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有一位家长从网络上私信我,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儿子今年15岁,已经辍学不读书两年了,平时几乎不出门,天天宅在家里面,黑白颠倒地玩游戏,父母在家吃饭的时候他不出来,只有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才出来找点吃的。这位孩子妈妈非常焦虑,两年以来也是尝试的各种方法,给孩子找心理咨询师上门,请班主任上门,请孩子同学朋友劝导,请亲朋好友来家劝导,都尝试过,但是孩子反而越来越封闭自己,最后完全不出门。这位家长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孩子爷爷是退休高干,孩子爸爸是一家私企大老板,专门承接政府工程,家里豪宅豪车不知道有多少。可惜,就是孩子的问题解决不了,而且,看着好像越来越严重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说,有钱不会花,孩子更糟糕。其实现在很多家庭的经济都越来越好了,但是我们会发现,孩子教育的好不好和家庭的财富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可以说,财富越多,孩子反而越容易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第一,家庭财富多,往往会给孩子很好的呵护,孩子反而越来越脆弱。就像这位家长从小孩子被呵护的特别好,两个保姆,一个司机,再加上妈妈4个人陪着孩子长大,孩子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孩子越是被呵护,越没有锻炼的机会,所以就会很脆弱。第二,家庭条件太好,往往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孩子反而感受不到爱。在我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父母在物质上太过满足孩子,所以即使父母再付出,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第三,很多家长会有一个思维,觉得多赚钱,以后给孩子留很多钱财,其实这样子做,孩子反而没有内在动力。因为孩子感觉自己啥都不缺,什么都不需要奋斗,所以家长再怎么和孩子沟通,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当中都没有动力,最后越来越荒废。第四,给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孩子反而厌学。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而且越贵越好,殊不知,越是这样机械式地培训,孩子越容易厌学。因为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没时间做,天天被安排做各种家长认为好的学习,最后孩子早早地厌学。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转变呢?有钱的家长应该如何花钱,孩子才能够教育好?第一,以孩子为中心转变为老人中心。现在很多家庭当中,毫无疑问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而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就越容易出现我上面分析的4点情况,最后越容易出问题。在一个家族当中,父母长辈是家族的树根,子孙后代是树叶,家长如果把树根养好了,树叶才会好。第二,把物质上的爱转变为心理上的爱。家长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在物质条件上尽可能让孩子简朴,越是简朴的物质条件下,孩子越容易懂得感恩和珍惜;越是在朴素的环境当中,孩子的内在动力越容易培养。家长与其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不如花时间从小陪孩子探索大自然,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第三,有钱做功德,留钱不如留阴德。如果家长让孩子享受很多,那其实等于让孩子早早的把自己的福气给消耗了,人这辈子能够享受的福气是有限的,小时候就消耗了很多,那么长大了能够享受的福气自然就少了。所以家长如果有钱不如多积德行善,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现在有些人不相信,但是我们纵观历史,很多家族之所以非常兴旺,往往就是因为这个家族的祖上积德行善,做了很大的功德。所以给孩子留很多的钱财,不如默默地去做善事,给孩子留阴德。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做善事,不管孩子知不知道,无形之中都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人生。这一点在我从事咨询工作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很多相信我的家长,通过学习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思维,开始积极积德行善,最后不知不觉,孩子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蜕变甚至超出家长的想象!总而言之,有钱不会花,那么钱财反而会成为教育孩子的障碍;有钱又会花,那么,钱财才能真正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家庭教育,您的随手一次转发,可能就会帮助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孩子!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2023年06月11日
山西乔家大院内宅的门上,有乔致庸亲书的一副对联: “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意思是说,乔家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勤奋来获取名利,而不是靠别人的帮助;节俭珍惜不是因为怕浪费钱,而是要懂得知足惜福。乔致庸知道,乔家虽然家大业大,但子孙若是懒情散漫、挥霍无度,败亡也只在朝夕之间。他常说:“有钱不能浪费,浪费则对钱不敬,不敬则得罪钱,得罪钱则受穷。”因此乔家大院里,各个院子每年的开支都有限额,而且由当家人统分配,从根本上杜绝败家子的出现。山西有很多大家族的宅院都有戏台,但乔家没有,怕的是后人玩物丧志。在“报本堂”,有乔家第一代先人的泥塑,泥塑旁边放着一个要饭的篮子和一根打狗棍,以此来警示子孙,自己的先辈也是穷苦人出身,不要过了几天富贵的日子,就忘了本。子孙一旦浪费粮食,都要被命令跪诵“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磕头谢罪,乔致庸才会放他们离去。也正是这样,乔家虽然富可敌国,却没有因为财富产生“奢华糜烂、摆阔逞凶”的风气,无论是本县的居民还是往来的客商,对乔家都是赞誉有加,乔家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事实上,古时令人尊重的名门望族,即便积金满堂,也无不以俭约为德。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时代,格外需要恪守俭朴、克制物欲。无论家境多么富有,都不要放任孩子糟蹋粮食,不可纵容孩子不劳而获。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感念国家与时代,这是家长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必将惠及孩子的一生。古人云:欲是深渊。奢靡之风,往往使人沉溺于享乐奢侈而不能自拔,导致的是欲令智昏、欲壑难填,久而久之就会走上玩物丧志的道路,甚至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而泯灭天良。北宋宰相蔡京在执掌国政时,饮食用度非常奢侈。上行而下效,蔡京的管家翟谦,也浪费无度。有一次,翟谦宴请客人500多人。厨师上汤时,有一客人随便说了一句:“鸭舌做汤既鲜美又补养。”翟谦示意了一下左右,他的下人马上心领神会,过了不久就为每人端上一碗鸭舌汤,每碗里都有三只鸭舌,客人看后惊叹不止。一位客人戏言说:“这还不够,能再添一些吗?”