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晚上9点多,贵州黔东南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一个忙碌的小身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他一会儿弯着腰整理玩具,一会儿帮妈妈把沙土装到袋子里。眼里有活,动作也相当熟练,昏黄的路灯下,一家三口互帮互助,井然有序地在收摊。男孩爸爸说,孩子现在上一年级,目前还没开学。他们晚上在广场上做些儿童玩乐项目的小生意,儿子也跟过来帮忙摆摊,一般要忙到九点多。平时孩子也很勤快,在家会洗菜、洗碗,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妥妥的小暖男一枚。而这背后的原因让人叹服。路人问男孩摆摊累吗?男孩爽朗一笑:累,但是我想帮爸爸挣钱,想挣很多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就想当个正常人就好。”被这个答案击中。如今太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给的一切,而7岁的他却在想着帮家人分忧解难。原因其实很简单,男孩体验到了父母赖以谋生的工作竟这般辛苦,所以小小年纪就懂得分担,也养成了正确的三观。而那些自私虚荣、挥霍无度的孩子也不是天性如此,很多时候是父母为他们筑起了一道高墙,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柴米贵,不懂赚钱的难。“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都不用管”其实是最大的谎言。听过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是孩子能在父母的生活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任谁都无法生活在真空中,孩子需要知道学习以外的世界,也需要认清生活的真相。有远见的父母,会和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近日,西安环卫工李女士取钱时发现钱没了。简直如晴天霹雳,卡里的3万元,她整整攒了6年啊。查询银行流水,才发现是12岁的儿子全部用在游戏充值上。用手机上网课期间,儿子偷拿她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绑定了手机,前前后后花了近3万。这可是母子俩的全部积蓄啊。李女士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自己月工资只有2700元。为了给儿子攒上学的费用,她省吃俭用,一点一点从牙缝里抠出来,可现在一分不剩。“不仅孩子的读书钱没了,这两天都没有吃饭的钱了。”看到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无奈,看到烈日下她一次次弓腰清扫垃圾的身影,真的很心疼。孩子为何这般不懂事?网友说:他只是不知道赚钱有多辛苦,以为那只是个数字,哪知那个数字背后的艰辛。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扛下所有的心酸和疲累,也向孩子屏蔽了所有的不易。可是,不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他就以为钱来得很容易;不谈钱是怎么来的,他就会肆意挥霍。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成为压榨父母的吸血鬼呢?真的很难说。知乎上一位家长陷入了困惑:因为身体不好,以卖鸡蛋饼为生,上初三的孩子天天吵说瞧不起自己,瞧不起我们。虽然学校没有人说他不好,但他就感觉别人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还让我们换个工作……我们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再苦再累,受再多白眼都不怕,但孩子的嫌弃着实戳得人心痛。所有孩子的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不和孩子谈职业,本意是不想让他分担自己的辛苦,但其实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疼惜父母的机会。孩子不了解工作的意义,认可不到父母的价值,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孩子变得敏感自卑、虚荣自私,自我认同感低。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很难活得独立而幸福。有一种孩子,不但不会嫌弃父母的职业,更会给予父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少年说》中,高二学生许洛的爸爸是一名保安。怕自己的身份被人知道,爸爸每次接她都会换掉工作服,有时衣服反穿,或把“保安”字样遮起来,还会战战兢兢地问女儿:“我这样看起来像一个保安吗?”女儿心里很不是滋味,父母很早离异,她是爸爸含辛茹苦带大的,自己也并没有因此缺过什么。她坦然自信向爸爸喊话:“我给保安换了一个名字,叫进出口风险控制执行官,希望你以后自信地穿上制服,我认为那是爸爸最帅的样子。”爸爸早已感动地直抹泪。生活实苦,孩子的理解和爱,就是口袋里的那颗糖。成年人的生活,没有谁是容易的。让孩子明白了金钱来之不易,懂得体谅和感恩,也地无形中引导孩子珍惜劳动,这才是对孩子最深远的馈赠。中国日报曾发起一项调查:你会在意父母的职业吗?结果显示,无论父母做什么,大部分孩子都引以为傲,即使小部分人会在意,也理解父母。年少的自尊和偏见或许让人陷入短暂的困惑,但父母沉甸甸的爱可以打破一切。工作没有贵贱之分,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对工作的态度。即使父母拥有最平凡的工作,也要活成孩子钦佩的模样。钟南山院士曾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父亲钟世藩身为儿科医生,对病人尽职尽责,无论节假日还是半夜三更,只要病人来家求助从不推脱,有时孩子太小,还会上门出诊。他看到父亲自费买三四百只小白鼠在家做实验,目睹病人痊愈后的喜悦,他在父亲身上看到治病救人是一件开心且受人尊敬的事。当医生的愿望开始生根发芽,后来他用一生践行了父亲的意志。你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专业和德行,是对孩子为人处事的最初启蒙,也深深影响他的价值观与择业观。生活即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在漫长的一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孩子尊重父母的职业,体验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才能淬炼翅膀,从父母挺举的起点,飞出更远的方向。作者 | 郁郁青青来源 | 男孩派原创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02日
昨天,邻居家的爸爸,和初三的儿子打起来了。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壮得像头牛,爸爸被他推得东倒西歪,无奈之下,妈妈慌里慌张报警。等警察拉开父子俩,孩子激动得又哭又叫:“你先打我的......”一问原因,竟是孩子不服父母管教惹的祸。父母听说儿子最近和女同学走得近,担心他早恋影响学习。吃饭时,动之以情的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和妈妈顶嘴,还恶劣的摔了碗。爸爸气得不行,扬手就教训他,谁曾想,这一次,孩子还手了,打得爸爸措手不及。妈妈呜呜哭:“我这是养了个什么东西,供他吃供他喝,还供出个祖宗来。”管教孩子,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镜子》是中国第一部深度揭露家庭关系的纪录片,其中有位妈妈,和儿子关系特别糟,她说:“孩子,你已经很久没有叫我妈妈了.....”为人父母,有时候真挺委屈。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才严加管教,可拼尽了全力,孩子反馈的却是更多的叛逆和反抗。父母给出的是爱,为何收获的是孩子的恨?其实,是因为父母管错了时间。《管教的勇气》里有句话: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最怕小时候没管教,长大后翅膀硬了,想管却管不住。