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12月6日,中国人大网刊发《栗战书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一起学习:       今天,我们召开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座谈会,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这部法律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刚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民政部、司法部等6家单位的负责同志结合各自职责谈了认识体会和具体举措,一位家长代表结合自己教育子女的亲身实践作了发言,大家思考得都很深,讲得也很好。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就家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就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家庭教育促进法由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牵头组织起草,今年1月初次提请审议,10月份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过去古人常讲“耕读传家”、“望子成龙”、“仁义礼智信”等,民间也流传着“三娘教子”,“岳母刺字”、“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很多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我们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新时代需求,以法治的力量来推动、促进家庭教育发展。这部法律共6章、55条,通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实施好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要充分认识制定这部法律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法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同时也涉及公共福祉。这部法律最初的名字是家庭教育法,但几经反复论证,最后将法名确定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表明,不仅每个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压实家庭责任,细化国家支持和社会协同,就是要推动实现家庭教育从单个家庭的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全社会的以法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转换,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        这是一部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法律。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德是根本。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内容上突出家庭教育“以德为先”的鲜明特色,就是要进一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这是一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法律。未成年人的成长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健全的法律规范营造有利环境。目前,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教育类法律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加上家庭教育促进法,共有8部法律。其中,教育法是管总的,其他法律如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是针对教育的不同阶段或者专门领域的。而家庭教育促进法则适用于孕期和未成年人从婴幼儿时期到幼儿园、中小学的整个成长阶段,有关内容在法律条文中都有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促进法,聚焦于家庭,夯实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养育、教育责任,并为其提供科学指引和必要帮助,在内容上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有机衔接、密切配合,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更为完备的法治保障。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正确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认真抓好法律的宣传普及和贯彻落实。这里,我拣几个重点讲一讲。      第一,突出“以德为先”的鲜明导向。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家庭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理直气壮、春风化雨地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就引导他们逐步增强对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认知和自信,从小就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教育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祖国、担当时代的责任、练就过硬的本领,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要注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有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形成和铸就优良、高尚的品德素养。      家庭教育中,家风对道德品质的养成尤其重要。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包括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整体气质。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讲,家风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什么样的家风决定什么样的家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对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亲自作出部署,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统的问题,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是强国富民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家庭的家教家风本身就是一个典型,值得我们学习。