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思想汇】  作者:尚俊杰、石 祝(分别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博士研究生)  编者按  针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等诸多问题,教育部在今年五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旨在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这项举措不仅是纾解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科学教师匮乏燃眉之急的“及时雨”,也是布局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先手棋”,可谓正当其时。  科学教育:赋能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  “中小学老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必须受到好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归国途中与一位中学教师的谈话,他富有远见地指出:“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时至今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当代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指导同学们怎样放飞电动飞机。康红军摄/光明图片  科学教育直接面向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高质量科学教育不仅有助于探索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在规律,助力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将是我们送给下一代人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们“投资”和赋能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科学教育相比于其他学科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金字塔式”层层递进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从童年到成年,持续不断地将自身的日常概念发展成为科学概念,一层一层地建构他们对于客观世界和影响其生活的复杂系统的基本理解。对于多数学生而言,科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在“学习科学”的指导下,依照认知与学习规律,逐步掌握复杂的知识、概念和方法。这使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一件长周期、系统性的工作。二是与教育技术和教学装备深度融合。科学教育强调对知识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例如,使用教育游戏或模拟仿真平台支持学生完成协作探究学习。此外,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都强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学习情境的构建也往往依赖于技术工具和教学装备支持。三是科学教育重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不仅注重科学知识,还渗透着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且,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会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小学科学教师:发展科学教育的关键角色  科学教育的特点对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备设计和运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新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实验设备和教育装备,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在此基础上,科学教师还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所以说,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教师队伍。  在科学教育的整个链条中,小学科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小学科学面向的学生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也最为深远。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进小学,就踏上了科学启蒙之旅。在这个旅途中,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引领他们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物世界之间广泛而生动的联系,对于学生科学精神和观念的影响尤为巨大。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评价和育人方面分别发挥着“向导”“伯乐”和“传扬者”的作用:他们带领学生探索纷繁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告诉学生往哪看会有精彩的风景;他们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掌握学生发展的长期过程性信息,是最有可能发现学生科学家潜质的人;同时,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对于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毋庸置疑,小学科学教师就是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其科学素质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科学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未来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度。教育部教师工作相关负责人曾提出,推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时不我待的“小切口”,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从“小切口”做“大文章”,就是撬动解决一系列重要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问题的核心支点。  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不仅需增量,还需提质  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问题。首先,受小学科学课时增长和学龄儿童人数增长两方面因素叠加影响,未来五年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面临较大师资缺口。笔者使用“七普”数据和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结合《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小学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根据黄健毅等人的计算方法,估算2017-2027年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供需变化(见图表1)。可以发现,由于小学科学教师初始数量严重不足,按照当前的供给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填补巨大的师资缺口。2017年到2023年间,年均师资缺口高达12.8万人;2023年后,师资缺口将会随学龄儿童人数的减少而逐年缩小,到2027年,师资缺口仍将有大约3.5万人。图表1  其次,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面临结构性问题,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严重匮乏,教师学科专业素质也亟待提升。在教师学历层次上,根据2003年到202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小学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数据,可以得到历年小学科学教师学历水平变化情况(见图表2)。图表2  从2009年到2020年,本科学历的小学科学教师快速增长,从23901人增长到129428人;研究生学历教师人数从182人增长为4617人,但占比仅达到2%;专科学历教师人数基本保持稳定;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呈现快速减少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在过去十年间已经得到显著提升,本科学历教师成为中坚力量,但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较低,在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教师专业背景上,具有科学学科背景的小学科学教师严重短缺。