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编者按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刘余莉作客视频访谈节目,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问题进行了解读。以下为访谈实录:主持人:我们知道,刘教授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提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文化”“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等等。您怎么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刘余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中华民族的盛世缔造和发展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我们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两个字就是“道德”。我们经常说“你知道了吗”,很多人说“我知道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道”是什么呢?是恒常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中国古人都喜欢简单,常用“天道”来体现这种恒常不变的、本来如此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比如《论语》记载,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这个天说什么话了吗?天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中,从万物的生长中观察到一种规律的存在。我们从四季的变化中,观察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从万物的自然生长中也看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发现这个“道”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什么是“德”呢?中国人说“德者,得也”。《说文解字》把这个“德”解释为获得的“得”,两者是相通的。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其实就是得到了“道”。中国人所经常说的“得道之人”,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有德”。“有德”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外在的方面看,他获得了众人的支持与帮助,从内在的方面看,他获得的是一种心灵的安宁。《论语》上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什么人?君子就是求道之人,他还在学道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像圣人成为“得道之人”,但是他能体会到一种坦荡的状态了。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有助于安身立命,让我们过一个坦荡的人生,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对于国家来说,它又是经世致用之学。也就是说我们把传统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就会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现在我们看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生生不息,那是和古圣先贤的智慧密切相关的。我们说到传统文化,不能认为它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蒙蔽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当我们打开四书五经,真正深入经典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实没有几句话是对被统治阶级的要求,大多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告诉统治者要怎样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首先要求的是天子,是最高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不做,只要求人民群众、老百姓去做,这才是愚民政策。而中国的经典恰恰告诉我们,领导者要身体力行。《说文解字》把“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个“上”,在家就是家长,在学校就是老师,在国家就是领导者。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为什么我们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弘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他本身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家教中成长起来的。而且,他自己能够率先力行传统美德。所以,他再倡导,才产生这么大的效果。《礼记》上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简单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级、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这样,上级领导所喜好和厌恶的东西就不能够不谨慎了,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所以,我们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做起呢?就是首先要深入经典,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个“道”记载在哪里呢?记载在经典之中。我们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难题在哪里?就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字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我们的古字,我们的汉字文言文,我们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很多字已经不认识了。比如说我们打开《说文解字》,这个《说文解字》有540个部首,能够把这540个部首的字、形、意都能够了解的,正确读出来的人,都不太多了,包括我们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在内。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已经不能完全正确认识自己的中国字了。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呢?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圣先贤发明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我们现在说学“语文”,其实这个“语”和“文”是两码事。“语”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而 “文”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文字。中国古人发现,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就是对 “语”和“文”不加区分的话,那会有什么弊端呢?再过五十年、上百年,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后人看前人的东西,就完全看不懂了。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在国外去留学了四年半,当我回到中国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外来词、新的词语,就不认识了。比如什么叫“粉丝”,什么叫顶,什么叫PK……当时我回来的时候,面对这些词就不知道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日常用语过上四年、五年就有一个小的变化。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再过十年、八年,再过上百年、上千年,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就像读天书一样,完全不认识了。我们怎么能够把我们智慧、文化传承下去呢?中国古圣先贤很聪明、智慧,他们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就发明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也就是说,我们的日常用语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展,但是,一旦你要写文章,表达你的思想,传达你的智慧的时候,都采取统一的文言文的方式。这有什么好处呢?也就是说后代子孙一旦学习了文言文,掌握了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直接“对话”,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文化就可以代代承传。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那绝不是偶然的,说明什么呢?说明有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其中。所以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古圣先贤要生起一种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没有这种恭敬和感恩之心,是没有办法深入传统文化的。有一句话说:“江河若断流,吾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断流,吾辈何以见祖先。”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我们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确实不能够把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断掉,否则我们无法面对我们的祖先,我们也愧对我们的子孙。主持人:您刚刚也提到了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到了7项重点任务。在您看来,中央为什么要锁定这7项重点任务?在实践当中,各地各部门又怎样落实这些任务?刘余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这7个方面可以说涵盖了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个部门都需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比如说我们看“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个重点任务。