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在一个群里与一个家长在聊天,她问我:“我允许自己的怨气随意发作,您觉得对不对?”

 

(因为我已经了解她的性格,想帮助她进步。)我回答如下:      您说什么都对,因为这是您现在认识层次最好的抉择!您是善良的,如果努力提升,会怨气越来越少!同时您是傲慢的,很难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所以进步缓慢。   我继续对她说: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傲慢,不信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的智慧、心量年年扩大多少?能接受别人骂的格局几十年提升了多少?爱生气的毛病学习了几十年又改了多少?

       说到这里,我又接着说:“据我对周遭熟人观察,一个人的财运不好,主要原因也是傲慢,因为可能几十年都没有虚心主动请教贵人,帮助自己改自己的毛病,没有扩大自己的心量格局得以遇到贵人的帮助。自己又没有很高的自省能力发现自己的毛病,当然不会与更多的人友好相处,待人接物处事的格局也不会太大,结果就是努力几十年,也没有提升什么本事!

        这位家长听完之后,表面挺客气的,过了一会,突然受不了了。可能从小到大几十年了,没有人批评过她,突然说:“群里所有人都对她好,就我对她不好!”因为她受不了别人批评。

  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什么时候都要生智慧才是真本事。从这次谈话,我悟到了一个人不能接受别人批评,或者从来不虚心请教别人指出自己毛病,她的德行是很难年年提升的。无论怎么学习,都是形式,真正的实质并没有真的改变,当然命运好不到哪里,因为包容别人的心量太小了。

 

       您今天接受别人的批评了吗?如果很久都没有人批评您了,您一定要找原因,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人知道您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所以没有人会再自讨没趣去说您了。那恭喜您,您一辈子基本就这样了!

​ 《了凡四训》说:一天不改过,一天就白过。能力很难提升,心量难一天天扩大,赚钱的善缘难天天增加!福报也难天天增长。与天下聪明俊秀之人共勉之!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
有些父母给孩子好吃好穿,拼命赚钱,给孩子留下很多财富……但能保证孩子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人生?快乐的人生就是幸福人生重要标准!     什么是真正快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天伦之乐、乐善好施、安贫乐道……这些成语典故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这些智慧孩子怎样才能获得呢?需要父母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历练,领悟,做到,才能得到!      要达到上面的快乐,是不是父母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了,不让孩子自己亲身获得的机会,估计孩子得到也是纸上谈兵,所以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受点累,受点骂,受点处罚就是历练孩子人生最大的财富……       怎么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受点累,受点骂,受点处罚呢?父母有这个智慧高度吗?父母有方法吗?这些都要父母去思考面对,确实不容易!父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父母不愿意做,到哪里找到老师去做呢?所以当前的社会要教好一个孩子要比过去难太多了……同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观念,真正爱孩子的老师,不但只会关心孩子,更重要严格要求孩子!       最后让我们用下面孟子的话来总结今天教育孩子关键理念!《孟子与尽心篇》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15日
神木市纪委监委一、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即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在老子看来,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诈伪,所以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婴孩、赤子,回复本真的天性。庄子在《应帝王》中谈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是在告诉我们,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所以,对于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子女的优劣,埋没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在另一方面优秀的才能。就像商汤、武王,虽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攀登。圣人尚且不能够全才全能,更何况一般人。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不敢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不是无所作为、无尺度的纵容孩子,而是“不妄为”——从子女的兴趣出发,“辅其自然”,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教子八则:“一代通儒”的教子之道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因常年居官在外,无法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深知“妇女心性,偏爱者多”的情况,所以写家书给夫人说明应如何教育子女。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四戒一戒晏起晏起就是晚起,在曾国藩看来,晚起为败家之凶德。曾国藩家族百年来之所以能人才辈出,这与他“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有着密切关系。“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我们常说要修身自律,首先要从勤字开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二戒懒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三戒奢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之河,浩浩汤汤,古人富贵皆归结于“勤俭”之道;而一个富豪氏族的没落,则源于一个“奢”字。历史上因奢侈无度导致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两晋奢侈斗富、隋朝隋炀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乐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历历在目。奢侈的克星就是节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依靠内心安静才能修养身心,只有依靠俭朴的作风才能培养品德。《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厉行节俭,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生活。四戒骄傲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人一骄傲,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人一旦骄傲,必然对周围的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从来没有人喜欢或愿意和骄傲自大的人相处,因为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心学宗师王阳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人一旦有了骄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公必败。