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文 学
全部 |文 学
作者:高艳慧(河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发挥。中国绘画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往往更青睐后者。  “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爱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  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  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当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最为基本的气质要求。对写意绘画而言,心斋的命题引发了后世一系列绘画理论,而“澄怀味象”更是其中最为经典的描述。  所谓“澄怀味象”,是刘宋画家宗炳的一则故事,大致是说宗炳对山水的喜爱已近乎狂热,他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来因为身体不适,才不得不退返江陵。此时的宗炳发出感慨:“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是对审美体验的极度重视,更是其对生命自由境界的无限追求。宗炳在艺术领域的“畅神说”也应发端于此,“比德”“致用”皆是束缚,心灵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写意之作更是要从超越具象出发,实现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统一,进而直指艺术意境本身。  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写意绘画的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  庄子曾感慨道:筌虽然是捕鱼的器具,但得到了鱼就可以忘掉筌;蹄虽然是抓兔子的器具,但得到了兔子就可以忘掉蹄;与之类似,语言虽然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体会到思想本身就可以忘掉语言。对写意绘画而言,只要能够做到形象的传神,具体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更应该极具个性,写意精神的精髓便在于形似之外的气韵生动。  张彦远“形似之外求其画”就是此种精神的发挥,苏轼则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调侃道出了中国艺术突破形似的追求。齐白石则延续着如此思路,将中国绘画的妙处定义为“似与不似之间”。如此一来,中国写意画家总是追求着气韵生动的境界,在这样的语境下,笔墨丹青是气韵流淌的载体,而气韵意境则成为绘画的深刻内涵。古往今来的中国写意绘画创作者们,或用干笔飞白、或用湿笔墨渍、或以墨线丰满、或以留白配色,其实早已超越了绘画描绘对象具体形态的限制,而以更加纯粹的审美体验作为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这或许便是写意艺术得以千载传承最为内在的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写意艺术独特魅力的体现。  在绘画创作中,与具象对应的概念应该是抽象,而写意中的意象所对应的则是具象和抽象二者的集合。这就意味着写意不同于具象的描绘与抽象的解构,而是超越具象与抽象的分别,最终达成艺术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庄子将世界视为生命的运动过程,世界之中固然有着生成与毁灭的运转,但其运转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立而内在的意义。这样的意义不由外物赋予,而是不断地彰显着自身的无言大美。中国写意绘画的创作也是类似的过程,每一件写意作品都有其具体而生动的创作背景,有作者极富个性且难以复制的创作心态,也有着诸多偶然因素的汇合遭遇,但正是这些自然而非人为的因素汇聚一起,才使得写意绘画有了独具个性的魅力。我们常常将人与天地合一视作艺术的高深境界,而真正的高深悠远是无法复制的。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的创作其实也正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发生过程,它并不拒绝偶然性的发生,也不为必然性的出现对自身设定太多的限制。就这样,生命过程与创作过程合二为一,庄子精神的追求也与写意绘画的创作规律殊途同归。  较之西方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画”的钟爱,通过毛笔进行创作的中国写意绘画有着更多“写”的意味。“写”意味着绘画与书法,乃至整个中国艺术有着内在相通的性格,也意味着中国绘画有着更多即兴与偶然的成分。以画竹为例,赵孟頫曾言:“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王世贞曾言:“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这些都是在说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内在相通性。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以书入画的特点其实便是写意艺术发展的集中写照。无论是徐渭那般的气势磅礴,还是八大山人那般的冷僻孤傲,都使得书画同源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使得追求意蕴生动的写意绘画能够在运笔与境界间达成和谐统一。  简而言之,写意绘画的“写”更强调创作过程的精彩,而不是创作目的的完成。中国文化也常说字如其人,而“写”意便是对绘画创作与人生经历的双重体验,能更加深刻地直指庄子所珍视生命的本真。从这个意义上看,写意之意,即是道家哲学中的自然,即是庄子精神中的“解衣般礴”。  “解衣般礴”是对生命自由状态的向往,也是对艺术境界从无到有,再由有入无的一种隐喻。对艺术而言,写意就是艺术家对世界状态的理解,也是艺术家自身在世界中对自我意识的描绘。从中国绘画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唐代的王维可能是中国写意绘画的开创者之一,但早在唐代之前,写意的气质就已然在美术乃至艺术的创作中有所流露。从早期的岩画到魏晋时代浪漫主义气质的流行,无一不在创作中表达着写意的风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中国艺术而言,无论写实还是写心,其实都是创作者心境的流露,而在此种流露中达成具备普遍意义的表达,同时又极具个性,才能达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大成之境。也唯有如此,才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作者: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家,著有《开国林垦部长》《万物笔记》《北京的山》等)  2022年4月22日,我关上屋门独自一个人流泪。一粒一粒,一颗一颗,为一个人的离世而流泪。那是一个悲伤的上午。  他叫雅克·贝汉。  他的作品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两个词:节制与情感。  之前,我已经很少看电影了,却因雅克·贝汉的名字,我于2004年的某一天,走进了电影院。看完《迁徙的鸟》的那一刻,影片巨大的震撼力几乎令我目瞪口呆。我全然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出影院的。插图:郭红松  《迁徙的鸟》是雅克·贝汉执导的一部自然纪录片,描写了各种候鸟为生存而艰难迁徙的历程。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沙漠,从深邃的低谷到万米高空,候鸟在迁徙中,面对各种危险和人类的贪婪,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胆略、智慧和情感。全片没有大开大阖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有的只是鸟的遭遇、欢乐和不幸。鸟类的飞翔是一种奇迹,羽翼在风中闪动,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风的颗粒。然而,看得越清楚,内心便越是凄凉。  这部96分钟的纪录片,旁白和解说据说竟然不超过五百字。  雅克·贝汉为何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  童年时期,雅克·贝汉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喜欢爬树,喜欢掏鸟蛋。“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每个人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幼年的记忆无法磨灭。”