传统文化为什么遇上承传难题呢?就是因为没有人再愿意学习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学习了呢?因为我们考试不考这些了,评职称、高考,也都把英语看得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去花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了,而对自己的文言文反而忽视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对于改变这种状况,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比如,《意见》提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这一点也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因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文艺、礼乐、曲调等等。包括古代的建筑物,也有文化的意义在其中。现在有人供财神,很多都供范蠡。为什么供财神呢?其实并不是迷信,而是有着教育的含义。因为范蠡曾经随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收复了失地,但是在庆功的时候,发现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所以,就悄悄地逃离了越国,来到了当时的齐国之地。他到了齐国之后就隐姓埋名开始做生意,因为他很会做生意,赚了很多的钱。他没有拿着这些钱去骄奢淫逸,反而把这些钱都散了出去,帮助穷亲戚、旧邻居,乃至一切需要救济的人。然后又从小本生意做起,结果又发了一笔财。在历史上记载,他是“三散财、三聚财”。人们认为他很会赚钱,所以才把他供给财神。我们到财神面前如果给他供上一些钱,希望他保佑我们发财,这就把传统文化变成了迷信了。这个“财神像”提醒我们怎样才能赚钱呢?中国人讲舍得舍得,要舍才能够得。“千金散尽还复来”,拿着你的钱去帮助别人,这样你才能够再赚更多的钱。“财神像”这个雕塑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对很多的教育含义不知道了,把它当成神明去顶礼膜拜。但是我们想想,世间正人君子都不会接受别人的贿赂,那么神明又怎么可能接受人的贿赂呢。如果你供养他,给他香蕉水果,他就保佑你,我没有给他香蕉水果他就不保佑我,这就把这些神明看得连世间的正人君子都不如,这就是亵渎,怎么会得到保佑呢?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抓住它的精神,抓住它的本质。其实这些雕塑、建筑,包括歌剧、小说、快板、相声,这些都是文。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呢?以文化人,变化人的气质,也就是说你听了这首歌,看了这篇文章,读了这一句诗,听了这个戏剧,看了这个电影,最后把你的孝心提起来了,把感恩之心提起来了,让你变得更加宽容了,这个才叫变化人的气质。所以,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所以,我们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让我们的文艺作品都能够起到宣讲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比如我们看古代的妇女,多数也没有学过四书五经,但是她做人懂得忠孝节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观赏戏剧等民间艺术。现在我们所说的“俗文化”,这个“俗文化”不是内容低俗,而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这才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主持人:我们创作文艺作品的时候要善于“润物细无声”,点点点滴滋养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种子,让它发芽、成长。您刚刚说到了,文化的作用是以文化人。我们再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来看,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其实就说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分不开的。刘余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前提。马丁·路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人民是不是具有开明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英国思想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为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仅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一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只有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盛,还有军事的强盛,但是没有文化的滋养,那就像一个人只有钱,但是他没有礼一样,并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我们看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强盛的时期,比如说汉唐盛世,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文化特别有魅力,特别吸引人。当时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朝拜,看到中国的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和谐,这个国家也是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他们才回去向自己的国君禀告,结果这些国君把中国的皇帝推为“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这个“天可汗”的称号,不是中国的皇帝凭着武力的强盛充当“国际警察”到处干涉别国内政所导致的,而是这些国家看到中国治理得如此之好,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要把他推举为天下共同的领导人。中国在历史上讲 “王道”,什么叫“王道”呢?就是把自己的国家治好,给世界各国都做一个榜样,让大家来学习。而现在的西方,如美国等等,它推行的是霸道。什么是霸道呢?就是凭着自己武力的强大,四处干涉别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这两种文化导致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中国在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带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走过了很多的国家和地区,他带给那里人们的是茶叶、丝绸、瓷器、先进的造船术和造纸术,而没有抢占别的国家一尺、一寸土地,直到现在我们看到,像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仍然有郑和庙,就是来尊敬纪念郑和给他们这些地区人们所带来的利益。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盛,还包括文化的复兴。主持人:您刚刚也提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是要有所借鉴的,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吸取“营养成份”。比如,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简政放权、大道至简。这个“大道至简”,像您刚刚说到的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义一样,这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运用,把它投射到我们的治国理政当中。刘余莉:中国人在历史上不强调复杂。道理虽然很深奥,但是,一定要用非常简单易行的语言表达出来。把复杂问题简化,目的是让听众都能够受益。而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恰恰相反,他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他非要借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术语,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炫耀自己的学问。好像我们不说一点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就不能够显示自己的高明。所以,从这个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圣先贤的那种存心。老子说了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上等的人听到这个“道”,他很有悟性,他一听就能够领略,他就能够身体力行,所以,他“勤而行之”。中等的人听到这个“道”,他想相信,但又有点犹豫,是半信半疑。下等的人听到这个“道”,他觉得这个和生活太远了,谈玄说妙,他就大笑之,哈哈地大笑。后面这句话说得更好,他说:“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如果你讲的这个“道”没有人去笑话它,肯定也不足以称为“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圣先贤所体会的“道”,其实是很深奥的,可能不是为平常人所容易知道和领略的。孔老夫子就采取了一个非常平实的方法,他给你讲道,你听不懂,他就给你讲德。讲德,还听不懂,他就给你讲仁,讲仁你还听不懂,他就跟你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直到你能够听懂,并且有利于你的生活为止。孔老夫子从来不谈玄说妙,他都是针对听众的水平,给他们讲不同层次的话。怎么样把这种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给人揭示出来,这是我们古圣先贤最擅长的地方。刚才谈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滋养、营养?实际上,说到这个现代化,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西方化,其实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因为西方治理理念有一些看似很先进、很合理,但是深究起来它是有问题的。比如西方突出民主,我们是既讲民主也讲法治,讲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本身又必须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个才是没有弊端的。