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学习智慧
全部 |学习智慧
想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就请他吃顿饭,有句老话说:什么吃相,什么人。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不需要设置什么太大的考验,只是简简单单吃一顿饭就足以暴露许多问题。在饭桌上的种种行为,都是一个人人品的体现。所谓吃相见品相,就是这个道理。- 01 -吃相,暴露了一个人的家教一个人的用餐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而这中间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每个人刚开始学吃饭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有些问题,比如吧唧嘴,坐姿不端正,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等等。但是这些行为,都是可以通过纠正慢慢变好的。父母注重礼节,自然会对孩子的吃相有所规范,并会在孩子行为不当时加以提醒和教导。食不言寝不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不能拿筷子敲碗,吃饭时手不能放在桌子下......这一系列的要求都会随着时间变成习惯,然后跟着我们一辈子,成为他人评断我们的一道标准。我有个朋友是左撇子,平时写字,干活都是用左手,唯独吃饭是用右手。有一次问她为什么,她说是小的时候被父母硬逼着给改过来的。因为用左手吃饭,当聚餐或者人多时,胳膊碰着胳膊,会给其他人造成不便。去餐厅吃饭时不难看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家三口的吃相,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父母狼吞虎咽,孩子也狼吞虎咽;父母把脚踩在一旁的凳子上,孩子也有样学样;父母对着服务员呼来喝去,孩子对其他人说话也经常一口一个“喂”......孩子的行为里,藏着父母的影子。孩子的吃相,反映的不仅是自身的修养,更是父母的家教。- 02 -吃相,反应了一个人的性格很多人交朋友也好,谈恋爱也好,都有很重要的一条标准——能吃到一起去。能吃到一起去,并不是两个人口味相不相合,而是在跟这个人吃饭的时候,自己的心情是否愉快。试想一下,你跟一个人出去吃饭。对方在点菜的时候完全不问你的想法,菜上桌后拿筷子左翻翻右翻翻,遇到自己喜欢的菜就端到自己面前霸占碰都不让别人碰,一边跟你聊着天一边还挥舞着手上的筷子......这样的一个人,哪怕长得再好看,其他方面再令你欣赏,你会愿意跟他吃第二次饭吗?两个人若是想相处得长久,秘诀归根结底也只有一句话,要在乎对方的感受。而吃相差的人,往往都不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多大的困扰。他们并非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不妥,而是不愿意改。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后相处中遇到其他的分歧,也不会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的人是无法让人舒服,愉快地与之交往的。- 03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形象如果说家教和性格都是通过吃相看到的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吃相给人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个人是否在意个人形象。两个十分相熟的人在自己家里关起门来吃饭,尚有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么在公众场合见生人时就更不用说了。微博上曾经有个段子,大家纷纷讨论在交往初期时自己吃饭的矜持行为。私下能举着一整只烧鸡啃得满嘴流油的人,在对象面前吃碗面都要一根一根吃;因为怕吐骨头影响形象,面对着小排骨直流口水还是忍着一口都不碰;甚至吃鱼被鱼刺卡住,都要不动声色地回家后再打车去医院取出......在真正重视的人面前,人是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的。因为那是一个人的名片,与知识、见识并列,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一个人若是连个人形象都不重视,那么在其他方面还能够保持干净和体面吗?- 04 -吃相里看人品,餐桌上看家教以前总不明白,为什么人相亲总是要约个晚饭,而不是逛公园,看电影。后来家里的老人解释说,因为这是看一个人能不能合得来最快的办法。饭局就是一小型社会,在餐桌上,一言一行,一碗一筷,无不暴露着最真实的自己。所谓吃相,用餐礼仪,不代表你要对什么杯子装什么红酒,什么刀叉吃什么菜如数家珍,而只是简单的举止恰当,谈吐得体,不给他人造成困扰,仅此而已。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4月15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张载雕像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正如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我们得一“仁”字。横渠书院正蒙殿为生民立命“立命”源自于孟子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个人不管寿命长短,都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尽心知性知天,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运。