一个秋日的黄昏,当雅克·贝汉注视着一群叫不出名字的候鸟扇动着翅膀从容飞过巴黎上空的时候,他忽然想飞。他说:“在人类的梦想里,总有一个自由的梦想——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梦想。”  雅克·贝汉说:“对我来说,唯一重要的东西就是情感。”是呀,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事情,但我们能记住几件呢?然而,我们倾注了情感的事情,会永远记住。比如,初恋;比如,高考;比如,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也许,雅克·贝汉拍摄《迁徙的鸟》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就是情感使然。  由此,我想到了生态文学创作问题——我们在谈论“地球”“人类”“使命”“责任”等大词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呢?  同文学一样,生态文学与公文、新闻等文体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有情感的。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一旦接触了外物,必然产生某种感受。情感,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它是随着人的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流动和变化的。  置身自然,作家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创作的作品就会涌动什么样的情感。可以说,情感激发是生态文学创作的动因。面对一棵树时,你看见树里的水了吗?没有。但树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在树体里流动。谁说水是无形的?树长什么样水就长什么样。情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将语言浸润在作品中,通过作品的品质来表现的。毋庸置疑,所有生态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作家的情感经历。情景理于一体,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界。  我之所以创作《北京的山》,是因为我在北京的山上有过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那段生活经历有我的记忆,有我的情感。我在《北京的山》的后记中,专门讲到我与北京西山的故事。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走生态文学创作之路,33年来,义无反顾,从未放弃。  1989年5月,我被派到林业部绿化基地参加造林劳动(那时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在北京西山均有造林绿化基地,承担一定的造林绿化或幼林抚育任务,新毕业的大学生分批参加这样的劳动锻炼)。每天猫腰撅腚,挖坑打穴,植树造林,幼林抚育,劳动强度之大,只有手上磨起的血泡和茧痕知道。绿化基地角落里,三块大石头支起一口大黑锅,木柴烧得旺旺,锅里炖腔骨飘出的肉香,令饥肠辘辘的我们馋涎横流的情景,我印象清晰。  晚饭后,我常常一个人爬上山顶,坐在一块青石上,遥望喧嚣笼罩的北京城,然后瞥一眼西山夜幕降临时那些森林的轮廓。西山与北京城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西山的森林与北京生态系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试图理清头绪,然而,终究是茫茫然没有答案。  从生态学角度看,从来没有一座孤立的山,它连着一切呢。地球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它的许多方面可能变得更糟。在所有影响地球未来的各种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类。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我们的行为和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无不对地球产生重要的影响。地球的事情并不广大而遥远——山的事情就是地球的事情。  山有自己的黑夜和黎明。地球从不倒转,但地球也有性格,也有脾气。当黎明咬断了黑夜,当时间撕破了空间,地球上便有了蜿蜒起伏的山。  可是,我要说,山与山的差别不是高度,而是情感。  庐山,高耸与广阔兼具,险峻与秀丽相融。人置身于山中,从现世烦恼里解脱出来,一个超越世俗的生命就产生了——仙。我没有见到过庐山的仙,但庐山的仙人洞还在。陶渊明不是仙,陶渊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庐山人。他辞官后,又回到庐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就是庐山。他卧云餐雾,躬耕田垄,他的心是属于庐山的。  李白,一生爱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五次登临庐山,七次登临敬亭山。李白写过上千首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曰《望庐山瀑布》,一首曰《独坐敬亭山》。前者,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美和气势;后者,写出了人在落魄和孤独的境遇中,山的不弃和慰藉。敬亭山在安徽宣城,高不过三百余米,如今却是江南最具盛名的“诗山”。李白为何七次游敬亭山?因为他的精神偶像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在任期间经常游敬亭山,写下大量诗文,对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李白去世后葬在安徽当涂青山脚下,那里也曾是谢朓筑屋幽居之地,故山名又称谢公山。李白佩服的人不多,但他“一生低首谢宣城”,如此归宿,也算是如愿了。  徐霞客活了54岁,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写下《徐霞客游记》。流传下来的60多万字中,写山的篇目占了大部分。若论对黄山的情感,没有人能胜过徐霞客。“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他用最具情感的否定句式来赞美黄山。徐霞客登黄山的日子是个大雪天,雪深盈尺。随他登山的只有一个樵夫。积雪渐深,石级愈加险峻。樵夫问他:“先生,此漫天大雪,行路艰难,你上山是要找什么东西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光明顶。光明顶上有一块巨石,石上长着一棵怪异的老松,虬枝横斜,盘根错节。徐霞客爬上巨石,依松而坐。只见天都峰与莲花峰并肩而立,四周一片冰雪世界。向下看去,陡峻悬崖山岭,一览无余。良久,樵夫走到徐霞客身边,问道:“先生,看这漫天大雪,你不在家烧火取暖,围炉煮酒,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却不惜舍身,冒死登顶,图啥?”徐霞客沉思不语。过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我是痴人。”何谓痴?情感的极致谓之痴。是呀,在寻常人眼里,徐霞客一定是一个痴人。徐霞客的游历始于天台山,终于鸡足山。他写作《天台山游记》的那一天(1613年5月19日),若干年前,被国家定为“中国旅游日”。这是山的荣耀,也是文学的荣耀。  当然,还不能说陶渊明、李白和徐霞客就是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生态文学作家,然而,对山的那份真情,今天的我们又有几人能与他们比肩呢?  如果说,文学就是人学,那么是否可以说,生态文学则是人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情感产物呢?是的,一个人只有对山有了情感,山才能置于他的心中。情感有厚薄,情感有温度,情感无须证明。情感能播撒种子,情感能生长万物,情感能创造艺术,情感也能涵养爱与美。  生命只有一次。人,仅有一次人生。  人一生做一件事情,需要目标和信念。但是,支撑一个人持续做下去的一定是情感。有了情感,创作就不觉得累;有了情感,所有的付出就不计较回报;有了情感,即便在苦寒或者落魄的境遇中,人生也能闪耀出别样的光彩。我想,无论是陶渊明、李白和徐霞客,还是雅克·贝汉,皆是如此吧。生态文学创作,亦然。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作者:裘山山  我一直声称是个热爱植物的人,走在路上,见到的花草树木总能叫出个八九不离十,家里虽然没有花园,也喜欢种植。但这次来到衢州龙游,却两次被无比陌生的植物难住了,很羞愧。  一次是在龙游博物馆,看到展板上介绍说,在龙游海拔1500米的山上,有锥栗树、檫木树和短柄。这三个树名我都是第一次听闻,不免有些好奇,为什么龙游山上会有这些少见的树?