今年10月15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载了《习仲勋的家风》,文章总结和梳理了“九条家风”,就是:忠诚为民、严格自律、勤俭节约、低调谦让、坚韧不拔、真诚坦荡、团结向上、仁爱崇善、父慈子孝。其中的许多事例和细节,读了让人很感动,也值得我们思考、总结、学习和传承。       2001年习老88岁生日时,总书记当时在福建任省长,不能回到北京给父亲拜寿,就写了一封祝寿信,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这封信由总书记的姐姐代读。信中有这样几段话:“今天是您的88周岁生日,中国人将之称为米寿。若按旧历虚两岁的话,又是您90岁大寿。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昨晚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既为庆祝您的生日而激动,又因未能前往祝寿而感到遗憾和自责”,“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习老听完信后,当时就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总书记的母亲齐老后来说,“这封信,既是近平本人并代表儿女们对父亲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一个革命后代继承先辈精神的誓言”。       习老特别注重教育子女们要低调谦让,在家谦让父母,谦让兄弟姐妹;在外,谦让长辈,谦让同学同事;谦让荣誉,谦让利益,谦让值得谦让的一切。在习近平同志读小学的时候,习老不止一次拿着课本给他讲《孔融让梨》的道理。习老更是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为子女们作出榜样。在“文革”期间,康生等人给习老扣上“反党集团”帽子,为了保护同志和下属,他尽可能把所谓的“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尽可能为别人开脱。子女们曾问习老这是为什么?习老说,这些所谓的问题,“放在他们身上就是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这些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子女们,培养了他们宽容、大度、谦虚、真诚的品格。习老在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儿女们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毛泽东同志的家教家风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父子分别19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回来后,才一起在家吃了两天饭,毛泽东就要求他住到机关,和其他同志一起在食堂大灶吃饭。之后,又送到延安吴家枣园村上“劳动大学”,跟劳动英模吴满有开荒、种地。临行前,毛泽东同志对孩子说:“过去你是吃面包喝牛奶,回来要吃中国饭,吃陕北的小米,小米可养人哪!”几个月后,因为胡宗南进攻延安,毛岸英回来时,毛主席看着他头扎白毛巾,身上穿着灰土布汗袿袿,脸也晒黑了,跟陕北农民一个样,主席就说:“好哇!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了!”拉着他的长着厚厚茧子的手说:“这就是‘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1950年,毛泽东又把毛岸英送到了朝鲜战场,毛岸英最终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2年01月26日
 大国发展,呼唤良师!“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教师重担在肩。民族复兴,呼唤良师!回望历史,在革命之路上,在新中国崛起、走向文明富强的征途上,留下了无数教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辛勤耕耘的身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使命在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唤良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迫切向往,面对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面对“双减”之下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的时代要求,教师责任在肩。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倾听时代足音,紧扣时代脉搏,《教育家》杂志社于2017年举办了首届“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寻访了数千名教师,社会反响热烈。2021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下一步考虑: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在此背景下,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即日启幕!我们将继续寻找大国良师典型,探访良师的感人事迹,呈现其教育教学中的专业与智慧,分享良师的成长经验,传播其身上的动人精神,予其应有的荣光!活动主题榜样力量,烛光暖心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寻找对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参与方式1.个人自荐:拟参与的教师自行报名;2.单位推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科研院(所)、教研室、学校及教育学会、协会、名师工作室等单位推荐;3.专家委员会提名:本次活动将邀请资深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组建“寻找大国良师”专家委员会,专家推荐。报名方式:1.App报名:参与活动的教师进入“光明教育家”App,在“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进行报名(单位推荐参与的教师需上传单位盖章后的申报表扫描件或图片)。扫码下载“光明教育家”App 扫码下载“寻找大国良师”活动申报表 “寻找”活动三部曲0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展示活动。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注:“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在报名时同步提交(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0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寻访要求:根据教师提交的申报表和“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遴选教师典型,开展寻访活动。记者实地采访,深入挖掘大国良师炼成背后的故事,记录并树立教育战线上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形象。专访报道收录于《大国良师的样子》一书中。03推选“大国良师”推选说明及奖项设置: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评审委员会提名推选“2022大国良师”10位。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评选标准参评教师应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具体标准如下:1.师德师风——爱国守法,忠于职守;热爱教育,尊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认可。