四宜一宜勤读曾国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勤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让一切不解,都有据可依,让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让愚昧走向聪慧,让落后的大脑接触到开明的思想。二宜敬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吕氏春秋·尊师》言“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三宜爱众《论语》:“泛爱众而亲仁”,它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博爱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学做人,培养性情;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四宜慎食《弟子规》言:“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孩子真正生活得怎么样、生命的质量如何,都与生活有没有常态紧密联系,暴饮暴食、夜不睡、晨不起,这都是生活没有规律的表现。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社会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为营养过剩与营养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饮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教子“七不责”《太平经‧为父母不易诀》中言:“人从生至老,自致有子孙,为人父母,亦不容易。”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好自己的子孙,平时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由此,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讲究“七不责”:一、对众不责古人云“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经常在别人面前训斥孩子,或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害其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二、愧悔不责当孩子心理有所愧疚和后悔的时候,父母就不应该再批评和责备孩子,否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孩子要睡觉了,如果家长在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很有可能事情没解决好,孩子的身体还被弄坏了。四、饮食不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难得的机会。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么问题,便“抓紧时间”教育。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脾胃虚弱,而且边吃边哭容易将食物误吸入气管里,引起呛咳。此外,还会破坏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压抑,加深隔阂。五、高兴不责子女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们。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责骂,经脉就会立即憋住,对身体伤害很大。但适当的提醒是应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必须要让子女经常感受到。六、悲忧不责不少父母在孩子哭泣时会无奈、不安甚至厌倦、愤怒,其实,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如果父母加以责备,孩子会觉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绪低谷,变得自卑。父母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搂着他,听他哭。等他哭够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时对他说,“你刚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够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会小心一点。放心吧!”七、疾病不责子女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来源:“家训家规”公众号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muzz 雅方学习推送 2024年10月11日 13:47 河南
人民日报推荐,陪伴孩子的4个黄金法则!父母拿来就能用,养出优秀的孩子。第一个法则,自然惩罚法则。就是孩子犯错时,父母尽量少干涉,让孩子自己去承受代价。比如孩子打碎了碗,弄翻了水壶,让他自己收拾,而不是父母一边收拾一边骂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犯错的代价和自己的责任感。而父母的介入,往往会让孩子忘记分不清主体是谁,责任在谁。比如孩子起床问题,如果孩子是闹铃起床,父母从不来催孩子、喊孩子,那孩子起晚了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睡太晚,是不是忘记了设置闹铃,是不是太贪睡等等。孩子明白,起晚是自己的问题,责任在自己。如果父母介入,经常催孩子起床。那孩子起晚了,就会责怪父母。“你怎么这么晚才叫我?”“你怎么没有多叫我几次?”这责任就乱了。所以,我们家长要多用自然法则,这样的孩子更有责任感,父母和孩子界限感也更清晰。第二个法则叫南风法则。大家都听过南风和太阳的故事。南风和太阳比赛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弄掉。南风大力的吹,希望能把孩子的衣服吹掉,但是它吹得越狠,行人越觉得冷,反而把衣服穿得更紧了。太阳则是暖洋洋的散发光和热,行人觉得热就把衣服脱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简单粗暴,不能硬碰硬,要研究规律,讲究方法。孩子错了就批评,孩子不服就大声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陪伴孩子,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规律,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第三个法则是尊重法则。尊重比爱更重要。不尊重我就别爱我。当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时候,给出的爱是有毒的。很多家长满嘴是爱,却一脸狰狞。口口声声说“我这是为你好”,却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和生命力。真的真的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一种强烈的不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就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允许孩子拒绝;二是允许孩子有情绪;三是不侵犯孩子的隐私;四是允许孩子做自己。第四个法则叫正面法则。就是用正面的反馈去引导孩子,而不是用负面的反馈去规正孩子。我们家长惯常是“修正”式的教育,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很少赞扬孩子做到的事情。其实,孩子普遍缺乏是真正的赞美和认可。那种敷衍的、泛滥的“你真棒”不能算。真正的赞美和认可是真心的,而不是交易式的。多认可多赞赏可以解决孩子的很多问题。比如亲子关系问题,比如厌学,比如叛逆,比如自卑,这些问题都和孩子缺乏认可息息相关。家长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注意要真诚,不要让孩子觉得敷衍。