难道是因为龙游是个移民城市,这些树也是“移民”而来?  两天后,在龙游皮纸的非遗展示馆里,我又见到了几种非常陌生的树名——青檀、雁皮、山桠皮以及楮树。  更让我意外的是,它们都是造纸的珍贵原料。  原先我一直以为造纸的原料无外乎是麻、竹、藤、芦苇以及麦秆之类,没想到,造纸尤其是造宣纸的原料,竟然大多都来自树,具体说,是来自树皮。故而龙游的宣纸,有皮纸之称。  在此之前,我脑海里能把树皮和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桦树了,白桦或者赤桦。在遥远的大兴安岭,人们会在桦树皮上写诗送给心爱的人。因为桦树皮一层一层剥离后,很薄很光亮,可直接书写。但那不是纸,只是树皮。真正的皮纸,是将树皮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关的打磨之后,涅槃重生生产出来的。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尝试过用各种原料造纸。高档的如丝帛,低端的如稻草,甚至也用过破旧的渔网。渐渐的,找到了既能制造出优质纸张,成本又不至于太高的原料。浙江的造纸业是发展得很早的。我曾在温州瑞安参观过古造纸作坊“六连碓”,那里造纸的原料就是漫山遍野的竹子,不过生产出的屏纸只能是生活用纸,不宜书写。东晋时,我的老家剡溪就已盛产藤纸了,其原料取自剡溪的古藤,因此也叫剡纸。到了唐朝,衢州龙游生产出了纯皮纸,原料完全取自树皮,因质地优良,被作为贡品送进朝廷,用以书写诏敕、经书。  清末时,龙游的造纸业已成较大规模,山农们为了谋生,都以制作手工纸为业,一时间纸槽(作坊)和槽工很多,造纸业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纸槽纷纷成立了合作社,再后来发展为纸厂。龙游皮纸渐渐有了名气,最多时有七家宣纸厂,全部是生产传统手工皮纸的,但因种种原因,如今只剩一家了。  我们冒着大雨来到这家皮纸厂,很遗憾,没能见到赫赫有名的龙游皮纸传承人万爱珠。她已年逾七十,依然每日忙碌奔波,是个将自己的一生都与皮纸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还好,我们见到了她的女儿徐晓静。  在皮纸传承人的谱系上,我看到了万爱珠和徐晓静的名字,一个是第四代传承人,一个是第五代传承人。前几代或者同代的皮纸工艺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工人,唯有徐晓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她不仅是皮纸工艺的传承人,还是高级经济师。  这里生产的皮纸,全部是以本地区的青檀、山桠皮、雁皮为主要原料,以稻草、龙须草为主要配料,采用的是延续了千年的古老手工技艺。这种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皮纸,细腻柔韧,纹理纯净,性能上与宣纸相似,但韧性更强,更优质。  之所以如此,我猜想是因为它们的原料取自树皮,吸入了来自山野、来自天地间的精华。  我认真查了一下这几种难倒我的植物。青檀是比较稀有的树种,高大挺拔,浑身都是宝。其茎皮枝皮是制造宣纸的优质原料,主干坚实耐磨,可做家具及农具,种子可榨油,叶子还是中药。雁皮是落叶灌木,既可造纸,也可入药。楮树就是构树,这个我倒见过,阔叶红花,叶子可食。相比之下,山桠皮要矮小些,和我们常见的常绿灌木很像,同样是既可造纸,也可做中药的植物。  想到要把树皮剥下来造纸,心里不免有些嘀咕:剥了皮的树还能好好生长吗?山野里的树会减少吗?甚至,青檀、山桠皮会慢慢消失吗?听了讲解,我的疑虑消除了。原来,如今生产皮纸主要是以山桠皮为原料,青檀、雁皮、楮树等用得很少了。而山桠皮,也不是一味地去山野中获取,而是进行人工种植,如今已有八万多亩原料基地。  让我高兴的是,种植山桠皮不仅为造纸提供了原料,也为山农们增加了收入。山桠皮种下三年后即获益,将成熟的山桠皮枝条砍下后,老桩会继续发芽生长,每年都可再次获取。  从树皮到纸,还要经过砍条、蒸煮、刮皮、洗涤、匀浆、压榨、烘焙等30多道工序。而这些工序所用的生产工具全是传统器具,如铣山刀、刮皮刀、择皮帘、耥耙、鬃刷、焙笼、帘床、槽角,等等,都是古老到没朋友的工具。其工艺流程也全部由手工完成,漫长、繁复、精细。比如捞纸,一双手拿起帘架慢慢探入水中,不缓不疾地拎起,让纸浆在帘架上均匀排布,然后将湿纸从纸帘中轻轻分离,这个过程,全凭手感。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需要韧性。  这样制作出来的书画纸,着色鲜艳,墨韵清晰,润燥自然,能独到地体现传统纸文化的特色,因而赢得了“纸寿千年”的美誉。它不但成为高档书画用纸,还被用于故宫古籍的修复,并且远销海外。  龙游皮纸的第一代传承人生于1831年。也就是说,可考的历史已近两百年,但出现飞越却是在万爱珠时代。  万爱珠20岁做学徒,很快掌握了各个环节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她就成了皮纸厂厂长。2000年企业改制,她担心皮纸业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便多方筹资将龙游皮纸厂买下来,带领工人扩建厂房,振兴皮纸业。最重要的是,万爱珠没有停留在传承上,而是在坚守古老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改进工艺与配方,不断推出新品,其中一个新品还跻身中国“十大名纸”。这为皮纸业带来了生机。  对这位无缘谋面的大姐,我充满了敬意。  2009年,龙游皮纸成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龙游皮纸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万爱珠和皮纸工匠们的心血,渗透到薄薄的皮纸中,让厚重的千年纸文化得以传承。  走出皮纸厂,雨过天晴,满眼不只是绿色,还有红色、黄色、棕色、白色。龙游的植被丰富多彩,那些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树木,那些高大的矮小的植物,都郁郁葱葱,充满活力。  忽然想,龙游皮纸的韧性,不只是来自山野,还来自心灵。正是万爱珠、徐晓静这样的古法造纸传承人,将她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融入皮纸中,才令皮纸有着与众不同的韧性。  既源自山野,也源自心灵。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作者:胡松涛  一对喜鹊在草坪上觅食,吃饱了,或者游人走近了,便一翅膀飞到金水河的栏杆上,或者飞到我的哨位旁。这样,我就认识了这两只喜鹊,这两只喜鹊也认识了我。我认识的还有负责这一片的警察、环卫工人,每天经过的公交车,每天早晨来天安门前打太极拳的一位白胡子老人。  喜鹊站在汉白玉栏杆上向远方凝视的样子,喜鹊信步草地的样子,喜鹊喳喳叫着飞成影子的样子,喜鹊如织女下凡一般突然停在我面前的样子,喜鹊站在城墙上往下看的样子,都是我喜欢的。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喜鹊在谁家院子里叫,谁家就有喜事。喜鹊是吉祥鸟,代表人间的祥瑞。  喜鹊与我,天天遇见,时常对视。我看它和它看我的眼神,渐渐地成了老朋友见面时的眼神。有时,我看见一只喜鹊站在栏杆望柱上,心想,另一只喜鹊呢?这时,另一只就在不远处喳喳地叫起来,好像心有灵犀地对我说,我在这儿呢!  自从认识这两只喜鹊之后,我一走上哨位,往往不自觉地就抬头寻找喜鹊的踪迹。麻雀成群飞过,几只灰喜鹊站在观礼台上鸣叫,两只红嘴蓝鹊路过,和平鸽来访……然而最常见的还是这对喜鹊。  我好奇,想知道这两只天天来金水桥的喜鹊住在哪里。有个周末,我请了半天假,寻找喜鹊的家。那两只喜鹊像往常一样,在天安门前玩耍一阵后,飞进了中山公园。中山公园里住着好几家喜鹊,中山堂右边有一家,来今雨轩有一家,唐花坞有一家,西南角的假山上有两个喜鹊窝。哪个是我认识的那一家呢?我不能确定,毕竟喜鹊们长得太像了。  有一天,我正上哨,看见一只喜鹊飞临金水河,贴着水面低低地飞,飞行中,它把尾巴垂在水中,在水面上划出一道清晰的水痕。它好像怕我没有看清,重复一次,再来一次。我见过燕子点水,但第一次看见喜鹊用尾巴犁水。  更奇妙的在后头。第二天上午,我正上哨,一只喜鹊扬着头,站在金水桥的栏杆上,凝视着金水河,像发现了什么秘密。我顺着它的视线看去,水平如镜,没有什么异常。再看喜鹊,喜鹊扭头前后左右观察一番,一翅膀飞下金水河。河里隐约露出一块石头。喜鹊稳稳地落在那块石头上,踩皱一池静水。河水没到喜鹊双腿的关节处。  我很好奇:喜鹊干什么呢?  喜鹊站在水中的石头上,左右张望,看远水近水。尔后,猛地把头插进水中,一个劲地摇晃,如镜的水面顿时揉成花笺。它抬起头,透口气,接着埋头水中,摇动一头黑发,摇出一池波光,摇散水面的薄雾。  一只洗头的喜鹊。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呢。  波光粼粼。洗完头之后,喜鹊的身子往下一沉,水几乎要淹没它的身体。只见它拍打着翅膀,高兴极了。一只洗澡的喜鹊。  我从小就认识喜鹊,但从来没有见过喜鹊洗澡。小时候听老人说,有一种仙鸟可以脱下羽衣洗澡。  那洗澡的喜鹊,像是嬉水的少年,像是与水游戏的鱼。几只金鱼被洗澡的喜鹊惊得沉入水底。喜鹊,则把自己洗得像一枝出水的荷。  只见它,洗完澡,抖擞身子,抖落水珠,一拍翅膀,绕过几竿菖蒲,回到金水桥的栏杆上。它的黑色燕尾服黑中透亮,白衬衣更加洁白,真是一身仙衣,不染一点尘埃。  这只洗完澡的喜鹊,高兴得喳喳叫起来,引来另一只喜鹊,落在另一个望柱上。