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文 学
全部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刘汉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文化条件,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使命。文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前进方向。历史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一条脐带,是维系人类命运的纽带之一。文学的传统性与体系性、流通性与可交流性,使得文学具备打通、联结的力量。文学的对话,能叩开彼此的心灵。无论是大陆农耕、草原游牧、高原渔猎区,还是沙漠、绿洲地带,海洋、海湾地区,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学传播的广阔空间。文学是世界性、时代性话题。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童年”到今天,文学仍然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共同话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止战促和;要合作,不要对抗,以亲、诚、惠、礼待人,是文学的主张。战争与和平、生存与生态、离散与团圆,善恶得失、爱恨情仇,是文学书写的主题。文学要有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是推动全球认同、全球协同的力量。文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植情感基础。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促进人民之间的感情,往往是从文学艺术开始。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文学艺术的交流对话。不同的国情条件、民族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学艺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美美与共,世界因此而绚丽,人类的天空因此而辽阔。以丝绸之路为例,这里诞生过许多文学艺术经典,如中国古代的《穆天子传》《山海经》《天马歌》《乌孙公主歌》以及《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王传》三大民族史诗等,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两河流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丝绸之路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是文学长廊,更是融通中外感情的长亭古道。近年来,《山海情》《小别离》《都挺好》《三体》等电视剧,《流浪地球》《长津湖》《长安三万里》等影片,广受海外观众欢迎;刘慈欣、麦家等中国作家的作品,拥有大量海外粉丝。文艺作品的传播,也是情感的传递。人类的情感之树需要培植,文化是土壤,文学是第一锹土;世界的语言需要沟通,文学是第一个字母、第一个音节。文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华智慧。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芯片”,没有诗经、楚辞,没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元明戏剧、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文学经典,就没有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中国文学固有的哲学思想、文化立场、人文精神、审美价值、艺术传统,蕴含巨大的能量。许多哲学经典也是文学经典,许多经典文献也是经典文学,许多古代思想家也是文学家,诸子百家的传世箴言,同样是文学精品。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全人类命运发展的思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胸怀、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第二个结合”深刻揭示了这个道理。这种契合既是中华文化的精辟提炼,也是人类普遍价值的精彩展示,是文学必须关注的主题。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学自信,对中华智慧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表达,是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贡献,是当代中国文学应有的价值追求。面对复杂世情,中国文学要勇于担当,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奉献给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山里的夏天      龙悦绿​夏天就是该绿。说这山林绿得铺天盖地,也绝不过分。天或塞来些湛蓝,云飘来些淡白,但云那白无处容身时,就变了脸色,大发雷霆之怒,万箭齐发射下来,倒是可以射穿那绿;而绿,却绿得更净亮,更浓得化不开。王安石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清阴”说得太斯文了一点。有时会觉得,山林绿得似乎有些过于寂静了,那些鹿啊!松鼠啊!都被绿挤得消失了踪影。但鸟声我猜不是挤不进这绿来。回想春天,鸟儿们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多忙碌热闹。现在它们已完成今年的养儿育女,空巢了,便功成身退地待在浓荫中,清闲纳凉了,以至于只能偶尔听到绿荫中的几声轻唤和一瞥身影。该休息就休息,我们一起隐身在浓绿之中,共享长夏,不是很好吗?荷近日看小池荷叶不仅出水,而且青盖亭亭了。荷叶间,期待的花苞,终如一粒粒花生米般大小,挺出了水面。又是一番欣喜。午后阵雨来时,在窗内看荷叶在窄窄的小池里,承载飞溅雨珠,随风碰撞摇摆,就如早年雨天,看很多雨伞在窄巷里,倾斜摇晃互相让路。当然我知道不久就会有风情万种的荷花献媚和“荷风送香气”。对不起,周老夫子,荷花在我眼中,是很媚的。看它风中的轻柔款摆,和雨中低眉似泣的泫然楚楚,我这下里巴人就只能作如是观了。香香,在夏天的山里是自然而然的,酸枝木细碎的花开在高高的枝梢,虽谦逊不惹人眼目,但它那甜香又毫不掩饰,随风撩拨得我不能不想知道它来自何处,而寻寻觅觅。