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勤读书,要孝悌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孝顺父母,是王阳明家训的头等大事。学谦恭,循礼仪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从小教会孩子,不因所谓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并将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彬彬有礼的举止。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节饮食,戒游戏“饮食有节”,是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发胖、得富贵病的时代,连身材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绝不可过分沉溺游戏。玩物,必然丧志。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毋说谎,毋贪利古人说:“诚信是金”,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天地养育万物,又何时计较、贪过小利?百年老店瑞蚨祥,在一次大火中烧毁了所有账本,掌门人决定:凡瑞蚨祥欠的账一律奉还, 凡欠瑞蚨祥的账一笔勾销。这便是“小商求利,大商谋道”。毋任情,毋斗气《增广贤文》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拘束,是易放难收的危险行为。斗气、赌气,意气用事,更会失去理性,损人不利己。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他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毋责人,但自治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对行贿者“不会有人知道”的论调,杨震义正言辞的回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从小让孩子懂得,越自律,越自由。自律,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能下人,是有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王阳明说,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才能屈能伸,能下人。王阳明认为,多赞赏孩子,使孩子内心富足,他们就会自信,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提升自己。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胸襟越大,成就往往越大。真正厉害的人,内心强大,才能容得下自己的缺点。真正厉害的人,更能容得下别人。别人弱势,不轻视;别人成功,不眼红。能容人,不能只靠教,更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实践中培养。不压抑孩子,丰富他们的内心,心量才会水涨船高。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在龙场被乡民攻击。但他以德报怨,依然相信善良,帮助乡民建房、读书、耕种。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就如树上的果子,良心是蒂,蒂坏了,果子也就掉了。让儿孙做个好人,才是家庭兴旺延续的根本图文来源于孝徳童子园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1日
道家柔能克刚,弱能胜强...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一 .  第一次会面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老子回答说:“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孔子恍然大悟,说:“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老子接着说:“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的行事。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你现在冋去,应该戒骄戒躁。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这样,谁还敢用你呢?”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二 .  第二次会面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老子说:“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人生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理。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三 .  第三次会面两​人第三次会面是在很多年后了,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这次,主要探讨的是何谓天道。对此,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一个人仅仅希望能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样。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孔子获益良多。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0日
那一年,她上中学。放暑假,去同学家里借书,快天黑时下起了大雨,同学说:“你别走了,在我家住一宿吧!”她说:“不行啊!我妈会杀了我的,她不让我在外面留宿。”那天晚上,挨到八点钟,雨还没有停,她只好给老妈打电话说:“我今天晚上不回家了,在同学家里住一晚,明天一早回家。”老妈一听就生气,说:“乖乖地在同学家里等我,别乱跑,我去接你。”九点钟,老妈站在她同学家的门外,全身上下都已经湿透了,虽狼狈却不失礼数,她彬彬有礼,向同学的妈妈道了谢,然后把她带走了。那天晚上,回到家里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她气鼓鼓地说:“你至于这样吗?她是我的女性同学,好朋友,我不是跟人私奔了,不是跟男生同居,你至于这样如临大敌?老妈也生气了:“什么事情还不是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的?今天你在同学家里留宿,明天还不知睡在哪里,你的不检点就是我的失职。你不领情也就算了,将来你有了自己的女儿你就会体会到的。她不吭声,老妈每次发飙,最后都是她用隐忍来了结,否则老妈就会动用她的撒手锏--晕倒。大学毕业那一年,她开始工作,独自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名正言顺地逃离了老妈的魔掌。老妈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她租住的小屋里必须安装一部固定电话,不许留男生过夜。从那时开始,每天晚上十点,她会准时接到老妈的电话,而且老妈每次给她打电话都是打家里的固定电话。刚开始,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一点一点就明白了,原来老妈是查她的岗。她哭笑不得,心里别扭了好长一阵子,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再后来,每晚睡前,若是听不到老妈的声音便忐忑不安,担心老妈出了什么事儿。那段时间里,她和一个很酷的卷毛男生谈恋爱,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恋爱,两个人都很疯狂,老妈的碎碎念早被她抛到脑后去了。情人节的晚上,卷毛的男生赖在她的小屋里不肯走,老妈打电话来,她示意他别出声。卷毛想从背后抱住她,却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玻璃杯碰落到地上。这一声脆响,惊动了电话另一端的老妈,问她是谁,她说,是自己不小心碰落了杯子,老妈才收了线。