张载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西铭》云:“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精神有依归”就是要设法提升老百姓的心灵层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不仅仅是自我的修炼,而是在修身的基础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归仁,即通过各种教育、教化的途径,使正确的思想深入人心。“为生民立命”,就是要为民众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建设精神家园。我们得一“教”字。张载手植柏树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是历史上的圣人,“绝学”就是中断了的儒学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主导思想,张载认为:北宋时期,由周公、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学已经衰落,在这种情况下,要继承儒学学统,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张载正是怀着这样的学术使命意识,俯而读,仰而思,博采众长,创立“关学”,成为了与“濂”“闽”“洛”并列的理学学派,影响了关中学术从北宋到明的800多年,对塑造关中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使命,张载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阐释。可以说,通过这些努力,张载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就,实现了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使命,为儒学在宋明的复兴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司马光称赞他:“中年更折节,六籍事钻研。羲农及周孔,上下皆贯穿。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师道久废阙,模范几无传。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张载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的阐释、精心的研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著有《横渠易说》《正蒙》《东铭》《西铭》《经学理窟》等著作,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张载看来,人心否塞,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至于戕贼其天性,作为学者,应该研究义理之学,切勿空谈心性。我们得一“理”字。张载生平陈列馆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开”是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实现《西铭》描述的“民胞物与”“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要把这样美好的蓝图和社会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学风,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谐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张载为学不尚空谈,“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张载年轻时候就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曾想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收复失地,21岁的他就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欲收复被西夏夺去的洮西之地的设想。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召见了张载,认为张载作为儒生,日后定成大器,便劝他弃武从文,勉励他从《中庸》读起,研习儒家经典。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苦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家之书,后觉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历经十余年攻读,张载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通的道理,逐渐形成独特的关学体系,终成一家之言。张载为政期间,“躬行礼教”“敦本善俗”,取得了不凡的政绩。晚年回到横渠书院著书立说,仍然不忘体察民情,在关中多地实施“井田制”,恢复周礼的实验。在张载的心目中,只有“崇礼贵德”“躬行礼教”,实行“仁政,德治”,才能开创万世太平的基业。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4月15日
