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育
 - 全部
 
  下面是老教授《太上感应篇》原文讲稿摘录,让我们明白,现代社会有没有教育?我们现在孩子花十多年读书,只是知识学习!      國家辦這麼多的學校,那究竟是什麼?我記得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在圓山臨濟寺門口掃地,那個時候門口院子很大,樹木很多,每天要掃除落葉。遇到幾個學生從那條路上上圓山去玩,他們的舉止行為不像是個念書人。我看了之後,很感嘆說了一句話,「可惜,這些人沒有受過教育。」我是跟一同掃地的我們幾個師兄弟說話。這三個人聽見了,他們就回過頭來問我,「你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是不是?」我說「是,沒錯,不像受過教育的樣子。」他說「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沒受過教育?」跟我理論。我說「好,你說你們受過教育,我問你,教怎麼講法?育怎麼講法?教育怎麼講法?你講給我聽聽。」他講不出來,於是他那個氣焰就下降,那個時候的學生,這總是四十年前,跟現在不一樣,他的氣焰就下來,反過來問我,這向我請教。       我就告訴他,教育是教你做人的道理,你們有沒有學過?真的沒有學過。中國古老的教育,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朝末年,宗旨都沒有改變。教育裡頭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教你人與人的關係,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和睦朋友,教你這些東西;第二個,是教你明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三層,是教你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我說你們有沒有學過?沒學過。落實到生活上,小學教育教你灑掃應對,你有沒有學過?沒學過。所以我看你的樣子就沒學過,你們沒有受過教育。他又反過來問我,「那我們現在念的大學算什麼?」我說「你問得很好,你們現在所學的是知識傳習所,這個名稱你覺得有沒有道理?」那個大學的招牌要取下來,「高等知識傳習所」,那就名符其實,它不是教育。今天普遍的大眾,都已經把教育捨棄掉、忘掉,還談什麼?所以這個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疾苦,不是沒有原因。社會上只知道科學技術的傳授,把教育根本失掉了。
                        
                                 发布者:Summer
                            
06月17日1-您觉得自己幸福吗?例如:知足常乐,身体健康,家庭不吵架,孩子很有德行,人缘好,爱做善事,心量放大!2-您人生所有让您幸福的感觉,都是下对抉择!要下对抉择,人生才有幸福!您下抉择是一拍脑门决定,还是通过学习,有了智慧才决定?3-人生需要哪些抉择?择友!选择有德行朋友,至要莫若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要把孩子教好,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您是否把孩子教育交给学校,自己所有时间用来赚钱?还说,没有办法,为了生存!这是智慧抉择吗?4-怎么把孩子教好?教孩子做人做事态度最重要,从小扎根如何做人做事,让孩子一生立于不败之地!教孩子做人做事如何教?父母身教,父母做榜样!5-如果您会思考,有这样的智慧:我的抉择会影响世世代代子孙,我的决定会影响子子孙孙,相信您对孩子的教育会非常用心,非常谨慎,因为您考虑长远。但是现在有这样考虑的人不多!古代中国人这样考虑的很多!例如《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人生除了给孩子生存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品行,智慧,积阴德才能保证孩子有更大福报,现在人讲的前途!如果父母把所有时间用来赚钱,又不学习,又不做好事,又不修德,我们又如何有智慧和时间教孩子呢?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7日  做父母的人要把孝亲尊师在家庭里面表演出来净空老教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家庭教育就是以孝亲、尊师,就讲这两桩事情,做父母的人,要把孝亲尊师在家庭里面表演出来,让你的小孩统统学会,统统在这上扎根。扎根的老师是父母,父母真的是一个人最初的、第一任的老师。六、七岁上学了,这交给老师教,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再帮助他建立德行、智慧、学问,那是老师的事情。老师怎么教?教没有成年的学生,没有成年,十九岁之前,中国是二十岁成年。换句话说,十九岁之前,老师要给学生做榜样,就跟母亲一样的,父母一样。老师教学生的自己要做到,自己没有做到不能教学生,要给学生做最好的榜样,因为他还没有成年,他基础不稳固。所以从胎教到十九岁,这个人他怎么会改变?不可能的。  
                        