她刚刚松了一口气,门铃就响了起来,是老妈。那样狭小的一间屋子根本藏不住人,她只好硬着头皮把门打开,老妈优雅地说:“莎莎,这是你朋友啊?这么晚了还不送客?”卷毛从她的小屋里落荒而逃。她有些恼了,她说:“妈,我们是真心相爱的,你干吗这样?”老妈说:“莎莎,谈恋爱我不反对,但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你们若真心相爱,他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向你求婚,而不是半夜三更地还在你的小屋里纠缠你。肯给予一个女人婚姻,才是最大的爱。”她还想争辩几句,可是老妈抚着胸口做晕倒状,吓得她连忙住口。过后,她给卷毛打电话,想解释几句,谁知这个家伙居然说:“谈个恋爱你妈都要管三管四,将来我们若是结婚了,我亲你一下,是不是还得请示你妈去?她一语未发收了线,心中有些疼痛,自己是爱着他的,全心全意,可是人家居然如此强调,可见现象与本质的差别之大,她佩服老妈的火眼金睛。两年之后,她喜欢上一个二流大学的老师,只见了一面,老妈就对她说:“姑娘好眼力,这个好。”她很奇怪,看不出这个当老师的男人有什么好,二流大学的教书先生,工资不高,房子很小,车子一般偏下,可是老妈对他却是赞不绝口。相处了一段时间,她果然发现,这个男人底蕴深厚,不愠不火,有担当,不怕事,果然是一瓮好酒。结婚的前一天,老妈又念起了她功力深厚的碎碎念,老妈说:“莎莎,结了婚就是大人,以后不能再任性了,要孝敬公婆,善待亲夫,两个人举案齐眉,互相尊重,好好过日子……”她笑而不语。图文来自于网络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10日
设想一下。如果某天,有人忽然告诉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另有其人;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另有其人。你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很魔幻,难以置信?而最近,这件事真实地发生了。两个男孩,出生时在医院被抱错,分别在对方的家庭成长到28岁。这件事直到一个月前才被发现,引起轩然大波。就是最近媒体频繁报道的新闻:《错换人生28年》。故事很离奇。而比离奇故事更让我感叹的是,两个家庭在故事里的表现。两位妈妈,分别抱着对方的孩子回家了事情是这样的。姚策,当年被抱错的男孩之一,从小就患有乙肝。今年初,28岁的他被查出肝癌晚期。医生说可以考虑肝移植,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她的肝。结果验血后,姚策父母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问题:他们夫妻都是A型血,理论上只可能生出A型或O型血的孩子,但姚策的血型却是AB。夫妻俩觉得不对,偷偷去做了DNA鉴定。结果令人崩溃:姚策,不是他们的孩子。至此,这桩隐形了28年的悲情故事开始浮出水面。图/CC0时间倒回1992年。6月15日,姚策妈妈在开封医专第二附属医院(现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生下了一个男孩。当时和她同病房的还有两个产妇,其中一个,在她生产的第二天,也生了个儿子。孩子出生后,都是护士抱到婴儿房照料,出院时才抱过来。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错,两个孩子被错换了。两位妈妈,分别抱着对方的儿子出了院。随后,姚家带着孩子在江西生活。这家的夫妻俩都在当地卫生系统工作,家境不错。另一个人家姓郭,一直和孩子待在河南。他们还有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女儿,生活相对也没有姚家稳定,这些年辗转在郑州、开封、驻马店等地,有时卖水果,有时开餐馆。值得庆幸的是,两家人都非常疼孩子。生活在郭家的孩子说:郭爸曾经靠三轮车拉客养家,每天回家很晚,但几乎每天都会给他带些零食,悄悄放到他房间里,“他们对我的爱,没打过折扣”。时光晃过28年,两个男孩都已经结婚生子。姚策父母发现了不对,开始辗转寻亲。姚爸说,着急寻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找自己的小孩,而是必须要找到姚策的亲生父母,救姚策的命。他们找医院、找派出所,来来回回折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疑似抱错的家庭,郭家。他们给郭家爸爸打电话,简单问了情况,约着见面说。郭爸不明所以,误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拉黑了他们。——也是啊,谁家日子过得好好的,忽然来一通这样的电话,也是难以置信吧。郭家电话再也打不通了,姚爸无奈,只好再次求助派出所。民警查了郭家小孩的信息,却发现正是在这家派出所工作的辅警郭威。郭威来了,和姚爸长得特别像。他很懵,不敢相信是真的,但证据摆在眼前,他又不得不信。随后,姚爸和郭威比对了DNA,结果显示,是亲生父子。直面真相在等待鉴定结果的几天里,郭威寝食难安,天天给姚爸打电话问:“姚叔,结果出来没有?”四天的时间,他瘦了五斤。终于,姚爸来电:“确定你是我们的小孩。”郭威沉默良久,“嗯”了一声。这是个无比沉重的事实,但是,也只能承受。第二天,姚爸姚妈从江西出发,赶往河南,去见他们的亲生儿子郭威。在火车站,错别28年的一家三口相见,姚妈抱着郭威失声痛哭。她仔仔细细端详儿子,用手指摸他的眉毛、鼻子,心里百感交集。当晚,姚爸姚妈去了郭威家,和郭威的妻子、儿女一起,一家人吃了顿团圆饭。平时很少喝酒的姚妈,连喝了两杯白酒。而此时,另外的一家三口——姚策和亲生父母郭爸郭妈还都毫不知情。姚策的生母郭妈也是肝癌,刚刚做完手术,非常需要安心静养。郭威实在不知道如何对妈妈说出真相。可是他也知道,姚策病情严重,亟须救治,事情拖不得。在和姚爸姚妈相认的第二天,他决定向父母摊牌。他甚至为父母准备了速效救心丸。那天,郭爸郭妈像往常一样,来郭威家看孙子。郭威把体弱的母亲先送回家,面对父亲,他小心翼翼地从“诈骗电话”谈起,一点点告诉了他整个事件。他对父亲承诺:“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变,养育之恩就像亲生父母一样,我永远都会在你们身边。”“你只是在九江多了一个儿子,还有孙子,这是很幸福的事。”郭爸错愕万分,又伤感不已,“养了快30年,你说你不是我儿子,我真是受不了。”郭爸三次离开郭威家,又三次返了回来。最后终于离开,他骑着电动车哭了一路。进了家门,他直接走到洗手间,洗掉脸上的泪痕。过一会儿,他又去洗脸。郭妈见他眼睛红肿、神色反常,老是去洗脸,便问他怎么了。几次追问,郭爸坦白了实情。郭妈自然也是极其震惊,非常难以接受。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事实上,事件里的六个当事人,没有一个能顺利接受这件事。它太离奇,又太伤痛了,冲击了每个人的情感,也改变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只是最后,每个人又不得不接受它。最后一个得知真相的,是姚策。处在风暴眼的他,因为身患肝癌,一直被众人小心地隐瞒着。这两个月里,他看着爸爸迅速苍老,头发花白,没有想通是什么原因。直到有天,他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妈妈在河南火车站和郭威相认的照片。新闻里的当事人,不就是自己吗?他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彻底傻了。缓过神来,他感到深深的难过和惶恐——妈妈去认了亲生儿子,她还会像过去那样爱我吗?一瞬间,他感觉自己要失去这个温暖的家了。当晚,他在家里坐了一夜,眼看着月亮升起来,落下去,太阳又升起来……他心乱如麻,没有一点头绪。不过事实上,姚家爸妈的爱没有变。他们依然每天给生病的姚策熬汤,关心他的病情,努力为他筹钱看病。情况有点奇怪。忽然之间,好像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一场百感交集的团聚真相大白之后,相聚便提上了日程。4月30日,河南的郭威带着郭爸郭妈、妻子儿女,开车奔赴江西。车里塞满了家乡的土特产:小磨香油、开封菜籽油、铁棍山药、大红枣……郭威开车出发9小时的奔波后,两个被命运打乱了轨迹的家庭,终于实现了大团聚。左边是姚策一家,右边是郭威一家:姚策和生母郭妈第一次相见,郭妈说,她本来想好了要坚强,不能哭,要给儿子树立榜样。可是一见到儿子,她还是忍不住抱着他大哭。哭过之后,郭妈一直使劲地看着儿子。姚策(左)与郭威两家人相处非常好,而且迅速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双方尽全力给姚策看病。姚策病情比较重,治疗费用高昂。他现在每天吃七种药,其中一种,16800元一盒,一个月要吃三盒。姚家已经花了近50万给他看病,卖了家里的两辆车,正准备卖房子。