两只喜鹊,旁若无人,更没把我这个哨兵当外人,摇头翘尾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它们说些什么呢?我听不懂,可是看懂了,它们说的是洗澡的事。你看,后来的那只喜鹊也飞到金水河,也落到那块石头上洗澡去了。洗完澡,两只喜鹊一起向中山公园飞去。  喜鹊行云去。我看见,其中一只喜鹊右边翅膀上的一支白翎翘了起来。  几天后,我经过中山公园,看见一只喜鹊面熟,只见它穿过一树桃花,飞过一树海棠花,绕过一棵松树,飞到中山堂边上的一棵老柳树上,那里有个喜鹊窝。鸟巢旁边,站着另一只喜鹊,那只喜鹊右边翅膀上的一支白翎翘着。哈,老朋友,这里是你们的家呀。  我把看到喜鹊洗澡的事告诉那位在天安门前打太极拳的白胡子老人。老人说:“喜鹊洗澡,非好水不洗,非好人不见。”  老人从自然界的现象中提炼出道德性,这是民间的智慧与教化。我把这句话记在心中,时时提醒自己,要像喜鹊一样保持洁净。后来,在终南山的深山中,在井冈山的溪水中,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中,我多次看到喜鹊洗澡。我想,这是喜鹊对我的勉励。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作者:高 昌(《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  沈尹默先生在《月夜》中写道:“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的精神独立意识。比沈先生晚了半个多世纪的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同样表达了平等人格和独立风骨。这种人格尊严和精神觉醒,分别出现在五四初期和改革开放前期,同样让人们感受到思想解放的激情震撼。  在舒婷另一首名诗《神女峰》中,人性审视和历史反思的意蕴表达得更加强烈。这些诗句以反传统的姿态兀立诗坛,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浓郁的古典韵致,唤起读者关于传统的联想和思考。  很明显,舒婷的《神女峰》和战国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时空联系。唐代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用的也是巫山神女的典故。仔细品味舒婷《神女峰》的诗句,比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等等,就会发现,其中心意象也是来自这一神秘传说。其优美的抒情母题,和唐代元稹的《离思》是出自同一人文血脉的。不同之处,只是舒婷巧妙地“反其意而用之”。  舒婷在《神女峰》的结尾,写了两行非常著名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两句诗有着浓酽的古典色泽和传统芬芳,我们在古代诗歌史册上可以找到不少历史回响——  南北朝沈约《咏檐前竹诗》:“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意思是说,宁肯像竹子一样生长在爱人窗前,也不愿加入华池岸边喧闹的风景。另一位南北朝诗人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意思是说,宁愿和爱人像小鸭子一样在平凡生活中双憩双飞,也不愿意在神圣的名目下,功利地做一只孤独的云间飞鹤。舒婷《神女峰》的诗歌精神,和这些来自前人笔下的古典情怀确实是一脉相通的。  元稹在《古决绝词》中说:“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宋代杨万里《再和云龙歌留陆务观西湖小集且督战云》:“老夫不愿万户侯,但愿与君酒船万斛同拍浮。”宋代许棐《花愿》:“不愿随风趁蝶飞,愿就枝头抱香死。”舒婷《神女峰》的现代主旨,与如此这般的唐宋诗意竟也是非常接近了。  和《神女峰》最像的还是明代袁宏道的《浪歌》:“朝入朱门大道,暮游绿水桥边。歌楼少醉十日,舞女一破千钱。鹦鹉睡残欲语,花骢蹄健无鞭。愿为巫峰一夜,不愿缑岭千年。”结尾两句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就是“宁肯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也不愿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以上几首古典例诗的作者,均是男性诗人。舒婷作为女性诗人发出的心灵呐喊,与古往今来的男性诗人的吟唱相比,别有一种时代感和沧桑感,更加动人和醒目。女性意识的觉醒呐喊、独立人格的时代光芒,都使女诗人笔下的这些汉字,更多了一些哲思魅力和激情风骨。  舒婷这一代诗人当时写的“朦胧诗”,被一些学者误以为是在刻意颠覆古典传统,认为他们只是强调向西方学习,进行横的移植,却不知道其中的代表性诗人也是植根在深厚的古典诗学沃土中,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竖的承继。  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说“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我们古典诗词的美丽基因,融汇在代代承传的文化血脉里。这古老传统其实也像是“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无论隔着多么悠久的时光,总是要萌芽,要开花,要吐露心底的所有芬芳。舒婷的《神女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作者:李昕(中国书法家协会)  宋代苏轼《寒食帖》名列“天下三大行书”,它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生命低谷时期。《寒食帖》是其苦难人生的见证,亦是其艺术巅峰的标志。遇挫不馁,初心不渝,历经磨难而奋发崛起,《寒食帖》寄寓了民族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审美伦理。  苏轼《寒食帖》 资料图片  湖北黄冈东坡赤壁景区内苏东坡雕像 资料图片  一  人到失魂落魄穷途末路郁郁不可终日之境,该是怎样的煎熬?  1080年的苏轼,就深陷这样的境地。  这年大年初一,京城汴京沉浸在新年欢庆的氛围里,刚从大狱释放的苏轼,由长子苏迈陪伴凄惶惆然启程前往黄州。确切地说,苏轼是前往荒郊僻壤的黄州就任并无实权的团练副使。更准确地说,苏轼是遭贬谪为“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在御史台差人押解下赶赴黄州,名为外放为官,实是异地监管。  大文人,小地方,戴罪之身,偏隅之地。没有官舍,只能借住江边破落寺院。劫后余生,终在小城黄州安顿下来,喘息甫定,苏轼给神宗上《到黄州谢表》坦陈心迹:  惟当蔬食没齿,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永为多士之戒。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馀生,未为弃物。若获尽力鞭箠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  宋末元初学者袁桷评价这份上表“悔而不屈,哀而不怨”。悔什么?哀什么?真如苏轼所言“早缘科第,误忝缙绅”,“深悟积年之非”?文字之过抑或境遇艰难?只能慢慢吟味了。  可以想见的是,江边禅院里,他灯下苦读,提笔疾书,蹙眉深思,信步观远……过往浮生旧事,如这滔滔江水,裹挟着草木、泥沙,一路暗流涌动漩涡横生,自无边无际奔涌而来,向着茫茫沧海东去,不时激起岸边串串水花……  二  从巅峰跌落谷底,就在一瞬。苏轼由崭露头角大红大紫到放逐沉寂无人问津的一瞬,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把苏轼应试入仕和终老宦途均分前后半程。此前,是万众瞩目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而后,命运在此拐了个弯,是漫漫难挨起伏不定的贬谪生涯。如当头棒喝,乌台诗案让才华横溢的苏轼遭受人生最为沉重的打击。  1056年(嘉祐元年),蜀中眉山苏家有子初长成。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苏轼苏辙兄弟意气风发,赴京参加次年科举应试。初出茅庐,便脱颖而出。21岁的苏轼更是轰动朝野,佳话频传。主考官欧阳修拿到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激赏不已,堪为头名。他揣度为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降为第二名。待拆卷,方知为苏轼之作。欧阳修致信副主考梅尧臣,表达欣喜之情,“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随后制科考试,苏轼拔得头筹,入“第三等”。名为三等,其实“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因此,坊间誉为“百年第一”。《宋史》载,仁宗读苏轼兄弟制策,回到后宫,喜不自胜地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经此一试,苏轼开始官宦生涯,从凤翔起,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其间,虽母亲、妻子、父亲先后故去,但苏轼踌躇满志,一路风生水起。  