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同事就遇到这样的困扰。小时候不舍得管教孩子,现在,他们一家已经拿十岁的儿子没办法了。前几天,孩子闹着要买一千多元的遥控飞机,她拒绝:“刚给你买过一个,怎么又要买。”孩子立马就摊到地上撒泼打滚,同事气得不行,打了孩子屁股,谁曾想,孩子嚎哭起来:“救命啊,快帮我报警啊,有人殴打未成年了。”直到飞机在手,孩子才罢休。现在,他们家每天都过得胆战心惊,生怕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更怕孩子威胁他们。如今,别说管教孩子,身为父母,反而被孩子拿捏得死死的。研究调查发现: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对方是不是大人已经不重要了,以理服人最重要)。换句话说,孩子越小越好管,是因为怕被罚;越大越难管,是因为打死也不认输。所以,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越早给孩子制定规则,孩子越容易养成好习惯。很多父母常觉得孩子小,不忍心不满足孩子愿望,更不舍得孩子哭闹。但真正的爱,犹如蒙台梭利所说:“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样,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有位早教专家传授过不让孩子沉迷电视的技巧:“首先,当然是家长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其次,给孩子立规矩,越早越好。”专家说,他儿子二岁多第一次看电视时,他就立规矩:“只能看三集动画片”。孩子当然不愿意,他就强行关掉电视。孩子自然大哭。奶奶心疼孙子:“哭得我都心痛了,由着他多看一会有什么关系。”专家不管,就是温柔坚定的要求孩子执行规则。也就哭了两三回,孩子接受了规则,到现在,每次看电视,看完三集就自觉关掉。因为心疼孩子,就由着孩子任性,关系真的很大。今天,由着他,三岁的孩子会知道,只要我哭,你就会多让我看电视;明天,由着他,五岁的孩子就知道,只要我闹,你就会给我买玩具;十岁,孩子离家出走;十五岁,孩子或许就敢用自杀来威胁父母!年龄越大,孩子就越敢试探父母底线,直到开始蔑视父母的管教。父母没有边界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最放纵的伤。父母没有规则的给予,对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害。孩子12岁后父母要学会先示弱再引导公安大学心理学李玫瑾教授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所以,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小时候斗勇,大了要斗智。”如果孩子没有在幼时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等大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再遇上青春期强烈的自尊意识,别说打不得骂不得,孩子愿意与父母聊天,就不错了。所以,教育大孩子,父母要斗智,先示弱再引导。华文卡内基之父——黑幼龙,曾有个混世魔王儿子,成绩差,一天到晚惹祸。被孩子折腾的束手无策的黑幼龙,开始学习卡内基沟通学,才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一回,孩子在卖场偷了双手套,处理完后,黑幼龙问儿子,为什么偷东西?孩子说:“好奇,我同学也会在卖场拿小东西,都没有被发现,我也想试试看。”黑幼龙继续问:“这次你好奇的教训大不大?”孩子点点头。黑幼龙蹲下来说:“你是做错了一件事,但这并不代表你是坏孩子,我小时候比你还浑,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改。”之后,黑幼龙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后来,这个“小偷”成为了医学博士,现在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副院长。他给父母写信:“虽然我小时候做过那么多坏事,但你们一直爱我,而且对我有信心,相信我是一个善良,有才华,且充满巨大潜力的好人。你们的耐心和包容,还有从未放弃的态度,让我也从未放弃过自己。”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来说,比起唠叨和打骂,父母这样做更能进入孩子的心:示弱拉近关系,父母小时候也做错过;接纳并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给予孩子持之以恒的爱与信任。这一点也得到了科学验证,心理学研究表示: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孩子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家长的情绪,其次取决于家长的行为,最后才是家长的语言。可见,孩子12岁以后,再用父母“权威”来管教孩子往往适得其反。示弱,理解,信任,才有机会把正确的观念潜移默化引导给孩子。好的教育:小时候给他扎针,长大后给他翅膀撰写《爱在左,管教在右》的育儿专家金韵蓉,对儿子就是:幼时严格管教,长大给他翅膀。孩子小时,她信奉“当下管教”。有一回,她儿子在餐桌上乱扔青菜,爸爸马上把孩子带出去“管教”20分钟才回桌。孩子大后,她提倡退一步做引导。她在儿子十几岁时把他送到国外寄宿学校,15岁那年放假回来,孩子和妈妈说:“我亲过6个女孩。”金老师回忆:“我当时吓得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但她选择母子深情对谈,最后问:“你知道亲过以后就不能继续再做什么了吧?”儿子回:“放心,我知道,我又不是傻瓜,老师说了,我们现在还小,还不能负责任呢。”很多父母会质疑金老师的管教方式,竟然如此放任孩子?金老师却表示:“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心里满载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事实上,从小被严格管教过得孩子;长大后也值得父母“放任”引导。从小未被管教过的孩子;长大后的管教之路只会困难重重,亲子关系愈发艰难。实践证明,小时候放任不管,大了想方设法地管;不管是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还是教育角度,都是非常错误且适得其反的。教育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人父母一定要谨记:爱他,就要舍得幼时严加管教,该扎的针早早扎;爱他,就要在长大时给他翅膀,引导他自由飞翔。作者 | Gloria来源 | 男孩派原创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6月01日
01最近看了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茉莉的最后一天》里妈妈和女儿茉莉间的相处模式,让人觉得无比扎心。茉莉懂事乖巧,成绩优异,一直是父母和周围人的骄傲;妈妈温柔优雅,曾经是留美硕士,有了孩子后,选择成为家庭主妇。表面上完美的一家人,可平静的表象下,却暗藏汹涌。一天晚上,茉莉平静地走向阳台,跳下去了。妹妹可莉正在听歌、看杂志,完全没注意姐姐茉莉在干什么。原来,妈妈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母亲。生活里,她偷偷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装了摄像头,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注视下。妈妈一边在卧室叠衣服,一边通过摄像头观察客厅的女儿。学习上,她更是从小要求茉莉出人头地,不然就是“废物”、“没出息”,禁止女儿参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认为文学是“不正经的东西”。甚至是茉莉自杀后,妈妈还是没有停止对女儿的控制。她去翻茉莉放在学校的东西,找茉莉生前的心理医生,还授权了一位研究员抽取茉莉的脑细胞重组女儿生前的记忆。直到妈妈看见女儿眼里的自己: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满满都是沉重和压抑。难道茉莉的妈妈不爱女儿吗?当然不是。她多年来尽职尽责照顾着女儿。女儿送她发夹,她一边埋怨女儿乱花钱,一边喜滋滋地戴上就再也没摘下过。可问题是,当妈妈把所有的爱和期待都放在女儿身上,这份爱也太让人窒息了。