病和钱,是他们头顶的两座大山。二是,两家人迫切希望医院尽快查明情况,并承担责任。有两件事需要搞清楚:一个是为什么孩子会抱错。另一个是,很可能当时本该打给姚策的乙肝疫苗加强针,却打给了健康孩子郭威,所以才导致姚策这么年轻就发展到了肝癌晚期。情况到底如何,目前医院表示正在积极调查。六个成年人的表现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讲完了。但这个新闻我从头追到尾,深深觉得,比故事本身更让我感动甚至震撼的,是每一个当事人,对这个意外的态度。你知道,遇到这么大的人生变故,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私心和衡量的。但六位当事人,每一个都表现了极好的品质:善良,明理,识大体。我们一位位来看:姚妈最早站出来直面媒体,她说:“我现在已经知道姚策不是我的亲生儿子,但我更心疼他,我就想,再苦再难,我再遭罪,还是要救他。”她哭着说的那一句“我养育他28年,我舍不得呀”,让很多网友泪奔。还有姚爸,他发现姚策不是亲生儿子后,第一反应不是找他的亲生儿子,而是要立刻找到姚策的亲生父母,救姚策的命。而那边,姚策的生父毫不犹豫地愿意和孩子做配型,用自己的肝,来救他。姚策的生母更加感人,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即使是借钱,也要为姚策治病!我的病不治也要给他治!而这两对善良、大爱、高素质的父母,也教育出了两个三观正的孩子。姚策对媒体说的每句话,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懂事的有心人:“在双方的家庭里,我本来应该是生力军、冲锋队,可我现在出不了力,甚至变成了后面的包袱,他们得拖着我前进,这让我非常痛苦。”“我的亲生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这边的父母养育我长大,我会想该怎么去报答他们。可我现在却没有能力去报答他们……我从内心里不希望亲人用他们的肝来救我,因为他们还要继续生活……”“这28年里,父母对我非常好,不管以后事情怎么发展,他们也永远都是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的爱,是我这辈子要报答的最大的恩情。”三观很正,他很棒。而我最最赞赏的,是郭威。客观地说,他是最委屈的那个人。首先,他本来应该在一个条件更好的家庭成长。其次,从最现实的角度说,姚策身体不好,意味着未来他可能要一个人养四位老人。这话说出来显得冷血,但对郭威来说,这真的非常现实。但郭威没有去衡量这些。他接受了这件事,并选择用最阳光、温暖的态度去面对。姚策得知真相的当天,很接受不了,郭威就在电话里给他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两个小家会变成一个大家,互帮互助;两边的父母退休后,可以江西、河南换着住,甚至找个居中的城市一起生活;他和姚策也会像亲兄弟一样,一起照顾双方父母。郭威比姚策大一天,他说:“我作为哥哥,要给他鼓励、加油。我能做的事情,我都会尽全力去为他争取。”关于四位老人,郭威说:“我在河南生活快30年了,肯定要先留在这边,给这边的父母尽孝。那边的(亲生)父母,我肯定会经常去看望,等他们退休以后,我愿意把他们接过来,我已经这么大了,必须要面对现实。”“两边的父母,都是我的父母,我不希望任何一方受伤害。我想在双方父母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把结果做到最完美,尽最大努力,去尽我的责任、我的义务。”真是一个特别厚道善良的男人。能感觉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得失,而是怎么把这件事处理到最好,让四位老人和姚策都开心,都满意。总之,两个家庭,六个成年人,都做得非常好。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东西,我们外人看着觉得云淡风轻,但作为当事人,要面临太复杂太深刻的东西——情感、责任、利益、道德……很多决定不好做。这种滋味也不好受。但特别庆幸的是,他们在遇到如此大的人生变故时,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最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把一个原本伤痛的事件,最大程度地化解了,在人生的伤疤上,绣出了一朵花。什么教育才是成功的?本来,姚策和郭威,一个做电商,一个是派出所辅警,从世俗角度讲,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突发意外的当口,他们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素质,非常正的三观,堪称优秀。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啊。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送进北大清华,而是教会他做一个有情义、有担当、有格局的人。因为人的资质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中龙凤,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爱,学会为别人着想,学会和这个世界融洽相处,学会在风暴来袭时屹立不倒。错换人生的两个家庭,都很感谢对方家庭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教得这么好。那我们也不妨设想一下,只是设想:如果你忽然得知自己和别人的孩子抱错了,那么在把孩子交换回来时,你觉得自己养育的孩子,对方满意吗?你的教育成功吗?当然,这个假设出现的可能性极低。那我们再设想一个极大可能会出现的场景:你的孩子结婚时,要面对爱人和父母,要融入对方的家庭。那你站在对方父母的视角,来看一下自己的孩子,他的性情,他的能力,他的三观,他的学识,他的习惯……让对方家庭满意吗?换个视角,也许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更冷静地思考何为最好的教育。如果发现哪里不好,就赶紧修正吧。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个答卷。他未来在社会上的表现,就是父母们的最终成绩。作者:李月亮来源公号:李月亮(ID:bymooneye)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
最近很多人都在转这个视频,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他在演讲中讲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便是教育巨大的缺失与悲哀。                                  乐嘉发微博说:“我有点激动,听了两遍,荡气回肠,依旧激动。我们痛斥中国教育时,同情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催,但其实,我们也未必知道教育是为啥。董仲蠡的这篇演讲----《教育的意义》,至臻化境,听得心酸,震撼。愿天下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听到这篇演讲。”“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董仲蠡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是呀,如他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无暇去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此类问题。无比仓惶地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声誉而教学。乃至于对于知识文化本身不做思索探究,只问“这有啥用?”,或者说“这对考试加分有啥用?”尤为喜欢董仲蠡演讲最后说的那段话,他的语调很温和,他说:“所以,下一次我在讲课的时候我还会在课程的规定时间之内交给同学们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我会多讲5分钟,我多讲5分钟的林语堂,多讲5分钟许渊冲,多讲5分钟的王佐良。请别再问我:这有啥用?这5分钟,我不教你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早在文化的缘起就将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立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图腾。而对于教育的执念即便在最困苦的岁月、最艰难的日子里,总有人不抛弃,总有人把教育重新拾起、擦拭,奉还于我们的神坛。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而来,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所以它的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才被人重视。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曲赋、历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部分。不为考试、不为声誉、不为高分、不为卖弄,只为修心。本文转载自:孝德童子园(ID:xdtzy2229)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