                                 发布者:Summer
                            
06月10日 一位妈妈给孩子的信:感恩孩子的来到妈妈身边,在与您相处过程中,让妈妈从另外一面审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首先是妈妈教育孩子方法要改进啊,沟通和引导方法不够,例如,说你之前,要先问清楚原因,不是用命令式的只要求必须做到!      第二点是妈妈脾气不好,惯用骂的方式讲道理!效果也不好!      第三点就是妈妈要反观自己的心念,自己有没有做好榜样?有没有做一些舍己为人的事情陪着孩子经历。自己有注意自己言行,生活是否勤俭节约习惯,尽量让孩子不娇生惯养!   父母无须担忧儿子不好地方,应该反过来想,有那么好孩子,自己知足了,要珍惜!多么好的孩子啊,自己多幸福啊[微笑]!感恩菩萨安排孩子来陪伴妈妈,给妈妈幸福,温暖,快乐,同时成全自己德行!同时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自信,慈悲的圣贤君子!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  时下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很富有,但也有很多人很贫穷,那么大家每天都是相等的时间24小时,那为什么都付出了努力,而结果却不一样呢?有的甚至是一辈子奔波劳苦,也过得很愁苦?       这么有趣的问题,您是否深思过呢?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歌曲:种善因啊得善果,来世修得如来佛……財布施得财富……      看来真理真是随处可见,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听得入心?自己是否会践行呢?       例如,有些儿女,常常会骂父母,是安什么心?估计没有感恩和体谅父母的心,您猜猜能发财吗?如果您硬要说会发财,他很有钱啊!我想应该是过去生修的財布施,如果这辈子不骂父母,会发更多財……       再例如,有些人,对自己有大恩的恩人,都没有感恩别人的心,以为理所当然,更不会生起感动,感恩的心,想办法去报答别人。请问,他的心慈悲厚道吗?他一辈子会有多少贵人帮助?我想,即使偶然遇到了贵人,可能很快将会失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真理现在几人会讲?更不要说会去做?        有一个司机,举手之劳的事情,请他帮忙顺路带一个东西到另外一个镇,都显得很不耐烦,不是很情愿帮忙。请问,他的心平时会为别人主动做多少好事?有没有修財布施,能与更多的人结善缘吗?发大财的概率大吗?       真是命由我作,福自我求……      那如何落实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修心,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柔软。例如,我们做完任何事后,我们想想自己的心是否更慈悲,对别人是否有利?利人才能利己……如果我们自己家庭经营不好,与家人相处都矛盾,在外面整天都是想方设法只为自己营谋,自己的心,越来越冷漠,大家评估一下,他的路能走多远?       看来,人生的幸福其实也不难,修命先修心……您懂了吗?       经典又说,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都是可以教的好的,问题是我们的父母有智慧去教好孩子没?有没有尊重老师?能找到好老师去教我们的孩子?      各位看官,请检查一下自己的命运,如果不满意,请赶紧修理呀,修理自己的心啊……      有感而发,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蔡礼旭老师主讲    “夫名所以名善者也”,这一段回到美名它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这名是要显扬善行的,所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称赞人,要跟德行、善行相应,不然会有流弊,您看我们称赞人家长得真漂亮,流弊是什么?流弊是她每天照镜子,还有化妆品愈买愈贵,那你的称赞就增加了她先生的压力。你看因果会连锁反应有没有?所以称赞外表、称赞才华,都会让人长傲慢;赞叹德行,他会更加用心去提升他的德行,所以称赞人也要有智慧。比方说孩子的成绩很好:儿子,真了不起,考这么好的成绩,谁都比不上你。这么称赞好不好?当然不好,那个傲慢就不知不觉增长。  儿子,这次考得不错,有用心,当然还要感谢老师,还要感谢上次你不会,你去问那个同学,人家同学尽心尽力教你。记得这些恩德,再接再厉,学习好,有本事了,以后才能服务社会。提起他的感恩、提起他的责任心,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他的善心。我们讲的每一句话是长他的好名、还是傲慢心、还是长他的善心,这个我们要很清楚。所以父母要是明白人,才能把孩子教明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没有长孩子的善心?所以在《易经》,“家人卦”里面讲到,父母长辈“言有物,行有恒”,所讲的每句话都言之有理,合乎礼义,行为很有恒心说到做到,习惯很好给孩子身教、境教,这个卦象里面都给我们很好为人父母的教诲。所以这里回到了名本身,是要显扬善行的。
                        