没有一个孩子,能承受得起“我都是为了你”这句话。当付出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控制披上了“为了你”的外衣,这样的爱和给予,成了一种病。02控制欲,是父母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曾讲过一个故事。卖冰激凌的窗口前,站着一位妈妈和她的女儿。妈妈问女儿:“你要哪种口味的?”女儿说:“我想要香草的。”“我觉得巧克力的好一点。”“不,我就要香草的。”“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最后,妈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孩子怎么这么倔。当埃文斯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让女儿选巧克力味”时,妈妈却说:“我觉得好吃,所以想给女儿吃。我太爱她了,我只想给她最好的。”其实,是妈妈自己的心里住着一个喜欢吃巧克力冰激凌的小孩。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两年前,一位名叫孙安佐的18岁少年声称要去学校射击,随后被美国警方搜出一把手枪和1608枚子弹。这一事件,引起了大众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孙安佐妈妈的教育方式。他的妈妈,是台湾女星狄莺。狄莺曾在节目里透露,从小到大,她都严格控制儿子的饭量,甚至每天花七个小时盯儿子吃饭。小学毕业前,从来不让儿子单独出过门,哪怕是门口的便利店都不行。对儿子的学业更是高标准、严要求。还动不动向孩子诉苦:妈妈为你牺牲了一切,改变了作息、没了朋友,还天天照顾你,你怎么对得起我。表面上,狄莺为了儿子付出一切。但实际上,她不过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样子。狄莺小小年纪出道,小学还没毕业就出来唱歌谋生活,还经常被人欺负,被迫长成了泼辣的性格。可她心底却希望自己可以有学问、有地位,还有人保护。于是,她一直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型培养孩子。像狄莺这样的父母,往往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也不在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只能看见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而被迫背负着父母理想的孩子,就像被剪断翅膀的小鸟,一生都飞不出爱的牢笼。03控制欲,让孩子患上了“空心病”。央视曾经花费十年时间,打磨出了一部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个“问题少年”家明。家明爸爸是一家企业的管理层,从小家境不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可以出人头地。儿子买了宠物,一回家,就被他丢掉;儿子想骑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话还没说完,他就坚决反对;儿子想当流浪歌手、背包客,想学画画,他都说不行,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十几年来,家明爸爸日复一日拼命让孩子读书,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可结果,却把儿子变成了仇人。家明一心只想“自由”,最后高中都没有念,整天窝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甚至还会时不时自残。被送去训练营的第一天,家明就因为不愿铺床,和教官厮打在一起。也许父母的本意是保护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却不知这样的爱,也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我。有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上中学的时候,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给了她很多帮助。但是因为朋友成绩不好,妈妈说什么也不让她们继续来往。妈妈还动不动就偷看她的日记,并说:“你就是整天想这些乱七八糟的,成绩才会这么差。”不让留长发,不让穿吊带裙,也不让周末出去玩。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都是妖魔鬼怪。结果等她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社交技能,恋爱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另一半相处。做事情唯唯诺诺,敏感又多心,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其实,无论是叛逆的家明还是隐忍的网友,他们都丢失了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独立的灵魂。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被控制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靠父母推着走,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缺乏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空心人。04看见和接纳,是唯一的解药。茉莉自杀后,妈妈试图把小女儿可莉变成另一个茉莉。一次,可莉拒绝了妈妈要老师给自己补习的想法,妈妈生气得指责她,又一次提到:“要是没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可莉哭着反问她:“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喔!”很多时候,不听话、爱冲动、做事磨蹭、不爱学习......这些父母眼里孩子的缺点,到底是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还是违背了父母的期待?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强大自己,成为一颗枝繁叶茂的树,默默引领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样。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因为爱,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作者:七七晴歌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31日
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01这两天,有个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23号深夜,青岛知名律所的女律师张某在家中被勒死,而凶手竟是她15岁的女儿。《凤凰周刊》的记者为我们还原了这惊悚的一夜。晚上9点钟,女儿以给母亲做按摩名义,在背后将其勒死。后来律所找张某急事,发现联系不上,于是报案。待警方进屋后,发现其女儿在家里瞪着双眼干坐着,说把妈妈杀死了,“尸体就在床上”。据同事透露,遇害的张某是青岛有名的律师,在行业里是女强人,说一不二。多年前,她与丈夫离婚多年,独自养育女儿。她常常对人称赞自己孩子聪明优秀,将来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在张某的强势监督下,女儿拼命学习,终于考上青岛当地的一所以严苛出名的名牌高中。同事说:“挺可怜的,拉扯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都矛盾。(女儿)刚刚上高中住校,如果没疫情,早点住校的话,这个悲剧可能会避免。”张某平时对女儿管教极严格,女儿曾多次向同学抱怨:自己的母亲太变态,对自己什么都管,觉得喘不过气来。去年,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还特意嘱咐过张某,你家女儿最近越来越沉默寡言,你最好多宽慰她,别对成绩要求那么多。