因为法律再怎么完善,如果没有正义美德的人去执行,这个法律也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只有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制定出正义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去使好的制度推行到位。所以,要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再比如,很多人说,中国虽然历史漫长,但是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比西方文化落后呢?其实当我们深入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因为它有更先进的理念,已经把人的权利维护得很好了,所以老百姓也没有必要拿着“人权”去和统治者讨价还价。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讲君仁臣忠,很多人一看到君臣就以为是封建专制的产物,实际上这个“君”就是指的领导者,这个“臣”就是指的被领导者。中国古人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冲突的、对立的关系。恰恰相反,他们是“一体”的关系。什么是“一体”的关系呢?就是谁也离不开谁,是互相感恩、团结互助的关系。所以,领导者要仁慈,要关爱属下,要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仅要领导他、管理他,还要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去关心他、爱护他,还要起导师的作用,去教导他做人的道理。一个领导者起到君、亲、师的作用,被领导者对他感恩戴德还来不及,他一定是鞠躬尽瘁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怎么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领导者讨价还价呢。所以,中国古代没有人权的概念,不是说没有保护人权,而是已经有更先进的理念把人权保护得很好了。再比如,我们说民主的概念。我们看西方的选举都是民主选举,西方的民主特点就是选举的民主。而我们中国结合传统文化提出了人民当家做主、协商民主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民主选举或者说选举民主,它是有一定弊端的。有哪些弊端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就更明显了。第一个弊端就是以言取人,因为在民主选举中我们都是听候选人的演说来选举他,但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不能以言取人,习总书记也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是民主选举就避免不了以言取人的倾向。第二个弊端,会导致结党营私。因为民主选举是依靠多数人的意志来决定候选人是否当选。《论语》怎么说呢?《论语》告诉我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有很多人都喜欢他,说他好,你要认真地去考察,他们为什么说他好,可能这些人都是他的党羽,他提上去了之后,这些人都同样地收到利益。“众恶之,必察焉”,很多人都说他不好,甚至厌恶他,你也要去认真考察,他为什么被人厌恶,可能这个人廉洁有守,这些人都是贪污腐败,他不愿意和别人同流合污。所以,你不能依靠众人的意思,来决定这个人是否当选。在《史记》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齐威王刚刚继位的时候,九年之间,各个诸侯都来讨伐他,齐威王就招来了即墨的大夫,就是即墨的地方官,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之后,我每一天都能听到诽谤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到即墨一考察,发现这个田地都开垦得很好,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说明你治理即墨是有功的,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所以,才让诽谤的言语传到我的耳朵里。于是,他就重赏了这个即墨的大夫。随后又把阿城这个地方的大夫招来了,对他来说,自从你当了阿地的大夫之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赞叹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到阿地一看,这个田地荒芜,政事都办得不好,而且边境有战争的时候,他一点都不知道,人民也是非常抱怨。为什么我还听到这么多赞叹你的声音呢?就是因为你会讨好谄媚、巴结我的左右,所以他们才说你的好话。所以他就把这个阿地的大夫杀掉了。而且同时,把那些曾经说阿地大夫好话的那些臣子全都杀掉了。这样做之后,齐国上下都感觉到恐惧,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做事都力求真实,尽自己的本份,最后齐国得到了大治。《六韬》上说,如果我们简单把社会大众所赞叹的人称为是贤德的人,简单把社会大众所毁谤的人当作是不贤德的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那些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就会被举荐出来,没有很多党羽的人就会被罢黜。而那些结党营私、邪曲不正的臣子,把真正贤德的人蒙蔽了,忠臣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而这些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这个国家就免不了危亡了。我们看中国古人,他其实早都看到了民主选举的弊端,所以,他不采取这种方式,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对民主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意味着我们比西方人不够深刻,看得没有他们远。当然,民主选举还会遗漏最上等的人才。比如说我们看诸葛亮,刘备要三顾茅庐才能够请出来,因为这样的人才他不图名、不图利。君主如果不是真正地爱才,为百姓做事,他是不出来辅佐你的。但是民主选举,往往把最高等的人才给遗漏了。我们再看所谓民主国家的竞选,提倡的就是一种竞争的风气。在竞选的过程中,候选人都是互相攻击的,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睦也是需要团结一致的。但是,如果上行下效,最高领导者都是互相攻击,揭发人的隐私,这个社会也就很难和谐了,从而引发对立。我们中国古人看到了这种民主选举的弊端,才没有采取西方民主的形式。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思考,不能够说西方的东西就是现代化的标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深刻之处,也不是容易领略的。不能够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也是历久弥新、常提常新的。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该做到怎样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刘余莉:这个问题也提得很好。就是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继承的是什么,我们发展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创新?其实在《易经》这本书中,通过“易”字的三个含义我们就可以掌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易”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的意思,告诉我们世间的现象,人、事、物都是变化莫测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你要知道要创新。但是,“易”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呢?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的人,他才有资格谈创新。谈创新并不是打着创新的旗帜去胡作非为,走了很多的弯路,交了很多的学费,又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要创新,我们就要交一点学费,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而“易”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的意思。刚才我们讲了大道至简,也就是我们创新的结果一定要简单、易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我们给它概括为八个字,称为八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每一个德目只有一个字,是简到了一个字,所以易记易行,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再比如我们中国人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几乎小孩也都能够记住。所以,它才容易在社会上推行。我们从《易经》这个“一名三易”之中就知道了,“不易”的是那个“道”、那个规律,变易的是那个形式,是表现的方式。比如说《易经》上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呢?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这个规律是不变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都是不变的。我们要继承的是这种规律,这种“道”。什么是可变的呢?我们说“富不过三代”,在古代“富不过三代”,体现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但是在现代社会,可能是“富不过当代”“富不过两代”,这也仍然体现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虽然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但是它没有超出“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所以,这个规律是不变的,表现形式是可变的。我们要继承的是这种规律性的东西。而我们要创新的是它的形式。我们简单作一个比喻,比如说这个月饼是我们传统的食品,月饼这种传统食品一直延续到今天,月饼是没有变的,但是,月饼的馅可以随着西方人的口味,新增添一些巧克力味的月饼,还有咖啡味的月饼,这个口味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但是,月饼仍然是月饼,如果你把月饼变成了蛋糕,那就不成为传统食品了。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它的精神实质,它的规律是不变的,但是,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可以变化的。《论语》上也记载:“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麻做帽子,这是属于礼,这是符合礼的规定的。现在改成了用丝帛制作帽子,这是为了节俭,因为节俭,我可以从众,可以把麻制的礼帽,改成丝帛来制。