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我们中国古人所走的人生轨迹又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童年的时候要积福,要惜福,中年时要造福,老年时才会享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孩子从小就要养成一种惜福、积福的意识,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知恩,这样才不会去随意地浪费。从小养成这种意识,就是惜福,就是在给自己积福。就如唐诗中所描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了中年的时候,儒家提倡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来造福社会,服务人民,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当一个人有这种观念的时候,即使工作再辛苦,也会在心里充满喜悦,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生活很充实。儒家的“孔颜乐处”,强调的就是内外的和谐。      把儿女教育得很好,给他们树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儿孙都围绕在膝前,就能享受到天伦之乐。所以老年的时候有福才是真正的享福。      如今像过去那样的大家族没有了,但是我们仍生活在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传统文化教诲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也就是把爱扩大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可以说,中西两种不同价值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而通过比较这两种价值观,也正好凸显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以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我们之所以需要关注心态问题,还因为“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俗语中有句话说“夫妻是一面镜子”。为什么夫妻是一面镜子呢?就是因为自己有一些毛病、缺点和过错,往往自己意识不到,看不出来,一般都是对方先发现,然后再相互提醒。       从哲学上讲,当人在认识他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自己是认识的主体,这些外物都是认识的对象,而当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就需要既把自己当成认识的主体,同时又主动地把自己当成认识的对象来加以反思。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他每天都从这几个方面多次反观自己:我为人做事是不是做到了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守信?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是不是都温习并且在生活中去应用了?因为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的缺点毛病,他就很容易发现。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儒家伦理启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古人看来,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忽视了这个功能或目标,即使是高等学府,也不过是一个“高等知识的传习所”,只能培养出一些只会做事而不懂做人的、人格思想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是无法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       正如马丁·路德·金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英国道德学家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会剩下一些这样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东西,而是符合人性的美德,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断。《说文解字注》也讲:“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外在地看是得道多助,内在地看是安宁心灵。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所以,圣人才制礼作乐,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字中也蕴含着智慧与道德。比如说有的人知道发怒不好先看这个“怒气”的“怒”,上面是一个“奴”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中国古人造的汉字也是一种智慧的符号,让你一看到这个字,就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它是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也就是说当你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才会发怒。因此也有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我们知道,“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文化注重追求和谐,本身是一种和谐的教育。而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的内容。       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正如整个身体的健康和谐来自于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运作,而每个器官的健康来自于构成器官的每个细胞的健康,社会的和谐也是来自于社会最基本组织-家庭的和谐,而家庭的和谐来自于每个成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人际和谐方面,孟子总结人类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我们看一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父与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并不是圣人制定并让我们去遵守的,而是父子之间的一种自然的亲情。为了使这种自然亲情顺着“亲”的方向发展,并且保持一生而不改变,中国古人就去观察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后来他们观察到,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赡养孝顺父母,才能将父子亲情保持一生。    “君臣有义”所表明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君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上下级的关系。