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曾国藩家书对人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曾文正教人要有恒,他教人读书须从头到尾读,不要半途中止……我一时自惭,便立下决心,想依照曾文正训诫,痛改我旧习”。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家书的魅力,可以激励少年奋发,实现梦想。《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可见,曾国藩的家书不单单是针对父母子女,而是针对每个家庭成员,甚至整个家族。这也是曾国藩家书区别于其它家书的地方。1教儿女:不贪婪、不嫉妒,勤俭持家、孝友持家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像我一样卓异,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多钱财,会消磨斗志。子孙是平庸之辈,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曾国藩也曾言:“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婬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看来曾国藩也懂得这个道理,他在而立之年就决定不给子孙囤钱,而是通过接济亲戚族人来散家财。他写给儿子的家信,占全部家信的四分之一,主要教育儿子读书学习、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以及持家教子等。在家庭教育上,曾国藩教导儿女勤俭节约,孝顺友好持家。咸丰六年十一月五日,他给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次子曾纪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还告诉儿女、家眷:“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倡导的俭朴、清正廉明的教子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2教兄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中国人讲究,“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重视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其根本一条就是要“团结”。曾国藩有四个弟弟。曾国潢,为曾国藩大弟,在族中排行第四,曾国藩称其为“四弟”;曾国华,因在族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曾国荃,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葆,为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藩认为重要的是孝悌原则。孝是对父母感恩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在曾国藩家书里,他写给弟弟的信最多,可见他对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视。曾国藩经常在信中教育兄弟,对诸弟们的倾轧,曾国藩回道:“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兄弟之间的和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难。现实社会中,兄弟为了家产,大打出手的事件屡见不鲜,让人寒心。曾国藩之所以做到了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原因其一,他以儒家的规范要求自己,尽“悌”的责任,对兄弟尽心尽力培养。其二,他事事为兄弟担心,在财力物力上,极尽所能帮助弟弟,用真情实感教化兄弟,无事不可对人言。其三,曾国藩遇事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属于自己的责任,会及时修正,若是别人他会恳切温和的提出来。曾国藩在打仗期间,他的弟弟们配合他,团结成一条心,在战场上互相互助,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与弟弟们无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3教妻子:树立好榜样,别当“官太太”曾国藩一生只有一个原配夫人“欧阳氏”,这在当时封建社会里,有权有势的男人大都三妻四妾,而曾国藩却一生娶一个,这种精神是可贵的。可见,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贪图美色之人。迟暮之年,曾国藩写下遗嘱,要求死后与夫人欧阳氏合葬,这也许是情到深处的证明。生是相爱的夫妻,死后当然要长眠一起。曾国藩在家书中,有两封写给夫人的“情书”,劝诫妻子勿要奢靡度日,还是应该勤俭持家,“官太太”的架子不要摆。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说服夫人,用实际行动为儿媳妇树立好榜样。他说“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依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曾国藩告诫夫人,“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之计”,“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矩,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意思是说,夫人你可不要断开贫穷这根弦,万一我被罢官了,咱们还可以清贫的过苦日子,到时候咱们的家还是兴旺的。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执手相看两不厌”。夫妻之间情感和睦,这样的家庭子孙兴旺。4教儿媳:守本份、持孝友,承传曾氏家风在家族的婚嫁方面,作为父亲,因为事关子女和家族的未来,曾国藩就更上心了。曾国藩素来识人看人一绝,为了给家里的两位儿子选好儿媳妇,曾国藩从三十四岁就开始物色媳妇,操心二十二年的心。曾国藩挑选儿媳妇首看德行,标准是“勤快、俭朴、孝道、温和”,此后对儿媳妇的教育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后来曾国藩还发明一个词叫“孝友之家”,就是孝顺、友爱、和睦、和谐之家。曾国藩专挑“孝友之家”的女子做儿媳妇,这来源于他识人看人的阅历,以及他的巨大“野心”。道光二十九年,他在与诸弟书中讲明自己的观点,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无疑,曾国藩希望通过选择“孝友之家”的贤惠儿媳妇来延续曾氏的家风,让曾氏家族世代永流传。