如果你不擅长语言表达赞赏,也可以通过赞许的眼神、拥抱、大拇指等到肢体行为来表达对好的认可。希望大家掌握好这些法则,给孩子最好的陪伴,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为大家介绍一下六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法,感受老祖宗的智慧。1、言传身教历代家教重言教,但更重身教。《白虎通》云:“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既然教子以法度,则为父者自当遵守法度。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改变孩子,从审视自己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慈严并存中国家庭教育慈严并行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这两种并不冲突,父母可以各占一样,或两者兼具。即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严厉来纠正错误、批评言行,以慈爱来关爱引导、鼓励正行,这才是科学、正确、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它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也是对一切家庭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4、循序渐进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由于我们身边的事物发展在沿着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变化发展的,因此,古人提出“日三省吾身”,及时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周边,认识、发现一些事物的变化发展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指导,不要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这也就是古人提出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5、劝学勉学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仅从我国古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来看,其中就列举了78多个劝学、勤学、励学的故事来勉励孩子学习。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6、环境塑造我国古代十分注重早期教育,且形成优良传统,这可以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胎教,并形成成熟的胎教理论与方法得到证明。汉代贾谊更把胎教的时间推前到选择婚娶对象,他认为婚嫁要选择有道德的人,“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这也是一种教育环境的塑造,让孩子在娘胎里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摒弃不良教育。天地风水 2024年10月14日 09:19 上海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家规、家训、家风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门好的家风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家族数代的传承。这里,向各位家长推荐10条经典家训,帮助家庭为孩子塑造美好未来。   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勤俭节约,是体现在小处的高贵品质。 其实,勤俭节约,不只是让他爱惜那一粒米,更是要教会他如何去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如何去“感恩”,如何去珍惜自身的“福气”。福气就是这样,你不珍惜它,它自然就流走了。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无为不是不为,淡泊不是冷漠。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明白,哪些是自己本心想要的,哪些是需要放弃的。真正明志了,自然懂得了取舍。心中有了目标,就不会被路边的繁华扰乱心中的宁静,如此他们在人生的路上才能走过更远的路、登上更高的山。三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阳明家书《示宪儿》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要让孩子知道:真正的谦卑和宽容,并不会因为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地位而改变。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颜氏家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现代复杂的社会关系、便捷的网络条件下,孩子更需要知道他应该如何交朋友、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五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纪晓岚临终遗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智慧是治疗“贫困”的良药,不论是物质的贫穷,还是心灵的困乏,都需要知识和智慧来改变。所以中华上下几千年,能够传承久远、长盛不衰的都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  贪婪是害人的毒药,一旦走错一步,往往会迷失整个人生。六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    ——张廷玉《澄怀园语》正如《论语·雍也》中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早一点让孩子明白,自身的成就是与他人的成就密切相关的。独赢只在一时,共赢才能长久。七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曾国藩诫子书》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负责。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好对自我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成长。八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朱子家训》帮助别人,长养的是自身的慈悲之心;知恩图报,长养的是自身的感恩之心。让孩子明白恩与报的根源都在自己,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会少很多迷茫。九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康熙《庭训格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会孩子有计划、有准备地做事,会让他们受益一生,更会提高他们应对危难的能力。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本上学来的是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才是自己的。要让孩子知道,知行合一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诵读国学经典,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传承经典 、立德树人 ;以经典培育人才,以孩子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习惯养成、思维锻炼、人格塑造为的目标,帮助孩子构建健康心智;培养孩子建立快乐学习的思维模式,让孩子从根本上完善人格、涵养道德,开启智慧、启迪天性、开发潜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孩子的生命绽放出璀璨的光华。   孝道和美天下  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报恩,知孝行孝尽孝。