2019年春节刚过,就在江西教育出版社编辑团队全力编辑加工《李学勤文集》,即将出版先生文集的时候,传来先生辞世的消息。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对于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成就,学术界自有公论。江西教育出版社作为一家多次与李学勤先生合作,更承担了出版《李学勤文集》的出版单位,在二十余年与李学勤先生的合作交往中,在编读李学勤先生书稿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一窥李学勤先生的道德文章,对李学勤先生的学术历程、学术见解、学术品格及治学方法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我们通过回顾李学勤先生与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情缘,以纪念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与江西教育出版社的缘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双方多次合作促成一批有重大学术积累意义与文化传播价值的高品质学术著作的出版。早在1995年、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就出版了李学勤先生等学者主编的《长江文化史》《国际汉学著作提要》。2001年、2003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又分别出版了李学勤先生的专著《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和他主编的《黄河文化史》。这些著作的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长江文化史》《黄河文明史》是对中国的“两河文明”的一次系统探析,是“带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开拓性著作”。赖功欧认为《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以提要方式,介绍精选汉学著作,所选虽只113部,而所涉的内容之广泛……使我们大致了解到国际汉学家的基本路数与倾向”。《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是李学勤先生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之一,学术界的影响巨大,该书也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葛兆光认为《简帛佚籍与学术史》“通过地下简帛和现存典籍的考察,为部分学术史文献重新排了次序,纠正了过去的偏颇和失误,通过各种文献之间的关键词语、思想表达的比较,为学术史寻找了知识背景,使学术史的描述更贴近当时的文化土壤”。正是这些厚重的学术著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学勤先生的学术价值,也激发了我们以更大的热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出版李学勤先生的学术著作的工作当中去。长期的默契合作,也让李学勤先生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信任。2011年,由李学勤先生主编,集结了刘国忠、傅杰等诸多学者为分卷作者的《国学史稿》授权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也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国学史的著作。2016年,李学勤先生更是将其60年研究心血之集成——1000万字30卷的《李学勤文集》,授权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记得那是2016年6月29日,我们在李学勤先生的家中签订了协议书。其中有个小细节,协议签订后,李先生特意换了件衬衫和我们合影留念,让大家感到如沐春风。这是李先生对江西教育出版社的厚爱与信任,更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责任,特别是回想起李先生夫人当时对大家说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我们不想百年之后人家做他的文集,我们还是自己做。”时至今日,感触尤多。2017年、2018年,在编辑出版《李学勤文集》的过程中,江西教育出版社还相继推出了《清华简及古代文明》《接续绝学的历程——李学勤先生访谈录》两本反映李先生近年来治学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回顾这二十余年与李先生的交往,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先生的为人和易,是一位不端架子的大家。而今哲人已去,谁来接续绝学?扬本传学,扬本之责,则在我社;传学之功,金针度人,有待来者。最后,谨以一联缅怀李先生:壁立高峰,时风时雨终迈矣;走出疑古,将信将疑可释焉。先生千古。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5月08日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 她虽出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都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是一代才女,出身名门,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也能甘做灶下婢,洗衣炒菜做家务,样样手到擒来。她一生波澜起伏,经历无数风雨坎坷,外辱内乱、颠沛流离、亲人离散,却依然温厚平和,明媚从容,淡定优雅。有许多人钟情于她,但她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一辈子都站在爱人身后,拥有最幸福美满的婚姻、最可爱懂事的女儿,活成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样子。有人赞她是着名作家,她说:“我没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大字报。”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就是杨绛先生,她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们忘记,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创作、学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2016年5月25日,杨绛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安静,圆满,豁达,乐观,就像她曾经翻译的那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杨绛,是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11912年,一岁的杨绛杨绛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但她依然是所有人的心肝宝贝。父亲杨荫杭为她取名杨季康,家里人都叫她阿季。而杨绛是她的笔名,取自季康的吞音。