对他们严加管教,未曾溺爱。据《近思录》记载,吃饭的时候,侯氏就让儿子坐在自己身边,见到儿子常常把盐梅加于羹中以调味,侯氏就训斥、制止说:“幼求称欲,长当如何?”意思是说:从小就贪图美味,长大后怎么得了!在今人看来,或许会觉得古人教子过于严苛,但是古人认为,童蒙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慎于始”,从孩童能食能言开始,就要千方百计给孩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之类的圣贤教诲,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童心中,这样就能防微杜渐,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二程能在日后成为贤德之人,名扬天下,与侯氏的善于早教密不可分。南北朝著名教育思想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云:“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之推对世上一些父母有爱无教的做法,每每不以为然,说这些父母对子女的种种要求,不分合理与否,一味听凭纵容。孩子做了该被批评申斥的事,父母反而报以嬉笑,加以夸奖,等到子女懂事的时候,他们还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孩子骄奢怠慢的习性一旦养成,再想去加以制止很难,就是往死里打他,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严,只能是父母愈来愈对儿女不满,儿女对父母则愈来愈怨恨,孩子成人后必然会是一败德之人。所以颜之推感叹:“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在童蒙教育中,古人除了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言教、身教,还特别强调“境教”,也就是注重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宋朝范镇在《东斋记事》中说:“人家置博弈之具者,子孙无不为博弈;藏书者,子孙无不读书。置习岂可以不慎哉!”范镇还举了—个因家长忽略环境教育而改变子孙志向的例子——黄筌、黄居寀(cài)父子是五代时蜀地著名的画家,尤擅长画飞禽,为了画得惟妙惟肖,买来很多鹰鹘等猛禽在家中豢养,以便观察模画。时间一长,儿孙们每天架鹰放鹘,奔跑在田野上,乐此不疲。后来有的子孙竟丢弃画业,成了养殖鹰鹘的专业户。因为豢养的鹰鹘太多,需要用大量的老鼠来饲养,家里到处摆着老鼠笼,儿孙们又逐渐对捕鼠产生兴趣。到后来,儿孙们干脆也不养鹰鹘了,改以捕鼠和卖耗子药为生了。而古来在“境教”上做得最成功的莫过于孟母。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子小时候,孟母搬过三次家,前两次搬家因为挨近坟地、集市,孟子先后迷上玩模仿大人刨坑堆坟、学商贩吆喝叫卖的游戏。第三次孟母干脆把家搬到学宫附近,不久孟子学着读书人的样子,玩摆设礼器、揖让行礼的游戏。孟母见后很高兴,说:“真可以居吾子矣!”便在此定居了。在这种环境下,孟子逐渐对读书做学问很有兴趣,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人生的基础。扎好学龄前的德行基础,小孩长到六七岁就要上学。古时的小学不像今天的小学,在古人看来,“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所以古代的小学教育着重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如何处好各种人伦关系,着重在洒扫应对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孩的德行、言语,培植他们为人处世的根基。 古人明白,五伦八德是顺应天性的自然大道,孩子从小不明人伦,不懂道德,不识因果,长大后难免做出违背伦理的行为。正如《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卫庄公溺爱少子州吁(xū),州吁骄奢狂傲,又喜欢舞刀弄枪,庄公并不约束,一味放纵。大夫石碏(què)劝道:“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劝卫庄公及早以人伦大道教导州吁,但卫庄公听不进石碏的劝谏,在他死后,便发生了州吁杀掉其兄卫桓公自立为君的家庭惨剧。 所以古代的童蒙教育,抓的是人生大根大本。在小孩十三岁前,通过生活教育,把做人的根基扎稳扎牢,同时利用小孩这一时期精神专注、记忆力强的特点,让小孩反复读诵、背诵圣贤经典,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及“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教学方式,训练孩子的清净心与定力。人心清净,恒定专一,就容易成就自己的道业学问,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外界的刺激、诱惑,时时能提起圣贤教诲,保持正知正念,心志就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会肆意放纵、误入歧途。 中国传统的童蒙教育,从理论、方法到实践,所遵循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因为人们知道,圣贤是洞达宇宙人生真相的明白人,也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过来人,他们留在经典上的教诲,是后世子孙最好的行为指南。所以《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清朝陈弘谋先生编辑的《五种遗规》,收录了古来关于童蒙教育的重要著述,今人因缘生先生校集的《圣学根之根》,会集了历代启蒙入门经典,都是值得深入学习的教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童蒙养正就是“养国家元气,正社会人心”,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培植正直的栋梁。社会出现种种问题,根本解决办法在教育,而童蒙养正是根之根,所谓“养气在读书,齐家治国平天下;正谊不谋利,知止至善作新民”,童蒙不仅是孩子的起跑线,也是家国的起跑线,教好一个孩子,就是在救家救国救天下。 童蒙养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不慎乎!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6月02日