怎样使这种关系保持和谐呢?领导者必须对属下有仁爱之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对属下呼来唤去,甚至不把他当人看,这样做就错了。而被领导者呢,只要将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就是尽到了忠心。所以只有做到了领导者仁慈,下属忠诚,这个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和冲突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日本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被誉为“经营之神”,就是因为他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创下了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    “夫妇有别”,是指夫妻对于家庭的职责有区别。这个别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别,而是职责上的差别。就是丈夫要承担创造经济收入的职责,而妻子要承担教育儿女的职责。那么只有丈夫做到了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妻子有良好的美德,“夫义妇德”能够做好,夫妻之间才是和谐的关系。   “长幼有序”就是指一个家庭之中,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根据这种自然的顺序,要求兄长要做表率,要友爱,引导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对于兄长的教诲,要恭敬,要听从。只有做到了“兄友弟恭”,兄弟姐妹之间的秩序才是和谐的。       最后一种伦理关系就是“朋友有信”。它是讲我们在社会上与平等的人交往的时候,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那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       在这五种伦理关系中,儒家没有抽象地谈论所谓的平等,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的特征,明确了处于不同关系中、不同地位上的人的责任特征。只有这些人都主动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人伦关系才可能和谐。这五种人伦关系,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只有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才可能是井然有序的。      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懦家很早就认为,人是大自然运行的一分子,人应当顺应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秩序,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基本含义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       这一思想可以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其中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只有顺应以和谐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才会减少或避免天灾人祸,最终有益于人类自身。因此,儒家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始终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朴素而辩证的人文主义。它不仅不同于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也与那种过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按照这种思想,培养一个人美好的德性,使人对他人、对环境常常心存爱护的善意,将达到净化人心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在协和万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对仁德的培养也是从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不断升华上去的。先有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再把这种爱推及到社会大众的身上去,这就是从自爱到互爱,而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爱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谐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在历史上较少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诚如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池田大作先生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和谐”的追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人从身心和谐,到家庭和睦,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再到国家间和平的价值追求,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的。      儒家文化正是理解了这一点,因此才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指明不仅一个个体的尊严来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为,而且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这就告诉我们,要社会和谐,要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构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司内部的和谐来做起,而构建这样的和谐单位又要从培养每个人的良好心态做起。摘自《心态即命运》作者:刘余莉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一起来学习,所谓学贵立志,有了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就像《了凡四训》上讲的,“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大志就好像这个根扎牢,根基扎牢了,才能枝繁叶茂,根基不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我们要立定志向,我相信诸位学长们,一起来参与这个课程,应该每一个人都立志了吧?你们怎么都没表情,难道你们是被逼来的吗?学习是没有办法被逼的,学习要靠自己自动自发、自立自强才行。