一、打破碗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徒弟。有一天饭后,小和尚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摔坏了一个。大和尚就跑到禅房,向老和尚打报告:“师父,刚才师弟摔坏了一个碗。”老和尚双目微闭,手捻佛珠说道:“嗯,我相信你永远不会摔坏碗。”感悟:干活的人,干得越多,出错的几率就越高,犯的错就越多;不干活的人,没有机会犯错,所以永远不会犯错。不干活的人,往往喜欢看干活的人的笑话,人家出错了,还会批评责备,甚至打小报告,却从来不会反省自己的过错。二、泥泞路上一天,一位和尚与一位道友同行,走在一条泥泞不堪的小路上,这时,天上还在下着大雨。当他们走到小路拐弯的地方时,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因为身上穿的是丝绸衣裳和衣带,所以正在为无法跨过那条泥路而发愁。和尚看到就说:“来吧姑娘,我帮你过去!”然后就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泥路,放下后继续赶路。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但最后按捺不住,还是向和尚问道:“我们出家人是不近女色的,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但你刚才为什么还那样做呀?”和尚答道:“什么?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放下了呀,你还在背着她吗?”感悟:孟子说过一句名言:“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男女之间不可以过度亲密交往,这是礼仪方面的问题;但如果看到嫂子落入水中而不救,那就是迂腐了,救人要紧,礼仪为轻,把手伸过去救人,那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出家人虽然有不近女色的戒律,但不能因此看到别人有难,就袖手旁观,那就有失慈悲心,舍本逐末了。为人处世,应该随机应变,懂得变通,不能死搬教条,死守规矩,那就变成教条主义者了。三、礼物一位禅师在行路时,遇到一位不喜欢他的人。那个人一路跟着一路上骂,用尽各种方法侮辱诽谤他。最后,禅师转头问那个人:“如果别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这份礼物是谁的呢?”那个人回答道:“当然是属于送礼的那个人了。”禅师微微一笑说:“说得没错。我不接受你的谩骂侮辱,那就现在就是在骂你自己了。”感悟:一切法由心想生。别人对待我们,无论是奉承赞扬,还是侮辱毁谤,只要我们内心如如不动,这些话不往心里去,不放在心上,对我们就不会产生影响。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如果别人骂几句,我们就生气,那气坏的只有自己;如果我们不生气,当成耳旁风,那气坏的就是别人了。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4月02日
庄子所独创的这些词语,实质是寻求最适合自己、最准确的表达,所以一个人的独创,无疑最能体现此人的精神与内核。研究庄子甚深的学者张远山说,庄子曾独创了很多伟词,两千多年以后,人们对这些词汇已经“日用而不知”,埋没了庄子的独创之功。当我们拂去历史厚厚的灰尘,将这些词汇重新置于原初的位置上,会发现它们的内涵远比今天要厚达深远,并自成系统。尤其是其中的六个伟大词汇。它们不仅是道家精神、庄子高意的绝佳代表,而且以演进的形式,铺开了一场囊括天地与人生的大气象,以及一个完整的悟道过程。一、 宇宙——悟道的眼界与目标何为“宇宙”?《尸子》中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即是时空之总体。“宇宙”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初始于《庄子·齐物论》的“旁日月,挟宇宙”。那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同日月并明,怀藏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是非淆乱置之不问,将世俗的尊卑贵贱视为平等。庄子创生这个词的深意,从这句话里已可见端倪——庄子说的,是一种眼界、境界,一种气度、气象,一种广度、高度。但这只是庄子指给我们的悟道路径的开始,它给予我们这样一种启示——欲得大道,先明大道;欲明大道,先见大道;欲见大道,先要有囊括天地宇宙的眼界和胸怀。佛家言,修行之前先立正见,悟后起修。有了这等眼界和胸怀,就可进入下一阶段。二、 造化——悟道之所行与方向《庄子·大宗师》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把天地作为大熔炉,把造化看作大铁匠。世间万物,不过同是造化所锻造之物,同出于大匠之手,同具有造化之用,根本上本没什么不同、皆是道之化现,皆寓于天地无尽之广大中。“造化”和“宇宙”的概念,今天含义却已经趋同。但在庄子这里——至少是此处,虽有相通却仍不同——宇宙是总体,造化是创生;宇宙是寂静深邃,造化是生生不息;宇宙是“地势坤”,造化是“天行健”;宇宙趋于完成,创生是其中环环无尽的过程……那么,对于悟道,具备宇宙视野是起步,造化之旅便是正式踏上悟道征程。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创生什么?以道家眼光,因远离大道、迷乱世间,尘世之人,都是离乡的迷途游子,心智发育只是半成品、残次品。所以需要打破藩篱、隔阂、局限与障碍,重归大道母体。对于悟道,宇宙是目标,造化则是方向。闻一多说,庄子遥望的,是久违的故乡。三、 众生——大道之修,不离世间如何回归大道,路在何处?世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又是什么?众生。对于天地,“众生”是造化之一隅;对于人,“众生”则是悟道之下一程——观世间。道家的路数,本就是凭靠天地,以观人世。天地向着大道,人世指向人心之明。《庄子·德充符》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言“幸能正生,以正众生”。能自正性命,才能引导众生。如同佛家的自渡与渡人,由哪入手仅仅是路径、角度、适合之人的不同——智者可先自渡,仁者可先渡人;自渡后自能渡人,渡人亦可成自渡。庄子选择的,是前者。观世间,要紧在观人;观人,要紧在观心;观心,所求的是心明。看似由大到小,实则由小入大,是由心入道的不二法门。如何自明?《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老子》第二十二章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说到底,人心的不明,都在脱不开一个“我”字,于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而人心的迷妄、出离与检验,哪一个离得开世间这道场?