可惜,这些信号都被忽略掉,悲剧还是不期而至。看完新闻,我心里一阵悲凉。其实我很同情母亲张某,同情她的不易,也理解对孩子的期许。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结果,令人惋惜。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孩子就像一颗幼苗,健全的心理,完整的人格才是埋在土里的根。只有根扎得足够牢实,树才会枝繁叶茂。相反,你眼里只有孩子的所谓“优秀”,用严苛的手段控制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揠苗助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因,孩子是果。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一个人格修养有缺陷的孩子,即使外表再完美,心里也锁着真实扭曲的灵魂。02去年情感剧《小欢喜》大火,引发了许多的讨论。在多对家庭关系里,陶虹扮演的母亲宋倩与女儿乔英子的关系最让人揪心。说实话,宋倩对女儿的控制欲,真的让人有些无法接受。宋倩原本是名校的金牌教师,为了能全方位照顾读高三的女儿,辞职。女儿英子卧室里的围墙,被她改造成透明玻璃,百叶窗装在客厅。这样的设置方便了妈妈宋倩随时监看房内女儿动态。女儿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点隐私空间。饮食上,宋倩也是严格限制女儿。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喜欢吃点零食,可是宋倩从不让英子买,只让英子做自己炖的饭菜。高考的时候,英子决定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圆了自己的梦想。可是宋倩坚决反对,一定要英子报考北大清华。在她眼里,女儿的梦想不过是幼稚的玩笑,自己的决定才是对孩子一辈子都好。于是母女的矛盾愈演愈烈,双方都没有了坐下来好好交流的空间。最后宋倩直接私自修改女儿的高考志愿。得知真相的英子,绝望之下做出了傻事。其实,我是理解宋倩作为母亲的考虑的,放着清华北大不去,可能在许多人看来是有点可惜。可是,宋倩扼杀了女儿的生活空间,包办了女儿的前途,却没有合理的沟通与交流。她总以为女孩长大了就会理解,却忘记了,成长的过程才能决定成长的结果。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这种控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悲剧。莫言说过,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是点燃,是感化,是激励,是热爱,是对孩子人格修养的塑造,和身心的关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作为父母,关心爱护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事事包办。你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就足够了,但是路要由他们自己选,坎要他们自己过。学会放手,是最高级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爱。相反,控制欲下的关系,久了就是一场漫长的凌迟。03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这里的分离,指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阻隔,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独立。好友优妈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五辈人都是庄稼汉的农村家庭,终于有了个孩子考上大学,这是能让十里相亲都眼红的事情。而当孩子进入大学后,60多岁的老父亲忽然发现,事事都和自己想得不一样。整整一个学期,儿子只给家里打了三个电话,每次的内容都很简单——要钱。父亲60多岁了,还要在工地上搬砖、浇水泥。母亲帮别人带孩子,一天酬劳是5块钱。可儿子张口就要五六千。父母省吃俭用,但是从来不敢不给,生怕孩子在城里吃苦。时间久了,家里也支撑不下去了,父亲想了很久,终于开口:“这次能不能少要点?”结果,儿子回家掏出下学期的学费缴费通知单时,竟然篡改了数额,就是要从家里多刮钱。父亲后来托人打听才知道,儿子平时穿名牌衣服,上网红餐厅消费,饮料要喝星巴克,还经常给女主播打钱,花销大得不得了。记者来访,老父亲双眼含泪:“我的儿子,以前那么好的成绩,怎么在大学里连点良心都没学到呢?”其实老父亲的疑惑并不难回答,他们的孩子虽然人上了大学,可是在心理上就是个没长大的巨婴。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感恩之心,没有节制欲望的基本觉悟,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面对人生的风浪?之前,美国加州一位3岁小男孩爆红网络。因为他独自为妈妈做了一顿晚餐,从买菜到做饭没有任何人帮忙。即使不小心摔倒了,家长都没有去扶。他自己爬起来后,还顺便打扫了弄脏的地板。孩子终要学会自己长大,父母也必然会离场。有句话说得好:父母之于孩子,应如灯盏,而非拐杖。不要害怕让孩子吃苦,不要担心孩子跌倒,那些都是成长的机会。学会放手,让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真相,才是父母最大的智慧。作者:洞见·钢琴师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31日
1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机票是客户帮忙订的。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拍照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肯定是最便宜的那一种。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有多贵?我可以不吃吗?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飞机,我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了下来:原来,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啊!这场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但从未向人提起。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学着职场精英的样子坐飞机出差,听起来就很滑稽。即使后来习惯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经历,我心里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2去年,因为工作需要,助理小莲要出一趟远差。小莲跟10年前的我一样,一直生活在工业区,除了工厂和家,没有去过其它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在她出发前,我贴心地为她准备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怎么办登机牌,怎么找登机口,飞机上的厕所在哪儿,到了目的地怎么办入住,等等。我还跟她特别交待: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天空很美,云朵很白,觉得好看就拍照。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她说,飞机上的小包湿纸巾她没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LOGO,就带回家做纪念了。她还说,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两双,有一双没穿,她带回家了。我不得不承认,她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打着交道,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这份坦荡让我汗颜。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为什么小莲没有。