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圣哲人是因为被逼而成为圣贤的,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立志,我们就想到孔子的一段教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目标就像《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贤。当然,一看到“圣贤”两个字,我们不要觉得它很遥远。什么是圣贤人?做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孝子,是个好先生,是个好太太,是个好父亲,是个好母亲;在外是个好领导,是个好下属,是个好公民。他做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做医生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医生,他在各行各业都是慈悲为怀,给那个行业做出表率来,这是圣贤。所以圣贤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真心的去敦伦尽分,达到圆满就是圣人。当然学圣人以前,在儒家的标准先学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提升就变圣人。就好像世间读书,你先读大学,再提升读研究所,再提升就是最高的学位,就是博士学位。那我们最低的标准,学君子。  不知道大家对君子这两个字熟不熟悉?熟悉。我们以前小时候说要做翩翩君子,温文儒雅的君子。我记得那时候读《论语》,君子跟小人的句子特别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这样的句子,可能几十条都有。那些君子的句子,都是指导我们,君子是怎么立身处世的。我那个时候念了不少句,可是心态不对,经文很难受益,心态错了,愈读愈堕落。所以你看心是根本,一个人有成就那一定是他心态对,绝对不是成就以后再来改变心态,不可能。就好像一个人事业要成功,他一定要谦卑,绝对没有人说成功了以后再来学谦卑,那不可能。他只要不谦卑了,他不可能成功,他走到一半,自以为是,就出状况了。  所以相同的,我们学习经典,假如心态不对,也很难得利益,甚至会愈学愈后退。比方我那个时候学的时候,我念到“君子”,我就会想君子、君子,就想到自己;我一念“小人”,小人、小人,这种心态就绝对错误,第一个念到君子就想到自己,这叫傲慢,这叫错估自己的境界,觉得自己挺好,其实错了;念小人就想起别人,那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了。这个师长常说的,最傻的人就是把这些垃圾都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这样傻不傻?很傻。我们要不要继续傻下去?不要。好,今天我们准备了一台垃圾车,就把我们这些错误的态度统统倒掉,不要再带回去了。这叫学贵力行,懂得道理了,当下去做;明白了,就把习气放下,当下自己就得利了。所以这个心态不对,读了这些句子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傲慢,都看人家的过失。心态转过来,念君子的时候就想到别人,对,那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做到了。念到“君子喻于义”,我们就脑子里都呈现别人的榜样,这叫“见人善,即思齐”。念到“小人喻于利”,马上对照自己,这每一句是讲我的,不是讲别人的,一看,自己确实还有私心,还有自私自利在,赶紧随著读这一句话,把这个习气调伏掉。所以一开始学习的心境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来谈如何以很好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刚刚讲到,首先第一个学贵立志。而君子他立志,君子他知他这一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天命。人知道他这一生有什么使命、有什么目标,他走的每一步很有方向,很踏实。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他这一生要干什么?好像每一天就把二十四小时给混过去,用玩乐把它给挥霍掉。不能怪年轻人,他从小就没有被引导要有使命。比方说,我们几千年来每一个人他在大的家族里面成长,每个人从小就觉得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标。他要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会鞭策自己好好读书、好好提升,以后有了学问,才能做更大的事、更有意义的事。现在家庭缺乏对孩子这样的引导,反而都溺爱孩子,他就没有志气,他就没有使命感。  像我父亲那个时代的,家里比较贫穷,从小读书都不用人家催的,就期许自己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奉养父母,可以照顾兄弟姐妹,而他们也确实是做到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有志向,又很坚定有恒心,都能够达到他人生的目标。所以古代君子知道他家族的命运跟他有关,他得要努力,他得要做好的榜样,他才对得起祖先。那这个家族再扩大就是整个社会。我们自己面对现在国家社会的命运,我们明不明白?这个国家社会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可以预料得到吗?读了经,我们从经可以推一个人的命,也可以推整个社会国家未来的命运。今年就特别明显,各地都传来水灾、旱灾,尤其地震,次数好像六级以上差不多十次左右了,这可能在近代以来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明理了,知道这些灾难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善,所以在《尚书》当中,都把这些道理给我们点得非常透彻,“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风调雨顺还是灾难频传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善与不善招感来的。这很难得,最起码我们从经典当中我们这一生不会糊里糊涂,不会只是在那里担忧受怕,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扭转乾坤,我们可以力挽狂澜。诸位学长,这些名词你们都是考试的时候才用是吧?你不觉得这些成语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再贴切不过了嘛。甚至于我们不做了,会怎么样?那地球没救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家希不希望你的孩子遇到的是更惨的灾难?你们没反应,你们还有没有良心?连对自己的孩子、孙子都提不起关心,那这大慈大悲怎么修?所以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有一分道义要去扭转整个人心的颓废。“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了就是我们的责任!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凡出言,信为先”。信,是德之根本。从“信”字的构造来说,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一个“言”字,意谓人言为信。    今天故事中的主人翁,为官清正,信义当先,深受百姓爱戴。他以太守之尊,信守孩童的约定,更是被后人广为流传。    郭伋归早 止于野亭 候期乃入 不欺童龄    郭伋,字细侯,是汉光武帝时期扶风茂陵人。郭伋从小志向高远,一心想要为百姓谋福祉,后来官至太中大夫,很有治世的能力,为官清廉、信义为先,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称颂。    