去凤翔任职,路过渑池奉闲僧舍。再临当初赶考寄宿旧地,苏轼赋诗苏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世事无常,人生漂泊不定,只如雪泥鸿爪。前途漫漫,每个片段都是偶然,自当勉力前行。  苏轼生性豪阔、不拘小节,与太守陈希亮的谨峻刚直格格不入。太守亦惜苏轼之才,有意挫其锋芒,要求严苛。这让苏轼颇感不满。太守修建凌虚台,请苏轼撰《凌虚台记》。苏轼借机暗讽:“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太守大度豁达得一字未改,勒石立碑,并发感慨:“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  太守用心良苦,彼时苏轼自是意识不到。待明白时,已身在黄州。从未替人作传的他,破例应陈希亮之子陈慥邀请作《陈公弼传》,回首往事:“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难得忘年之交。可惜,悔之晚矣,不在陈希亮,不在凌虚台,而是乌台诗案。  1079年,苏轼调湖州知州,依惯例呈《湖州谢上表》。好事者断章取义,从上表文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嗅出味道。由此发端,事态愈演愈烈。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等人搜捡苏轼诗文,上章弹劾他攻击朝政,反对新法。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捉拿苏轼,关押于御史台。“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当时形状,“拉一太守如驱犬鸡”,何其仓皇惨淡。  御史台,朝廷监察机构。自汉代始,官署内遍植柏树,亦称“柏台”。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又称“乌台”。苏轼身陷乌台,正义之士竞相奔走说情。苏辙上书神宗,愿弃官保苏轼出狱,“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曾经的政敌王安石,也以太祖定下不杀士的祖训为由,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遭受103天牢狱之苦后,苏轼死里逃生,捡得一条性命,被贬,再次如丧家之犬被押送黄州。  三  黄州,长江边偏僻小城,无意间成为苏轼人生下半场的起点。  定慧禅院稍事整饬,就是落脚地。苏轼致信章惇:“现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不久,苏辙设法接来家眷。寺院已住不下,寻临江“临皋亭”,一处废弃多年的驿站,总算安顿一家老小。然而,生活困窘迎面扑来——一家日用开销捉襟见肘。薪资微薄,囊中羞涩,得精打细算。每天零用限制在150文。每月初,取4500文钱,分30份,挂在梁上,每日用钱时取下一串……  离了京城,脱不了监管的影子。元丰五年,苏轼江边酒肆会友。一樽云烟过往,一江离情杂绪,一眼困迫无奈。夜静时分,酒入愁肠,词出醉意,他写下《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如梦,梦里梦外,来来去去,半醉半醒,似幻似真。绝妙好词不胫而走,未料到竟引发官府一场惊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怎生了得?莫非犯官苏轼驾舟逃逸?  友朋断了联系,唯恐受牵连避之不及。苏轼致信李端叔自述形状,“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从闻名天下的才子新贵到无人相认的乡野村夫,他暗自庆幸这变化。结尾处,他特别关照:“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谨慎心态,可见一斑。御史台的切肤之痛,仿若眼前,不忍回首。儿子自京师回来,父子深聊,“言之详矣,意谓不如牢闭口,莫把笔,庶几免矣”。  人生凄惨,不在于处境孤独凄凉,而是内心孤寂漠然。邂逅黄州,苏轼换了一种方式与内心对话,与孤独相处。  一日,他踱步走出僧舍,拄杖漫行。四野,杂花满山,草木繁茂。忽地,眼前一树海棠悠然绽放于竹篱之后,诗兴大发,成就一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海棠,蜀中旧地常见之景,眉山故里钟爱之物。久久压抑的情感,此刻迸发。魂牵梦萦的故里风物,思念存想的老友故交……似是故人来,异地他乡的不期而遇,不啻是意外惊喜。锦绣裹城迷巷陌。海棠开在眼前,其实一直开在心间。此刻的海棠,一定是飞鸿从故土衔来的种子,抚慰异乡宦游人。花自飘零,多少无言情愫,只恐从此之后,此乡就是故乡。  苏轼钟爱海棠,曾赋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来黄州,每年三月三,海棠飒爽而开,他携友树下雅集,曾作记述:“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年年花事,年年醉于此。因为海棠,再沮丧落魄,总都能找到心安之所。如果说文字带给苏轼荣耀与磨难,而今,海棠渐渐疗治他的悔愆和哀戚。  在这氛围中,又一年的寒食来临,伴着连绵寒雨,如同怅惋思绪无穷无尽……  四  寒食之际的黄州,气温尚未转暖,寒流夹杂刺骨湿气,阴冷笼罩大地。天总不放晴,雨总下不完。说是春雨,却似秋雨,寒,冷,密集,愁煞人,一阵紧似一阵,一层寒似一层。  这是来黄州的第三个寒食。小屋,靠近江边的荒郊野外。寒风冷雨吹打屋子,也吹打在苏轼心里。万般感触,挥笔成寒食诗。诗,苍凉沉郁;书,笔酣墨饱。  (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暮春之季,萧瑟肃杀,淫雨霏霏,雾云濛濛。雨,自天上扯下来,与江面连成一片,江水溢溢,像要涌进小屋。此际的雨,看不透,望不尽。厨房灶台破旧,锅里煮着几棵野菜,湿苇做柴,噼噼啪啪暴响,火苗如这湿天无力地闪动幽幽焰光,湿气伴着缕缕黑烟氤氲升腾……返京之门,已然紧闭;归乡之途,山隔水阻。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沉郁、凄怆、窘迫、烦闷的意象。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此情此景,不忍卒读。  此时,沮丧?彷徨?失意?愁苦?难怪首字“自”起笔一撇,下笔颇有犹豫,可见情绪复杂——进难,退亦难;有苦,亦有愁。  海棠再次出现。“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劲风折花,由花而泥,分明在说自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何等意气风发,而今颓然老矣。花落泥土,身归大地,是叹息世事变幻?还是感触找到安生归宿?  风雨中的小屋如一叶扁舟,起伏不定。“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为人臣,事君当尽忠;为人子,事亲当尽孝。眼前乌鸦衔起飘零的纸钱,提醒寒食已到。祖坟在千里之外,惜乎不能随意走动,难以归乡祭扫。身属无奈,情实难抑。“纸”字尾笔信手而下,笔锋如刀锋,用力刺向寂寥的虚空,那是落寞的慨叹,是幽深的遗憾……  五  阮籍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自小学文习武,勤学不怠,有济世之才。由门荫入仕,生性孤傲不羁,行事率性怪异。生于乱世,苟全身家性命尤显不易。其时,曹魏、司马两大势力明争暗斗,双方争相招揽阮籍。这使他处境尴尬且痛苦。  《晋书·阮籍传》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半生穷途末路,醉后恸哭长啸,驱车不走常道。大道不可期,人欲何之?人生之途,穷莫过此。后世才子王勃登高晏饮作《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那时,王勃以“穷途”一词空叹怀才不遇,怎堪比阮籍心境?  韩安国,西汉名臣。自幼博览群书,颇有辩才、学问和胆识。任梁王幕僚期间,因故入狱,狱吏田甲羞辱他。当韩安国问:“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回道:“燃即溺之。”  一个表示或有转机,死灰或可复燃;一个决绝回应无望,一旦复燃,以尿浇灭。  不久,梁王手下内史职位空缺,朝廷任命韩安国出任此职。死灰真就复燃。田甲惴惴不安,当面负荆请罪,韩安国笑笑,“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当然只是一笑而过,韩安国并未计较。  黄州的日子,沉淀过往,静听内心声音。前路多艰,苏轼以阮籍“穷途之哭”作比,自叹经世济民之道如入穷途;前途黯淡,借韩安国“死灰复燃”反衬转机渺茫。  伟大人物,亦有真性情的一面。苏东坡,挥毫成文,走笔成章,率意而书。文、字,是他与自己对话的最好方式。  六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领袖,《寒食帖》则为扛鼎之作。  《寒食帖》章法老辣苍劲、流畅不拘,起伏跌宕、一气呵成。用笔或正或攲,或提或按;结字或大或小,或长或扁;用墨饱满,酣畅浓烈。心境变化寓于落笔之中,先轻后重,先疏后密,能感受书者心绪复杂起始平缓到波澜起伏的过程。