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健康素食
全部 |素 食 |健 康
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喝绿豆汤解暑的时候了。绿豆含有多酚类物质、生物碱、豆固醇、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钾等矿物质,有清热消暑和利尿的作用。绿豆汤怎么煮最消暑,你知道吗?  绿色汤解暑效果更好  绿豆汤变红是因为开盖接触了氧气  大家煮绿豆汤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时候汤是绿色的,有的时候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多酚类物质,这种多酚类物质比较敏感,在高温加热的情况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醌类物质,然后会继续聚合成颜色更深的物质。  所以,如果是在短时间内盖上锅盖煮绿豆汤,汤汁没有接触氧气,煮出来的汤是绿色的。  如果把锅盖打开,煮的时间变长,多酚类物质就会被氧化,绿豆汤就会呈红色。另外,把煮好的绿豆汤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颜色也会逐渐变红加深。  那么,哪种颜色的绿豆汤消暑效果最好?绿豆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对温度调节中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解暑清热的角度来说,氧化程度不深,汤呈绿色的绿豆汤解暑效果会更好一些。  绿豆汤变红了,只要没变质照样可以喝,也有一定营养价值。只是从解暑清热的角度来看,效果会差一些。  用纯净水煮、放柠檬汁  帮助绿豆汤不变红色  绿豆汤变色与加热时间以及氧化作用有关,想要获得更持久的消暑效果,要注意两点:  一是控制好时间,消暑喝绿色的绿豆汤,不要把汤熬成红色。  二是降低氧化反应速率,比如大家可以用纯净水煮,在煮绿豆汤的时候放些许柠檬汁或两三片维生素C,或者减少水中的氧气量等都可以保护多酚类物质,降低氧化速率,让绿豆汤较长时间保持绿色。  每天2-4小碗最佳  豆子最好煮开花再吃  喝绿豆汤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饮用量,一般每天2-4小碗即可。如果喝完感觉舒服,可以多喝点。  另外,如果煮的时间短,绿豆没有开花,这样的豆子不好消化,可以先喝一些绿豆汤,再把绿豆煮到开花后吃掉,或者直接用绿豆熬粥喝。  文/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入夏以来多日气温居高不下,你是否感觉到四肢乏力、昏昏欲睡,一工作就想睡觉,饭吃到一半就困了?其实夏季犯困很正常,毕竟古人曾说:春乏秋困夏打盹。入夏之后,气温升高,天气变得炎热,人的身体不能承受高温负荷,身体各项器官也开始变得比往常更容易疲惫。这些是外界因素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影响。其实,除了外部因素,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容易导致夏季疲乏。  维生素B族是水溶性维生素,常见的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PP(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B族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以及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分泌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维生素B族能够参与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转化与吸收,协同其他营养素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因此,由于维生素B族的缺乏,影响到我们的食欲,从而降低了能量摄入,这也是导致我们夏季身体容易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  维生素B族通常存在于谷类、豆类、干果类食物中,动物的内脏、瘦肉、禽蛋中含量也比较高。在家补充维生素B族,这两道健康又简单的快手菜建议尝试一下。  菜谱一:腰果/花生拌菠菜  食材:剥壳后的腰果/花生30-50克,菠菜200克,醋、酱油、蒜泥、葱花、香油少许。  做法:如果是生的腰果/花生,可以先用小火炒熟,放置一边;如是熟制的腰果或者花生,可以直接备用。  步骤:将菠菜洗净,快速焯水,捞出,过一遍冰水,使其口感和颜色更好;锅中再次将水烧开,放入菠菜,水开始冒泡后将菠菜捞出;将醋、酱油、蒜泥、香油、腰果/花生搅拌均匀,淋在菠菜上,撒上葱花即可。  营养点评:腰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维生素B1含量较高,对于我们补充维生素B族很有帮助;菠菜能量较低、微量元素丰富,搭配上醋汁,开胃可口,还能刺激食欲。  菜谱二:杂粮饭团  食材: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总计80克,大米50克,胡萝卜100克,黄瓜100克,鸡蛋1个,生菜2片左右(也可不用)。  做法:将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提前2小时泡软;加入米饭,一起下锅蒸(鸡蛋可以与米饭一起蒸熟);胡萝卜、黄瓜切丝/切丁;米饭蒸熟,盛出放在专用饭团模具或生菜叶上;米饭铺平,放胡萝卜丝、黄瓜丝、鸡蛋;将生菜叶裹成团,用刀对半切开,即可食用。  营养点评: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爽脆的黄瓜、胡萝卜丝可以增加口感的立体性,鸡蛋补充蛋白质。如果觉得饭团口味偏淡,也可自己调一个酱醋汁。  文/周悦(公共营养师、中国好营养科普达人)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近日,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地都经历了高温预警,炎热天气里,很多人开始“苦夏”,吃不下、喝不下;有的人贪凉,习惯喝各种冷饮解暑;还有人会比平时吃更多水果……“吃”这个看似简单的事儿在夏天却成了令许多人头痛的难题。其实,夏季人体的消耗更大,因此更要注意膳食均衡。本版从各类清凉解暑的饮品和食物出发,为您订制一份“清爽版”吃喝指南,帮助大家规避夏天饮食的安全问题,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放心吃当季水果的小窍门  你做对了吗?  