建武元年,也就是公元二十五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当时的社会还未安定,盗贼土匪四处作乱。郭伋被多次委派到治安问题严重的州郡做太守,治乱除暴,安抚百姓。在渔阳的时候,郭伋有功必赏,有罪必惩,使盗贼销声匿迹;又整顿兵马,抗击匈奴,使得社会治安井然有序,人口大增,皇帝称赞他为“贤能太守”。    当时,颍川地区土匪流寇也十分猖獗,郭伋于是又被调往颍川。因山道险阻,情势错综,剿匪艰难。郭伋深入险地,了解到土匪也多是因社会动荡,无处安身,才被迫上山做了土匪。郭伋便以仁德信义,劝说他们改过自新,既往不咎,提供给他们返乡务农的机会。当时归降郭伋的土匪就达数百人之多。后来,那些土匪的党羽听说此事,都极其敬仰郭伋的为人,纷纷从各地不远千里来归降,路途之上络绎不绝。    后来,郭伋还被征召做过并州牧,他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生疾苦,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当地百姓无不感念郭伋的恩义。    有一年仲秋,郭伋带着几名随从到美稷县巡查,走到县城郊外时,远远望见有几百个小孩骑着竹马嬉戏而来,在路旁跪拜迎接他们。郭伋下马还礼问道:“孩子们,你们从哪里来?在这里干什么呀?”一个稍稍年长的孩子回答说:“我们听说郭爷爷今天到来,都很高兴,特地前来欢迎您!”旁边的一个小孩好似鼓足了勇气才说:“您真是郭爷爷吗?我们大伙听过您的好多故事,说您是个大好人!”郭伋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充满了温情和慈爱,于是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进了县城。    郭伋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积累的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到之处,百姓欢欣,有很多百姓为了表达对郭伋的感谢,想要送给他礼物,但郭伋一件都不收。事情办完了以后,这些孩子又在城门口欢送,问道:“郭爷爷,郭爷爷……您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还要来迎接您!”郭伋告诉了孩子们回来的时间,孩子们也跟郭伋约定好那一天来迎接他们。    郭伋此行事情办理得很顺利,回来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天。快到城门口时,郭伋吩咐随从今晚在郊外的一个山野小亭过夜,明日再进城。那时正值深秋,晚上山林中霜寒露重,很寒冷。随从里有一位是郭伋的师爷,很是不解的问:“老爷,天气寒冷,我们还是早点回去吧,万一感染风寒可就得不偿失了!”郭伋说:“君子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怎可言而无信!”    第二天早晨,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斜照着绚烂的美稷城郊,一群儿童早早骑着竹马在那里嬉戏,正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他们敬爱的郭爷爷。孩子们向远处眺望,看到官道上尘土飞扬,马蹄声渐渐清晰,郭伋与随从骑着骏马风驰而至,孩子们不禁为之欢欣鼓舞。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孩子说过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是重大的事情呢?真可谓是至诚至信之人,就连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都称赞他“信之至矣”。    郭伋晚年,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光武帝赐封他为太中大夫,并赏赐了很多田宅钱粮,然而郭伋也都分赠给了宗亲族人。郭伋八十六岁时寿终正寝。    孟子曾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意思是说,诚信是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应该遵循的规则。真诚到极点,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竹马迎郭伋”这一典故,后来也被用来称赞地方官员施政有方,成绩卓著,为老百姓所爱戴。于是便有了成语“竹马交迎”,以此来称颂地方官的诚信和贤德。    听故事 长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注:轻是不重。忍是忍耐。忿是气忿。泯是泯没。  解:凡弟兄们原是和睦的。再把钱财物件看轻了。怨恨的心又从那里生呢?说话要有不同意时候,弟兄都要忍耐着,惹气的事自然泯没了。  解读:“财物轻,怨何生。”这是兄弟姐妹相处之道,要是将财物看得轻,兄弟间的怨恨怎么会产生?财物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但是有了财物并不就是等于有了幸福,假若兄弟间为了财物而相互争斗,甚至是反目成仇,最伤心的就是父母了,看到自己的骨肉你争我斗,哪会不难过,不止令自己被人看不起,也让父母蒙羞。“财物轻,怨何生。”也是教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来创造财富,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有助于孩子养成正取的财物观,让自己不成为金钱的奴隶。  “言语忍,忿自泯。”也是兄弟姐妹相处之道,彼此的言语能够容忍,愤恨自然会消失。虽然是兄弟,但是会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待人接物、洒扫应对的态度与方式也会有不同,要懂得尊重对方。言语是生活中与人沟通的重要途径,即使是兄弟也不能疏忽礼的存在,要常常存好心、说好话。特别是在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更应该忍住自己,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相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说出伤害兄弟的言语,做出伤害兄弟身体的恶行,俗话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提醒我们言语要谨慎,切莫一时的冲动说出刻薄的言语,可能会令对方记恨一辈子。看到自己的孩子彼此反目成仇,父母一定是非常痛苦的,要知道,在父母心中,自己与孩子都是一体的。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所以很可能有个人来找你说,某某人的情况是这样,希望你帮助他。这个不是扬恶,因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希望能帮到对方。他是把情况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可以去协助他,这个就不是扬恶。你不要这个朋友想找你商量,来帮助另外一个朋友,他才一开口,你说“扬人恶,即是恶”,他就很不知所措,很难过了。所以人总要判断得了对方的心境,他是真善心的,我们一起跟他来协助对方。假如他的心态不对,我们也不要给他难堪,赶紧提起他的理智,化解彼此这些对立冲突,就对了。所以言语的智慧很重要,孔子教学生,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下来就是言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嘴厉害,都肯定人,都鼓舞人,都随喜人,一天积很多的福;假如言语苛刻,情绪化,那可能一天就造了很多罪孽。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可不慎。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