哪一处不需要众生的助缘?能创出“众生”一词的人,心中必有一份大悲悯。只有大悲悯之人,才可堪悟道。因为,悲悯关系的,本就是心的容量。大道不离世间,因惟有这世间才生得悲悯。四、 江湖——人间种种,入道资粮破我,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有言“心斋”“坐忘”,都是佛家那样的修心功夫。但这,不是道家的重心。《庄子·大宗师》中最为人知的一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们以为这是两情不能久长、有缘而无分的无奈与悲哀,其实全错了。庄子本要说的,是两条暴露在地面上的鱼儿,互相吐泡沫呵湿气湿润对方,与其这样辛苦,不如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而彼此忘记对方。他念念不忘的,不过仍是逍遥,仍是自在。所以,“江湖”一词,如今被用来指代人心叵测、复杂纠葛的世间,是又一重误解。但把鱼所生存之境搬到人身上,江湖不是社会又是什么?这相悖与合理,凸显出庄子内心的冰冷悲寂——人间是人的江湖,可是水是那样的浊。而庄子是有办法的,所以他有很多心得——安时而处顺,无用之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因为明道,从不乏术。王阳明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维摩诘问文殊,何为如来种,文殊答曰“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五、 游戏——自带桃花源,净土只在心其实,《庄子》一书中并没有“游戏”二字,只是“游”字在庄子书中出现太多,在庄子心上分量太重,后世造出游戏二字后又以他为鼻祖和大咖,故非要当作他独创不可。没有游戏,庄子又游了什么?游心,游世。先看“游心”——“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能超脱于万物之上的是心,心因这种超脱而在天地间自在遨游、不受拘束,世间的不得已和无奈太多,却正好可以拿来,修自己出离世间的混沌冲和之气与性。再看“游世”——庄子直说时少,而喜欢变着法子说——游无穷,游乎四海,游乎尘垢,游于形骸之外,游乎天地之一气,游无何有之乡……说法虽不同,内涵却是一致,所游的“世”,都是无限之时空、广袤之道境。此境在心外,也在心内;在眼中,也在心中。游心与游世,其实通着。特别在“游乎尘垢”时,更是心游。世人难觅桃花源,因真的桃花源,本在心中。世人皆欲往净土,却不知真正的净土,也本在心中。六、 天籁——得闻天籁,得道境界《齐物论》一开始,就点出三个概念——人籁、地籁和天籁。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何谓人籁?无非人心发之于口的叽叽喳喳、是非纷扰;什么是地籁?庄子用刮风时大地上不同窍穴的万窍怒号,与风停后众窍回复到虚空寂静,作了比喻。这种大开大阖、大动大静,足够让人震撼,似乎逼近天地造化之态,却仍非天籁。天籁是什么?庄子未作直接回答,而只是站在问题之外,作了不答之答。他说:所谓天籁,风吹万窍而声响各自不同,是因窍穴的形态各自不同,不是自己,又是谁在鼓动?这个答案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想到六祖那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窍怒号,怒号的并不是窍,而是风。窍,仍然是本然的虚空寂静与如如不动。这本然与不动的,正是大道。天籁,原来是无声的,超越于音声之上,随顺于风来则号、风停则息的自然。所谓“大音希声”。《庄子》33篇,一言以蔽之,“得意而忘言”。结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纵观这六个词汇,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大。这,正是道家精神所在。惟有眼界大、胸怀大、境界大,才能触摸道的神迹。六个词汇的悟道路径,用人籁、地籁、天籁的寓言,同样可以说清——人籁是未见道时,地籁本然的虚空寂静犹如“宇宙”,万窍怒号犹如“造化”,万千窍穴犹如“众生”,鼓荡之风犹如“江湖”。历经这一切而抵达的超越音声的存在,便是“天籁”。于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老子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这正是对庄子浪漫主义路径的理性解说。同时启示我们:庄子六词,其实是一个闭合的周流不息的圆,其中每一个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02日
有人说,“二十岁的脸是天生的,三十岁的脸是生活雕刻的,而五十岁的脸,就是你灵魂的模样。”越长大,阅人越多,我越理解这句话。在我看来,人的外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外形上的长相,如五官、骨骼,与生俱来;而更深层次的是精神上的,由心而发,由你的情绪、心态,长期作用在脸上而形成。我以为,可以称之为“心相”。小时候看人,只知那个人“好不好看”,这是看长相。长大后看人,我才发觉,原来形容一个人的脸的词汇可以如此丰富。有的人亲切柔和,有的人一脸凶相,有的人颓废阴郁,有的人淡定自信,有的人越看越顺眼,有的人却越看越丑……这就是所谓的心相吧。文学家大宅壮一曾说过:“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心相并非一朝而就,而是日复一日,点滴沉淀而成,如大自然一点点风化、侵蚀、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万千。所以,年龄越大,脸上的内涵越明显。想了解一个人,得看心相。长相可以通过化妆、整容优化,但是,最高级的化妆也化不出美丽的心相。一张好的心相背后,藏着一个人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品格。好的生活状态,都写在脸上看过一组照片,是几十个外国男生参军前后容貌的对比图。