                                 发布者:Summer
                            
05月31日 一个人处世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养成,父母如果不教,现在孩子估计难懂如何感恩别人!不懂感恩,当然难结善缘,将来难遇到更多贵人相助!例如今天我又说起谁给了我们多少钱红包祝贺我们新家入伙,我们要记住,要等机会回礼给别人,女儿就说,妈妈,您都说过三遍了,我都记住了……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其实一个人处世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养成,有句老话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所以家庭教育是社会安定最重要的基石,根本。我们看到夫妇为什么摆在中间?因为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而后才是君臣朋友关系。夫妇做好榜样了,这父子关系就和善,就和谐了。进而因为孩子都有念父母的恩,都有感激父母的心,他到单位去,他就懂得感恩他的公司,感恩他的领导,所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个关系就这么样推演开来。包含夫妇做好榜样,兄弟以父母为榜样,他也相处得融洽,他能跟兄弟相处得好,他才有可能跟同学、跟同事同仁相处得好。所以我们看到整个行为,它其实都是从三伦家庭延伸出去的。  
                        
                                 发布者:Summer
                            
05月30日弘扬正知正见中道传统文化 做幸福睿智圆融大写中国人充分挖掘转化千年圣贤智慧为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奋斗!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该怎样培养下一代!请用心观看郭继承老师《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卓越人才的培养》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无处安放的“爱”和“担忧”。但是很多家庭因为父母“焦虑”,导致了亲子之间矛盾加剧,孩子离心,父母伤心。这篇文章送给正在焦虑的父母们。从小看书,看电影,有个发现,坏小子们在作者笔下都是手放在口袋里走路的,甚至还有放在裤子后面的口袋里的。都说作家是对生活观察最仔细、眼光最敏锐的人,他们这样关于手插口袋的共同描写,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甚至做过试验,我走路的时候故意把手插在口袋里,结果却发现很是别扭,不多一会儿就要拿出来。后来看到一句话:“他们只是贪恋口袋里的那一点点温暖。”我的内心有所感悟。因为从事教师职业的缘故,我接触到了很多问题学生,细细观察,慢慢琢磨,终于发现了一些东西。余华曾说:“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弗洛伊德也说所有的阴影都来自童年的伤害,我虽不完全赞同(毕竟人还是有很大的外塑空间和自塑能力的),但这确实是要作为一个很大的警示,来指导我怎样做母亲。每个女人都是第一次做母亲(二胎除外),谁都没有经验,除了借鉴上辈人或者同龄人交流,似乎只有照书养了。我的做法是: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可我能观察到什么是不好的。比如经常性大声地呵斥、一次次的重复啰嗦、毫无原则地溺爱、除了成绩其他很少关注、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咋咋呼呼、自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却对孩子极其苛责……无论多累,别把负能量传给孩子我虽是语文老师,但没有自己做儿子的老师。从小到大,儿子写的作文我极少指导,因为指手画脚反而让他无所适从,我只是默默地把他写得相对比较好的作文打成电子稿,放在我的博客上,这样他会很骄傲,也能慢慢琢磨出什么样的文章是被我欣赏的好文章。等他读高中的时候,每天晚自习后回家已经十点多钟,我自然知道他的疲累,除了他进家门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辛苦啦”,我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准备一两样他爱吃的夜宵,他换了鞋坐下来就能喝到热乎乎的鲜汤美食,我默默陪伴。