翟谦说:“既然有心请客,还怕大肚汉吗?”于是又给每人添了一碗鸭舌汤。翟谦这一次请客, 就杀了3000多只鸭子。后来蔡京被贬流放,翟谦的家产也被充公,落到了贫无立锥之地的地步,最后沿街乞讨,饿死在街头。晚清重臣李鸿章死后留给儿女的财产颇丰。李子嘉是李鸿章的孙子,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李子嘉自幼深得家长喜爱,父亲死后,他与哥哥李厚甫平分了父亲的家产。但因父亲死时,母亲尚在世,他又喜欢挥霍,他的一部分家产便被母亲管理。但即便少了母亲管理的那部分,李子嘉依旧富甲一方,有一万多亩租田、不少楼房……这些都是李子嘉手上的不动产。除了这些之外,李子嘉每月可固定从银行取现500元作为零花。但他肆意挥霍,吃喝嫖赌,甚至吸鸦片,财产很快败光,最后沦落为乞丐,悲惨而死。《群书治要·文子》中讲:“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意思是,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做人的道理自我反省,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这一规律,无论对于一个家族,还是一个国家乃至企业,都同样适用。这是因为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他们一出生,就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知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过上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生活,很快就把祖辈父辈辛苦创下的基业败光了。历史上,凡是富贵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尤其重视节俭美德的培养,从而使得“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等思想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做到凡事节约而不奢侈浪费,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财富、权势作为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而不是骄奢淫逸的资本,从而避免身败名裂,乃至“富贵不过三代”的悲剧。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积福和惜福的说法。一个人能够积福加上惜福,才能有福。一个人的福气,就相当于银行里的存款,如何才能让存款越来越多呢?就是要不断往银行里存,再省着点花。如何让自己的福气越来越大呢?那就是把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增厚自己的德行,相当于“增收”,像不断往银行里存钱;惜衣、惜食、惜物,减少福气的耗损,相当于“节支”,就像银行里的存款花的少。这样,一个人的福气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顺。民国时期的朱庆澜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不勤不俭,不但害小孩的志气,而且害他的身体;不俭不但教小孩眼前枉使几个钱,并且教他将来受不尽的苦。”俭朴节约不仅可以养德,可以持家,还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奢侈浪费对自己,对子孙、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环保、对资源有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者:谨 琼
原创
2023年06月02日
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智慧的母亲,她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是不合乎道义的事不做。她怀孕后更是谨言慎行,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个月后,这位母亲生下一个形貌端正、聪慧过人的男孩。男孩生性纯善,对父母极为孝顺。他长大后德才兼备,谦和守礼,敬老慈少,以德治民,不仅顺利继承家业,还把它发扬光大,使得天下归顺,百姓爱戴。后来,他治理的地区日益强大,引起了商纣王的不安,被囚禁于羑里长达七年。他身处逆境,经受磨难,却没有意志消沉,反而潜心推演《周易》,对《周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终否极泰来,被救回家。他的妻子也非常贤慧勤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妻子为他生了十个儿子,并从小严谨教诲。十个儿子中,二子周武王和四子周公旦长大后成为了圣贤,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的家业绵延了八百年之久。他,就是周文王。文王一生,孝义仁慈,事业兴旺,家庭幸福,活到了九十七岁,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母亲给予他幸福的爱,这份爱始于胎教。而最好的胎教,莫过于母亲心存善念,慈孝仁爱,修身立德。五代时期,有一个人三十岁还没有孩子。有一天,他梦见已故的祖父,说他一生无子,还会贫贱短命,要他及早回头,行善积德。祖父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他立志改过迁善,从此乐善好施,救难济贫,捐资助学。几年后,他又梦见祖父告诉他,因为他长期积功累德,上天会赐给他五个贵子,他自己也能得善终。果然,他后来连生五子,五子又添八孙,都显贵于朝廷。而他自己也官居高位,享年八十三岁,预知时至,无疾谈笑而终。这位父亲,就是《三字经》里说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他的教子义方,就是改过自新,行善积德,言传身教,他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他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无独有偶,宋朝也有一对教子有方的父母。父亲是个仁慈厚德之人,生平不行不义之事。平日对小孩、下人和下属都十分客气,对贫困和鳏寡孤独的亲戚尤为照顾,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将所得的微薄薪俸周济他人。母亲为人宽和,处事谨慎,是个贤孝女子。她侍奉公婆极为孝顺,对丈夫非常尊敬,凡事与丈夫有商有量,夫妻相敬如宾。不仅如此,她对亲戚怜悯恭敬;对庶出的儿子视如己出。她治理家务,宽宥有度,却从不娇惯溺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们犯错,也绝不为之遮掩,这对父母就是程珦和程侯氏。由于他们的仁孝盛德,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后来都成了学问渊博,德行出众的一代大儒。以上几则圣贤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父母,懂得真爱孩子,他们孝亲尊师、敦伦尽分、自省改过、行善积德,孩子则一生幸福。什么是幸福?《说文解字》上说:“吉而免凶为幸;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我们可以把“幸福”理解为吉祥的福报,幸福的人生,就是充满吉祥福报的一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幸福的爱,孩子就能收获幸福的人生。幸福的爱,要通过尊重包容、鼓励信任、反省改过传递给孩子。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孩子,孩子是最好的观察者、模仿者和学习者,他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督促我们去孝亲尊师、敦伦尽分、修身立德,改过从善。与其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如说孩子和父母一起进步。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与孩子共同成长,成就彼此的幸福人生吧!