五伦为道,十义为德,德孝为本,行孝为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为小孝,孝敬众亲心系家国为中孝,孝满天下随顺众生为大孝,成就圣贤德配天地为至孝。孝行天下、道在我心,和谐世界、美好人生。北海科学+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家风、家规、家训是什么?一个家庭应该有什么样家风、家规、家训?发扬传统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勤奋好学、仁爱仁义、艰苦奋斗。  一、【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1.家风是什么?“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族人员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极端地说,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2. 古代的家风: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勤劳、孝顺、友善、忍让、舍得、守法。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孝,恭,善,勤,俭。二、【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1)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要独立完成,今日事今日毕,不可马虎了事,不可依赖父母,不可无故拖延。(2)要吃饱吃好,保证全面营养,不可挑食厌食少食。(3)要坚持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详细笔记,课后认真温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4)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运动量不得少于一小时(寒暑假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不可偷懒,不可随意,不可只做自己喜欢的运动。(5)家庭就餐应遵从家规,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礼貌待客,不可无视父母、长辈和客人,不可边吃边玩,不可浪费粮食。(6)要尽可能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可无视父母的感受,要积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可推辞,不可讲条件。(7)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珍惜幸福生活,遵从父母教导,出门进门要和父母打招呼,不可忘恩,不可与父母顶撞、狡辩或者无理取闹。(8)要学会感激,感激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父母,感激一切曾经关心过爱护过支持过帮助过的人,要珍视社会和自然中一切真实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憎恨虚伪、丑恶的不良现象,不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9)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见而避之。(10)要团结同学,要有爱心有同情心,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视弱者,不可嘲笑残疾人或者成绩差的同学。(11)世之生事诈人者,亦必伺人有过,然后起衅。我若无缺,彼虽凶恶,岂敢凌我谨守礼法之人。(12)不可习学吏事,为人写状害人,以干阴谴。(13)饮酒随量,不可过度,以灭德丧仪。(14)待奴仆小过,宜以理谴责,毋轻出恶言,非理挞辱。若有故犯,则重惩不恕。(15)讨租讨债,宜善言催取。彼贫民岂无羞恶?遽出恶言,在我亦有所不忍。(16)蚤起夜眠,闻犬吠声即起。有盗徐逐之,勿急追。(17)日逐衣食及冠婚丧祭、亲故往来,量入为出,务从节俭。毋暗举债息,外示有余。三、【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1. 举止行为(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2)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3)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4)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2.交友治家(1)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2)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3)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3.为人处世(1)世之生事诈人者,亦必伺人有过,然后起衅。我若无缺,彼虽凶恶,岂敢凌我谨守礼法之人。(2)不可习学吏事,为人写状害人,以干阴谴。(3)饮酒随量,不可过度,以灭德丧仪。(4)待奴仆小过,宜以理谴责,毋轻出恶言,非理挞辱。(5)讨租讨债,宜善言催取。彼贫民岂无羞恶?遽出恶言,在我亦有所不忍。(6)蚤起夜眠,闻犬吠声即起。有盗徐逐之,勿急追。(7)日逐衣食及冠婚丧祭、亲故往来,量入为出,务从节俭。毋暗举债息,外示有余。4.【经典家训】积善立家勤俭兴家孝雅治家读书传家5.家训良言付出,福报就多;感恩,顺利就多;助人,贵人就多;抱怨,烦恼就多;知足,快乐就多;逃避,失败就多;分享,朋友就多;生气,疾病就多;贪婪,贫穷就多;施财,富贵就多;享福,痛苦就多;学习,智慧就多;慈悲,吉祥就多;忍辱,平安就多;四. 古今知名家风故事,认识家风家训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坦陈对“家风”的看法。他在受访时说,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勤俭、节约等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莫言透露。3.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4.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5.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在吉鸿昌将军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昌回家探望,看到父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一定铭记照办。”他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会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难安眠啊!”吉鸿昌强忍悲痛,答道:“孩儿记下了,请父亲放心!”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即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杯上,交给陶瓷厂烧制。茶杯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放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茶杯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自此,吉鸿昌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茶杯一直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茶杯随吉鸿昌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6.曾国藩---治家八字诀曾国藩在写给他四弟的信中,提出了治家的“八字诀”,并且作为寿礼,写成字屏,赠送给了他的四弟夫妇。这八个字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实,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管理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前四个字“书、蔬、鱼、猪”,书,是指读书;蔬,是指种菜;鱼,是指养鱼;猪,则是指养猪。