还有一句话说:“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是说,以前臣子去见君主的时候都是在堂下就礼拜了,结果现在到了堂上才礼拜,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这是一种骄慢的表现,虽然大众都已经到堂上礼拜了,但是我不能够依从众人的意思,我依然是在堂下礼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礼,它的内涵就是表示恭敬。如果我们把这个恭敬心没有了,虽然众人都这样做,我也不是一味地去顺从。所以我们该弘扬什么,不该弘扬什么,分辨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一定要能够分得清楚。我们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一句话从一般意义上说没有错误。但是当在实践中辨别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说,我对这个经典没有认识深刻,如果我认为它是糟粕,实际上是没有看懂,把没有看懂的东西当成是糟粕去批判,去删改,这就错了。其实在很多的时候,很多人对经典的批判,都是因为没有读懂,把精华的东西,当成了糟粕给抛弃了。所以,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要轻言批判,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真正地理解了古圣先贤的深意了吗?主持人:我们要去继承经典的,要去不断地创新发展,但是创新发展的过程一定是要保留其精华的本质。最后一个问题是,怎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些难题?刘余莉:习总书记提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有识之士,包括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历史,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一本书名字就是《未来属于中国》,这里说不是属于中国的经济、军事,而是属于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能够统一的时代。在1988年,有一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开会,面对世界的环境危机、恐怖主义、道德危机,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这些人都是某一个领域中顶尖的科学家,或者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提出这样的论断,都不是偶然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我们看习总书记在发表2015年元旦贺词的时候,他的办公室的书架显著位置上就摆着一套大部头的书,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这部书是唐朝李世民的时候,他派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汇编成的。这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天皇把它奉为至宝,让太子、大臣都学习,帮助日本创下了两代盛世。这确实是一部治世宝典。习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在2001年的时候曾经为这套书题词——“古镜今鉴”,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从政作参考。我相信,习总书记把这一套书摆在书架的显要位置,说明他希望广大领导干部也都能够从经典之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这也是我们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战略非常有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主持人:今天刘教授作客人民网,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我今天也是以非常崇拜的心情一直在聆听刘教授的话语,我觉得说得很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忘,尤其是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牢铭记在心里面,让它能够一直传承,灿烂地发展下去。文章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5月12日
           千龙网5月8日讯 新冠肺炎疫情未了,全国人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五一”小长假。不少市民按捺不住亲近大自然的心情,选择来到永定河边游玩、嬉戏。但扎堆聚集、露天烧烤、抄鱼抄虾、乱丢垃圾、踩绿地、搭帐篷、乱停车等不文明现象也随之而来。      为了引导广大市民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扛起生态文明旗帜,努力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并把生态涵养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由龙泉镇人民政府联合北京尚德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尚德公益)组织开展的“保护母亲河”大型护河活动,在“五一”小长假期间稳步展开。      尚德公益理事长俞陈锋也参与到“五一”巡河的执勤任务中,沿途巡视护河执守的情况,并叮嘱护河志愿者们,近期正值永定河放水时期,在加强自身巡河安全意识的同时要及时劝导游客远离河道。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全长747公里。去年,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实现了祖国母亲河黄河和北京母亲河永定河的历史性“握手”。今天,伴随着永定河北京段再次引入黄河水补水工作的开始,永定河北京段首次实现全线通水,沿线河道内的水流量不断增大。在春日暖阳下,永定河河水碧波粼粼,奔流向南而去,河道两侧鲜花盛开,郁郁葱葱。在这个特殊的“五一”假期,水清岸绿的自然景观以及滔滔的河水吸引了大量市民到永定河畔踏青游玩。​      “请您不要靠近河边,水流太大,请注意安全。”护河的志愿者在一旁劝导着游客。      “小朋友,咱们不要在河内抄鱼抄虾,永定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饮用水的源泉,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这位先生,疫情还没结束,为了您和大家的安全,还请咱们出门务必佩戴口罩,谢谢您的配合。”      “先生您好,永定河畔禁止停车,以免影响道路通畅,出现交通事故,请您将车开到前面的停车场,谢谢您的配合。”      负责交通引导的志愿者在马路边劝离着正欲在路边停车到永定河游玩的游客。志愿者们在执勤文明劝导的同时,还将河道周边的塑料袋、烟头等垃圾进行分类清捡,为创建河道的优美环境贡献着力量。      保护母亲河,龙泉在行动。在市民享受母亲河优美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同时,倡导大家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避免扎堆聚集,爱绿护绿、保护水资源,自觉抵制不文明和违法行为,共同保护永定河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守护好门头沟的绿水青山。   微风轻抚,白云远逝,绿水青山,静沐暖阳。   永定河畔,碧波荡漾,欢声笑语,嬉戏耍闹。   踏青游玩,要戴口罩,文明出行,快乐随行。    文图来自于千龙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05月11日
“你上一次提起爸爸,是什么时候?”追看《王牌5》,看到杨迪谈到自己父亲时,我数度哽咽。很多粉丝知道,杨迪与母亲关系甚好,却极少提起自己的父亲。节目中展示了杨迪父亲的一张照片。杨迪父亲站姿略显嬉皮,戴着墨镜,手拿吉他,俨然一个时髦小伙子。而当我看到杨迪时,他也穿着和他父亲一模一样的衣服,我猜想他们父子关系应该一直很好。可事实并非如此。如大多数父亲一样,杨迪的父亲也是一个不苟言笑、非常严肃的人,看到孩子犯错误也会劈头盖脸一顿骂。 杨迪在年轻时,有次在婚宴上跟人起了冲突,父亲让他离开,他不走,一直在那发脾气。杨迪父亲认为他不听话,抬起手就扇了他一巴掌。 回家后,杨迪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写着“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我的父亲”。写完偷偷从门缝处塞进房里。 从那以后,杨迪与父亲交心的时间开始变少,父子关系变得紧张。与父亲之间深深的隔阂,让杨迪一直以为,父亲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 直至妹妹说了一件事,杨迪才开始了解父亲。“他一直把那封信留着。有天,他又把那封信翻出来,自己边看边默默地抹眼泪。”爱越多,可能爆发的冲突也越多。我们总是强调爱,却没人考虑过爱的方式。杨迪在节目中感慨道:“父亲经常会把关于我的微博链接发在家族群里,甚至用小号在微博下面留言,每一条都写上‘杨迪我支持你’。“其实,父亲的爱就属于那种,虽然他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但你能感觉得到他的关心。”我看完不禁泪目。这段话,精准呈现出我们的心声:父亲,是个看起来亲切,但会让人异常纠结的词。提起父亲,在大部分人眼中,他是家里那个“三头六臂”“刀枪不入”的人。 曾经,我们觉得父亲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用他厚重的手掌和宽阔的肩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与父亲产生纠纷,关系逐渐疏远,甚至跌入冰点。 像极了那位从未与父亲牵手的女儿: “那夜,医生说手术非常危险,我倔强地认为一向健壮的父亲可以挺过去。进手术室前,我牵着父亲的手,那是我有记忆以来,我们父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牵手......”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提起父亲,也不愿亲近父亲?或许是因为感情太复杂,爱恨交织,又敬又怕,转换太难。 相较于母亲,父亲不会那样事无巨细地对我们表示关心,他表达爱的方式沉默而隐忍。 他不会跟孩子有太多的肢体接触,也不会有很多言语上的表达。他沉默、严厉、强横又孤独,而我们这些当子女的,也许这辈子也很少有机会对父亲正面表达我们的感情。 想起作家王欣说过的一个故事。 他问朋友,上次跟父亲好好说话,是什么时候?朋友顿了一下,然后很平静地说:应该是一个月前,在他的葬礼上吧。王欣愕然,不再说话,气氛略显尴尬。 就在他们一起等车时,朋友走向他,轻轻地说:“人老了总是会离开的嘛,其实在整个葬礼上我都没什么感觉,眼泪也不是说来就来。但我妈说,我爸弥留之前,还在叮嘱她,记得给我房间里的花浇水——我都离开老家20年了。当时我听完就不行了,眼泪跟洪水一样……” 记忆中,父亲从来不表扬她,跟她也不亲昵。两人住在一个屋里,却像陌生人,你不说,我不说,根本不知道要聊什么。 如果有事需要沟通,都要母亲当传声筒,由于没有什么可聊,她后来尽量躲着父亲,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直到父亲去世,她似乎才理解父亲。 原来,他把严肃写在脸上,却一直把疼爱藏在心里。 