发布者:谨 琼
原创
2023年06月02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关系,只有夫妻之间把关系搞好了,才能营造出和谐、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挡风避雨的港湾。当我们想教好孩子的同时,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我们家庭的和谐氛围,因为夫妻关系才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而一个孩子要想以后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一个孩子对其他人都是责怪,都不承担责任,突然有一天结婚了,他会突然改变吗?所以,真正要让孩子一辈子幸福,从小扎好根基,他才能够和谐地与人相处。“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个态度不太容易形成。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障碍。因为我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总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即使看到了,也很容易原谅自己;常常看别人都是缺点,总感觉这个人身上有问题,那个人身上也有问题。我们听老师讲,夫妇关系融洽的秘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容不容易做到?其实不光是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都是一样的,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相处和谐。但是真的不太容易做到。当时老师还讲到夫妇之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其实不光夫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样。我们也下乡跟乡亲们分享这些内容。有个太太她听完,回家去做了,后来就跟我们讲:“我以前跟我的先生每天都吵架,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吵起来。比如家里小孩的拖鞋放在楼梯口,我没有把它放好,我先生上班回到家里就会说:‘你怎么当太太的,一双拖鞋都摆不好?’然后我就会说:‘你讲我的时间,你弯一下腰就摆好了。’”先生就很生气,一脚就把这个拖鞋踢得很远,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她说因为一双拖鞋,他们可以吵五天。有的时候一冷战就是十天半个月。后来她听了老师的课,一对照,说他们家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我怪你,你怪我,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当时我们就跟这个乡亲讲了个故事:有两对夫妇做邻居,一家人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每天吵,另外一家人却相处和乐。这个吵架的太太有一天见到四下没人,就去敲对面邻居的门,向他们请教。她说:“你们家怎么相处得这么和乐?”这个邻居太太就跟她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她一听“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我们都不吵架;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都吵架”,觉得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符合逻辑。邻居给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我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先生不小心打翻了。我就会立刻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的水没有摆好位置,让您把它打翻了。’先生马上就会对我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这么好心给我倒杯水,我都不小心,太对不起了。’我会说:‘没关系,我再给你倒。’两个人就会很和乐。”“但是你们家,因为自己是‘好人’,对方是‘坏人’,如果出现同样的情景,太太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这杯水被打翻了,先生立刻会说:‘你怎么搞的,一杯水都不会放,居然放到桌子的旁边,让我一不小心就把水打翻了。’太太就会说:‘你不长眼睛,我好心给你倒一杯水,你就给我打翻了,要想喝,自己倒去。’两个人就会吵起来。”我们讲完这个故事,这个乡亲回家也开始反省。她就讲:“我按照老师们讲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去做,我那天回家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地想,我有错吗?”因为当时我负责去采访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她当时跟我讲:“我一直在想我有错吗?我的孩子已经读初中了,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我们已经结婚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有错,都是先生的错。”她说,“我想了一个晚上,终于发现我确实错了,我没有做好一个太太的本分。”她说从那以后她就开始改变,结果一变,家庭立刻就变了。比如说仍然是鞋子没放好,先生回来脾气很大,一说:“连个鞋都放不好。”她说:“我立刻就跑过去,给先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我立刻把它摆好。我把它摆好以后,先生这个气一下就没了。”先生就会说:“你在家里做家务也挺累的,我来帮一帮你。”她说以前先生从来没有帮她做过家务活,自从她改变以后,先生经常帮她做。她说原来这么简单,“反求诸己”的态度一出来,一念之间,关系就和睦了。一个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夫妻和谐,家庭幸福了,才有助于提高和稳定亲子关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幸运的就是生活在一个父母感情稳定和谐的家庭里。在不幸福婚姻中长大的孩子,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夫妻关系似乎是家庭的支柱。和谐的夫妻关系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夫妻是否相爱,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发布者:谨 琼
原创
2023年06月02日