5教女婿:痛定思痛,绝地反省,终遂人愿曾国藩被称为“天下第一完人”,“官场道德楷模”,这几个头衔称谓几乎把曾国藩神话了,但事实上,曾国藩也有错的时候,比如他挑女婿就失手了。曾国藩有五个女儿,每一个女儿的婚姻都是他包办的。但是这五个女儿中就有四个嫁的并不怎么好。他自己也说,很多人都说我会识人,可自己家的女婿都没挑好,哪还能算得上会看人呀!但是,曾国藩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经常反省自己的错事,对出嫁后,日子过的不好的女儿们,常常心怀愧疚,一生悔恨。他终于为最小的女儿选择到了好老公。在为小女儿选好合适人选后,曾家这次多了个心眼,上下总动员,精心设计了一场“测试”。据史料记载,由曾国藩在客厅与聂缉椝谈论学问,欧阳夫人和女儿躲在暗处察言观色,均表示满意。尤其是欧阳夫人,观察的特别仔细,看到聂缉椝在饭桌上恭敬有礼,在饭桌下,还会关心和体贴女性,内心很满意。事实证明,完婚后,二人的婚姻生活很是幸福,聂缉椝的发展也很顺风顺水,最后当了巡抚。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日子很是甜蜜。可以说,曾国藩的对待女儿,像普天之下的父母一样,也是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希望女儿可以嫁个良善之家,终生幸福。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发布者:Summer
03月07日
  无数的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却往往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位网友在长沙地铁看到这样暖心一幕:等地铁的时候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奶奶),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家教好的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地铁车厢内孩子把爆米花洒在地铁车厢,父母跟孩子一起一粒一粒捡起或许这些举动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最有力量。在石家庄一路口一名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过马路,见到有车辆驶来两人下意识地停步打算退回,不过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母女俩过了马路,女孩还在妈妈的提示下,向让行车辆鞠躬致谢还向司机挥了挥手。好的教育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暴雨天一位父亲带着一个孩子,发现路上的井盖塌陷了,父亲报完警后站在水中井盖旁,引导过往的车辆避让。此时,孩子就在路边等着父亲。虎父无犬子这也许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一课。同样是下雨天在一个地下通道入口处,一位母亲用左右为孩子挡雨,而她的右手拿着伞,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这位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而这位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更加深刻。在一趟航班上一位独自带孩子的妈妈,一上飞机就给大家发小礼物,里面装着耳塞小糖果,背面还打印了一段话“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我刚刚一岁半…独自带我的妈妈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宝宝全程很乖有些人,并不是因为坐头等舱才这么做,是因为这么做才坐头等舱。一个孩子在书店“顺走”了四本漫画书,家长发现之后写下道歉信,并留下全部书款40元钱,一大早从门缝里塞进书店。道歉信如下:“你好!由于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画书。贵店门没开,本应本人带上儿子亲自来道歉,没开门,我给你(把钱)放里面。对不起。”孩子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看家长如何处置。早高峰坐在后座的孩子将酸奶盒随手扔出窗外,父亲随即下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并将酸奶盒捡起,放回了车内。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失责的父母。在饭馆吃饭时,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靠窗的位置,过来一名流浪汉站在窗外看着她们吃,母亲带着孩子去点餐处打包了份饭给他,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孩子善良和施予。对待弱者的态度,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体现。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父母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有营养,宝宝得多吃。”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见得营养更多,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于是吃饭时,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长辈。这样,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将来走上社会,才会更加受用。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影响到孩子未来路上的关键选择和决定,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的人,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发布者:Summer
03月07日
 假如今天讲了五百句话,如果跟经典不相应,可能造很多口业。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乱讲话,乱发脾气。圣人讲话都非常谨慎,依照经典,不能违背真理。现实社会风气重利轻义,本末倒置,离婚率高,兄弟姐妹之间为了利益关系破裂,老祖先讲要积口德,家长不能再孩子面前乱讲话,对孩子一生影响很大…所以有智慧真的很重要!希望圣贤文化国学课程以后每个家庭都能普及接触到,家庭命运也会越来越好,我们大中国风气也会越来越好!