2.育人得法——尊重教育规律,主动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教育有方法、见实效。如及时干预化解危机个案或事件;关注三困(经困、学困、心困)群体学生情况;指导所带学生、班级获得班团建设先进称号情况等。3.授业有方——在教育教学领域理念更新、突破创新,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方案,具备较为鲜明的特色风格,且教学效果显著;具备扎实的教研能力,教研成果丰硕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联系方式电话:010-67071245刘老师 18510165782 大国良师成长专项基金《教育家》设立“大国良师成长专项基金”,以“助力教师幸福成长,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为宗旨。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积极支持。联系电话:010-67071245邢老师 15810518595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2年01月26日
      斯坦福大学第10任校长约翰·汉尼斯、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以及湛庐创始人韩焱,以跨洋连线的方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才是未来教育的要领》的高峰对话。以下内容来自朱永新教授的发言。  我在今年的手记中写道,“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我想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句话。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大家前一段时间听到任正非讲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创,但是他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教育是投入最少,但产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时也最值得投入的投资。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教育有广度国家才有力量。教育的广度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从近代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发展快的国家,成长最快的时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时候,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所以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创造力就越强,那么紧接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会越强。第二,教育有高度国家才有境界。教育仅仅有广度还是不够的,因为那仅仅是把知识进行了传输。 就像汉尼斯教授讲的,教育必须从T型结构来塑造,我觉得他所说的T上面的一横,其实与人的情怀、人的理想和人的合作精神更加有关,我把它理解为教育的高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是培养“书呆子”或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仅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精进专业知识就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只有具有情怀、道德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国家才能有境界。一个国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价值感、有信仰的人。第三,教育有活力国家才有创新。这是说仅仅有广度、有高度还不足够,还得有活力。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育怎么把每个人的内在能量激活、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张扬。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活力,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人,那么只有最高分的状元才能去清华读书,但这样招到的其实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学生。就像斯坦福大学招的也不一定就是状元。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其实就是“独特性”,“独特性”是评价教育非常重要的标准。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是用清华、北大、斯坦福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么90%以上的人是达不到要求的,而达不到要求就会被认定为是失败。我将这一类学生称为“陪读生”,陪着那些能上清华的人在读书,最终因考不上清华,就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好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能量都能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应是扬长而不是补短。扬长的教育和补短的教育是两种教育的方法论,或者说是两种教育的价值观,我觉得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把每个人的创造性结合起来,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内在能力,这是一个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我们一直认为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是天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讨厌学习。我们在人生最初的时期,是发现这个世界最快的时期、是大脑的突触形成最快的时期。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天生的本能还是要比其他动物少很多,大部分东西都是后天习得的。所以教育只要能满足人追求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断地激发,那么人就能够不断地成长,终有一日成为最好的自己。现在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批量生产人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在我去年写《未来学校》时,我设计了一套我认为比较有活力的教育体系,旨在打破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强调“个性”。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我觉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观点就是“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如果我们在教育上既重视了广度、高度,同时也重视活力,那么这样的国家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我最近获得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也算是为我们中国人在阅读领域争得了一个荣誉。