在父亲的葬礼上,她独自躲在角落,对着父亲的遗像,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了两个小时......这个故事看得人心有戚戚。人有时真的奇怪。当父亲活着的时候,我们互相指责,彼此怨怼,我想不起他的好。等到他离世时,我却心如刀绞,依依不舍。当令人怀念的记忆被激发,我们想起父亲往日里的种种好,就会失声痛哭。 人都没了,爱恨还有何意义? 时光轮转,当父亲不再强大,我们也不吝或不懂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许真的只有当父亲远离我们的那一刻,我们才会了解他的一片苦心,才懂得那血浓于水的亲子之爱。有一种父爱,可以高亮,可以深藏。你以为它从未出现,但事实上,它一直存在。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父母拖累了你? 有一条高赞回答,说出我曾经的心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数学拿了99分,但却不知道扣的1分错在哪里。爸爸妈妈捧着卷子研究了半天,却始终琢磨不出来,最后说‘你硬记吧,反正以后也不会考了’。 “第二天我去问了老师,得到正确答案后,拿着卷子往回走,哭了。“那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好没用,这么简单的知识都不会,还挣不到钱,别的小朋友都有玩具水枪和漂亮衣服,就我没有。”曾经我们都以为父亲无所不能,心里充满崇拜之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慢慢发现,父亲其实也很渺小,平凡而普通。 他或许并不懂得我们所学的知识,但他就在我们身后,默默地担负起他作为父亲的职责。想起我的父亲。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我的父亲特别抠。花钱抠。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买东西,看到他拿出钱包,蘸着口水一张一张数着钱,那时候我会觉得他真抠。 穿衣抠。记得我初到父亲打工的城市时,父亲深夜十点到车站接我,我看见父亲穿的衣服特别破旧,在人群中显得很突兀。我觉得很丢人,就提醒父亲,下次穿点儿好衣服。父亲却说:“天天开车、搬货卸货的,不用穿那么好。” “那衣服也太大了吧?”肥硕的衣服与瘦小的他显得特别不搭,我吐槽他。 “衣服大点,好干活,太紧的话,手一张开,衣服容易破。”他不屑一顾。后来,我改变这种想法,是因为看到了父亲居住的地方。那是一个在一楼,一下雨就容易淌水的,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单间。房子极小,一眼就能看尽里面的东西:一张生锈了的铁床,一个木柜子,柜面上摆放着一锅一瓢,柜子旁还挂着一条破洞毛巾。 看着佝偻着腰、头发苍白的父亲,那一刻,我懂了:父爱的伟大,大概都是在默默中成全。也终于能理解他的抠,那是他为了挣钱省钱,为了当家的责任而展现的“抠”。当我们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似乎也懂得了父亲的不易。 昨晚看书时看到一句话:假如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个小时。那么,经核算,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了55天!心,瞬间跟着下沉。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想时间稍纵即逝,有些人,见一面就少一面。 之前看到一则消息:长沙46岁外卖员李某在出租屋猝死,妻子打了许多电话没打通,这才发现。他走得如此突然,都来不及告别。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害怕死亡,而是——“上一次看到父亲,他驼背得更厉害了,连上楼梯都气喘吁吁。”“上一次,跟父亲好好说话,是什么时候?”“是否还记得,与他拥抱的感觉?” 静下心来想想,似乎逐渐明白,对于父亲而言,最重要的一天不是生日,也不是父亲节,而是你终于理解他的那一天。无论那一天是否已经到来,趁现在他还在,请记得: 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说一声“老爸,我爱你”。本文配图基于CC0协议使用来源: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1日
母亲70多岁了,和父亲一起在农村老家居住。隔三岔五,我会打个电话回去,有时弟弟、妹妹也会跟我在微信上说说他们。谈及老人的情况,我们共同的感受是母亲越来越“天真”,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自我”了。先说“天真”吧。在母亲的想象中,她认为我是三个孩子中比较有出息的一个,应该有点“能量”。每每有一些亲戚朋友来找她,她不但不拒绝,而且,还会好吃好喝地招待人家。然后,再当着人家的面给我打电话,说要办什么什么事,我只能耐心地告诉她那些事办不了。再说“任性”吧。父亲得过脑梗,语言功能受到了一定影响。母亲便经常陪着父亲看一些当地电视台的节目解闷,看着看着就看到了广告,什么延年益寿的,什么专治各种不通的。父亲想买,母亲就给我打电话,说这药那药如何如何好、怎么怎么神,我只好反复劝她那些药不能买。后说“自我”吧。老家在北方,冬天比较冷,我们给父母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以为父母会欢天喜地搬去住。哪承想,去年冬天,他们就没住几天。今年春节,在我们极力劝说下,父母终于决定过了大年初一就去城里住。结果赶上了疫情,他们天天闷在屋里,母亲还适应,但父亲的饭量却越来越小……小区解除封闭管制的第二天,母亲便让弟弟开着车,把她和父亲送回了老家。一回村,他们就像一对放飞的小鸟,各得其所,一个比一个欢乐。这次,母亲没给我打电话。母亲的“天真、任性、自我”,其实都是表象,更多的是她在给对方面子,想让别人有所安慰。这个对方,可能是亲戚、朋友、家人,也可能是平时没有什么往来的乡亲。对待自己,母亲选择的标准是高。她年轻时在对待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很有主见。父亲小时候把腿摔成了骨折,长大后右脚走路有些跛,但人很聪明、灵活。母亲是老大,经人介绍认识父亲后,就认定了非他不嫁。当时姥姥很不理解她的黄花大闺女为什么非要嫁给一个残疾人。因为父亲有条腿吃不上劲,很多农活都是母亲和父亲一起干,锄地、拔草、收种花生、栽西瓜、割麦子……她身体胖,蹲不下去,有的活就在地里爬着往前干。虽然苦,但她从不抱怨和后悔。在生活中,母亲特别节俭,双手也极为灵巧。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都很得体,那是母亲买来布用手做的。她来北京帮我带孩子时,面对那些没操作过的电器,不慌不忙,从头学起,很快掌握了各种技能。在京时,小学学历的她还喜欢上了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对国家大事,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对待亲人,母亲给予的情感是爱。奶奶去世早,母亲嫁过来时,叔叔才14岁。长嫂如母,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叔叔长大,帮他娶了妻。爷爷老了以后,父亲和叔叔轮流奉养。轮到爷爷来我家时,母亲每日必准时准点做出各种老人爱吃的饭菜伺候。姥姥瘫痪后,母亲更是把她接来,天天擦洗、照料。在农村,妯娌、姐妹、兄弟之间相处,难免有些言语不周,但她从来不和我们说,所以我们和堂兄弟、表姐妹之间没有任何嫌隙。随着岁月流逝,现在回想起童年,都是爱意和美好。前些年,母亲因病来北京做了一次大手术。出院没几天,她就让我把她送回了老家,主要是怕给我和我婆家添太多的麻烦。对待孩子,母亲教育的方法是放。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逼过我们三个,说一定要考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样的大官,享什么样的富贵等。她只是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来,为我们做热腾腾的早餐,外带一份午饭。那进进出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是躺在温暖被窝里的我起来出发的最大动力。上高中时,一到假期,母亲都会赶着我去走亲戚,让我不要天天关上门学习,说会学傻的。临近高考,我压力大得开始怀疑自己,老师让我回家调整。那些天,我不说,她也不问,只是尽可能地换着花样做我爱吃的饭菜,让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高考结束,当得知我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北大时,她和父亲很高兴,但并没有表现出有多喜出望外。等我们几个选择对象的时候,她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见我们都坚持,她便会尊重我们的选择。对待他人,母亲展示的态度是宽。弟弟小时候经常淘气,偶尔还会跟人打个架,有时也会被别人打。家长找来,母亲笑脸赔着不是,有时还要好说歹说把人家留下来吃饭。等那对母子吃好走了,母亲便关上门开始教育我们。看到母亲如此破费、为难,我们姐弟俩便商量以后不再给她惹麻烦。遇到有小伙伴笑着学我说话咬舌,我很气恼,但她即使在场也装作没听见,回到家还一再跟我说不要太当回事。她是天生的社交家,无论在哪,都能和邻居处好。她做了好吃的,会给这家、那家点。我们给她买的各种新鲜玩意,她也会给这家、那家些。她当然知道,别人托她办的有些事,我根本办不了,但她仍会给来的人留个面子,站在人家的角度去劝慰几句,哪怕被我态度不好怼两句,她也不生气,最后把人家客客气气地送走。在母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我们姐弟三个长大后,都很独立、自律、诚实、质朴。虽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惊人成就,但都凭着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吃饭,为社会做点贡献,并把几个下一代培养成了大学生,三个小家也都其乐融融、和谐美满。几十年过去了,母亲成了她几个姐妹中活得最幸福的人。儿女都很能干孝顺,村里保障也越来越好。没有了负担,母亲便把她的高标准体现在生活中,越来越爱美,越来越开朗。金婚的时候,她同意和父亲一起去外地旅游,钱当然是我们出。偶尔,她会去镇上的理发店烫烫头发,还要染黑;她跟孙女要了支眉笔,出门时,会自己画画稀疏的眉毛。平时,她喜欢跟父亲去赶集,花几块钱买点碎布,回来随心所欲地做些花花绿绿的装饰,晚上再去跟村里人扭扭秧歌。遇到晚辈结婚,她会穿上我们给她买的漂亮衣服,戴上平时舍不得戴的金戒指,然后兴高采烈地和父亲一起前去赴宴。也许这就是一位农村普通母亲的幸福吧。平凡,不羡慕荣华;忠诚,不轻易改变;从容,不纠结焦虑;知足,不好高骛远;宽厚,不逼迫苛责。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感谢母亲把我养育成人,让我能承欢膝下。从她身上,我也学会了如何做一位呼儿问辛、爱子无尽的母亲。祝母亲节日快乐!母爱是家之风,也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传承。孝道是德之本,也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祝福所有的母亲顺心如意、幸福安康!祈愿所有的青年谨身节用、孝老爱亲。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带一束灿灿的萱草花,常回家看看,别再让慈母倚门。写于2020年5月9日,母亲节来临之际作者:愉泓来源:中国青年杂志(ID:YOUTH-POWER)本文部分图片:摄图网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1日