王晶莹等人在调研中发现,具有理科专业背景的小学科学教师占比很低,平均仅为27.5%。田伟等人发现:在1533名四年级科学教师中,仅有16.6%的科学教师持有科学教育相关的教师资格。在专业培训上,有26.6%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且国培、省培等较高层次培训机会仍然偏少。在教师专职化上,专职小学科学教师匮乏问题仍较为严重,多数教师都是兼职,而在专职小学科学教师中,还有约1/4同时要教授其他课程。以上情况均表明,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走到了关键节点。面对现代知识社会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速演进的宏观趋势,以及我国人口“低生育、老龄化、城镇化、高流动”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科学教师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业母机”,建设高水平科学教师队伍就是在为科学技术创新蓄能,科学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历史机遇,下好这步面向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手棋”。  培养高水平科学教师:从供需两侧双管齐下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总量短缺和结构性供给不足。我们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双管齐下,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扩大科学教师供给,优化小学科学教师人才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在需求侧开展针对性优化,去除制约学校对科学教师需求的各种束缚。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要扩大科学教育及相关师范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培养科学教师。一方面,要鼓励高水平师范院校新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或科学教育辅修课程,加大科学教师供给量;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在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大学中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培养模式是面向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两年制的科学教育专业硕士项目,以“3+2”或“4+2”的形式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联合培养,拓宽高层次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渠道。自2012年开始的科普硕士试点工作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教育人才与科普人才,为科学教育硕士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明德小学科学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程学虎摄/光明图片  二是要优化在职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并在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学院校建立培训基地。具体来说,以各地教研系统和教育管理部门为纽带,根据当地科学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小学科学教师的真实需求,牵头组织高校、教研单位和中小学校之间密切合作,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此外,总结各地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办学经验,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新建设一批科学教师培训基地,并将其纳入国培和省培专项计划,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科学中心设备优势,定期组织覆盖全体在职小学科学教师的线上、线下短期培训。以科学教师培养为契机,构建“大学-地方政府-教研单位-中小学校”协同育人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师培养的合理途径。  三是要建立小学科学教学支持体系,构建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建设小学科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教育专网等数字资源,通过数字行动助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素养提升。探索科学教育内容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创作高水平科学教育课程作品和数字资源。以教育信息化推动科学教育现代化,促进科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四是要消除当前科学教师培养和招聘中的沉疴宿疾,探索优秀科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当前科学教师选聘中有三个主要痛点:一是部分地区中小学校受教师编制和户口指标限制,招聘科学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其实际教学需要;二是当前在科学教师招聘中,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岗位专业背景的不合理限制,影响了科学教师的有效供给。例如,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岗位招聘时仅招理科背景,使得大量工科背景和科学教育背景的求职者无法报名应聘;三是当前各地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相比竞争力有限,难以吸引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高水平求职者,使得人才短缺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对此,一方面应当适度增加招聘名额和户口指标,释放学校的真实需求,并设立研究型教师专项招聘计划,提供具有区分度的岗位要求和薪资待遇;另一方面,可以请教育专家重新审定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的专业背景需求,将理工科专业、科学教育、教育技术等一系列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专业纳入其中,避免因过度限制导致人才浪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请最优秀的科学教师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才能让每个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孩子被充分发现、认真对待。只有现在把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提到战略高度上,有效解决当前高水平科学教师短缺的问题,才能在科学技术创新竞争中占据先机,赋能未来。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9日
父亲是天,是笔,给人指引;母亲是地,是墨,温暖人心。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株幼苗的长大,父亲的道理是杀虫剂,母亲的感情是营养肥。缺了杀虫剂,树苗会黄;缺了营养肥,树苗会枯。不论是杀虫剂还是营养肥都要注意量。父亲讲道理但不强势,母亲重感情但不溺爱,才是孩子真正的幸福。父亲的道理是孩子的翅膀。与母亲相比,父亲多是理性的。男性与女性相比,在力量、理性思维等方面更有优势。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家庭的“权威”角色,他们是家庭的支柱。作为家庭的火车头,父亲们经历更多,见识也更多。父亲是孩子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在孩子们眼中,每个父亲都是超人,是智慧的象征。作为孩子们眼中的男性模板,父亲肩负着指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的重任。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父亲的道理是孩子的翅膀,指导孩子如何去飞,可以往哪里飞。据调查,如果孩子的成长路上缺失了父亲的指导,那他的是非观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长大后会缺乏规则感,横冲直撞,任性妄为。父亲需要讲道理,但不能太过强势。讲道理是给孩子装上翅膀,而强势的规定则是给孩子的发展拴上链子。家庭需要尊重,而不是无条件的服从。父亲可以从旁给予孩子指导,在大方向上给孩子讲原则,但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要学会听孩子的意见,毕竟孩子的路要他自己去走。父亲太过强势,家庭生活也会变得相对冷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过分懦弱就是极度叛逆,也有可能形成双重性格。