这么多年来,我呼吁、关注和研究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认为阅读是整个教育的基石。《要领》这本书有很大的篇幅在讲阅读,汉尼斯教授还开了他自己的书单,他说他特别喜欢历史和传记,这点跟我很像。特别是传记,我一直认为在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有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部传奇,有的人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平庸的故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命原型,也就是说你像谁那样活着?看人物传记会帮助你不断地给自己寻找生命原型。所以我理解汉尼斯为什么有这么大成就,为什么他喜欢读传记,就是因为他不断地从那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成功的能量。阅读为什么是教育的基石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第一,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在书中提出了我对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特别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精神成长历程来源很多,但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乃至于那些最伟大的价值藏在哪里?我说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但这些书如果只是躺在你家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里,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只有当你阅读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你才真正地拥有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阅读的过程就是精神发育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经历历史上所有的事件和现实中发生的所有事件,90%以上的知识是来源于人所生存的时间、空间之外的东西,那就是靠阅读来获取,所以说阅读是整个精神成长最重要的历程。第二,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也就是说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上。纵观世界上所有的考试评价,会发现阅读能力始终是评价个人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在20年前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我们是最早在中国校园里全面推广阅读的,最初运作时,很多父母和老师不太理解,认为我们把教科书念好、把作业做完就行,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读课外书?甚至很多父母亲看到我们让孩子去读书,就把书撕了,或者藏起来,让孩子去做作业。其实我是很反对课外书这个概念的,书应该不分课外或课内。这20年下来我们所做的努力,让大家都真正意识到阅读太重要了。阅读对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我们新教育实验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其中有40%在乡村。有大量的案例是乡村的学校通过让孩子们大量地阅读,结果其水平超过了城里的学校。第三,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这次我专门带了一个提案,我提出要通过阅读的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全民阅读能够推进提升国民素质,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就算书、书架再贵,它和其他的投资相比还是很便宜的,现在这个硬件在乡村已经基本到位了。另一个难点是教师,想让所有教师长期留在乡村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孩子读书,把好书送给最偏远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弱势的人群,让那些孩子们在人生最初的时期就能够得到读书的好处。这个时候他精神发展就站上了起跑线。去年我们翻译了一本美国学者的书《知识匮乏》,这本书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他认为美国社会不公平。不同家庭在早期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阅读资源不一样,所以他提出了美国应该有一个新民主主义运动,而新民主主义运动就是从阅读开始,让那些最弱势的人群能够在他们人生成长最敏感的时期得到最好的书。我在今年的提案里面也提出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工程,配给乡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最好的书,并跟进阅读指导,同时给弱势家庭的孩子送书。我专门研制了一个中国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书目。中学生书目已经正式发布。把这些书送给孩子们,这样在他们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能读到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的东西,那么他们就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我觉得阅读是教育的基石。我讲过三句话: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已经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今天干起来。这是我对未来的三观。我们在讲未来的时候会觉得未来好像离我们还很遥远,包括我在出《未来学校》的时候,有8000多人在这本书的读书视频下留言,分两派在吵架,说朱老师这个是教育乌托邦,不知道哪天才能实现,但我想说其实书里面讲的故事和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所以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挡也挡不住。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现在是过去也是未来,你所处的现在其中就蕴含着未来,但未来怎么才能更美好,要靠现在真正地做起来。 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最重要的人是校长! 为了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教育,我们就应该去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呢?最重要的人物是校长。所以,斯坦福前校长约翰·汉尼斯在《要领》一书中,用自己做校长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大学校长而写,也是写给中小学校长的,我非常愿意把它推荐给中国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们。