发布者:Summer
03月07日
●田易生(北京)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我儿子又属于比较调皮的那种孩子,所以很难管教,有时候气急了,我也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对待他。      不知不觉他长大了,当我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他已经上中学了,后来他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我忽然发现:他既不懂孝道, 也不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儿,比较懒散,也没有什么志向,更谈不上专业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相去甚远。于是有机会的时候,我就向他灌输传统文化的理念,如何励志,如何奋斗,如何吃苦等等,但是说了很多,却收不到好的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求上进。 转眼到了谈恋爱的时候了,我为他未来的工作、生活担忧!有一天晚上我又在说他,由于他屡教不改,所以我也比较愤怒,说话的态度自然就非常强硬,可是那天他也一反常态的,用强硬的语气大声质问我:为什么你总是对的?我刚要用更强硬的语气驳斥他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烦躁的表情和一双流着眼泪的眼睛。于是我压下了那口怒气,似乎明白了什么,转身走进我自己的房间, 闭门思过。是啊,我时常如雷贯耳地向他灌输着传统文化的理念,什么孝道啊,立志啊,学习啊, 努力奋斗啊,要吃得了苦啊······等等,可是今天晚上的结果,却让他如此痛苦愤怒,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说的都是对的,满口的真理道德,可是难道真理会让人如此痛苦,倍受折磨吗?这时候我突然又想起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呀,现在就是我行有不得了,是我应该反求诸己的时候了。我嘴上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的行为呢,我做的都是对的吗?于是我又想起来圣贤的两句话: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啊,我过去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教子无方, 现在儿子的状态就是我过去播下的种子所结的果实,好不好吃怪谁呢?总不能怨果实自己吧?我现在才刚刚学了点传统文化的知识,还没有开悟到智慧,就这样生搬硬套地评论并批判我儿子,并且还带着负面的不良情绪,时而着急,时而暴躁,时而发脾气,像冰雹、暴雨一样打在儿子身上,他能舒服吗?他对我的“圣贤教育”能接受吗!明明是我错了,不但过去错了,现在依然是错了。得,修身养性吧,正己方能化人呐。当天晚上,我就发了誓愿:以后再也不用那种恶劣的情绪对待我儿子了!一定要学会:为人父,止于慈。用慈爱智慧的心对待儿子。第二天一早,我就先起来做饭,我妻子吃完饭就去上班了,我儿子竟然睡到了中午十一点才醒来,我就一改以往的态度问他: “睡得挺好啊?饿了吧?想吃点什么啊?”儿子被我这一反常态的慈祥整懵了,不好意思地说:“随便吧,什么都行,反正你也不如我妈会做饭。”我立刻说:“没关系,你要想吃我不会做的也行,咱们附近的超市什么都有,咱家旁边的饭店更没问题。传统文化讲了,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要吃好了,睡足了,然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后来我主要是关心儿子的饮食营养、起居规律、身心健康、适当的娱乐等,很少再说学习和就业的事情了。就这样的生活状态又持续了近两个月。有一天,儿子突然和我说:“爸,你变了。”我听后顿时觉得他终于有感受了,但我还是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问:“什么变了?我变什么了?”他说:“你快变成我理想中的爸爸了。”我的改变终于得到证实了,教子有方原来就是正己化人呐。父为子纲是正确的!从那以后,儿子也一改常态:不睡懒觉了,积极学习,努力去应聘工作,吃苦耐劳······他也验证了传统文化的理念:诸事不顺,皆因不孝,百善孝为先。不久,他进入了一个大型国企单位工作,十年后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进入了基层管理,还获得了荣誉证书。         当我学习了传统文化的智慧教育之后,有点儿转迷为悟的感觉,觉察到了自身存在着很多盲区, 察觉到从前的缺点、漏洞,甚至是错误。当我开始修正自己的时候,也就尝到了什么叫做境随心转,也就是说当我的内心有了重大的觉醒和变化, 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时候,儿子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工作有着落了,很快他也就谈上了恋爱。 