孩子不想学就不学,还要父母干嘛。当前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宽松自由。越来越多人高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慢慢演变出一种怪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反而越来越宽松。可教育孩子真的能“宽”了尺度,“松”了力度吗?(1)孩子趾高气扬,家长威严扫地。前段时间,一条名为《孩子,你不成功也没关系》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讲的是现在孩子压力过大,父母应该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怎么改变呢?有嘉宾现身说法,说找不到满意的幼儿园,那就自己办一个幼儿园。还有妈妈说,挫折什么的等女儿长大后再慢慢体验,作为母亲,我现在就要给她最好的。视频的结论是: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的方式度过一生。这条视频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考试、100分、重点中学真的不重要,孩子就该好好玩。”“说得对啊,现在的教育太严苛了,孩子的负担也太重了。”……不禁想起王维审先生的《当教育只剩下纵容》,他曾经痛斥纵容孩子的怪象。很多人都说“我们不该责怪孩子,孩子并没有错”。照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孩子不做作业了,不高兴了,反过来骂大人了,我们大人是不是要跟他谢罪?目前,这一现象正在上演。孩子课也不听,作业也不写,甚至不想继续读书,父母却觉得可以理解,孩子不想读,那就不读了,反正家里养得起。慢慢的,孩子就成了家里吃米的蛀虫,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甚至对着父母颐指气使。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管又管不得,说又说不得……宽松教育下的孩子成了“土皇帝”,让无数家长有苦难言。没有底线的宽容,就是对孩子最不负责的纵容。(2)学校可以宽松,社会只会狠狠惩罚孩子。堂侄自小聪明伶俐,科科拿第一,总是被表扬。堂哥堂嫂很喜欢夸他,每次他考100分就在小院里“广播”,没半天整个小院的人都知道了。读中学时,堂弟的成绩掉下来过,他爸妈倒不着急,坚信儿子很聪明,很优秀,根本不用多管。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没有考上大学。堂哥堂嫂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向优秀的儿子竟然考得那么差。原来从高中开始,堂弟就一直跟不上,成绩掉得很快,可他不想让家里人知道,就一直没告诉爸妈。从小被夸大的孩子,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接受不了半点挫折,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们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觉得读书很苦很累,这很正常。而本该严肃管教的父母,却放任自流,这才是真正害了孩子。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就是在学习上放任自由。日本曾经推行宽松教育,不仅降低了课业难度,还不公布成绩,不进行排名,甚至缩减了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孩子都变好了吗?考到100分了吗?结果很残酷,也很现实。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日本的成绩逐年下降。在电视剧上更是出现了痛批宽松教育的台词: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会,那就是等着被淘汰。试想,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拼命学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奥数、舞蹈、做机器人样样不在话下。而你却让孩子慢慢来,不着急,不管什么知识都给孩子打折,不管什么压力都给孩子减负。在这个连机器人都能跟人竞争的社会里,你让孩子将来如何立足?我国每年的毕业生都在递增,2019年已经达到860万,而我们的孩子只是其中渺小的一员。人工智能越来越普遍,不少人面临下岗失业的困境,现在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多掌握一些本事,孩子将来才不会一事无成。“孩子只要快乐就好”,是父母在自欺欺人,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不负责任。(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远古有记载道: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牛不好好走,舜为什么要打自己,而不是打牛?牛没有走正确的路,是因为人没有引导好,牛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不该怪牛,而应该追究人的责任。正如我们的孩子,他们是不懂事的,他们松懈是因为父母的妥协。假若我们一再妥协,孩子就会完全走上错路,变得越来越调皮、任性、野蛮、刁钻。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不是管他吃,管他穿,也不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长大。而是教会他独立生存,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最近,郎朗大婚,有关郎家的教育方式再度上了热搜。郎朗自小热爱音乐,喜欢弹琴,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热衷于练琴。若不是父亲一直以来的催促、逼迫与鞭策,他可能就坚持不下来,无法成为当今世界上叫得出名字的钢琴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练琴之路时,郎朗对父亲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走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有天赋的人,尚且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没有天赋的孩子,怎么能随心所欲,不学习,不努力?学习本身就是一场长久的积累,这场持久战本身就是辛苦的、枯燥的。孩子不懂坚持和奋斗的意义,他们只觉得苦,觉得累,想放弃。可这些,父母都懂。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该眼睁睁看着孩子走下坡路,而应该及时给予建议、引导与鼓励,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坚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就每一个人。说白了,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4)孩子不想学就不学,还要父母干嘛。这个社会很现实,我们可以追求理想化的教育,却无法保证给孩子理想的未来。父母不能活在童话里,更不能给孩子制造童话世界。因为一旦孩子离开了父母,就无法适应社会,自己生活了。父母都希望孩子在童年时开开心心的,但童年的开心,能保证一辈子的快乐吗?显然不能。孩子在童年时有多开心,长大后就会吃多大的亏。小时候,父母宠爱孩子,老师迁就孩子;长大后,不会再有人保护孩子。领导不会在意你的感受,只会看你能不能干;社会不会保住你的位置,只会让你屡屡碰钉子。教育越宽松,孩子越受罪。有一个14岁的女生,不喜欢学校,不爱学习,觉得还是呆在家里舒服。她每天都哭着闹着要回家,老师也没办法,只能让父母把孩子接走。回到家后的女生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每天就想着怎么玩,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到后来,她成了一无所长的巨婴,30多岁了还赖在家里啃老。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需要榜样与权威来作为参照与标准。他需要拼命去学习些什么,吸收些什么,才能成为一幅优美的画卷。假如父母不严格细致地管教,孩子只会随性地生长,变成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模样。宽松教育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优势,甚至会进一步恶化孩子的劣势。