孩提时代的杨绛,和父母一起住在北平的东城,那时候的房东是满族人,杨绛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满族妇女的鞋不像我们现在的那种高跟鞋,而是高跟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四岁的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儿,答:“要!”杨绛九岁的时候,有机会去当时很有名的上海启明女校读书,但父亲觉得杨绛年纪还小,不忍心放她一个人去外地求学。杨绛的母亲唐须更是放心不下让这么小的杨绛独自出远门。最终,他们把决定权交到了年仅九岁的杨绛手上。而杨绛也坚定地回答:“我要去。”喜欢就是喜欢,想穿高底鞋就是想穿,想要念书就大声地说“要去”,小小年纪的杨绛,已经显露出了一种率真坦诚的性格魅力。家里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姑姑,所有人都把杨绛捧在手心里宠,但杨绛却从未活成娇小姐。到了启明女校,杨绛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衣服、铺床、打扫卫生,杨绛是样样精通。除了独立生活能力,杨绛还学会了坚持自我,学会了克制。那时候小孩子们常常因为吵架而分帮派,并询问其他孩子帮哪一伙,“聪明”的同学会选择两边都帮,不得罪任何一方。而杨绛固执地选择“都不帮”,并坚信自己没错。十六岁时,杨绛被学校推选到街上做宣传,但她并不想参加,原因是街上的轻薄人会欺负女孩子。第二天,杨绛坚持对学校说“我不去”,因为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读什么书,去哪个学校,做什么事情,和谁一起玩,玩什么,这种种抉择,杨绛都是自己做的决定。在时光的那头,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瘦瘦小小的杨绛,目光坚定,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即使出身名门,从小就被所有人宠爱,可她依然养成了独当一面、坚持主见的性格。2杨绛考入清华后,校园里有很多关于她的绯闻,钱锺书这样的大才子更是有无数的爱慕者。但他们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这世上最幸运的事情,大概就是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杨绛和钱锺书,恰恰如此。在外人看来,钱锺书的眉眼是桀骜不驯的,但在杨绛眼里却是“蔚然而深秀”。这可能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许就算其他人看钱锺书是个丑八怪,杨绛还是会对他一见钟情。而在杨绛面前,骄傲的大才子竟也从“熊孩子”变成一个乖小孩儿。以前,钱锺书总嫌弃天下人都没他聪明,如今却忙不迭地找杨绛一起看书做功课。因为身处异地不能相见,钱锺书就天天给杨绛写信以解相思,还把落款写成“奏章”,说是“禀明圣上”。就这样,这两个人靠着书信谈了三年恋爱,最后顺利走进婚姻殿堂。当然,没有谁的婚姻生活不是一地鸡毛,但杨绛的大智慧却让人敬佩,正因为杨绛懂得看到对方的好,所以他们才能把日子过成别人羡慕的样子。钱锺书是出了名的生活白痴,这样的男人特别需要人操心,不少妻子会喋喋不休地抱怨。但杨绛却从未批评过他,反而觉得他笨拙得可爱,一团痴气。钱锺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杨绛知道,钱锺书没有方向感,分不清东南西北,穿鞋不分左右,鞋带总是系死,筷子也用不好。钱锺书初到牛津,就摔了一跤,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钱锺书居然不去医院,用手帕捂着嘴往家里跑,找杨绛帮忙。杨绛天天做饭,有一天开玩笑说,要是可以不吃该有多好。不料钱锺书居然信以为真,专门去找道家的辟谷之方。钱锺书虽然笨手笨脚,但对杨绛的爱一点都不少。结婚以后,他依然常常给杨绛写缠绵悱恻的情书。杨绛还在睡觉时,拙手笨脚的钱锺书爬起来大显身手,他一个人做好了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端到了杨绛的床前。钱锺书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煮了又浓又香的牛奶,还准备了黄油、果酱、蜂蜜。杨绛说,那是她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发现杨绛怀孕后,钱锺书特别激动,一次次念叨:“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有段时间,杨绛为家务忙得晕头转向,钱锺书见了,十分心疼。他常常躲到卫生间里,把门关上,自己悄悄洗衣服。尽管洗不干净,很多时候杨绛都要重洗,但钱锺书的心意,杨绛不会不懂。杨绛生孩子那段时间,钱锺书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医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然后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杨绛说“不要紧”,钱锺书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杨绛说的“不要紧”。当然,杨绛回公寓后,真的全部都修好了。文化圈的人都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钱锺书赞美妻子主要集中在三件事:第一,杨绛写的剧本《称心如意》上演,使她一夜成名,她却和平时一样烧饭、洗衣。第二,面对日本人的搜查,杨绛佯装倒茶,上楼迅速藏好钱锺书的《谈艺录》手稿,宪兵司令部要传唤杨绛,她前一晚却依然睡得很香。第三,一次家中煤油着火,杨绛身手矫捷,制止一场大祸。单单这三件事,就可以看出杨绛的婚姻智慧。但最重要的是,钱锺书也懂得杨绛的好。“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杨绛和钱锺书,就是彼此了解,彼此懂得,彼此珍惜。他们就是彼此眼中那个对的人,一眼万年,一生无悔。3小时候,杨绛爱读书。她从小就知道从书籍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父亲问这个小书虫:“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父亲又问:“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她回答:“一个星期都白活了。”杨绛受邀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在1943年的春天公演,一经推出便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上海戏剧界,“杨绛创作”成为一个金字招牌,即便如此,杨绛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写作。除此之外,在翻译界,杨绛为了翻译好《堂吉诃德》,去找了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对比,觉得五种译本各有所长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想要忠实原作,必须从原文翻译。因此,她在四十八岁“高龄”毅然决定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西班牙语。然后,杨绛从零基础自学西班牙语,每日自学,从不间断。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终于出版了,西班牙王室来访,这本书作为礼物被赠予王室。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在文学界,杨绛从在清华念书时被老师朱自清推荐发表文章算起,一生与文字打了八十多年的交道,她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世纪文豪:杨绛创作了小说《洗澡》《洗澡之后》,小说集《倒影集》,散文集《我们仨》《干校六记》《走在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杨绛一生从未停止过读书和学习,就像她自己所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女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杨绛这一辈子都从未停止过成长。