风静时,抬头就不难发现,酸枝木的花从高处,像渔翁撒下一个网,但这网是香雾做的,把我罩在其下,想破网而出还真不容易,但我又何尝急于找出路呢!我喜欢韩愈诗:“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饱满的夏天意象。今年山雨特足,山里虽没有芭蕉,但栀子不仅肥,而且毫不顾忌地把那香气沁脑的白花,大朵大朵地在我面前招摇,原则上我是不主张摘花的,但那香散透出的是清夏幽凉的本质,对我这时时刻刻都舍不得放弃任何夏天意味的人来说,是太难不顾而去了。忍不住采了些插在瓶里,把夏天最该有的气息带进室内,助我澄心静虑,以免我总是悬念着,外面那些令人流连的香,而不能静下心来。汗大汗淋漓也是夏天特有的享受,是一种身心鬰(yu)结的大解放,是一种大畅快。但这是要在外面干体力活儿,才能感受到的。早年,头上林深树茂,水土保持容易,好像没有过汗流满面的经验;现在童山濯濯,不说大太阳下,就在树荫下工作都汗如瀑下,眉毛那区区“挡雨棚”,挡也挡不住,直流到眼睛里,确实造成许多不便。不过这样也好,即使有不顺眼的事,也被冲刷而去。想人家去三温暖,所求的不也就是出汗,但那汗,哪能比这合并了大自然和自身热能所释放出来的汗呢!而更好的是回到空调室内冲个澡,静静坐下,那雨过天青似的身心俱净,人就像经过蜕化般焕然一新。所以我是不拒夏天在外工作的,而且好像弄得愈汗愈脏愈过瘾,而洗干净后的反差就更大更舒畅。孤 独夏天也不能没有无所事事的幸福,而我的无所事事,就是独自在林中,对着树“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般坐在树下,不做任何实际有用的事,就看天,看云,看树盈盈舒展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听它们的交头接耳,听漏下来有一声没一声的鸟鸣,或任思绪漫游太虚,或就发呆,没有顾虑,也不必说废话的悄寂自得。人们总喜欢把孤独和寂寞连在一起,但这在我是互不相关的,我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可说是孤独的。寂寞吗?则好像没有。也许我是个天性孤僻的人。我的寂寞是身处众声喧哗,在一群半生不熟、气味也不怎么相投的人之中时,才会发生,尤其时不时地还得虚与委蛇几句,以示我没脱离现实。在林荫里这样的孤独,不是寂寞,是自在,是放纵,或还可说是一种自我实现。                                                                                                             作者简介            龙悦,90后,多篇作品发布在地市级报刊。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0月30日,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国学诗词通过上海歌舞团青年歌唱演员的演绎,回响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技工学校、泽普县第二小学校园,收到2800余名师生的热烈回应,也开启“国学诗词润丝路”上海歌舞团国学艺术喀什四县校园行走进泽普县演出活动。继今年4月上海歌舞团赴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开展“国学诗词润丝路”国学艺术喀什四县校园行活动后,10月29日至11月4日,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带着声乐、舞蹈演员等专业骨干25人来到喀什地区泽普县。他们将先后在泽普县技工学校、泽普县第二小学、泽普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泽普县第七中学、泽普县第五中学、泽普县第八中学、泽普县第二中学等7所中小学,共计完成10场“国学诗词润丝路音乐会”演出、专题国学艺术讲座等活动,预计将覆盖上万人次。上海歌舞团精心选配了15首经典国学诗词、名家名作,其中包含6首原创新作。12位青年歌唱家、舞蹈家们通过“讲、教、唱”的形式,让泽普县的孩子们感受到国学之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泽普县技工学校副校长阿布都热西提·麦麦提说:“感谢上海歌舞团带来的高质量演出,通过歌声学习国学诗词,更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将汲取创意经验,融入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泽普县更多青少年更全面领略国学诗词的魅力,除了上半年创作的《四时田园杂兴》《江雪》《元日》三首国学诗词歌曲外,上海歌舞团这次又新增了《村居》《秋月》《赠汪伦》三首原创诗词歌曲。王延说:“音乐让国学诗词以更加亲切、易于接受的艺术方式亲近我们的下一代。通过这种愉悦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读诗’‘唱诗’,更能‘懂诗’,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泽普县第二小学的阿依夏·依明尼亚孜看完上海歌舞团的演出后,难掩喜悦之情:“没想到古诗词唱出来可以这么美,这么朗朗上口。通过唱歌学习古诗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并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从打造“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到“国学诗词润丝路”上海歌舞团国学艺术喀什四县校园行,近年来,上海歌舞团致力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学诗词润丝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指导。王延说,希望这些作品能提炼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载于2024年11月1日“上观新闻”)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人民日报2024-10-09作者:李琸我感谢这片戈壁,它给了我朴实的情感,给了我一种生活和文学的衔接。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个行业和这片土地出发,写出通往世界乃至漫天星辰的文字。2014年,大学一毕业,我就通过招工考试,到新疆克拉玛依六东采油区当上一名采油工。日后,“六东采油区”这几个字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散文作品里。我们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人对六东区、九区这样的字眼充满了感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克乌断裂带的勘探人,发明火驱技术的先行者,这些老一辈石油人的故事会瞬间戳中我们的泪点。