傅聪出国留学期间,傅雷给儿子写了很多书信。每一封信都是父亲经验的总结,都是珍贵的人生道理。傅雷在信中教导儿子做事要严谨,待人要谦虚。除了这些原则性的要求,在生活、学习上,傅雷并未有过多要求。 母亲的感情是孩子的雨伞。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影响成长的因素,其中母亲的影响是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我们常说“为母则刚”,母亲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勇气,其实母亲也是孩子最大的信心与勇气来源。女性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她们更容易跟孩子心意相通。母亲的爱就像一把保护伞,有了这份爱,孩子们便可无惧风雨。弗洛伊德曾说“我发现,那些认为自己被母亲喜欢或偏爱的人,在生活中会展示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撼动的乐观,常常显得英勇,而且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现实生活中很多缺乏信心、畏首畏尾的成年人,探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的母爱缺失。有科学家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并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母亲是与孩子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让孩子感受到母爱,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产生自我认同感。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孩子就会变得自卑敏感。母亲不可或缺,但也不能一味溺爱。适度的母爱是孩子的保护伞,过分的溺爱则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毒苹果。在表扬孩子,夸奖孩子的同时,也要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行为说“不”;在关心孩子,给孩子提供适当帮助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独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杨绛称朱梅馥为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朱梅馥确实如此。她性格温柔,从不吝啬对孩子表达、付出自己的爱。但这种爱并没有突破孩子们应该遵守的规矩。父亲的道理,是风,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母亲的感情,是水,决定孩子内心的厚度。父亲讲道理,母亲重感情,才是孩子的真幸福。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9日
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在家陪孩子吃饭的次数慢慢减少。有研究发现,每周至少与家人共进晚餐3次的孩子,能更好地体验和享受家庭共餐的好处。礼仪是给人提供愉快的体验、替别人着想的一种习惯,保持良好的用餐习惯,周围的人会觉得你是个很有品位、替别人着想的人。传统的饭桌文化是:礼、孝、德、让、教,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尤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讲礼貌、有教养。入席时,是以长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要等人到齐,长者先动筷子后,孩子们才动筷子;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和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不准把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把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剩饭……餐桌礼仪与一个人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和孩子一起吃饭时,可以让孩子多了解一些餐桌规矩和禁忌,培养长期的良好习惯。这些传统的餐桌礼仪能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餐桌上的家教可以这样做:1、让孩子参与做饭。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在厨房跟着家长身后转来转去,这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又有益于训练独立生活技能。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食物制作,增加亲子互动时间。2、放下手机和电脑。全家人一起吃饭目的是增强亲子关系,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盯着手机或电脑,会大大降低在座其他人的兴致。家长要先杜绝此类行为,放下手边的工作,给孩子树立榜样,主动交流。3、懂得珍惜和感恩。家庭用餐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更加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让孩子珍惜粮食,懂得感恩。除此之外,有的家庭还会在吃饭时播放背景音乐,放点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助增添融洽和谐的氛围;有的家庭会结合时令选择不同款式的桌旗或者桌面的台花;有的家庭在聚会结束后,一家人再一起喝喝茶。这些“小而美”的动作,在悄无声息中塑造了孩子对美的理解。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9日
1“课标”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这次课标修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2“课标”的亮点: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想得到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育人目标行动图。可见,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的基因,一根红线贯彻修订全过程,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各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3 育人总目标确立,义务教育学生画像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所谓“有理想”,指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有向往和追求。所谓“有本领”,指学生要学到能够运用于实际、满足生存需要、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所谓“有担当”,就是培养责任意识,发挥个人能力,做时代的主人。4 核心素养概念、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通俗说,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如图所示:5 学科要培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追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对能力、情感、态度学科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确定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质量标准的依据和导向。学科核心素养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载体。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实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它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语文学科素养高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数学学科素养 高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义务: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物理学科素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学科素养 高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义务: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生物学科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英文学科素养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历史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地理学科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科学学科素养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劳动学科素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艺术学科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6 布鲁纳、施瓦布的学科结构化、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论2022版新课标主要依据理论是布鲁纳、施瓦布的学科结构化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论。