从出生到去世,她跨越了一个多世纪,一百零五年的岁月,她坚强、坦然地走了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努力精进,提升自己。有人说女人的黄金时期在二十多岁,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而杨绛的一生证明:只要你不停止学习,哪怕到了九十岁,依然可以是黄金期。九十二岁那年,杨绛写出了《我们仨》。一百岁的时候,杨绛被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才去睡觉。她是才情纵横的文士,是世事洞明的哲人;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把自己和钱锺书的全部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并且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曾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杨绛这一辈子都是成功的:作为女人,杨绛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她的丈夫,有懂事的孩子;作为文人,她不受束缚地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写出让无数人喜欢的作品。她从来没有追求过世俗中的名利富贵,她和钱锺书大半辈子都在“坐冷板凳”,但她自认有一个温暖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就够了。她淡定、从容、优雅,一步一步勇敢坚定地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本文选自《所有答案都在人生里》,致敬自由而独立的灵魂——林徽因、杨绛、张爱玲、严歌苓、董明珠、赫本、香奈儿……深度呈现全球21位女性的人生智慧,赋予平凡而努力的你最坚强的心灵铠甲。愿你也能从她们的人生中寻得自己的答案。                                                                 文章来源于:搜狐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5月07日
本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百年南大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尤其是在外交方面,多位南大校友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沙祖康 谢启美 毕季龙——联合国副秘书长杨洁篪——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华春莹——外交部发言人马灿荣——驻德大使今天带大家走近另一位南大杰出外交校友,他就是由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外交家,改革开放的杰出人物,南京大学1952级地理系校友厉声教。他曾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赏识与肯定,是第一批参与联合国外交的中国外交官,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新中国国际法泰斗,是中美建交的见证者和中美问题专家,是国内较早分析出悉尼将成为北京申奥主要竞争对手的学者,是首位在多家西方知名媒体上撰写专栏文章积极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中国外交家。1958年,厉声教从外交部休假回杭,泛舟西湖诗书传家的学子厉声教出身于杭州世家,他的先祖厉鹗是杭州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清代诗坛翘楚,浙西词派代表人物,被学界公认为“历代杭州山水名胜诗人之冠”。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曾撰文道:“整个杭州,几乎凡有风景之处,都有厉鹗诗。在历代描写杭州风景的无数山水诗人中,成就恐怕即以厉鹗为最高。”厉声教自幼随父学习诗词国学,留下了不少吟咏当代杭州的诗词佳作。如:《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孟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等。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一棹菱歌曲院深,碧波从容绿无痕。藕花红消月盈门。满把流光谁吊问?桨声何处不销魂。梦回犹作宦游人。辛卯孟春谒厉杭二公祠碧树掩幽径,故丘何处寻。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好静修文胆,安贫写诗魂。清风吹绿蜡,惊觉已黄昏。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孤茔湮鹤迹,晚照蒋村前。阶下蕉烟碧,堂前蝶梦酣。南湖花隐月,北渚水含烟。樊榭吟游处,石窗薜荔缠。第一首词作是厉声教驻外期间所作,抒写了他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荷花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后两首诗作则是他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作,表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1952年高中毕业时的厉声教得益于杭州世家的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自幼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他既秉承家学,又极有天赋,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中学和大学期间,厉声教在多个方面显露出了过人才能。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足球、篮球、田径等体育项目上均均达到了国家级运动员水平,多次代表所在城市参加地区及全国性体育比赛,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大学期间,他还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厉声教大学期间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图为1955年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合影,第一排右二为厉声教据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厉声教是1952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的。当年,地理系政治辅导员李乾亨老师认为厉声教同学是可造之才,对他多有关照。他人非常挺秀,篮球打得特别好,是南京大学篮球校队的主力队员。他学习成绩优异,英语也非常好,是品学兼优,诗书传家的学子。”从南京大学到外交部学业优异,才华出众的厉声教,不仅被南京大学教授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也吸引了正在物色人才的外交部领导们的注意。外交部当时正在为从事国家领土边界工作的老专家刘泽荣物色接班人选,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最终认定厉声教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外交部向南京大学方面指名一定要厉声教毕业后来外交部工作。不料此后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南京大学最后安排了一位学生干部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则被分配到了外交学院,被安排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厉声教欣然接受。外交部发现来人不是厉声教,就把南京大学安排的那位同学分配到了云南外事处工作。外交部旋即询问南京大学厉声教去了何处。南京大学方面答复称他被分去了外交学院。