后来我惊讶地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我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圈子。我努力扮演着当前“身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现了形,哪怕是内心滋生出一点格格不入的想法都让我觉得羞愧。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我甚至不敢承认内心的羡慕,因为羡慕意味着我与这个圈子里的人是有差距的。3我处处装作与周围相融,但心底的声音却是:我没见过世面。我不够好。我会被人嘲笑。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自己世界里的主角。所以即使当初我不给她写小纸条,她也不会有我的尴尬。我是一个内心虚弱的人,需要向外界索取一些认可来填充自己,但小莲不必。她对自己是全然接纳的,她的内心是富有的,她不需要装。小莲的纯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阴暗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去年年底,我去拜访一位恩师。恩师的工作单位让我仰慕已久,我毫不掩饰地告诉他,他们单位在我心中是殿堂般的存在。恩师哈哈大笑,主动带我参观,让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原来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羡慕你”,也不丢人。真实一点,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有时候我们以为会被别人看不起,其实都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批判而已。当我们没有自卑感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别人有优越感。与其说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倒不如说我们太爱评价自己。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当你对自己全然接纳,没有任何批判的时候,就会发现:平庸不可耻,只是你暂时还不够出色;无知不可耻,只是你暂时还不够博学;肤浅不可耻,只是你暂时还不够深刻。正因为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才会羡慕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也正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不断追逐着更好的自己。成长,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稀罕”变成“寻常”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你向往过的路,成为你羡慕过的人。这个过程很伟大,一点都不丢人。作者 | 田青青 首发 | 猫姐能量圈(ID: tqq1214cat)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30日
曹德旺,大名鼎鼎的福耀集团董事长。然而,他自小却十分贫寒。“德旺”这个名字,是他伯父给取的,寓意是:“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啊……”从小,曹德旺的母亲就教育他:“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要摆脱贫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所以,曹德旺自小就十分勤奋,跟着父亲做生意。父亲跟他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有一天晚上,父亲一边剥着花生一边问,德旺,你将来想做什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父亲跟他说:“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用心、真心、爱心、决心、恒心、耐心……”曹德旺问:“我有那么多心吗?”“当然有!”父亲呡了一口酒,跟他说:“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一、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曹德旺是1946年出生的,他的曾祖父曹公望,是福建福清首富。到了他爷爷这一代,家境衰落,他父亲在一家日本布店做学徒,挑着担子下乡叫卖,边卖边吆喝。日本人教了他3年,三年一到,就跟他说:“我教给你的,你都学会了,可以离开我的店了。”曹德旺的父亲这才感受到老板的用心良苦:第一年是练就身骨,第二年学会吃苦,第三年教会了真正的技艺。离开布店,曹父在上海经营了一家百货店。1947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曹父买了一艘铁壳船,装着家产去福清高山。结果,半途中,船沉了。曹德旺的母亲是地主的千金,嫁给曹父的时候,带了很多陪嫁。曹家家产沉没了,她只好把这些陪嫁变卖了,在高山重新盖个房子。结果,房子在最后铺瓦的时候,国民党74师溃败高山,到处抓壮丁,抓走了两个盖房子的工人。工人家属来找曹家赔钱,曹父没办法,只好重新回到上海。父亲离开家里后,曹母一个人拉扯着6个孩子吃喝,只能卖了最后一点首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点花生、红薯维持生活。一个女人带6个孩子,再加上“三反”工作,村里经常有人去他们家闹事,日子过得十分痛苦。曹德旺小时候,根本吃不饱饭,一天顶多两顿,汤汤水水,饿得肚子咕咕叫。实在受不了了,曹母就把几个孩子叫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城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曹德旺的母亲经常教育他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孩子们穿的衣服,曹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破了的地方认真缝补,而且补丁都是贴在里面,尽可能地看上去整齐、干净。曹德旺的母亲经常跟他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这些话,打小就深刻地印在曹德旺脑海里,也为他种下了一颗,不甘贫穷的进取之心。二、一颗敢闯荡的自强之心曹德旺15岁时候,就跟着父亲从福州往高山倒卖香烟。从高山到福州路远,他们骑着自行车,翻过太城岭,去找一个开杂货铺的老蔡,从他那里进烟丝。那个时候,商品不允许自由买卖,抓到就是投机倒把罪,轻者没收,重者游街示众。为了避开风险,父亲跟他说:“你年纪小,一个孩子,没人会检查你的书包,等到了出福州城门,你拎着包,咱们分头走。”几次下来,果然都是曹父的自行车被拦下,曹德旺没事。于是,他们就这样开始了贩卖烟丝之路——曹德旺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每趟进货30斤,要骑100多公里,3天才能一个来回。有一个冬天,曹德旺受了风寒,仍然坚持去进货。结果,骑车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50多公里的山路,平时他骑车半天就到,那次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整个路途中,曹德旺骑一会儿停一会儿,腿越来越软,人就像在棉花上似的,再加上山路崎岖窄小,一不小心就可能连人带车翻下山涧。到了老蔡那里,已是晚上8点,曹德旺整个人都变形了。老蔡给他烧了热水,煮了稀饭,曹德旺迷迷糊糊地睡了下去。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曹父焦急了一晚上,父母一趟又一趟的去镇口接他,都不见人影。只好摸着黑,一路找到老蔡家,看到德旺没事,才舒了一口气。那一次,曹父遭到曹母不少埋怨。从那之后,他们不做烟丝生意,改做水果生意了。曹德旺每天凌晨2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酷暑,骑车到了福清,天刚刚亮,囫囵吃点东西,就去批发300多斤的水果,一个人骑车回到高山。到了高山,下午3点了,卖完水果,得到晚上七八点。这样辛苦下来,一天才赚3块钱。