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意欲“直捣黄龙府”,沦陷的山河有望恢复了。可是,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回朝。“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这一年的5月28日,一个叫辛弃疾的人出生了,两年后,岳飞去世,如果岳飞能活得久一点,一定会和这个叫辛弃疾的人成为知己。对于辛弃疾,你了解多少?别人家的孩子,将军,能臣、打仗好、词写得好……诗词君却觉得,“真正男子汉”更适合他。 0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三国演义》里,形容某位将军英勇非常,会说“于万人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辛弃疾也能做到。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北宋灭亡后,山东成了沦陷区。他出生时,“靖康之耻”已经过去十几年。时间并没有消解辛弃疾对故国的怀念,他拉起了一支队伍,和金兵打起了游击。他投靠义军首领耿京,不想,辛弃疾的朋友,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偷了帅印投降金兵。耿京就要杀了辛弃疾,辛弃疾立下军令状:给我三天,我一定抓到他,否则,甘愿就死。辛弃疾带了一队人马去追,直追到金兵营帐中,那义端也知辛弃疾的厉害,马上跪地求饶:“辛大将军,你面如青兕([sì],古代指犀牛),你力大无穷,你勇猛过人,就饶了我吧。”辛弃疾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勇猛得不要太过分。英雄的事迹不止这一件,趁着辛弃疾去南宋联络的时机,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了。等到辛弃疾回到山东,张安国已经做了济州的知州。辛弃疾集了五十人马,到济州求见张安国。张安国和金将喝了酒,正得意,辛弃疾直接擒住张安国,带领众人突围而归,金国人追都追不上。这一年的辛弃疾,才23岁。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后来,辛弃疾曾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容南朝宋武帝刘裕,而这又何尝不是青年辛弃疾的写照呢?勇敢、能承担,是一个男子汉必备的品质。在勇敢这方面,辛弃疾就没认输过。处在敌占区,而不忘故国,是为忠义。两次深入敌军中,擒杀叛徒,又岂是一个勇字可以完全概括的呢? 0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下归宋,矢志抗金,一生未休。英勇过人的辛弃疾到了南方,做了官,不能驰骋沙场,却依然不忘抗金事业。他埋头写就《美芹十论》,详细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建议进军山东,因为金国在山东的军事部署相对薄弱,再图中原……富有战略眼光的《美芹十论》,并未被采纳。可辛弃疾逮着机会,就会陈述自己的主张,践行自己的想法。他在湖南当安抚使,就整顿军纪,令出必行,建立了一支“飞虎军”。飞虎军在南宋地方军队中,虽然不是人数最多的一支,却是发挥最大战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后期南宋正规军不堪大用,地方军队纷纷建立,飞虎军作为代表,屡屡被调往前线战斗,声名显著。这支军队,还令金兵闻风丧胆,可见一斑。辛弃疾有想法,有能力,有追求,有志向,却一生不得志。他是北方的“归正人”,朝廷总有猜忌,不愿予以高职。《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记载辛弃疾临终时,大呼:“杀贼!杀贼!”故事不知真假, 但是,辛弃疾矢志抗金的想法,贯穿始终,毋庸置疑。辛弃疾晚年写就一首《鹧鸪天》,道尽无法实现夙愿的感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年少归国,年近古稀辞世,岁月悠长,初心不忘,却未得始终。只有一腔肝胆留在人间,激励着后来人。 03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在军中,在政坛上,辛弃疾有勇有谋有原则。在为人朋友上,辛弃疾一样豪气干云。辛弃疾辞官后,开始了在上饶的闲居生活。有一天,一个叫陈亮的人来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见面,喝酒畅谈,好不痛快。醉后,倒头就睡。可陈亮刚刚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心里犯了嘀咕,这辛弃疾刚刚说话不多,会不会杀我灭口呀?晚上起来,偷了辛弃疾一匹马,走了。逃走几个月,陈亮给辛弃疾寄来书信:借我十万块。辛弃疾如数与之。后来,陈亮再访辛弃疾,两人成了好友,抗金是两人最爱谈的话题。送走陈亮后,辛弃疾写下名作《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节选)陈亮回了一首,辛弃疾又写了一首,来来回回,各写了三首诗,由此可见,两人情谊之深。结交好友,只因志趣相投,而前嫌不计,辛弃疾让人好生敬佩。