强烈的感染力,让观者与书者一体共情,悲伤书者的悲伤,痛苦书者的痛苦,沉郁书者的沉郁……难怪多年后黄庭坚看到此帖,捧读再三,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即言艺文兼备之妙,也道出尚意书风意中意外之味。他与苏轼亦师亦友,曾评论其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用笔多取侧势,点画肥厚、结体扁平,气韵连贯、任情率意,极富个性特色。苏轼自言:“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凝重笔法中追求质朴平淡,不刻意雕琢,不计较点画工稳,情之所至,落笔赋形。苏轼笔墨酣厚,是直面现实的酣畅淋漓,不躲不让;字体扁朴,是抗争重压的豁达隐忍,随缘屈就。形诸笔端,浓缩的是人生,厚积的是情性,沉淀的是文心。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论书鞭辟入里。世人常误解尚意精髓。尚意重意境、意趣,而非简单直抒胸臆,任意走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书之法并非不可学,只是不必拘于传统。意在法前,意在笔先,“意”是合于规律的情性自然流露。尚意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艺术素养为根基的率真表达。“作书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苏轼主张学识修养决定境界,把书家从对书法形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黄庭坚说:“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胸中有书数千卷,则书不病韵。”他由此立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清代吴德旋亦说:“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气节,事事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自知。”再看黄山谷评价《寒食帖》,“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  书法美在外在形态,更在内在神采意韵。苏轼以学养调适内心,书法让他获得洒脱通透。  七  《寒食帖》中零落成泥的海棠意象隽永。  海棠,雅俗共赏,有飒爽而开之热情明快,又有娇柔而立之风姿绰约。苏轼亦如海棠,从京师庙堂跌落黄州僻野荒郊,与这方水土相融相生。“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困境中的海棠和乡野即景给他慰藉。  次年,老友马梦得赶来,找太守徐君猷把城东废弃军营荒地批给苏轼,一家生计有了稳固着落。苏轼脑海一定浮现过白居易的影子。那时,白居易因“讽刺诗”被贬忠州。他择城东坡上栽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他遣兴作《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苏轼和全家老小动手整饬,俢篱除草,莳花种蔬。公务之余,浑然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次年,筑草屋,四壁饰雪花,命名雪堂。苏轼写道:“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重回乡里,复归土地,东坡是诗意田园。身俯向大地,根扎进生活,劳作让苏轼意气平和,平易近人。雪堂里,烹茗煮酒,往来鸿儒白丁,日子被打理得平静淡泊而逸兴雅怀。因为东坡,苏轼把黄州岁月过成生活,把自己变成苏东坡。苏东坡,不只是文人,不只是农夫,而是可贵的平和烟火地气。  八  自元丰三年至元丰七年,苏轼在黄州四年两个月。解读此间文字,寻绎潜藏《寒食帖》深处心灵变迁的雪泥鸿爪图景。  元丰三年正月,赴黄州途经春风岭,作《梅花二首》:“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幽僻之地,天寒地冻,梅花开无所依,落无所顾。前程未卜,只将一腔悲苦诉诸岭上梅花。  至黄州,身草草安顿下来,心还在悲戚中游走,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冷洲,写尽失意人生境遇,写尽颓唐心悸情感,写尽孤傲内心独白……  生活艰难,精神压抑,心灵调适是难挨的历程。元丰四年中秋,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刻意忘却,不意之间重现;渐而模糊,又渐清晰。思念亲人,感悟人生。乍看几分消极,实则悟明世理;看似无奈自嘲,实则珍惜人情。  酬答友人章质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借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抒写千古经典别样愁绪。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已渐成苏东坡。元丰五年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舒朗达观,有儒家君子坦荡之胆,有道家顺应自然之风。同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妙,序亦妙:“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雨,突如其来,众人惊慌失措狼狈不堪,唯有东坡淡然处之。由雨而晴,从自然到人生,其意蕴无穷。  融入黄州水土,与山水观照,与时间对话,苏轼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名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恣意狂放慢慢收敛,性情愈渐深邃睿智、豁达通透。  元丰六年,填《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登快哉亭而念恩师欧阳修所建平山堂,当年初出茅庐,名扬京城旧事仿若昨日。眼前风口浪尖弄舟老者让他动容。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苏轼看来,这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坦然自适,快意无穷。  元丰七年,作别黄州,雪堂邻里来送行,作《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挂念黄州父老,存念乡土生活,东坡就在百姓心里。  1086年春,奉诏回京的苏轼惦念黄州,写下《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江水潮涨潮落,海棠花开花谢,春天去了又来,芦苇黄了再青。黄州的东坡记忆犹新,苏轼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九  黄州之后,苏轼朝野进进出出,数度起起落落,先后历汝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三年后,再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朝廷大赦,诏回任朝奉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20年来,一直在奔波,“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但他始终不避劳苦,走一路,根深扎一路。此番以老迈衰病之身行至常州,他再也走不动了。1101年8月24日,逝于常州。临终,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辗转多年,黄州起始的印迹仍清晰深刻。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20年前,苏轼曾作《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丝毫事”,当然是政务民情,是家国社稷和农桑稼穑。身逐乡野,心忧朝堂,“只惭”只是无奈而已。  黄州是不幸之地,也是万幸之处。《寒食帖》是苦难人生的见证,亦是艺术巅峰的标志。有人说,苏东坡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因为黄州,因为《寒食帖》,苏轼就不只是苏轼,他还是苏东坡。  千百年来,人们探求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嬗变动因。历经磨难而奋发崛起是重要内涵。贤而能下,刚而能忍,遇挫不馁,初心不渝。就如苏轼,你可以打击他,但不会打倒他,他的硬骨柔情与诗心文胆显见于内心底、生活中。  如此,《寒食帖》的魅力,不只是其文其字,更是寄寓了民族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审美伦理。  如此,就能理解路上的苏轼,就能理解何为文人的心灵灯塔。遥望它,每个人会发现自己与苏东坡如此贴近。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7日