当他们恋爱比较成熟了,就把结婚的想法告诉了我们。我了解到了他们恋爱当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次他们两个一起出去玩儿,在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钱包里面有现金、身份证和银行卡等等。他们两个不约而同地想到失主一定很着急,就联系到了失主, 将钱包完壁归赵。通过这件小事,我发现了他们两个人的道德品质很好,急人所急,拾金不昧。 再加上他们两个的感情很好,结婚的愿望很迫切,对父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需要同意就可以。 于是儿子也顺利地步入了婚姻殿堂。不久,他们就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后来,又有了一个小帅哥儿。看似一切都很吉祥顺利,但是接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一次矛盾。一次, 孙女不听话,过分调皮了,儿子突然比较愤怒,要打孩子。我的原则是对于小女孩千万不要使用暴力手段惩治她,以免产生终生的阴影。但是儿子的火气很大,我无法阻拦,瞬间我也明白了: 是我的问题!于是我转身从客厅回到了自己的卧室并关上了门,闭门思过:我错了,我错了,正因为是我错了,今天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随后,儿子又开门进了我的房间,问我:“爸,你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吗?”我随口就说到:“都怨我,是我教子无方啊!”儿子接着说:“对,我小时候,你就是这样对我的。”从那以后,我发现儿子对待孩子的态度稳定多了。有一次在客厅, 小孙子又调皮捣蛋了,我儿子又要发火了,我立刻就提示性地问我儿子:“嗯,你今天想教给他点什么呀?”儿子的火气立刻就熄灭了,他在我的提示下立刻意识到了,自己情绪又波动了。后来,每次他回家休假之后,我去幼儿园或者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就问他们:“你爸爸这次休假有没有生气打你们呀?”孩子们说:“没有啊,爸爸对我们很好啊。”于是我就放心了。儿子现在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了,我相信他还会越做越好,因为我一直在不断努力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并且做到了连续五年没有生过气,我的情绪没有失控过。这都是因为开了一点智慧,定力比较强了。 圣贤教育说“父为子纲,为人父,止于慈。”我也会继续精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更好的自己,引领好后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3月06日
我们知道,人在社会如果没有老师这种贵人的帮助提点,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时时处处遇到老师、贵人,完全依赖孩子自身的某些能力。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以后到了社会,常遇到贵人指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叫作:诚敬。爱默生说:“养成文明的举止习惯,等于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一切财富的大门,所有的一切不必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它甚至还会主动地找上门来。”比如说,您的孩子将来要创业了,如果让他自己先去挣一百万肯定很难,可是如果有企业家看好他,为他投一百万就很容易,世间事所谓难易,主要还是看你使用什么样的资源。那些资源为什么与你共享?我们要知道这些缘分是怎么获得的。有礼貌的孩子,路越走越宽“少年知礼,人生多助。”少年人知道礼敬,人生中帮助的人就很多。孩子如果有礼貌,他到了社会以后,首先别人很容易接受他,愿意和他往来。因为他懂得怎么和别人相处,懂得怎么帮助别人,知道怎么善待或礼敬别人。久而久之,别人会慢慢喜欢他、信任他。从接受到喜欢到信任,脚下的路越走越宽。礼敬看上去很简单,它可以为自己创造很多机会,但是它背后蕴含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平时我们总说就业难,为什么难?机缘少,没有人帮,机会就是送到家门口都不知道。没有诚敬,这个门打不开。能尊敬别人的人是非常有德的,所谓“敬者,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敬能够把德聚拢来,就像杯能装水一样。尊敬别人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显露,是厚积薄发。诚敬待人,机遇不经意就来了古人求学先修敬,以敬来入学。先学习如何与老师相处,懂得帮老师扫地,懂得和老师说话,懂得帮老师开门。再去做学问,学问起得很快。