于是外交部就派员来到外交学院,专程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本人当时志在科教兴国,更倾向于留在外交学院从事国际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开始并未打算进入国家部委工作。没想到外交部对此事非常重视,竟三次派遣人事司国内干部科科长吴化远前去外交学院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同时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各级领导也逐个出面,耐心地给厉声教做思想工作,劝他来部里跟随刘泽荣老专家一起从事领土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过再三邀请,厉声教被外交部领导们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最终于1956年11月正式调入外交部,成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老专家刘泽荣唯一的入室弟子。厉声教那时年仅21岁,是当时外交部所有地区和业务司干部中最年轻的。当时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重视青年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早期外交生涯厉声教进入外交部后便被部里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参与了一系列关于新中国的边界谈判等重大工作,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1960年撰写的调研报告《波兰领土变迁》及对于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的研究等曾获得中央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在外交部的政治运动中,厉声教虽遭受冲击,多次被下放,但面对逆境,他仍坚持原则,始终拥护周恩来总理,依然坚信党和组织。据厉声教外交部前同事、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原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邹一民回忆,厉声教在政治运动中,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尽管曾受磨难,但他仍能坚强、乐观、从容地面对一切。1956年初入外交部时的厉声教厉声教这一时期深入基层,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还结交了很多工农朋友。厉声教与农村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老乡们结下了真挚的情谊。他忘我地参加劳动,每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晚上十二点,由于出汗太多,口渴难耐,经常只能大量喝河中带污泥的河水以解渴,多次发起高烧,一次险些丧命,全赖当时年轻且作为运动员的他身体底子好才得以转危为安。最后,厉声教因劳动出色被评为“上游”(即优秀),随后被调回到了外交部恢复正常工作。厉声教在日记中写道:“回想起来,干部下放对于干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及中国国情,培养干部刻苦耐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培养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挚的感情等还是有好处的。”改革开放的杰出人物据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的《中国外交官与改革开放》一书,外交官群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厉声教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是首批参与联合国外交的中国外交官,亲历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等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3年12月,厉声教代表中国出席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参与联合国外交的中国外交官,厉声教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还代表国家参与了一系列联合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并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厉声教与后成为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的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自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长达十年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法律和外文方面的咨询与把关,及起草给中央和外交部领导的各类报告等。厉声教还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与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和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1973年10月2日,周恩来总理就领海问题在厉声教材料上的批示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厉声教1973年就我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最终以12海里的领海宽度于1982年成功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周恩来为此曾几次致电外交部找厉声教面谈领海问题。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对我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这一时期,厉声教频频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他学贯中西,风度儒雅,加之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出众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得其他与会国家代表逐渐对中国人产生好感。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托付的重任,也赢得了其他与会国家代表对中国的尊敬。在此期间,厉声教还亲历了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1973年4月,联合国大楼前,中国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代表团全体成员(右七为厉声教,左二为吴建民)对于这一时期的厉声教,厉声教友人、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夫人施燕华曾回忆道: “我和建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曾和声教同事一段时间并建立友谊,特别是他们俩曾一起参加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工作,经常互相切磋。声教对工作的细致认真令人钦佩,对一些问题都能把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建民生前也经常和我谈起他,称赞他为人正派,事业心强。”