设想一下。如果某天,有人忽然告诉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另有其人;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另有其人。你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很魔幻,难以置信?而最近,这件事真实地发生了。两个男孩,出生时在医院被抱错,分别在对方的家庭成长到28岁。这件事直到一个月前才被发现,引起轩然大波。就是最近媒体频繁报道的新闻:《错换人生28年》。故事很离奇。而比离奇故事更让我感叹的是,两个家庭在故事里的表现。两位妈妈,分别抱着对方的孩子回家了事情是这样的。姚策,当年被抱错的男孩之一,从小就患有乙肝。今年初,28岁的他被查出肝癌晚期。医生说可以考虑肝移植,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她的肝。结果验血后,姚策父母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问题:他们夫妻都是A型血,理论上只可能生出A型或O型血的孩子,但姚策的血型却是AB。夫妻俩觉得不对,偷偷去做了DNA鉴定。结果令人崩溃:姚策,不是他们的孩子。至此,这桩隐形了28年的悲情故事开始浮出水面。图/CC0时间倒回1992年。6月15日,姚策妈妈在开封医专第二附属医院(现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生下了一个男孩。当时和她同病房的还有两个产妇,其中一个,在她生产的第二天,也生了个儿子。孩子出生后,都是护士抱到婴儿房照料,出院时才抱过来。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错,两个孩子被错换了。两位妈妈,分别抱着对方的儿子出了院。随后,姚家带着孩子在江西生活。这家的夫妻俩都在当地卫生系统工作,家境不错。另一个人家姓郭,一直和孩子待在河南。他们还有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女儿,生活相对也没有姚家稳定,这些年辗转在郑州、开封、驻马店等地,有时卖水果,有时开餐馆。值得庆幸的是,两家人都非常疼孩子。生活在郭家的孩子说:郭爸曾经靠三轮车拉客养家,每天回家很晚,但几乎每天都会给他带些零食,悄悄放到他房间里,“他们对我的爱,没打过折扣”。时光晃过28年,两个男孩都已经结婚生子。姚策父母发现了不对,开始辗转寻亲。姚爸说,着急寻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找自己的小孩,而是必须要找到姚策的亲生父母,救姚策的命。他们找医院、找派出所,来来回回折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疑似抱错的家庭,郭家。他们给郭家爸爸打电话,简单问了情况,约着见面说。郭爸不明所以,误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拉黑了他们。——也是啊,谁家日子过得好好的,忽然来一通这样的电话,也是难以置信吧。郭家电话再也打不通了,姚爸无奈,只好再次求助派出所。民警查了郭家小孩的信息,却发现正是在这家派出所工作的辅警郭威。郭威来了,和姚爸长得特别像。他很懵,不敢相信是真的,但证据摆在眼前,他又不得不信。随后,姚爸和郭威比对了DNA,结果显示,是亲生父子。直面真相在等待鉴定结果的几天里,郭威寝食难安,天天给姚爸打电话问:“姚叔,结果出来没有?”四天的时间,他瘦了五斤。终于,姚爸来电:“确定你是我们的小孩。”郭威沉默良久,“嗯”了一声。这是个无比沉重的事实,但是,也只能承受。第二天,姚爸姚妈从江西出发,赶往河南,去见他们的亲生儿子郭威。在火车站,错别28年的一家三口相见,姚妈抱着郭威失声痛哭。她仔仔细细端详儿子,用手指摸他的眉毛、鼻子,心里百感交集。当晚,姚爸姚妈去了郭威家,和郭威的妻子、儿女一起,一家人吃了顿团圆饭。平时很少喝酒的姚妈,连喝了两杯白酒。而此时,另外的一家三口——姚策和亲生父母郭爸郭妈还都毫不知情。姚策的生母郭妈也是肝癌,刚刚做完手术,非常需要安心静养。郭威实在不知道如何对妈妈说出真相。可是他也知道,姚策病情严重,亟须救治,事情拖不得。在和姚爸姚妈相认的第二天,他决定向父母摊牌。他甚至为父母准备了速效救心丸。那天,郭爸郭妈像往常一样,来郭威家看孙子。郭威把体弱的母亲先送回家,面对父亲,他小心翼翼地从“诈骗电话”谈起,一点点告诉了他整个事件。他对父亲承诺:“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变,养育之恩就像亲生父母一样,我永远都会在你们身边。”“你只是在九江多了一个儿子,还有孙子,这是很幸福的事。”郭爸错愕万分,又伤感不已,“养了快30年,你说你不是我儿子,我真是受不了。”郭爸三次离开郭威家,又三次返了回来。最后终于离开,他骑着电动车哭了一路。进了家门,他直接走到洗手间,洗掉脸上的泪痕。过一会儿,他又去洗脸。郭妈见他眼睛红肿、神色反常,老是去洗脸,便问他怎么了。几次追问,郭爸坦白了实情。郭妈自然也是极其震惊,非常难以接受。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事实上,事件里的六个当事人,没有一个能顺利接受这件事。它太离奇,又太伤痛了,冲击了每个人的情感,也改变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只是最后,每个人又不得不接受它。最后一个得知真相的,是姚策。处在风暴眼的他,因为身患肝癌,一直被众人小心地隐瞒着。这两个月里,他看着爸爸迅速苍老,头发花白,没有想通是什么原因。直到有天,他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妈妈在河南火车站和郭威相认的照片。新闻里的当事人,不就是自己吗?他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彻底傻了。缓过神来,他感到深深的难过和惶恐——妈妈去认了亲生儿子,她还会像过去那样爱我吗?一瞬间,他感觉自己要失去这个温暖的家了。当晚,他在家里坐了一夜,眼看着月亮升起来,落下去,太阳又升起来……他心乱如麻,没有一点头绪。不过事实上,姚家爸妈的爱没有变。他们依然每天给生病的姚策熬汤,关心他的病情,努力为他筹钱看病。情况有点奇怪。忽然之间,好像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一场百感交集的团聚真相大白之后,相聚便提上了日程。4月30日,河南的郭威带着郭爸郭妈、妻子儿女,开车奔赴江西。车里塞满了家乡的土特产:小磨香油、开封菜籽油、铁棍山药、大红枣……郭威开车出发9小时的奔波后,两个被命运打乱了轨迹的家庭,终于实现了大团聚。左边是姚策一家,右边是郭威一家:姚策和生母郭妈第一次相见,郭妈说,她本来想好了要坚强,不能哭,要给儿子树立榜样。可是一见到儿子,她还是忍不住抱着他大哭。哭过之后,郭妈一直使劲地看着儿子。姚策(左)与郭威两家人相处非常好,而且迅速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双方尽全力给姚策看病。姚策病情比较重,治疗费用高昂。他现在每天吃七种药,其中一种,16800元一盒,一个月要吃三盒。姚家已经花了近50万给他看病,卖了家里的两辆车,正准备卖房子。病和钱,是他们头顶的两座大山。二是,两家人迫切希望医院尽快查明情况,并承担责任。有两件事需要搞清楚:一个是为什么孩子会抱错。另一个是,很可能当时本该打给姚策的乙肝疫苗加强针,却打给了健康孩子郭威,所以才导致姚策这么年轻就发展到了肝癌晚期。情况到底如何,目前医院表示正在积极调查。六个成年人的表现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讲完了。但这个新闻我从头追到尾,深深觉得,比故事本身更让我感动甚至震撼的,是每一个当事人,对这个意外的态度。你知道,遇到这么大的人生变故,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私心和衡量的。但六位当事人,每一个都表现了极好的品质:善良,明理,识大体。我们一位位来看:姚妈最早站出来直面媒体,她说:“我现在已经知道姚策不是我的亲生儿子,但我更心疼他,我就想,再苦再难,我再遭罪,还是要救他。”她哭着说的那一句“我养育他28年,我舍不得呀”,让很多网友泪奔。还有姚爸,他发现姚策不是亲生儿子后,第一反应不是找他的亲生儿子,而是要立刻找到姚策的亲生父母,救姚策的命。而那边,姚策的生父毫不犹豫地愿意和孩子做配型,用自己的肝,来救他。姚策的生母更加感人,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即使是借钱,也要为姚策治病!我的病不治也要给他治!而这两对善良、大爱、高素质的父母,也教育出了两个三观正的孩子。姚策对媒体说的每句话,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懂事的有心人:“在双方的家庭里,我本来应该是生力军、冲锋队,可我现在出不了力,甚至变成了后面的包袱,他们得拖着我前进,这让我非常痛苦。”“我的亲生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这边的父母养育我长大,我会想该怎么去报答他们。可我现在却没有能力去报答他们……我从内心里不希望亲人用他们的肝来救我,因为他们还要继续生活……”“这28年里,父母对我非常好,不管以后事情怎么发展,他们也永远都是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的爱,是我这辈子要报答的最大的恩情。”三观很正,他很棒。而我最最赞赏的,是郭威。客观地说,他是最委屈的那个人。首先,他本来应该在一个条件更好的家庭成长。其次,从最现实的角度说,姚策身体不好,意味着未来他可能要一个人养四位老人。这话说出来显得冷血,但对郭威来说,这真的非常现实。但郭威没有去衡量这些。他接受了这件事,并选择用最阳光、温暖的态度去面对。姚策得知真相的当天,很接受不了,郭威就在电话里给他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两个小家会变成一个大家,互帮互助;两边的父母退休后,可以江西、河南换着住,甚至找个居中的城市一起生活;他和姚策也会像亲兄弟一样,一起照顾双方父母。郭威比姚策大一天,他说:“我作为哥哥,要给他鼓励、加油。我能做的事情,我都会尽全力去为他争取。”关于四位老人,郭威说:“我在河南生活快30年了,肯定要先留在这边,给这边的父母尽孝。那边的(亲生)父母,我肯定会经常去看望,等他们退休以后,我愿意把他们接过来,我已经这么大了,必须要面对现实。”“两边的父母,都是我的父母,我不希望任何一方受伤害。我想在双方父母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把结果做到最完美,尽最大努力,去尽我的责任、我的义务。”真是一个特别厚道善良的男人。能感觉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得失,而是怎么把这件事处理到最好,让四位老人和姚策都开心,都满意。总之,两个家庭,六个成年人,都做得非常好。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东西,我们外人看着觉得云淡风轻,但作为当事人,要面临太复杂太深刻的东西——情感、责任、利益、道德……很多决定不好做。这种滋味也不好受。但特别庆幸的是,他们在遇到如此大的人生变故时,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最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把一个原本伤痛的事件,最大程度地化解了,在人生的伤疤上,绣出了一朵花。什么教育才是成功的?本来,姚策和郭威,一个做电商,一个是派出所辅警,从世俗角度讲,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突发意外的当口,他们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素质,非常正的三观,堪称优秀。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啊。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送进北大清华,而是教会他做一个有情义、有担当、有格局的人。因为人的资质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中龙凤,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爱,学会为别人着想,学会和这个世界融洽相处,学会在风暴来袭时屹立不倒。错换人生的两个家庭,都很感谢对方家庭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教得这么好。那我们也不妨设想一下,只是设想:如果你忽然得知自己和别人的孩子抱错了,那么在把孩子交换回来时,你觉得自己养育的孩子,对方满意吗?你的教育成功吗?当然,这个假设出现的可能性极低。那我们再设想一个极大可能会出现的场景:你的孩子结婚时,要面对爱人和父母,要融入对方的家庭。那你站在对方父母的视角,来看一下自己的孩子,他的性情,他的能力,他的三观,他的学识,他的习惯……让对方家庭满意吗?换个视角,也许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更冷静地思考何为最好的教育。如果发现哪里不好,就赶紧修正吧。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个答卷。他未来在社会上的表现,就是父母们的最终成绩。作者:李月亮来源公号:李月亮(ID:bymooneye)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
