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当枫叶把绿色典当给晚秋的时候阳光结满了一树天空中游动的金鱼当红色泅渡到我的窗台成为月季的风景鲜明的脉络生长为我血肉之中的管道如果萧瑟的山林枯黄成晚秋的意境那么枫叶便是晚秋的标题攀着岁月的须发握一把猎猎的山风与斜斜的树枝一起摇曳去体会从绿到红的过程随着结晶的水气枫叶完成了它招摇的一生虽然还沾着湿漉漉的曙光它静止不是为了成为雕塑而是枯朽成泥归入根须  沿着枝干再轮回为来年的春色(作者:杨树) —— 此文选自杨树作品《季风》第三辑,秋日的私语。    作者简介: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4日
一尼,终于在QQ群上遇见僧。尼认准僧就是她这一生的师父,要到僧的庙里随师修行。僧不准,原因是在这偏远的深山里就他一个僧。尼问僧:“师父度众生吗?”师答:“度!”尼又言:“徒是尼,也是众生!”僧无语。僧在离他百米之外堆起一座坟,在坟边建起一座茅棚。然后告之尼,可以前来。尼在千里之外,闻讯而至。僧带尼来到坟边的茅棚,尼傻眼了。僧看明白尼的心事,开口问道:“你为何而来?”尼答:“了无为法!度众生!”僧未答,丢下尼而去。深夜,静得可以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茅棚外断断续续传来风声、雨声……尼吓得钻到被里缩成一团。天终于亮了,尼悄悄地推门走出茅棚,抬眼间,一下愣住了,见僧盘坐在坟前。僧问:“为何一夜不眠?”尼跪拜答:“师父,我怕!”僧哈哈大笑:“无量劫以来,你也和他们一样,做过饿鬼,下过地狱,在六道轮回。今世你为人,恰是大好时节。你不是要了生死吗!你不是要度众生吗!他们都是你的难兄难弟啊,你不帮他们,谁来帮啊!”尼再次礼拜僧:“感恩师父教诲!我现在可以跟师父上早课了吗?”僧下座起身道:“我这里不用你击鼓,也不用你鸣钟,更不用你来上早晚课。你的功课就是拜这孤坟为师,朝夕打理,日夜焚香礼拜。视他为父母,敬他为菩萨,直到你吃的饱、睡的香之时,我会传你无上心法秘要。”尼坚信僧的话,没有丝毫怠慢。不过百日,尼真的作到了无惊无恐。她与这孤坟、这茅棚、这一草一木、这山河大地融为了一体。秋去冬来,雪花纷飞。僧要给尼修缮茅棚,令尼在坟上取土。尼不解地问:“师父不是让徒视他为父母,敬他为菩萨吗,怎好在坟上取土?”僧张口道来:“他家即你家,你家即他家;家家都是家,何处不是家。挖!”尼一愣,又点点头,似乎有所悟:“遵命!”很快,坟的土变成茅棚墙上泥。这时,尼挖出一个小木盒,连声叫道:“师父,师父,你看这是什么?”僧:“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吗!”尼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看到里面是一张折叠的纸,尼打开一看,一张白纸空无一字!尼一下坐到地上,面向苍天,泪如泉涌……许久,尼偈曰:  本无坟中人,因我心生怪 。  坟土佛土都是土,觉知平等心无怪。  本是一家人,非说两家话,  什么有为和无为,本来没有有无为。  白雪茫茫。尼跪在雪地中,向僧三拜九叩,起身而去……【作者简介】 行者(笔名)从事记者工作30余年。曾经担任过市级佛教协会和省级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杂志主编。现己退休,告老还乡,深感余生如少水鱼,抓紧闭门改过,不负此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般若行者
原创
2020年11月14日
当今国人就象大口吃肉那样大谈幸福是什么,却怎么也品尝不到幸福的美味,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欲望值在增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人们的幸福感在下降,甚至感到了一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前所末有的危机。实不知,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根源,关乎道德。是我们自身道德水准的堕落,造成了今天的江河日下。探究起来,道德这杯水的清与浊,离不开孝道、仁爱、德行这三个元素的含量。孝敬之道人们有所不知,当一个人来到这世间,是贵是贱,亦或是福还是祸,除了受先天的命运支配外,还与后天的行为造作有关,而人的一切行为中,能否遵守孝敬之道则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能否得到改变,这是古往今来早已证得的为人之道。只是近百年来随着世人自我意识的日益膨胀,对这个做人的最基本概念模糊了。2012年春节我在拜访12位朋友的父母时,发现只有1家儿女晚辈在大年三十给父母行了磕头之礼,其余11家的老人均表示这辈子从没有得到过儿女行此大礼,而多数儿女在本人提出欲行此礼的倡议下,竟然表现出很大的勉强和不适。本来过年给父母长辈磕头是我中华儿女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之礼,如今竟然演变蜕落到了不知所措的地步,这原本父母所缔造的双膝竟然不愿为父母所跪,怎能不令人感到难堪?有趣的是,据本人所知,那位唯一得到儿女磕头的老人,虽然今年已经80高龄,但却耳聪目明,做为国内知名的作家,不但享受着离休待遇,而且儿女全部事业有成,四代家庭幸福美满;而另外那11个家庭,却都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缺憾和窘迫,或生活困难,或失业无职,或多患疾病,或家庭不和。这种显明的反差,很难说不与孝道有关。这似在告诉世人,行孝是家庭和谐幸福的源泉,正如《易经》中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话讲的“百善孝为先”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如今我豁然醒悟到,要寻找幸福,当以孝敬父母师长为第一要务。要从学习如何行孝开始。