夏季是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包括杏子、荔枝、西瓜、甜瓜、哈密瓜、榴莲、香蕉、车厘子等,口感、外形、大小都优于反季节的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素,还能止渴生津,带来不一样的味蕾刺激与体验。  循证医学研究发现,每天充足的水果摄入,可维持身体健康、改善肥胖,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风险,对预防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症具有保护作用。不过,水果你真的吃对了吗?水果又该如何保存呢?  水果久放后  抗氧化成分极易分解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推荐中指出,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新鲜水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有机酸和芳香物质,能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水果的选择重在“鲜”。新鲜应季的水果,颜色鲜亮,如同鲜活有生命的植物一样,仍在进行呼吸和成熟等植物生理活动,其水分含量高、营养丰富、味道清新。  放置过久的水果,营养大打折扣。首先,水果的水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口感变差;其次,其中的营养素和糖分同样会有较大变化,特别是一些抗氧化成分,极易分解;最后,久放的水果会发生干瘪,影响食用体验。  那么,掌握一定的水果储存方法就很实用。建议根据分类决定水果是否要放冰箱,热带水果,如芒果、香蕉等不应放冰箱,否则容易冻伤,室温储存即可;而像葡萄、草莓、蓝莓等水果,就需要放在冰箱单独冷藏,并且尽量在2-3天内吃完;至于比较耐放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橙子等水果,可不用放冰箱,置于阴凉通风处即可,但也不应久存,容易风干挥发水分,影响口感。  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在所难免  碱水可以去除水果表面的有机磷  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农药产生毒性是需要基于一定的剂量,有农药残留并不代表一定对人体有害。国家标准和法规会限制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从而保证食品安全,但由于农药施用方法不科学、不规范、农药自身化学特点及农药污染的环境迁移等,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在所难免。因此,在食用水果前应正确处理清洗,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限量。  方法一:水洗浸泡法+碱水浸泡法  水洗是清除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否则等于将水果浸泡在稀释的农药里,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动水冲洗2-3遍。  有机磷农药难溶于水,但在碱性环境下却能迅速分解,因此,水洗浸泡法不适用于水果表面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正确去除水果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mL水中加入碱面5-10g)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方法二:去皮法,但去皮后不要混放  水果表面农药量相对较多,削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用于苹果、梨、猕猴桃等,但注意,勿将去皮蔬菜瓜果混放,以免形成再次污染。  方法三:淘米水清洗  适当的阳光直射及用淘米水清洗等,也能部分降解水果表面的农药残留。  糖尿病人把握健康原则  照样可以放心吃水果  一些高血糖或糖尿病人群认为水果含糖高,吃后会引起血糖飙升,总是对水果敬而远之。事实并非如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除葡萄糖、果糖、蔗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膳食纤维的形式存在,如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因膳食纤维具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功能,因此,水果对血糖的升高作用要比想象的小。  除此之外,水果中含大量其他食物不含或匮乏的物质,如有机酸、芳香族化合物、果胶、抗氧化成分等,对血糖高人群满足食欲、增强抵抗力、清除自由基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即便是血糖偏高,也不要一味地排斥水果,可按以下原则选择水果。  1.根据升糖指数和病情选择水果  血糖偏高人群选择水果主要参考水果的含糖量和血糖生成指数,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选择含糖量稍高一点的水果(10%-13%),如苹果、梨、桃、柑橘、樱桃等;对于血糖较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10%),如杏、李子、柚子、枇杷、木瓜、柠檬等。  而糖尿病患者很关注的GI值,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升糖指数),其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需要注意的是,血糖指数高者宜选用升糖指数<55的水果。符合这个标准的水果除了上文提到的李子、柚子等,还有桃(升糖指数28)、苹果(升糖指数36)、葡萄(升糖指数43)、柑(升糖指数43)等。  枣的升糖指数为104、西瓜的升糖指数为72、菠萝的升糖指数为66、葡萄干的升糖指数为64,都算是比较高、需要谨慎食用的水果;处于临界点的水果,比如芒果(升糖指数55)、猕猴桃(升糖指数52)也需要斟酌食用。  2.控制食用量和食用频率  血糖偏高者每日水果摄入量控制在50-150克。一般新鲜水果含能量50kcal/100g。