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经典讲座
全部 |经典讲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以法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就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五千年融汇,五千年传承,五千年化于人心,遂成强大而独特的民族基因。在漫长的融汇和传承过程中“家国天下”的理念贯穿于中华文化的精气神,累积了治家、治国、治企业乃至治天下的丰富经验,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相互关怀、人情味十足但又讲道理、讲原则的“中国式管理”。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从中国式管理的演变和传承中领略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群书治要》之《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必然惠及子孙,这种观念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以古籍经典中记载的故事联系习仲勋的家教和家风,精彩解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古人云:“善事父母为孝”,而“善事兄长”则为“悌”,在中国古人看来兄弟姐妹,骨肉一体,谁也离不开谁,所以相互之间要友爱,要做到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帮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对兄长要恭敬听从,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议告诉我们,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会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大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便自然体现在其中。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古人云:“善事父母为孝”。《论语》把“善事父母”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亲亲父母,人之常情,纵有千般不舍,也总有万般无奈的一天,父母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而去,当万般无奈的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将以怎样的礼仪送走我们最亲最爱的人?《论语•学而》中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议告诉我们,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念久远的祖先,这样才能是我们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3日
通过刘余莉教授前面的讲解,我们明白了善事父母为孝的道理,也懂得了只有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智和养父母之慧四个层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那么问题又来了,父母之身怎么养?养到什么程度?父母之心、父母之智、父母之慧又怎么养?养到什么程度?其实古人早有定论,《论语》有言:“事父母,能竭其力。”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议告诉我们,事父母能竭其力,主要是指态度,孝敬父母只要发自内心,尽心尽力即可,就是真孝,不必强求物质的富足。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3日
古人云:“善事父母为孝。”那么何为善事父母?《论语》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要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孝子了,但实际上这才是孝道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初级的层次,更难、更真、更高层次的孝道还在后面。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人总结的“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四个层次,教导我们如何尽孝道,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3日
古人云:“孝为德之先,家和便需孝。”儒家《孝经》有文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古人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古人又云“百善孝为先”,关键又在这个“善”字上,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善呢?我们又该如何善事父母,才能称得上孝呢?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父母含辛茹苦,生养我们的大恩大德,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3日
古人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子养子必须教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教子绝非易事,如果不得方不得法仍枉然,那么教子应该从何入手呢?《礼记•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德行增长 。民国高僧印光大师认为,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悌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教育孩子要“德教为先,以身作则。”如此才能为孩子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好坚实的基础。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