那一年曹德旺17岁,正是长身体时候。凌晨2点,刚刚进入梦乡,哪里能起来。他母亲就坐在床前,轻轻地推喊着他……常常,曹德旺睁开眼,看见母亲的眼睛还是湿润的,没来得及擦干。“妈,你为什么哭?”“傻孩子,妈没有哭,只是难过。”“为什么难过?”“唉,把你叫醒难过,不叫你又不行。”曹母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你小小年纪,小小个子,就要承担起家里的重担。孩子,难为你了。”从那个时候起,曹德旺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后来,曹德旺事业越来越大,也常常回忆起:母亲坐在他床边,喊着“德旺,起床了”,一手轻轻推他,一手抹着止不住的泪花……三、不占别人便宜的谨慎之心创业之初,曹德旺建立的是高山玻璃厂。有一次,产能要扩大,他们征了80几亩地,要去建设新工厂。第一个工程就是要退土方,当地的宏路镇詹镇长给他介绍了一个闽侯人,来接这个工程。翁县长也同时在场。曹德旺问闽侯人:“你们退土方多少钱1立方?”闽侯人说:“1块钱。”曹德旺这个时候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咨询过别人,市场上的行情是3块钱1立方米左右。别人也没必要在这事上骗他呀?正在曹德旺纠结的时候,翁县长说:“1块钱太贵了,8毛钱吧。”曹德旺看着他们的反应,不说话。结果,闽侯人说:“行,8毛钱就8毛钱。”翁县长当场拍板:就给闽侯人做。“那就签合同吧,曹总。”詹镇长觉得自己的面子,大了许多。曹德旺这时候心里直犯嘀咕,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出来。他想起父亲跟他说的一句话:“便宜不要太贪,价格严重低于价值时,这里面就一定有问题。”曹德旺为了谨慎起见,跟詹镇长说,“闽侯人是您介绍的,我跟他不熟,可以用您的股份担保他不影响我的工程进度吗?如果工程进度受了影响,您可得赔偿。”詹镇长立马答应,在担保合同上签字了。签完合同后,曹德旺让财务给闽侯人打了10万的预付款。闽侯人很高兴,跑到曹德旺办公室,给他塞2万块钱。曹德旺一看,很生气,厉声喝道:“放你狗屁,我的名字就值2万块钱吗?”闽侯人小声说,“曹总,您先用,以后再讲”。曹德旺说,你10万块钱都给我,我也不要,你这样做是在侮辱我,带上钱赶紧走。没想到,过了两天,闽侯人又来了,给曹德旺太太买了个金手镯。曹德旺骂道:“你信不信我给你扔了,你再拿过来,我就把你的合同退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闽侯人雇人退土方,价格要2.6元1立方,按照合同价格,每挖1立方,就得亏1.8元。那他为什么又愿意0.8元承包呢?闽侯人说:“福清的规矩是,先把合同拿到手,然后通过送礼,或者做做关系,再把合同改了。”没想到,碰到了曹德旺这样软硬不吃的人,工程只好这样拖着。眼看还有20天就得竣工,土方却一点没动,闽侯人就每天在曹德旺门口磨。有一天下着雨,曹德旺让闽侯人去买100只鸡,说要把舌头割出来吃百鸡宴,并且叫上詹镇长和翁县长。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在说笑。吃饭的时候,曹德旺才说:“我可不是在说笑,百鸡宴吃完,我要跟你们打官司,你们把宏路镇的股份,赔给我吧。你们可以去看看,工期就剩20天了,闽侯人什么也没动。”几个人也没法吃饭,放下筷子赶紧去看。这一看,镇长和书记气的跳脚,指着闽侯人大骂。按照合同,宏路镇的股份没了是一回事,要是县里知道了,两人的“乌纱帽”也就跟着没了。于是俩人赶紧督促闽侯人,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完成工作。那段时间,闽侯人可不高兴了。逢人就说,曹德旺这个人跟狗一样。曹德旺听到后,笑一笑说:“我的确属狗的。”等到工程结束,曹德旺把闽侯人叫到办公室,跟他说:“我按每方2.8元的市场价付你,我是老板你打工,我不会让你吃亏,但是如果以后再出什么纰漏,我就跟你不客气。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不是我的风格。”闽侯人一听,千恩万谢,就差一点跪下了。从那之后,闽侯人跟定了曹德旺,福耀以后的工程,90%都是他尽心尽力去施工的。曹德旺也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一个教训:签订合同时,甲乙双方必须是平等的,你不要骗我,企图从中谋取暴利,我也不欺负你,弄清你的成本,充分尊重你的劳动。后来,曹德旺越做越大,有了一系列稳定的供应商保障。他们乐于和福耀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和福耀做生意,虽然赚的不多,但总是有得赚,而且付款及时。四、“擒贼先擒王”的勇气之心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土方挖完之后,就是盖厂房了。董事长翁国梁(县长)跟曹德旺说,“基建的事,你考虑一下交给我外甥吧。他哪里做得不好,你可以甩他两个巴掌。”曹德旺看他这么坚持,知道一点工程不给,肯定过不去,就把写字楼给了他外甥。并且跟翁董事长“约法三章”:工程预付款必须按工程进度预付60%,剩下的40%,必须等验收之后再结算。翁国梁挥挥手,说没问题。但却根本没把这个协议放在眼里。结果真如曹德旺所料:闽侯人因为有了退土方的经验,干起活来很卖力,加班加点。而县长的外甥正相反,自以为可以通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谁说的都不听,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延误了工期。曹德旺一去工地检查,他当着面说的挺好,曹德旺一走,他就继续乱来。因为他认定,他舅舅在,吃定了曹德旺。等到工程建完,验收时候,曹德旺跟他说:“走,我们一起去看看你盖的楼,哪一段你随便挑,拆下去按图纸验收,合格我就全部付款,修复费用我出。如果不合格,你就翻开重建。否则,你一分钱拿不到。”“哼,我就不拆。你看我拿不拿得到钱!”翁国梁的外甥甩手就往外走。因为他不敢拆,他知道工程很多地方都有问题。第二天,翁国梁冲进曹德旺的办公室,进门就指着曹德旺的鼻子一顿骂:“你信不信,我撤了你的职?”曹德旺说,我信,权在你手上,你要开掉我这个总经理,随便开。但是要开会讲清楚,讲完我就不干了。这是合资公司,不是您政府,这请您记清楚。翁国梁气得脸通红,说不出话来,打开门走了。最终,他外甥的工程款,被曹德旺扣了30%。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敢做福耀的项目。而这件事,也让翁县长跟曹德旺结下了梁子。后来,玻璃厂招工,还没等开始,就有很多人打了招呼,有人写字条,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各科室局里,写的信件不下百件。曹德旺很头疼,如果这种方式招来的工人,将来的企业怎么管?为了公平起见,曹德旺贴出告示,要考试。并且对试题严格保密。考试那天,来了300个人,有人小声嘀咕:“考不考没什么用,考的再好没关系也上不去…”曹德旺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今天一定要认真考,考试的目的就是要给你们公正!请相信我的承诺。”考试结束后,曹德旺把办公室主任叫过来:问他:“手里收到多少张条子?”“大概100多张吧。”曹德旺说,有条子的,暂时不考虑,直接划掉,剩下的人,按照成绩排序,通知前100名去面试。办公室主任纳闷:“不管成绩好坏?有条子的都不要吗?”曹德旺很坚定地说:“是,不管成绩好坏,凡是写了条子来的,统统不招。”办公室主任叮嘱他说:“翁县长那天把1—10号准考证拿去了,特意让我跟曹总说,1—10号是他的。”意思就是,考好考坏,这10个人都要进。曹德旺说,没事,你不要替我担心。临走,曹德旺还叮嘱主任,面试的人中,教师子女要优先。面试通知一出,翁国梁气呼呼地跑到公司:“老曹,你存心跟我过不去是吗?”曹德旺说:“天地良心,翁县长,我没有一点要跟您做对的意思。”“你想啊,今天招工您为他写信,明天迟到您还得为他写信,您写不完的信,我也总不可能一一都满足您吧?否则工厂也办不下去了。不如趁现在,写信的全都不要,提前把这个架吵了,也除了祸根。”曹德旺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父亲曾经说过:“如与对手交战,有本事你就要把马上的将军杀了,不要拿那些没用的开刀。要知道,杀一个将军,可以镇住下面的几千号人。”这也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意思。后来,县里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翁国梁被免职。县里推荐曹德旺当董事长,曹德旺坚决拒绝。曹德旺当时为什么坚决拒绝董事长的职位呢?曹德旺说: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样,要活着,都要有一颗头。