1987年,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厉声教(右)与西印度杰出政治家、巴巴多斯“独立之父”、首任总理兼时任总理巴罗(Errol Barrow)在中国大使馆1987年,在中国与巴巴多斯建交十周年之际,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他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为今日的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从巴巴多斯卸任后,厉声教又被任命为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他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外交部专家和一位学者型外交官,厉声教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并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曾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去访学,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贡献。他的调研成果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等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厉声教与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从外交一线退下后,厉声教作为国家边海事务方面的权威专家,还继续受邀担任外交部的专家顾问,并兼任多所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等。国内外众多知名智库、NGO、主流媒体等也纷纷向厉声教发出邀请,但他始终淡泊名利,将重心放在培养新一代的外交外事人才方面。他曾赋诗表达了他志在归隐让贤,将希望寄托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想法:残漏催人老,岂得负寸阴。欲逐飞熊去,垂钓渭水滨。华发偏因循,青春正革新。枕流息俗念,耳净听松吟。中国科学院院士、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王颖回忆称:“厉声教一辈子兢兢业业,不求名,不求利,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学者型外交官。他很有情趣,思想境界也很高。”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司长欧阳玉靖也曾回忆道:“厉老高风亮节,淡泊名利,一生为人坦诚,默默奉献,为国家的条法与边海事业作出了大量的贡献。特别是退休后,仍继续积极地为国家边海事业发挥余热。”老骥伏枥,志在教育的厉声教倾力提携后进,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深受青年人的爱戴。其所讲授的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他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法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竭尽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除致力于教育事业,厉声教余生一直在为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他凭借自身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以及地道的英语,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他受邀在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上开设英文专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我国首位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他十分支持国家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应邀担任多家中央媒体名誉顾问,助力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外交与外宣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外交家。在通过西方知名媒体向世界更好地介绍和说明中国的同时,他还发挥自身外交外事经验丰富,人脉高端广博等优势,致力于文化外交,注重对外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为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配合整体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厉声教还曾致力于文史和国学等方面的研究,有“诗人外交家”和“外交活字典”之称,被媒体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其在《百年潮》、《世纪》、《文史参考》、《中国国家地理》、《钟山风雨》等发表的多篇文章影响广泛。其在国学文史方面造诣颇深,同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有“当代诗词名家”之美誉。大师晚年晚年的厉声教开始静心整理自己早年即开始记录的外交日记等材料,努力在生命的烛光即将燃尽之前,将自己毕生的外交实践经验与人生感悟整理发表,作为留给后世的最后遗产。在病榻上长时间与病魔进行殊死搏斗的厉声教再无能力提笔撰文。他自知时日无多,给家人留下了三大遗愿:第一,身后事一切从简,不给国家和亲友增加负担;第二,遗体捐出,用于医学研究;第三,丧葬费用全部捐出,一部分用于老年疾病的研究,帮助更多老年人,另一部分捐给母校南京大学和上海市西中学。2017年8月6日,厉声教这位为国家外交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倾注毕生心血,一生默默奉献的一代外交与文化名家带着对未尽的事业和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恋无奈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一页页未及发表、耐人寻味的文字。8月16日,厉声教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悼词中写道:“厉声教对周恩来总理主持外交大政与成就,是钦佩、信服与忠诚执行的。可以说,他遵守我国外交工作的原则与作风,终生不渝。”外交部对厉声教的一生做了如是评价:“厉声教同志在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工作期间,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努力开展外交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工作勤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恳待人,作风正派。退休后,厉声教同志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衷心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厉声教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最高人民检察院正义网对厉声教的评价是:“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外交家,在多个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2018年,厉声教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南大的校园里走出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外交官,他们既是南大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给南大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大人以他们为荣!来源 / 杭州党史
发布者:日野 光
2020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