总有人说,孩子成不成功没关系,只要快乐就好,父母不该逼孩子,也不要焦虑,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将来一定能成功。可我们孩子的起跑线,本就远远落后于他人了,难道还任由他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吗?孩子可以不懂事,但父母一定要懂事。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要狠心逼孩子一把。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鼓励孩子努力,引导孩子坚持,这是父母的责任。如果孩子不想学就不学了,那还要父母干嘛?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4月21日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最生动的教材,最崇高的职业素养,最美丽的人生习惯,最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更是教育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教师本是一个天生的读书群体。然而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裹挟下,很多教师变得眼中只有分数、只有成绩,而对于生命中的阅读却逐渐淡化了。不少教师已完全远离阅读,这太危险了。大量时间在开会,在交论文,在应付检查,在管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督促孩子读书而自己很少读书。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读书,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却成了远离阅读的一个群体,而其中最该读书的年轻教师,可能在成为一个疏于读书、荒于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的群体。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学习的教师,在辛勤甚至忘我地工作着,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一个教师上课时,是带着他全部的阅读史来授课的。现在,有些教师要么不读书,要么只读教材和教参。不说阅读史,就连基本的阅读都没有,所上的课也就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简单地灌输生硬的知识,肯定谈不上方法、技巧与课堂智慧,当然更达不到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境界。一个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爱好者;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对书有着独特情感的读书人。有的教师即使读书,要么“盲读”,未从自身需求出发,而是漫无边际、茫无目标地人读亦读,盲目追潮;要么“躁读”,读书心态浮躁,带着功利,为读而读,不能心存宁静,持之以恒;要么“浅读”,读书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而不求细读精读。许多教师不读书,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果真没有时间吗?是否有时间,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把这件事情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如果教师认为读书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时间;如果教师认为不重要,一定会找出很多借口,很多理由。如果把读书作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我们会抽不出时间吗?人与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闲暇时候,旅途时光,等飞机、等火车的片刻,在晚上睡觉前,在早晨起来以后,甚至在喝茶的间隙,挤那么一点点时间读一点书,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还有一些教师不读书,原因是他们觉得书读了记不住。但是,记不住难道就白读了吗?读书就像吃饭,你不可能清清楚楚记得每顿饭吃了什么,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经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同样,你读的每本书也许也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对于真正读书的人,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而对于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原因是很多的,其实,这些的确都是不能称之为原因的原因。读书,能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老师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教师作为“读书人”和“教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一个人会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教师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老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同样的道理,有书香父母,才会有书香子女,和书香家庭。然后事实上,当今的父母都在炮制一个怪圈:自己不愿读书,却希望孩子把书读好。满眼所见,是成年人玩手机、看电视、戳麻将,连书是什么样子,书店在哪个方向,读书的感觉怎样,都已经到了爪哇国去了。每天父母们捧着手机,刷微信,玩短视频,看段子,充其量是在电子阅读的氛围里,进行营养不高的碎片阅读。白岩松有一篇演讲稿,曾在网络热传——《白岩松:与阅读有关的“饥饿记忆”,让我刻骨铭心》。看到古龙金庸梁羽生,就像见到香蕉苹果梨子一样,如饥似渴,那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故事了。哪怕我们60后、70后、80后有过这种读书的“饥饿记忆”的人,也仅仅是有记忆罢了。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及“回应”三个环节组成。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循环圈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儿童阅读状态,它的中心是有协助能力的家长,即爱阅读且知道如何选书、共读、回应孩子的大人:“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我们的图书资源也许贫乏,图书储备太少或者受损了,或者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是还有一件事可超越这一切。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李振村,说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寡妇独自抚养两个刚上小学的双胞胎兄弟。每天晚上,孩子做作业,她就捧着一本书在边上看,一直到兄弟俩考上北京一所有名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对兄弟俩说:你们知道妈妈有多苦吗?