这样求学,学一年可能比别人学三年更要有成就,因为礼敬在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您能诚敬的话,所得的利益是什么?不是一般所说的那种金钱利益,是智慧,是学问,是机遇。诚敬待人,您的机缘就会很多。机缘多了,机遇不经意就来了,可能偶然的一件事情,就改变了您的命运。一个小缘分就出现一个大机遇,而一个大机遇为您打开一扇门。没有偶然到来的好事情,所以没有诚敬,没有长期的习惯养成,就没有这种机缘出现,甚至说机缘来了也看不到、得不到。不尊敬他人的人,听不懂他人在说什么。缺少诚敬心,遇不到明师如果您希望孩子未来得遇明师,得大学问,一定要教他从小学诚敬。中国古代家庭传的是孝道,以孝传家;学堂传的是敬道,不敬者无师。我们的生命里为什么没有老师?不是这个世界没有明师,是我们内在缺少诚敬心。小才华靠天赋,大智慧必须靠老师。《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前面诚意正心的功夫,后面做不到。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发布者:Summer
03月04日
  在教育的广阔海洋中,教师像是领航的灯塔,用爱与智慧照亮学生成长的航道。我与学生海洋的故事,便是这样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航行。初次见到海洋是在一年级开学不久的教室里,那场景宛如一场风暴,让我记忆犹新。我看到他声嘶力竭地大喊着:“妈妈!我要妈妈!”一位年轻老师正奋力拉住挣扎的他。我装作平静地对海洋说:“我刚从校门口进来,看到你妈妈了,她让我来看你,你这是怎么了呀?”这一句话,让海洋仿佛瞬间抓住了救命稻草,向我哭诉着心中的委屈和渴望。我的顺势安抚,慢慢稳住了他的情绪,让他平静下来。那一刻我意识到,理解与共情是打开孩子心门的第一把钥匙。随着与海洋的深入接触和对他家庭的了解,我发现他在家庭的溺爱中失去了适应学校这片大海的能力。他在家里习惯了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一方面与海洋的母亲经常沟通,告诉她一些方法,帮助海洋改掉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我在学校给予海洋充分的信任,让他成为班级的劳动委员。他开始忙碌起来,像一只欢快的小鱼,在班级事务中穿梭,慢慢帮助他培养自制力和责任心。然而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海洋又故技重演,那突如其来的哭闹,让课堂陷入混乱。此时温柔的包容已不足以应对,需要坚定的力量来矫正他。我和数学老师达成共识,对他的哭闹选择暂时地“视而不见”。这一段冷处理的时间,让海洋在其中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帮助他慢慢回归到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探寻他内心深处的“宝藏”。偶然间,我在学生日记里发现了海洋性格中善良友好的“珍珠”。于是,我在班会课上夸赞他乐于助人的行为,让他在班级中慢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感。如今,海洋像破云而出的朝阳,变得有爱、自律、大方又上进。他的转变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唤醒之旅,需要教育者有更多的耐心、敏锐的洞察与恰当的引导。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在成长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导航,用爱去包容,用智慧去引领,他们终将找到正确的航道和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辽阔海域。本文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3日
●康金胜      清人陈宏谋《养正遗规》有云:“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于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     它的意思是说:天下有好的教育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人才。教法的起点,要从乡里街巷(家庭)开始;人才的培养,要从童蒙(三岁前)时期开始。《易经》蒙卦的卦象,为山下流出泉水(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坎,坎为水)。君子能够成其德行,都是在童蒙时期受过良好培育。所以在孩子童蒙时期就注重培养其品德,这是圣人的功业,功德巨大!陈宏谋,乾隆初年广西巡抚、封疆大吏,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太子太傅。其学识渊博,仁心深厚,忧国忧民,极重教育,尤重童蒙教育。陈宏谋于康乾盛世中列为能臣廉吏,殁后谥号文恭,《清史稿》中对其评价甚高。文恭先生曾作《五种遗规》,其中《养正遗规》列为第晚清中兴之臣曾文正公在与其胞弟信中,再三叮嘱其必学《五种遗规》与朱子《小学》。