若一天食用较多,应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若一天食用苹果200g(约含能量100kcal),就要从全天主食中减掉30g,以免引起总能量摄入过多。  最好在两餐之间选择食用水果。饥饿或身体活动之后,食用水果不仅可以预防低血糖,还可为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和营养素。食用水果可采用少食多次法,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水果,而增加胃肠道负担和使血糖迅速升高。每日最好食用水果2-3次,每次以50g左右为宜。  文/高春海(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注册营养师)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对镜看白发,缘何日渐多?有人认为,白发拔一根长十根,经常拔就会导致白发越来越多。那么,这个传言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本期《1分钟养生课》邀请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二病区主任肖伟荣,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白发不能拔,拔一根长十根,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肖伟荣说。  那么,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乌黑的头发变白,甚至有些年轻人也已经“早生华发”?对此,肖伟荣说,年轻人头发乌黑,是由于发根毛囊中存在着黑色素。而促进这种黑色素合成的,是人体细胞中的一种酶——酪氨酸酶。随着年龄增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就会导致毛囊中的黑色素流失,黑头发就会慢慢变灰,再变白。  肖伟荣表示,其实每一个毛囊中的黑色素只作用于产生在同一个毛囊的头发,毛囊和毛囊之间并不会互相影响。有些人觉得白头发越拔越多,很可能是越来越多的毛囊自然出现酪氨酸酶活力下降,黑色素自然流失并且不再生成导致的。换句话说,头发本来就处于自然变白的过程中,拔与不拔,白头发都会越来越多,与 “拔”的动作没有必然联系。  肖伟荣说,酪氨酸酶产生黑色素的过程中需要微量元素的辅助,如铜、锌、铁等。如果身体缺乏这些微量元素,就会影响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导致头发变黄乃至变白。此外,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也是白发产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白头发不会越拔越多,但不建议经常拔白头发,万一因经常拔白头发而引发毛囊炎或其它更严重的皮肤病,那就得不偿失了。”肖伟荣说。(乔业琼)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3日
“新手妈妈是睡眠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群体,她们受婴儿作息时间的影响,睡眠是片段性的,很难找到一个完整时间去睡够8个小时,每天睡眠时间都不足。”《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王俊秀教授近日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呼吁,家庭和社会要对新手妈妈给予有效帮助和支持,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尽量为她们减轻育儿负担。  最近出炉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八成新手妈妈被失眠困扰,50.30%的新手妈妈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长“不太够”,超过一半(58.38%)的新手妈妈表示自己一个月内有1—7天凌晨2点后才睡觉。“报告”分析了城市居民中产后女性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围绕着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没时间睡觉或有了时间又睡不着,新手妈妈睡眠状况整体不佳  新手妈妈,即第一个孩子处于0—3周岁且尚未孕育第二个孩子的成年女性。有0—3周岁孩子的家庭正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此时女性正处于学习如何扮演好母亲角色的关键期。无论在角色认知还是在生活方式、心态等方面,新手妈妈都表现出与其他阶段女性不同的特征。  王俊秀认为,一般群体主要存在睡眠拖延或熬夜问题,但新手妈妈是以育儿为核心的失眠,因为育儿特别是哺育小婴儿特别辛苦,生物钟节奏会被打乱。“报告”显示,新手妈妈普遍期望自己能够有较长时间的深度睡眠,希望“一觉到天亮”,醒来后“身心清爽”。但实际情况往往不乐观,新手妈妈并不能经常达到理想睡眠效果,深度睡眠较少,醒来后精神不够饱满。  “整觉”较少、睡眠问题多,在新手妈妈中普遍存在。女性从怀孕后期开始,受身体变化的不适及生育后给新生儿喂奶、新生儿哭闹和尿床等的影响,其睡眠质量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方便起夜照顾孩子、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新手妈妈大多会在孩子出生头半年内让孩子睡在自己身边,自然会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  另外,新手妈妈休完产假恢复工作后,往往白天完成工作、晚上陪伴照顾孩子,大部分妈妈只能等孩子入睡后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获得片刻自由。“没时间睡觉是大问题,有了时间又不见得能睡着。”王俊秀的描述呈现了新手妈妈整体睡眠不佳的状况。  产后长期睡眠不良,易致新手妈妈疲劳萎靡、免疫力下降、焦虑抑郁等  记者在网上看到有大量产后女性渴望解决睡眠问题的求助信息,记者周围也有一些朋友因产后睡眠不足而自述整天处于萎靡状态甚至快崩溃了。大庆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杨立平在回答网友求助时表示,产后女性失眠危害较多,严重的还会患上产后抑郁症。