而现在,油层蒸腾着的热气、一座座钻井井架、一台台“磕头机”、繁忙的生产现场,又会让我们的臂膀不由地生出力量——这也是我目前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在克拉玛依工作。小时候在内地老家,每每别人问我,你父亲呢?我都自豪地说,在克拉玛依开发大西北呢!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克拉玛依成为我心中大西北的中心,成为我在村口遥望的远方。我是在父亲去世后来到克拉玛依的。在一次巡井途中,我想起父亲也当过采油工,就问起叔叔有关父亲的工作经历。当“二厂”两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二厂采油区和我巡检的区域只相隔一条217国道。打那以后,每每看到国道对面一些老师傅的身影,我就仿佛看到了父亲。那时候,我在班组里年龄最小,师傅们都待我像女儿。燕子师傅看我瘦,经常会给我带上早餐;志平师傅远远地看到我,就像宠溺自己孩子般喊起“小花花”;冬天巡井回来,古扎努尔师傅将手在暖气上烤过后暖我的脸;我因为操作偷懒,在压力表上少缠了一圈儿密封带,导致原油喷出来,把采油树喷成黑脸包公,师傅们也就无奈地瞪我一眼,一起帮我擦干净……我与戈壁油区的感情,就是在和师傅们的相处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接受了班长交给我的任务——为班员写通讯稿。写戈壁油区的契机就这样来了。我当时特别羞涩,不敢面对面采访,就发微信联系。有些师傅受不了,直接跑到我跟前说:我一个采油工有啥好写的?快问,我活儿多着呢,没工夫在微信上和你闲聊!我用文字走进了一个个看似平凡却各不相同的人生。随着一篇篇稿件在公司主页刊登,师傅们看到平凡的自己被大家所认识时,黝黑脸上浮现出的喜悦、羞涩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是文学,让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更深了,也给这片荒凉的戈壁油区增添了暖意和诗情。工作之余,伴随着隔壁泵房轰隆隆的打油声、一阵风掀起的石油味,我在休息室里修改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返青》。我的母亲曾站在父亲奋斗过的戈壁滩前说:如果有一天,这里都种上麦子该多好啊!我在小说里替她实现了这一梦想。小说写的正是一个坚韧、刚毅又心怀大爱的母亲,写她在坎坷人生里一直怀抱的朴素又结实的希望。这篇小说的发表,意味着我文学创作的启航。今年,我的散文《我有一片戈壁》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讲述的是同一片戈壁油区上三代石油人的故事。发表后,我收到很多读者私信,他们表达了对“志平师父”这一形象的喜爱。他确实是油田上带我教我的师父,曾经感叹“我这辈子人如其名,此生平平,但是如果国家有需要,肯定会提枪上战场,保家卫国”;他更是我相处过的众多师傅们的缩影,他们置身戈壁荒滩,面对烈日风沙,却拥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我感谢这片戈壁,它给了我朴实的情感,给了我一种生活和文学的衔接。随着作品的发表,我也有了更多机会奔赴一个个边远采油站,甚至接到一些油区的采写邀请,由此认识了更多的石油人。渐渐地,文学赋予“采油”二字愈加丰饶的意义。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个行业和这片土地出发,写出通往世界乃至漫天星辰的文字。前不久,我很荣幸地到北京参加了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为青年作家代表发言。其实,我在内心里不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作家,因为太多的边远站我还未抵达,太多有故事的主人公我还未见到,太多记在电脑里的零散文字还没有化为篇章。更重要的是,我深知普通人身上的诗意与才华,有时会超过“作家”的想象。有一年冬天,大雪下个不停。我在静寂的茫茫雪地里蹚出一条巡井路,途中看到一簇干枯的猪毛菜被法兰零件圈着,远远看去像插在花瓶里一样。我们采油工的工作与油污为伴,却不乏美的发现与创造。我不知道那个法兰零件是哪个爱生活的师傅放的,如果他或她爱写作,一定比我写得好。(作者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职工)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我的家乡坐落在云南省的腾冲市,那是一座拥有着极为丰富历史背景与多元文化的城市,享有“极边第一城”的美誉。我对我的家乡怀着深深的热爱,只因它承载着无数专属于我的美好回忆。而在这众多美好的回忆当中,最能牵动我心弦的,莫过于腾冲土锅子。那熟悉的味道、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它所蕴含的家乡情怀,都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紧紧地将我与家乡连接在一起,让我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怀揣着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与热爱。腾冲土锅子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一位朝臣到腾冲守关,为了解决边关战士的餐食保温问题,发明了土锅子。明清时期,土锅子在腾冲当地用于祭坟、祭祖等用途。如今,腾冲土锅子已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是来腾冲必吃的美食。腾冲土锅子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火锅,不使用金属锅,只使用腾冲独特工艺烧制的土陶火锅,这种锅具能够充分吸收食材的香味,锁住原汁原味。土锅子的外形设计独特,中间有豁口,像一座平顶圆锥形火山,四周沸腾的菜肴如同热海,因此又有“火山热海”的美誉。土锅子的主要原料有青菜、芋头、黄笋、泡皮、酥肉和蛋卷,所有食材要先炖煮成半熟,然后依照底素上荤和耐煮在下、鲜嫩朝上的顺序层层放入土锅中,加入熬制好的鲜骨头汤,用炭火微火慢煮三四个小时,底菜的本味就会渐渐融入汤汁,陶制的土锅锁住了食材的原汁原味,香味四溢,让人垂涎。小时候每次逢年过节,母亲都会煮上土锅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味的土锅子,一边交流着开心的事情,伴随着家人的欢声笑语,土锅子热气滚滚,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如今,由于工作原因,我远在他乡,无法经常回家,也会有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但是每当我想起家乡的土锅子,回忆起家人欢聚的时光,我的内心就会瞬间被温暖包围,充满信心和力量。