有趣的是,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样貌是一模一样,但也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一样的五官、发型、表情,但明显参军后的照片帅气很多,即使是长相本来并不算好看的人。前 后我发现,其实最大的不同是眼神,前者涣散,而后者多了一份深邃坚毅。在镜头的记录下,我才发现,正是这个细微的差别,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这种容貌就是他人眼中看到的你。这种微妙的变化,正是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参军后,严格的生活作息规律,艰苦的训练让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情绪、心态也随之改变,从而整个人变得有活力、坚韧、自信。同样,在平时生活中,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衣着打扮、发型来改善外在形象,但是,精神面貌是打扮不出来的。再红的口红也掩盖不了你的憔悴疲惫,一个眼神、一个站姿、一张口就轻易地出卖了你的生活状态。大街上、地铁上,只要你多观察几眼,有些人五官长得挺标致,但整个人看起来就是不“高级”,甚至眼里眉间夹杂着一丝丝痞气。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一般,但自带气场,看起来很顺眼,这就是良好的心相。我的前同事小陈,白净的脸,干净整洁的穿着,下班经常去健身,阳光帅气大男孩的标配形象。不过,我发现他有时候走路总是刻意地抬头。我好奇地问他,他说其实他以前挺自卑的,所以这样走路想自信一点,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我不解。直到偶然一次,我看到了他的身份证,顿时惊呆。照片上的人黑黑瘦瘦,眼神呆滞,看起来很颓废,这是他吗?我才知道,自从工作后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他改掉了熬夜打机的坏习惯,开始注重护肤、健身、增肌。虽然他现在还有点自卑的影子,但至少现在大家眼里的他,就是一个帅气的大男孩形象。新的生活方式,不仅仅给他带来外在形象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他整个精神面貌的脱胎换骨。比一个人的皮囊更重要的是,是它背后的生活状态。爱笑的成年人,都很美笑容,是一个人最美的表情。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人前的“笑”成了一种稀缺的能力。也许,我们最灿烂的笑容只存在朋友圈的照片中,每天的会心一笑都给了手机屏幕。我特别喜欢那些喜欢笑的人,一个笑口常开的人,不一定是生活得很顺利,但他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也是生活中的强者。陈丹青第一次去美国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看到人人长了一张没受过欺侮也不打算欺侮别人的脸。”这脸,说的不是长相,是心相。没被生活欺负的脸,是一张爱笑的脸,是不轻易愁眉苦脸的脸。大学时候有个送外卖的阿姨,想必是让全校学生都难以忘记。阿姨喜欢穿不算透明的黑丝袜,骑一辆单车送外卖。每次看到取外卖的学生来了,她都会笑吟吟地下车,双手递上外卖,说一句:“请慢用。”每次经过男生宿舍,最常见的也是那个阿姨的身影,取外卖的男生们也会开心地说一句:“谢谢阿姨。”前阵子,无意中和老同学提起那个阿姨,同学说:“当然记得那个阿姨,有一次我很不开心,特地点了那家店的外卖,看到那个阿姨的笑容就感觉心情明亮了许多。”我想,或许那家店的老板并不知道,阿姨的招牌笑容给他带来了更红火的生意。多年以后,那个阿姨的长相早在我脑海里模糊,但是那个灿烂的笑容却依然清晰。她的笑脸,居然可以让我忽略她原来的相貌,忘记她的年龄,只记得她的脸很美。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偶然遇到不顺的事情,甚至没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太轻易摆出一副或忧愁或冷漠的表情。心态的长期积累,便塑造了一张脸真正的面目。心善的人,最耐看小时候外婆对我说,人老了之后,会变成两种人,一种是慈眉善目的老人,一种是凶神恶煞的老人。现在看来确实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心相,也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影。自私自利、尖酸刻薄、心胸狭隘的人大多尖嘴猴腮、脸带戾气,即使生得一副好皮囊,但多看几眼便会不耐看。而品性善良的人,年龄越长,一张脸越发柔和,让人越看越顺眼,越接触越喜欢。娱乐圈里的漂亮脸蛋很多。刘若英的长相不算精致,但是她却自带一股恬淡的气质。如今的奶茶已经48岁了,生活留在她脸上的印记,是她的谦逊、亲切、独立和不争不抢。经历过生死的胡歌,一张脸颜值依旧,但变得更加谦和、慈悲、宽和,也更加成熟有魅力,这是以前的胡歌所没有的。胡歌不再是从前的胡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促使他不断地修炼内心。一个人皮相再好看,但长期品性不好,心相就会越来越不好,洞察力敏锐的人往往看得出来。以前认识一个女同事,整过容,后来转行去时尚行业,变得越来越时尚。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她脸上那股咄咄逼人和不屑一顾的的气势,虽然“长”得精致了,但看起来还是不舒服。公司的许多同事都领略过她的脾气,她总是沟通没两句话就失去耐心,自己想得到的结果不允许别人说不,一副大家都得迁就着她的模样。我不禁联想起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杨二嫂。年轻时候的杨二嫂美丽动人,静坐豆腐摊前,安分守己,人称豆腐西施。可惜后来,在贫困生活压迫下的她,变得势利、粗鲁、猖狂,也因此成了一个薄唇、高颧骨、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面目可憎。小孩子天真无邪,一张脸写满单纯喜悦。年龄渐增,内心渐渐复杂,一张脸也渐渐丰富,你赋予它什么,它就会拥有什么。曾国潘曾经反复实践,总结出一套“六美六恶”的相人之法,通过观察人的“气象”来裁断其“心术”,他所提拔的李鸿章也是很符合“六美”标准的人。当你看人识人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人的长相时,当你懂得不仅装扮自己的长相,还注重自己的心相之时,说明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了。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02日