并言其弟,其它之学能学则学,不能学,亦无影响,此两种书是必读之书。重视家教的曾文正公劝其弟必学《五种遗规》,可见文恭先生其书对当时社会影响之广之深。      现今国人都希望我们国家强大。而强大之国家,必要有和谐稳定之社会做基础。国家之强大、社会之稳定,必要有人才做支撑,也就是需要国之栋梁,即既贤又能之人。贤能之人的产生,定要从童蒙时培育。且贤能之人定要在和谐和睦、温暖温馨的家庭中培育生成。反观现今的家庭教育、家庭状况相当不容乐观,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矛盾冲突激化,导致青少年出现诸多严重问题。      诸君每天都能在现实社会、周边生活以及各种媒体、各类资讯中,看到、听到、了解到青少年自杀、抑郁、违法犯罪现象和案例的发生。问题青少年及其家人的痛苦不堪,悲剧频仍,令世人触目惊心。吾等从事传统家庭教育十余年,接触、了解问题青少年及其家庭颇多,深怀忧虑之余常常夜不能寐,殚精竭虑,苦苦思索如何尽快帮助家庭、帮助社会解决青少年自杀、抑郁和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欲解决问题,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余长时间从事家庭教育,了解到青少年出现问题,源于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家庭教育中,童蒙教育尤为重要。今取文恭先生《养正遗规》之开篇于文前,希冀同仁同道者认识童蒙教育之重要。然诸多为父母者,知道童蒙需教育,却不知何为教育,皆以才艺、知识之学习为教育。此乃本末倒置也。实则才艺、知识与教育几无关系。父母此举不但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而且由于父母行为举止不当,孩子在学习模仿记忆能力最佳时期,不自觉地接受了父母之不良习气,为孩子日后人生痛苦种下种子,亦给社会注入不安定因素。如此教育孩子,必会危害社会,贻害国家,惜哉痛哉!      当下,父母了解何谓教育尤为重要。《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始作善也。”白话解释就是:教是指父母、老师做好样子,令儿女、学生效仿。育是指,使儿女成为善人。《礼记·学记》有云:“教也者,长善救失。”意思是:教育是指,使学生、子弟增长善心,挽救染恶者。      文恭先生在《养正遗规》中说:“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学习,即学习做人而已。清人李毓秀夫子之《弟子规》,与文恭先生之作同为蒙学读物,然文恭先生之作内容细致具体,尤其适合童蒙学习。二种课本,同属儿童教育读本,应由父母、老师身体力行,以身教使儿女、学生模仿学习。如若不然,则儿童学习、教育效果定然不佳。吾等从事传统家庭教学十几年,实例甚多,不胜枚举。      使其未来人生幸福美满,亦多增栋梁之才,为国家出力,为社会造福。家庭、学校培育善人,为善孩子、学生童蒙时期,父母、老师以《养正遗规》《弟子规》为教材为标准,用身之善教,不但者必甚众,社会必和谐,国家必强大。余之愚见,谨供仁者鉴。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28日
老祖宗为什么谆谆教诲我们要日行一善!《弟子规》讲“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轻”和“忍”就是指心态放下。我们放下名利,忍住贪欲,放下对孩子的高期望、高要求,不希望他好,只对他好,无条件地爱他,怨气、不满、焦虑、恐惧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我们的内心自然得以解脱,强大起来。家长为什么对孩子不信任?其根源在于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无私的,而是有条件、有所图的。家长总想从孩子身上获得什么,这就是贪欲。图什么?比如我们要孩子达到我们的目标,听我们的话,是因为我们想从孩子身上得到别人对我们的认可、肯定、赞赏、面子、虚荣和利益,或者某种认同、服从后的刺激和快感。我们只要有贪欲,内心就会患得患失。因为怕得不到,所以就会焦虑和恐惧;因为没有得到,所以就会抱怨、生气和责备;因为得到了,但是欲望无止境,所以还会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期望。我们家长只要有贪欲,内心就会像囚犯一样被贪欲囚禁着,束缚着,无法强大,家长就会生活在焦虑、恐惧、生气、指责和高要求、高期望之中,不能自拔。家长的贪欲不仅会囚住自己,而且还要囚住孩子。家长放不下贪欲,一定会对孩子的焦虑、恐惧,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放心、老是担心,经常指手画脚、絮絮叨叨,甚至对孩子不满、指责,甚至还有“马后炮预言”,这说明家长内心非常脆弱,信任能力极其低下,说明家长对孩子真爱不够,家长总是不经意放任怀揣着的心绳从心里跑出去绑架孩子,要求孩子,这就是刚才讲的“爱的束缚”。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先幸福自己,然后再幸福别人;一个痛苦的人,一定是先痛苦自己,然后再痛苦别人。