因为睡眠不足,新手妈妈的身体、大脑都会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也受到影响,会表现为昏昏沉沉、精神萎靡等症状,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精神障碍,严重时会发生抑郁、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长期睡眠不好,还会导致新妈妈面色无光、皮肤晦暗,免疫力下降,如果原来就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还会加重。  记者查阅相关研究和资料还发现,睡眠问题还会对产后女性产生以下健康危害:1.导致健忘。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已消耗了不少体力,气血消耗过大,更需要休息和调养。如果产后睡眠不足,容易导致精神难以集中,时间长了就容易健忘。2.易脱发。新妈妈睡眠不足就得不到很好休息,这会影响头部血液供应,容易脱发。3.不利于体型恢复。有研究显示,持续睡眠不足可造成激素改变从而刺激食欲。研究人员发现,在孩子6个月大时,如果新妈妈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那么在孩子1岁大时,她就将比每天睡7个小时的妈妈额外增加10斤体重。专家建议,产妇如果希望恢复到产前体型,除了保持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外,每天还要多睡2小时。  产后身心不适、兼顾工作和育儿、缺乏家庭支持等,都是影响新手妈妈睡眠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新手妈妈承担着来自职业发展、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等压力,承受着角色转变带来的身体不适、睡眠质量下降、压力增加等困扰,而身体因素、心理因素、职业发展与育儿因素、社会支持因素都可能影响新手妈妈的睡眠。  1.产后身体变化和不适影响睡眠。怀孕、生育、照顾小孩等经历,给新手妈妈身体带来了种种变化和不适,如腰椎、颈椎、肩关节的劳累与损伤以及偏头痛等,客观上对新手妈妈睡眠造成了影响。  2.缺乏育儿知识和心理准备,被迫牺牲自己的睡眠。有研究发现,国内女性在生产前鲜有机会接触和知晓生育后几周或几个月里可能面临的生活情形,这导致很多准妈妈无论在心理还是护理方面都容易准备不足,在勉强应对接踵而来的新情况时,只好被迫牺牲自己的睡眠。  3.产后抑郁影响睡眠。数据显示,中国的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4.7%,在经济落后地区更高,而产后抑郁也会影响新手妈妈的睡眠。  4.兼顾工作与育儿压力巨大导致失眠。如何在谋求职业发展与照顾孩子之间获得平衡,多数新手妈妈会选择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同时承担工作、育儿带来的巨大压力,并时常因此失眠。研究显示,网络时代的新手妈妈,在育儿方式上普遍注重“科学育儿”;当她们有了育儿经验和技巧时,喜欢通过手机软件分享;当她们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也会通过手机软件求助。但网上的冗杂信息很容易让新手妈妈们不知所措,而网上所谓的“完美妈妈”形象,也会在无形中降低新手妈妈的自我评价,使得她们时刻担心自己的“不专业”“奉献不够”“不当抚养”等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5.缺乏社会支持增加心理疲惫感。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父母、家庭、朋友、其他妈妈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在早期阶段对新手妈妈更积极的情绪反应有明显助益。如果新手爸爸的参与积极性很低,不仅会让新手妈妈在心理上不平衡,还会影响夫妻关系以及双方对婚姻的看法;反之,若新手爸爸对养育孩子的参与程度、积极性都很高,新手妈妈的心理压力就能得到缓解。不少新手妈妈表示,如果公婆、父母或丈夫能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让自己可以偶尔摆脱一下重复枯燥的育儿任务,能外出体验一下按摩、与闺蜜聚会,或者夫妻二人能偶尔看个电影、去短途旅游等,都能使自己像充电一般获得更轻松心态、拥有更好睡眠。  改善新手妈妈睡眠,自我调整、家庭支持和妇幼保健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报告”指出,引导女性群体科学地生育、养育、教育孩子,完成从新手妈妈到成熟妈妈的平稳过渡,对于更好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尽快改善睡眠不佳,是产后女性应对这一特殊时期身心问题的最佳途径。  1.减少睡眠干扰因素,放下“完美妈妈”执念。为了改善睡眠质量,建议新手妈妈养成良好作息规律,保持健康睡眠习惯,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首先,尽量减少影响睡眠的干扰因素,如睡前避免饮用酒、咖啡、茶等,热牛奶和汤品也要适量,减少起夜次数。其次,需注意睡眠环境的改善,如适时调整灯光营造睡眠氛围,选用能让自己感觉舒适温馨的寝具,睡前听听轻松可促进睡眠的音乐,还可采取洗热水澡、泡脚、按摩等适合自己的助眠措施。第三,多吃一些酸枣仁以及红枣、核桃等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多参加有氧户外活动稳定情绪。第四,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将孩子的睡眠节律调整到与自己更加契合状态,尽量减少喂夜奶、夜间哄睡的次数,哪怕难以获得理想的睡眠时长,也要尽量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长。  此外,新手妈妈要学会悦纳自己,避免因追求“完美妈妈”形象而承受过多心理压力,遇到困扰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倾诉、求助,改善在某些问题上不知所措的现状。如觉察到有影响睡眠的身心症状,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就诊治疗。  2.融洽家庭关系,寻求家庭支持。新手妈妈的丈夫、其他家人等,应充分重视新手妈妈在育儿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变化,给予她们更多支持和帮助,多替她们减轻负担。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能有效减轻新手妈妈的心理压力,提升其睡眠质量,对促进母婴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3.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应大力提供育儿支持。