换句话,我们这次是从发现学习、课程结构结合视角来全面引进、学习布鲁纳的思想观点。教学评价与韦伯D0K理论基本吻合。施瓦布实践课程蕴含着真实性、探究性、情境性以及过程性等特性,提出学科结构的三种含义,即学科间的组织结构、学科的句法结构、学科的实质结构。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核心观点① 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② 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③ 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④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动机类型: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来呈现。类型: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及时反馈。⑤ 发现学习的四个作用:提高智能的潜力;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帮助学生的信息保持和检索。⑥ 发现学习的四个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相应观点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基本的知识结构。学生要掌握其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或编码系统。② 教学不能逐个地教给学生每个事物,而是使学生获得一套基本原理或思想,这是理解事物的最佳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上。③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④ 学习和掌握基本结构的五大优点:• 如果知道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逻辑组织,学生就能理解这门学科;• 如果学生了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如果教材的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内在知识结构性,将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的知识细节;• 如果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经验和对知识结构的合适陈述,即便是年幼儿童也能学习高级的知识,从而缩小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知识深度即DOK”理论,该理论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层级:回忆和重现、技能和概念、策略性思考和推理、拓展性思考。一个真正好的学习任务应该从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造层面来设计。7 各种目标分类比较8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安德森等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① 事实性知识。有“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两个亚类。② 概念性知识。结构化的知识形式,包括“分类和类型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和“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③ 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④ 元认知知识。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前两类相当于学科的内容知识,后两类是过程技能。知识类型与认知方式大致是对应的。比如事实性知识,主要是“知道”,记住并能回忆;概念性知识则需“理解”,表现为能够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等。事实性知识包括“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以往的基础教育主要在教这种类型的知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用“知道”“记住”的方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则恶化为“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9 课标基本框架10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者关系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典型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11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指学生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过程、结果、考试命题依据。不是知识点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综合运用。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12教学提示教学提示写作要求:围绕学习活动经历,整合教学策略、情景素材、学习活动、教学策略指出教学设计的要点和需要注意问题。在情景素材上,建议使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能够体现素养发展要求的。学习活动上,建议指明必要的学习活动经历和过程基本学习方式,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生应形成的核心素养融入活动。13大观念大观念是一门学科(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中最有解释力、统整力和渗透力的知识,内含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它就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的体现。大观念,在不同课程标准里有不同叫法,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任务群”,其他课程标准还提出“主题”“任务”“项目”等,但本质上都强调以素养为纲,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等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位。大观念,即一门课程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能够形成一门课程的逻辑体系的核心概念,二是由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命题、原理或理论。除此之外,不同单元主题和学习活动中也蕴含着与主题和活动相适切的大观念。大观念能够实现对知识内容的精炼,对学科内容的重组,引导学生透过茂盛的枝叶,从主干、根部吸收营养。14大概念大概念亦称“大观念”或“核心观念”。威金斯认为,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概念、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反论、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和原则。大概念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大概念,是聚焦学科本质的核心观念、思维、价值观,它是对学科知识及相关概念间关系的抽象表述,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概括,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统领性等共性。大概念是具体与抽象间的协同思维,是将素养落实到教学中的锚点。大概念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 概念,指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这是大概念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② 观念,表现为一种看法和观点,常常反映了概念与概念的关系。③ 论题,即很难给出确切答案的大概念,主要出现在人文艺术领域。如果要给大概念一个定义,就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大概念是指学科领域中最精华的内容。