我们一定要知道,对孩子不信任,不仅亲子关系搞不好,而且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不好。担心孩子就是诅咒孩子。孩子不需要担心,孩子需要的是祝福。所以,信任孩子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放下贪欲,消除焦虑、恐惧、生气、指责和高要求等习气,让自己的内心解脱出来,强大起来。只要放下贪欲,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机关就会自动打开。我们家长迫切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这种信任的能力。很多家长经常问我:“我盯孩子的学习很紧的,孩子学习为什么还是不好?”我的回答是:“被家长盯上的事情,孩子往往都做不好,即使做好了,也会以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和快乐为代价的。”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孩子能够做好的事情往往是家长不关注或者不盯着的,而父母总是盯着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往往做不好,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先想一个问题:“家长为什么会盯着孩子呢?”这其中不外乎两个原因:1、怕孩子做不好,2、想要孩子做好。怕孩子做不好而总是盯着孩子的家长,内心深深藏着一个“怕”字,这其实是家长消极心态的表现形式。孩子的自信往往来源于家长积极心态的认同和心赏。内心充满“怕”的家长盯着孩子,孩子内心接受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怕我做不好,他们不相信我,不认同我”。当孩子认为最爱他的父母对自己不认同、不相信的时候,他就会质疑自己或不认同、不相信自己,从而自信出问题。当孩子自信出了问题,事情怎么能够做的好呢?这就是中国古话“怕什么来什么”的期待效应。要孩子做好而总是盯着孩子的家长,内心深深藏着一个“要”字,这其实是家长想控制孩子,严格按照家长的想法去行动从而达到家长预先设定的结果的表现形式。深入一点说,这样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只关注孩子是否能够达到家长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和目标,孩子俨然已经成为完成家长欲望的工具。孩子内心的感觉是:“他们是不爱我的,不尊重我的,他们做得所有事情都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我想要的,即使是我想要的,在这样不被尊重的情况下,我想要的也不要了!”这样的孩子要么用消极对抗来发泄,“反正你们不爱我”,从而不努力、不作为,要么用积极对抗来发泄,“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从而就是不做,就不好好做。充满不努力、不作为的消极怠工心理和就是不做、不好好做的叛逆心理的孩子怎么能够把事情做好呢?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发问:“不盯着,现在的孩子还会好好学,会好好干?”这是家长的普遍认识。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我们很多“无知”家长在用二元思维思考和行动,所以把很多事情都给搞砸了。不盯着孩子不代表不管孩子,管孩子不代表就是盯着孩子。想要真正地把孩子教育好,要把盯孩子和管孩子改变成信任孩子、心赏孩子、悦纳孩子,在此基础上跟孩子有效沟通,给孩子切实可行、雪中送炭的帮助,给孩子更多合理化、可操作、有效果的建议,用真心陪伴孩子,让孩子自信起来、上进起来,陪着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当体验和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自然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父母解决了自身“怕”和“要”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总是盯孩子”的问题,当父母不总是盯着孩子而用真爱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育不是盯着而是爱着,教育不是管着而是陪着。可悲的是,很多家长根深蒂固地认为盯着管着就是爱着陪着。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还努力爱,非但不能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点亮【赞】和【在看】,把这篇劝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吧!
发布者:Summer
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