【中国故事】  作者:刘平勇(云南省昭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一脸阳光》《因为有爱》《天堂邂逅》,长篇小说《如尘》《风云激荡》等,以刻画时代巨变浪潮中的小人物见长)  吉叔和我爹借着月光看证书,一本一本地翻。如果天上有云彩,偶尔遮住月亮,吉叔就打开手电筒,照在证书上;每打开一本,就向我爹介绍,说那证书是哪年哪月,因为什么事情获得的。我爹每看一本,就要点一次头,一脸羡慕的神情。  我说,吉叔,怎么会有这么多证书啊?您老厉害啊!  吉叔笑着说,不多不多,只有二十五本,从年轻时候到现在,70多岁了,才25本,不多嘛!  壹  我爹正站在卧室门口看墙上的照片。那些照片是三年前去北京旅游时照的。墙上挂着一个一尺来宽的镜框,镜框只放得下九张照片。我们进去的时候,他的手还停留在一张照片上,照片上的三个人是我爹、吉叔和我。  吉叔扯了一下我爹的衣袖,我爹被吓了一跳,立即转过身来,看见吉叔和我,满脸都是笑。  吉叔说,我跟平子来接你上去吃饭。  我爹显然很高兴,笑着说,你也是,何必呢?我在这看会照片,灰得很,我擦一下。  吉叔说,中午明志说平子他们要来我家玩,我就打主意下来接你上去玩的,天忙地忙的,就搞忘记了,哎,老了,记性不好了。现在饭都熟了,我才想起来,我就跟平子来接你。你看,老的就是我两个,他们小的玩他们的,我们老的玩我们的,嘿嘿。  稍等哈!我换双鞋子。我爹在几块木板搭成的鞋架上取下一双皮鞋来,看了看,发现有些灰,于是抓了一块毛巾,到水管上打湿,拧干,快速地擦起鞋来。  吉叔说,何必呢,还是干净的嘛,又不是去北京。  我爹说,还是灰,擦干净点嘛,你家才盖的新房子。插图:郭红松  贰  六十多年前,我爹跟吉叔是小学同学。可几十年来他们是没有什么来往的。真正有来往,是从三年前我带他们去北京旅游开始的。  我和明志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可以说,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我会在明志家,明志也会有一半的时间在我家,我和明志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形影不离。  我们两家隔着几块田,走路只要五分钟就到。村子里的人都说我们像双胞胎。  后来,我和明志都各自谈恋爱了,结婚了,生孩子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相对少了。但是,心却是相通的,只要有点时间,都会在一起,聊天聊地的。  我妈六十四岁的时候,因糖尿病并发症离开了人世。我爹很孤单,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而且还常常生病,常常跟家里人闹别扭。为了让我爹高兴,我决定每年都带我爹出去旅游一次,第一站就是去北京。  我跟几个朋友说了我的想法,大家都挺高兴,后来就组成了一个老年旅游团。明志也非常高兴,但他当时工作挺忙,走不了,就委托我,把吉叔也带着一起出去旅游。本来,吉婶也想去的,但她晕车,一上车不出半里地,就吐得昏天黑地的。  在北京旅游的时候,吉叔,我爹还有我,每晚都住在一起。他们俩虽然话不多,但关系却逐渐好起来。  坐飞机的时候,我爹的位置刚好在窗子边。我爹把头一直贴在窗玻璃上往外看。他的脸生动极了,黑红的肌肉都好像在跳动。他自言自语,太壮观了!太壮观了!这一辈子值了!我做梦都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今天看见了。我为我爹说出“壮观”一词而感到惊奇。后来又想,这也不足为奇,他毕竟是喜欢读书的。原来我爹的语言也是很丰富的,只是平时我们没有时间跟他交流罢了。  我爹对吉叔说,别睡了,别睡了,你从窗子往外面看,太壮观了!我是第一次坐飞机,你也是第一次坐吧?太壮观了,你往外看,那白云像棉花,真是神仙住的地方,这一辈子值了!  吉叔睁开眼睛,有些迷茫地往窗外看。但只看一眼,又闭上眼睛,睡着了。  我爹拉了拉他的衣袖,说,难得出来,还是别睡了,看看外面的大好河山。第一次坐飞机,我倒是舍不得睡。我换你到窗子边来,窗子边看得更远。  吉叔迷迷糊糊说,哎,我还是不看了,我一上飞机就想睡瞌睡。  我对爹说,吉叔想睡觉,就别影响他,你慢慢看吧。  我爹叹息了一声,说,好吧,我倒是舍不得睡觉,一出门就觉得眼睛不够用,要看的东西太多了。  在简陋的旅馆里,我们睡三人间,我爹和吉叔,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  我爹说,机会难得,你还是把她带出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与我们老家还真不同呢!  吉叔说,我都跟她说了的,我们一起出来玩,可她晕车实在厉害,出不来。她一晕车,比大病一场还厉害。  我爹说,哎,怎么会晕车呢?太可惜了!平子家妈,我倒是不知道她会不会晕车,因为她就从来没有坐过汽车嘛。可惜,她走得太早了,都八年了。她要是还活着,我这次一定要把她带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吉叔说,是呀,得坏病了,命呀!  我爹说,就是嘛,真是命呀!以前穷,没机会出来,现在娃娃条件好了,想带老人出来走一走看一看,人却没了。我爹又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哎,管他呢,走的,已经走了,我们活着的,就好好地活着,你看儿女们又有孝心,我们就好好地活着,该吃的吃,该走的走,该看的看,趁还走得动。说不准,哪一天,就没了。  吉叔说,就是喽。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了一会儿话,呼噜声就起来了。两位老人都七十岁了,奔波了一天,真的很累了。  窗外白花花的,不知是月光,还是灯光。  为期一个星期的游玩,我为他们照了许多照片。可每张照片,他们的表情,都是一个模样的,姿态,也是一个模样的。我也提醒他们换一种姿势,换一种表情,可白搭。一照相,他们又是那种既呆板又紧张的表情了。  叁  吉叔在前,爹在中间,我走在后面。一跨进吉叔家红色的大铁门,展现在面前的就是一大片园子。因为是夏天,所有的植物都长得非常茂盛。空气里弥漫着香味。  我爹说,你这园子咋整的?好得很嘛!  吉叔说,远处的土地都没在种了,给人家去种了,我就整这一点。  我爹说,真的很好了,你看,果啊花啊菜啊,啥子都齐全。核桃、板栗、橘子、柿子、石榴、苹果、樱桃、蒜苗、白菜、青菜、豌豆、蚕豆……哎呀,数都数不清。  吉叔笑得很灿烂,说闲着也是闲着,什么都种一点,一年四季,都有吃的,娃娃喜欢。你看几个娃娃,个个周末都要回来。路边的车子停得老长的。他们回来焖豌豆饭吃喽,焖蚕豆饭吃喽,钓鱼喽,赏花喽,总之,他们都喜欢回来。这样就好啊!  新房子在南面,是一栋三层楼的小别墅。北面还有四间小平房,是原来的老房子。据明志说,本来这几间小平房是要拆了的,但是吉叔舍不得,他习惯住在小平房里,晚上好睡觉。  我爹说,占地面积大得很哦!  吉叔说,也大不到哪里,只有三亩。  阳光很好,那些绿油油的植物,好像要流出绿色的油脂来,散发着好闻的味道。  我爹穿梭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间,吉叔走在他的后边,一边走,一边介绍。  在园子里游了一圈,吉叔说,新房子你还没进去看过,我们去看一看。  我爹说,好,就跟着吉叔往小别墅里走。  刚一进大门,屋里喧闹声忽然安静下来。里面喝茶的、打牌的、聊天的男男女女的年轻人,都站起来,看着两位老人说,坐吧!坐吧!  吉叔连忙笑着说,不坐不坐,你们玩你们的,我带平子的爸爸,看一看房子。说着就径直走到转角楼梯边,一直往上走。  这是大儿子的卧室。  这是二儿子的卧室。  这是女儿的卧室。  这是卫生间。  这是花台。  这是客厅。  这是书房。  …………  吉叔带着我爹边走边介绍,语气里充满喜悦满足和骄傲。我跟在他们的后边,看着两位老人高兴的样子,心里也很开心。  我爹站在三楼的阳台上,往前面看,赞叹说,哦,开阔得很,看得老远的,连前面的照壁山都看得一清二楚。  我爹说的照壁山,就是我小的时候,爹常常带我去那里放牛、割草的地方,山上松林茂盛,野菌子挺多,那时,我们经常一箩筐一箩筐的捡回来,真是人间美味。  我爹说,这房子是你设计的。  吉叔说,我哪有这种本事。这房子的造型,是大儿子明志在网上看来的。这种新玩意,我还真不懂,我就是整天给施工队烧水做饭。至于怎么修,买什么材料之类的,都是明志做的。  我爹说,哦,难怪。  下得楼来,吉叔又带我爹到一层的一间卧室,里面一张大木床,被褥都是全新的。  吉叔说,这就是我的卧室,太宽了,明志的妈妈,都走了一年了,要是她还活着,就好了。  我爹顿了好一会儿,才幽幽地说,哎,你现在也跟我一样了,就一个人了。  吉叔说,就是喽!你看,好好的,说不在就不在了。那天还跟着我去街上,走路还轻巧得很,说想吃凉粉,还买了两碗凉粉呢,回来刚吃完,碗一丢,人就没了。你说,无痛无痒的,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吉叔的眼里蓄满了眼泪。  我爹安慰吉叔,说,人的命谁说得清,你家这个,好歹还活到七十四岁,我家那个,只活到六十四岁。以前穷,根本没过上一天好日子。等到好了,她却走了。我以前根本不知道糖尿病有这么凶,一下子就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带走了。  吉叔说,是啊,人的命啊,说变就变了,我家这个,什么病都没有,你说,还吃了一碗凉粉,坐到地上,就不行了,还没送到医院,人就没了。哎!别说这个了。这边新房子里,年轻人多,闹得很,我俩去北边的平房前,坐着喝茶,那里清静。  我爹走出别墅的大门,站在门前的场院上,抬头看房子。嘴里说,好,好,好看,又高。  我跟着爹和吉叔来到平房前,吉叔连忙泡了两杯茶,放在一张小方桌上。然后端来两个凳子,示意我爹坐下,他也坐下。  吉叔对我说,平子,你去那边跟他们玩吧,你们年轻人在一起,好玩。