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根本,所以种植、养殖是其本,和读书联系 在一起,则继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是中国传统农业社 会的生存形态,多少农家子弟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文化则是相继传承的带有社会性的生活方式。曾国藩的前四字诀,正是在这一方面的体现。遵此,一个家庭就有了生气。后四个字“早、扫、考、宝”,则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早”,是指早起。曾国藩认为,早起,是“一人之生气”,是一个人有生气,有活力的表现。他们家族的传统就是“黎明即起”,人人如此,一个家庭就充满了活力。俗语曰:一勤天下无难事。早起,是勤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恒久意志力的表现,所以,“早”确是一种很好的行为规范。“扫”,是指“扫屋也”。经常拿起工具,将房屋、家具清扫一下,既保持了室内卫生,又培养了勤奋、清洁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但关键是要养成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小见大,小事,可以养大志,是成就大事的基础。“考”,是指祭祀祖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能数典忘祖。所以,一个“考”字,体现着一个家庭,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礼仪制度在一个家庭单位的具体体现。追怀祖先,就是不忘本,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记忆和巩固。“宝”,最是重要,是指正确处理各种人事关系。“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经常探访邻居,不忘己给别人贺 喜、吊丧,要关心别人的疾病,要急人之困。这一切,可以说是一种大境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要忘记别人。曾国藩借用他的祖父的话说“人待人,无价之 宝也”。这对于我们今天人情冷漠的社会现状,是一种极大的警示。万事讲究一个“和“字,守此一“宝”,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可以和家庭,和邻 里,和社会。曾国藩的治家“八字诀”,既对一个家庭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又继承和落实、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确是意义重大。他,无愧为清朝的“中兴之臣”。7.《颜氏家训》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8.《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五. 新时代的家风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1.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一个家家庭的家风,对塑造孩子的成功与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坏、家人在社会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人情有冷暖,人际有关爱,人间有仁义,那一定是良好家风影响下结果。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3.应该有怎样的好家风?(1)家庭成员要理智,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2)家庭成员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3)家庭成员对客人要热情、诚恳;(4)要与邻里和睦相处;(5)对有困难的人要关心和帮助;(6)对任何人都不能漠不关心,要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相亲相爱一家人。(7)多劳动、多运动、多活动。(8)不伤害、不妨碍、不抱怨、不依赖。(9)七彩世界,不失个性,坚持过有梦想的生活。(10)敲门:先轻敲一下,在连敲两下。(11)坐姿:坐有坐相,不应叉腿坐(12)称呼:遇人先叫长辈,后叫晚辈(13)筷子:筷子不能插在米饭上(14)吃饭:长辈先动筷,孩子后动筷(15)递锋利物品:锋利边应向着自己写在最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人情有冷暖,人际有关爱,人间有仁义,那一定是良好家风影响下的结果。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来源:头条@智者乐水谈教育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历史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01早教利功倍 《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02立志以成事 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为学治世”。曾国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一处弛则百处懈”“惰则弛缓”“勤则医惰”,百种弊端,皆由惰生。03立德遗子孙 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04训俭以示子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05忠孝以立身 苏轼十岁读《汉书》,慕范滂为忠献身,“范滂对母说:‘儿忠孝不全’,范母说:‘我为儿骄傲’”。苏轼问母,若我像范滂,您若何?苏母曰:“你成范滂,我即范母。”《林氏家训家规》亦强忠孝曰:“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必反为社会之蠹虫”。06督学以立本 《列女传·母仪》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母,择邻处”“昔孟母扞动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蒙学之冠、督学教子、母教之范。《颜氏家训》亦有督学名典曰:“若能常保书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告诫子孙“不可骄逸怠惰,整齐门内,门风不坠”。《颜氏家训?勉学》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07烹豕以立信 《韩非子》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说的是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归后,见曾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08考山求严实 苏轼着《石钟山记》前,为了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携儿子苏迈到实地考察,写出了传颂千古的美文。苏轼父子考山喻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与严实相悖!09垂范敕“二代 《帝范》“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纲也”,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安危兴废,咸在此焉”。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亦是写给“二代”刘盈的敕书:“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刘邦敕“二代”,学范读书用贤治天下。10“宗法”警后世 《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选自:孔子学堂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