克尽孝道,有二点可鉴:一者,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应该尽量守护在父母身旁,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二者,孝顺必须是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必须是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当从饮食、衣服、起居、疾病、悦亲五方面做起。要先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慰藉。而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最基本态度。古人云,对父母以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善念,远离邪见烦恼,是为大孝;视天下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才是无上的至孝。欲做到至孝,当先从小孝做起,然后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使自己的孝心日日滋长,  变得越来越宽广,直至达到能孝敬天下所有的老人的崇高境界,此乃为人孝顺之道也。仁爱之道想获得别人的爱,首先自己要学会爱他人,而不是只爱自己和亲人。《弟子规》所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共生在天地之间,本是一体,就应该互相友爱,用大爱之心去爱戴、理解、包容、关心、帮助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能化解一切矛盾和冲突。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上司,长期以来一直受其千方百计压制,横竖怎么干都不对,弄得人左右不是。对此,我一度非常想不通,不服气,内心充满了怨恨。后来认识到,即然改变不了对方,那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从此在工作中要求自己虚心接受他的指责和刁难,学会去恭敬他、理解他、宽容他、原谅他,甚至经常主动关心他,与他交流思想,最终解开了彼此纠结了长达十多年的恩怨,直到最近他被调离,我们的关系已经恢复。我知道,这是爱的力量化解了也许是宿世的恩冤。记得大圣人孟子有一句话:“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他的意思是,想做一名君子好人,获得众人的爱戴,得从存心上做起,心存仁义的人,能从心底欣然地去爱别人,希望别人好,不希望别人有灾祸。这种存心是把着眼点放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放在“我”身上,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是雷锋的大爱,是基督的神爱,是释迦的博爱,是孔子的仁爱。但是无论什么爱,都是发乎于爱人敬人的心,这才是君子所存的心。这种爱心不分亲近的、疏远的;尊贵的、低微的;聪明的、愚笨的;道德的、下流的,千千万万人都视为我们的同胞,都是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哪一个不该爱他敬他呢?爱是一种宽容,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是人与人交流、共存的保障,是人类共同的信念,因此,它应是公理。但是,爱也分大小高低,如果这种爱只停留在对待自己喜欢的亲人、情人身上,那充其量只是一种情爱。而真正的大爱,是建立在仁义之上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他人,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平等待一切人 。所以,只要心中有了仁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百炼精钢都能化为绕指柔,可见仁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 只有仁爱才能把爱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芸芸众生,这种爱不但能包容全人类,还包括善待一切动物,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山川大地等一切无情的物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虔诚般的尊重,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佛陀又把这种爱誉为慈悲。总之,仁爱是人所追求的最纯粹最高尚的境界。是平等之心的真实流露,有了这种以奉献自己为快乐的大爱,人就从此告别了痛苦,自然会获得幸福的人生。崇德之道中国人崇尚仁德,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行为不端、为人不实的人斥为缺德,而对那些谦虚、礼让、守信、有仁爱之心的人誉为贤德。如此,如果一个人的德行高尚,那他就是一个可造就之人,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有一位曾经的同事,只是高中毕业,没有什么技能特长,看似无有过人之处,但却为人热忱、谦和、礼貌,非常有人缘。不想十年后再见到此人,只有30多岁的他竟然已经官升至街道委员会一级政府的书记。在官场,这种年轻升官的现象其实并不为怪,只是引起我感叹的是,据我所知,这个人即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学历又很低,这种条件一般不具备升迁的可能,而他却能剑走偏峰,官运横通,这只能从他为人谦和的德行方面找到依据。我们古圣先贤把能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的规则去做事的称之为德。反映在人伦上,则指人的本性和品德。