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一、闭目静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二、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三、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像能愉悦身心的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四、闭目意驰当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烦闷时,闭目抬头,臆想浩渺广阔的天空,你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或静立于高处,闭目俯视人间万景,定会使人心旷意驰。人生犹如沧海一粟,何堪忧虑,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扰。至此境界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五、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形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六、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30分钟的时间,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而且,有数据能够说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之中,它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患有肝病的朋友,建议饭后闭目养神10~30分钟。七、闭目养气“人活一口气”,这“气”就是心气儿,是精神状态,是活到100岁的动力。老年人常感到气不够用,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人,闭目静养以培补元气,是十分必要的。八、闭目赏乐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或引吭高歌,或弹奏乐器。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九、闭目解乏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作文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十、闭目释烦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 十一、闭目养阳古人有曝背之乐,老年人适当的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实为养生一妙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血压症,经常晒太阳就能够降低血压。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科学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服维生素D,一组接受光疗法。一段时间后,服维生素D片的患者血压没有出现变化,而接受光照的患者血压有明显的降低。十二、闭目动形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静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活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收获。十三、闭目强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甚是痛苦。其实此时不妨闭目静养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十四、闭目静息老年人瞌睡少,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不妨闭目养神,以静其心。或许不久就能安然入眠,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十五、闭目神游静坐闭目,给想像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攀泰山华山、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切切私语,人天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
你在我肚子里九个月,在我怀里两三年就在这几年,只是这几年多谢你,令我改变说实话,真不舍得你长大为什么我这么一个无比软弱的人一下子就再也不躲闪了那是因为你啊我的宝贝不知道将来怎么样只知道今天我要给你一个最好的陪伴      你睡着了,看着你埋在我臂弯的小小的脸蛋,粉红色的,滑溜溜的小脸蛋,忍不住又亲了一口。听着你均匀的呼吸,你小小的胸口也在随着呼吸轻轻的一鼓一鼓。我拥你入怀,对你而言,我有一个在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名字——妈妈。      -0.5岁,你还在我的肚子里,我抚摸着高高隆起的肚皮,感受你在我的肚子里拳打脚踢的胎动。曾经因为你吐到昏天暗地的孕早期,也曾在只能左侧卧的孕晚期,无法入睡时幻想过“卸货”后的轻松。但是,拥有你,是我最不后悔的决定。      0岁,你出生了。粉红色的你嚎啕大哭着从我的身体里被拎出来。第一次与你见面,我竟然感动得有些想掉泪。姥姥说,女人的人生只有体验过分娩的痛才算完整。我的人生,也终于算完整了,我想。      半岁,“卸货”后的日子根本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和柔情。我陷入了日复一日的跟屎尿屁做斗争的岁月。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没有了完整的睡眠。唯一支撑我像个超人一样战斗下去的,是你对我的笑,你对我的依赖。你会抬头了,你会翻身了,你会坐了,你会爬了……你给我的每一次惊喜,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刻度。      1岁,记得你第一次叫妈妈,我竟然激动了好几天,恨不得跟全世界分享。你跌跌撞撞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然后扑进我的怀里。我把你举到天上去,然后又搂进怀里亲了又亲。1岁的时光,365个你在我怀里吃奶的日夜,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亲密回忆。      3岁,你第一天上幼儿园了。我给你准备了新书包,给你每一件衣服上都绣上你的名字。把你送到幼儿园门口,你回头跟我挥手说妈妈再见。老师说你在幼儿园从来没有哭,我说宝贝你真棒。可是心中却有淡淡的酸溜溜的难舍。好奇怪,早就知道成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不哭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我还是有一点难受?​      6岁,你上小学的第一天回来,激动万分的给我看你崭新的书本,给我讲你的老师和同学,并且宣布,“从今天开始我要自己睡一个房间,因为我长大了。”我没想过,这其实是再一次分离的开始。直到后来你会盼着去学校,因为你跟我说,“在家真无聊,都没有朋友一块玩。”      12岁,你上初中了。因为离家远,所以你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每周回来一次,带回一包脏衣服和臭袜子。但我每次都给你准备你最爱吃的饭菜,看着你狼吞虎咽的吃完,然后钻进自己的房间。你的口头禅是“都说让你别管了,妈你真烦!”      18岁,你考上了最好的大学,要背着行李去远方。我给你收拾了一年四季的衣服,还捎上了你最爱吃的零食。你说妈你别送我了,不然到时候怪难受的。送你去火车站那天,你爸又往你手里塞了1000块钱,说“穷家富路,出门万一有个难处需要用钱。”火车开了,我微笑着朝车窗里的你挥挥手说再见。等火车开出了站台,我却再也忍不住,扑进你爸怀里嚎啕大哭。      25岁,你结婚了。大学毕业后你留在了那个城市,你说他是这辈子你遇到过最好的小伙。结婚那天,我跟你爸哭成个泪人。你爸把你交到他的手里,说“你要敢不对我闺女好,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你帮我们抹掉眼泪,说爸妈我会常回来看你们。      30岁,你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回家的时候就更少了。你偶尔会给我们打个电话,我听到电话那头的小外孙子会叫外公外婆了。你说爸妈我很好,不用挂念,现在孩子小,我和他爸工作又忙。等我们有时间一定带孩子回家看你们。我微笑着挂掉电话。我知道,你也当了妈妈,就像当年我一样,爱着自己的一家三口。而我只能坐在阳光下的摇椅里翻翻那些泛黄的相册,看看你婴儿时的小肉脸,回忆下那曾经属于我自己的一家三口。恍惚中,似乎又看到了那个从幼儿园放学的扎着小辫的小姑娘,张开双手扑进我的怀里,告诉我,妈妈我好想你!      从眼泪中突然惊醒,才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梦。而我身边,依然睡着那个刚刚3岁的你,红扑扑的小脸蛋,长长的睫毛,浑身还散发着奶香。      我蓦然间明白,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那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在未来的多年之后,都将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      你坐在餐椅上,把我给你准备的食物抓得到处都是,我气得抓狂,你却咯咯咯的笑着。我说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跟你一起吃饭。可也许多年之后,我捧着手机望眼欲穿的等待你的电话,只为你能回家跟我们一起吃一顿晚餐。      因为母乳喂养,你每天晚上要夜醒几次吃奶。即使你不起来,我也得按点顶着涨得跟石头一样的大胸起来吸奶。我曾经抱怨过是你让我有了那么多不完整的睡眠,也曾经跟你爸哭诉过看我现在那么辛苦,要不吃奶粉得了。可也许多年之后,我偶尔回想起那些只属于你我的母乳时光,你一边吃奶一边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神。那种你我一体的亲密和信任,再也不会回来了。      你整天叽叽喳喳的在我的身边闹着,像一只永不停歇的小八哥。“妈妈你陪我玩玩具吧。妈妈你陪我做游戏吧。妈妈你看我画的画。妈妈……”我几乎快要累崩溃了,只想好好的歇一歇。我冲你嚷嚷,“你能不能安静的自己一个人玩会儿?”