兄弟回答:我知道,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顾我们……她说: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着你们看书太辛苦了,其实我一个字都不认识……”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家长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你们有多少人坚持做了?”这样的一句反问让不少家长惭愧。是的,我们为人父母,自己不读书,不爱学习,却总期望孩子能爱读书,能通过读书成龙成凤,多少有些笑话的意味。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工作,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这话有些伤人,可我们大多数人又无力反驳。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短短90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视频里的孩子不想妈妈生二胎,要独揽父母的爱,并放话了:“你们要是敢生二胎,你们就等着哪天晚上,等你们睡觉,我就自个儿穿上点衣服,拿几块钱,就下楼打车找到一个地儿,完了就一直在那儿待着,一直到饿死。”谁家的娃娃,竟敢这么猖狂?明晃晃的威胁。因为呀,他认为——这个家的一切都是他的。爸爸是他的,妈妈是他的,房子是他的,所有的玩具也是他的……突然有一天,来了另外一个娃,要分东西,这谁受得了。明明是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到头来却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本该是他的。不懂感恩罢了,还要以死相逼,可爱之余,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父母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懂感恩?视频里,主持人孟非提到了一个观点:要让孩子知道,这个家里的一切不是你一个人的,想要获得某样东西,也要通过某些渠道,通过某些努力才能获得。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你的不易,他才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才是父母付出的重点所在。1男孩高考635分,下跪感谢妈妈未来最厉害的孩子,就是拥有感恩之心前几天,慕课君看到一组数据:中国目前有30%的年轻人依靠“啃老”生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啃老”现象。以前,我们“养儿防老”,如今成了“养老防儿”——防ta啃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以后不会啃老呢?答案是,这个孩子懂得感恩。还记得今年那个高考完走出考场跪谢母亲的男孩王恒杰吗?当时他说了一句话感动了很多人:“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懂得妈妈虽然养的是一个孩子,倾注的却是一生心血。怀着感恩之心的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立志一定要在考场拼尽全力,为的就是不让自己最爱的人失望,对得起他们的付出。高考成绩公布后,他考出了635分的好成绩,超出一本线139分。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把自甘平庸堕落,当成是最大的忘恩负义。懂得感恩的孩子,同时也具备了让自己变优秀的本质。之前看过一个广告,让人难忘。一个男孩,穷困潦倒,为了病重的母亲,他只能去偷药。于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在众人都唾弃他的时候,一间早餐铺的老板出手相助,帮男孩付了药费,让他免了挨打,还顺便给了他一些吃的。30年后,早餐铺的老板得了癌症,一家人为昂贵的医药费苦恼万分,无奈之下只能出售老店铺。而当年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了技艺一流的医生。得知自己的恩人来到医院治病,悄悄付了所有的医药费,并写道:所有费用在30年前已经还清,以3包止痛药和一包蔬菜汤。平日里,他也经常去一些贫苦地区,免费给人看病,行医济世。有人说,未来最厉害的孩子,是拥有感恩之心。深以为然!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拥有更多人爱戴和喜欢,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厉害。作家刘迎轩曾说: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当我们学会了欣赏和感恩,就拥有了幸福和快乐。命好不如习惯好,帮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一辈子都将受用不尽。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课。2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不出感恩的孩子看过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月亮,月亮比太阳重要。”“为什么?”“因为月亮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故事很短,却浓缩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太阳一直都在,我们就忘了它给的光亮。父母一直无怨无悔地对我们付出,我们就忘了父母的心血。而加速孩子忘却父母付出的,有以下三种家庭:1无底线地控制孩子最近电视剧《小欢喜》热播,想和大家聊一下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她是个单亲妈妈,女儿英子就是她的全部。她“爱”女儿,爱到了让人窒息的程度。把孩子卧室连着客厅的墙壁打通,换成隔音玻璃,随时观察屋内的动态;孩子考第二,不乐意,一定要考第一;孩子自己写个心愿,不合格,要把妈妈的期许加上;孩子玩乐高,没收,去天文馆,不许;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一点都不喜欢的“提神醒脑”中药汤……而一旦英子有所反抗,就来一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大招,鼻涕眼泪一起流,开始亲情绑架:“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最后,当英子把自己辛辛苦苦熬的几个小时的燕窝,拿给前夫女友喝时,妈妈的世界崩塌了。自己倾尽所有,孩子不懂感恩罢了,还一点都不领情。这位妈妈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活得累,还吃力不讨好。他们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几乎没有内心的交流。“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往往成为逼迫孩子服从自己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感慨父母有多辛苦,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过得很辛苦。孩子被你压得根本透不过气来,哪里还有心思去感恩。2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去年国庆,大姑夫妇刚好没什么事,就打算去看在另外一个城市读书的女儿。想着给女儿一个“surprise”,于是没有告诉她。没想到去到那里,女儿和朋友约了出去玩,并没有腾出时间来招待他们。第二天女儿也是出来和父母吃了一顿饭,便以学校有事早早回去了。看见孩子如此招待,大姑难过极了,耗尽半辈子心血,就养了这么个冷漠无情的孩子。这趟旅行也太没意思了,于是夫妻俩就直接回去了。后来我问表妹:你怎么能这样对他们呢?