儒家把德的内含范围诠释为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并以八德为做人的规范,其中的男子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子八德是:孝、顺、和、睦、慈、良、贞、静,以此代代相传,奠定做人的基础。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兴国之本,至今,我们还把“厚德载物”这句话做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高悬在教育圣殿之上,足见以德行为人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失的基石。一个人的品德是无法伪造的,也无法像衣服一样随兴地穿上或脱下。就像木头的纹路源自树木的中心,美好品德的成长与发育也需要从内心去滋养。我们把这种培养过程称为立德。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等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成为对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有德的人,一定是不伤害、不妨碍社会和他人,且常怀一腔恻隐之心的人,所谓积德正是积累这样一片恻隐心。这样的人一定是个充满仁爱之心的善良人。人只要具备了这样一种高尚品德,就能约束一切不善的行为,就能保持谦虚不骄傲,当然也就会获得福德,从而求得吉祥,诸事顺利。   (作者:刘卫)【作者简介】 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旳宣传和研究,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之钥》、忏悔录《我错了》,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3日
五千年来,各民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星辰般熠熠生辉。非遗不仅体现中国智慧、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还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被广为欣赏、广泛传播。祖辈的手艺、心诀和智慧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历久弥新、升华夺目。点击视频,感受粤绣的魅力,了解粤绣的传承故事广绣:岭南丝蕴 一绣千年(视频来源:广东学习平台)潮绣:源远流长的“针上艺术”(视频来源:广东学习平台)在保护中传承,在实践中发展!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全球范围内饥饿人数至少新增8800万,甚至可能达到1.32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们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非常必要。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具有忧患意识,在粮食问题上要未雨绸缪。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坚决拒绝餐饮浪费行为。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姥姥 16岁那年,老家吉林土匪泛滥,常常来家里抢粮食。没有粮食就割鼻子、切耳朵,再不给就要抢我姥姥抢上山。姥姥的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就把姥姥偷偷嫁到一个满脸是麻子的麻风病人做媳妇。花季的姥姥,高高的个,长长的辫子,白里透红的瓜子脸,是十里八村的大美女!麻风病人的父母见到如此漂亮她,就不敢留在家里做儿媳妇,认为自己家很穷,早晚得跟别人跑,养不住这个漂亮的媳妇。于是,就起了歹心,要把刚进门的媳妇送到镇里,卖给妓院。恰巧,我姥姥听到了他们的话,吓得她心惊肉跳,姥姥在夜里装作上厕所,跑到30里外的干妈干爹家。夜半三更砸开了门,说明了原由。干妈干爹想,这里也不可以久住。于是就想起几年前,在我姥姥家做过长工的李瓦匠。一个小伙子人很厚道,长的英俊,因生活所迫,现在给红土坳那家土匪头当小崽子(护卫)。只有他可以保护干女儿,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把干女儿送到他的山头上才安全。我姥姥以前在自己家见过这个姓李的小伙儿,在万急之中,也同意了干爹干妈的想法。于是,干爹马上把干女儿女扮男装,天没亮就上了路。40多里路,没有停一步啊,好在我姥姥是大脚。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了红土坳土匪窝,和看山的人说要找李焕章(也就是我的姥爷),看山的土匪蒙上他们的眼睛,来到山里见到了我姥爷,说明了来意,又把我姥姥换成了女儿装,16岁的姥姥亭亭玉立,我姥爷乐得心花怒放啊!于是,带着我姥姥找到了土匪老大,说明了一切。土匪老大很有江湖义气,同意我姥姥留下。可是,由于姥姥的美丽,惹来一些土匪的歹心,这事很快就被我姥爷和土匪老大看明白了。于是,土匪老大找来我姥爷说,你必须赶快带你的女人离开,否则,他们早晚会干掉你,给你一匹马,带上她逃命去吧!那天夜里,姥爷和姥姥骑上一匹大白马,踏着月光跑出土匪窝.......这是我姥姥16岁那年的故事。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生了十个孩子,五男五女。 2012年,96岁姥姥在睡梦中安详的与世长辞了! 【作者简介】 行者(笔名)从事记者工作30余年。曾经担任过市级佛教协会和省级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杂志主编。现己退休,告老还乡,深感余生如少水鱼,抓紧闭门改过,不负此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般若行者
原创
2020年11月13日