是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辛弃疾和朱熹交好,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被定为“伪学”,昔日的门生朋友,没人敢去吊唁,只有辛弃疾不畏禁忌,前往哭祭。还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有这样一个豪气干云的朋友,朱熹泉下有知,亦会感到安慰吧!诗词君只想说: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打。待人真诚,待友侠义,这样的人,不是男子汉,是什么呢?每每读到辛弃疾的豪放词,都如一股热血贯在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辛弃疾就是如此!武能上战场杀敌,文能写就治国方略;能对国家忠义,能对友人侠义。走到人生尽头,依然不忘初心。有人说:这世上,有一种人的生命目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向来诗酒猖狂,纵酒挥刀,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如果世间有男子汉,一定是辛弃疾这样的吧!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6月02日
读八十年前小学生作文有感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智慧符号。而文言文将语言和书面文字采用不同的系统,让几千年后的人依旧能够读得懂。今天,只要稍稍懂得文言文,您读《论语》时,就像跟孔老夫子对面谈话一样。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一独特的传承方式,才一直流传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至今已经有八十余年。在八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学习这些文言作文的时候,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些作文蕴藏着深厚的文以载道的底蕴,充满了朴实的中国人代代承传的智慧,散发着简要鲜明的雅韵,让人回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八十多年前小学生所写的作文,一窥中华文化的魅力。《记梁燕》梁有双燕,衔泥筑巢,育四雏。黄口外仰,索食孜孜。是时,翁母燕捕青虫饲之,倏忽十余往返,辛勤备至。嘴爪虽裂,雏犹啼,饥不已,翁母忘其疲也。如是者历三十余日,翁母渐倦,雏则渐肥,鸣声喃喃,如习语言。时振刷其羽,做奋飞之势,一旦羽毛丰满,则从翁母飞翔庭树间,徘徊数日,各随风四散而去。顾翁母意犹恋恋,时于高空做呼唤声,若欲其雏之归者。逮久不返,始知其雏之终不归矣!于是,却入空巢,啾啾终夜不已焉。嗟乎!吾人不皆有父母乎?曾亦思己当雏时,父母亦若是之辛勤乎?已当远适他乡时,父母亦若燕之恋雏乎?兴言及此,吾知天涯游子,必不若雏燕之长离翁母矣!民国初年佚名小作者读毕此文,异乡游子岂无思念父母之心?《弟子规》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民国初年一位佚名的小作者,姐姐要结婚,父亲请他归家帮忙,他得向校长大人请假,写下这一篇孝亲尊师、剀切感人的请假函:《禀校长有事告假》校长大人钧鉴:顷接家严来谕,知家姊于本月某日为于归吉期。届时不无预备及应酬等事,命生在吉期前后停课数日。生思光阴最为宝贵,且求学时期亦甚有限,似此多辍,未免有荒功课。然出自父命,又难违背。况堂下无人,谁去赞助?即对于家姊一方面亦不得不到家话别。反复思之,此次告假,实有不能或避者,特将家书进呈尊鉴,务请给假数天。一俟事毕,即行来校续课,绝不敢一再延迟也。端此上禀。敬请钧安。生某某谨上。谨慎之于晨,《弟子规》云:“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一篇民国初年小作者的《论眠床》颇为入理:《论眠床》床为器用之一,专供人之睡眠。则其有利于人亦非浅矣,岂可轻视之乎?盖人之做事,终日劳动脑力,既乏精神亦疲。若无床以供睡眠,将何以修养此脑力与精神哉?而说者谓人宜勤不宜惰。怠惰之人每多贪眠,是床所以养成怠惰之习惯也。何足重哉?然而人之勤惰,在人自为。勤者自勤,惰者自惰。夫岂有此眠床而始养成其怠惰之习惯耶?民国初年小作者汪绍曾的《记任末之好学》颇为感人:《记任末之好学》昔者任末好学,家贫学无常师,负笈四方,不畏道路之险,舍于丛林之下,恒藉星月之光而读。常叹曰:“人生当求学,学既精虽没犹存,否则虽生于世,亦行尸走肉耳。”蒙曰,任末不惧途路之艰难,求学于千里之外,宿于荒野丛林之中,而不知苦者,因欲学业之成而留名于万世也。假令任末惜其身体,不涉险阻,不知求学,老死于户牖之下,安能成学留名于后哉?噫!若任末者可谓能立志者矣!谨慎之于衣服,《弟子规》云:“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民国初年小作者的《衣服之功用》启人深思。《衣服之功用》衣服者,所以保卫身体者也。人无衣服,何以调寒暖?亦所以整肃仪容者也。人无衣服,何以壮观瞻?是衣服之不可或少也亦明矣。今之衣服,大别有二。一用以御寒者,曰:“棉裘。”一用以去暑者,曰:“麻葛。”以其功用论之,整肃仪容犹其次焉者也,实所以保卫身体耳。今之人置备衣服,但趋向时尚,反致失其功用者,不亦愚乎?这就是那个质朴的时代,这就是那些像小花一样的少年。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31日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养父母,这是孝道的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功成名就。将孝道做圆满,对于“孝”的扎根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融让梨”是妇孺皆知的爱亲故事,而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与此合成“双璧”,那就是“陆绩怀橘”。