她回答:和他们待在一块儿一点也不舒服,我妈就是怎么看我都不顺眼,做什么都要批评几句,烦死了。说起批评,我们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上个台都紧张的不行,你怎么这么胆小!”“我看你就是太笨!”“除了吃,你还会干什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干的成什么事!”······像这些无效的批评,我们说得倒是轻巧,但却没意识到:孩子整日生活在压抑、被否定的氛围里,连性格都慢慢变得孤僻、执拗。网上有一个问题:如何跟一个总爱生气挑刺批评人的妈妈相处?点赞最多的就是:离开。有一首歌,把常回家当成是一种孝敬。然而,像大姑这类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估计就很难实现了,孩子巴不得离你远远的。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这多美好啊!然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轻易进行批判,不管对方能否接受,最终还无法理解沟通的失败。这不仅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得到孩子的不解与厌恶,得不偿失。其实适当的“话少”,点到为止,才是父母必学的功课。3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的家庭之前,看到一个很火的帖子,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他觉得自己特别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孩子说:父母太穷了,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试第一的孩子的价值追求。无独有偶,在《少年派》里,林妙妙嫌弃父亲的工作丢人,并要求他换工作。当母亲批评她不知恩图报时,她的理由是:父亲让她蒙羞了,害她被人嘲笑。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不舍得孩子吃苦,到头来却被孩子嫌弃,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自私,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甚至还会对你心生怨恨。不懂感恩的孩子,再优秀也没用,说白了只是个优秀的“白眼狼”。我们经常讨论孩子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其实无论怎么养,都不如孩子有教养,懂感恩。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让孩子看到你的不易,吃多点苦头,懂得换位思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3如何培养一个懂感恩的孩子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不是上面那三种家庭,平时也没有刻意去培养孩子。但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就懂感恩,有些就不会。孩子懂感恩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之前看到一位爸爸教育朋友:你怎么教育孩子的,我天天在外面出差,辛苦工作,供你们吃穿,也不懂让孩子给我打电话,问候一下。朋友反驳道:我叫她打了呀,她自己不乐意,我有什么办法。你平时也不给你爸妈打个电话,就连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去,看你这坏风气,把孩子带歪了吧。孩子在生活中根本看不到收获与感谢,自然也根本不会理解感恩为何物。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1从小让孩子懂得说谢谢从小我们就需要教会孩子说谢谢,让孩子懂得接受了帮助就需要说谢谢,无论是陌生人还是亲戚朋友乃至父母。慕课君有个朋友,在孩子学会说话后,教给他最早说的词就是“你好、谢谢、再见”。平时让孩子帮了什么,都会说一声谢谢;当朋友帮孩子做了什么,也会主动跟孩子索要“你还没谢谢我呢”。这个像过家家一样的方式,让孩子也渐渐习惯了在接受到帮助后说谢谢。孩子生活点滴中,懂得感谢,他才会逐渐明白,自己的事情,他人是可以选择不帮忙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懂得学会感谢他人。2让孩子懂得善待他人一位优秀的妈妈,眼里不应该只有自己的孩子,还要教会孩子看到别人,替他人考虑,善待他人。李玫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善待他人,是可以救命的。2003年,河南黄勇杀人案,用改装的木马诱杀了18名青少年,其中只有一位死里逃生。当时,这个幸存的孩子被勒晕了又醒过来,一直在哭求: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个奶奶,你杀了我他们以后怎么办?你也有妈妈,你要是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怎么办?黄勇听后大哭:我妈才不管我死活呢!他们都不管我。接着,这孩子说道:您要是不嫌弃的话,把我认作干儿子,老了以后我陪你,我给你养老,把你接过来跟我奶奶一块儿。最后,黄勇把他放了。俗话说,对人善,其实就是对自己善。只让孩子学会说谢谢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教会孩子去善待他人,帮助他人。比如平日里,教会孩子让座,扶老人过马路,参加一些公益扶贫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只有让孩子从小懂得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孩子才会越来越有爱心,这样的孩子也才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3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董卿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成为这样的人。要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最好要先行,只有被爱和感恩滋养的孩子,内心才会被滋生爱和感恩的种子。相声演员郭德纲,在这方面就很让人敬佩。在一次采访中,郭德纲曾对记者说:虽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可是在父亲面前,我从不敢翘二郎腿,必须时刻保持尊敬状态。在这样的家教之下,郭麒麟逢年过节第一个给师傅于谦发祝福,平日里也不忘做公益、演讲、分享读书,回报社会。俗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我们的所作所为,孩子看在眼里,感恩的种子也被播种在他们的心里。正如心理学家李维蓉的话:真正的家庭教育,重点不在教育而在环境。曾经,北大女孩写信感谢贫穷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其实真的是贫穷铸就了她吗?在字里行间中,让人读到的更多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贫苦生活的乐观心态。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情无大小,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唯有知恩图报,才能顶天立地,问心无愧。懂得知恩感恩的孩子,才是生活的赢家。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2023年04月15日
