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是中国人所追求之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儒家推崇的“仁心”就是佛家和道家倡导的“慈悲心”,中国古人认为,只有具备仁德心的人,才能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明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所以他内心不会和任何人起对立,并由此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此谓“仁者无敌,协和万邦”,“仁者无敌,协和万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人在致力于实现世界和谐,天下大同理想的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教导我们如何用仁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群书治要•申鉴》中提到“致治之术,先摒四患”警示我们要达到国家太平,必须先摒除四种祸患,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古人非常重视居安思危,只要看到这四种祸患存在,就知道很难推行德政和善政,也很难达到天下太平,因为“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所以欲创太平盛世,必先防微杜渐,摒除这四种祸患。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人在摒除“伪、私、放、奢”四种祸患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教导我们今天反对“四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治国为政之道,关乎国运昌盛与否,关乎百姓幸福与否,因此领导干部应当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治国为政,而能否有效驾驭复杂局面,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人难免犯错误,但领导干部不能犯错误,而且级别越高的领导干部越不能犯错误,在实际工作中,错误的代价是高昂的,一次错误足以葬送长期努力的成果,所以领导干部在治国为政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人治国为政的种种得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负且乘,致寇至,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和“正谏者诛,谀进者赏”三大忌讳。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孝道和师道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尊师重道是历朝历代上至皇帝君王,下至平民百姓普遍推崇的行为规范。中华文化之所以传承,也是因为尊师重道,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学记》有文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可以说,尊师对于明德、传道、治国都至关重要。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人尊师重道的经典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师尊则道隆”的道理。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通过刘余莉教授前几期节目的讲述,我们知道,贤才对于治理国家是多么地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德才兼备的贤才呢?历史上关于如何“得人”提法颇多。管子认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东坡先生则认为“得人之道,在于知人”,还有古人提出得人之道,在于礼之敬之信之任之等等,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总结古人关于如何“得人”的种种提法,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告诉我们“得人之道”就是以善感人,以富安人,以诚动人,以德教人,以道成人。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领导者要想得到人才,必须公平地对待下属,只有公正地对待贤人,贤人才会归附,才能为领导者所用。古籍《昌言》中有文曰:“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勤恤政事,屡省功臣,赏赐期于功劳,刑罚归乎罪恶,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则天地将自从我而正矣,休祥将自应我而集矣,恶物将自舍我而亡矣。”这段话告诉我们,领导者对待下属应该摒除私心,将贤德与否、秦政与否、廉洁与否、为民服务与否作为考察官员、提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才能激励官员把国家治理好,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总结古人治国为政的种种经验,告诉我们“官人无私、唯贤是亲”的道理。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如何治国理政一直是历代明君圣王苦苦思索和探求的问题。《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向他请教为政之道的鲁哀公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 孔子认为如果没有像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贤君主,这些治国之道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为政在于得人”,而“得人”无论对于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人治国为政的正反经验对比,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得人”,而得人之道在于尊贤用贤。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
要用人需知人,欲知人,必先观人。古人非常重视观人,只有懂得了观人,才能实现“知人善任”。《孟子》上有文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这句话强调,要把有仁德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播散给广大的民众。然而知人善任并不容易,知人善任的前提是必须观人准确。古人因此在长期的选人用人过程中,总结出了诸多的观人之法。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将古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观人之法概括为:“观言、观事、观行、观友、观德、观侫、观心、观诚”八个方面。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