虽然现在的美食琳琅满目,但是土锅子在我心中的位置依旧无法被替代。土锅子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道特色美食,它记录了我在家乡的美好回忆,代表了家乡的温暖,也承载了我对家乡深深的爱和思念。(作者单位:云南省福贡县子里甲乡人民政府)转载怒江学习平台2024-11-05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桑梓之地,旧梦如织,绵延不绝。18岁那年,我怀揣着憧憬离开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庆丰小镇外出求学。彼时的心,满是渴望与欣喜。岁月悠悠,家乡的印象在我的心里悄然变化。大抵是我太念旧,抑或是根植于血脉的农村基因。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里,我的内心越发眷恋那满是乡音的小城。去年,我毅然回到家乡,以全新的姿态在这片故土重新出发。工作之便,我有幸踏遍了建湖的两百余个村落,每一处都仿佛是时间的低语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今朝。闲暇时,我将家乡的风景定格于镜头,分享于网络,意外收获了一些漂泊异乡的游子们的共鸣与鼓励。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认同与归属。国庆假期,我与母亲一同回到老家收黄豆。丰收的喜悦在田野上肆意蔓延。每一粒黄豆的跃然而出,都仿佛是自然赋予的礼赞,见证了生命循环不息的奇迹。我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家东房间里那台14寸的熊猫黑白电视机,一到傍晚便吸引着邻居前来。大家挤在小小的房间里,模糊的黑白画面,偶尔还需要拍拍才有信号。跳动的光影将大人的目光紧紧锁住,孩子们则借着月光,在门口空地上乐此不疲地玩着。“当时只道是寻常,朝花夕拾今才悟。”站在时光的风口回望往昔,我不禁笑出了声。微微眯起双眼,恍惚间,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小凤啊,回来写作业了!”桑梓旧梦长,情丝永未央。它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愿我的家乡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更加繁荣昌盛。愿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永远闪耀着温馨与美好的光芒!(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来源:盐城学习平台2024-11-04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徐州学习平台2024-10-29  我的家乡,四季分明,各有千秋,金秋最为迷人。秋风轻拂,带着几分凉爽,几分惬意,它不徐不疾地穿梭于林间小道,也悄悄地在石榴枝头留下了痕迹。那些曾经青涩的果实,如今已换上了节日的盛装,红得热烈,黄得温暖,宛如一盏盏挂满枝头的灯笼,照亮了秋日的静谧与祥和。在我的家乡,石榴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宣告着秋天的丰饶与成熟。九月,是石榴的盛宴,是大自然对勤劳最慷慨的馈赠。在这个金黄色的季节里,石榴树不再含蓄,它们以最饱满的热情,将一个个色泽诱人的果实高高挂起,如同点点繁星落入凡间,又似少女脸颊上羞涩的红晕,让人一眼望去,便心生欢喜。我抬头仰望,只见那些石榴有的青中带红,如同初升的太阳般生机勃勃;有的则红得热烈,仿佛夏日未尽的余温,在秋风中继续燃烧。它们大小不一,却个个饱满圆润,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外皮虽粗糙,内里却藏着晶莹剔透、甘甜多汁的果实,让人不禁想要伸手轻抚,感受那份来自自然的温度与质感。我轻轻剥开石榴的外皮,一粒粒饱满的籽儿紧紧相依,它们排列得如此整齐,如宝石般跃然眼前,颗颗相连,如同家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不可分割。我放入口中,轻轻一咬,甘甜与酸爽交织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那是最纯粹的味道,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甜蜜与幸福,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一切,感恩家的温暖与幸福。金秋献礼,石榴笑开颜,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曲悠扬的歌谣,唱响了家乡的美好,也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期盼。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家乡永远是那个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愿这份来自家乡的甜蜜,能够传递给每一位远方的朋友,让你们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经开区大黄山街道办事处;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 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她本不愿出来的他老了 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 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没有挺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已经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分散一家人 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我母亲摸了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他的眼随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她对我说就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 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他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的世界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