企业的头是法人,要面向社会各界,做头的条件,一是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有广泛的人脉。如果条件不成熟,贸然去当头,等着你的恐怕就不光是福祉了。五、“爱兵如子”的博爱之心欲成天下之大事者,必有一颗博爱之心。2007年的时候,曹德旺收到桑总一个电话,说公司有一个员工叫田军,还在实习期,五一回老家检查时候,发现得了白血病。因为家庭贫困,现在无法去医院救治,问曹德旺要不要给一些帮助。曹德旺告诉她:“直接将病人送到医院,费用全部由公司支付。”桑总提醒曹德旺:“那得十几万呢!”曹德旺说:“十几万就十几万,有什么好说的?”“我要跟你讲清楚,他只是一个实习生,还没有跟公司签正式合同。”桑总说。曹德旺说:“我爸爸当年告诉我,您若是开店的,开门看见门口躺着人,您一定要先给他灌水,有口气了再送医院。”“和公司无关的人,我们都要帮助他,何况他还是在我们公司实习的人呢!”后来,福耀的人事部调查发现,田军20岁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车间里,他态度非常认真,朴实而勤快。为了给田军治病,做骨髓移植,福耀前前后后花了70—80万元。一年后,等到田军微笑着走进北京办公室的时候,全体员工都很兴奋。因为这一年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体福耀人与他站在一起。熟悉福耀的人都知道,曹德旺对员工的待遇和保障,非常地好。从1990年的时候,每年公司都会举办尾牙宴会。宴会上,还会举办集体婚礼,曹德旺亲自给他们证婚。今天,尾牙宴遍布全球的福耀企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曹德旺说:“要爱兵如子,要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员工,从德、智、体发展全方位去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曹德旺朴实、博爱的为人,后来也得到了福报。其中,有两个事情最为典型:一个是福耀现在的副总裁陈居里:陈居里是1990年毕业的一个大学生,福耀的规定是,无论什么学历,都要先去工厂车间锻炼。陈居里在垂直炉上三班倒,每天用平板车把废弃玻璃从车间拉出去倒掉,一车玻璃有一两吨重。因为文弱,他不爱说话,就经常替别人背黑锅,别人做的错事都往他身上推,他也不辩解。有好几次,曹德旺都生气地调换他岗位,但每次他都能站起来。曹德旺问他,为什么受了那么多气,没有选择离开?陈居里说:“只要福耀有我一张办公桌,我就不会离开。”曹德旺问:“为什么?”陈居里说:“因为您是一个正直的人。有哪个公司能和福耀一样,公司利益和老板利益完全一致?这么好的公司,我碰到了,怎么会轻易离开?”曹德旺问他为何不申辩?他说,申辩会让别人觉得是在推卸责任,也很难细究。他说,最近在看《艾克卡自传》,艾克卡说:“我用25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陈居里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多半时间可能都在打杂,有了机会才能做些重要事情。但前面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工作就好比买东西,只有先展示你的本事,才能得到一个好价钱。但本事别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你得先做。后来,陈居里证明了自己,成为了福耀的副总裁。第二个人是黄中胜:黄中胜原来是福耀浮法玻璃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下属郑爱锋拿回扣事件,被曹德旺降职。后来,他在福耀的很多岗位呆过,无论是上上下下,他都不吱声,在任何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做得很好。几年后,曹德旺才知道,贬他做销售副经理的时候,有一家公司,开30万年薪挖他,而当时福耀给黄中胜的年薪才12万。曹德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走?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说,“老板您忘了吗,2001年,我老婆生儿子,名字还是您取的。孩子生下来就脑瘫,要在福州治疗。我一个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知道公司有些套房,问您能不能借一套给我暂住,您说,‘可以让你老婆孩子,住在我家里’。”“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当时您一点顾忌都没有,一点不担心我老婆住到您家会给你们带来多少麻烦事。这种事,就是普通朋友,都不会那么轻易开口答应的。”黄中胜跟曹德旺说:“老板,您让我在福耀有了归属感。”也许真应了曹德旺的名字,“有德之人,必然兴旺”,福耀能有后来誉满全球的成绩,与曹德旺这种爱人、容人的博爱之心,有必然关系。真可谓,格局决定结局。六、天下共生道义之心1997年夏天,印尼ASAHI玻璃公司的日本总经理,来拜访曹德旺。因为那一年,泰铢贬值崩盘,引发东南亚经济危机,印尼受到的冲击也很严重。在曹德旺家里,饭桌上,日本经理说了自己的困难,希望曹德旺帮他。曹德旺给他倒一杯酒,先干为敬。那时福耀还不大,曹德旺说,“我们也是小公司,用量也不大,每个月也就三五千吨,如果这样可以,我们每个月买你们4000吨玻璃,等于用量近的90%都是从你们那里买。”“至于价格,参考中国市场的现价,你看如何?”日本人一听,“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举起酒杯说:“曹总,感谢您。”“我在印尼的仓库太小,再加上金融危机,玻璃不好卖,印尼湿度大,玻璃也不好存放,这一船货,如果你不要,我就只有给炸掉了。”日本经理说。送走了日本总经理后,曹德旺的下属不明白,问他说:“印尼受灾这么严重,老板跟他买那么多玻璃,为什么不同他商谈价格?”“问得好。”曹德旺说,“我刚从印尼回来,他们的危机十分严重,远超你们想象。我们现在的浮法玻璃原片,主要靠外购,目前国内只有2家,一个健康的印尼ASAHI是我们所希望的。”曹德旺继续说:“你要记住,从产业链的理论上讲,上下游企业,是有买卖关系,但也是分工不同,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要想让公司健康发展,不仅自己要做好,更需要我们的供应商发达。表面上我们是在帮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既然我们是帮助别人,那就不用讨价还价。我相信日本人也是个聪明人,知道我的用意的。”果然,过了一年多,亚洲经济回暖,玻璃原片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而且还拿不到货。而那段时间里,福耀每个月都能得到ASAHI至少一艘船的供货保障。而且ASAHI不仅按时发货,也决口不提涨价的事。直到一年多之后,玻璃价格几乎翻了一倍,曹德旺才收到印尼ASAHI一份很谨慎的通知,信中直说道歉,不好意思要涨价。曹德旺立马就答应了:“早就该涨价了,真的很感谢!”在后来20多年的路上,福耀的上下游企业,遇到很多危机,甚至包括福特这样的巨头。但曹德旺一直坚持这个原则: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一家人,只是不同的分工,谁也不要自毁长城,谁也不要见死不救。别人有困难,你理解并帮助,这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七、结语:天道酬仁曹德旺的父亲曾教育他:“有福者,必须先有量,福是从气量中求。”曹德旺一直谨记这句话。30多年来,曹德旺,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贫困青年,成长为今天跨国集团的董事长,并且是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第一个华人获得者,让福耀这颗明星,闪耀全球。真可谓,天道酬仁,仁者无敌!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28日