有限的课时与不断增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需要以最有价值的大概念作统帅,摈弃细碎的知识学习,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它揭示了知识的规律,使碎片化知识发生有机联系,不仅便于记忆,也利于学习新知,当学生遇到新情境与新问题时,可以迁移应用。大概念可从如下方面发挥作用:课程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强调学校课程的连续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贯通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其内在逻辑规律就是大概念;大单元整体教学,教学难点在于找准单元整合的依据与标准,用大概念统摄与组织教学内容,使离散的事实、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大概念就是科学、合理进行课程整合的基点;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或逆向教学设计,基于大概念教学,具有明晰的学习目标,有效的表现性任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学习成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大概念的学习,是有组织的结构化学习,是能有效迁移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学习,这都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学科让学生重点学什么?有三次迭代:1.0版:学知识,学前人结论2.0版:学大概念,学迁移,学学科思维3.0版:借助学科学会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多个角度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表达世界。可见,从学结论-学学科思维-用学科学会思维,是学习目标迭代升级。15教学评一致性、一体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任务设计)与教学测评,三者互相照应,互相匹配。目标是单元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旨在实现目标,因此,有效的单元教学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遵循教学评一致性。而“教学评一体化”,是指这三方面的融合统一。是否统一的判断标准是学习目标,“一体化”更关注目标设计尤其是目标达成,要求教案逆向设计,从过去的“目标-内容-评价”,到现在的“目标-评价-内容选择”。“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从传统知识点的一体化,走向以学习质量标准来落实的一体化、基于深度学习的一体化。同时,效果检测从传统双向知识细目标为依据,升级为情境、能力、知识类型、核心概念的多维细目标。命题更关注情境综向深入,思维、素养立意、设问更开放、答案更多元这四要素。教学评一体化,强化了以大概念统整的单元整体设计,放大了整理课的作用。课堂从追求每一堂课的战术高效,转向学科整体、单元的战略高效,从追求单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为未来而学,为掌握大概念而学,为“事实-概念-主题-原理、规律-理论”的理解而学,远迁移而学,为“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的思维横型层次升级而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研究哪些内容?① 目标定位的是否合适?是否适合学生学习?② 达成评估(设计)是否科学: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评价标准?谁来评价?③ 根据目标设计的学习问题(学习任务)是否是结构化问题串?问题是否优质?④ 根据问题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台阶式引领(组织形式+活动步骤+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参与?⑤ 嵌入式评价是否与目标达成评估统一,能否利于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和开展学习活动(这里的评价可以有等级和分数)?⑥ 先行组织是否实现新旧知识相连、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情境)、指向主问题(或整体安排一节课学习工作)?⑦ 成果集成(传统小结)是否实现了知识或思维结构化,能够引领学生回顾反思一节课的学习?16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这些年的教学有两个演变,一是“知识点-知识单元-学习单元”,二是“单篇教学-单元整合教学-素养本位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追求,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设计情境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发展概念性理解,借助概念的迁移和协同思考,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大单元教学,不外乎三个基本特征:① 目标定位上,追求可迁移的大概念的理解;② 设计思路上,遵循逆向设计原则,目标统领,注重学习证据的设计,为具体学习成果的产出设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③ 实践落实上,以具有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的学习任务为组织形式。大单元教学特点:① 目标阶位高,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作品为导向;② 教学单位大,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思考、操作;③ 课程建设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④ 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大单元教学,以素养为纲,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元,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为主线,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统筹考虑,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模式,凸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经历完整学习单元,形成结构化整体性的核心素养。17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程建构的综合学习,在路径上,体现为学科内知识整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课程学习三种类型。在学理上,坚持“素养说”的内在逻辑,强调建立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知识与自我间的“联结”。在实践中,针对知识间的割裂,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针对知识与生活间的割裂,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用结合;针对知识与自我间的割裂,强调学思结合,建构学习反思支架。跨学科主题学习,即立足某一学科,以主题来组织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综合学习。新方案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同于单科独进地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通常围绕真实问题、任务或项目,通过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而不是新设科目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指向复杂问题的解决,追求在问题解决中拓展认知边界,通过变革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重构学习经验,以超越传统单一学科方法的束缚。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部分都要跨学习,一学期一二次,选择重点。特点:整合≥2学科观念、方法、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跨学科大概念落地。18课程内容结构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本次课标一个典型特点是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正如张华先生所说,借助内容结构化,让学生进入课程,让素养落地。课程内容结构化,它最终要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学习方式改变首先是课程结构化,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没有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方式是不能转化的。可见,发现学习与结构化课程是两位一体的。如果是结构化课程,就需要发现学习;如果是发现学习,所学的一定是结构化课程。