习近平主席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3月13日上午,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习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为什么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主题?如何传好这一历史“接力棒”?《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视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01庄严的宣示 奋进的号角闭幕会三天前,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随后举行的共和国历史上第二次国家主席宪法宣誓仪式上,他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习主席说,“这是我第三次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人民的信任,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现场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他郑重宣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以国家需要为使命,以人民利益为准绳,恪尽职守,竭诚奉献,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宪法宣誓仪式上,3名礼兵护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入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习主席第三次在换届之年的全国人代会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庄严的宣示,也是再出发的动员。2013年3月17日,新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及其实现条件,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员令。△ 这是放置在宣誓台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台记者孙楠拍摄)2018年3月20日,再次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深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承载着中国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期盼。习主席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吹响奋进新征程的号角。02讲话主题,有何深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习近平主席这次讲话的鲜明主题。如何传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习主席提出要求,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主题?△3月13日清晨,北京迎来瑰丽朝霞。(总台记者孙楠拍摄)这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几个月前,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国家主席在全国人代会闭幕会上的讲话,往往与头一年党代会前后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十年前强调的“中国梦”,五年前指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此次提出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莫不如是。△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现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这也是以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的宝贵经验。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征程上要牢牢掌握的方法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到这次闭幕会上指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习主席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就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至关键一程时,带动全局工作,凝聚磅礴力量。△ 闭幕会现场,摆在人大代表座位上的文件夹。