“孝”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埋下,又慢慢地成长,结出动人的果实……陆绩六岁 怀橘孝母廉石归乡 光泽后人陆绩,字公纪,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他自小受父亲陆康高风亮节的熏陶,知礼节,懂孝悌,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成年后的陆绩,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父亲陆康孝顺良善,曾被当地太守李肃举荐为“孝廉”。陆康做官以后,体恤百姓疾苦,办了许多实事,深得当地百姓们的敬爱,后来成为庐江太守。陆康的言传身教,给幼年的陆绩以至深的影响。时值东汉末年,陆康与后来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将军的袁术交情非常好。有一次,陆康带着年仅六岁的儿子陆绩,到居住在九江的袁术家里作客。袁术非常高兴,端出橘子热情招待他们。长辈们谈话的时候,陆绩就坐在一旁剥橘子吃。这橘子甘甜汁多,吃得陆绩美美的。当他伸手再拿第二个的时候不由得想:母亲最爱吃的水果就是橘子了,可她还从来没有尝过这么好吃的橘子。想着想着,陆绩的眼前就浮现出母亲慈爱的笑容……于是,陆绩忍住了自己再吃橘子的念头,而是小心翼翼地拿了三个装进了怀里,心想:把这些橘子带给母亲,她该多高兴啊!父亲陆康和袁术等人谈话都很投入,谁也没有察觉到陆绩的这个小动作。等到陆康父子准备告辞的时候,只见陆绩两臂紧夹,双手抱在胸前,小心翼翼地从椅子上挪下来,随同父亲走到主人面前,鞠躬施礼告别。不料,当陆绩双手作揖,毕恭毕敬地弯下腰来躬身作礼的时候,三个黄灿灿的橘子突然从他胸口的衣襟里“咚咚咚”地掉了出来,滚落在了地上。袁术见此情景,禁不住开怀大笑,然后又故意板起脸孔对小陆绩说:“你来我家作客,怎么还把橘子带走啊?”陆绩慌忙跪在地上说:“对不起,我母亲最爱吃橘子,我吃了您家的橘子,特别甜,所以……所以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随即脸上又现出喜悦之色,不禁感叹道:“你们看,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时时惦记母亲的喜好,并尽力成全,这种孝心、孝行实在是难能可贵!来日必能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呀!”陆绩怀橘敬母的行为和他率真的天性,也使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大家不禁交口称赞。当我们深入史书了解有关陆绩的记载,就会发现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孝德,从小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后有诗赞云:“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可见,童蒙的教学比人生任何阶段的学习都要重要,它是攸关人一生成就的基础。“孝”为传家之本,自幼教育子女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奠定做人立身处世正确的基本态度。陆绩长大后,倍受东吴重用。初时被太守王郎任命为功曹,负责治安。经过陆绩大力整顿,社会风气肃然,显示了他的吏治才能。陆绩在岭南任职期间,为官两袖清风,廉明清正,肃贪拒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深受民众爱戴。及任期将满之时,便向孙权请求辞官归乡,孝养父母。离任之时,行李萧然,身无长物,只几箱书而已,以至于他坐的船太轻,行驶不稳。为了增加船的重量,陆绩买来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但船吃水还是太浅,而此时他已无钱再置货物,遂找来一块几百斤重的大石来压船。回乡后,里人敬其贤良,就将此石保存了下来。而陆氏子孙也将这“官无长物唯求石”做为家训,代代相传,并把那块石头取名为“廉石”。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陆绩在三国人物中算不得多么引人注目,然而平凡中见伟大。仅仅是三枚橘子、一块石头,可它诉说的却是中华民族悠久而不朽的灿烂文化。听故事I长善根I立大志I做好人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31日
《风味人间2》开播了,里面有一句台词:“土耳其人相信,甜食等同于善良的心和温暖的话。” 人间五味里,酸辣苦咸都会给味觉带来一定的痛苦。唯有甜,真正带给人幸福的味道,全世界口味各异,却意外地在这点上达成共识。但在中国,甜还有更高级的境界。那便是“苦后回甘”的甘甜。甜,需忍耐我们总是太容易放弃,所以品不到甜。甘蔗里面是甘甜的,而外皮是涩苦的。小时候身居岭南,每逢夏天,便是甘蔗的季节。一根根甘蔗,剥去青黑的皮后,剩下一节节光溜嫩黄的果肉。而想得到它的甘甜,就要有一副好的牙口,耐心地用牙齿剥开表面外皮,忍受一阵阵涩苦,才能费劲咀嚼出甜蜜的期许。甘蔗,曾是暑假幸福的期许之一,为此可以忍受上课的漫长。值得让我们忍受煎熬的,恰恰是煎熬后的甜。有个美食家说过:爱吃甜的成年人,大抵内心都很浪漫。因为他们愿意付出等待,付出努力,在甜的面前,他们幻化成了一个毫无抵抗力的小孩,如同我们小时候为了奶奶承诺的糖果一样,可以坐定下来写作业。可少年心性,总是忍不住,坐不定,受不了一时的痛一时的苦,与甜失之交臂。忍耐虽苦,但结果毕竟是甜蜜的。不用一直愁着眉苦着脸,甜可以让你眯着眼微笑。甜,需等待我们总是太急,所以品不到甜。中国味道独到之处在于,能在清苦中找出甘甜。大多数人不知,苦瓜也有甜的时候。《辞海》的词条这么解释:“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苦瓜没成熟的时候,青绿色,清脆且清苦,这个时候吃的话,就是苦的。但等它熟了之后,它的果瓤却甜软且金黄。