郭华教授《新课标引导教学新变革》里讲,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不是内容结构,而是通过结构化的课程,让课程内容变成学生活动的要素,结构化要求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结构化目的在于体现内容之间的关联,借助学科概念来实现,反复运用强化,更好理解基本原理;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迁移;有助于准确把握校心概念进阶。学习经验结构化路径和策略 ① 路径: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② 策略:•  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  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数学,先学整数后学小数、分数;•  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怎么运用。19学科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学科育人,重组课程内容,创建学业质量标准,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学科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动手),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从育人角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方法去学习,才能实现学科观念、思维与价值(即学科性),从学科探究走向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立场的学习,遵循学科性质、特点、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体现学科精气神;学科实践,立足于建构学科大观念,像学科专家一样探究和字习学科,深入触及学科本质、精神、方法等学科意蕴。学科实践是在活动、操作、应用、体验之中学习。从学科探究走向学科实践,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课程编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将学生行为表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之间的关系立体化、动态化。学科实践代表着学科育人变革新方向。20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向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是在学科纵深和视野拓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真实实践和创造性实践。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跨学科整合,整合什么,为什么要整合?学生学习不同学科主要是学习学科思维模式,比如数学的形式化演绎推理、数学建模;科学的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历史的注重证据、论从史出等。让学生看问题、表述问题多一个视角,观察和描述世界多一个视域。跨学科整合不是学科知识拼盘,也不仅是项目主题整合,而是各学科认知方式、思维模型的整合,让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对问题进行探究解读。借助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从单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让学生走向“事实-概念-主题-原理、规律-理论"的进阶理解,让学生实现“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的认知逻辑升级,迈向“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的思维模型一一大观念层次升级。跨学科主题学习不等于项目学习,也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212022版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内容结构化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有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现在需要寻求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学科实践此次提出的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即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创意实践等。22与课标理念匹配命题与评价命题所秉持的基本思想,就是素养立意。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活动来牵拉、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素养立意的测试宗旨,不是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的拥有状况,而是学生愿意和能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精神状况。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纸笔考试要重建试题属性,教师应明确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双向细目表已完成使命,将退出历史舞台。表现评价有三种类型:构答反应、作品、行为表现,考验学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解决高分低能问题。既然教学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境况中,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    依据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命题将坚持这样的原则:无应用情境就无知识测试。不论是客观性测试还是主观性测试,考点必须“生长”在产生知识或应用知识的“土壤”之中。既然教学重心将从重结果回到重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既然教学坚持从真实生活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他人给予的问题,更要考查学生能否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会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更要考查学生能否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知晓和能否应用已学知识,更要考查学生能否审视、追问、评价、改进已学知识;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状况,更要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态度与期待。必须把批判性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教与考的重要内容,因为一旦教学从直接的知识传授走向直面真实的探究,学生所面对的社会、自然、人生等学习对象本身就是多元的,不确定的和开放的。既然教学将通过大任务来承载大观念,以主题、活动、项目等任务的实施来实现对原理、法则、态度等大观念的掌握,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测试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一个有思维含量与探究含量任务的过程,或做一件完整且有挑战事情的过程。这种测试可以更全面深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水平、做事能力,以及在应对复杂、陌生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立场与价值。这是做中学思想在考试评价中的体现,也是考试指挥棒应该发挥的教学导向作用。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8日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父母很多时候只想着怎样让孩子变优秀,却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顺。现在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是:"孩子,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宝贝,为了你我们可以牺牲一切!""你就只负责好好学习吧,其他事情都让妈妈来!"……他们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不知道一直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来越随心所欲,一点也不会体谅父母。养一个孝顺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导致孩子的不孝顺。他们用错误的方式让孩子成材了,却忽略了教导他们要孝顺。如果发现孩子有下面这4种行为,父母就需要及时引导了!01随意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这是孩子不孝顺最常见的表现。