国内有研究认为,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新手妈妈的角色转换。因此,各地社区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应大力加强母婴健康服务的规范供给,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线下宣传等向新手妈妈宣传必要的生理、健康和育儿知识,帮助新生儿家庭在面对各方面变化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提高育儿质量的同时让全家人都能获得更好睡眠。  同时,应鼓励新手妈妈更多地公开分享、讨论自己正在经历的种种困扰,以引发社会关注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社会也要多宣传科学的健康知识,引导新手妈妈们和大众获得科学睡眠。(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婷)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6月30日
最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报告显示,在我国,每5例死亡病例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报告中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数据?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患者群体,政府、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患者治疗上,公众预防上,又该怎么做?  01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居民“头号杀手”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74%,城市为44.26%。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农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开始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与此同时,这一疾病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强,患者数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02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处于上升态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增武: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还是处于上升态势的,但从细分情况也可以看到,脑出血的死亡率呈现下降态势,这可能也预示着未来整体情况会逐步走向下降趋势,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征兆和开始。  03推动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向社区转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增武:从我们国家现在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位上来看,主要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留在基层就诊,做好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延伸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角度来说,社区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①对于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回来的患者,比如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一定要很好的管理起来。因为这些心脑血管疾病都是一些慢性病,很难根治,只有把它管理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才能够保证日常的健康状态。  ②要对广大的居民进行筛查,好多居民有一些危险因素,如果这些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就不至于发展到脑卒中,发展到心肌梗死。早期筛查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患者数量是至关重要的。  ③另外就是健康教育,实际上现在的很多问题,都跟居民自己在健康知识方面的欠缺有关系,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欠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而如果具备了相关知识,就会更好地将自己的健康行为管理好,从而也就远离了心血管疾病。  04管住嘴,迈开腿,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样重要!  ①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持健康非常重要,预防心血管疾病,首先要从饮食行为抓起。早些年提到病从口入,主要是卫生状况不好,食物不洁导致的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而在慢病时期,还是要提病从口入,这里指的是不能不加限制地去吃过多、过于肥腻,含热量、含油脂特别高的食物,否则这些食物在体内就会逐渐导致代谢性紊乱,比如说血糖、血脂的升高,出现肥胖。如果能从口上把好关,很多的其他慢性病,包括其他的代谢性疾病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②要动起来,要坚持规律的运动。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以前需要人力付出,体力活动来操作的工作工种都已经大大地减少,在一定意义上是解放了我们自己。但在解放的过程中,没有主动、积极地为了健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也就导致吃进去的热量很难去消耗掉,平衡被打破,所以现在肥胖、超重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能够维持合理、规律的运动,至少能够使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势头得到有效改善。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6月30日
