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周易》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其中最深刻的一点是其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的阴阳观认为,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阳观恰恰区分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界限,更在东方人心里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那么阴阳观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如何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规范的,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二集:一阴一阳之谓道。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君子”是中国人普遍追求的人格理想,“君子”的反面就是我们熟知的“小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朗,思想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凡事斤斤计较,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神乱、坐立不安。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不要做凡事斤斤计较、“踱于事瞻于事”、忐忑不安“长戚戚”的小人,而要做心胸宽阔坦荡、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的君子。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中国古人一直倡导人们要修身,不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修身又从何入手呢?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好学近乎智。”意思是好学的人离智慧明德也就不远了,因此孔子认为,欲修身先要好学,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习,这样才能有成就。不学则无知,无知则不知耻,不知耻则无仁义,而无仁义则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资格。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学习,才能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的智慧、知识和才能。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人格,中华文化长寿的秘诀在于君子之道,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沉淀和赓续着君子的品格与风范。《论语•学而》有言:“君子不重 则不威。”意思是君子如果言行不庄重,那就没有威仪,也不会让人生起尊重之心。西汉杨雄所著。《法言•修身》有云:“何如斯谓之人?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何谓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如何重言、重行、重貌、重好,做一个内外兼修的真君子。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我们做事情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与人交往,也难免有不周到之处,《孟子•离娄上》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在做人做事上,出现问题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孔孟所称道的尧舜禹汤等古代圣人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楷模,而我们许多人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古人因此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加强品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什么叫境缘?境是佛教所指的依报环境,也就是我们身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也就是社会和人文环境,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不时受到来自自然和社会的不良刺激,因此才有了痛苦和烦恼,而许多人在有了这些痛苦和烦恼之后,总是抱怨自己的境缘太差太丑而消极应对,结果越消极越烦恼越痛苦,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告诉我们其实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是与外界关系不大的。“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治要心态调节好了,无论我们身处什么境遇,都能感到快乐幸福。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交友是一门大学问,《诗经》、《论语》、《周易》等诸多经典古籍之中有关交友的论述灿若繁星。古人认为,交到亦师亦知己的朋友,一辈子受益无穷,而交错了朋友,不但于己无益,还可能毁了自己的一生。古人因此认为,交友之道,道在交心;而交友之重,重在仁德。也只有与有仁德的人交朋友,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的道理。而《荀子》中有关“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智,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等论述,更说明了交贤友的重要性。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
古人常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所谓境随心转,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如果我们一直保持好的心情,凡事乐观处之,即使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也不心生厌戾之气,而是以平静之心面对,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付诸努力去对待,很快就会走出困境,反之,如果不珍惜所拥有的事物及人而粗暴对待,好的事物和人也很快会消失和离开,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告诉我们心性的好坏,如何改变我们的境遇。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