如果一个孩子劳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长无趣的一张脸,听到的是唠唠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骚和责怪,以及命令式的“快点吃,吃了马上去做作业。成绩那么差,还不知道认真!你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省点心啊!我这么辛苦,上班累得要死,还不是为了你!你呢,还给我添堵!人家某某某成绩多好呀……”换了是你,这个家是你每天放学后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吗?这个家是你伤心委屈、苍白无力时想要依靠的港湾吗?这样的父母是你值得无需思考就能扑过去的怀抱吗?我当然知道家长一天工作的劳累,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后累得话也不想说,我们的劳累除了自我谋生,更是想要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可是如果我们的劳累成为我们刺向孩子的利剑,我们就不再是孩子的亲人,而是孩子的敌人。当你向孩子祥林嫂一般唠叨自己的辛苦,孩子心里想的是:我又不要你这么辛苦,我又不是你的垃圾桶,我不要你这样的父母。除了唠叨,请找到其他的沟通途径当一个人用尖利刻薄的声音在你耳边每天每天不停地唠叨时,你的感受如何?要疯了。然后呢?就算她说得再有理,你也是听不进去了,对吗?孩子更是如此,当他发现你总是不停地唠叨,那么你说的第一遍第二遍他就不需要听了,他知道你会说第三遍第四遍的,时间长了就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句话说一遍就好,如果孩子没有听进去,吃了亏,那就长了记性,下次就会认真听你说话。家长说话别过速,口齿清晰、正常语速,把要说的表达清晰,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是重要事情,不放心,那就写在纸条上。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虽在同一屋檐下,但是我给他写过很多信。都是手写在漂亮的信纸上,写完后放在他的书桌上。我从不询问他是否认真读了。儿子从小到大,只要有空,周末我们就走进大自然,请他担任摄影者,我就是那个选景的人。田野、庄稼、古镇、花草、河流……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接了地气。人如果长久地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心胸就狭隘,气度就局限。爬山涉水,登高望远,蓝天白云,大自然是一个好老师。这种走进大自然,要从孩子幼年时代开始,不然等他沉迷于手机电脑电视的时候,就再也喊不动“宅”人了。儿子的房间,除了家具和台灯,没有电视机和电脑。减少辐射,睡眠更好。他的床头我只扔一两本课外读物,临睡前他会看一会儿。过一阶段,我就再换一两本。我没有命令过儿子必须要看课外书。但他看的书,一定是我自己看过的,不声不响向他推荐。手机是在儿子读了大学之后才买的,在这之前,他没有手机。记得他曾问过我一句话:“其他同学都有手机,我会不会就和时代脱节了?他们谈论游戏的时候,我都插不上嘴。”但他很快就不焦虑了,就算到了高三,我依然确保他每周六周日两个小时的电脑时间,上网浏览新闻,还有我好朋友中的军棋高手陪他网上厮杀,非常过瘾。或者我在打网上160分的时候请他来指导我,过把教练瘾,说我蠢,骂我笨,顺便请他帮我捏捏肩膀和脖子,嘻嘻哈哈之间完成亲子沟通。甚至到了高三,他依然能够和自己学校的老师们踢上一会儿足球,以至于到了大学的第一天,他就组建了足球社,队长裁判一身兼。在和儿子的沟通中,儿子清晰地看到了我的底线:不求成才,只求成人。身心健康第一位,保护视力很重要;学习上尽力而为,把能学好的学好;家务必须分担,为人要有礼貌。我和儿子的爸爸都是近视眼,出门的时候时常对他说:“有一双好眼睛真是令人羡慕啊,那么远你都能看得那么清晰。”“我出门不戴眼镜啦,有你这双好眼睛呢。”这样的正面暗示,让他感觉到有一双好眼睛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再加上不允许他弯腰驼背,读大学前没有手机,还真的就没有成为近视眼。他的大学毕业照片上,一群男孩子,他是唯一不戴眼镜的人。因为从小就是我自己带大的,所以对他的智商、情商、能力水平,我很了解。学习上我不苛求,把能学好的学好。我虽是一个老师,但我没有虚荣心,没有非要孩子考第一第二,没有因为孩子成绩中等而万分焦虑。教书这么多年,我比谁都清楚,一个孩子的成长中,遗传的东西改变不了,后天能改变的急不来,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每当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总是对他说:“我相信你,你是小器晚成的人。