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更需要谦逊的品质。汉尼斯在书中第一个谈到的就是谦逊。谦逊,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校长,你是领导者,你很难把自己放在跟老师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你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我说你听”,所以就很难跟别人去沟通。但其实校长是老师的老师,他更需要谦逊。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它不是靠校长一个人去包打天下的。同时校长身上的很多品质都是从谦逊开始引出的,比如合作,只有谦逊才能合作;比如自信,也和谦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校长还是很有启发的,因为我碰到的很多校长,往往个人英雄主义的比较多一些,而谦逊的品质,就少了一些。第二,校长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榜样。汉尼斯在书的最后谈到了终身学习,其实这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教育方式不是像现在这样学习和工作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像现在,我们一般在清华读完硕士、博士,然后才开始工作,人生最黄金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了, 差不多读完博士要将近30岁了。我是不主张这么读书的,我主张二十多岁就应该出去闯天下,就应该创造,就应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我觉得在职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学习阶段式交替的,它会是未来教育的新方向。这样的好处就是,它更会激发一个人内在学习的愿望,因为结合你的工作,你需要补课,你需要学习,你会“有我”,而且针对性会更强。现在很多进了学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而且他学的很多东西自己是不感兴趣的,他的专业都是爸爸妈妈给他选定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很难有比较好的方向感,所以教育其实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去帮助一个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来说,只有他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一个榜样的历程。校长给老师做榜样,老师给孩子做榜样,那么你的榜样做起来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在教室里“我说你听”的过程,其实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学,一起研究,一起做项目的过程。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2年01月26日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由此,“家庭教育立法”这六个大字,在教育界内外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伴随而来的还有无数家长的焦虑与迷茫:我教什么?我怎么教?我能教好吗?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思考中寻求答案。     家庭:家长素养提升为家庭教育奠定基础让教育“回归”到了家庭,或者是说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家庭扮演着同样的重要角色,其实是颠覆了人们的一贯认知。毕竟在此之前,人们大多默认家庭教育发挥的是辅助作用,学校和老师让做什么,父母执行就好了。怎么现在“突然”让父母承担起了其中很重要的职责呢?多年来,家长似乎只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长签字”任务。而现在,家长要依法陪伴、引领、助力、赋能孩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长素质的普遍提升,使得家庭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家庭中也可以孕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或者说能更加优秀的去解读这个时代的教育。教育:家庭教育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有一个也在其他教育相关政策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品德教育等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关于人格、素养、品德,与国家的魂一脉相承,这种教育无法通过一年的课程,或是几个等级的考试就塑造完毕,唯有的就是每天的熏陶,无时不在的影响,那么这种教育环境,只有家庭能提供,所以回归到家庭的教育,才是与人最息息相关的教育。立德树人落地到每个学校,可能是课程思政,是五育并举,是劳动实践,以及一系列教学资源在学生、课程、教学方面的体现。教育落地家庭,也需要有切入口,从立德树人大的含义来讲,或许最简单的切入口就是家国情怀的培养。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天生喜欢被认同,被表扬。越来越多的父母竭尽全力为孩子争取表达、表现的机会,小到过年聚会的“来,给大家表演个诗歌朗诵”,大到“你一定要站到舞台上被更多人看到”,但这些也只是留在饭桌上、演讲台上的自信。未来,孩子们即将面对的必定是愈加全球化的时代,那一刻需要的自信不仅仅是背诵一首诗歌的程度了,需要的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人格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具备历史底蕴、文明展露的个体形态。而这些,或许是立德树人能够带给人们的最深远的教育意义。如今的年轻父母,他们成长于日益强大的国家,不论在科技、在创新、在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可以为之自豪的理由。他们不再“砸锅卖铁”地要把孩子送出去,他们希望孩子在身边,而让孩子在身边成长的底气,来源于国家的强大与身边的生活已足够美好。立法:培养国与家都需要的时代可用之才责任感来源于参与度,而当家事和国事息息相关,甚至立法了的时候,国和家的目标才能真正地统一,那句话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培养国与家都需要的人才,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又一个家庭在经历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后,一步步融入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大环境。现如今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虽不至于如岳飞的母亲一般开始刺字,但我们要刻在每个孩子心中的是要成为国之栋梁的目标。为什么家庭教育要立法?是现在的家庭与过去相比多了一些基础的条件与因素,这为家庭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而这些东西在每个家庭中的充盈、丰满,或许就是可以让父母们恍然大悟的答案——原来我可以教好孩子。