见知识一个人见世面的方式无非有两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哪怕走遍全球,你所看到世界的广度始终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深度则是无限的。而读书,始终是增长见识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杨绛曾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人类历史的演变,自然万物的奥秘,统统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然而,想要在书本中长知识,就要做到广博,读书不应只读某几类书,而是要拓展阅读的宽度。梁启超曾对长子梁思成说:“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人的一生,应该花更多时间去读书,读多了,自会改变气质和面貌,增长眼界和见闻。见世界花盆里长不出大树,庭院里养不出骏马,一个人假如连世界都没见过,又哪里来的世界观?这样的人纵使聪明绝顶、满腹经纶,也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带孩子见世界,是为了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梁启超9个儿女中,有7人曾经留学国外。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经结伴游历欧美,归国后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先驱,次女思庄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拿下了文学与图书馆学双学位。三子梁思忠,进入美国西点军校进修,入伍后成为了一名抗战英雄,幼子梁思礼院士,赴美求学一路攻读到博士。学成后被任命为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也是钱学森手下十个室主任之一,梁家的子女在梁启超鼓励下,勇敢地走出国门看世界。而后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了祖国,出国读书,也许并不是带孩子看世界的唯一办法。但只有看过大千世界,才能做到心有乾坤,走出去,是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观察生活,这丰富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见挫折梁启超虽然身为社会名流,却教导子女不以生活安逸为福,他常常告诫子女:“处忧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在富足安逸的生活中,总是留意让孩子们体验生活的艰辛,1928年,长子梁思成学成归国时,本可以直接进入清华大学任教。可梁启超认为,在清华园内的工作太过安逸,很容易消磨人的志气。《颜氏家训》有言:“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在梁启超看来,与其去条件完备的清华大学坐享其成,不如到成立之初的东北大学经历一番考验,这才是梁思成磨练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真正机会。因此,他建议思成去东北大学任教,在信中,他对思成说:“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该往吃苦的路上走。”当思成在东北遇到困难,写信向他诉苦时,他也拒绝施以援手,而是回信说:“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经历过挫折的人,可以享受最好的,也能够承受最差的,更经得住诱惑,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让孩子经历挫折,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来源:治要讲堂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24日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在读博士。你看,父母也荣耀了,感觉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就是副处级干部,不到50岁就是正处级干部了,见到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孩子有出息。然后,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了。父母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01-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过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我从这个例子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是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父母,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天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你记得这句话,“存在即价值”。-02-教育就像养花,需要静待花开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来。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她学习成绩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快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高,比你漂亮,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很着急,现在觉得很自豪。”但是教育又最怕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种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长,而非花的本来木有和需求。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再以此选择耕耘方式,再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03-适合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现在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刚才说了,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的结论是: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定论,说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现在好多名校干什么事?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名校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有特长,一律不能录取。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们一样要把他们教出来的。-04-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为什么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晚上11、12点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没有,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05-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准则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那么哲学家怎么看待教育?最经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作者:张克运,重庆市第71中学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导师。—《END》—来源: 且读文摘(ID: qdwz818)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