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泼猴。这就相当于如果老师放任孩子调皮捣蛋,不管不教,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不难想象。戴在老师身上的镣铐,终究会锁住孩子的前程。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们必须意识到,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家长挺老师,老师挺孩子,在家校关系里,藏着孩子的未来。01家长赢了老师,很可能会输了孩子问过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会不会因为家长的原因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这位老师笑着说:“你是想问如果家长跟我关系好,我会不会对他孩子更上心;如果家长为难我,我会不会不喜欢他孩子?”“没错,就这个意思!”他沉默了很久才回答:“肯定会的。”老师也是人,也有感情,与其亲近那些诋毁他、羞辱他、瞧不起他的家长和孩子,他更愿意看重那些信任他、配合他、接纳他的家长和孩子。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甚至可以说,受家长的影响大一些。见过很多家长,不管老师做什么,安排什么,老是在质疑、刁难,仿佛天生就跟老师敌对似的。在这种对峙下,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失败的。家长只有和老师沟通好,配合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一起把孩子的教育做到最好。亲爱的家长们,别再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了。02对不起,老师不可能太温柔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老师或许就跟鹰一样,会有点凶,会很严厉,会严格要求孩子,甚至让孩子有点害怕。可老师的严厉,正是对孩子的期待。如果老师不严厉,完全不管孩子的学习,也不在意孩子上课不听课,回家不写作业,那么孩子只会越学越差。教育本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身为老师必须对孩子严格,这是我们的责任。正因为相信孩子能做到,老师才会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标准,为的就是让孩子做得更好。老师的严厉,本质上是爱孩子的表达。03老师严厉背后,都藏着最深的爱还记得电影《老师·好》中,那个严厉到苛刻的苗老师吗?他动手抹去女同学的口红,他罚抽烟的男同学站一整天,他没收了“武侠迷”的所有小说,他把“小混混”赶出了课堂……换做今天,这个老师可能早就被投诉,被处罚了。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严肃古板的老师,却让很多人红了眼眶。其实这部电影很值得每位家长和孩子一看。老师在教授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因此,老师本应更有权力管教孩子。有一位严厉的老师站在孩子身边,那是一件幸事,因为孩子行差踏错的每一步,都尚有往回走的机会。好老师的关键不仅在于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把孩子塑造成为更好的人。老师未必完美,但想让孩子上进,为孩子着想的心,一定是最真诚的。04有远见的老师,都带点绝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过这么一段话:如今的教育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孩子不如成年人明事理,必须受到管教和惩戒。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全社会都在让步,将来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将来的社会也是很可怕的。老师不管,孩子就学不好;老师太温柔,孩子就不学好。6-12岁是孩子人格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一定要狠心地管,孩子才能学好,才能成器。现在对孩子狠一些,孩子可能吃一阵子苦,但享一辈子福。现在纵容孩子,孩子就会快乐一阵子,受苦一辈子。但凡有远见的老师,为了孩子好,都会狠心逼孩子一把。05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论这句话的对与错,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榜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怎么做的,孩子就会怎么做。为了孩子,父母必须成为更优秀的父母,孩子才能成为更优秀的孩子。其实不只是家长,老师也在不断成长。老师需要理解和接纳家长,同样,家长也需要理解老师正在成长的路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对班级的关心,对教育的支持,这一切,都是给予孩子最直观的教育。家长支持老师,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关系。06家长和老师相遇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老师、家长、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家长就是养分,帮助小树扩张根系、向上生长,老师就是园丁,帮助小树修枝剪叶,实现社会化和自我统一性。老师、家长和孩子,应该是世界上最和谐的合作关系。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请教老师一株不知名的植物,老师不知,让他回家问家长。家长却没有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把答案交给老师,由老师为孩子解答。并且告诉老师:希望这个问题能由您来解答,想来更为妥当。正因为家长相信老师,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老师,孩子会更信服老师,老师也会更尊重家长,家长自然会更理解老师。教育最需要的,是爱的引导。家长与老师的相逢,本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正因为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07请善待每位严厉的老师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读过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对其中一段话记忆尤深: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能够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是孩子的幸运,因为他会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走错路,还会燃起孩子未来的希望。老师的肩上,扛的一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沉甸甸的重任。一位资深的班主任曾说:“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请善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那些为了孩子好的,对孩子严格要求的老师。教育需要静待花开,请给老师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支持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在支持你孩子的成长!接纳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在爱你自己的孩子!愿在新学期里,家长和老师一起携手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