家庭教育的立法以及2021年颁布的“双减”政策,或许能让家长看清自己、看清时代、看清处于这个时代中的自己:我们已经是强大国家中的强大人民,我们才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公民与父母。时代造就了如此优秀的我们,我们何须焦虑呢?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2年01月26日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买单有一些人,你跟他讲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说实力,他跟你聊运气。你捶胸顿足,心力交瘁: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他就是听不懂呢?其实关键在于你们“认知模型”的不同。傅盛曾经说: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认知,为什么重要?01认知层次,决定了看世界的高度就像这张图,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第一个人脚下空无一物,所以他只能看到表面虚假的美好与生机。 第二个人读了一些书,见过了一些世面,看到了美好背后还有黑暗和消极的一面,于是陷入了痛苦迷茫。 第三人学识渊博,认知卓越,能在黑暗和迷茫中窥见希望。当你站在山脚下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几百米的的山石、树影;当你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看到刚才挡在你面前的树木,已经成为你脚下的风光;当你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所有的风景尽收眼底,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视线。你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站的更高更远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过是过眼云烟。02认知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有个“个人构念论”。意思是一个人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期望、评价,等等形成的观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习惯用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低的时候,他脑海中的构念就会趋向单一,缺乏弹性,因而做出来的决策就很狭窄。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高的时候,脑海中的构念就会更多元,因此决策会更灵活。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个故事。两个南方人去北方卖伞。但到了北方之后,都发现北方少雨,鲜少有人需要雨伞。因此,两个人都陷入窘境。其中一个眼看自己在街上叫卖了几天无人搭理,就打道回府了。而另一个思索一番后,决定把雨伞改装成太阳伞。第二天到街上一吆喝,北方人见太阳伞新奇,有用,于是抢购一空。正如作家良大师所言:“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03提升认知,打破“死循环”的关键所谓“死循环”,是指那些让人陷入“不断循环”的怪圈,且无法破圈的事。身边最为典型的,就是穷人越穷,忙人越忙。越穷,决策就越侧重于当下生存,无法为长远目标做计划,剥夺了他们诸多能力,使穷人进一步陷入贫穷状态。越忙,就越迫使我们专注于眼前急切的事情,越没时间思考计划,就会进一步陷入忙碌之中。唯有破局,方可再次前行。破局,就是打破现有系统,引入新的系统,进入更大的系统。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局,有时候会“当局者迷”,要有终身破局的准备。而提升认知水平,就是破局的关键。04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水平买单《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个时代,认知突围,才是一个人走向更大成功的途径。那么,如何破除认知壁垒,实现思维的跃迁呢? 在终点思考问题“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克服短视,站在更远的终点去思考问题,我们作出的决定可能会大不相同。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封闭圈子带来的排他性,会使我们接触不到多元的文化。作家贾平凹说,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交往一些比你认知层次更高的朋友,是升级认知很好的途径。掌握多维度的知识一个经济专业的人,从“金融视角”看到的世界,是冰冷的、功利的。一个文学专业的人,从“小说视角”看到的社会,是理想化的、情绪化的。只有涉历多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梯度,更全面地看问题。主动突破所有的限制都是自我限制,真正的自由是随时随地都拥有说“不”的权利。 总有些人,他们一辈子注定要活到极限,一辈子都扩大自己能力的边界,不断突破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局。
发布者:瑾年
2022年01月24日
传承圣贤命脉,彰显性德光芒踏入中华文化的大门,一起领略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共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看一家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  在曾国藩家书中也提到,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这家的子弟三件事情就好了。哪三件事情呢?第一件事,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不是读圣贤书。  为什么几点钟起床很重要呢?从几点钟起床,我们知道这个孩子是克勤克俭,还是骄奢淫逸?当然中国古人特别讲究养生之道,告诉我们要按照自然节律去饮食起居,这个生活才最健康。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天的春天是从几点钟开始的呢?三点钟。春天主生发,三点钟春天已来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起床来学习、工作了。         大家看没看到清朝的那些皇太子,几点钟起床读书的?凌晨三点钟。五点钟是一天的惊蛰,惊蛰是什么意思呢?小动物冬眠结束,开始活动了,这个时候你起身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中国的传统锻炼方式是内壮法,强壮的是你内在的五脏六腑。这个时候,你起身锻炼一下,你一天的精神都很好。而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春天的一半要过去了,意味着你最迟不能超过六点钟起床。否则的话,你赶不上春天的生发,夏天就不会长得很茂盛。九点钟到下午的三点钟是日夏。而一天的秋天是下午的三点钟到晚上的九点钟。秋天主收敛,有收获也有收藏的意思,不要把过激烈的运动安排在这个时段,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最佳的休息时间就是晚上的九点钟到早晨的三点钟,特别是十一点到一点钟,是一天的子时。换一句话说就是一天的寒冬。这个时候你还很精神,还在做工作,就等于我们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着凉的。按照这个养生之道去做,基本上不得病。  我们除了起居以外还有饮食。早晨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才是符合正常的规律的。我们很多人早晨匆匆忙忙去上班,拿一个外卖就随随便便地吃了,中午在食堂里吃也凑合一下了,到晚上丰盛的美餐全都搬上来了。吃了很多的酒肉,没过几个小时就去睡觉了。诸位朋友我们想一想,这个酒和肉混在一起,放在夏天三十几度的高温之中过上几个小时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会腐烂会变味。腐烂之后的毒素它就会向全身散布,这个身体怎么可能健康呢?你看,人的生活规律不规律,直接影响了他的健康状况,所以早晨几点钟起床很重要。