(总台记者孙楠拍摄)03五项重点工作 一个坚强保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当如何作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了“五个要”——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扎实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悬在人民大会堂东门的国徽。(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在习主席提出的工作要求中,有的是一以贯之。比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江苏代表团和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都重点谈到“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闭幕会上,他再次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列于“五个要”之首。比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专章部署的三方面工作之一。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这次闭幕会上,习主席再次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现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在习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工作要求中,有的是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有新提法。比如,在谈到“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时,习主席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从十年前闭幕会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到五年前讲话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再到这次强调“决定性力量”,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情怀。比如,在谈到“要扎实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时,习主席鲜明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在谈到“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习主席针对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提出“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等一系列新表述。△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我们要扎实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在闭幕会讲话中,习主席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习主席还重申了两个月前他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说的一句话——“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 闭幕会后,代表们走出人民大会堂。(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他说,“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历史的接力,召唤着我们。在闭幕会讲话中,习主席发出号召:“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3月23日
今天的故事出自于《法句譬喻经》。世尊在舍卫城外的法会中,宣说出离生死苦海的大法,由于各人功修有深有浅,所得的法益也不相同。一天,四位比丘闲坐在一棵大树下,互相讨论人间的苦事,什么是人生的大患呢?有一个人说:“天下最苦的事无过于色欲,淫心不断,就入道无门了。”第二个人说:“人间的苦事无过于饥渴,饮食可以说是维持生命的一件大事啊!”第三个人说:“人生的苦事莫过于瞋恚,一念瞋心起,便换来万劫的罪苦。”第四个人说:“世间的苦事当以怖畏心为最,如果能有大无畏心,那才是修行的功夫。”世尊以他心通力,了知他们四人所想,于是现身在他们面前,故意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事呢?”这四人又重新叙述了一番。佛说:“你们所谈的虽然近似,但不究竟。天下最苦的事莫过于有这个身体,身是苦本,所以叫做‘苦器’。举凡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都源于这个身。劳心极虑,万端忧畏,三界之中,胎卵湿化,四生之类,互相残杀,束缚层层。而令生死永不息止的,就是这个‘身’啊!所以,如果要出离世间苦,就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无所起念,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才是至乐。”佛告诉这四位比丘:“在久远劫前,有一位圣者已经证得了五通,名叫精进力。有一天,他在树下安坐,闲寂养道。就在附近,有四个动物结伴安居,互相依附。一是鸽,二是鸟,三是毒蛇,四是鹿。它们白天出去觅食,晚上就回来安宿。有一个夜晚,它们彼此问道:‘世间的事,什么最苦?’鸟首先发言说:‘饥渴的时候,身体虚弱,眼睛发黑,神识不清,忘了利刃的威胁,于是投身罗网之中,我们鸟类的丧生大多如此。