可是我们太急,等不到它成熟的时刻,品尝一口甜的苦瓜。肖复兴曾经种过苦瓜,就是因为苦瓜成熟之后里面的瓤籽,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但后来,他时常觉得遗憾,因为母亲就总是待其未熟便摘下来炒菜,自此不见鲜红的瓤和籽。尝遍清苦后的回甘,历经等待后的甘甜,是一种更有层次的甜。许多结果都需要等待,勾践卧薪尝胆,苏武匈奴牧羊周文王被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而写《春秋》,屈原被放逐而写《离骚》......三毛说:世上许多事情,只要甘心,吃了多少苦头都不会受到伤害,它们反而成就了一种可贵的印记和生命的痕迹,成长中不可少的经历与磨练。苦尽回甘,需一颗甘心,静静等待。甜,需静品甜,需要静品。林清玄说:同一泡茶,第一泡是苦的,第二泡才是甘的。而这个甘,是需要静静去品才能体会。林清玄喜欢与人对饮,但最喜欢的对饮是相坐无言,静静品茶,方能品出茶里面丰富的味道。而最不喜欢的对饮,都是三言两语,胡说一通。于是,每逢寒风肃冷的冬夜,雨雪声盖住人间喧嚣时,他习惯独自一个人一饮而静,久久握住尚且温热的空杯。犹如阅尽苍凉后,心中尚有少年热血沸腾,尝遍清苦后,舌尖才有回甘。只有老人家才会跟你说苦尽回甘,因为我们小时候尝到甜便是甜,苦便是苦,只有经过时间的酝酿后,才能在从容之间感受到味道的层次,白米饭有回甘、茶有回甘、苦瓜有回甘。太躁动的人,慢不下来。心静的人,才品得出回甘,抵达从容。我很喜欢汪曾祺的一句话:“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行走街头,你回头看看,处处百人万相,各藏喜乐,皆怀甜苦。真正的生活其实是苦甜同生的。人生某个阶段里,我们吃过的苦,会转化成甜,苦也是一个过渡。但有时候的甜,又需要苦,才能衬托甜之珍贵。只有经历不寻常,才知道日常的珍贵,只有历经了清苦,才知道甘甜的幸福。是啊,尝尽人间苦,方知甜风味。来源:诗词中国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31日
中国糖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神奇的民间艺术。用冰糖和麦芽糖精心熬制而成!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在大理石板上速度飞快地勾勒出精美的造型!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画糖人跟绘画不一样,画糖人是用糖来画的,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画糖人的动作要快。另外,画糖人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来源:非遗传承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5月29日
手工竹编技艺,全依赖人的一双巧手,将竹林中的竹子经过一道道工序,磨合编织成精巧的物件。编织工艺由来已久,据考古表明,自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来,便已经有意识的用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又慢慢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比较有名的竹编细丝工艺品如瓷胎竹编,其使用的竹材来自成都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出精细的竹丝。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现代竹编竹制品是古老的中国家居用品,全手工打造的竹编制品,更因其历史感、环保,而成为现代家居必备物品。来源:非遗传承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25日
《少年中国说》里面有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育”这一词的汉语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中的“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传授,指点;“育”培养,培育。“教育”就是将知识,经验进行主动的或者被动的一个传授过程。  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播手段,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会被时代滞后。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稳定安康的前提,没有教育,就好比石缝中的枯草,缺乏养分,难以遍地开花。而如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对他们进行提前教育,给孩子施加过度的压力!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默写占五分,中考语文中诗词默写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这些分,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记诵诗词,然而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中考高考结束,这些诗词就会迅速被遗忘在他们脑海中……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传统教育视频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1、选择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引导孩子由浅入深。