发布者:瑾年
2022年01月24日
传承圣贤命脉,彰显性德光芒踏入中华文化的大门,一起领略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共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生的命运在于亲师择友  《孙卿子》上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智,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这个人虽然禀性质朴、美善,心智非常的聪慧,但必须求贤师学习,选择贤友交往。  “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如果你得到的是真正贤明的老师,并向他学习,那你每天所听到的都是尧、舜、禹、汤这些古圣先王的大道。尧、舜、禹、汤都是很有德行的人,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的人,他们的德行很高,确实可以让后人效仿。  “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得到善良的朋友和他交往,你所见到的都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的品行。“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你每天进修仁义以求进步,却不知不觉,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慢、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如果现在结交的都是不善之人,所听的都是欺骗、巧诈、虚伪的言行,所看的都是邪污卑下、放荡邪曲、贪图利益的行为,则会使自己遭受刑罚、处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因此,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来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如荀子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本来是很软、很弯曲的,但是生在笔直向上的麻中,它也会自然地向上生长,也会长得笔直。因此,古人常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和善良的、有德行的人交朋友,亲近这样的善友,就像在雾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你时时都蒙受他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地你就受到了熏陶。  以前我讲过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给人看相,说的和实际情况都非常的相符。楚庄王很奇怪,就向他请教。这个人就说:“我并不是能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淳厚善良、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他的身心会一天比一天更安定,这样的人被称为‘吉人’。如果这个人是事奉君主的臣子,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有德行并乐于为善的人,这样的人,他事奉君主会一天比一天事奉得好,官职也会一天比一天提升,这样的人是‘吉臣’。       如果观察人主,他的朝臣都是贤德之士,左右事奉的人都是忠诚的人,这个君主有过失,他身边的群臣、左右都能够犯颜直谏,给他指正过失,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更安定,他自己也会一天比一天受人尊敬,天下人对他会一天比一天地心悦诚服,这样的人被称为‘吉主’。所以说,我并不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这个人只是观察人所结交的朋友,就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可见,朋友对自己的潜移默化,影响非常深远。
发布者:瑾年
2022年01月24日
承传圣贤命脈彰显性德光芒  为什么有的领导对百姓很冷漠呢?《论语》开篇讲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论是反腐败还是许多社会问题,一般人们的解决方式都是在舍本逐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样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慈爱子民之心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这才是仁爱之心的根本。一个人对父母都不爱,对有这么大养育之恩的人都不知道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会让他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他又怎会推而广之地去慈爱百姓呢?  《孝经》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去爱别的人,是和德行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而去尊敬别的人,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比如说,逢年过节了想着要去送礼,我们为谁的礼物最花费心思?是为父母送礼最花费心思,还是为领导、为合作伙伴送礼最花费心思?领导说:“今天有没有时间呀?我们一起去应酬下,晚饭不要回家吃了。”我们往往是兴高采烈,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去吃饭了。但是当父母说:“今天你有没有时间?家里缺这少那了,需要到超市里采购一下,陪我去一下吧。”我们反而说:“你跟那些老太太一起去吧,我今天要忙这个忙那个,有很多的事要做,怎么有时间陪你去超市啊。”  你看,我们这是在以什么心与人交往?所以一个人没有孝心,就没有树立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君子务本”,就是从孝悌培养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假若一个人没有恩义、道义、情义的处事原则,取而代之的,就会以利害之心与人交往。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但是这件事由利变成害了,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现在社会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和人们没有孝心密切相关。比如说,很多的大学生接受了资助,连感恩的信、感谢的话都没有。很多人讨论原因何在。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报恩父母了。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还能将陌生人的资助、政府的关怀记在心上并时刻想着报答吗? 
发布者:瑾年
2022年0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