可也许多年之后,我跟你说快来帮妈看看ipad上这个功能该怎么用?你却说“妈我来不及要上班了,你自己百度下吧!妈妈再见。”      你每天晚上都要我来哄睡,而且一哄睡就是一个小时。睡前要讲两本绘本的故事是雷打不动的惯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你的精力就那么旺盛,有时候我都睡着了而你还在叽里呱啦。我好期待有一天你可以不需要我的哄睡自己在小床睡着,那样我就彻底解放了。可也许多年之后,我说闺女今晚能跟妈一起睡吗?你一脸惊讶的看着我说我都多大了还跟妈妈睡,丢死人算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道。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任何一刻停留。那些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将要来临的每一刻,即使我们觉得充满了疲惫,充满了考验,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但当时光过去,却都将成为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我突然间释然了。那些抱怨,那些烦躁,那些好累,也都有了自己该去的归宿。      我们的孩子是出于对生命的渴求而降落人间的天使,是上苍赐给我们用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的礼物。我们能真正拥有孩子们的时间,也就是这短暂的几年。      你就像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通过你我看到了我内心中最单纯美好的一面。我愿意哺育你,教育你,然后再放手让你去追逐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会给予你我的爱,却不是强加给你我的想法,因为你有自己的想法;我会庇护你的身体,却不会禁锢你的灵魂,因为你的灵魂属于明天。我会拼尽全力,去变得跟你一样,却不会要求你变得和我一样。因为爱是一场一代接一代重复的传递。感谢上苍,让我成为你的妈妈!感谢上苍,给了我一个让我重新活过一回的机会。因为,你在我肚子里10个月,在我怀里3年,我要给你一个最好的陪伴。      从母子合体,到呱呱坠地,再到翻滚、行走,孩子的成长,浸染着妈妈的心血。而最终,我们终将放开双手,看着小小的背影,与我们渐行渐远……就像龙应台那句著名的话应该是对父母子女最好的注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对我们的爱,心甘情愿却不求回报,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无以报答,却可以传递到下一代。永远爱你,我的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我的孩子!图文转载自家庭教育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08日
墨子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曾见人染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在他看来,“染”这件事需要很谨慎的。其实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父母好吃懒做,孩子也勤快不到哪去;父母通情达理,孩子也会文质彬彬。决定一个人命运走向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后天的家庭教育。一个家,如若犯了这三大忌,很难教出懂事的孩子!1家风不正,高度溺爱作家马伯庸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有形,而传承无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在家族的每一份骨血中。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也影响着他的未来。若家风不正,则人必斜。巴尔扎克笔下就有这样一个角色: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两个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都作了陪嫁,目的就是让她们过上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可出嫁后的女儿们,却在榨取完父亲最后一点养老金之后,无情地抛他而去。最终,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佑,也失去了拥有的一切。常言道:“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过分溺爱一个人,就不能分清是非;贪得无厌的人,永远得不到满足。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但爱也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未来。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多数是家庭的产物,是父母问题的折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著名教育家傅雷先生虽然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他把对儿子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就连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造就了如今温润如玉的傅聪。金庸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好的家风,是孩子受益一生的无价之宝,也是他未来立于人世最好的底牌。溺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将来他就什么都不会做,结果就是培养出一个巨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对孩子的爱藏于心底,放手让他自己去闯荡,鼓励他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这样拼出来的路才是他一生的荣光。2家人失和,不孝长辈一家人在一起,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传得祖上良田万顷?亦或是来往宾朋络绎不绝?都不是。钱财外景不过是身外之物,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平安,和睦共处,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家人失和,母不慈子不孝,即使拥有再多的钱财,家道也终归会败落。家庭和睦,一家人同心同德,子孙后辈也会受益无穷。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户三世同堂的人家,他们在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抛弃于深山算了。”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人掷掉就可以了,何必把这箩筐也丢了呢?”父亲生气地说:“你这小子懂什么?连人都不要了,还要这破箩筐干什么?”儿子说:“若把这箩筐也掷了,将来我和我的儿子用什么把你抬到这里来呢?”父亲闻之大为惊愕,犹如当头棒喝,大梦初醒!于是速速命儿子把老人抬回家中,好好瞻养,再也不敢有不孝之举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你播上何种行为的种子,就会有怎样的收获。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至亲都能丢之弃之,又怎会让自己的孩子诚服!父母是孩子的典范,如若长辈之间没有亲情孝义,孩子也孝顺不到哪去。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今天是孩子,后天也许就是父母了。孝敬长辈既是给子女做出榜样,也是给自己留条退路。世界这么大,这一场人间相逢,不妨多一点相亲相爱,少一点抱怨和伤害。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放心老去。3家德不修,常走捷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德,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疲于一时的磨难,便走入了歪歪扭扭的羊肠小道。可生活的捷径多是不好走的,小路走多了,难免会失去攀登高峰的能力。电视剧《安家》里,一位龚姓的老板,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了状况,不得已把祖上传下来的老洋房卖出去。不料,半路杀出来一个太表姑奶奶,带着一家三代人赖在房子里,没有5000万搬家费就不走。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个太表姑奶奶是龚先生的远方亲戚,当年太爷爷可怜她,才给了她们一个容身之处。早就搬出去的一大家子,如今却跑来敲竹杠。剧中,老太太撒泼打滚,以为拿到钱就能一步登天,后半辈子不用愁了,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带给子孙后代的只会是蝼蚁般求生。据说,这个故事原型中房子的主人,最后真给了那个远房亲戚一笔几千万的“搬家费”。可笑的是,那家人拿着这笔巨款各种挥霍,很快就折腾光了,最终一切又归回了原点。过去有一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世上多的是各种投机取巧的小把戏,但很少有人记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道理。老一辈喜欢走捷径,孩子自然不肯再脚踏实地。既然人生有免费的午餐,何必再自己动手去劳作呢!一旦养成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习惯,他将终身贻害无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也不一定就砸到你。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齐。这世上大部分的成功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能总是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就像林则徐写的那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孩子的人生路上,需要父母这样一盏指路明灯,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优秀孩子的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而熊孩子的行为也同样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一个家里,孩子是树苗,父母就是园丁,孩子是影子,父母就是标杆。父母家风正,孩子也会亲力亲为;父母和善,孩子也就知书达礼;父母品德高,孩子就能自力更生。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渐行渐远的分别,你能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房子,不是存款,而是受益一生的品格和教养。-  END  -文 / 一本叔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