在孩子刚学习时,家长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易于孩子理解、好记的,这样孩子记得很快,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既增进了父子(女)或母子(女)的感情,又学到了诗词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3、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刚开始时,还有新鲜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就厌烦了,家长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孩子充满学习的欲望。诗配画,在学习古诗词时,家长调动孩子多方参与,让孩子给自己学习的古诗词配画,这样既让孩子学习了古诗词,又让孩子学习了画画,一举两得。4、创造环境,让孩子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家长积极给孩子创造应用的环境,使孩子学到的东西能应用上,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的欲望。例如:吃饭时,孩子挑食、浪费,可以引导孩子背诵《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背白居易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孩子从小学习古诗词,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1、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写作能力如果孩子从小学习古诗词,会积累一定的文字功底,即便不能出口成章,也不会在讲话时显得俗气。等到孩子开始学习写作,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古诗词运用到作文里,让文章脱颖而出。2.造就性格、陶冶情操众所周知,古诗词种类繁多且风格迥异,既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类的洒脱之情,又有“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的细腻之情。孩子从小沉浸在这多元化的诗词中,让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升华,不仅能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让孩子逐渐造就专属于自己的性格。3、掌握人生哲理,赢在起跑线上古诗词虽然大多简短,但是十分精炼,短短的几句诗词,却常常蕴含丰富的哲理。如果孩子从小学习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诗句,就会在遇到困难时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孩子学习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诗句,便会懂得珍惜时间、知道努力学习的重要性。4、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古诗中含有优美的词句,孩子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开发。懂得欣赏古诗的孩子,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的经典之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学习诗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操之过急,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1、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让孩子对古诗词感兴趣,喜欢上它,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与吸收古诗词的精髓。这就需要家长们充分的了解孩子,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从而达到让孩子对古诗词感兴趣的目的。2、选择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引导孩子由浅入深。在孩子刚学习时,家长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易于孩子理解、好记的,这样孩子记得很快,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家长与孩子一块学习。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一块学习,这样既增进了父子或母子的感情,又学到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4、不要让孩子一味的死记硬背经常能看到有孩子将古诗词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当问他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开始面露难色。学习古诗词,不单单是背过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参透其中蕴涵的道理。教育孩子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明灯。  来源: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