 随着夏季的到来,甲亢这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又开始悄悄地多了起来。为什么夏天甲亢病会扎堆儿出现?其实,这个病“蓄谋已久”,早在冬春之交就已启动,只不过早期不易察觉。但如果错过了早期诊治的时机,患者很可能出现甲亢性心脏病、甲亢突眼、甲亢危象等,增加治疗难度。  今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秀英就来跟大家聊聊如何尽早识别甲亢,安全度过“亢奋”期。  这些人群 更易被甲亢“盯”上  甲亢,全称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甲状腺激素,导致内分泌水平失衡,从而引发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代谢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甲状腺位于颈部喉结下方约2至3厘米处,形状如蝴蝶,重量约20-30g,虽然很小,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它合成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维持人体代谢、生长的重要激素,贯穿人类整个生命周期,发挥着调节机体生长、代谢、脑发育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的重要作用。  哪些人是甲亢的高危人群?甲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可能会与其他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比如,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等,可能与自身抗体或交叉抗原出现、免疫调节异常或遗传有关。因此,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群体也应定期筛查甲状腺功能。  另外,有甲状腺肿大、结节性甲状腺肿、有甲亢家族史的患者也属于甲亢的高危人群,在定期体检时应注意复查甲状腺功能。  甲亢或“蓄谋已久” 夏季才显现  免疫系统失调是造成甲亢的主要原因之一,季节交替时,与甲亢相关的抗体容易波动,所以疾病发生或复发的可能性增大。虽然夏季就诊的甲亢患者增多,但其中很多人其实早在冬春之交时,就已经发病了。  张秀英主任介绍,进入夏天后,因为天气炎热,本身就容易出汗,而甲亢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更高,各器官的代谢明显加速,所以甲亢症状就会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甲亢这种疾病的发生相对隐匿,在发病初期,很多症状难以察觉,等到夏季气温升高,症状变得明显时才来就诊,往往错过了早期诊治的时机。有的患者甚至发生了甲亢性心脏病、甲亢突眼、甲亢危象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拆穿甲亢“伪装” 这些症状要警惕  甲亢这么“狡猾”,如何早期识别甲亢? 张秀英主任介绍,近一段时间内,如果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加班熬夜连轴转,或遭遇精神创伤、家庭变故等应激事件,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焦虑或紧张状态,并已经出现了一些异常表现,比如汗如雨下、容易和别人生气、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都可能是甲亢引起的,遇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排查。  此外,日常我们在写字、用鼠标、敲键盘或夹筷子时,如果出现手抖拿不稳等情况,也要警惕了,这也是甲亢的重要体征。  张秀英主任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了心慌心悸、手抖多汗、易饥多食、消瘦乏力、脾气暴躁、颈粗眼突、视力下降、肌肉震颤、月经失调等典型表现,建议您及时去医院完善甲状腺相关的化验和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因甲亢症状与更年期综合征有些相似,有些女性患者容易认为自己是更年期,而延误了甲亢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还有一些人“干吃不胖”,虽然很让人羡慕,但如果同时有体重下降、腹泻、乏力等表现,也建议您去医院做相关的化验检查,排除甲亢的可能。  甲亢放任不管 后果会很严重  得了甲亢放任不管会怎样?甲亢如果不治疗,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不去管它,甲状腺激素水平会持续升高,机体高代谢状态造成全身过度消耗,怕热、多汗、手抖、心慌进一步加重,此时的体内各个器官如同马达一样高速运转,如同跑步不休息,持续在工作。  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进而导致甲亢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继而心功能衰竭,一旦出现甲亢危象,甚至会威胁生命。真不是吓唬你,一旦出现甲亢“危象”,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将会大大增加。  此外,甲亢合并突眼的患者,不仅因“怒目圆睁”的外观、怕光流泪、复视斜视等表现,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因眼球明显突出,眼睛闭合不全,造成球结膜和角膜长久暴露在外,易受外界刺激出现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炎和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因视神经受压损伤、全眼球炎而造成失明。  身处“亢奋期” 也能安然度夏  夏季天气炎热,身体出汗多,甲亢患者更容易因体感不适而加重心慌、失眠及情绪波动。