你小学成绩一般,初中好一点点,高中更好一点点,将来会更有出息的。老天会善待善良的人。”我也告诉儿子的高中老师说:“不要有任何压力,孩子既然读了高中,总能考上一所大学,只是名牌不名牌的区别。成人最重要。他的人生路还长。”请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记得儿子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儿子被老师看到在晚自习上讲小话,他的班主任依照学校规定立即做出停止上晚自习三天的处分,并要求写出检讨书和家长签字。我在儿子的检讨书上签了字,让他惊讶的是我同时给了他我写的检讨书,我诚恳地向学校和老师致歉,因为儿子给大家添麻烦了。儿子很吃惊,我告诉他:“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则,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做人重要法则。”之后再也没有发生他晚自习违规情况。我是一个老师,我清晰地了解每一个老师的用心良苦。学生的进步退步左右着我们这些老师的每天的心情。面对学生,虽然知道不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但是日日相处,不由自主就入戏很深,做了孩子的父母。看到学生点滴进步,我们乐得笑开花;看到学生不思进取,我们恨铁不成钢。你若是隐身人站在老师们的身边,你会看到老师们是多么傻的人:为了一群别人家的孩子喜怒哀乐。请理解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教育上,必须要严慈相济,奖励和惩罚,缺一不可。那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有韧劲的人。一味表扬,一旦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不堪一击;一味惩罚,孩子没有自信,容易自暴自弃。请相信老师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表扬和批评的时机。这是一个老师的专业性。“老师,我们家孩子小学语文就最差,现在读初中了,你能不能给他补补课?”“老师,孩子读书不认真,我们说话他不听,怎么办?”“老师,你是第一年工作吗?你HOLD住学生吗?”“老师,你批评了我的孩子,对吗?他回来哭得不肯吃饭!”“老师,孩子视力度数增加了,你可以让他坐到前面对吗?”……家长的焦虑之心很有可能绑架了学校和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越来越不自信。就像一个孩子在做作业,家长在边上指手画脚、厉声呵斥,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越来越不自信,一样的道理。亲爱的家长,请相信学校和老师的用心良苦,彼此真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永远不要用恶意揣测学校和老师,任何职业都可能有老鼠屎,但不要因此以偏概全,相信老师和您一样爱着您的孩子,甚至比您关注更多。 …………20多年来,我从儿子的成长中研究对学生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中研究对儿子的教育。一个家庭拥有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是孩子之幸;亲爱的家长,当你焦虑的时候,抬头看看日月吧,天地之间,有树有花有草,有艳丽有素淡,有盛放,有含苞。日月之爱,默默陪伴,静静等待。正因如此,寸草心也报三春晖。特别推荐:人人必看的一部传统文化大电影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题材电影一部有助于反思孩子教育的免费大电影!一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免费大电影!一部可以让家庭走向幸福的免费大电影!《醒来之爱的呼唤》院线电影免费手机观看APP下载流程提示:每个账号只能完整看一次,6月7日将下线,请珍惜!恭请观看最为精彩的一堂传统文化说明课《中华民族的元典智慧》深入学习更多国学智慧请关注郭继承老师视频大全公众号大国学之声-------------------------传播正知正见国学大智慧,做堂堂正正圆融大写中国人!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5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