这样说来,饥渴是最苦的了。’鸽子第二个发言说:‘据我看来,色欲是最苦了,淫念生起时,无所顾虑,危身失命,都由此而来。’蛇接着说:‘瞋恚的火一起,便亲疏不分,既能伤害他人,也能伤害自己。’鹿说:‘我在林野之中,心中常怀恐怖畏惧,害怕遇到猎人或虎狼狮子。一有风吹草动,我就四处狂奔,不幸跌落陷阱,母子不能相见,继而肝胆碎裂。这样说来,惊怖是最苦的了。’精进力听完,对它们说:‘你们所说的都不是苦本的究竟,天下的大苦无过于有身,身是苦器,由此牵缠忧畏无量。我就是因为这样才舍弃俗事出家学道,断灭意想,不贪四大,志求涅槃,只有涅槃寂灭、忧患永除才是大安。’”这四个动物听了,心开意解,生大欢喜。佛告诉这四位比丘:“精进力就是过去生的我,那四个动物就是今天你们四人。在前世你们就已经了知苦本的真义了,为何今日又在这里讨论此事?”这四人听了,惭愧自责,刹那间证得了罗汉果位。“初学的人听到佛没有身,都害怕了,没有身,那还得了!都想有个身,这身是什么?身见、我执,就因为这个观念太坚固,让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在这里轮回流转,永远不能超越。什么原因?就是这个强大的力量牵着我们,没办法脱离。佛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就像虚空一样,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现身,妙极了。因为没有身,所以能现一切身。《楞严经》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那个应是应身,应是应众生的心感,众生心有感,佛就有应。佛与菩萨都没有身,哪个地方有念,哪个地方他就现身。他无所不在,无处不现身,这叫得大自在!我们时时执着这个身是自己,所以就不能现第二个身,不能尽虚空遍法界现身,这多苦,这个损失多大!所以,佛就是真心、就是本性。
发布者:Blue
原创
2023年03月14日
《格言联璧》中告诉人们,如何观察一个人德行厚,还是德行薄?“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行深厚的人,看每一个人都可以赞叹,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口里认可的、称叹的人就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看每一个人都有可憎恶的、可挑剔的、不如自己的地方,所以他眼里瞧不起的、轻视的人就很多。看一个人德行厚还是德行薄,就看他所认可的、肯定的人多,还是批评的、挑剔的人多。西方民主选举自赞毁他,甚至造谣生事,最后民风就变得肤浅、刻薄。所以,不能够盲目认为西方的选举制度好。尧和舜,都是上古时期的两位帝王,他们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方法,令孔子都非常赞叹。他们的帝位继承实行“禅让制”,推选继承人的过程就是选贤任能的过程。尧帝在考虑帝位继承人时,首先否决了儿子丹朱。因为丹朱不遵从德义,又好争讼,这就是避免任人唯亲。现在很多家族企业之所以败落,就是因为有一些“富二代”,他们的德行、才能都远远不足以担当重任,所以把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败坏了。而尧帝没有任何私心,完全为天下百姓着想,所以首先否决了儿子丹朱。进而,尧帝又否决了共工。因为共工善于言辞,但是用意邪僻,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但实际的所作所为却是欺瞒上天、欺上瞒下。像现在的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表面上恭敬领导、忠心耿耿,但目的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所以结党营私。这说明,尧帝不仅无私,而且圣明;不仅有德,而且有才,不被小人蒙蔽。尧帝就对四方的诸侯说:“四方的诸侯,我已经在帝位七十年了,你们谁能够顺应天命来接替帝位?”这句话再次体现了尧的无私。他担任天子,不是觉得天子之位受人尊崇,便于得利,而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了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出来担当。而这个责任已经担任很久,希望有更贤德的人继承自己的事业。诸侯们听了,回答说:“我们德行浅陋,会辱没帝位的。”诸侯们都推辞了,说明这些诸侯也非常有德行,因为他们知道治理天下的责任重大,唯恐自己的才德不够,不能担负这么大的使命,误国误民。由此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地方向西方学习,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就会把最上等的人才遗漏掉。比如诸葛亮、颜渊这样的人,你要“三顾茅庐”请他出来做官,他才会出来,而且是看你有一颗公心为天下百姓着想,他才愿意出来帮助你。为什么?因为他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充其量能够选出来的是二等的人才,他们很容易出来做官,也很容易辞退。采取竞争的方式,称赞自己好,批评对方不好,有德的人是做不出来的。西方民主有很多弊端,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引导人们自赞毁他,结果上行而下效,民风就不可能淳厚。这就是古人说的“民风浇薄”,百姓都变得肤浅、刻薄。于是,尧帝就命诸侯们举荐贤德,不论出身,这是真正落实任人唯贤。而且,不管出身贫贱还是低微,只要有德、有才,都可以出来做官。大家就对尧帝说:“在民间还有一个没有娶妻的人,名叫虞舜。”尧说:“对啊,我也听说了,他怎么样?”诸侯都说,他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不尊德义,母亲不讲忠信,弟弟狂傲无礼;但是舜都能够用孝顺、友爱之心和他们亲密共处,使他们上进,而不至于发展到奸恶的程度。尧帝听说之后,就说:“那我就先考验考验他吧。”于是就开始了对舜帝的考验。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