我在这边跟你爸摆龙门阵。  我刚要转身,我爹拉着我的袖子说,刚才,我在明志家的新房子里,看见你写的两幅字,好看。顿了顿,我爹又说,你的字写得那么好,也只有这么好的房子,才配得上挂。你看,我们家的老房子,如果挂上你的字,不会好看吧?  我心里一惊,知道爹对我有意见,因为他以前跟我说过几次,说你的字好多人家都挂着,我们自己家什么时候也能挂上一幅呢?我说,等到以后装修一下,我好好写两幅来挂着。只是一直忙,没时间把老房子装修一下,所以我也没把字写来挂上。因为老房子又矮又黑,挂上去的确不太好看。  现在听我爹这么一说,我就赶紧说,好好好,我们的老房子里挂上也好看的,我很快找人来装修一下,好好挂上一两幅字。  我爹呵呵笑着说,你不是很忙吗?说了多少年了,都没有时间装修,哎,不过也没什么的,没什么的,你去跟他们年轻人玩吧,我在这里跟你吉叔说说话。  肆  吃饭的时候,鸡鸭鱼肉摆了一大桌,还有许许多多的蔬菜,全都是从地里摘回来的,百分百的原生态。  明志的朋友圈很广,医生、老师、公务员、律师、企业家,各行各业的都有,大家都喜欢跟明志在一起玩。大家都觉得明志善良、包容、大度、有情怀、好朋友,最重要的是有情趣,跟他在一起总是很开心。  一张大圆桌,能坐二十五个人,迎着大门的两个主位空着。红酒白酒斟满了杯子,满屋子的菜香和酒香。  明志和我一起去请两位老人入席。两位老人都说,你们先吃,你们吃完了我们再随便吃点,我们想摆龙门阵。  我说,那边都是些年轻人,他们说你们不去他们不吃呢!  吉叔呵呵笑着说,好吧,这些年轻人也是的,我们就过去随便吃一点,再过来摆龙门阵,不要让娃娃们等着呢。  两位老人坐定了,吉叔笑着说,我是明志的爸爸,然后又拉了拉我爹的袖子说,这是平子的爸爸。我们俩同岁,今年都70岁了,我们是小学时候的同学,三年前还一起去北京玩过,是平子带我们去的。  我爹是喝酒的,吉叔是不喝酒的。吉叔说,今天晚上,我要陪我的老同学喝一点点,本来我平时是一点都不沾的。喝完酒,我们随便吃点,就要到外面去摆龙门阵了,你们玩。  大家就鼓掌,都说,慢慢吃,慢慢吃,难得老同学相见,我们要好好敬你们这一对老同学。于是,大家就频频敬酒,不断地往我爹和吉叔的碗里夹菜,好像两位老人就是他们的爸爸一样。  两位老人互相敬了一次,然后又同时站起来敬年轻人们一次,就把杯里的酒喝了,然后就吃菜。大家还想敬老人喝酒,但两位老人坚决不喝了。  不一会儿吃完了饭,两位老人站起来,笑着对大家说,你们慢慢吃,慢慢玩,我们两个老同学要到外面摆龙门阵去了。两位老人出去了,屋里更喧闹了,喝酒,吃菜,说笑话。简直就像在开晚会一样。  大家你一杯我一杯,桌子上的6瓶白酒就空了。大家的情绪都很高,还想喝。我说,酒喝尽兴就可以了,不能再喝了。  忽然,有人拉开门,大声喊了起来,你们来看,你们来看,好大的月亮哟,连里面的桂花树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看见嫦娥,你们快来看啊!  于是就有人提议说,一直喝下去,也不是事。干脆我们来搞个篝火晚会,狂欢一下。大家就齐声响应。  伍  我的酒喝得有些多,就到北面平房门口的一棵樱桃树下,听我爹和吉叔聊天。  一张小方桌上摆满了东西,凑近一看,是大小不一形形色色的证书。  吉叔和我爹借着月光看证书,一本一本地翻。如果天上有云彩,偶尔遮住月亮,吉叔就打开手电筒,照在证书上;每打开一本,就向我爹介绍,说那证书是哪年哪月,因为什么事情获得的。我爹每看一本,就要点一次头,一脸羡慕的神情。  我说,吉叔,怎么会有这么多证书啊?您老厉害啊!  吉叔笑着说,不多不多,只有二十五本,从年轻时候到现在,70多岁了,才25本,不多嘛!  在吉叔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才知道吉叔是个老共产党员,党龄都有50多年了。他当过村文书、农科技术员、生产标兵、劳动模范、社长、族长等职务,村里红事白事没有他就不行,哪里有事哪里就有他。以前还经常到公社去开这会那会的。他说话的神色,满满透露出他昔日的荣光。  我说,难怪,吉叔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名人嘛!  我爹听着吉叔的介绍,自叹不如。我爹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叹息说,我呢就被这双耳朵害掉了,才八九岁就得了耳聋。要不,我肯定有个正式工作的,说不定,也会得到几本奖状,当然,要有你的这么多肯定是不可能的。我爹边说边笑。  吉叔呵呵笑着说,是呀,是呀,以前读书你的学习就比我好得太多太多,我是知道的。  我爹双手抚摸着桌子上那些红红绿绿的证书。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命呀,哎,一切都是命呀!  吉叔往我爹的杯子里面续茶水,说,喝水呀,喝一点吧,只顾说话,连水都没喝,冷了我换一下。  我爹连忙说,不冷不冷,可以喝的,说着就端起杯子来,咕嘟咕嘟喝了一大口。  我爹说,像你这种证书,我是一本都没有,这倒比不过你喽。  我们俩今年都70岁了,好在身体还挺棒,你看上一次爬长城,我们俩都走在前面,好多比我们年轻的还走不赢我们呢!  吉叔呵呵笑着说,这倒是,这倒是。  我爹说,我现在呀,喜欢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还真是。平子经常买一些书来给我看,我一看还上瘾了,对自己的帮助也挺大,平子给我买了《黄帝内经》《了凡四训》《穴位按摩大全》,还有厚本厚本的伟人传记,还有什么《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好多好多哎。平子说,多读书,懂得保养,眼界就宽,心态就好,身体就健康;还能让人变得善良、宽容、智慧,我读了以后收获还真大,也好打发日子。你如果喜欢看,我找时间带几本来给你看?  吉叔说,不了,不了,我对看书不太感兴趣,看不进去。这方面我倒是比不上你呀!你爱学,爱看,喜欢思考问题,一出门就舍不得闭上眼睛睡觉。  我爹呵呵笑着,不断点头,说,这个倒是真的。  吉叔看着我爹,眼里全是羡慕,我爹昂着头,面带微笑,目光探向远方,一副伟人的模样。  我说,起风了,有些冷吧,你们两位老人还是回家坐在沙发上暖和一些。  我爹说,这天也是的,大夏天的,怎么一刮风,还感觉有些冷呢?  吉叔和我爹就收拾桌子上的证书,装在一个黑色的提袋里,然后走进平房的屋子里坐在沙发上。  吉叔说,你去跟他们跳了玩嘛!不要管我们两个老人,我们在一起摆龙门阵,不闷的,你去玩吧!  我说我酒喝得有点多,我进屋里,在沙发上躺一会儿,顺便听你们摆龙门阵嘛!  我躺在沙发上,迷迷糊糊中听到吉叔说,以前听说有人帮你找了个女人,有这事吧?  我爹低声说,有。我家的一个老表给我介绍的,都五六年前的事了,那女的比我小两岁,家里有五个娃娃。我不同意,不是说对那女的有什么看法,而是她家的娃娃那么多,没有一个公家人,一遇到事,肯定要找我家平子,我家平子一个人咋个管得过来!我想一想就决定算了,老了,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能给平子省点事就省点事。  吉叔说,如果平子不反对,我看还是可以的。小是夫妻老是伴,有个伴么也不孤单嘛!  我爹说,我没跟平子说,如果我跟他说他肯定是不会反对的,因为平子是个孝顺的娃娃。  我爹的话让我的心又温暖,又疼痛,他宁肯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为儿女着想。我不愿意让他们知道我已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假装打起呼噜来。  陆  我爹要跟我一起回去,吉叔一个劲挽留,说你回去也是一个人,我这里也是一个人,我们就在一起摆龙门阵吧!好吗?  吉叔说话的语气,像小孩子的语气。  我爹坚决地说,算了,算了,有时间我们再聚吧,我不习惯在外面过夜,我要回家去,年纪大了,在别处过夜不好。  我非常理解我爹,因为我爹跟我说过,他认识的几个老人,上了年纪在别人家过夜,后来就死在了别人家,这样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非常的不好。  我曾经对我爹说,那是个例,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这样,不要想那么多。但我爹说,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不好,还是自己在自己的屋里面,即便出了什么问题,也是在自己的家里。  夜已深,来玩耍的人们都走了。  吉叔送我和我爹走出大门来,他一言不发,神情有些哀伤,他的腰已经有些佝偻了,看上去显得有些矮小。  我走到车边,又回头看了一眼生意盎然的院子和向我们招手的吉叔。  人走了,别墅的灯光熄灭了,那生长着各种植物的园子,以及向我们招手的吉叔,安静得像黑色的雕塑。只有薄纱似的月光,在夏夜的风中,飘飘忽忽。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7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赏析这首诗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的地方。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了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两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这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代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