因为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的缘故,所以家长们就会对他们百依百顺,爷爷奶奶也很宠他们。偶尔地一次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顶撞父母,所心所欲。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言语上,他们没有对父母起码的尊重和客气,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着来,父母说东,他们就非说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生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孝顺就是要对父母百依百顺。当孩子开始顶撞自己,父母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好。如果真的是孩子开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开始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多问问他们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唱反调,耐心的指导他们,摆正心态。02不懂得感恩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饭后推开饭碗就去看电视或去玩了,父母则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留给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生病,父母便细致入微地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甚至视而不见……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接受家人给予的关怀与爱护,会认为家人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家人、孝顺身边的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从这几点着手: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艰辛。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给孩子"回报"的空间。03霸占东西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好吃的,好玩的当然应该全部归自己才对。所以凡是家里出现的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独占。其实这也是不孝顺的一种表现。父母是出于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才心甘情愿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我们。反过来,如果我们像父母爱我们的那样爱他们的话,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做呢?事实上,孩子骄纵惯了,非但不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让给父母,反而毫不谦让的霸占那些东西。很多人只要餐桌上出现了自己爱吃的菜,就不许任何人动一下筷子;有了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就不准任何人动一下遥控器;有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连父母碰一下也不允许……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这哪里算得上是一个孝顺的人呢?04习惯把错推到别人身上现在很多的孩子盛气凌人,一点都说不得!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错了,当你说他一句,他愣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把错怪在家长身上,多说两句,地上撒泼打滚让人没有办法。这类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爱惯出来的。如果不及时改正,长大后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百善孝为先。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父母很多时候只想着怎样让孩子变优秀,却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顺。一个从小能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他的运气一定不会差,未来一定会美好。来源:蒙台梭利育儿公众号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8日
尊敬的家长:您好!暑期为了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有意义的暑假,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中小学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请广大家长朋友认真阅读这份安全教育告家长书,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坚决消除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我们诚恳希望各位家长积极配合做好以下安全教育工作:家长朋友们,孩子的假期生活离不开您的关心和指导。在暑假中,请务必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妥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引导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充实的假期!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8日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亲爱的家长,请不要对孩子说:我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因为在劳动锻炼的过程中,孩子们并不只是简单地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劳动的更大价值还在于,让孩子能够在芜杂的生活中轻松地找到头绪,从劳动中感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坚持劳动的好习惯呢?这个暑假,让孩子对照这份劳动清单完成打卡,在整理、洗涤、烹饪、购物整理上完成全方位的劳动素养升级吧~1-2年级自我服务1. 能正确洗手、洗脸、刷牙、洗脚等2. 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会打死结、活结、蝴蝶结等3. 能清洗红领巾、袜子等小件个人小物件4. 掌握简单的出行安全常识,能妥善自己的物品5. 会正确使用电扇、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家庭服务1. 能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2. 能帮助家人清洗水果和蔬菜3. 会叠被子、折叠家人的衣服,并给衣服、裤子、袜子等分类摆放4. 家里有客人到访会礼貌问好,学会给客人端茶、倒水等简单的劳动5. 饭前帮助家人盛饭、摆碗筷;饭后帮忙收拾并擦干净桌子3-4年级自我服务1. 会自己洗头、洗澡、梳头,用完卫生间后及时打扫2. 会泡水果茶等日常饮品3. 会按照正确步骤擦拭、清洗自己的书包、鞋子4. 会给自己准备简单的早餐,如煮面条、速冻饺子,热牛奶等5. 拥有物品分类摆放等收纳技能,能够自己独立整理书橱、衣橱和床铺家庭服务1. 能根据植物习性,对家里的植物进行区别照顾2. 能为家人做蔬菜沙拉、水果拼盘、三明治等3. 懂得待客之道,会帮父母招待客人,能独立带领客人参观小区环境4. 会擦玻璃,布置美化家居环境5. 能用微波炉加热家人分别所需的食物5-6年级自我服务1. 会用针线缝扣子2. 会自己更换床单、被套3. 能独立收拾外出旅游所需物品4. 能按季节整理自己的衣柜,将衣物按季节和使用频率进行分类整理5. 会清洁、修理自己的文具和简易工具家务服务1. 会制作主食,如蒸馒头、包水饺,用电饭煲煮米饭、煲粥2. 坚持垃圾分类,并用行动影响身边的人3. 掌握简单菜品制作方法,如蒸蛋、煮汤、炒蔬菜等4. 会用洗衣机帮家人清洗夏季衣物5. 会照顾家里的宠物,能合理喂养7-9年级自我服务1. 能清洗不同材质外套,拆洗床单、被套、枕套等2. 会使用熨斗或挂烫机熨烫衣物3. 会削皮、切块、切片、切丝的简单刀工,掌握蒸、煮、煎、炒、煲汤等基本技能4. 能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每周定期整理,保持房间整洁清爽5. 会正确使用家用医疗器材,掌握日常应急救援知识和正确操作方式,如心肺复苏术、简单外伤包扎止血家务服务1. 学会记录分析家庭一周的生活开支,提出合理建议2. 能为家人制作几样家乡特色菜,能烹饪简单的四菜一汤3. 能根据时令为家人准备时令小吃或特色食物4. 会日常生活小电器的维护方法,如拆洗电风扇、清洁微波炉等5. 能独立拟定一次家庭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预定机/车票、酒店和门票写在最后 给孩子的温馨提示 1. 长期坚持,培养习惯:保持主动做家务劳动的习惯,并且能够坚持下去。2. 力所能及,量力而行:做家务时应视自身能力范围而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 避免危险,注意安全:家务劳动过程中,尤其是使用刀具或危险工具时,一定要保证安全。 