我今年63岁了,人生的50多年里一直与书为伴。读书,从当代文学的《播火记》《红岩》《青春之歌》《军队的女儿》《欧阳海之歌》开始,然后是中国古典名著,是现代文学的鲁郭茅巴老曹,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马克·吐温,是前苏联的革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是新时期优秀文学作品。期间,还涉猎了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等。旧时的中国讲究耕读传家。耕,强调的是物质生活保障。读,要求的是精神需求和文化传承。二者缺一不可。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果说行万里路是人生经历,社会实践,那么读万卷书则是间接的人生阅历,人生体验。二者同样重要,对于当代人而言,读书也许更为重要。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品位,丰富人生。读书,是修身养性、涵养浩然之气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读书,决不仅仅是茶余饭后无聊时的消遣。读书,应该成为我们重要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值得并且需要我们坚持始终,一生与之相伴。我相信,读书可以使人睿智,使人丰盈,使人高雅,使人沉静。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作者:马 平。写作于:2020年5月15日作者简介:马平,辽宁作协会员,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辽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辽宁音乐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抚顺作协顾问、评论委员会主任,抚顺散文学会副会长,抚顺传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文集《与书为伴》面世。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3日
人们常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意思是说,送给别人玫瑰,手里还留有香气,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一定的益处。古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僧人在漆黑的夜里走路,被人撞了好几次,这时他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便上前问那个打灯笼的人:“你真是盲人吗?”那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怕别人说你是瞎子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同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糊涂了,问道:“为什么?”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时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啊!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了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这个故事也正应了这样一句俗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时刻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就会很好地把握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站在什么地方,也知道朝什么方向走。只一味地考虑自己,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自己。要培养自己的心,培养以德报怨的品格,做一个豁达大度的君子,不做蝇蝇苟苟的小人,宁做一个幼稚的孩子吃亏,也不做一个精明的市侩谋利。不久前,在“中国骄傲栏目中”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双腿残疾的老人从7 0年代起就资助了十几个困难孩子上学读书,这几年又领养了四个孤儿,大的才lO岁,小的仅6岁,并让够年龄的孩子走进了校园。 有一天,当地突发洪水,大水把老人和孩子都困住了,再不逃离就会有生命危险,要想不被洪水卷走,唯一的办法就是爬到院内的大树上去。危急时刻,四个孩子把梯子架到树上,用两块棋盘把老人倒到了树上。可以想象,四个弱小的孩子要付出怎样的一番努力才能把一个不能行走的人倒上去呢?老人得救了,孩子们也得救了。这个事例又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思考呢?是好人有好报,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如果一个人种下了良善,那么他收获的一定是幸福、是快乐、是平安。佛说:宇宙的法则是因果关系,你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你自己,让我们都点亮自己的灯笼,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作者:杨树   —— 此文选自杨树散文集《 留不住斜阳》 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    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