日常可选择透气舒适材质的衣服,避免阳光暴晒,外出时佩戴墨镜、帽子或打伞;饮食宜新鲜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多饮水;工作场所及居家时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听听舒缓音乐,取得同事家人的配合,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适当放缓工作节奏,避免情绪激动等刺激。  按时服药,适当增加就诊复查的频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一旦出现与自身原来症状加重或异常的表现,比如心跳节律明显不齐、情绪异常激动、失眠症状加重等等,要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甲亢?要预防甲亢,除了提高身体素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超声检查外,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调节好自身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合理饮食,放松减压,避免应激,这也是预防甲亢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钟艳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6月30日
  今年6月21日是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标志着夏天的真正到来,此后一天比一天热,一直要热到八月中旬。此段时间,昼长夜短,气候炎热,万物开始结果。其季节特点是“夏长”,即生长之意。根据夏至期间“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饮食方面应注意“养阳”。  夏至来临,由于酷暑难熬,人们喜欢吃冷食和冷饮来降低体内温度。但是,暑热天气却应该少吃冷食和冷饮。因为天热人体皮肤毛孔扩张,散热较多,如果一味地贪吃冷食和冷饮,会使身体受到损伤和消耗,发生腹痛、腹泻、咳嗽气喘等疾病。因此,夏至期间应适当控制冷食量,尤其是脾胃虚弱和老人、小孩更加要引起注意。容易引起“苦夏”者,可以常用新鲜荷叶煮粥食;多吃藕、茨菇、梨、菠萝等食物。  由于天热脾胃功能较差,食欲不振,夏至期间吃苦味食品能恢复脾胃运动能力,增进食欲;苦味入于心经,可用苦味泄降心火,用苦味之阴调整夏至至立秋“长夏”之热。  在苦味食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苦瓜。  1.苦瓜  苦瓜属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又叫凉瓜。苦瓜不仅爽口不腻,而且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苦瓜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经。具有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名目解毒等功效,可治疗热病烦渴、中暑发热、痢疾、疮肿、痱子过多、眼结膜炎、小便短赤等症。《本草纲目》载:苦瓜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滇南本草》曰:苦瓜可“泻六经实火,疗恶疮解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痛难忍”。《泉州本草》谓:苦瓜能“主治烦热消渴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  再向大家推荐两款苦瓜食疗方:  第一款:用鲜苦瓜200克,去瓤切块,猪瘦肉100克切片,加清水适量煮汤,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苦瓜及瘦猪肉,连服数日,治疗感冒暑热、暑疖、痱子过多、眼结膜炎等症。  第二款:将鲜苦瓜切开去瓤,与茶同煎或冲泡饮用,或将鲜苦瓜当中截断去瓤后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取10~15克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防治中暑发热。  2.苦笋  夏至期间吃苦笋也是不错的选择。苦笋是苦竹的嫩苗,在江苏、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区都有。苦笋味苦且甘,性凉而不寒,具有清暑解毒、减肥健身、健胃消积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  苦笋还具有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辅助作用,它里面含有非常丰富的钾元素,能够达到调节血压作用,也可以让血管变得更加健康。  苦笋含有非常多的植物纤维,是一种寒性食材,能够让肠道里面的压力降低,可以让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得更快,这样粪便的粘度也就会变得没有那么高,可以让大便更加通畅,对于便秘问题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  食用苦笋,人们通常用苦笋、排骨,加上咸菜配制成苦笋煲,苦甘可口,味道鲜美。  3.苦丁茶  苦丁茶具有消暑解毒、消炎杀菌、化痰止咳、健胃消积、提神醒脑、减肥、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等功效。  但是,喝苦丁茶并非人人皆宜:  经期女性及痛经女性不适宜饮用。女性月经期处于失血状态,抵抗力降低,此时饮用稍微偏凉性的苦丁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严重的甚至可造成月经不调。经常痛经的女性,即使不是在经期,也最好少喝苦丁茶。  慢性胃肠炎患者也不适宜饮用。慢性胃肠炎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寒,一旦腹部受凉或吃了凉性食物时,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苦丁茶会加重这些症状。  此外,茶叶、咖啡、可可等带苦味的食品也可选用。但苦味食品不宜过量,过苦则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胃病患者及脾虚或大便秘结者宜慎用。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瑾年
2022年06月28日