给家长的温馨提示 1. 不要强迫,接受不完美想培养孩子家务劳动的习惯,可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强迫。对于孩子的家务劳动成果,家长不要要求太高,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来对待会更好。2. 要有耐心,忌过度插手在引导孩子做家务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过度插手,可以慢慢地让孩子尝试,从简单的家务活开始做起。有耐心地引导,让孩子知道,做好家务也是他们必须学习的课程。3. 确定目标,恰当用鼓励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计划,把孩子能独立完成的家务劳动绘制成一张图表,顺利完成一项任务或所有任务时,就鼓励表扬孩子。但要注意,尽量少用物质奖励来让孩子做家务,以免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4. 做好榜样,全家齐参与尽可能为孩子做好劳动榜样,不频繁当孩子的面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而是以身作则,让孩子意识到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愿这个暑假,大朋友、小朋友们都能解锁更多劳动技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你认为呢?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8日
 世界文明史上,许多古老文明曾创造过自己的文字,汉字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杰作。历经数千年风雨,汉字体系不断发展演进,展现出勃勃生机。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同时,“汉字热”“汉语热”人气不减,也令中国语言文字的海外影响力得到提升。  全国普通话  普及率达80.72%  这10年,中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指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视,将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过10年努力,普通话普及率增速喜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周为说。  要满足语言文字应用需求的基础保障,离不开加强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国家语委组织制修订了31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规范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拓展。例如,2013年国务院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首次在通用层面明确“规范汉字”的范围;《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作为一套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汉语拼音的国际影响和作用;发布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日、俄文)系列国家标准,为交通、旅游、文化、体育、餐饮等10多个服务领域常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提供规范译文。  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发布实施,中国3300多万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一幕曾打动了无数人,这得益于去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从此满足了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  推广普通话  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六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对推普脱贫工作深有感触。忻城县是原国家深度贫困县,吴桂彬在2018年被派驻到六纳村,这里位于大石山区,日常交流语言主要为壮话,地理位置和语言习惯共同导致了当地村民与外界交流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也影响了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018年,六纳村在忻城县率先启动实施“推普脱贫”系列活动。“我们每年都通过开展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普通话等方式,帮助当地部分有语言障碍的群众掌握普通话的交流方法。”吴桂彬欣喜地说,“我们还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学会多语言’活动,让民族语言和本地语言得到较好传承。”这几年,许多参与培训的村民都走出了大山,在县外找到了稳定工作,实现脱贫致富。  “3年多时间里,通过普通话推广惠及当地群众160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9人次,均已实现脱贫。”吴桂彬说。  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推普脱贫攻坚”战略合作,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人群,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10年来培训逾千万人次。  据周为介绍,建立东西部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实现“三区三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全覆盖。组织动员青年力量,开展推普志愿服务,中央财政专项支持986支团队1.1万余名大学生,辐射带动数10万高校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线。“2019年召开‘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发布《语言扶贫宣言》,建设‘语言扶贫’APP等学习资源平台。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学习普通话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实现就业、脱贫致富。”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语言大学,10年来已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0多万名通晓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来华留学生。“我们牵头研制《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研发来华留学生考试评价体系,率先设立以语言评价为特色的教育评价学科。编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等教材,实施国际中文智慧教育重大工程,建成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海外华语资源库。”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如是说。  掌握一门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北京语言大学的实践正是中国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水平的缩影。2021年7月1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正式实施。作为首个面向外国学习者、全面评价其中文水平的规范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添助力,已向海外发布8个语种对照版,与20多个语言教育机构进行标准对接。  放眼全球,如今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  2014年,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举行,并发布《苏州共识》;2018年,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举行,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全球视野不断拓宽。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化交流正不断加强。“推进中俄、中法、中德以及中国与东盟等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国际朋友圈’。签署国家语委首个双边合作协议《国家语委与法国文化部关于语言政策交流合作协议》。”田立新说。自2017年起,以“语言,让世界更和谐,文明更精彩”为主题,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和“语言科技与人类福祉”等系列国际语言文化论坛,填补世界华语区空白,吸引近百位国际组织代表和外国驻华使节参加、近千位专家参与交流研讨、十余万人次观展。(本报记者 孙亚慧)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